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

發布時間: 2020-11-24 19:06:51

『壹』 游金沙遺址有感!

「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 金沙遺址,」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今天,在我們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全班同學有幸參觀了金沙遺址。在這次參觀中,金沙遺址是那麼的讓我折服。當然,我對金沙遺址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就將我對金沙遺址的觀後感寫在此。
當我站在三千年前金沙人曾生活過的土地上,呼吸著三千年前金沙人呼吸的空氣;感受著三千年前金沙人的生活方式;憧憬著對古蜀王國神秘的面紗;心中有不一樣的感覺。
當我們一行人來到遺址園中,踏入復原過的場景,我們就如置身於三千年前的川西壩子。碧野藍天,萬物萌發,薄霧淡煙,白雲漂浮,茂密的森林由遠至近,直系天際,近處農田中,有人精耕細作;遠方森林裡,有人狩獵捕獲;村寨院落邊,有人進行手工製作,還有小孩在玩耍嬉戲......想到此,不由得為之震嘆。
當我們來到金沙遺址的挖掘現場。古土的塵封中,依然保留有金沙人曾經舉行過無數次盛大祭祀的痕跡。大大小小的祭祀坑裡,埋葬了無數的動物屍骨,出土了數以噸計的象牙,還有大量的野豬犬齒、鹿角、犀牛骨、馬牙等,並埋藏有大量的烏木,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的人類遺存現象。呈現與眼前的這一切,不禁讓我想到了三千年前的金沙,氣候溫暖濕潤,河渠縱橫,植物繁盛,動物成群。在這舒適宜人的環境里,金沙先民勤勤懇懇,世代過著平靜而充實的生活......
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六個博物館,那些出土的三千年前古人留下來的用品叫人嘆為觀止。精美的石器、玉器、青銅器、木製工具和陶制技術不得不讓人折服。最讓我欣賞的是金沙遺址中出土的一件黃金飾品「太陽神鳥」金飾。其原件外徑僅為12、5cm,厚度0、02cm,這件雕塑作品在原物的基礎上放大勒0倍。它是中國商周時期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典型代表。而且2005年8月16日被選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這些又讓我看到了三千年古金沙人的智慧和勇敢。
但是當我們看了金沙影院播出的《夢回金沙》後,我才知道,金沙先民為了使自己的民族生活的更好,他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為了民族,他們流下了多少汗水,犧牲了多少生命......
這次對金沙遺址的參觀,使我了解了金沙的歷史;三千年前金沙人的聰明能幹;三千年前金沙人的頑強意志;更使我了解到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貳』 請問金沙遺址太陽神鳥的介紹

太陽神鳥金箔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整器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周圍等距分布12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4隻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4隻鳥首足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

『叄』 金沙遺址的英文介紹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青羊區金沙遺址路。金沙遺址是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沙遺址」是民工在開挖蜀風花園大街工地時首先發現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後被發掘出來,「一醒驚天下」。其太陽神鳥環十分絢麗。距離三星堆遺址50公里,該文化所處年代約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時較為繁榮。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沒有城牆,約等於三星堆文化的最後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轉移。
文物時期

金沙遺址(12張)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與廣漢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類金飾則為金沙特有。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約22厘米的玉琮,顏色為翡翠綠,雕工極其精細,表面有細若發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國寶,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銅器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有銅立人像、銅瑗、銅戈、銅鈴等,其中銅立人像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相差無幾。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經統計,遺址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餘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隨著發掘的進展,不排除還有重大發現的可能。金沙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蜀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金沙遺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獻中完全沒有的珍貴材料,將改寫成都歷史和四川古代史。
金沙遺址博物館
是為保護、研究、展示金沙遺址及出土文物而設立的主題公園式博物館,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8000平方米。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和園林區等部分組成。 金沙遺址博物館位於成都平原的東南邊緣地帶,東距成都市中心約5公里,現已探明的遺址面積約5平方公里,遺址范圍地勢平坦,起伏較小,遺址內及周圍河流較多,遺址的南面1.5公里處是清水河,摸底河更是在遺址內蜿蜒東流,將遺址分為南北兩半。自2001年以來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0餘萬平方米,發現各類遺跡3000餘個,又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據考古學對遺址命名的基本原則,將包括黃忠村在內的這一區域的商、周時期遺址統一命名為「金沙遺址」。
譯文:The site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the city of Qingyang District of Cheng Jinsha road.The Jinsha sit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is China the first major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in 2006 was named the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The site" is the laborer in excavation of Sichuan style Garden Street site when first discovered, sleeping in 3000 after being uncovered, "up shaking".The sun bird ring is very beautiful.From the ruins of Sanxingi 50 km, the culture that is in about 1250 to 650 in 1000, before the more prosperous.The culture and Sanxingi relics are similar, but without walls,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Sanxingi culture in the last period, the ancient Shu a political center.

