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遺址
Ⅰ 春秋淹城遺址公園的介紹
淹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政府西,延政西路北,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專整的春秋地面城池遺址。1988年淹城以屬其獨特的形制、珍貴的文物,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淹城東西長850米,南北長750米,為三城三河形制,城牆分為三重,均系堆土而築,高約3米。子城(王城)位於城內中部偏北,周長500米,近方形;內城(里城)近似方形,周長約1500米;外城為不規則圓形,周長近2500米。
Ⅱ 春秋時期留下了那些遺跡
春秋戰國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百家爭鳴和迅猛發展期,無論是詩經禮儀樂器,還是儒家的《論語》,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孫子兵法》等,一大批各家根本典籍開始並發展於這一時期,自春秋戰國之後再也沒有這樣百家爭鳴的輝煌。
Ⅲ 喀什春秋戰國遺址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城南約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賽溝中,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距今約2600至2400年。
遺址分采礦和冶煉兩部分。采礦遺址,已經發現10餘處豎井洞口,冶煉遺址,僅存一段長20米,寬1.5米,厚0.5米的爐渣堆積,堆積層中含礦石、爐渣、獸骨、碎陶片。
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包括圓頭山古銅礦遺址和奴拉賽古銅礦開采、冶煉遺址。在圓頭山古銅礦遺址,發現有露天採掘礦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賽銅礦采礦區已發現十餘處豎井洞日,已塌毀,洞口約5米見方,有的豎井深達20米左右,寬約5米。洞口周圍和豎井中發現大量礦石和圓形或扁圓形的石錘。冶煉遺址位於奴拉賽溝谷內較平坦的地方。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於新疆尼勒克縣城南約3公里,遺址分采礦和冶煉兩部分。
采礦遺址,已經發現10餘處豎井洞口,洞口5米見方。多已坍毀。其中,半山腰一處豎井深達20餘米,寬約5米,礦井內遺跡遺物隨處可尋。礦壁陡峭,礦壁兩側支撐層層水平方向原木,兩端楔入礦壁。不少撐木已塌折,與礦石石器和泥土混雜在一起,形成厚達4-6米的堆積。從地面看,豎井可能是互通的猶如網路狀似的坑道。
冶煉遺址,位於豎井不遠的溝谷中,因被山洪沖刷,僅存一段長20米,寬1.5米,厚0.5米的爐渣堆積,堆積層中含礦石、爐渣、獸骨、碎陶片以及經過粗煉的呈圓龜形的白冰銅錠,銅錠含銅量高達百分之六十,是一處品位很高的富礦。從釉質多孔的爐渣孔殘留的木炭看,當時,冶煉是用木炭作為燃料。
在豎井和洞口周圍有大量的石器,其形狀均呈圓形和扁圓形大石錘,一頭圓鈍,一頭尖銳,石錘一端大都鑿有縱橫凹槽,以便繩索捆綁,是一種平衡和提升工具。
香保保古墓群位於塔什庫爾干塔克自治縣城北約3公里處。為春秋戰國時代羌人或塞克族的墓葬。有土葬和火葬兩種。
Ⅳ 春秋戰國時期牟子國據今在哪裡
牟子國故城遺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膠東地區,對研究膠東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牟子國主要遺跡位於煙台開發區古現街道三十里堡村南的坡地,這就是春秋時期的牟子國國都故城。牟子國是周初分封的產物,曾為早期顯赫膠東百餘年的東夷第一國,被譽為考證膠東先民早期生產、生活的樣本和活化石,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
1956年,當時屬於煙台市福山區的牟子國故城遺址被定為省級保護遺址,後來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風俗通》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後。」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是管火的火正官,後人尊稱其為火神,牟子國人是火神祝融的後代。又據《中國地名大辭典》載:「牟,周國名,子爵。」可證牟子國是在西周初被周王所封。福山縣志也記載,福山周時為青州牟子國地,登州東南有牟古城。另外很多史書、地方誌的記載也證明,現在的威海、榮城、文登等地當時均屬牟子國管轄。
另外,萊蕪為「嬴牟」,是因為古代萊蕪境內有嬴邑、牟子國,《續修萊蕪縣志》記載:「周齊嬴邑,平州邑,又牟國。」關於萊蕪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種觀點就認為萊蕪本來是「萊牟」,當初牟人與萊人和睦共處,故稱「萊牟」,後來因發音問題演變為萊蕪,可見牟子國在當地影響之深。
