古戰場遺址
❶ 長平古戰場遺址的考古發掘
1995年10月20日,長平之戰遺址考古發掘活動正式開始。考古人員非常細心地將表土一層層地剝離,經過幾天幾夜的工作,終於將這個寬5米、長11米的屍骨坑全部挖開,他們將這個坑編為將軍嶺一號屍骨坑。考古人員又運有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射線測定法,探測到一號坑的西側,還有一個寬3至4米、長55米的大屍骨坑,他們將其編為二號坑。
發掘工作主要在一號坑進行。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一號坑上層大部分屍骨都清理完畢。僅在這層就挖掘出頭蓋骨60多個,因天寒地凍無法再挖,此坑所埋趙軍官兵屍體至少超過百具。此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不像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當年,秦軍將戰俘屍體拋入溝內,再填上一層薄土加以掩蓋。只是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斗轉星移,才使這些屍骨深埋地下。
秦之後相當多的史籍在記載長平之戰時,都沿用「白起坑趙」的說法。坑,在古代漢語里具有「活埋」的表意。因此,後來不少史學文章便稱白起「活埋了趙國40萬戰俘」,但誰也說不清這40萬人究竟是怎麼活埋的。長平之戰一號屍骨坑的發掘,對此作了有力的澄清:許多屍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跡,還有的僅有軀干而無頭顱,包括射進人的胯骨中的短箭頭,均說明這些趙國士兵都是被殺死後掩埋的。活埋之說不能成立。
還在坑中發掘出了古代武夫征戰時束腰的衣帶鉤。經鑒定,這些金屬佩飾中只有少量是青銅質的,多數是鐵質。特別是「鐵頭銅尾鏃」箭頭的發現,表明鐵器在當時已經開始用於軍事。
❷ 三國赤壁古戰場是當年赤壁之戰的真正遺址嗎
三國赤壁古戰場是當年赤壁之戰的真正遺址。現位於湖北省赤壁市南岸(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漢,南臨岳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
關於「赤壁」的所在地,歷來眾說紛紜,流傳較廣的大約有7處:漢陽赤壁、漢川赤壁、江夏赤壁、嘉魚赤壁、鍾祥赤壁、黃州赤壁和蒲圻赤壁,其中尤以後兩者最為著名,號稱文赤壁和武赤壁。
黃州赤壁因蘇軾前後《赤壁賦》成名,蒲圻赤壁則在1998年經國務院同意正式更名為「赤壁市」之後,終於被官方認定為赤壁之戰的「原版」發生地。
(2)古戰場遺址擴展閱讀:
以呂蒙城為中心,西南引黃蓋湖,東接陸溪口,南連營里,北對烏林,當為要沖。而會戰戰場在赤壁鎮這三座小山頭周邊展開,也因為這里是水陸咽喉地帶——三山直插江心,居高臨下,統領全局。
兩邊在當時是湖沼地帶,習慣在北方半乾旱地區大平原上展開的曹方重兵集團無法展開,而以當地人為主力的孫吳聯軍則占盡地利,可以通過大蟠水、陸水、蒲圻湖三大水域與長江貫通,連接己方的各個軍事駐地。赤壁山之南2公里處有周郎湖,湖西有周郎山,在古代這里與黃蓋湖連成一片,為東吳水軍主力的駐扎地。
陸水河,過去是兩軍對壘的戰線,今天則是赤壁新舊城區的分界線。河的一側,在舊址上復建的古城牆環繞著擁擠熱鬧的老城;另一側,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疏朗的道路布局。戰爭的一切痕跡,早已經被抹去了。
對於江南岸的地理優勢,曹吳雙方都很清楚。如果赤壁、陸口一失,曹軍陸軍可以沿著陸水河,穿越羊頭山直襲柴桑;水路可順江東下,牽制孫劉主力。如此則戰略大局逆轉。為此曹軍星夜兼程,甚至不惜冒著濃霧強渡洞庭湖,但可惜在大霧中迷了路。
而疾奔而來的孫吳聯軍則提前兩天占據了赤壁和路口一帶的戰略要地。就是這兩天,決定了整個戰役的走向。在聯軍佔領陸口的第二天,曹軍的先頭部隊便已在上游不過4公里處的赤壁登陸,但立足未穩便被吳軍全殲。曹操的全盤計劃成了泡影。
❸ 詳細介紹一下河南的古戰場遺址
1.官渡古戰場景區位於鄭州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村內原有關帝廟,存清乾隆年間石碑,碑文雲「官渡乃關帝拒袁斬將處」。據《中牟縣志》載,這里舊有城叫「官渡城」,又有台名「官渡台」或「曹公台」,乃東漢曹操與哀紹相拒之處。附近有「水潰村」。距官渡20公里霍庄有「袁紹崗」,傳說是袁紹屯兵處。