During the period of cultural relics

The Jinsha site (12) in the unearthed gold, gold, gold, gold mask with circular, trumpet gold and more than 30 pieces, wherein the golden mask and Guanghan Sanxingi bronze mask in the style is consistent, other types of gold is unique to sands.The jade variety, and very beautiful, one of the biggest one is about 22 cm high jade Cong, color is emerald green, carver is extremely fine, thin hair surface if the microlithographic patterns and a human figure pattern, is a national treasure, the style and culture of exactly the same.Unearthed more than 400 pieces of bronze mainly small artifacts, copper, copper, bronze standing figure yuan Ge, bells, in which copper standing figure and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anding bronze figure unearthed in Sanxingi.The stone has 170 Pieces, including stone, stone, stone tiger snake, turtle, is Sichuan discovered so far is the earliest, the most exquisite stone.The Jinsha site is Sichuan Province after Guanghan Sanxingi is the one of significa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After the statistics, clearing the site up to a thousand pieces of precious cultural relics, including: more than 30 pieces of gold, jade and bronze in 400 pieces, 170 piece of stone, ivory unearthed more than 40 pieces of ivory, the total weight of nearly a ton, in addition to large quantities of pottery unearthed.From cultural relics age, mostly about the Shang Dynasty (C. seventeenth Century BC early eleventh Century BC) late and the Zhou Dynasty (ca. eleventh Century BC - 771 BC) early, little part is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 B.C. - 476 B.C.).Moreover, with the excavation progress, also did not rule out the possible discovery.The Jinsha site excavation,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Shu culture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Cheng recorded to build city hist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iest piece of instrument of Cheng city built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Jinsha site is indicated by previous literature in the complete absence of precious materials, will rewrite history and ancient history of Sichuan cheng.

The Jinsha Site Museum

Are for the protection, research, display the Jinsha site and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me park museum, covers an area of 300000 square meters,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about 38000 square meters.The relic Museum, museum,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center and garden area and other parts.The Jinsha Site Museum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Cheng Plain, East is apart from the Cheng City Center about 5 kilometers, now already ascertain the site area of about 5 square kilometers, site area is flat, and the smaller, sites in and around the river more, site 1.5 km south of Qingshui River, clear River is in inside the ruins of meandering river flows, will the site is divided into North and South in two.Since 2001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excavation area of more than 10 square meters, find all kinds of sites for more than 3000 months, and unearthed a large number of precious relics.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archaeology worker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nomenclature, will include Huang Zhong village, a regional business, week period site unified named "Jinsha ruins".

『肆』 金沙遺址的商周什麼金飾圖案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識

金沙遺址的商周太陽神鳥金飾圖案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識。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為商周時期的金器。2001年出土於金沙村,現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整體為圓形薄片,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

2005年8月16日,商周太陽神鳥金飾圖案從1600餘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同時也是成都城市標志的核心圖案。2013年,其本身亦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4)金沙遺址太陽神鳥擴展閱讀:

2001年2月8日,在成都近郊的金沙村的管道施工中,挖出了部分銅器、石器等文物,考古人員隨即展開大規模科學發掘,大批金器、玉器、銅器和象牙不斷出土。

2月25日上午10時許,一件特別的金飾件被發掘出土,剛出土時金飾件已被揉成一團,在考古人員認真、科學地記錄之後,小心翼翼地將金飾復原展開—金飾上刻畫的「太陽」和「鳥」的圖案清晰地呈現出來。

伴隨著顯示王權的大量玉器、金器的出土,足以證明這件金飾極有可能就是古蜀王舉行盛大祭祀典禮遺存下來的寶物。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的含金量高達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整個圖案似一幅現代剪紙作品,線條簡練流暢,極富韻律。此器構圖凝練,是古蜀人豐富的哲學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藝術創造力與想像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也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

自2001年發現以來,金沙遺址先後出土珍貴文物6000多件,其中黃金200多件,青銅1600多件,玉石2300多件,石材1500多件,漆木10多件。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野豬象牙,鹿角和數以萬計的陶器。並在其遺址上建立了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伍』 金沙遺址博物館里的太陽神鳥是什麼樣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即「四鳥繞日金飾」它極具動感的視覺效果,無論是外層的4隻飛鳥,還是內層旋轉的太陽。特別是在紅色背景襯托下,裡面的旋渦就如同一輪旋轉的火球,周圍飛鳥圖案分明就是紅色的火鳥。外層飛行的神鳥和內層旋轉著的太陽,表現的正是古蜀人對太陽神鳥和太陽神的崇拜和謳歌。太陽神鳥」圖案已經被中國國家文物局用作中國文化遺產標志。並被「神舟6號」載入太空。
望採納哦!

