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匈奴遺址

匈奴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18:24:58

A. 匈奴左地在哪現在叫什麼

左地又抄名左國城,左國城遺址就位於北川河中游,今我省方山縣境內的南村。古代這里北通嵐代、南出平陽,向西可至陝北,往東可達太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向東進入雲頂山深處及龐泉溝一帶,至今仍是山西有名的大牧場,因而為游牧民族的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B. 匈奴大夏國都「統萬城」遺址,位於我國哪個省

陝西省。
統萬城位於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子村,因其城牆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又因系赫連勃勃所建,故又稱為赫連城。為東晉時南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1-2] 已有近1600年歷史。統萬城始建於公元413年,竣工於公元418年,由漢奢延城改築而成。後來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攻克,從此設置為統萬軍鎮。

C. 國外考古專家在西伯利亞發現匈奴遺址,與劉邦有何關聯

《史記·匈奴列傳》上說: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回三,於答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D. 難怪劉邦打不過匈奴,在國外發現匈奴遺址是怎樣的

劉邦,西漢開國皇帝。他雖然出身卑微,但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擊敗群雄,脫穎而出。在他的眾多對手中,項羽實力最強,但還是被他擊敗了,所以,擊敗項羽後的劉邦很得意自滿,自以為是。於是將槍炮對准了匈奴。

匈奴,一個盤踞在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對於他們的來龍去脈,我們其實知之甚少。我們能知道的,只有一個傳說。


《史記·匈奴列傳》上說: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可見,冒頓是做足了功夫。

難怪劉邦到死都打不贏,這就是根本原因,因為雙方的軍事實力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E. 誰能介紹一下匈奴的歷史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游牧民族,源自中國歷史上的戎族與狄族等。

----------------

起源
匈奴由「戎」、「狄」等中國古代多個少數民族融合而來。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蘇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另據中國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雲:「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然而這些說法並無根據。

--------------

周朝時期
從西周開始匈奴的前身戎族就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戰國末期趙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斗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佔領河套地區,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單於及左賢王逃走。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前105年,漢武帝封細君公主下嫁烏孫國王)、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

前73年,漢與烏孫聯兵20萬進行進攻匈奴,直搗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於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於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於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阿富汗、烏茲別克、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於占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於。前33年呼韓邪單於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西漢時期的單於列表:

頭曼單於
冒頓單於
老上單於
軍臣單於
伊稚斜單於
烏維單於
兒單於
呴黎湖單於
且鞮侯單於
狐鹿姑單於
壺衍鞮單於
虛閭權渠單於
握衍眴鞮單於
呼韓邪單於
郅支單於

---------------------------

漢朝之後
南匈奴南下漢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稱為羯人。漢趙的大將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氐人苻氏前秦所滅。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後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北魏所滅。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

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

匈奴在東北亞之外的影響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

匈奴就是匈人么
有些學者認為匈奴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並入侵歐洲,與第4、5世紀侵入歐洲的匈人有血緣關系或系同一民族。匈人驅逐日耳曼人等野蠻民族使得蠻族大遷徙,從而滅亡羅馬帝國。

從史書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證據。關於匈人滅阿蘭國,是匈人首次出現在歐洲歷史典籍中,但這次戰役在中國典籍中也有記錄。《北史》中說:「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國並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的條件,奄蔡卻符合,關於奄蔡,《後漢書》中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三國志》為:「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名貂,畜牧逐水草,臨大澤,故時羈屬康居,今不屬也。」在中國古書中,「大秦」即為羅馬帝國。《史記》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北史》中那段記錄的是該國遣使節到北魏。匈奴滅其國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節到北魏為西元445年,正好為西元370年左右,與歐洲記錄一致。

另外,有少量的匈奴邦徹底消失在異國,在東、西羅馬帝國軍隊服役的匈奴軍人不少,大多駐扎在北敘利亞、北非洲與南英格蘭地區,有幾個匈奴邦隨西哥特人進入法國與西班牙,有一個匈奴部落隨東哥特人進入義大利。 有人認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後裔,這個問題現在仍是個疑問。