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五年(200),當時袁紹率兵20萬南下,曹操率兵4萬在官渡相拒。當年春,曹操乘袁紹傲慢輕敵,內部失和之際,兩次偷襲袁紹後方,焚其糧食輜重,斷其糧道,致使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曹則全線出擊,殲滅袁軍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這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2.河南省鄲城縣文物普查隊員在縣城東寧平鎮發現西晉時期一處古戰場遺址——寧平之役遺址。該遺址分布於寧平鎮東、南、西部,面積約為30萬平方米。曾出土大量銅箭頭、鐵劍、大量疊壓屍骨等。西晉末年,司馬皇族為爭奪最高統治權發生了「八王之亂」 。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乘機起兵,在山西平陽(今臨汾)稱帝,建立了「漢」國,公開反晉。石勒、王彌等率眾響應,並以劉淵為共主。永嘉3年(公元309年)石勒兵逾10萬,驅掠於河北地區,次年又南出襄陽,連取晉軍江北30多個軍事據點,洛陽亦在所圍。公元310年11月15日,晉太傅司馬越率領由王公大臣和禁軍等拼湊起來的10萬大軍,經許昌,進駐項縣(今河南沈丘縣槐店鎮)。司馬越自任豫州刺史兼豫州牧,任王衍為太尉,馮嵩為大營左司馬。第二年3月19日,司馬越病死於項縣。越死前,曾把後事交付給王衍,官員們共同推舉王衍為元帥。可王衍不敢當此重任,而願讓給襄陽王司馬范,范也不敢接受。於是大軍有沒有主帥的情況下,由王衍等一群高級官員集體領導,密送司馬越的靈柩前往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安葬。是年4月,石勒親自率領輕裝騎兵,追擊晉國護送司馬越棺木的龐大兵團,追到寧平城,終於追到。石勒發起攻擊,晉軍大敗。在石勒的指揮下,騎兵把晉軍團團圍住,晉軍10萬餘人,互相沖擊踐踏,屍體堆積如山,就這樣西晉帝國最後僅有的這支部隊,霎時瓦解。官兵不是被殺,就是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寧平之役」,這一戰役不僅決定了西晉王朝的滅亡,也給中華歷史留下了悲慘的一頁。3. 漢霸二王城古戰場風景區,位於鄭州市西北35公里,滎陽市區東北25公里的廣武鎮霸王村和漢王村,景區東鄰滎陽市三皇山桃花峪風景區和鄭州市黃河游覽區,北隔滔滔黃河與武陟縣嘉應觀黃河旅遊區相望,現存有漢王城、霸王城、鴻溝、日本侵化工事等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 「楚河漢界,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演繹了象棋文化博大精深,漢霸二王城古戰場風景區以「漢霸二王城」、「鴻溝」等馳名於古今中外的古戰場遺址為依託,向遊客展示河南獨特悠久和燦爛的歷史文化,如詩如畫的自然風情,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該項目是河南省 「大黃河旅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向人們展示「蕭蕭古戰場、滾滾黃河情、茫茫黃土陵、悠悠棋藝源」的優美景色,具有廣闊的旅遊開發前景。
❹ 赤壁古戰場的遺址在哪裡
赤壁古戰場遺址
位於
湖北省咸寧市赤壁市
赤壁鎮
說白了赤壁就是長江的一個
江壁
什麼都沒有
赤壁就是在長江裡面的一個壁
❺ 什麼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戰場遺址,該地位於今什,古稱
湖北赤壁,現位於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長江之濱的南岸(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漢專,南臨岳陽屬)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
問了許多人,說提起古戰場,你會想起哪裡,幾乎十個人九個回答說是赤壁,這足以說夠了。這里發生了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聚集了曹操、劉備等一帶梟雄;後來,蘇東坡等文人騷客均不惜筆墨,留下千古名句;而今,人們為了爭奪誰是所謂真正的赤壁而新聞不斷;小說《三國演義》和各種媒體上的三國作品,幾乎無一不拉出赤壁來大肆渲染,看來赤壁快要成為古戰場的代名詞了。
❻ 長平古戰場遺址的主要景觀
永錄屍骨坑
1995年,高平市長平之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有許多重大發現,在永錄村發現一處屍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屍骨和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為研究長平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一號坑中重壘交錯的屍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顯斷裂的痕跡(應系刀砍)。有的胸腔內遺有箭頭,還有的僅見軀干而無頭顱。這些均說明他們是被殺死後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而非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由此而對幾千年「白起坑趙」之說提出異議。
骷髏廟
