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灣遺址
❶ 青海有哪些遺跡文物
1 湟中的塔爾寺,宗教古跡;2 昆侖寶玉,這只有在昆侖山,祁連山附近河流里有,現在以挖掘殆盡; 3 化隆還有馬步芳的兵工廠,解放青海時候的最後一支國民黨軍隊,兵工廠似乎只剩大體輪廓,不過很多當地人還是會製造槍支的 4 青海湖鳥島,AAAA國家歷史風景區,5 在青海玉樹的果洛的三江源歷史自然保護區,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的源頭交匯地點,除此之外,我還不知道,大家集思廣益了
❷ 思考題,古代歷史論述題。
遍布各地的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遺址
一.黃河流域的遺址、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大汶口文化
有關母系氏族公社的傳說 《楚辭?天問》、《穆天子傳》、《淮南子》所記神農氏、伏羲氏等即此階段。黃河中下游的典型遺址,以1921年最早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掘而得名。他們活動的中心地區在今陝西渭水、晉南汾水流域和豫西一帶。足跡北到內蒙沙漠草原,南達鄂西北江漢平原,西到隴東的洮河上游,東到魯西南。目前發現遺址約1000多處(新石器遺址共有7000多處),據c14測定距今7000到5000年。
二.長江流域的遺址
(1)河姆渡文化:
浙江餘姚河姆渡為中心,分布在浙東一帶。經測定距今6000-7000年。其主要文化特徵:陶器較原始,手制,多為夾炭黑陶,陶質疏鬆,器形不規整,火候稍低,一般在8500c左右。夾炭黑陶是以經燃燒炭化的植物莖葉和稻殼摻和,具有顯著的特點。農業發達,磨製農業石器精製,骨、木器相當進步。
(2)馬家浜文化、
(3)大溪文化
這時期福建有閩侯曇石山貝丘遺址。舊石器晚期有東山近年發現的古人類活動遺址。
其他地區的文化遺址 1.北方細石器文化區 2.紅山文化、女神廟、積石冢群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經濟生活
1.以農業為主的多種經濟活動
磁山文化中發現碳化粟,半坡遺址發現菜種。
2.河姆渡文化發現大量碳化稻穀同時還發現有許多植物果實漁獵經濟。
3.原始手工業磨研器、陶器的燒制
「鸛魚石斧圖」、彩繪、刻劃符號、與商周文字有淵源關系,鑽孔技術精美藝術品注意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缽口沿刻有幾何形符號,臨潼姜寨、青海樂都柳灣馬家窯文化,統計起來有100多個符號,50多個個體。涵義未解釋。應是文字的萌芽。
母系氏族社會的初期,生產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活的資源,同時也使他們面臨嚴峻的環境。氏族是人類向自然界謀求生存的依靠。人類的生產活動——採集、狩獵和捕魚依然必須集體進行,否則就不能有效地抵禦野獸、飢餓和疾病的威脅。他們還沒有私有財產觀念,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是氏族的宗旨。
母系氏族社會里,存在著按性別和年齡區別的簡單的不穩定分工。青壯年男子外出狩獵、捕魚。婦女則從事採集果實,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縫制衣服,管理雜務,養護老幼等公益勞動。因為當時的採集經濟比漁獵經濟收獲穩定,成為氏族成員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所以是維系氏族生活的基本保證。婦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員的世系均按母系計算,更使婦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居於主導的地位。
❸ 柳灣遺址位於哪裡
柳灣遺址位於青海省樂都縣東的高廟鄉柳灣村湟水北岸。遺址面積達11萬多平方米。
這個內地方容是黃河上游規模最大的一處氏族公共墓地,包括有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遺存,其中以馬廠類型為主。遺址中,彩陶器型不太規整,常見的有盆、碗、杯、豆、壺、罐等。紋飾種類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圓圈紋、變體神人紋和幾何紋。在許多無紋飾的彩陶壺、罐下腹部畫有各種符號。
❹ 永靖大河家快速通道
齊家文化是位於相當現今中國甘肅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名稱來自於其主要遺址齊家坪遺址,1923年由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文化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上游地區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首先發現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肅、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階地上。共發現遺址350多處。居民經營農業,種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鏟、穿孔石刀和石鐮等生產工具。飼養豬、羊、狗與大牲畜牛、馬等。制陶業發達,雙大耳罐、高領折肩罐和鏤孔豆等為典型器物。已出現冶銅業,有銅刀、錐、鏡、指環等一類小型紅銅器或青銅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屋內地面塗一層白灰面,光潔堅實。氏族公共墓地常位於居住區附近,流行長方形土坑墓,有單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與豬下頜骨等為隨葬品。出現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側身屈肢面向男子。這表明當時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女子降至從屬境地。反映出當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婚姻形態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私有制的產生,打破了貧富均等的狀態,人類有了貧富差別以及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會上占據了統治地位,這時候便出現了階級和軍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齊家文化中這些社會生活狀況。文化遺址古墓群目前已發現的齊家文化墓葬共約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位左,側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於中間,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這些合葬墓表明齊家文化中的婚姻狀況已由多偶婚制過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數富裕的人家中過著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時也說明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而女子卻降至從屬和被奴役的地位。