----------------------

匈奴語
《後漢書》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學者用蒙古語、突厥語、葉尼塞語言等進行過分析和解讀,都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稱號都可以用來研究匈奴語。例如:「撐犁孤塗單於」據說在匈奴里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撐犁」(上古漢語*thrang rii)和「單於」(上古漢語*dar wa)分別和蒙古語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關於匈奴語的來源,由於資料闕如,很難得到肯定的結論,有些認為匈奴人講蒙古語,而其他則認為他們的語言屬於葉尼塞語系。

F. 匈奴在東歐的歷史

黃種匈奴人改變白種歐洲人的歷史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動的一個游牧民族,我國從有記載的編年史開始就一直有他們的蹤跡,殷商時期,他們被稱為鬼方、犬戎等等。從春秋時期開始,匈奴人不斷南下騷擾。西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進行了強有力的打擊,匈奴元氣大傷。西漢晚期,匈奴發生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朝消滅,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

被漢軍打敗,逃到歐洲

東漢初年,匈奴貴族中的反漢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東漢明帝、和帝時期,漢軍數次攻打北匈奴,直至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大敗,只得向西逃竄。

世界惟一留存的匈奴都城遺址———位於今陝西靖邊縣的統萬城

北匈奴戰敗後,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此立足後,又出沒於天山南北進行掠奪。公元2世紀初,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最終在歐洲邊緣阿蘭人居住的土地上停留下來。阿蘭人屬突厥系游牧民族,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建立了強大的王國。4世紀下半葉(約360年),匈奴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殺死阿蘭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迫使日耳曼人向西遷移

在阿蘭國休整後,北匈奴恢復了元氣,暫時居住在頓河草原一帶。在匈奴人西面,居住著兩個日耳曼人部落聯盟:一個是第聶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東的東哥特人聯盟,另一個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聯盟。西哥特人聯盟的西南方,就是羅馬帝國的領土。當時的日耳曼人住在森林裡,他們基本上以打獵為生,衣獸皮,食獸肉,住草棚,沒有文字,沒有禮儀。他們從來不洗浴,羅馬人避之惟恐不及。

匈奴人對頓河以西東哥特人控制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人向東哥特人發動進攻。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擊下,東哥特王自殺,一部分東哥特人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隨後追擊,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流域。匈奴人的這次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驅動起來,紛紛向西逃竄,到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

東西哥特人得到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的色雷斯地方避難,人多得無法計數。但羅馬帝國官吏對這些流民也進行殘酷壓迫,導致哥特人紛紛起義。378年,瓦倫斯調集大軍欲在阿德里亞堡一舉消滅反抗的哥特人。但在哥特人的重裝騎兵面前,羅馬方陣步兵潰不成軍,瓦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漢代石刻馬踏匈奴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僅僅幾十年內,一些日耳曼人王國相繼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在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征戰過程中,匈奴人很少參與,他們大部分輾轉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不久,在烏爾丁大單於率領下,匈奴人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烏爾丁非常有野心,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都能征服。400年,匈奴在烏爾丁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迫使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向西羅馬腹地轉移。

到了奧克塔爾大單於時期,匈奴人以大匈牙利平原(當時稱潘諾尼亞)一帶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匈奴帝國,都城建於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在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以確保邊境的安寧。

「上帝之鞭」阿提拉

匈奴人真正強大始自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國王之後。與他的前輩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於侵略性。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他和他的匈奴鐵騎被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稱為「上帝之鞭」。

445年,阿提拉掌權後,馬上發動了針對北歐和東歐的大規模戰爭。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投降。

鞏固了東北方後,阿提拉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與匈奴人簽訂和約,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磅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

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阿提拉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對西羅馬帝國作戰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去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遭到拒絕。阿提拉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

他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天法國)發動進攻。經過一番攻城略地,最終匈奴軍主力開始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停止爭斗,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伺機與敵決戰。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展開決戰。戰斗持續了5個小時左右,雙方陣亡將士達16.5萬人(一說30萬)。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匈奴也損失慘重,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452年,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阿提拉率領匈奴軍隊翻過阿爾卑斯山,攻入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隨後,匈奴人揮師直搗羅馬城。西羅馬皇帝慌忙請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荷諾利亞公主送來,他還會再次前來攻打。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

