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寨遺址
『壹』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有哪些地勢特點
在史前時期數以萬計的村落遺址中,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處地點。這里地勢平坦,氣候濕潤,土層深厚,河流縱橫,以渭河為主幹,北岸有清河、石川河,南有零河、戲河、玉川河、沙河、臨河、潼河等支流。姜寨遺址就座落在臨河岸邊。
『貳』 姜寨遺址的史前建築總體布局是怎樣的
陝西臨潼附近姜寨村史前時代聚落遺址,也是近年來所發現的一處很有價值的史前文化遺址。這個遺址的文化層,也屬仰韶文化期。這個遺址總面積達2萬5千平方米。在已經發掘的1萬7千平方米中,已顯露出的房屋基址有一百餘座,還發現有大量的窖穴、墓葬等,它們所反映出的史前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形態,從建築形態來說與半坡的(建築)形態相仿,但從總體布局來說,則更為完整而且典型。整個居住區的北、東、南三面,被一條壕溝所圍,西南端有一條河流。壕溝的東邊及南邊是集中的墓葬區。居住區內四面都分布著許多大、中、小型的房屋。更有意義的是這個居住區的布局,它們的房屋的門都向著居住區的中心開設的。居住區的中央,有一塊大空地(廣場),還有兩片可能是作為牲畜超大型夜宿場的地方。據考證,所有的房屋幾乎都是住人的,每座房屋的室內都設有火塘(灶炕)。大部分房屋形式是半穴居式的,也有少量的是平地建造的房屋。小型的房屋面積約15平方米左右。這種小型房屋也有方形、圓形兩種,可住三至四口人。中型的房屋可住六至八口人。而大型的房屋在整個聚落中只有五座,每座面積約100平方米,若住人,則可容二十餘口人。但這估計不是一個「家」,而可能是老者殘疾者居住的,並有集體的「公共建築」的功能,可在此議事、節慶等活動。從布局(見圖)明顯地可以看出,房屋分為五大組,每組一座大房子。大房子的門也朝向廣場的中心。這里可以看出他們的氏族社會的結構形態已很完善。根據考古學家和民族學家分析,這個聚落遺址的大、中、小型房屋是有不同功能的。小型房屋是作為母系社會中一個家庭里成年女子過對偶生活的住房,好比如今新結婚住的「鴛鴦樓」、一室戶差不多。不過這種家庭在史前時期還只是一個生活上的單元,而在生產和經濟上還不是獨立的,他們僅保存有少量的分配給的儲糧,所以他們沒有獨立的窖穴。中型房屋是供一個家庭使用的,族長是女性,帶領著老人、未成年人的孩子住在一起,好比今天的三代之家。屋內除了灶炕外,還有一處地方用來作為舉行會議節慶活動的空間,這也好比我國民居中的堂屋差不多。室內睡覺的床位往往分成左右兩半,分布在人口兩側,可能是因男女分睡的要求而設置的。在家族中供對偶家庭使用的小房子都圍繞著家族房子布置。大型房屋供整個氏族使用,如上所說,除了有一部分類似集體宿舍那樣的房間,供孤老、殘疾人使用外,大部分的空間供整個氏族集會、議事、慶祝活動。這個已發掘出來的姜寨史前聚落遺址,有五個氏族聚居,他們有共同的陶窯、畜欄、窟穴、墓地。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在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由游牧過渡到農業社會。土生土長,世代相承,顯現著中華民族的社會文化。
姜寨遺址史前建築
『叄』 姜寨遺址在中國地圖的哪裡
寨遺址位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省的臨潼縣,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年代為距今6400~6600年。
姜寨遺址發現於1972年,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姜寨遺址是一處與西安半坡遺址同時期的原始社會部落遺址,遺址內存在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遺存。出土有石器、陶器、銅器、骨角器、蚌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1萬余件。陶器紋飾中的「蛙圖」,被稱為中華始祖女媧時代的「圖騰」。此外,在遺址內仰韶文化層中還首次出土了黃銅片。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對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也有著重要價值。
姜寨遺址是迄今為止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它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社會形態、生產技術、婚姻制度、文化藝術、墓葬習俗和意識形態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肆』 在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了哪些物品
在陝西臨潼姜寨屬於仰韶文化的遺址中,發現有玉雕耳墜,在山東寧陽大汶口、浙江杭縣良渚和餘姚河姆渡等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雕刻細致的玉環、玉璜、玉璧和象牙雕刻的小杯、琮筒、雙鳳紋飾片等實用器皿或裝飾品。
『伍』 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哪個的考古價值高
當然是半坡啦
『陸』 我們是如何從姜寨遺址中發現氏族社會組織結構的
