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革命遺址
1. 北京的簡介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北京位於北緯39度56分、東經116度20分,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東面與天津市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省相鄰。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北京是祖國的心臟。
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北京成為全球首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北京是唯一入選世界15大購物之都的內地城市,擁有百餘家大中型購物商場。王府井大街、前門大柵欄、西單商業街是北京的傳統商業區;國貿商城、東方新天地、中關村廣場。
(1)上海革命遺址擴展閱讀∶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風習俗:北京小吃、京劇、京韻大鼓、相聲、舞台劇、鐵板快書、景泰藍、牙雕、毛猴、漆雕、賽蟈蟈和蟈蟈籠、吹糖人、捏麵人等等。
北京是「博物館之都」,注冊博物館多達151座。國家博物館為世界最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北京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7處)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北京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達200多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園林北海公園、頤和園和圓明園,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
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9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國家地質公園、15處國家森林公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
首都之窗-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概況
2. 上海有哪些革命遺跡最好有介紹!謝謝!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位於上海市望志路、108號(今興業路76、78號)。沿街並排兩幢兩層磚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
該樓於民國9年(1920年)夏秋間建,與左右緊鄰4幢同類房屋同時建成,屬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一部分。是為上海典型石庫門式樣建築,外牆青紅磚交錯,鑲嵌白色粉線,門楣有礬紅色雕花,黑漆大門上配銅環,門框圍以米黃色石條。
該幢住宅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之一李漢俊與兄李書城的住宅,人稱「李公館」。李書城,系同盟會發起人之一。李氏兄弟為該樓最早住戶。樓南路側當時尚存農田,環境頗僻。李家將兩樓內牆打通,樓梯合一,組成一家。106號樓上是李漢俊卧室,樓下客廳約18平方米。
民國10年7月23日(即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在此客廳舉行。
出席會議的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代表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明、陳公博、周佛海和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等13人,代表全國53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張國燾主持。23~24日,張國燾先報告籌備經過,說明會議重要意義,提出討論的問題;旋由各地小組匯報活動情況;成立黨綱和工作決議起草委員會。25~26日起草文件,27~29日討論《黨綱草案》和工作決議草案。會議討論熱烈,對黨的性質、綱領和組織原則等主要問題取得一致。7月30日,會議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注意和搜查,被迫中止。最後一天的會議改至浙江嘉興南湖一條遊船上舉行。(註:最後一天的日期未能確定,7月31日與8月1日兩說。)
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制定並通過了第一個黨綱:「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和「聯合第三國際」;所通過的第一個決議確定:黨在當前的中心任務是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領導,「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並在工會里灌輸階級斗爭的精神」,「使工會避免成為其他黨派之傀儡」;還就宣傳、工人學校、工會組織的研究機構,對現有政黨的態度,與第三國際的聯系等問題作出相應決定。大會選舉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李達負責宣傳,張國燾負責組織。