逐漸走向衰亡

453年夏天,阿提拉暴病而亡。匈奴人攔住一條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遺體埋葬在乾枯的河床下,然後再開閘放水。所有參與施工的奴隸都被處死,以使後世的盜墓者得不到線索。阿提拉的墳墓至今仍是個謎。

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王位打起了內戰。趁此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又被迫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後來,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死在戰場上,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下去,逐漸被其他民族融合,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後世有人猜測匈牙利和奧地利人有匈奴人的血統,但至今未有定論)。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匈奴人西遷,將日耳曼蠻族趕出叢林,匈奴的鐵騎和日耳曼強悍的入侵引發了歐洲的巨大動盪,並使煊赫一時的羅馬帝國走向分裂、衰弱,直至滅亡,歐洲從落後的奴隸時代進入了封建時代,這極大地改變了歐洲和世界歷史的進程,在世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濃重的一筆。

G. 離石南匈奴劉淵單於庭-左國城遺址

左國城遺址位於方山縣峪口鎮南村境內,古城坦南、北、西環崗而築,東城坦沿山脊線而建,周圍城池均為內外兩層。內城呈長方形,外城則隨地形變化環抱內城。該城居高臨下,可謂城堅地險,從軍事地理和歷史地理的角度看,堪稱離石以北的第一道天然屏障。
據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該城為春秋皋狼邑、漢代皋狼縣匈奴南單於庭,以及劉淵所建前漢國都左國城遺址。據有關資料表明,該遺址至今至少已有2500年的歷史。
左國城內城西北殘存部分已成殘垣斷壁,東南夯土牆基保存基本完好,在城內和夯土層中,曾出土部分先秦掏片、瓦片、青銅器皿等,這些都充分證明該城是春秋戰國時所築。
珍貴的歷史遺產保留至今,對當地的旅遊開發和文物保護工作有著積極而又深遠的意義,2006年5月25日,左國城遺址由省級文保單位晉升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遺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城池築於戰國,十六國漢劉淵起兵反晉於此並就此建都。獨特之布局及出土的珍貴文物弛名全省,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之都。左國城,春秋戰國為白狄、皋落所居之皋狼邑,漢為皋狼縣。從公元140年西河郡內遷離石起,這里建為左國城,南匈奴的首腦機關——南單於庭就入駐這里。成為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的核心基地,先後輝煌400多年,孕育了一支強大的「離石胡」人,在民族融合史上產生了里程碑的意義。南單於庭入駐後,對這里進行了創造性經營。沿用並擴展了春秋戰國和秦漢城池,背靠東部大山,面向北川河水。依山就勢,構築城垣,東、南、北三面環崗而築,東城牆沿山脊線而建,內外雙城,嚴密捍禦。內城呈長方形,外城隨地形呈不規則形變化。總體建設為內城、西城、東城三個部分,成為城套城、城包城,內外結合,互為照應的軍事城防。最外圍周長9932米,總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

H. 漢武帝時匈奴的王庭是現在什麼地方

匈奴是一個或兩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游牧民族,他們在蒙古中心建立國家內,根據語言研究方面的容推論,蒙古國內有觀點認為匈奴是現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
匈奴王庭位置
匈奴王庭位於現在蒙古國哈爾和林市,烏蘭巴托西南200公里左右,西靠燕然山(今杭愛山)右依安侯河。

那裡一定是水草豐美,地理位置優越,作為草原大漠國家的首都,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呢,從匈奴、鮮卑、柔然一直到突厥,都是王庭之所在。蒙古興起時才講王庭搬到烏蘭巴托的。