齊家文化中還存在以人殉葬的習俗,殉葬者都是奴隸和部落戰爭中的受害者。殉葬這一惡俗反映了社會地位的差別與階級分化。墓葬中隨葬品的多與少也顯示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隨葬器物,陶器少者一兩件,多達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這種情況表明,首先齊家文化中以冶金業為主導的手工業在不斷地增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次也說明社會內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出現,私有制產生,原始社會將要崩潰,齊家文化進入軍事民主制階段。文化命名齊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最早發現於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動的中心。據史載廣河縣在東晉十六國時設置大夏縣,經歷北魏、周、隋、唐,縣址在今縣城西北約5公里處。廣河古稱太子寺。太子寺有著各種神奇美妙的傳說。相傳秦王嬴政太子扶蘇曾監軍駐此修了座寺院,後來民間稱太子寺。清設太子寺城州判。廣河縣東有洮河水環繞,西有大夏河、廣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廣河縣齊家坪驚奇地發現了舊石器時期文化,並命名為「齊家文化」。家文化玉器,早在上個世紀之初已伴隨著齊家文化的發現而面世了。不過,比起對紅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來,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與重視,似與這發現的歷史和它應有的地位還很不相襯。齊家文化具有產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條件。考古學上的齊家文化,為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陝西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寧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後。此前,學術界公認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獨具特徵的陶器,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今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還有一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在齊家文化前面有豐富多彩、極富特色而歷經一千多年發展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先民們的原始手工業不僅有制陶、木作、紡織和石器製造,而且生產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同時,還創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動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組人物舞蹈繪畫以及用墨筆書寫的上百種符號等等。在馬家窯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齊家文化,怎麼不會比馬家窯文化「更高、更強」呢!還因為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齊家文化的分布范圍內外均有十分豐富的玉礦,古人說的「昆侖玉」,今天我們說祁連山玉等,就在這里。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條件下,齊家文化先民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文化范圍在齊家文化分布范圍內,尤其甘、青境內,據了解,比起上述收藏的齊家玉來,近年還出土有數量、質量更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其器類在三十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發現有許多新的品種。如禮器玉琮,除形制各異、大小不等的素麵紋琮外,還有竹節紋琮、弦紋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裝飾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紋飾的獸首或獸面紋琮、人面紋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鉞、戚,個別的兵器上還嵌有一枚或幾枚綠松石;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箍等。更有值得我們驚訝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裡先後見到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宮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製作的。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眾所周知,這中間的許多珍貴品,目前都收藏於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裡。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計大約是7與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齊家文化圈內的甘肅臨夏----榆中境內的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綠色、艾青色、豆綠色玉材以及屬蛇紋石鴛鴦玉和試金石類黑色石材。隴西的鴛鴦溝即出鴛鴦玉。齊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類如斧、錛、鑿等,便主要選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還直接選用接近石質或玉內含有較重石質的材料。但齊家文化玉器已有相當數量是由新疆和田玉製成。一般說來,禮器類的琮、璧、環、璜、鉞、刀、璋等,都選擇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發現與運用當早於齊家文化,但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經濟狀況這一部族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各氏族都過著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遺址一般都發現在便於人們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築,屋內多用白灰面鋪成,非常堅固美觀。地面中央有一個圓形或葫蘆形灶址。這種房屋結構,是黃河流域龍山文化時期最普遍的一種形式。