整個居址中間是一個面積5000平方米的圓形中心廣場,圍繞廣場有五組相對集中的房址群,而每個房址群中至少有一座大型房子,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F1達128平方米,大房子是本房址群的中心,另有數座面積20-30平方米的中型房子,其餘都是10平方米上下的小房子,每個群組各類房址20座上下;所有的房門都對著中心廣場;窖穴多在大型和中型房址旁邊;在居住區外緣有一周環壕,西邊是利用臨河河道,東、北、南三面是人工挖的壕溝,共有四段,互不相連,缺口處是人們出入的門道,每個缺口處都有一座梢房,顯然環壕起防禦作用;在壕溝外的東、東北和東南有三個墓區共有成人墓174座,埋葬幼兒死者的瓮棺葬206座分散於居住區的房子附近,前者是當時的氏族公共墓地,後者是安葬兒童死者的傳統。根據調查資料,在居址西緣、靠近臨河處曾有一批陶窯,是燒制陶器的集中區域,由此給我們勾畫出了一個完整的部落集團的全貌,它有五個氏族組成,每個氏族有一個本氏族議事、長輩居住的大房子,一個氏族有若干個大家族,是由中型房子體現出來的,小房子則居住對偶家庭;也有人認為部落和氏族間還應有胞族,這個居住單位則是部落———胞族———氏族———家族和對偶家庭組成。
『柒』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有哪些建築特點
姜寨遺址堆積豐富,延續時間長,從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類型,持續有史家類型專、廟底溝類型屬、西王村類型,最上層還有陝西龍山文化的遺存,前後達2000多年。遺址的最下層,遺存保存非常完好,清理出房屋基址120座,有方形的和圓形的,有地穴式和半地穴式的;灶坑261個,有坑穴式的、有地面式的,還有灶台式;窖穴297個,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這些坑穴當初大部分是作為臨時儲藏東西的地下倉庫挖建的,所以大部分都比較規整,少數是倒垃圾廢物的灰坑;窯址3處和制陶作坊一處;在這里還發現了其他地方罕見的牲畜圈欄和牲畜夜宿場各2處;在居住區內發現多段零星的道路,有的是用料僵石鋪墊的,有的是用紅燒土鋪墊的,也有的是人工踩踏形成的,保存最長的一段長53.3米;在居住區內外,共清理墓葬380座。
『捌』 姜寨遺址的生產狀況
姜寨遺址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有1萬多件,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還有許多骨器,生活用具主要為陶器,彩陶器中有許多件前所未有的葫蘆形魚鳥紋彩陶瓶,表現了精湛的技藝,說明制陶作為一個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已有相當發展。
生產工具類
生產工具類以石、骨、陶、角、蚌等材料為主,共3811件,與石材加工的生產工具種類不同,形態各異。石斧、石錛、石鏟、石鑿、石刀、石鑽、石球、石敲砸器、石臼桿、石硯、石彈丸、古錐、石砍器、石磨盤、石磨棒、石鏃、石網墜、石紡輪等30餘種,充分突出了新石器時代的石具物品。骨制工具占據第二位。除此,還意外地發現了黃銅片、黃銅管金屬物。
生活用器
生活用器主要以陶器為主,3000餘件,100餘種。最為珍貴的是半坡時期的彩陶花紋和刻劃符號及史家族類型,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形狀、紋飾,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特點是彩繪艷麗、形態奇特、花紋齊全。姜寨先民用各種顏色在石硯上磨成粉拌好,然後在陶器上繪成各種圖案。由此可見,繪畫早在母系氏族就有了,彩繪圖案有人面紋、魚紋、幾何紋、網紋、鳥紋等幾十種飾紋。劃符號陶器102件,這些符號就是當時信息交流語言溝通的文字。陶具類型比較奇特的形狀有凹底、尖底、圈足形瓮、罐,有曲腹碗、缽、雙唇口尖底瓶、雞冠耳罐、雙耳高檔三袋足鬲、釜形三足斝、三耳罐等30餘種。這些陶具在製作上不斷有所突破創新,形成了千奇百怪,既有使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可心用品,一直延長和影響著今天的陶冶發展。
裝飾器類
裝飾器類主要有骨、陶、石等經過精細加工後製成。玉圭1件、牙飾1件,裝飾品385件,陶簪600件、骨簪44件,陶環382件,石環6件,骨珠飾14077顆,這些裝飾品在當時能做出來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隨葬品基本全是生活用品,瓮、缽、棺座內最多放兩件,其它墓道內多少不等。碗、盆、瓶、壺、盂、盤、杯等用具比較普遍。除此,在兒童墓和15——16歲女孩子墓中佩戴骨珠2170餘顆。姜寨遺址僅僅發掘一部分就發現了這么多文物瑰寶。可見其內藏豐富,源遠流長。
『玖』 姜寨遺址公園什麼時候方能建成
距今6000多年的姜寨遺址保護規劃已經出台,臨潼區將在遺址上建設姜寨遺址公園。這一遺址是我國目前發掘面積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保存較完整的史前聚落遺址之一。
姜寨遺址位於西安市臨潼區,距今約6400-6600年,遺址內存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遺存,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遺址內出土的石器、陶器、銅器、骨角器、蚌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1萬余件。姜寨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二十世紀全國100大考古成果之中。