I. 求各個朝代都城遺址

一:公元前 (先秦): 1——[夏]安邑山西夏縣 西北陽翟河南禹縣 2——[商]北亳河南商丘北湯 南亳河南商丘東南湯 西亳河南偃師西湯 殷河南安陽小屯盤庚 朝歌河南淇縣紂王 3——[西周]豐鎬陝西長安西周文王、豐鎬武王 雒邑河南洛陽周成王 ——[東周]雒邑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 4——(春秋十四諸侯): 魯曲埠山東曲埠西周初 齊臨淄山東臨淄西周初 晉絳山西翼城東 秦雍陝西鳳翔東南前677年 楚郢湖北江陵紀南城春秋前期 宋商丘河南商丘南西周 衛沫河南淇縣同上 陳陳河南淮陽同上 蔡上蔡河南上蔡同上 曹陶山東定陶同上 鄭新鄭河南新鄭春秋初 燕薊北京城西南春秋 吳吳江蘇蘇州西周 越會稽浙江紹興夏 5——(戰國七雄): 齊臨淄山東臨淄西周初 楚郢湖北江陵紀南城春秋前期 燕薊北京城西南春秋 趙邯鄲河北邯鄲戰國初期 韓鄭河南新鄭同上 魏大梁河南開封戰國中期 秦咸陽陝西咸陽東北前350年自櫟陽遷都於此 6——[西漢]長安陝西西安北前200年劉邦建 ——[東漢]雒陽河南洛陽東前25年劉秀建 7——[三國] 魏洛陽河南洛陽東公元220年曹丕建 蜀成都四川成都221年劉備建 吳建業江蘇南京222年孫權建 8——(晉): ——[西晉]洛陽河南洛陽東265年司馬炎建 ——[東晉]建康江蘇南京317年司馬睿建 9——[十六國(增冉魏、西燕、代)] 成(漢)成都四川成都李雄於304年建 前趙長安陝西西安西北匈奴人劉曜於318年建 後趙襄國河北邢台羯人石勒於319年建 魏鄴河北臨漳西南漢人冉閔於350年建 前秦長安陝西西安西北氐人苻健於351年建 後秦長安同上羌人姚萇於384年建 西秦苑川甘肅榆中大營川鮮卑人乞伏國仁於385年建立 前燕鄴河北臨漳西南鮮卑慕容氏於357年建 後燕中山河北定縣鮮卑慕容垂於384年建 南燕廣固山東益都西北鮮卑慕容德於398年建 北燕龍城遼寧朝陽漢人馮跋於409年建 西燕長子山西長子西南鮮卑慕容沖於385年建 前涼姑臧甘肅武威漢人張軌於314年建 後涼姑臧同上氐人呂光於385年建 南涼樂都青海樂都鮮卑禿發烏孤於397年建 北涼張掖甘肅張掖西北漢人段業於397年建 西涼酒泉酒泉漢人李高於400年建 夏統萬城陝西靖邊北白城子匈奴赫連勃勃於407年建 代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北鮮卑拓跋漪盧於313年建 10——[南朝] 宋建康江蘇南京420年承晉 齊建康同上479年承宋 梁建康同上502年承齊 陳建康同上557年承梁 11——[北朝] 北魏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北386年建 平城山西大同398年遷此 洛陽河南洛陽494年遷此 東魏鄴河南安陽北534年建 北齊鄴同上550年承東魏 西魏長安陝西西安534年建 北周長安陝西西安556年承西魏 12——[隋]大興陝西西安581年承北周 洛陽河南洛陽煬帝建 13——[唐]長安陝西西安618年承隋 洛陽河南洛陽承隋 太原山西太原西南 14——[五代] 梁開封河南開封朱溫於907年建 唐洛陽河南洛陽李存勖於923年建 晉開封河南開封石敬瑭於936年建 漢開封同上劉知遠於947年建 周開封同上郭威於951年建 15——[十國] 吳廣陵江蘇揚州楊行密於892年建 南唐金陵南京徐知誥於937年建 揚州揚州承吳 吳越杭州浙江杭州錢繆於907年建 楚長沙湖南長沙馬殷於907年建 閩長樂福建福州王延鈞於933年建 南漢興王府廣東廣州劉兗於917年建 前蜀成都四川成都907年王建建 後蜀成都同上934年孟知祥建 南平江陵湖北江陵924年高季興建 北漢太原山西太原951年劉緡建 16——[北宋]開封河南開封960年承後周 應天府河南商丘 大名府河北大名 河南府河南洛陽 ——[南宋]臨安浙江杭州1129年宋高宗趙構建 17——[遼]臨潢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耶律阿保機於916年建 大定府內蒙古寧城西南1007年建 遼陽府遼寧遼陽938年建 析津府北京城西南936年建 大同府山西大同1044年建 18——[金]中都北京城西南完顏亮於1153年遷此 會寧府黑龍江阿東城東南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建 大定府內蒙古寧城西南1122年建 大同府山西大同1122年建 開封府河南開封1214年建 遼陽府遼寧遼陽1621年建 19——[西夏]興慶府寧夏銀川元昊於1038年建 20——[元]大都北京城1267年建 開平內蒙古正藍旗東1256年建 21——[明]京師北京城1420年明成祖建 南京江蘇南京1363年朱元璋建 22——[清]京師北京城1644年遷此 盛京遼寧沈陽1625年建 23——[民國]南京現在的南京市 24——[中華人民共和國]北平現在的北京 謝謝觀看,

