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古遺址
『壹』 通遼有哪些古跡,越多越好,越全越好!急!快!! 謝謝!!
通遼市出現過清代國母孝庄文皇後、愛國將領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革命烈士麥新、呂明仁、徐永清等歷史名人,而且皆有陵墓。而且有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莫力廟水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青溝,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珠日河草原旅遊區,等充滿魅力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科爾沁草原風情。
具體如下:
(1)、莫力廟旅遊區
(2)、吉祥密乘大樂林寺
(3)、吐爾基山水庫旅遊景區
(4)、鮮光民俗文化村田園生態旅遊
(5)、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6)、興源寺文化保護區。興源寺位於庫倫旗中街以北,是錫勒圖庫倫主廟。始建於清代順治六年(1649年),竣工於順治七年(1650年),順治皇帝賜額"興源寺"。
還有奈曼王府,開魯白塔,金代界壕,大樂林寺等。
『貳』 通遼在古代叫什麼名
通遼是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
春秋時期是燕國的一部分;
後來先後被秦國,匈奴,鮮卑控制。
金王朝時期,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
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時期,通遼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
清朝時,通遼屬哲里木盟。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
九幾年的時候,改名為通遼。
『叄』 通遼哪兒有古舊書店
三年前在通遼上學是內蒙古民族大學北區附近有一個,在日升超市斜對面,東區正門對面和附近也有很多書店,但記不清楚是否有古舊書店了。
『肆』 通遼:田姓的蒙古族的族源及所屬部落
田姓來源有三:
1、田姓出自媯姓,為媯滿之後。據《史記•田完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載,齊桓公封媯完於田地,其後子孫以地為氏,稱田姓。
2、出自黃姓所改。據《明史》所載,明初有輔佐惠帝之黃子澄,因上削藩之策而激怒諸侯,被殺。其子黃子經為避禍改為田終,遷居今湖北咸寧一帶,後世子孫也以田為姓。
3、出自其他少數民族。如並州田姓源出匈奴,金時女真人阿不哈氏,漢姓為田,清時貴州思南府土司姓田,為白族,西夏人有姓田者,如今苗、瑤、彝、土家、回、蒙、藏、滿、朝鮮族等有此姓。
另: 田姓來源有二
1、出自媯姓,媯滿之後,為陳氏所改。相傳帝舜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讓他們在媯汭河邊居住,他們的祖孫有留在媯汭河一帶的,就是媯姓。周武王滅周後,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帝舜的後裔媯滿(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孫)。武王封媯滿為陳侯,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據舜重華世系〔僅供參考〕A〔計26代〕據池陽《陳氏宗譜》B〔計43代〕據《永濟旅遊網-舜裔姓說》,在此之前的傳承關系有以下兩種說法:
A、1黃帝—2昌意—3顓頊—4虞幕—5窮蟬—6敬康—7句望—8矯牛—9瞽叟—10虞舜—11商均—12虞夏—13仲華—14太玄—15叔容—16隱翼—17端明—18景旭定—19勾較—20禹納—21靈冠—22德懿—23感亨—24餘念—25平仲—26越52世虞閼父—27胡公滿
B、 1黃帝—2昌意—3顓頊—4虞幕—5窮蟬—6敬康—7句望—8矯牛—9瞽叟—10舜(姚重華)—11商均—12夷伯—13強餘—14頡—15思—16友—17龍—18壽胖—19叔儀—20康仲—21祖媯—22發(謚思公)—23媯方—24振—25維—26壽固—27敖—28元捷—29偃—30姑益—31公允—32藺—33頊叔—34野—35無—36勝—37叔正—38獻子—39亞壽—40原壽—41夢延—42瘀遏父—43媯滿(胡公滿),在B中中又有將「友—龍」作為同一人的。
春秋時,陳桓公的弟弟陳佗在陳桓公死後殺死了太子免,自立為陳侯。太子免的三個弟弟長曰躍,中曰林,少曰杵臼,欲報殺兄之仇,就趁陳佗去蔡國時把他殺了。兄弟三人相繼為國君,就是陳厲公躍、陳庄公林和陳宣公杵臼。陳宣公晚年打算立寵姬所生的兒子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禦寇殺了。陳厲公躍的兒子叫陳完(為媯滿的第?代孫),他同禦寇的交情很好,禦寇被殺後他怕被株連,便逃到了齊國。齊桓公就將他封於田地。陳完因為逃到了齊國,不願用原來的國名為氏,遂以采地為氏,改稱田氏。傳至田和任齊國相國時,他將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於是,姜姓齊國成了田氏齊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傳承關系是:
