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我國最早的長城遺址

我國最早的長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20:53:58

Ⅰ 我國最早的長城遺址在今天的哪裡

內蒙的固陽縣,甘肅寧夏交接的地方,這一段秦長城相對保存的還不錯,當然不能和明長城比,因為基本只剩下夯土牆了。

Ⅱ 在吾山有古代齊長城遺址,那麼齊魯分界,哪邊是齊國,哪邊是魯國

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齊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修築長城的國家,

齊長城
齊長城又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築長城中現遺跡保護較多的一處,從齊長場面現存遺跡的考察中可見當時整個長城建築之一斑。
對齊長城的綜合考察研究,是齊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對齊長城的全面考察研究,可窺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技術發達和繁榮的盛況,也是對當時齊國綜合國力研究的重要內容。關於齊長城[1],建國後曾有諸多專家進行過實地考察和專題研究,多有成果問世,為世人所矚目。我省利用實地調查資料結合文獻典籍記載對齊長城進行全面深入研究者,當首推王獻唐先生。1952年路大荒、王獻唐先生曾對齊長城作過實地踏查,在此踏查的基礎上王獻唐先生對齊長城進行了全面研究,並著有專文。山東大學張維華先生對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所置長城,從文獻典籍所載進行了系統考證,1963年所著《中國長城建置考》一書,有專文考證齊長城。
1976年北京大學侯仁之先生在研究淄博主要城鎮的起源與發展時,對齊長城也做過實地調查,並進行了專題研究。近有高思棟、蔣至靜、華松、魯海和魯軍、羅勛章諸學者對齊長城也做過實地考察和專題研究。1996年10月19日至1997年10月21日泰安市路宗元等同志對齊長城全線又進行了實地考察,實測了齊長城的長度,考證了齊長城的起止點、調查了齊長城的關隘、城堡、烽燧、建築形成及特點,是歷年最完整的一次對齊長城的考察。本文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以齊長城淄博地段現存遺跡的踏查為基本材料,結合其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對齊長城的建築緣起、建築年代、建築規模和結構、齊長城的歷史作用諸問題進行探討。也被列入世界級地質遺產

2建置緣起編輯
關於修築齊長城的因由,張維華先生指出:「春秋間,列國諸侯,競相爭伐,或因河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謀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於戰國,車戰之制漸息,徒騎之用漸廣,戰爭范圍,益為擴大,於是有長城之興築矣;齊國因設齊長城,當與此相關。」關於齊長城建置的緣起,羅勛章先生也指出:「在長期頻繁的戰爭實踐中,齊人或從防的御敵功能得到啟示,萌發了建築不是周圈封閉式的城牆聯想,在平地築起與障水毫不相乾的高大夯築土牆。其動機已不是為了障水,而是為了御敵。長城於是產生。」此言甚確。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並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

齊長城
余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制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⑨。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故《國語·齊語》記載:「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棠、潛……。』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對曰:『以衛為主,反其侵台、原、姑與漆里……。』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燕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①』」由於齊國和燕國交界處地勢平坦,又有清、濁河為自然屏障,故無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春秋時期燕國在經濟軍事力量上也弱於齊國,故而當時齊國的敵對勢力主要在南鄰的魯國和西南方的晉、衛、宋諸國。時魯晉諸國均為強國,春秋時期甚為強大,這從《左傳》、《史記》諸史書所載齊魯、齊晉之戰的實例即得證之。試舉如下: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夙沙衛曰:『不能戰,莫如守險。』弗聽。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

齊長城
《左傳》宣公十七年載:「十七年春,晉侯使郄克征會於齊。」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晉侯伐齊,將濟河。」
《左傳》襄公十九年載:「晉士匄侵齊,及谷,聞喪而還,禮也。」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齊侯遂伐晉,取朝歌。」
綜上所言,春秋戰國時期稱雄爭霸的政治形勢,齊國與魯、晉、衛、宋諸國的強盛和軍事上的對峙,春秋時期齊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齊魯交界地處泰沂山脈相隔的歷史地理條件,為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修築長城創造了政治、經濟、軍事和地理條件。