J. 匈奴的背景

古代匈奴今何在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帶,游牧於大漠南北。相傳匈奴人是夏人的後代。商代甲骨文稱其為"鬼 方",同代的詩集中又稱其為 "熏粥。、"獫允",春秋戰國時則稱其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見於秦漢。
匈奴在我國北方活躍了幾百年,同中原王朝連年爭戰,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公元1世紀後,匈奴分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人居內地,後來逐漸和漢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漢武帝大規模進擊之下,兵敗西遁,但他們究竟逃往何處,是個長期不為人知的問題。
大約過了近三百年,歐洲東部突然出現了一文強大的騎兵隊伍,自稱匈人。6世紀,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國。
這支震撼歐洲的匈人騎兵,與中國西逃的北匈奴有無淵源關系?這是中外學者都感興趣的問題。
史學界不少學者認為歐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法國學者德摟尼。後來,英國歷史學家吉本、學者伯克、德國學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這一觀點。中國許多著名學者也贊同這一觀點。章太炎認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轉"。學者何震亞認為,匈牙利的"匈"為種族名,"牙利"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們還從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 進行了考察·發現歐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獻血為盟、脫帽致謝等方面與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以東50公里處 發現了一處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學家在重新分析研究這處古墓群的墓內陪葬品時,意外地發現這些陪葬品與9世紀、10 世紀的匈牙利國內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此外,他們還在古墓群附近碰到一個少數民族群體烏戈爾人。烏戈爾人與當地的維吾爾人截然不同,人數僅9000人,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中有73首與匈牙利的五聲音階完全合拍。我國音樂學院的一位教師還發現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調和我國西北少數民族裕固族民歌極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變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搖籃曲》不僅曲調一致,而且專用襯?quot;壩哩"的發音也一模一樣。西漢時裕固族曾在匈奴長期統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風格是很自然的。遙遠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樣風格的民歌,說明北匈奴西遷到匈牙利後把他們的音樂也帶到了那裡。匈牙利文學家基
塞里·伊什特萬曾多次來中國,他也發現了這一情況。他還發現裕固族對有些名稱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蘋果都叫"奧爾莫",綠色都叫"凱克",媽媽都叫"奧尼奧"。他說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親戚關系"。
越來越多的發現證明,今日歐洲的匈牙利人很可能與中國古代的匈奴人存在淵源關系。
http://www.zh5000.com/ZHJW/qsjs/200403/0004.htm

匈奴哪裡去了
新華網西安3月26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 雷鳴)位於陝西省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統萬城,是世界上發現的惟一的匈奴都城遺址。隨著它在沉睡千年之後浮出沙海,中國文物部門已經開始對這一遺址進行恢復性修繕工作。站在這個巍峨的城墩之下,手撫如石頭一般堅固的城牆,人們不禁會問:這沙漫牆頭的古城難道就是匈奴的遺響,在中國北方馳騁了十個世紀又消失了十多個世紀的匈奴哪裡去了?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歷史上一度十分強盛的匈奴,在中國北方、中亞乃至歐洲各地不斷地進行爭戰、遷居、再爭戰、再遷居,經過幾個世紀與當地居民的混雜、通婚和民族融合,作為民族的匈奴在公元6世紀後基本消失,漸漸同化到其他民族肌體之中,或者說其所經地區其他民族或多或少都帶上了匈奴"因素"。

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並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但隨後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分裂,使匈奴內部分化愈來愈復雜,便如"溢堤的洪水"影響著歐亞大草原的歷史進程,而其西遷更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影響了世界歷史。