當時這一帶的主要農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遺址出土的陶罐中曾發現了這種糧食。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次為骨角器。農業生產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鏟和骨鏟。有些石鏟已經用硬度很高的玉石來製作,器形規整,刃口十分鋒利。骨鏟系用動物的肩胛骨或下顎骨製成,刃寬而實用;收割穀物用的石刀、石鐮多磨光穿孔;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用於加工穀物。總的看來,石斧、石鏟、石錛的數量都很少,或許反映農業生產並不十分發達。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畜牧業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動物骨骼得知,家畜以豬為主,還有羊、狗、牛、馬等。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處遺址統計,即發現豬下顎骨800多件,表明當時養豬業已成為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與飼養業同時,採集和漁獵經濟繼續存在,一些遺址中發現了氏族先民捕獲的鼬、鹿、狍等骨骼。手工業生產比馬家窯文化有很大發展。制陶技術仍以泥條盤築法手制為主,部分陶器經慢輪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頸尚留有清楚的輪旋痕跡。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還原焰的燒窯技術,陶系主要是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大量陶器是素麵的,有些罐類和三足器拍印籃紋和繩紋,也有少量彩陶,繪以菱形、網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紋,線條簡化而流暢。器物造型以平底器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較少。典型器物有雙耳罐、盤、鬲、盆、鏤孔圈足豆等,其中以雙大耳罐和高領雙耳罐最富有特色。齊家文化的陶工還善於用粘土捏制各種人頭造型和動物塑像,人頭長頸圓頰,雙眼仰望;動物有馬、羊或狗等,形體小巧生動。還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響鈴,鈴內裝一個小石球,搖時丁當作響,是巧妙的工藝品。紡織業的進步也比較顯著。在居址中、墓葬里普遍發現大批陶、石紡輪及骨針等紡織縫紉工具。有的墓葬人骨架上、陶罐上有布紋的印痕。在大何庄一件陶罐上的布紋保存較好,布似麻織,有粗細兩種,粗的一種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各11根,細的一種經緯線更為細密。當時人們穿的衣服主要是用這類麻布縫制的。冶銅業的出現,表現出西北地區這一部族先民的傑出智慧與才能,是齊家文化對中華民族早期青銅器鑄造和生產力發展的一項突出貢獻。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發現紅銅器和青銅器共50多件,種類有刀、錐、鑿、環、匕、斧、鑽頭、泡、鏡和銅飾件等,還有一些銅渣。齊家坪遺址出土了一件有長方形銎,並附一對小鈕的銅斧,刃部鋒利,全長15厘米,是齊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銅器。尕馬台遺址出土的一件銅鏡,直徑9厘米,厚0.4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飾七角星形紋飾,保存較好。這些銅器的製作多採用冷鍛法,也有的採用單范鑄造與簡單的合范鑄造,表明黃河上游地區在中原夏王朝統治時期,冶銅業已居各部族的前列。還有說法是,其青銅冶煉和製造的進步表明其進入奴隸制社會早期時代及地理分布安特生發現齊家文化時,認為它是該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認為甘肅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源自於齊家文化,但後來的考古發現,證明其在仰韶文化之後,大約在西元前2500年-西元前1500年。齊家文化的分布是甘肅省蘭州一帶為中心,東至陝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寧夏和內蒙古,遺址有三百多處,除了齊家坪遺址之外,較著名的有甘肅永靖大河庄遺址、泰魏家遺址、武威的皇娘娘台,青海樂都的柳灣遺址等。文化特色齊家文化的陶器以黃色陶器為主,且有刻創紋路,並常有繩紋。由粟類的以及陶器表面上布紋痕跡的發現,可看出耕織階有發展,粟的種植被認為是受仰韶文化的影響,此外,大量動物骨的發現,可知動物馴養在齊家文化中較為重要。銅主要作為裝飾,但銅的器物已經出現,且有銅錫合金(青銅)的器物。齊家文化的墓地與村莊在一起,大多數墓葬為單人,但亦有成年男女合葬,合葬之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呈蜷曲姿態,墓中大多有石器與陶器作為陪葬。此外,地面上發現類似於宗教建築的石造建築。墓葬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私有制的產生,打破了貧富均等的狀態,人類有了貧富差別以及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會上占據了統治地位,這時候便出現了階級和軍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齊家文化中這些社會生活狀況。目前已發現的齊家文化墓葬共約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位左,側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於中間,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這些合葬墓表明齊家文化中的婚姻狀況已由多偶婚制過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數富裕的人家中過著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時也說明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而女子卻降至從屬和被奴役的地位。齊家文化中還存在以人殉葬的習俗,殉葬者都是奴隸和部落戰爭中的受害者。殉葬這一惡俗反映了社會地位的差別與階級分化。墓葬中隨葬品的多與少也顯示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隨葬器物,陶器少者一兩件,多達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這種情況表明,首先齊家文化中以冶金業為主導的手工業在不斷地增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次也說明社會內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出現,私有制產生,原始社會將要崩潰,齊家文化進入軍事民主制階段。
❺ 談談我國著名遺存有哪些