Ⅲ 我國最早的長城遺址在今天的哪裡

內蒙的固陽縣,甘肅寧夏交接的地方,這一段秦長城相對保存的還不錯,當然不能和明長城比,因為基本只剩下夯土牆了

Ⅳ 中國現存的古長城遺跡哪些地方有

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隨著不同的地形、山勢和地貌而築,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全長7300千米(14600華里)以上,號稱萬里長城。其中從鴨綠江到山海關段,由於工程比較簡單,毀壞較為嚴重。山海關到嘉峪關段,工程較為堅固,保存也較完整,兩端兩個關城東西遙遙對峙,長度為6700千米(13400華里)。
沿革 長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單體建築發展起來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連續不斷的防禦城堡,而後用城牆把它們聯系起來,便成了長城。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民族諸侯爭霸,相互兼並,出現了秦、楚、齊、燕、韓 、趙、魏等幾個大國。它們彼此之間為了防禦,利用原來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脈,逐段構築城牆和關塞並將其聯系起來,構成長城這一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體系。但規模較小,互不連貫。約公元前7世紀,楚國最早修築長城。其後,從公元前6~前4世紀前後,齊、燕、趙、秦、魏、韓各國也相繼修築了互防長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建立起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為防禦匈奴侵擾,大規模修築長城。以後,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各代,均大規模修築或增築長城。明代是長城修築史上最後一個朝代,其修築規模之宏大,防禦組織之完備,所用建築材料之堅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個朝代。