『陸』 太陽神鳥最早出現在哪裡是三星堆還是金沙遺址為什麼又有文章說三星堆有太陽神鳥玉器

金沙遺址,那裡發現的是金飾,即「四鳥繞日金飾」,它極具動感的視覺效果,無回論是外層的4隻飛鳥,還是答內層旋轉的太陽。特別是在紅色背景襯托下,裡面的旋渦就如同一輪旋轉的火球,周圍飛鳥圖案分明就是紅色的火鳥。外層飛行的神鳥和內層旋轉著的太陽,表現的正是古蜀人對太陽神鳥和太陽神的崇拜和謳歌。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人也是「崇鳥崇日」 。

補充:
太陽神鳥造型最早應該是出自金沙。三星堆是前期的,只有太陽神樹青銅器。一般認為金沙文化是對三星堆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柒』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鳥金飾被視作什麼的標志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即「四鳥繞日金飾」它極具動感的視覺效果,無論是外層的4隻飛
鳥,還是內層旋轉的太陽。特別是在紅色背景襯托下,裡面的旋渦就如同一輪旋轉的火球,周圍飛鳥圖案分明就是紅色的火鳥。外層飛行的神鳥和內層旋轉著的太陽,表現的正是古蜀人對太陽神鳥和太陽神的崇拜和謳歌。太陽神鳥」圖案已經被中國國家文物局用作中國文化遺產標志。並被「神舟6號」載入太空。
只能找到這個了,我們也無能為力

『捌』 成都金沙太陽節的辦節緣起

  • 「成都金沙太陽節」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南門噴泉廣場舉行盛大開節,氣勢恢弘的金沙祭典將開啟本次金沙太陽節的序幕。為期20天的金沙太陽節是一台以陽光、和諧、希望為主題,獨具金沙文化特色的活動。為此,組委會特別精心籌備了豐富精美的春節大餐,邀請市民遊客共赴金面王國的探秘之旅。

  • 辦節緣起:古蜀文化與太陽崇拜淵源深厚

  1. 「太陽節對中國人來說,還是一件新鮮事,以前還從來沒有搞過」,金沙太陽節組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博物館之所以「斗膽」率先吃螃蟹,在國內第一個舉起太陽節的文化大旗,歸根到底還是金沙遺址具有的文化內涵與太陽緊密相連。人類學家愛德華·秦勒說過「凡是陽光照耀到的地方,均有太陽崇拜存在」。

  2. 據了解,當前世界上公認的五大太陽崇拜和太陽文化發源地是: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臘和南美的古印加帝國。崇拜太陽應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信仰。博物館專家告訴記者,在金沙遺址中,太陽崇拜的信仰體現得極為清晰和突出。在金沙遺址祭祀區中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太陽崇拜和太陽神話的最好的實物記錄。

  3. 金飾圖案分為內外兩圈,內圈一個旋轉的火球——象徵著太陽,外圈等距分布著四隻展翅飛翔的神鳥,四隻神鳥圍繞著十二道內斂的太陽芒飾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飛翔,與上古神話《山海經》中「金烏負日」的傳說相映證。十二道順時針旋轉的光芒與四隻逆向展翅飛翔的神鳥,表達了遠古先民對太陽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光明不間斷的嚮往。

  4. 祭祀區中還出土了一件帶柄有領銅璧形器,其環面上首尾相接,展翅飛翔的三隻神鳥裝飾仍與「太陽神鳥」金飾一樣,是古蜀人對太陽和陽鳥的強烈崇拜的真實寫照。在金沙遺址祭祀區中出土的一件青銅小立人像,站立在高處,頭戴太陽帽飾,腰間插著代表身份的權杖,發式講究,身份特殊,手持獻祭之物,儼如一個光明的使者,或太陽神的化身出現在祭祀活動中,這一造型應是古蜀人祭日迎日活動的具體體現。