五十年來,考古研究所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開展過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單獨進行或與其他單位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重點發掘項目,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例如: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歷年來田野工作取得的豐碩收獲,為繁榮中國考古學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 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被你採納,謝謝。
❻ 我國有史以來全部重大的考古發現有哪些
1、北京周口店遺址與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2、雲南元謀人遺址
3、陝西藍田人遺址
4、金牛山遺址及金牛山人
5、馬壩人遺址
6、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
7、丁村遺址
8、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
9、玉蟾岩遺址
10、裴李崗遺址
11、賈湖遺址
12、興隆窪遺址
13、大地灣遺址
14、仰韶遺址
15、半坡遺址
16、姜寨遺址
17、後岡遺址
18、廟底溝遺址
19、大汶口遺址
20、河姆渡遺址
21、大溪遺址
22、城頭山遺址
23、屈家嶺遺址
24、崧澤遺址
25、馬家窯遺址
26、柳灣墓地
27、牛河梁遺址
28、城子崖遺址
29、良渚文化遺址群
30、石家河遺址群
31、陶寺遺址
32、王城崗遺址
33、齊家坪遺址
34、卡若遺址
35、石峽遺址
36、東灣仔北遺址
37、圓山遺址
38、二里頭遺址
39、東下馮遺址
40、夏家店遺址
41、大甸子遺址和墓地
42、偃師商城
43、鄭州商城遺址
44、盤龍城遺址
45、安陽殷墟遺址
46、吳城遺址
47、新干大墓
48、三星堆祭祀器物坑
49、周原遺址
50、豐鎬遺址與墓地
51、琉璃河遺址
52、晉侯墓地
53、三門峽虢國墓地與上陽城遺址
54、晉國故城遺址
55、鄭韓故城
56、燕下都遺址
57、曾侯乙墓
58、紀南城周圍的墓葬群
59、中山王陵
60、銅綠山礦冶遺址
61、秦咸陽城及秦宮殿遺址
62、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63、睡虎地與龍崗秦墓
64、漢長安城遺址
65、居延漢代遺址與簡牘
66、西漢帝陵與陵園遺址
67、燒溝漢墓
68、銀雀山漢墓
69、滿城漢墓
70、漢代楚王陵
71、馬王堆漢墓
72、南越王墓
73、石寨山滇人墓地
74、漢魏洛陽城
75、樓蘭故城遺址
76、尼雅遺址
77、鄴城遺址
78、走馬樓孫吳簡牘
79、南京東晉——南朝帝王陵墓和大族家族墓地
80、集安高句麗王室與貴族墓葬
81、雲崗石窟
82、龍門石窟
83、敦煌莫高窟
84、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85、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86、隋唐洛陽城遺址
87、隋代虞弘墓
88、唐代帝陵陪葬墓
89、法門寺塔基與地宮
90、阿斯塔那墓地
91、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92、南唐二陵
93、白沙宋墓
94、遼陳國公主墓
95、龍泉青瓷窯址
96、耀州窯遺址
97、西夏王陵
98、古格故城遺址
99、元大都遺址
100、明定陵
❼ <中國古代史>中國原始農耕文化遺址有哪些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又有哪些
西安半坡遺址
西安藍田人遺址
四川資陽人遺址
沈陽新樂遺址
河姆渡遺址
龍山文化遺址
紅山文化遺址
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中國原始社會遺址代表文物大全
夏家店遺址
(下層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層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中國北方青銅時代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發掘年代:1960年
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命名地,為探尋中國北方青銅文明提供了重要資料。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鬲:炊器(右上,高37厘米)
夏家店上層文化青銅短劍:兵器(中,長33.6厘米)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鼎:炊器(左下,高13.7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東下馮遺址
(公元前19OO年~公元前1500年)
夏商時期遺址,位於山西省夏縣。
發掘年代:1974年
為了解晉南地區二里頭文化的內涵以及探索夏文化都有積極的意義。
石磐:樂器(上,長68厘米)
青銅爵:酒器(下,高12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二里頭遺址
(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
夏代晚期城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
發掘年代:1959年至今
二里頭文化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晚期都城。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裝飾品(左上,高14.4厘米)
鴨形陶壺:水器或酒器(左下,高10厘米)
青銅爵:酒器(右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圓山遺址
(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 位於台灣省台北市。
發掘年代:1953年
為了解台灣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人獸形玉玦:裝飾品(上)
右肩石斧:工具(中)
陶罐及殘口沿:盛器(下,最大者高14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東灣仔北遺址
(公元前3700年~公元前500年)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遺址,位於香港馬灣島。
發掘年代:1997年
為了解香港地區的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陶器座:炊器(上,高18.2厘米)
長頸圈足陶壺:食器或水器(下,高26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石峽遺址
(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廣東省曲江縣。
發掘年代:1973年。
為探索中國嶺南地區原始社會的解體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玉玦:裝飾品(上,直徑6.3厘米)