戰國長城 戰國時期的長城是諸侯國家互防長城,規模較小,互不連貫。①楚國長城。楚長城築於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據史料推測,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地處楚國都城的西北和東北面,用於防禦鄰國的進攻。②齊國長城。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③中山國長城。中山長城是為了防禦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築的。築於趙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④魏國長城。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⑤韓國長城。韓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⑥秦國長城。秦自商鞅變法以後,在七國中政治和軍事上占據優勢,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東胡和樓煩,經常南下騷擾 ,因而秦在其北部邊界修起長城作為防禦。其位置,自今甘肅岷縣(臨洮)起,沿六盤山北走,止於黃河邊。⑦燕國長城。燕為防止北方東胡、林胡、樓煩等小國的侵擾和防備南方齊國的報復,修築了北長城和易水長城兩道長城。公元前290年,燕國沿燕山山脈修築了北長城。約自今河北張家口東北,渡遼河到達古襄平(今遼陽)。這是戰國時最後出現的一條長城。易水長城是對易水的堤防進行擴建而築成的,用來防齊、趙,保衛燕國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河北易縣的西南,達於文安之南。⑧趙國長城。趙築有南、北兩道長城 。其中南長城又稱漳滏長城,在趙國南境。主要為御魏而建 。漳、滏兩水在今河北臨漳、磁縣境內,可見這段長城在漳水北岸,臨漳、磁縣一帶。
秦始皇萬里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一方面拆除各國原有的長城,鏟除了人為的障礙;另一方面為抵禦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將蒙恬駐守北方邊境,並把秦、燕、趙長城連為一體,建成萬里長城。長城西起今甘肅岷縣,向東到陝西綏德黃河邊,與從河套高闕西來的趙國北長城連在一起,渡黃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國北長城,抵達遼東。長城的修建從始皇三十年(前217)開始,約到三十七年結束。
漢代長城 漢長城的修築,除軍事上的防禦之外,西部長城還起著開發西域屯田、保護通往中亞的交通大道絲綢之路的作用。①西漢長城。漢武帝時,北方匈奴經常發兵進犯。為抵禦匈奴首先修繕秦始皇時期的長城並沿河西走廊新築長城。元狩二年(前121),開始建築河西長城,通稱「邊牆」。前後約歷時20年。西漢河西長城東自今甘肅永登,西到新疆羅布泊。在「邊牆」沿線,建築亭障和烽燧。根據《居延漢簡》記載,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規定。②東漢長城。光武帝劉秀為防禦匈奴侵擾,保衛國都洛陽,於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長城以南地區修築了四條長城:其一位於今山西離石縣至陝西咸陽東南之間;其二位於今陝西高陵縣東至山西安邑縣之間;其三位於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陘縣之間;其四位於今河北定州市南至臨漳縣之間。
南北朝長城 ①北魏長城。北魏為防禦北部的柔然和契丹南下擾掠,修築了長城。據《魏書·明元帝紀》記載:明元帝泰常八年(423)築長城於長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縣),西至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延袤1000千米以上。又在太平真君七年(446),築「畿上塞圍」。所謂塞圍,是比長城低薄些的土牆,用以補長城之不足。它東起今山西廣靈西面上谷,直達黃河東岸,環繞於首都大同,有保衛首都之意。②東魏長城。公元549年 ,東魏東遷於鄴後,也修築了一段長城。西起今山西靜樂縣,東至今山西原平 。③北齊長城。北齊為了鞏固北方邊防和防禦西部北周,先後幾次大築長城,其規模稍次於秦長城。北齊天保三年(552)在西北境修築長城,南起今山西離石縣西北黃櫨嶺,北至山西朔州西。天保六年,皇帝下詔,征發180萬人修築長城 ,自今北京居庸關南口,西至今山西大同。天保七年,又大規模修築長城,除天保三、六年所修築的兩處長城外,又向東新築長城,至今山海關海邊止。天保八年,於長城內築重城,自今山西偏關以東老營附近起,東經雁門關、平型關,到達山西下關附近。為防禦北周,公元563年,齊武成帝修築了今山西、河北交界處沿太行山走向的南北向長城,即今阜平之間的長城。天統元年(565),對天保八年所築內長城進行修葺,並增築新城,自下關附近起,東達居庸關與外長城相接合。齊前後修築長城達1500千米,約30千米設一戍,並在險要地方設置州鎮25所,用以駐兵防守。④北周長城。為防禦北方突厥、契丹犯邊,周靜帝於公元579年,對原北齊長城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築,西自雁門,東至碣石。
隋代長城 為了防禦突厥騷擾,隋王朝7次修築長城。主要是對原有長城進行修繕,新增修築不多。唐取代隋後,國威強盛,在北方大破突厥,邊界遠在長城以外,長城已失去了作用,無需修築或增築。宋朝雖統一了中原,但北部有遼、金的對峙,所轄范圍已在原來秦、漢、北朝長城的南面,長城南北許多地方均被遼、金兩國佔領。後宋王朝勢力又退到長江以南,更談不到修築長城。遼代對長城的修築,僅清寧四年(1058)在鴨子河與混同江之間修築了一段,規模不大。
金代長城 公元1115年金王朝建立後,為防禦西北邊陲的蒙古人進攻,修築了明昌舊城和明昌新城兩道長城。明昌舊城舊稱兀術長城或金源邊堡。據《黑龍江省志》記載,呼倫縣北,根河之南,有城東端起烏蘭哈達之北,沿海拉圖山脈,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盡。明昌新城在明昌舊城之南 ,又稱金內長城、金壕塹、邊堡等。西起今黃河河套陝西段 ,東達今黑龍江省松花江。元代,蒙古族統治整個中國,版圖地跨歐亞,長城對他們意義不大。但為了防止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起兵反抗,檢查過往客商,也對原來長城的許多關隘險要處加以修繕,設兵把守。
明代長城 明滅元朝以後,為防止蒙古族再次南下,200多年中從未中斷對長城的修築。大多是沿著北齊、北魏所築的舊長城進行修築。今人看到的長城,絕大部分是明弘治時期所修。明長城自居庸關以西,分南北兩道,到山西偏關附近的老營相合,被稱為內、外長城或里、外長城。里長城從居庸關西南出,經今河北進入山西至老營。外長城自居庸關西北,進入山西,沿內蒙古、山西交界往南達於偏關、河曲。長城關隘、險口很多,其中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靠近當時首都北京,稱為內三關;自此往西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稱外三關。內外三關是保衛京師的重要關口,常派重兵把守。清朝滅明以後,由於政治、軍事的發展,改變了統治策略,採取「懷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拉攏蒙、藏各族上層王公貴族,用思想統治代替了軍事防禦,不大修築長城 。縱觀長城的歷史,自春秋以來,除漢族各王朝的統治集團修築長城外,中國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如北魏、北齊、北周、遼、金等朝代也都修過長城。就是蒙古民族統治的元朝也曾對一些長城的關隘、烽火台進行維修利用。長城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歷史豐碑。