  5. 祭祀區內還發現了數百件玉璧、銅璧、石璧。如果把這些器物中間的圓孔看作是太陽,那麼這些圓圓的器物其實也是太陽的象徵物。因此,在金沙遺址舉辦太陽節具有獨特的含義。倘若首屆舉辦成功,博物館將考慮將金沙太陽節打造成金沙文化的子品牌,甚至考慮走出國門與國外太陽節「聯袂同輝」。

  6. 2016成都金沙太陽節在傳承古蜀文明、金沙文化精髓的基礎上,以「秦漢成都與羅馬帝國」為主題,以展覽、燈組、演藝、花市、美食、互動等為載體,展現成都自古蜀歷經秦漢走向盛唐的歷史長卷和古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文化成就。

  7. 交通指南:市區乘坐公交5路、79路、83路、111路、123路、147路、163路在「青羊大道北」站下車即可。或乘坐7路等公交線路在「金沙遺址路口」站下車即可。

  8. 地點:成都金沙博物館


『玖』 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導游詞 5分鍾以內主要講太陽神鳥

金沙遺址博物館導游詞

剛才大家在參觀過程中,已看到我們的考古工作人員田野工作的情形,現在請隨我來看看考古後期整理工作的情況。

剛剛看到的那些器物在現場經過測繪、照相、登記、裝袋等一系列工作後,就會送到這里來進行清洗,篩選、拼接、修復、繪圖、拓片、整理、分析、研究編寫報告等一系列後期工作。每一個過程都需要極其的細致與極大的耐心。

技術人員常常要在一大堆器物的碎片中,尋找探索,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他們就像福爾摩斯一樣,把各種不同形狀的碎片根據它們的形狀、顏色、質地來進行拼接,最大可能的恢復它們的原貌。
在器物最大可能的修理復原後,就要分門別類地進行繪圖工作、有紋飾、圖案的器物還要做拓片工作,考古工作者會詳細精確地描繪與記錄下每件遺物的細部特徵,最後根據這些特徵編寫出科學的考古發掘報告。

(走出遺跡館)

在我們的對面就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陳列館。陳列館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鋼結構建築,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它與遺跡館的外形一方一圓,一起構成博物館內的兩個主體建築。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它們均採用斜坡的方式,喻示著金沙遺址從大地上冉冉升起。其頂上的方格就像考古發掘中的一個個探方,顯示著金沙遺址的大量遺跡尚未發掘,神秘的寶藏還未徹底探明。兩座建築就象兩片葉子飄落在摸底河兩岸的大地上,建築在這里與地界充分的交融,在交界處模糊了彼此,讓我們不要去驚擾這片神聖的土地和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精靈,而那些已經被破譯的遠古信息卻在清晰地再現與表達。

我們面前這條靜靜流淌的河流被稱為摸底河,她由西向東把金沙遺址分成了南北兩個部分。幾千年來她默默無聞的陪伴著金沙遺址,但是它到底源於何時,卻不得而知了。而「金沙」這個美麗的名字,啟用於何時,我們也不得而知。在金沙遺址范圍內發掘的一座五代後蜀時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將此處稱為「金沙鄉」,隸屬當時的犀浦縣,說明至少在五代時期「金沙」這一名稱就已存在了,並一直沿用到現在。金沙遺址的命名則是在2001年。早在1995年~2000年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該遺址范圍內的黃忠小區、三合花園、金都花園等地點進行過考古勘探與發掘,發現有商周時期的大型房址、窯址、灰坑、墓葬等遺存,其文化特徵主要是以陶尖底盞、尖底杯、圈足罐、高領罐、簋形器等為代表,其性質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序列中的「十二橋文化」,時代約當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當時的發現主要集中於黃忠村區域,因此將遺址定名為「黃忠村遺址」。(考古學遺址的定名常以發現地的小地名來命名)2001年2月初,一建築公司在「三合花園」以南隔摸底河相望約800米處的成都青羊區蘇坡鄉金沙村一組(現在遺跡館的位置)開挖小區下水管道,施工中發現了大量象牙、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組織人力,對這一區域進行了大面積的勘探與發掘工作。並開始把金沙村的遺存與黃忠村遺址聯系起來,認識到它們應是同一大型遺址的不同組成部分,考慮到發現大量珍貴文物的金沙村地點特別引人關注,就把包括黃忠村在內的遺址命名為「金沙遺址」。

(過摸底河後)