位於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據載,這里是戰國時期秦將白起坑殺趙降卒四十萬處,據《高平縣志》坑趙考記載:「趙括乘勝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車馬,形如布袋,趙兵既入,戰不利,築壘堅守......後趙括自出博戰,以秦射殺之,四十萬人降武安君,誘入谷盡坑之。」因為這里殺人太多,後老百姓稱之為殺谷。唐明皇幸潞見頭顱似山,於是命官員擇骷髏廟一座,此廟分正殿和東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為頭顱山,更殺谷為省冤谷。骷髏廟以祭祀四十萬被坑殺趙卒之先靈。
該廟始建於唐,後歷代均有修葺,廟內存有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緒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髏廟碑記。
光狼城
光狼城,現名康營。位於市城西南7公里處,據傳長平大戰前,韓國上黨太守馮亭曾把這里作為抗擊秦軍的重鎮。後來,秦軍打下光狼城以後,為顯示其強兵的聲威,遂改名為強營。唐代後始為今名--康營。
安貞堡
安貞堡,又名安貞寨,位於市西8.5公里的寨上村,屬原村鄉下馬游村管轄,以願望得名,創修年代不詳,重修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五月。
安貞堡全部建築面積5850平方米,形制長方形,規模宏大、雄壯,寨內觀音堂,北為城門樓,山門由樓下敞開,內有樓房兩排,約130多間,南有小城樓一座為主要建築,城門座北朝南,在瞭望台上又建一平房於中間,建築別致。城門上書有:「翠擁金瓶」字樣,登台環視,城外景色盡收眼底,長平大戰時秦將白起一度設指揮所於此。
秦壘
長平大戰遺址,據清乾隆《高平縣志》記載:「城之左右沿山,南北五十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由此可知這次戰爭發生在市城北中部,東西兩大山脈之間,丹河附近的問谷地帶,即北起趙庄鄉,南至城關南部,東起團池鄉、米山鎮,西迄釜山鄉、野川鄉、馬村鎮一帶,方圓40多公里,均為秦、趙軍隊駐地。這里地勢開闊,水源充裕,村子較多,人口集中,深山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進則可攻,退可守。此役,迄今雖已二千二百多年,但至今仍有許多村名、地名與此有關。
❼ 汝州古戰場遺址分布在哪裡
世界七大古戰場之一、被專家們稱為"東方滑鐵盧"、我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專戰爭--楚漢相爭中的垓下之戰的屬垓下古戰場遺址位於今宿州市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俗稱霸王城),這里人傑地靈,民風淳仆,歷史沉澱深厚,秦磚漢瓦俯首皆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廣為流傳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等優美動人的故事均出自此。
垓下古戰場遺址
公元前二O二年,楚漢戰爭後期,項羽率十餘萬大軍退至垓下,以河為屏障,堆土為營壘,深塹拒敵。劉邦率數十萬漢軍四麵包圍,展開決戰攻勢。漢軍夜唱楚歌,羽聞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愛妃虞姬彈劍哀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遂伏劍自刎,留下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此戰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❽ 山東地區有古戰場遺址嗎
馬陵之戰古戰場遺址公園位於山東省郯城縣境內的馬陵山核心區龐涓溝。
濰水之戰古戰場遺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治下安丘市。
山東萊州唐家村現古戰場遺跡,疑為明代抗倭遺址。
❾ 雲南保山婆羅古戰場遺址在哪
昌寧縣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自然偶塔」的雞飛雙塔,有世界上最大的萬畝人工禿杉林,有全國少有的千畝高山濕地,有上萬畝紅色杜鵑林三月染紅8萬畝原始森林的奇觀,有十里黃色杜鵑林帶成走廊。以灣甸為中心,主要景點景觀有:明代孟波羅古戰場遺址、灣甸熱帶水果經濟園林開發區、尼諾茶生產加工基地、西桂林區、茉莉花種植基地、土司遺址、獨樹成林、灣甸崩龍田涼泉公園、古榕樹上鷺鷥會、龍洞、長山苗族風情、明山水庫、立木山原始森林、熱水溫泉沐浴區和花橋石城觀賞區、馬棒山、蝙蝠洞、灣甸大河、帕旭佛寺。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768811.htm?fr=aladdin#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