胡公滿—皋羊(申公)—突(孝公)—圍戎(慎公)—寧(幽公)—孝(厘公)—靈(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鮑(桓公)—躍(厲公)—陳完(後改名田完,即田敬仲)。
田姓在延續過程中,田書之子孫占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其傳承關系是:
田敬仲(陳完)——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無宇)——田書——孫占。
田姓由陳姓分出。值得一提的是,田氏代齊歷8君184年後被秦所滅,其子孫紛紛改姓。齊王田建的三子軫,後來在楚國為相,封為穎川侯,復改為陳姓。也有改姓王的
┌田升—田安(濟北王)—(王義)(王氏)—王莽
┌齊王(田建)—│
│ └田桓—改王氏
├法氏
│ ┌田嘉建(不食而死)
齊襄王(田法章)—├齊王(田段)—│
│ └田修建(落難後改姓王)
├田間
│
└田角
2、出自黃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輔佐惠帝的黃子澄,因廢削諸藩之權,而引起了靖難之禍,京師不久便被各諸侯攻破,黃子澄被俘獲,不屈而死,他的兒子為避禍而改名換姓為田終。後子孫也以田為姓,稱田氏,多在北京附近。
得姓始祖: 田完。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聖王後人——舜的後裔媯滿為陳侯,史稱胡公滿。傳到胡公滿十世孫媯完時,陳國宜公殺太子禦寇,媯完與禦寇私交相厚,媯完恐禍及己,便逃於齊國。媯完為人謙遜有禮,一向很有賢名,齊桓公很賞識他,就任命其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並封他於田地。其後子孫就以采地為氏,稱為田姓。他們尊田完為田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孫田和把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史稱田和代齊。可見田姓是以齊國首都山東臨淄為發祥地,從這一時期活躍於政壇的田姓人來分析,田姓在先秦時期已分布於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傳到田和重孫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被遷於共(今河南輝縣),其他田姓開始向西、北之地逃難。不久秦末起義軍四起,田姓家族聞風而動,有八人裂地稱王,煊赫一時,但不久均紛紛跨台。漢初,高祖劉邦採納婁敬之言,強遷關東豪族於關中的陽陵(今陝西咸陽東北),諸田亦在強遷之列,後發展成為京兆一帶望族,後來,田姓各族又遷徙至北平(今河北滿城北)。從漢代開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帶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田姓避亂南遷,可以說田姓已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亦有遷山西太原、寧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時,有田承嗣被封為雁門郡王而落籍當地。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國的北部和中部播遷。河南田姓的開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潁川汝陰田姓開基祖為虢州團練使田令芳。此際,田姓開始有遷今福建、廣東者,田希聖為閩、粵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傳至田衍,移居福建寧化,田衍孫田滋茅,於宋末徙居福建長汀,滋茅子松崗遷廣東海陽(今潮安),後徙大埔,為大埔開基始祖。傳至田文長時,兄弟五人俱移廣東程鄉(今梅縣),文長次子法聰、三子法盛移居廣東惠來。明清之際,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廣大區域,從清代中葉開始,閩粵田姓陸續有人遷至台灣,進而移居海外者。如今,田姓在全國分布廣泛,以河南、四川、山東、河北等省為多,上述四省田姓約佔全國漢族田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二.各支始祖:
田汝源:字世本,行千十二宋景炎元年由明經貢舉授上虞需學教謚遂卜居上虞永豐鄉東朴五車堰南雙石橋北卒葬五大夫里連灑北之鳳凰山,配倪氏,子三長允隆,隨父住上虞文允迪,七月十八日寅時壽,七十一葬宅巷口塹地,子五長日清,次日和,次日升,次日明,次日興。是為浙江上虞永豐鄉田氏始祖。
田養純:壽字輩(包括壽字)為上十四世,山字輩(包括山字)為下傳十二世。後世者應一律以十二輩字順序嚴推,不得擅改(乳名不在其限)各代應將 輩字放在中間,十二字間先後順序,如後有慎重追遠者,再以要下延。山西八甲口田氏始祖。
田旺廣:字仁可,公自吳遷湘第二下都即今一坊,卓然自立而才足干理垂裕昆,元仁宗皇慶元年壬子生,明洪武己巳沒,葬今二都龍興寺後中嘴辰山戌向。元配:陳氏,生沒失考,葬今一都地名新研鋪落田。生子一:田經。湖南田氏始祖。