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陳列館展覽面積約6000平方米。分為五個展廳,主要以金沙遺址所發掘的重要遺跡和遺物為主要內容,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以科學、通俗、生動、活潑的方式,從古蜀金沙王國的生態環境、建築形態、生產生活、喪葬習俗、宗教祭祀等方面,全面展示金沙文明的輝煌與燦爛。我們接下來的參觀將從二樓走下一樓,再從一樓走到地下一層。在地下一層里,不僅有我們的最後一個展廳《金沙之謎》,還有我們的4D影院,每隔20分鍾(暫定)會放映精彩的四維特效影片《金沙傳奇》(暫名),那裡還有許多參與互動項目,它們將會誘發你的思古之情,讓你重溫古蜀文化的傳統智慧,而各項有趣的游戲更會為你增添一份快樂與驚喜。在地下一層中還設有書吧、禮品商店、咖啡廳、快餐店等休閑設施。有興趣和時間的朋友,在我們的發現金沙之旅結束後,可以到這些地方去看看、坐坐。

第一廳 《遠古家園》

(介紹半景畫) 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故國家園遠古時期的某一時刻:

碧野藍天,萬物萌發,薄霧淡煙,白雲飄浮。茂密的森林由近至遠,直達天邊;重疊的建築自大而小,橫陳眼前。伴隨著林間禽鳥的高唱,摸底河清波瀲灧,流水淙淙,自然天籟之中,還夾雜著幾聲馴畜家禽的鳴叫。縱目天際,大氣涌動。放眼春野,生機盎然。近處農田中,有人精耕細作,遠方森林裡,有人狩獵捕獲,河中的獨木舟上,有人放魚鷹捕魚,村寨院落邊,有人進行手工製作,還有小孩在玩耍嬉戲,稚情歡歌……

當朝霞出來,西北遠處的雪山在燦爛的陽光下開始散發出神聖的光輝。傳說中古蜀族的祖先蠶叢、柏灌就是從這西北的高山中一步步走進了成都平原。而後來魚鳧王田於湔山時仙去,杜宇王最後歸於西山。蜀族的興起與山有著特殊的關系,因此西北的高山對於蜀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她是古蜀人心裡的神(聖)山,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蜀先民的福地。她開創了古蜀王朝流淌不息的文脈,護佑著古蜀人在這一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這是一首田園的牧歌,一派祥和的氣氛,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存相親的美好畫景。其實這是一幅虛構的場景,但卻來源於眾多考古學材料的學術支撐。金沙遺址及同時期其他遺存中出土的大量建築遺跡與豐富器物,還有眾多的動物植物標本等,都為我們復原這一場景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大量考古學資料證明,金沙時代成都地區的生態環境,曾是一個自然森林密布、野生動物繁多的天地。遺址中,出土了數以噸計的象牙,還有大量野豬犬齒、鹿角、麂骨、犀牛骨、馬牙等,並埋藏有大量烏木。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的人類遺存現象(腳下的陶器套箱),這一切,都向人們昭示出,數千年前成都平原氣候溫暖濕潤,河渠縱橫,植物繁盛,動物成群。在這舒適宜人的環境中,金沙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勞作,從事著農業、狩獵、漁撈、家畜飼養以及手工業等生產活動,世世代代過著平靜而充實的生活。

而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也為我們描述出了成都平原的美麗圖景:

《漢書&S226;地理志》說:「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

《後漢書&S226;公孫述傳》記:「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

《華陽國志&S226;蜀志》敘:「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綉、罽、氂、犀、象、氈、毦,丹、黃、空青之饒……」。

在周圍的這幾個展櫃里,展出的是金沙遺址及其附近同時期考古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動植物標本,有象的臼齒、鹿角、野豬的犬齒、黑熊的臼齒、馬骨、狗骨、還有靈芝等。這一件件珍貴的標本正是金沙時期成都平原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金沙遺址位於北緯30。41,,東經104。,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特別的。這個緯度線具有神奇的魄力。在這條線上,有地球上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也有地球上最荒涼的流浪的沙漠;這里有眾多古代文明留下了的深刻烙印(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河文明、古希臘、蘇美爾、瑪雅、巨石、河姆渡、良渚、大溪等),這里有佛教的聖地,伊斯蘭教的故鄉,基督教的中心、道教的仙境,還有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最奇怪的湖泊、最瑰麗的山體、最壯觀的大潮、最洶涌的海流……,璀璨金沙是這條神奇線條上又一道耀眼的風景線。

這是一個互動參與活動,當你擊拍這個檯面的任何一個位置,就能看到你想知道的世界早期文明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而在那邊的觸摸屏里還有一些關於金沙遺址動植物群的資料,你們也可以自己動手查找相關動植物知識。

第五廳 《解讀金沙》

金沙遺址的發現使3000年前一段輝煌燦爛的文明奇跡般地展示在人們眼前,人們不禁要問,是誰創造了這段歷史?是誰鑄造了這個奇跡?他們何以如此輝煌?他們來自哪裡?又去向何方?五年過去了,隨著金沙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一些謎底在慢慢揭曉,有的疑問已經找到答案,但卻仍有大量的迷團還未解開。

第一,輝煌之謎

《華陽國志&S226;蜀志》里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記載說:「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為我們描繪出了古蜀杜宇王時期的強大與寬闊。那麼這段文獻是否可靠呢?