著名民族史專家、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偉洲教授說:"歷史很巧合,匈奴建立起草原奴隸制帝國之時,中原則建立了以農耕為基礎的封建制帝國。隨著兩大政治、經濟集團以及匈奴跟其他游牧民族間關系的發展,匈奴與中原王朝或戰或和了三四百年。終在內外交困等諸多因素之下,許多匈奴人或南遷,或西遷(近則中亞遠至歐洲),或滯留草原,通過婚姻、吞並、臣服、遷居等形式最後漸漸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作為匈奴後裔之一的統萬城建造人--赫連勃勃,其部名鐵弗匈奴,就是匈奴人與鮮卑族通婚的後代。"

關於匈奴族的遷徙,中國史書除其內遷和滯留草原有較詳記載外,對匈奴的西遷語焉不詳,多為"向西方跑了",而歐洲學者的筆觸則多有涉獵。匈奴史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干說:"公元前一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約五六十餘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寫有十餘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告訴記者,歐洲史學家中最早記載匈奴人活動的是羅馬帝國後期的歷史學家阿密阿那斯·瑪西里那斯(Ammianus Marcellinus,330-390年),其後關於匈奴的事便在歐洲史中驟然多了起來。他說:"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同時也揭開了入侵歐洲的序幕。匈奴人不僅壓迫著哥特人避入羅馬帝國,甚至兵臨羅馬城下。此時,匈奴人不僅越過了多瑙河和萊茵河勢力直達西歐,還在5世紀時在多瑙河畔建立了匈奴帝國--'阿提拉王國',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

"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著名隋唐史專家、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世平說。北京大學教授齊思和、原匈牙利駐華大使優山度也認同此觀點。王世平認為,匈牙利人與歐洲其它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匈牙利人雖然信仰東正教,又有薩滿教的習俗;匈牙利人趕車的"駕"在歐洲其它國家沒有,而與中國北方的一樣。陝北民歌如信天游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只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如劉志丹。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公元5世紀時北匈奴阿提拉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向定居文明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在戰敗後匈奴人便融入到其它民族之中了。可以說,這個偉大的民族至今也沒有消失,它的血液還在當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著。"

高建群說:"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系。"

秦漢史學會副秘書長、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張銘洽認為,漢代初期進行過一系列文化整合,對形成漢族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作用,至漢武帝時這一整合完成。正是這種基於"孝"的"和合"文化使包括匈奴在內的眾多游牧民族被吸納進漢族之內,同時也豐富了漢族。" 他認為,雖然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以現在主要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內蒙古與新疆的"胡笳"為例,胡笳雖為匈奴樂器,但其傳播、繼承卻早已超出了匈奴。

民歌是民族的心聲,游牧民歌更是研究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盛衰興替的歷史和心靈的天窗。史載匈奴民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是在漢代大將霍去病率大軍擊敗匈奴後,匈奴對失去陰山的無限愛戀。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的吉爾格勒博士認為,"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題、情節和結構至今遺留在蒙古民族豐富的民歌曲式當中。"(完)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26/content_1386441.htm

上帝之鞭——匈奴歐洲篇
Beckham
公元91年匈奴在和漢民族的長年戰爭中承認了失敗,開始了始無前例的民族大遷移……

南匈奴附漢,北匈奴遠飆。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的地盤,既現在的伊犁和上游一帶,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錫爾河上游東部。第三站為阿蘭聊這已經到了歐洲邊緣。在91年到290年長達兩百年的歷程中,這個上天的驕子好象消失了一樣。北方的蒼狼為了夢中的家園,在雪地中,沙漠里艱難的跋涉。中外的史書中都找不到這個驕傲民族的記載。當《波斯史》中提到三世紀末匈奴出先在阿蘭聊時,這頭飢渴太舊的蒼狼已經對它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公元四世紀中葉,阿蘭聊滅國,西方震動。從此,匈奴在西方的活動遂史不絕書。

阿蘭聊滅國後沒多久,西方諸國還來不及為其哀悼,就將面臨著一場巨大的浩劫。公元374年,巴蘭勃率領匈奴鐵騎入侵東哥特,來時排山倒海,去時十室九空,而且匈奴在三百年來對中國作戰以來不知道學到了多少中國的戰爭藝術和謀略,這豈是西方諸蠻所能相抗的。匈奴以戰養戰的方式沉重打擊了東哥特人,當年邁的東哥特國王赫曼立克(Hermanrik)的軍隊被匈奴全殲後,他便自殺了,繼位的維席密爾(Vithmir)也兵敗身亡。赫曼立克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餘的部眾在阿拉修斯和薩弗萊克斯的帶領下逃到西哥特。也有人逃向巴爾干。