田 袁:清光緒癸卯甲辰間余在項城袁公幕府今都統田山,中將任都練公所教練處總辨為修相見禮之始中將虎,而蚪顧昐英偉余灑然異之民國以後余任機要局局長,中將任允州鎮守使每人都必班荊道故歡若平生時項城將任為河南督軍議定未果民國四年內調陸軍部,次長退食余輙與余小飲旗亭指書軍如書沙聚米,洪之役中將直言無隱余君遂成患難之交居當謂,天挺英奇必磅礴積而出之君家世必有過人者歲,夏日余避暑於張家口荷中將適館出臨檢田氏雨世清芬錄見未敬授而讀之乃知君雨世重若孝行,有非人情所能堪而節母茹榮含辛益彰懿宜其籬生,英為國干城古雲為善之報不於其身必於其子孫,吾於田氏見之矣嗟乎國之昌也積德累行必世而後仁,家之興衡困慮心歷久而後顯祖宗經當造如此其,難而子若孫雙其餘蔭或乃猖狂態肆墮其家聲九京有,靈能無隱痛余之所以重田君者在其治事精勤而又深,自歙抑不莫利不鶩聲華國署無捋蒲之聲寶僚有文,字之樂余旅食數日見君日必球一小時開步一小時,余則山立整襟習右軍書數小時雖祭征之雅歌投壺,陶醒公之連習勤何以加茲然則節母為不朽矣敬書,數語戲諸卷專。是為河北臨榆田氏始祖。
『伍』 通遼博物館收古董嗎
只要是博物館,都收古董,不過要是國營的,價格會偏低,因為資金的問題。
『陸』 2003年十大考古發現的通遼吐爾基山遼墓
時代:遼
發掘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塔拉
簡介:
墓葬偶然發現於吐爾基山採石礦的採石過程中。該墓為石室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組成。墓道為長斜坡墓道,長48米,兩壁石牆殘高約10米;墓門口有封門石封住,在甬道中間有一道木門,兩扇對開,每扇門各有上下三排鎏金銅門釘,每排6個;墓室近似正方形,為疊澀頂,墓室四壁的壁畫絕大部分已經脫落,藻井上面繪有月亮及太陽圖案。耳室位於墓室的前部,呈長方形,左右耳室均有木門。葬具有彩繪木棺、內棺及棺床。彩繪木棺以紅、黑兩色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鶴、鳳、纏枝牡丹、祥雲等圖案,其中仙鶴、鳳以及牡丹花葉子為貼金,四周懸有鈴鐺,在棺蓋上面還有三個葫蘆狀鎏金銅飾件。內棺的棺蓋正面有三團貼金龍紋圖案,在兩側各有一對貼金鳳展翅飛翔,神態生動。內外棺之間夾有絲織品。彩繪木棺棺床為須彌座狀彩繪棺床,共由8層組成。墓主人身穿11層衣服,其中一件保存完好的羅裙上發現了帶有晚唐風格的對鳳圖案。
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銅器、銀器、金器、漆器、木器、馬具、玻璃器和絲織品。銅器有鍾、銅鈴、牌飾、銅泡等,大部分為銅鎏金。其中的鎏金銅牌飾上面戰+刻精美的樂舞圖案;金銀器上面戰刻有栩栩如生的金龍和雙獅以及鸞鳥、形態各異的人物和動物圖案。這些精美的隨葬品,對於豐富遼代的文化交流、藝術等方面認識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從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看,墓葬風格接近於晚唐和遼代早期的風格,應為遼代早期契丹貴族的墓葬。彩繪木棺和棺床,在內蒙古尚屬首次完整發現。該墓的發現,是近年來遼代考古的重要發現,在研究遼代的社會風格、風俗習慣、服飾、藝術以及喪葬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柒』 內蒙古通遼古代有詩人嗎
內蒙古通遼古代有事嗎?內蒙古通遼古代有詩人的
『捌』 關於內蒙古通遼古代是哪裡
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里孕育了清代國母 孝庄文皇後,清末名將 僧格林沁。民族英雄 嘎達梅林等。同時這里還有中國安代舞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豐富:有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清溝 有亞洲之最的沙漠水庫 莫利廟水庫。有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煤礦。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原哲里木盟霍林郭勒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縣級市,由通遼市代管。通遼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通遼市總人口3028419人。其中: 科爾沁區 793913人、科爾沁左翼中旗 511196人、科爾沁左翼後旗 387577人、開魯縣 382836人、庫倫旗 172419人、奈曼旗 421049人、扎魯特旗 292484人、霍林郭勒市 66945人。
『玖』 內蒙古通遼市古代屬於哪一大州
1、歷史上有傳說中上古禹貢九州之說,由於這所謂的九州並不確指,說法不一,通遼屬於幽州、冀州、營州三種不同的劃分。
2、中國歷史上的最高級別的行政規劃春秋是縣、戰國秦以及西漢初年為郡、西漢武帝設州刺史開始有了州的正式行政化,後來州越劃越多,越畫越小,到唐為道管轄,宋為路,元代劃省。所以中國所謂州作為最高級別的行政區劃,漢魏晉。這里以漢來說明。
中國東北區域,如果以漢朝的13州來看,當時屬於屬於幽州管轄,但不歸具體郡來管轄。幽州實際設郡區域為河北北部、天津北京遼寧、朝鮮北部,同時管理中國東北區域和朝鮮半島附屬民族,甚至日本當時呈貢的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