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村遺址
① 什麼東西會受到水浮力影響
浸在流體內的物體受到流體豎直向上托起的作用力叫作浮力。浮力指物體在流體(液體和氣體)中,各表面受流體壓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原理。浮力的定義式為F浮=G排(即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物體下沉靜止後排開液體的重力),計算可用它推導出公式F浮=ρ液gV排(ρ液表示液體的密度,單位為千克/立方米;g表示常數,是重力與質量的比值,g=9.8N/kg在粗略計算時可取10N/kg;V排表示排開液體的體積,單位為立方米)。同時,液體的浮力公式也適用於氣體。[1]
中文名
浮力
外文名
buoyancy
表達式
F浮=G排
提出者
阿基米德(Archimedes)
提出時間
245年
限時折扣
中考物理,100天計劃,跟著大神不迷路!
共100集
4392熱度
初中物理:浮力專項突破
共23集
3.3萬熱度
快速
導航
實驗探究基本概念產生原因影響因素定理推算定律發現計算公式應用領域疑問解答
簡介
木頭能在水中漂浮,輪船能在大海中航行都是浮力的貢獻。浮力來源於物體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壓力差。浮力的方向和重力相反,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重力要把所有想跑的物體拉回地面,而浮力是幫助大家離開地面。
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本身的密度、運動狀態、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等因素無關。在水中,雖然比水密度大的物體會下沉,比如石頭、鐵塊;比水密度小的物體會上升,比如塑料、木頭,但是它們本身的浮力不變。在其他液體和氣體中也存在同樣的規律
② 胥城遺址
胥城遺址,位於武進湖塘鎮南4公里的大華村,距惲南田家鄉上店不足百米。
春秋後期,吳楚二國交兵功伐,戰事頻繁。吳王闔閭在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於胥城遺址東南方約40里的雪堰鎮構築「闔閭城」,之後8年(公元前506年)又命伍子胥在此「壘土築城駐兵」,以為功伐楚國的又一前進補給基地,後人稱作「胥城」。又有史書載曰「伍子胥伐楚時築為軍壘……」。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後人在胥城遺址上建造佛寺,塑子胥像,名「胥城禪寺」。
胥城原土築城池現僅存西、北二側部分城垣。北側殘垣東西走向長約50米,西側殘垣南北走向約60米,古城垣殘高約7—10米,基部寬約6—10米。古城垣之上原樹木蔥蘢,鬱郁蒼翠,今殘存樹木已不多。
③ 大通縣黃家寨鎮楊家寨村南山上面有沒有古代的古墓的遺址古代古墓的遺址
有,歷史文獻記載, 青海一帶遠古時期是羌人分散居住的地方,相傳是炎帝姜性的別種。戎人其活動范圍很廣,東起隴東,西迄黃河源頭,南至川西一帶,西北達新疆中部,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為主。 夏禹時(公元前21世紀初)屬雍州,即包括今陝西、寧夏、甘肅以及青海東部地區。 西漢時,北方的匈奴與湟中(今西寧古河湟一帶統稱為湟中地)的羌人聯合,攻佔河西走廊,阻塞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遣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騎兵出隴西,攻祁連,擊破匈奴右地,恢復了東西交通。漢王朝為了鞏固這一新的戰略地區,開拓河湟,列置河西四郡。又在今西寧城址修西平亭,設兵駐防。同時,在今大通長寧修了城堡,在附近開始了小規模屯墾,以補軍需。 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派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率兵來古湟中(今黃河上游、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古稱"三河間"),實行"軍事屯田",曾開通大通到張掖的通道。 大通縣北川河畔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增設長寧縣,由西平郡管轄,後又歸西都縣(從臨羌縣分置)管轄。 西晉末年(公元310年前後),鮮卑慕容氏吐谷渾從今遼寧省遷徙到陰山、隴山,逐漸經甘肅南部,進人青海湖環湖地區,兼並羌人等大片土地,建立了吐谷渾王國,管轄青海的廣大區域,前後達350年之久。 公元317年,西晉滅亡後,南北分裂,前涼、後涼曾先後控制過青海東部。 十六國時,鮮卑族禿發烏孤建立南涼王國(公元397一414年),曾以西平(今西寧,後遷都樂都)為首府。大通地區歸南涼管轄。 南涼滅亡後,北魏、北周曾分別管轄過該地。 隋煬帝大業四至五年(公元608一609年),派裴矩經營西域, 老爺山風光 (17張) 擊敗吐谷渾,可汗伏允率眾逃入雪山(積石山南)。從此,自西平、臨羌以西,且末(在今新疆)以東,祁連以南,雪山以北,皆為隋有,大通地區也回歸中央政權的統一管轄。 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滅吐谷渾,控制了整個河隴地區。大通地區由吐蕃統治,為時達200年之久。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後,吐蕃勢衰,西夏興起,於公元1004年成立夏國,建都銀州,逐漸佔有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諸地。因宋朝致力於防禦西夏威脅,廝啰在今西寧建首府青唐城,取代了吐蕃的統治,控制青海地區,達南城亦為廝啰管轄。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軍進入湟水流域,占青唐城,改名鄯州。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收復達南城,改名大通城。 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後,南宋時期一百年內,金和西夏交替統治青海東部地區。 十三世紀初,蒙古貴族興起,先後滅西夏和金,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進而滅南宋(1279年),統一中國。設置西寧、貴德二州及吐蕃朵甘思等處。在河州(今甘肅臨夏)設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帥府。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風景 (15張) 今大通(包括今門源縣)在其管轄范圍內。 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軍事力量進入青海地區。 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屬陝西行省都指揮使司,繼元制,封授土司。西寧衛共封十六家土司。當時大通地區有陳土司(子明),管轄十四個寨堡。土司府建在今長寧鄉宋家莊。 洪武十九年(1386年)長興侯耿炳文率軍隊修築西寧城。同時,從河州、涼州、南京等地移民徙戶,在大通河一帶,墾荒闢地,開溝修渠,引水灌田,種植糧食,蔬菜等,從此大通地區逐漸發展繁榮起來。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河套蒙古貴族吉囊及其後裔屢進犯西寧、大通、互助等地。明末,大通為蒙古貴族麥力干所據。清世祖順治十年(年)麥力干在大通城大營宮室,使其長子南力木居之。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親王羅布藏丹津聯絡郭莽(今大通廣惠寺)、郭隆(今互助佑寧寺)等寺喇嘛叛清,攻西寧城和北川(今西寧郊區及大通外川)。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調川陝總督年羹堯,四川提督岳鍾琪統兵征討,削平邊患,廓清河湟。當時年羹堯曾派兵攻進兩寺,"殲其眾而焚其寺"。 雍正三年(1725年),為進一步加強清王朝集權統治,又增設軍政設施,在設西寧府及西寧縣的同時,設大通衛,並築大通(今門源縣城)、永安(今祁連縣境)、白塔(今大通城關鎮)三城,分兵駐守。大通城置總兵官,並左右游擊,轄永安、白塔二營,屬西寧府管轄。 乾隆九年(1744年),經西寧道楊應琚和大通衛守備官孫捷聯名詳請,衛署遷白塔。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衛為大通縣。從此白塔城成為大通縣治所在地。幾乎就是用血鑄就的
④ 我的世界地面上有沒有可以探索的地方比如村莊遺址
叢林遺跡,沙漠遺跡,1.9有海洋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