西哥特國王阿撒那立克(Athenarie)得知東哥特滅國後立刻在德聶斯德河布陣,意圖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遠處上游偷渡後夜襲敵營,重創西板哥特軍。 西哥特人在驚悖之餘,一部大約二十餘萬眾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國境,由於羅馬帝國官吏的殘酷壓迫,哥特人紛紛起義。

羅馬皇帝法倫斯(Valens)調集大軍於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雅堡與哥特人會戰,在哥特的重裝騎兵面前曾經縱橫歐亞的羅馬方陣步兵毫無地位。下午,法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方陣步兵的時代過去了。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無法控制轄下的諸族和領土。而此時,匈奴人回到喀爾巴阡山以東,進行休整。

公元400年,匈奴人烏爾丁帶領大軍攻入匈牙利追擊哥特人,並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了義大利,這支可憐的哥特隊伍在法洛倫斯被西羅馬軍隊消滅以報阿德里雅堡之仇。匈奴人只是來義大利轉了一下,不過又帶來了相當大的後果。匈牙利原住民凡達爾人,瑞維人,和最先被匈奴人滅國的阿蘭聊人開始了大跑路。這三族人進入高盧,與當地人戰斗後於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並建立了三個國家。與此同時,阿勒立克帶領的哥特人也南下逃避匈奴的大軍,不過他們比幾年前的同胞拽多了,在408年,409年,410年三次圍攻羅馬,而在410年攻入城中,這是歷史上羅馬城的第二次淪陷。

在這次戰爭中,西方諸族在匈奴軍勢的壓力下為生存互相火並。而匈奴人則占據了巴諾尼亞(今匈牙利)把當地的哥特人列入統治之下後又開始無憂無慮的放牧生活了。

烏爾丁死後,路加既位,路加死後他的兩個侄兒白里達(Bleda)阿提拉(Attild)共同治國。在這段時間里西歐相當平靜,而北歐,東歐戰火紛飛,盎格魯撒克遜人不堪匈奴壓力,渡海流亡到英倫三島,在俄羅斯南部草原的匈奴人也歸與阿提拉旗下,俄羅斯森林民族——斯拉夫人,芬人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時以「匈奴僕人」的身份第一次進入西歐的。

公元445年白里達死後,阿提拉獨領匈奴,成為歐洲最有權勢之人!王庭設於多瑙河以東的大草原上。

此時的東西羅馬都要向阿提拉進貢。匈奴在東方失去的榮光在西方找了回來。

由於對西羅馬提出的政治聯姻和領土要求遭到拒絕,阿提拉決定開戰。451年,阿提拉統領五十萬大軍進入高盧,這也許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見到如此規模的軍隊吧。羅馬大將阿契斯北上抵擋,並聯合了所有受匈奴壓迫的蠻族王國。雙方在加泰隆尼亞平原上會戰,此戰空前慘烈一日之間占死者有十五萬之眾……阿提拉見雙方陷入了毫無意義的消耗戰,於是領軍回國。

次年,阿提拉率軍突然越過阿爾卑斯山直攻義大利並摧毀義大利北部所有城市,壓迫羅馬。446年,軍中大疫,阿提拉見西羅馬已求和,東羅馬援軍已至於是回國,並與同年病死。次二役過後,西方人畏懼地稱其為——上帝之鞭。

阿提拉死後,強大的匈奴人內部又出現內訌,諸子爭立為王,貴族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匈奴瓦解.日耳曼人乘時而起,把匈奴人趕回喀爾巴阡山以東。461年,阿提拉幼子鄧直昔克企圖重建霸權,不幸在於東羅馬交戰時戰敗身亡。這是西方史書上對匈奴人活動的最後記載。

在中國,此時正是北魏中期,南匈奴和其各分支在中國建立的「漢——前趙」「北涼」「大夏」等均在公元460年相繼覆滅。
在亞洲和歐洲的匈奴人則分別與當地各民族混合了起來,一個彪悍而勇敢的民族從此消失了.奴在世界范圍內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天之驕子的傳說結束了。
http://air2004.51.net/shaoshumingzu/ouzhouxiongnu.htm