據了解,臨潼區政府委託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和陝西省古建設計研究所,於今年2月初開始編制姜寨遺址保護規劃。根據規劃,將在這里建設姜寨遺址公園,以保護和展示遺址,用地11.3公頃。規劃確定了遺址的保護措施及環境整治措施。
『拾』 姜寨遺址的遺址結構
聚落遺存保存得較完整,由居住區、陶窖場和墓地組成。居住區周圍有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溝環繞,中心有大廣場。廣場周圍分布著房子100餘座,分為5個建築群,每群包括一座大房子與若干中小型房子,均朝向中心廣場。居住區內還有窖穴、牲畜圈欄和兒童若干瓮棺葬等,房屋有圓形和方形的,屋內設有爐灶。此聚落是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居住地 ,反映出當時氏族社會的組織結構。墓地位於居址東邊,共發現墓葬600餘座,以單人葬為主 ,也有合葬墓,墓內有陶器等隨葬品。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別具風格,陶盆內畫有對稱的魚、蛙、人面等像生性花紋,形象逼真。一件魚鳥紋葫蘆瓶,形式新穎,花紋美觀,極為罕見。一座墓內出土一套繪畫工具,包括石硯、研磨棒與黑色礦物顏料等,對探討彩陶繪畫工藝彌足珍貴。遺址中還有史家、廟底溝和半坡晚期類型的遺存。
沿渭河、黃河流域和其它地區發掘的原始部落遺址有上千處,像姜寨遺址這樣面積之大,氣勢之宏偉、結構之合理、功能之齊全,並且再現了兩個時期文化特點的遺址確實少有。所以,把驪山譽為 「華夏源脈」 是名副其實的。從姜寨遺址平面圖可以看到,整個遺址布局嚴謹、有條不紊。西以臨河為屏障,東、南、北三面為人工挖修的防護溝,東邊圍溝與公墓地分開。居住區的中心是4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廣場。廣場四邊各有一座80平方米的中型房子,門均向廣場中心開。每座中型房子附近各有一群小型房子,門也開向廣場中心。這四座中型房子均為四個氏族部落的活動場所。
半坡類型聚落的總體布局分為居住區燒陶窯場和墓地3部分。居住區西南以臨河為天然屏障,東、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溝環繞,輪廓呈橢圓形,面積約一萬八、九千平方米。居住區內有中心廣場,周圍分布著100多座房子,分為5群。每個建築群以一座大房子為主體,還包括十幾座或二十幾座中小型房屋,門均朝向中心廣場。 房屋附近分布有儲藏東西的地窖群、2座家畜圈欄以及許多兒童瓮棺葬。窯場在村西臨河岸邊。村東越過壕溝即為墓葬區,南北分布著3片墓地。就整個村落遺跡特別由5組建築群來看,可能居住著由若干氏族組成的一個胞族或一個較小的部落。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圓形,分大、中、小型3種。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築3類。大型房址只有半坡類型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築各2座,面積均達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門道,門內設一個大型深穴連通灶坑。灶坑兩側至牆邊還築有低平的方形土台。中、小型房子面積一般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數居住面用草泥塗抹並經火燒。房屋中央都有一個灶面或淺穴灶坑。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為牆,穴壁四周還有若干小柱洞,地面起築的多以木骨塗草泥為牆。 裝飾器類主要有骨、陶、石等經過精細加工後製成。玉圭1件、牙飾1件,裝飾品385件,陶簪600件、骨簪44件,陶環382件,石環6件,骨珠飾14077顆,這些裝飾品在當時能做出來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隨葬品基本全是生活用品,瓮、缽、棺座內最多放兩件,其它墓道內多少不等。碗、盆、瓶、壺、盂、盤、杯等用具比較普遍。除此,在兒童墓和15——16歲女孩子墓中佩戴骨珠2170餘顆。姜寨遺址僅僅發掘一部分就發現了這么多文物瑰寶。可見其內藏豐富,源遠流長。 衡量一個古遺址價值大小,主要標準是看它的文化內涵。這是因為姜寨遺址對研究人類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歷史文化資料,是從姜寨遺址發現的黃銅片、黃銅管,充分說明了在 6500 年至 7000 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對銅的冶練、鑄造技術,這是一件多麼偉大的壯舉。
磨粉硯的發現,再次把制硯技術提前了 4500 多年。刻劃符號,充分證明了人類已經向文明大大邁進了一步。那時的先民已經有了用文字的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像陶具上刻畫的不規則 「 十 」 、 「 一 」 、 「 市 」 、 「 巾 」 等符號,是與今天文字的偶合,還是從上古時期就一直沿用下來?值得研究。從姜寨遺址發掘的隨葬品看,兒童特別是女孩要比成人豐厚得多。這說明愛護兒童、少女的美德從母系氏族就開始了。從廣場中心和四個房子的結構用途看,氏族之間交往活動及氏族與氏族共同交往已經開始形成,而且從新石器時期起,人類有組織有領導的活動更進一步得到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