根據多年研究得出,牟子國約建於商代,西周時受周王控制,政治上不獨立。西周末年或春秋初,牟子國開始建立城池,開展外交活動,才逐漸見於史書。牟子國先屬魯國,後被齊國收服。據《春秋》記載,公元前697年,牟子國國君曾到魯國朝拜;公元前655年,魯國和牟子國聯姻,娶了牟子國的公主。當時牟子國正處於齊魯兩國的交通要道上,齊魯爭霸動輒就在牟地開戰,這里成了兩國的戰場。著名的有長勺之戰、艾陵之戰。長期的戰爭蹂躪使得牟子國的經濟遭受巨大損失,成為遷移的一個重要原因。
春秋時牟子國、萊子國都出現過遷移,其實遷移的主要是貴族,其中原因之一是由於齊國征服這些國家以後,想利用遷移削弱他們的力量。比如齊國令牟子國貴族遷移,「賜」其一塊陌生的土地,一方面可彰顯齊王的大度,另一方面可大大削弱牟子國的勢力,其實有很多百姓還留在原地。貴族遷移後,留守的牟子國百姓並沒有散去,當地先後還出現過牟縣等行政設置。
對於牟子國遷移的時間,當地專家也多次考證,但由於史書上並無確切記載,所以一直沒有得出肯定的結論,一般認可齊國在公元前567年滅萊子國後令牟子國遷移的說法。同時,宋主任也贊同其沿臨朐、安丘、高密東去,再過膠萊河的說法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Ⅳ 春秋晉都的侯馬古城遺址有哪些文物
侯馬晉國遺址位於山西省侯馬市,是春秋時代晉國都城新田,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侯馬古稱「新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585年,晉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於是將晉國都城遷至新田。
從晉景公遷都於此至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共經歷了208年。在這208年裡,正是我國奴隸制度崩潰、封建社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從此,晉國在新田大展宏圖,威懾幽並,牽制魯東,吞並河南,控制河西,雄據中原,傲視群雄,成就霸業,在新田大地上演繹出一部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
趙氏孤兒、魏絳和戎、悼公復霸、九合諸侯、六卿專政、三家分晉,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分其地,靜公廢為庶人,晉國絕祀。從此侯馬晉國都城被廢棄了,後來也未經過大的興建和破壞,地下遺存保存較好,是春秋中晚期的代表性城址。
侯馬晉國遺址有古城遺址5座,位於牛村的一座古城稱牛村古城,位於平望村附近的一座古城稱平望古城,古城遺址現場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平望古城遺址的東南角和牛村古城遺址的西北角疊壓在一起。
另外還有白店古城、台神古城、馬在古城。從古城遺址可以想像出,當時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的國都建築是何等宏偉。
牛村古城城牆是分塊夯築的,南牆內有一條繞牆而行的行車道,牆外有護城河。宮殿建築遺跡位居城中北部。殿基成正方形。平望古城的宮殿遺跡,在城中偏南,分為三級,最下一級是正方形,第二級高出地面,第三級位於第二級的北半部。
兩座古城都有一米多厚的建築坍塌物。
一座古城以鼎、簠、壺、舟、匜、鑒等禮器和編鍾為主,另有車軎、當盧、馬銜等車馬器和陽燧、帶鉤、鏡等用具。陶范中約半數為模,多數范未經澆鑄,有的且已合好待鑄。另一座以、斧、鑿等工具為主,多達數千件,另有少量劍、戈、鏃等兵器和空首布范。
陶范中有花紋的約10000塊。最常見的主體紋飾為兩方或四方連續紋樣的蟠螭紋,形式富於變化。雲雷、綯索、鱗片、貝紋多作為鑲邊、界帶或襯地。常見紋飾還有蟠虺、蟠螭銜虺、獸面、龍、鳳、虎、牛、鳥、垂葉、渦紋等。其中蟠螭銜虺、獸面銜螭及鳳紋為多層浮雕式,雄渾古樸,極富特色。
還有作為器物座承的人形,其中女性為立人,頭戴月牙形冠,著長衣,腰系帶,打雙蝴蝶結;男性為跪坐人形,「斷發紋身」,腰系帶,背部斜插短劍。紋飾中還有多量錯鑲紋飾,構圖簡練,線條粗細相間,末端尖尾,鑄造後局部或全部需再錯鑲其他金屬或礦物。
它們雕刻精細,花紋優美,種類繁多,反映了東周時期晉國鑄銅藝術的完美工藝,為我國古代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增添了異彩。
牛村古城南郊一帶分布著密集的鑄銅、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遺址。澮河南岸上馬村東為一處西周至東周時期的墓地。呈王古城東南一帶為與祭祀有關的排葬墓、埋牲坑、盟誓遺址和建築基址。
鑄銅遺址分布在牛村古城南郊,兩處鑄銅遺址相距約400米。有房屋70餘座,井、窖穴、灰坑、窯、瓮棺葬等遺跡1500餘個和一處工作場所。
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少量為窯洞式,平面長方形、方形或圓形,一端有台階式門道。窖穴、灰坑多長方形、圓形,個別棄埋有人骨骸。水井皆長方形,大部兩側壁上有腳窩。