其實在金沙遺址發現之前,成都平原及周邊地區就發現了許多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重要遺跡。梳理這些考古資料,發現它們的文化面貌與金沙遺址非常相似,它們應是同一時期的人類文化遺存。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成都市區十二橋遺址發現了大型的干欄式木構建築和大量的尖底陶器,以及卜甲等物,隨後的幾年又在十二橋附近由西向東分別發掘了撫琴小區、方池街、君平街、指揮街、鹽道街、岷山飯店、岷江小區、黃忠村等遺址,這些遺址綿延十餘公里,彼此之間相距不遠,文化面貌也極其相似,其時以十二橋遺址發掘面積最大、出土遺物最多、且最具典型性,因此把這些遺址統稱為十二橋商周遺址群。

十二橋遺址商代木構建築群系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遺存。建築遺跡分布面積約1萬平方米,大量的木構件及建築材料呈規律分布,且保存較好。發現了兩種建築結構,一是用傳統楫鉚連接法建造的大型建築。根據地梁卯孔的布列構成關系分析,其復原長度當在12米左右,推測其可能是金沙時期又一處大型建築基址。在這個遺址里還發現有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它的長度在30米以上,跨度達7米,這座建築的建築 結構是,先將許多下端削尖的原木樁打入土中,構成密集的樁網。在木樁的上端綁扎縱橫交錯的大小地梁,形成方格狀的基礎結構,再在其上鋪設木板,作為居住面。房頂為兩面坡,檁櫞上鋪發厚厚的茅草。壓迫種建築的居住面高於戶外地面,並且懸空,彩樁基礎,起到了防潮隔濕的作用。尤其適應當時成都平原河流縱橫,又未經整冶,洪水時有發生,地下水位高,地面普遍潮濕的地理環境。

此時期成都市區周圍其他相關遺存中也出土了大量文物。

這件在成都市郊出土的西周大銅罍,高達66厘米。岷江小區工地出土的銅尊,其紋飾特點深受中原地區同類型器物的影響,但製作上卻要顯粗糙簡陋許多。在成都方池街遺址出土的這件石跪人像造型風格則與金沙遺址祭祀區出土的眾多石跪人像如出一轍,只是體形更為高大。十二橋遺址出土的這些石餅形器也與金沙遺址祭祀區出土的同類器物相同,可能用途也是一樣吧。

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現的規模恢宏,氣派雄偉的成都羊子山土台遺址,是個呈方形的三級夯土台。它的底邊103.7米見方,一、二級各寬18米,第三級31.3米見方,高有10米多,總體積為35574立方米。這座土台始建於商代晚期,應是此時期象徵古蜀國國家權力的大型標志性禮儀建築,是古蜀統治階層舉行祭祀大典的又一神聖之地。它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大一座商周時期的宗教性祭祀土台。

五十年代發現的新繁水觀音遺址是成都平原發現較早、發掘面積較大的一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該遺址出土的陶器與金沙遺址陶器面貌基本相同。

1959年、1980年彭縣竹瓦街先後出土了兩批窖藏青銅器,是這個時期目前出土青銅器最為豐富的一處文化遺存。這批青銅器具有強烈地地方特色,代表了金沙王國時期青銅工藝的最高水平,又體現出與中原商周文化的交流,是研究四川盆地青銅禮器制度發展演變的重要材料。

廣泛分布、勢力強勁的金沙王國在十二橋文化時期也影響到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目前在東達湖北西部、北到陝西南部、南達川西南地區都發現文化面貌與之接近的古文化遺存。如雅安沙溪遺址、漢源麻家山遺址,閬中坪上遺址、三峽以西的中壩遺址與哨棚嘴遺址晚期,及三峽以東的中堡島遺址、朝天嘴遺址、紅花套遺址等,還有陝西寶雞茹家莊遺址等地,分布范圍相當廣闊。