民國11年,李家他遷,該處為其他居民租用。民國13年增建廂房。後來樓下開設商店,解放前後為恆福昌麵坊。
1951年10月,經勘查確認後辟為紀念館,名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1958年,按當年原狀修復,拆除廂房。進入大門為天井,經過6扇玻璃窗門進入會議室,室內置有長餐桌、圓凳、茶幾、椅子、兩斗桌及花瓶、茶具等,均按當年式樣仿製。新中國建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經過調查核實恢復了會址原貌,建立了會址紀念館,1959年5月26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還設有輔助陳列室,展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有三部分內容: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2.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產生及其活動;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周公館
即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
在幽靜的上海盧灣區思南路上,沿馬路東側的73號(原馬思南路107號),是一幢西式小樓房,為三層花園別墅,這就是當年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亦稱周公館。既然是當年黨的駐滬辦事處,為何又稱周公館呢?這其中有一段曲折。1946年中共代表團租下了這幢房屋,原意是作為中共辦事處。但國民黨當局不同意。6月18日,從南京來滬的董必武果斷地說:「不讓設辦事處,就稱『周公館』。」意思是名義上對外宣稱是周恩來將軍的府邸,周公館因此而得名。
這幢小洋房,原為法國在華商人所有,是一幢三樓一底的樓房,進門就能看見藤蘿花架,看上去幽靜宜人。在綠茵茵的草坪中央,栽有一棵枝葉茂盛的大塔松,在這里,周恩來接待過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1946年7月17日,周恩來在這里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到會的100多人把一間不大的客廳擠得水泄不通,許多晚到的記者不得不在門窗外、陽台上站著聽講。
不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代表團撤回延安,在撤離時,周公館交「民主同盟」代為保管。之後,房屋被國民黨上海政府非法接管,傢具陳設全部流失。新中國成立後,在原址設紀念館,周恩來、董必武卧室等部分室內恢復原來擺設,又辟陳列室介紹當年歷史。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內傢具陳設均為復製品。
一樓是周恩來同志的辦公室兼卧室(北),衣架上仍然掛著當年周恩來穿戴過的咖啡色禮帽和西服,正中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大公報》、《聯合晚報》、《華商報》等當時幾大有影響的報刊。報刊旁的文稿上完整地保留了周恩來的手跡,左側整齊地堆放著毛澤東同志於1945年寫的《論聯合政府》,眼前的一切彷彿浮現這樣的一番情景:夜已深,周恩來同志依舊在閱覽時事,伏案而書,不分晝夜的工作。
三樓正中為集體宿舍,時常作為辦事處接待許多南來北往同志的臨時住處,1947年3月1日,國民黨當局對周公館封鎖,在此董必武同志主持了最後一次黨支部大會,並負責布置了任務。朝北即董必武同志的辦公室兼卧室,在三樓各居室中,屬此間光線條件最差,環境也很潮濕,工作人員曾想替董老換房間,但被他婉言謝絕。這深深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關心同志、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
前院與後庭之間有座別致的小花園,花園東側的高大雪松,至今蒼峨屹立。1946年11月,辦事處在此為朱德同志舉行六十周歲壽辰的慶祝活動。
3. 贛E的車牌是江西那裡的
贛E的車牌為 上饒江西省(贛)
江西其他地區為:
贛A南昌,
贛B贛州,
贛C宜春,
贛D吉安,
贛E上饒,
贛F撫州,
贛G九江,
贛H景德鎮,
贛J萍鄉,
贛K新余,
贛L鷹潭,
贛M 江西省屬系統(南昌),
贛O 公安機關、公檢法內部,
贛S(原贛T)
每個省份的編排邏輯都不盡相同,有很多按行政區劃順序排列,行政區劃排序其實是按該市設立地級市的順序排列的。
(3)上海革命遺址擴展閱讀:
車牌是對各部車的編號,看車牌就可以知道部車是哪個省或市或縣的,具體到車管所還查還可以知道部車和主人是誰。
車牌的顏色判定大型民用汽車,牌照為黃底黑字。
小型民用汽車,牌照為藍底白字。
大使館外籍汽車,牌照為黑底白字及空心「使」字標志。
領事館外籍汽車,牌照為墨底白字及空心「領」字標志。
其他外籍汽車,牌照為黑底白字。
試車牌照為藍底白字,數字前有「試」字標志。
學習車牌照為藍底白字,數字前有「學」字標志。臨時牌照為白底紅字,數字前有「臨時」二字。
汽車補用牌照,為白底黑字。車輛「移動證」,為白底紅字。
民用汽車牌照上有兩行字,上面一行小字是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名字和發證照及監管機關的代號,編號從01—99。
民用汽車編號,一般為5位數字,即從00001—99999。編號超過十萬時,就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
如今,車牌號都可以自己設計了,除了前兩位要按照國家規定,其他都可以自由選定。車牌號的第一個是漢字:代表該車戶口所在省的簡稱:如四川就是川,北京就是京,重慶就是渝,上海就是滬......,第二個是英文:代表該車所在地的地市一級代碼,規律一般是這樣的,A是省會,B是該省第二大城市,C是該省第三大城市,依此類推。