遺址內與鑄銅有關的生產工具有銅和骨制的多種刻刀和多量礪石,還有大量陶范、熔爐、通風管、煉渣和100餘件鉛錠。共出土陶范約50000餘塊。各遺址生產上可能有分工。
盟誓遺址面積約3800平方米。發現瘞埋犧牲的土坑400餘個,較大的埋牛、馬、羊,較小的埋羊或盟書。多數坑的北壁底部有一個小龕,放置一件或數件祭玉,有璧、璜、瑗、玦、圭、璋等。
埋葬盟書的坑集中在西北部,共有盟書5000餘件,其中字跡比較清楚的656件,是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89年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它的發現對研究東周盟誓制度、文字及晉國歷史有重要意義。
最重要的一件《侯馬盟書》是公元前496由晉大夫趙鞅主持,六國在新田進行盟誓的記載。主要內容為:六國之間保證互不侵犯,振興國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齊心協力,共同對外。
晉國遺址較大面積的墓地僅發現上馬墓地一處,面積約20萬平方米。發現1300餘座墓葬和3座車馬坑。時代從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
墓地分為若干區,墓葬之間少有打破關系,可能屬於有親緣關系的若幹家族。形制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葬式絕大多數為仰身葬。
Ⅵ 在楚文化遺址保護區內發現了一處春秋戰國之際的楚王葬墓群 其車馬規
天馬-曲村遺址發現於1962年,翌年進行過小規模的試掘和鑽探。為尋找並確認晉的始封地,自回1979年初開答始,北京大學考古系(時為歷史系考古專業)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時為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聯合組成了以鄒衡教授為中心的考古隊,在天馬-曲村遺址開展了持續十餘年的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期間發掘了近千座西周至戰國時期的晉國中小型墓葬及數萬平方米的居住址,大量的珍貴遺物及豐富的遺跡不僅向世人重新展現了晉文化的風貌,同時也為我們清楚地勾畫出了晉文化由發生、興盛到衰落的歷史脈絡。
Ⅶ 春秋時期的」燕留「具體在現在的哪個地方,是否有遺跡、景點之類的
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注引《括地誌》雲:「燕留故城在滄州長蘆縣東北十七裏,即齊桓公分溝割燕君所至地與燕,因築此城,故名燕留。」
據《滄縣志》載,長蘆故城在州北十里。
大致位置可以想見。
Ⅷ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 「長勺之戰」 遺址位於現在的哪裡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 「長勺之戰」 遺址位於現在的山東萊蕪市東北部的苗山鎮杓山南。
長勺( sháo)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部)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和原則,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
齊魯第一次交戰時,魯庄公借口護送公子糾返回齊國為由,把大軍開到齊國腹地,干時一戰,遭到沉重打擊,庄公化裝才得脫險。齊國保衛了自己國家的尊嚴和獨立,但它卻乘干時戰勝之聲勢,侵略魯國,直趨長勺,輕視魯軍,驕橫自滿,受到了歷史的懲罰。
長勺戰前,魯軍由於干時的失敗,庄公既能作復仇雪恥的戰爭准備,又能破例接待既無官職、又無名望的曹劌,並能開誠布公地和他討論戰勝敵人的戰略,這是難能可貴的。戰斗中又按照曹劌的意見,掌握有利於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獲得了勝利。
Ⅸ 春秋淹城遺址公園的出土文物
常武地區公交線路
1、61、68路到淹城站下車即到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2、75-1路到延政西路下車即到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3、14路、80路、B1、B16、B19到淹城公交中心站下車即到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4、B11路可在人民路轉B1至淹城公交中心站下車即到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 蘇南地區自駕游線路
1、312國道—常州市—長虹路出口—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2、沿江高速—常州南武進出口—常武路—延政中路岔路口左拐—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3、錫宜高速—漕橋出口—常武路--延政中路岔路口左拐—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4、滬寧高速—常州薛家出口下—右拐上繞城高架—開至蘭陵路出口下—右拐武宜路至延政西路右拐--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5、滬寧高速—常州江陰出口下—常州市區方向(通江大道)--右拐龍城大道上繞城高架—開至蘭陵路出口下—右拐武宜路至延政西路右拐--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6、蘇州自駕游:
(1)、312國道--常州市--長虹路出口—武宜路岔路口至延政西路右拐--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2)、滬寧高速—常州薛家出口下—右拐上繞城高架—開至蘭陵路出口下—右拐武宜路至延政西路右拐--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3)、滬寧高速—沿江高速—常州南武進出口—常武路—延政中路岔路口左拐—至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7、無錫自駕游:
(1)、312國道-常州市-長虹路出口—武宜路岔路口—延政西路右拐—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2)、錫宜高速—漕橋出口—常武路--延政中路岔路口左拐—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3)、滬寧高速—沿江高速—常州南武進出口—常武路—延政中路岔路口左拐—至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8、鎮江:
鎮江市區出發—滬寧高速--常州薛家出口下—右拐上繞城高架—開至蘭陵路出口下——右拐武宜路至延政西路右拐--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蘇中北地區自駕游線路
1、揚州:揚州市區出發—上揚溧高速—過潤揚大橋—往南行約20公里—上滬寧高速(往上海方向)--常州薛家出口下—右拐上繞城高架—開至蘭陵路出口下—右拐武宜路至延政西路右拐--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2、南通:南通市區出發—上寧通高速—廣靖高速—江陰大橋—錫澄高速—沿江高速—常州南武進出口—常武路—延政中路岔路口左拐—至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3、泰州:泰州市區出發—七圩汽渡—長江路--繞城高架—開至蘭陵路出口下—右拐武宜路至延政西路右拐--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4、鹽城:鹽城市區出發—靖鹽高速—江陰大橋--錫澄高速—沿江高速—常州南武進出口—常武路—延政中路岔路口左拐—至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浙江地區自駕游線路
1、湖州:寧杭高速(至宜興西)--錫宜高速—漕橋出口—常武路--延政中路岔路口左拐—至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2、嘉興:申嘉湖高速--寧杭高速(至宜興西)--錫宜高速—漕橋出口—常武路--延政中路岔路口左拐—至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3、杭州:寧杭高速(至宜興西)--錫宜高速—漕橋出口—常武路--延政中路岔路口左拐—至延政西路—至龍之翼路口進常州淹城遺址公園
Ⅹ 春秋滑國故城遺址的考古發現
春秋滑國故城遺址,位於洛陽城東南43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版遺址南北長約權2.25公里,北端寬約1.5公里,南端寬約0.5公里。滑國就在以今河南省偃師市府店鎮為中心,偃師東南鞏義市西南以及登封市北部一帶,它的國都就在府店村北一公里偏東的地方。因為這里是古滑國都城所在地,流經這里的一條小河就叫滑城河。
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報告,可知滑國故城附近是一片平地,東北和東南環山,平地向西北擴展與洛陽盆地相連接。平地兩側有滑城河與府店北河,兩河之間為一長靴形的台地,故城即座落在這塊南北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0.5—1.5公里的靴形台地上。該城地勢南北長,東西窄,北部依地勢又向西北突出。城垣屈曲呈弧形,平面略作長靴形,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000米,中部約700米,南部約500米,斷斷續續的夯土城牆殘體時隱時現。雖因條件限制,只進行了初步發掘,故城的面貌還不能完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但故城的輪廓已很清楚,而且在城區內隨地可以見到豐富的仰韶、龍山文化以及商代、東周、漢、唐的文化遺存。而且它三面環繞深壑,天然半島似的地形,易守難攻,真是古代小國理想的建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