玉玦:裝飾品(中,直徑8.8厘米)
玉琮:禮器(下,長14.1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卡若遺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縣。
發掘年代:1978~1979年
卡若文化命名地,西藏高原新石器聚落遺址的首次發掘。
12號房址:(背景,長54O厘米)
雙體獸形陶罐:食器或水器(中,長32厘米)
大理石和粘土岩制項飾:裝飾品(背景右,長5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齊家坪遺址
(公元前2000年左右)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發現年代:1924年
齊家文化命名地,揭開了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陶瓮:盛器(左上,高11.8厘米)
三角紋彩繪陶片:(右上,高4.7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上,高4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下,高4.8厘米)
三角紋彩陶雙耳罐:食器(下,高10.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王城崗遺址
(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河南省登封縣。
發掘年代:1975年
對研究中國龍山時代的城和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陶鬶形器:水器或酒器(上,高16厘米)
陶杯:水器或酒器(左下,高8厘米)
陶豆:食器(右下,高12.6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陶寺遺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山西省襄汾縣。
發掘年代:1975年至今
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有重要意義。
彩繪龍紋陶盤:水器(上,口徑37厘米,高8.8厘米)
陶異形器:具體用途不明(下,高83.6厘米)
玉琮:禮器(背景,邊長7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石家河遺址群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湖北省天門市。
發掘年代:1954年至今
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彩陶高足壺:食器(上,高16.1厘米)
玉人頭像:禮器或裝飾品(下,高3.7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良渚文化遺址群
(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浙江省餘杭縣。
發掘年代:1936年至今
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玉琮,禮器(上,高4.5厘米)
玉琮:禮器(下,高10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城子崖遺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市。
發掘年代:1931年
龍山文化命名地,是中國史前城址的首次發現
白陶鬶:酒器或水器(上)
黑陶罍:食器或禮器(下)
2006-7-22 14:22 candy
牛河梁遺址
(公元前3770年~公元前292O年)
紅山文化祭祀遺址,位於遼寧省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
發掘年代:1983年至今
揭示了紅山文化的祭祀生活。
玉豬龍;禮器(右上,高14厘米)
彩色女神頭像:(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柳灣墓地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氏族墓地,位於青海省樂都縣。
發掘年代:1974年~1979年
揭示了當地居民的墓葬形態,對研究甘青地區各原始文化的內涵、序列及其相關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彩陶帶嘴陶壺:水器(上,高25厘米)
彩陶人像陶壺:水器(下,高3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馬家窯遺址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
發掘年代:1924年
馬家窯文化命名地,是黃河上游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首次發現。
彩陶尖底瓶:水器(上,高26厘米)
彩陶豆:食器(下,高16.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崧澤遺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縣。
發掘年代:196O年
崧澤文化命名地,為研究太湖地區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豬首形陶匜:水器(中右,高6.7厘米)
黑陶壺:水器或酒器(中左,高19.5厘米)
魚鳥形玉璜:裝飾品(上、下,長6.6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屈家嶺遺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湖北省京山縣。
發掘年代:1954年~1989年
屈家嶺文化命名地,對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有重要意義。
帶蓋陶甑:蒸煮器(左上,通高35厘米)
鏤孔喇叭形圈足陶豆:食器(右下,高17厘米)
陶紡輪:紡織工具(背景,最小者直徑3.5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城頭山遺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800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
位於湖南省澧縣。
發掘年代:1991年
為深索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形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黑陶壺:酒器或水器(上,高15.5厘米)
彩陶杯:酒器或水器(下,口徑10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大溪遺址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重慶市巫山縣。
發掘年代;1925年至今
大溪文化命名地,首次發現了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
彩陶碗:食器(上中,高6.6厘米)
單耳彩陶杯:水器(左下,高6厘米,右下,高8.5厘米)
參考資料:中國原始社會遺址代表文物大全
❽ 我國現存的古遺跡有哪些不少於六個.