網路-車牌編號原因
4. 上海有哪些革命遺址,黨史名人故居啊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於上*海市望志路106、108號(今興業路76、78號)。沿街並排兩幢兩層磚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
該樓於民國9年(1920年)夏秋間建,與左右緊鄰4幢同類房屋同時建成,屬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一部分。是為上*海典型石庫門式樣建築,外牆青紅磚交錯,鑲嵌白色粉線,門楣有礬紅色雕花,黑漆大門上配銅環,門框圍以米黃*色石條。
該幢住宅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之一李漢俊與兄李書城的住宅,人稱「李公館」。李書城,系同盟會發起人之一。李氏兄弟為該樓最早住戶。樓南路側當時尚存農田,環境頗僻。李家將兩樓內牆打通,樓梯合一,組成一家。106號樓上是李漢俊卧室,樓下客廳約18平方米。
民國10年7月23日(即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在此客廳舉行。
出席會*議的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代表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明、陳公博、周佛海和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等13人,代表全國53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張國燾主持。23~24日,張國燾先報告籌備經過,說明會*議重要意義,提出討論的問題;旋由各地小組匯報活動*情況;成*立黨綱和工作決議起草委*員會。25~26日起草文件,27~29日討論《黨綱草案》和工作決議草案。會*議討論熱烈,對黨的性質、綱領和組*織原則等主要問題取得一致。7月30日,會*議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注意和搜*查,被*迫中止。最後一天的會*議改至浙江嘉興南湖一條遊船上舉行。(註:最後一天的日期未能確定,7月31日與8月1日兩說。)
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制定並通過了第一個黨綱:「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和「聯合第三國際」;所通過的第一個決議確定:黨在當前的中心任務是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領*導,「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並在工會里灌輸階*級斗*爭的精神」,「使工會避免成為其他黨派之傀儡」;還就宣*傳、工*人學校、工會組*織的研究機*構,對現有政黨的態度,與第三國際的聯*系等問題作出相應決定。大*會選*舉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李達負責宣*傳,張國燾負責組*織。 民國11年,李家他遷,該處為其他居民租用。民國13年增建廂房。後來樓下開設商店,解*放前後為恆福昌麵坊。
1951年10月,經勘查確認後辟為紀*念館,名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1958年,按當年原狀修復,拆*除廂房。進入大門為天井,經過6扇玻璃窗門進入會*議室,室內置有長餐桌、圓凳、茶幾、椅子、兩斗桌及花瓶、茶具等,均按當年式樣仿製。新中國建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經過調*查核實恢復了會址原貌,建立了會址紀*念館,1959年5月26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還設有輔助陳列室,展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有三部分內容: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2.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產生及其活動;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5. 上海革命遺址尋蹤作文怎麼寫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城市,留下了無數革命者的足跡和不少革命遺址。如中共一大、二大、四大會址;五卅運動愛國群眾流血地點」、「上海人民保安隊總指揮部舊址」等 .中共上海地下組織斗爭史陳列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故居;一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寓所;文化巨匠魯迅先生故居;蔡元培故居;李白故居及一批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影響的文化名人的活動場所。
可以以游記的形式 然後在寫歷史革命事件,最後表述個人對革命事件的看法觀點或感想
1、澛港河畔戰妖兵