Ⅳ 我國被譽為世界第七大奇觀的歷史遺址是

中國萬里長城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性工程。長城始建於
中國萬里長城
周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於長城的典故。
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於中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
此前,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朝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是世界十大奇跡之一

Ⅵ 中國境內有哪些古長城遺址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修築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把北方崇山峻嶺上的進行整修和擴建,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一開始出現並不叫長城,而叫「方城」。《汲冢周書?作雒解》曰:城方千七百三十丈,郛方七百里。齊《考工記》雲: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國就是方形的都城。不僅都城為方形,其他城也為方形。按照周禮天圓地方的思想,周諸侯國的城都是按周天子規定修建的。

楚長城

春秋南陽楚長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從楚國始築長城到《春秋》《左傳》《史記》中一直稱楚長城為方城。因為長期有長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們並不認為方城是長城,甚至以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更不知道楚方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據《左傳》記載:「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東周列國志》中說:「周惠王二年,楚王回至方城,夜叩城門。」《南陽地區志?方城》說:「楚文王時於方城山(今小頂山)修築長城,曰方城,以守衛其北境,方城縣由此得名。」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關於長城的最早記載。

楚長城從方城縣北起,南至泌陽縣再折向西南唐河縣,對峙著齊國的方向。後在戰爭中不斷展築,西邊沿南召、嵩縣、西峽、內鄉、鎮平鎮,到鄧州市羅庄鄉土谷山止,綿延起伏三四百公里。如今,在內鄉縣、西峽縣、方城縣,還有長城遺跡存在。

趙長城

趙長城橫亘於包頭市轄區的中部的固陽縣境內的大廟村,大約戰國時期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修築。它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狹長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跡。趙長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成為中國地區唯一政權,並改制為帝國。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占據河套,並開始秦、趙、魏、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毀。

漢長城

甘肅省安西境內現存漢長城150公里,烽燧70座,城障3處。東起玉門蘑菇灘,沿甘新公路南側,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與敦煌境內的西鹼墩相連。這些漢長城及沿線的城障烽燧,是漢代河西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稱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漢長城之一。

北齊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泰常八年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向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築長城,起於北京市居庸關,至山西省河曲縣。

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天保三年至天保八年六年時間里,大修長城有五次。至河清二年三月,「齊詔司空斛掉光督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齊天統元年,「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目庫堆戍東拒於海,隨山屈曲二千餘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築城,或湖谷起障,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今北京市通州區有北齊土長城遺址,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隋長城

隋長城遺跡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境內,長約6.8公里,分為3段,牆體為堆築土牆,呈魚脊狀凸起,寬3米至6米,殘高0.5米至1米,部分遺跡表層散見有灰、黑陶片和繩紋磚瓦殘塊。從航空照片和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鄂托克前旗隋長城位於明長城大邊和二邊以北,與明長城走向一致。

明長城

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明朝對長城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

明代長城西起今甘肅省嘉峪關市,東達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橫貫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300多千米,是古代留存下來的最堅固、最完整、氣勢也最雄偉的長城。

明長城部分利用了北魏、北齊和秦漢時期的古長城。牆體建築材料有磚、石、土三種。牆體高低寬窄隨地形的險要形勢而異,山高地險處的牆體相對低窄,平地要沖之處牆體則高大寬闊。此外,長城沿線還建有各種城、關、隘口、敵台、烽火台、堡子等,它們與城牆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始築邊牆70里,萬曆四十三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里,天啟三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重要的歷史史料。

Ⅶ 我國最早的長城遺址在今天的哪裡

BeJing

Ⅷ 楚長城遺址在哪裡

據文獻記載和遺跡顯示: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越鄧縣、內鄉岳山至沁陽,總長近500干米;

Ⅸ 哪位大哥大姐能幫小弟一個忙急!我要四座樓長城、馬刨泉古長城遺址、北齊土長城遺址的資料,越詳細越好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 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跡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 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 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 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 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 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 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 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
http://www.25dx.com/beijing/2006/200607/2006-07-09/208785.html

Ⅹ 秦長城遺址在什麼地方

秦長城遺址:西起臨洮東三十里鋪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經地兒坡、樊家灣、文昌宮、秦王寺、石堡子、陳家窪、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馬家山、下鹽灘、陽山等四個鄉鎮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境。
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淀,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里。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