元謀猿人遺址 人類歷史的開篇
周口店遺址 「北京人」發祥地
藍田猿人遺址 將人類歷史推進了
五六十萬年
丁村遺址現代人和北京猿人之間的文明
落筆洞遺址海南最早的原住民遺址
半坡遺址打破「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框架
河姆渡遺址7000年前的魚米之鄉
昂昂溪遺址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
仰韶村遺址考古界的「文化聖地
良渚遺址史前_玉器發展的頂峰
薛家崗遺址 撩起遠古文明的面紗
卡若遺址 西藏原始文化遺址 之
廟子溝遺址 消失的村落
龍虯庄遺址填補了江淮地區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 空白
大汶口遺址 標志著母系社會的結束
紅山遺址 中華文明史新曙光
柳灣遺址 彩陶的故鄉
龍骨坡遺址
把我國史前文化推前百萬年
上古城址
毆墟商朝都城遺址
楚紀南故城南國完璧
淹城遺址 世界上唯一的三城三河形制
鄭州商代遺址 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
豐鎬遺址 活頁的歷史書
臨淄齊國故城地下博物館
曲阜魯國故城 周代諸侯國最長久的都城
侯馬晉國遺址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都城
趙邯鄲故城戰國時期趙國都城
三星堆遺址 世界第九大奇跡
琉璃河遺址 西周燕都遺址
中山古城遺址 東周時期中山國都城
秦咸陽城遺址 秦朝都城
蔡國故城天下蔡姓出蔡域
魏長城遺址 戰國時的秦、魏分界線
二里頭遺址 華夏第一都
周原遺址 西周發祥地
金沙遺址 世上出土古代象牙最多之地中古城址
漢長安城遺址 歷經朝代最多的都城
漢魏洛陽故城定都時間最長的古城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締造隋唐盛世的古都
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北宋東京城遺址 首開三重門布局
遼上京遺址 一箭定上京
遼中京遺址 北方現存最大的土築古城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大金第一都
元上都遺址 元朝首都遺址
元中都遺址 曇花一現的元代都城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東方巴比倫
明故宮遺址 明初都城
鄴城遺址 魏晉南北朝六朝古都
晉陽古城遺址 李唐發家地
揚州遺址 煙花三月下揚州
即墨故城遺址 「火牛陣」發生地
唐崖土司城遺址 沒落的土司皇城邊疆城址
高昌故城如同羅馬城一樣的廢墟
占格王國遺址 西藏高原上的輝煌文明
居延遺址 幽隱的天池
髏蘭故城遺址 一個沉沒於沙海的神秘王國
西海郡故城遺址 三角城
太和城遺址 山坡上的古南詔國都
北庭故城遺址 北疆重鎮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海東盛國
雅爾湖故城高地上的城市
城山子山城 中國北方最大的中心祭祀址
五女山山城高句麗第一代王城
鳳凰山山城鳳凰山上鳳凰城
尼雅遺址 東方龐貝城
羅布泊南古城遺址 埋葬在沙漠下的占代綠洲
米蘭遺址 軍事堡壘
安迪爾古城遺址 絲綢之路南道的漢唐遺存工業遺址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中國礦冶第一驛站
湖田古瓷窯址交景德鎮古瓷窯中的一顆明珠
上林湖越窯遺址 露天青瓷博物館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中國白酒文化的「無字史書」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
黃河上的第一座浮橋
秦代造船遺址 2000多年前的造船工廠軍事遺址
釣魚城遺址 東方麥加城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
目前保存最好的漢長城
固陽秦長城遺址 秦代軍事防禦工事