澛港鎮襟江帶河,地勢險要,是蕪湖太平軍的西南屏障。1858年(咸豐八年)11月,清軍水師提督楊載福率總兵李成謀、副將丁泗濱及陸軍千總尹景昌、韋以琳等合攻澛港一帶太平軍,經過多次激戰,沒有得手。直到1862年(同治元年)4月18日,清軍攻陷繁昌縣城,嚴重威脅澛港太平軍的防務。因此,太平軍在澛港擴大集兵屯糧,加強澛港營壘的軍事防禦措施。曾國藩四月初四日奏疏說:「蕪湖賊援,潛在澛港,增黨屯糧,以圖抗拒。」四月十八日太平軍匡王賴文鴻、佐將林有志等率軍撤出繁昌,屯紮澛港,為蕪湖前衛。曾貞干會同水師總兵李成謀、李濟明於4月24日水陸來犯。曾貞干親率恆營及晏恭山的陸師五營駐扎螃蟹磯。李成謀正右營及左光培等水師三營、李濟清副中營及羅世賢水師二營分泊於囗磯與螃蟹磯之下。曾貞干命令清軍多備船筏,搭好浮橋,以便渡河,並命令江口決堤,以便水師用木船從決口駛入港內。李成謀令戴德祥領陸兵南渡,與入港水師炮船相呼應。次日,曾貞干領帶陸兵渡浮橋進攻北岸太平軍的營壘,晏恭山的陸兵沿著澛港大堤前進,陶寶堂領陸兵沿江邊大道進攻,彭楚漢水師復從港內飛槳而出,太平軍水師船二百餘號被消滅。由於清軍水陸進撲澛港河南北營壘,水軍失利,腹背受敵,太平軍最後撤出澛港,退回蕪潮大營。
2、血戰金柱關
清軍攻陷澛港鎮以後,又根據曾國荃的計劃:「必從金柱關入手,則蕪湖與金陵老巢橫中截斷,賊勢乃孤」的戰略,彭玉麟於1862年5月3日會合各營水師船,由針魚嘴駛進來石磯,焚船毀壘,率師登陸,突襲金柱關的太平軍。這時,東梁山的太平軍援師至,敵軍乃退。彭玉麟接受了失敗教訓,認為:金柱關地險城堅,非水陸並進不可。於是將上游水師調至裕溪口以下,曾國荃率馬步十五營自西梁山南渡,逼近金柱關下,沿堤結營數十里。為了防止太平軍的侵擾,特派李朝斌帶領外江新右營及喻俊明等內河水師三營猛攻太平軍後方。又派成發翔、鄧萬林內河左右營及王明山、萬化林、外江水師四營黃翼升、淮揚水師八營,從下游環擊太平軍前陣。曾國荃大營既立,於5月19日率軍繞出三叉河、上泗渡,水師分為三隊,一隊守江路,一隊沖入內河,直逼塔下,一隊抬炮登陸,環城轟擊。金柱關內太平軍居高臨下,矢石如雨,蔽空而下,兩軍激戰到午夜,清軍黃翼升等明火執杖地匍匐前進,後來西門城樓被清軍火箭射中,引起大火,清軍趁勢攻進金柱關。東梁山營壘也同時失守。曾貞干率軍沿江向蕪湖逼近,並約李成謀決堤放水,駛進小船,向蕪湖四面合圍,黃翼升率內河水師也飛槳而出。其先,曾貞干令知州黃潤昌與蕪湖太平軍守將陳星斗、沈萬國、陳太和、王品來有舉眾內應之約,5月20日在曾貞干水陸圍攻之下,太平軍守將沒有舉眾內應,卻放棄蕪湖城,向官陡門、卜家店方向退卻,在南辛圩、三里埂一帶築營結寨,堅持戰斗。
3、血染青弋江
1863年(同治二年),彭玉麟督師蕪湖,派周萬倬、吳坤修進攻南辛圩太平軍李世賢營壘,同時派水師任星元、左光培駐扎清水河,為蕪湖城的外圍水上屏障。3月13日,李世賢軍從三里埂沿河而下,進攻清水河任、左兩水師。清軍水師將領王三錫登堤督戰,被太平軍槍彈擊傷。後因太平軍死傷過多而退回三里埂。3月21日羅逢元、朱南桂領水陸軍攻萬頃湖(今萬春圩)邊南辛圩,李世賢軍失利。3月22日,太平軍又自灣沚奔襲清水河,清軍萬化林與水師任星元、左光培趁灣沚兵力空虛,從青弋江下游駕船潛往,五更到達,一時萬炮齊發,青弋江上游清軍霆營又剛剛破了西河鎮太平軍,清軍水師從青弋江順流而下,上下夾攻,當天晨霧彌漫,清軍登上灣沚街口,點燃柴草,火光沖天,太平軍被迫退至竹塘、灣沚後山。(這可是我給語文課代表的哦)
世紀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蒼翠的松柏之後,掩映著安徽公學的遺址,它曾被人稱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陳獨秀在蕪湖的赭山皖江中學堂和安徽公學教書期間,曾主辦過《安徽俗話報》,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動發源地是蕪湖,而在蕪湖的活動中心則為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堂的連襟學校)。這時期的革命人士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純、蘇曼殊(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報》編輯)、謝無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著名人物。 現中長街20號,曾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蕪湖科學書社》,它於1903年由績溪人汪孟鄒創辦並任經理。它經歷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且都是時代波浪的前潮,被稱為「革命的據點」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經銷的有《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和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時在蕪湖「安徽公學」和「赭山中學」任教的陳獨秀,就寄居在書社的小樓上,編寫半月刊《安徽俗話報》,他兩次到蕪,歷時兩年多,都是在這里居住。 1926年,現代文學家阿英曾在蕪湖主編過激進清新的《蒼茫》雜志。出生於蕪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她的自傳小說《寶姑》將蕪湖20年代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當進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曾多次在大戲院內公演,開安徽話劇演出之先聲。 市區赭山內,有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墓,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瑩紀念館,有曾在蕪湖編著早期革命書刊《蒼茫》的阿英藏書室,還有孫中山光臨蕪湖的地方;革命先輩惲代英、蔣光慈、劉希平等早年在蕪湖活動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軍,就是在蕪湖荻港上的岸,這些都是「紅色之地」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