這些現象證明了以金沙為代表的蜀文化不僅與長江中游地區存在著深層的文化互動關系,同時又與北邊的商周文化發生了密切接觸和交流。成都平原腹心地帶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綻放的文明之光,粲然彰示了一種開放、精進的文化姿態及一個強勢的古蜀政治、經濟及宗教文化的格局。

目前從這眾多同時期遺址情況看,以金沙遺址的規模與等級最高,遺址內具有一定的規劃和較為明確的功能分區,每一個區內又都具有一定的布局結構,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高規格禮儀性用器和一些與宗教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的特殊遺跡現象,這些都是一般聚落所無法比擬的。從金沙遺址的規模與等級來看,是目前成都平原眾多遺址群中面積最大,堆積最豐富,出土器物等級最高的一處。因此可以說在公元前1200-前600年,金沙應是古蜀王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也即是古蜀王國的第二個都城所在。此時,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同時存在著的幾十處文化遺存,它們如同滿天星斗,圍繞在金沙遺址周圍,一方面形成眾星拱月的態勢,烘托出金沙遺址在這一時期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又與金沙遺址一起共同構架出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王國強大宏偉的面貌。

第二,來源之謎

當我們領略了金沙王國的雄渾壯闊與奇幻絢爛後,會不禁地問,這個神秘的王國來自哪裡?他們從天而降,還是撥地而起?其實成都平原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傳說中古老的蜀族很早就在此繁衍生息。「蜀」不僅是一個族號,也是一個國號。相傳蜀國經歷了蠶叢、魚鳧、柏灌、杜宇、開明等數個王朝,然而古蜀國的面貌卻一直籠罩在虛無縹緲的眾多神話傳說中,文獻資料中也只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近幾十年經過幾代考古學者不懈地努力,已基本了解到古蜀文明發展歷程的大致脈絡。

其實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蜀地早在四五千年前,即已進入文明社會。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以新津縣龍馬鄉寶墩遺址命名,年代約為公元前2800年~前1700年,約當中原地區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

寶墩文化時期的社會經濟,以原始農業和漁獵為主。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數量眾多且具一定規模的古城址群的出現。這些古城址,南起新津寶墩,北至廣漢三星堆,西起都江堰芒城,東至成都,即遍布於平原核心地區的古城址群。各古城均建在河流間的較高階地或台地上,其布局規范,結構嚴整,面積在10~60萬平方米之間,城牆採用平地起建斜坡堆砌法修築而成,在有些城址內還發現有大型禮儀建築遺跡,古城可能兼具防禦、治水、經濟文化、政治宗教中心等功能。這種相對獨立的、高於氏族部落的古城址群的出現,表明成都平原地區此時已進入文明起源的歷史階段。

這是在郫縣古城遺址中發現的一處寶墩文化時期的大房子,長度達50米,寬約11米,面積約550平方米。房屋呈西北-東南向,與城的方向一致。該房屋以卵石為牆基,於卵石中埋木柱。牆體可能為木柱間編竹笆,內外抹草拌泥形成牆體。房內墊土中摻入紅燒土防潮,房內無隔牆,有五個檯子橫列於中部,檯子間間距3米左右,每個檯子的周圍都挖有小基槽,槽內埋設密集的圓竹。推測可能以圓竹作為護壁,於護壁內填卵石,護壁外抹泥形成檯子。根據這座建築附近地層堆積比較純凈,出土的生活遺物又極少,也未發現一般的生活附屬設施,推測這座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居所,而可能是大型的禮儀性建築。在這座大房子旁邊發現的小型房屋一般都是圍繞著這座大房子布局,它們的門向都是朝著大房子,清楚地表現出這座房子的重要性。

這些陶器與石器出土於八個古城址中,它們是寶墩文化時期的典型器物,表現出了當時生產生活的一些狀況。

距今4000年前後,古蜀文明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典型的三星堆文化正式形成,其年代為公元前1700~前1200年,約當中原夏商時代。分布范圍以三星堆遺址為核心,輻射至四川大部分地區及鄂西、陝南一帶。

三星堆遺址規模宏大的城牆體系、分布密集的房屋建築基址、氣勢恢宏的祭祀遺跡、精美絕倫的文物瑰寶,這一切,都有力地勾畫出一個繁榮故國的雄姿風儀,折射出一段燦爛文明的七彩光焰。
從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王國衰落消亡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而金沙遺址正好與之相接踵,在此時開始興旺繁盛。距三星堆遺址38公里的金沙遺址內出土的大量文物及文化信息都顯示出與三星堆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關系。大量資料表明,金沙文明就是直接秉承三星堆文明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壯大,輝煌的金沙文明實是三星堆王國政權遷徙南移的結果。