匈奴人的西遷和匈奴帝國的歐洲戰記
http://www.liego.com/bbs/dispbbs.asp?boardID=35&ID=1091&page=1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從中可以看出歐洲人對匈奴的恐怖記憶。公元1世紀,在東方已成為喪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漸向西逃亡,最後深入到歐洲腹地,不僅找回了昔日的榮耀,還引發了歐洲社會的大變動,從而改變了歐洲歷史。

一、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漢武帝對匈奴的猛烈反擊,大傷了匈奴的元氣。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 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單於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二、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與其說是西遷,還不如西逃貼切一些。在公元91年北單於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三、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里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 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四、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五、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憑借著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掠奪、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於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准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此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受到沉重打擊。而此時的匈奴,由於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

六、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的活動

在打敗哥特人,占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開始急劇增加,同時,小部分的匈奴騎兵仍然在騷擾臨國:一股匈奴騎兵渡過了多瑙河,與哥特人一起騷擾羅馬帝國;另一股匈奴人,於公元384年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攻佔了愛德沙城;還有一股匈奴人於396年,侵入了薩珊波斯帝國。整體而言,匈奴人這段時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羅斯草原休整為主,為下一步的大規模入侵積蓄力量。

七、匈奴烏爾丁大單於的活動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而此時的匈奴正處於烏爾丁大單於的統治。烏爾丁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他都能征服。公元400年,匈奴在烏爾丁大單於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羅馬腹地進軍,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西羅馬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烏爾丁大單於的宏圖大志還未實現就一命嗚呼了,公元408年,烏爾丁率軍騷擾東羅馬帝國,在搶得大量財物准備撤退時,遭羅馬人的襲擊,烏爾丁大單於就這樣戰死在沙場。

八、匈奴帝國的建立

在疆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在奧克塔爾大單於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單於王庭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烏爾丁大單於死後,匈奴帝國沉寂了一段時間,而在奧克塔爾大單於率領下,匈奴帝國又開始興盛起來,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大單於在公元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來確保邊境的安寧,匈奴人的榮耀終於在西方找了回來。

九、阿提拉大單於統治的確立

434年,盧加單於去世,他的兩個侄兒阿提拉和布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於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445年,布列達單於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唯一的大單於。阿提拉更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傢伙,在他的率領下,整個歐洲都沉浸在對匈奴的恐懼之中,匈奴帝國的鼎盛時期來到了。

十、鼎盛時期的匈奴帝國

阿提拉大單於獨自掌權後,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不過戰爭的矛頭卻指向了北歐和東歐。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而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向匈奴投降。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大單於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簽定和約,東羅馬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鎊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裏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於是,阿提拉大單於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十一、阿提拉的高盧戰記

450年,阿提拉大單於在完成了對東、北、南的征服後,將矛頭指向了西羅馬帝國。該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如此過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羅馬皇帝的拒絕,於是阿提拉大單於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當年,阿提拉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法國)發動進攻。高盧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獵物一樣,被匈奴人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最終匈奴軍主力又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此時,面對共同的敵人,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放下他們的爭斗,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尋機與敵決戰。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開了大決戰。戰鬥打得非常慘烈,僅過了一天,雙方戰死者就達15萬人,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余部也撤離戰場,而匈奴也損失慘重,無力再進攻,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十二、上帝之鞭對西羅馬的懲罰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被稱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開始了對西羅馬的懲罰。阿提拉率領的匈奴軍隊翻過了阿爾卑斯山,攻入了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此後,匈奴人攻佔了重鎮阿奎萊亞,揮師直搗帝國的首都羅馬城。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只得派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送到匈奴,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只留下義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

十三、阿提拉神秘的死亡與匈奴帝國的瓦解

453年,阿提拉大單於又娶了一名少女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卻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於之位,打起了內戰,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匈奴帝國的內戰,給了被奴役民族以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後記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摧殘以及匈奴引發的蠻族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末代皇帝、6歲的羅慕洛被俘虜,西羅馬帝國自此滅亡,標志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242128&extra=page%3D42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