黃河棧道遺址 沿用2000年的運輸要道
劍門蜀道遺址 蜀道難
元大都城牆遺址 元時土城
克孜爾尕哈烽燧孤獨地矗立於黃土藍天間
羅通山城東北最大的古山城
城村漢城遺址 我國南方保存最好的漢代早期城址
宗教和園林遺址
白塔寺遺址 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見證
蘇巴什故城早期龜茲的佛教中心
白楊溝佛寺遺址 唐佛洞寺院
舜陵廟遺址 最古老的舜陵廟
法門寺遺址 千年佛指現世
天妃宮遺址 元代第一廟
鹿邑太清宮遺址 唐朝皇室家廟
玉虛宮遺址 武當大殿
南京鍾山六朝壇類建築遺址
已知最大最古老的壇類建築遺址
嘎仙洞遺址 鮮卑族的發祥地
圓明園遺址 萬園之園
大明宮遺址 大唐盛世的見證
玉華宮遺址 唐避暑行宮之首
華清宮遺址 楊貴妃曾經的沐浴地
北戴河秦行宮遺址 秦始皇東巡行宮
阿房宮遺址 天下第一宮
夠六個了
❾ 中國考古學的田野考古工作的擴大和發掘水平的提高
50和60年代前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黃河、長江流域的部分省級文物單位,對史前時期的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廟底溝遺址、大汶口墓地、屈家嶺遺址、北陰陽營遺址,商周時期的二里頭遺址、鄭州商代遺址、豐鎬遺址、洛陽東周城、侯馬晉城,以及漢唐兩京城址、元大都遺址和其他重要遺址,分別進行規模較大的發掘。但大面積揭露的遺址尚不甚多,各地田野工作的發展不平衡。近年來,幾乎每個省都曾選擇保存較好的史前遺址進行重點發掘。黃河流域所作重點發掘仍然較多,近年揭露面積一兩千平方米以上的遺址不下10餘處,其中姜寨遺址和大地灣遺址已發掘一兩萬平方米,分別發現一二百座房基。王因遺址和陶寺遺址則發掘了八九百座墓葬,柳灣墓地多達1500座 。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 ,也有多處遺址發掘,面積在數百平方米以上,關廟山遺址、河姆渡遺址、草鞋山遺址和石峽遺址曾發掘一兩千平方米。工作量最薄弱的西南邊疆和北方沙漠草原地帶,也都發掘過史前遺址,例如西藏昌都的卡若遺址就揭露了數十座房基。各地在此期間大面積發掘和勘察的重要遺址還有:登封王城崗城堡、淮陽平糧台城堡、二里頭宮殿遺址、偃師屍鄉溝商城、黃陂盤龍城遺址、周原遺址、紀南城遺址、曲阜魯城遺址、鳳翔秦國宗廟遺址、居延烽燧遺址,以及漢唐兩京的某些遺址。還發掘許多結構復雜、埋葬豐富的大型墓葬,例如隨州曾侯乙墓、平山中山王墓、廣州南越王墓、馬王堆漢墓、滿城漢墓,以及范圍很大的秦兵馬俑坑等。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工作規模之大,都是過去所無法比擬的。在此過程中,中國的田野考古更加完善,已達到較高的科學水平。50年代初期,在輝縣琉璃閣的發掘工作中,第一次成功地剔剝出一座完整的車馬坑,曾被西方考古學家譽為考古發掘方法的新進步。多年來,中國的細致考古發掘,一直得到國際考古學界的廣泛好評。考古工作者進行原始聚落遺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發掘,力求比較全面地揭露布局情況,復原當時社會生活的全貌。進行古代城址的勘察,著重了解它們的整體規劃,先確定城垣范圍和城門位置,再以城門為基點探尋主幹大道和重要建築遺跡。至於古今重合的城市,則充分利用文獻資料提供的線索,根據地面現存的古代建築和可以肯定的舊街道等遺跡,結合以重點鑽探、發掘,也能較好地復原古城的平面布局。在清理許多大型墓葬的過程中,妥善地處理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絲織品、帛書、帛畫,使之較好地保存下來;對於散亂的玉衣、鎧甲、簡牘,在清理過程中,特別注意各個零件的位置和相互關系,仔細觀察和做好記錄,以復原它們的整體。考古發掘還擴大到古代的礦場、鑄銅和冶煉作坊、燒制磚瓦和陶瓷器的窯址,以及造船工場、沉船、橋梁等。這些情況說明,中國的田野考古已經真正成為科學化的學術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