第三,去向之謎(遺韻)

大約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金沙王國也逐漸走向了衰微。從考古資料看,那些曾經熱鬧繁華的村落在此時已大多荒蕪人煙,有的還淪為了墓地,神聖的祭祀場所也變成了一片廢墟,古蜀國的都城再次遷移,去向不明。

其實當金沙文明被歷史的風雨洗盡鉛華,早期蜀文化之文脈卻蜿蜒潛行、承傳不墜。成都平原發現的大量戰國時代遺跡與遺物明晰地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斕的晚期蜀文化圖卷。巨大的船形棺、精麗的漆木器,奇峭的蜀式銅兵器及至今難以釋讀的「巴蜀圖語」等,皆是當時文明華表之見證。這一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稱為晚期蜀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600年—前300年。

金沙晚期開始出現的船棺葬式,以及金沙遺址流行的陶尖底盞,在戰國早期還有較多的發現都清楚地表明了金沙王國的大致去向這點。

古文獻中曾有杜宇傳位於鱉靈(即開明)的一段史事,講「一號杜主……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

上世紀50年代在成都百花潭中學出土的一件銅壺上以錯金銀技法刻劃著精美的《宴樂漁獵攻戰圖》,反映了戰國時期蜀地社會生活之大貌。而戰國時代的一系列木槨墓、船棺墓的出土則具有更為明顯的時代特徵。

此期墓葬以成都商業街船棺墓、新都馬家木槨墓等最為重要。 木槨墓是此時蜀地最常見的葬制。新都馬家木槨墓墓內出土銅禮器多具規范的器物組合定式,推測系使用的標准禮器。其墓葬形制與出土遺物多具楚文化特色,對探究當時蜀、楚間的文化關系等具有重要意義。船棺則是以整木鑿製成獨木舟形以裝殮遺體及隨葬品的葬具。其形擬舟楫,具承載靈魂升天之象徵意義。2000年發現的成都商業街大型船棺墓則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多棺合葬墓,為古蜀國開明王朝王族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葬,年代為戰國早期。整個墓葬規模宏大,下為墓坑,上有地面建築,結構講究。墓坑長30.5米,寬20.3米,面積約為620平方米。墓中現存大型船棺、獨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最大的船棺長18.8米,直徑1.5米。墓葬多次被盜,仍出土了大量的漆器、竹編器和陶器等。商業街船棺墓葬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數量、體量最大的船棺合葬墓,為研究古代陵寢文化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商業街船棺墓葬發現的當年就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並於當年評為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商業街船棺遺址博物館也正在籌建中,不久的將來各位就可以蒞臨現場參觀。

當我們追溯完金沙遺址的來源與去向後不難看出,古蜀歷史是如此的源遠流長。我們了解到其實當歷史的腳步在跨進金沙時代之前,早就有著厚重的積淀,而當它邁過金沙之後,仍在繼續向前,最終,百川歸海,大勢所趨。公元前316年,秦並巴蜀,至此,歷經千載滄桑的古蜀文明古蜀社會順應時代潮流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大家庭中。

第四,未解之謎

上承三星堆,下傳晚期蜀文化的金沙王國的發現,在新世紀初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與震動。我們在慶幸已找到了三星堆的流向和戰國蜀文化的源頭之時,卻被更多的謎團所困擾。近幾年的發掘,雖然已經為我們揭開了金沙王國神秘面紗的一角,但是金沙仍然還有許多空白和謎團是我們現在無法解答的。

歲月掩埋了金沙,也保存了金沙。隨著現代文明的步伐,一個過去我們從不知曉的國度,一段失落的文明,就這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在這一片厚實的泥土下還會有什麼驚人的發現呢?在下一秒又會有什麼新的疑問呢?恐怕誰也不能回答。但是我們相信籍著考古工作的開展與深入,文明的碎片會一點點的拼接,金沙神秘的面紗也終將被全部的撩起,金沙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我和大家的金沙發現之旅在這里就要結束了。但就像我們金沙遺址的發掘一樣,這是一個了猶未了的故事。接下來我們還為大家准備了許多精彩節目,會讓你的這次旅程更加精彩和豐富。有時間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參加我們的體驗金沙互動參與活動,也可選擇觀看四維特效影片《金沙傳奇》,利用現代高科技,去幾千年前的古蜀王國里體驗一番。

謝謝大家。希望與您再次相約金沙博物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