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南河浜遺址

南河浜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4 21:18:31

A. 崧澤文化與父系社會的形成有什麼關系

崧澤文化屬於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文化,距今5800年至4900年,發現於我國上海市青浦區城東的趙巷鎮崧澤村。

崧澤文化以崧澤村境內崧澤古文化遺址的中層文化為代表,分布范圍大致以我國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太湖以東地區。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階段。

據研究,青浦區境於7000年前已經成陸,崧澤村當時瀕臨東海,是一片沼澤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面和南面等處有山陵、土墩和林木,水草茂盛,是適於遠古人類生息的地區之一。

崧澤文化時期遺址共有墓葬100座,遺址下層墓葬中出土了一具人類遺骨,經鑒定為一名25歲至30歲的成年男性,在這之前上海地區從來沒有發現過6000多年前的古人,此男性可稱得上「上海第一人」。

在另外一具骸骨的嘴裡,還發現一個指節長的小器物。一般認為,死後口中含玉的習俗,始於3000多年前的商朝。難道這個習俗的來源,更要追溯到6000年前?

墓葬內有大量石器、玉器、陶器,還發現許多人類居住的遺跡,人類製作石器場地的遺跡,以及6000年前粳稻穀和秈稻穀的水稻種子、家畜豬、犬的骨骼。證明崧澤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活動,崧澤人是上海人最早的祖先。

除了「上海第一人」,還發現了「上海第一房」。它只留下了一些遺跡,未發現牆體、屋頂等,但足以復原它的外形:坐落在一個較高的土坡地上,類似於後代的谷倉,直壁尖錐頂,牆體以竹、木為立柱,屋頂用茅草覆蓋,如斗笠狀向周圍披下,出入口挑出遮風擋雨的廊檐。

這說明,崧澤文化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方面,除較馬家浜文化進步外,其加工、造型等方面都具典型性。同時,崧澤文化還接受了外地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有一定聯系。

崧澤文化的發現,對上海只認為是長江沖積成陸僅二三百年的歷史,一下向前推進了六七千年。所以,崧澤文化的發現對研究我國長江下遊人類發展史,特別是太湖地區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代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青浦區福泉山、吳縣草鞋山、張陵山等古文化遺址,都發現了良渚文化層疊壓在崧澤文化層之上的地層關系。因此,崧澤文化當早於良渚文化。

崧澤文化時期的制陶,在我國新石器諸文化中,可謂是進入了一個劃時代成就的時期。首先表現在開創了輪制陶器。其前期,已採用泥條盤迭再加慢輪整修的制陶方法。陶器的器壁比較勻稱,可見到不很挺直的輪紋。

但從中期開始,已運用陶輪快速旋輪、捏泥坯成型的製造技術,使器型規整,器壁勻薄,往往在內壁和內底遺留坯的旋痕。

同時,崧澤文化時期制陶是使用還原焰燒制陶器,由於陶器中的鐵元素是在充分供給空氣的環境下氧化燒成,而使陶器變紅。所以以紅陶為主是崧澤文化早期陶器的特色。

而崧澤文化陶器,除炊器仍為紅陶,其他器物多以灰陶為主,紅陶偶見。伴隨灰陶的燒制,還出現了一種灰胎黑衣陶。以往只知道烏黑發亮的泥質黑衣灰胎陶為良渚文化陶器的一大特色,而其實這類陶器在崧澤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

崧澤文化陶器不僅製造技術方法較前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十分講究造型和裝飾,使器物具有濃厚的藝術氣質和神韻。

比如在一個灰坑內有一隻陶塑小肥豬。小豬憨憨的,披著一層很艷麗的紅彩,圓咕隆咚,肥頭肥腦,吻部短促,腹部圓滾下墜,四肢粗短,明顯是一隻已經被馴化、圈養的家豬,野性盪然無存。

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也曾發現過一隻陶豬,但與崧澤遺址出土的小豬相比,形態瘦癟,吻部前拱厲害,頭部狹長,前軀的比例大於後軀,「狼奔豕突」的野豬特徵還保留不少。

家豬從河姆渡文化到馬家浜文化發生的變化,證明了人類馴化和改良動物的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

可以想像,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豐富,開始人工栽培水稻,從事各種手工業,打獵、捕魚有了專門的工具。飼養家畜也已出現。遺址中有不少家豬骨骼,但都是些殘骨,無法拼成完整形狀的豬。

另外,嘉興南河浜遺址還首次發現了崧澤文化的「祭台」,並較好地揭示了這「祭台」的形成過程。結合這些特殊陶器的出現,這對進一步認識崧澤文化陶器的內涵提供了難得的信息。

從發現的出土稻穀和稻葉看來,崧澤6000多年前就能人工培植粳稻、秈稻,這時可以製造多種形狀、多種用途的陶制鼎。說明崧澤於6000年前,人們謀生已由極為原始的漁獵採摘轉為以畜牧和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了。

在崧澤發現的不少墓地陪葬品質精量大,豐富多彩,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鋤耕進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為主的舊石器時代轉為以使用比較精製的石器為主的新石器時代,這都表示6000年前的崧澤人生產、生活、文化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階段。崧澤於1958年由農民挖塘時發現古物,1959年,崧澤村古文化遺址列為青浦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和1974年對遺址的兩次有計劃挖掘,共發現了崧澤文化時期墓葬100座。

1982年,全國考古學家在杭州參加中國考古學會年會時,對崧澤文化進行了研究和討論。考古界確定崧澤文化為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特命名為「崧澤文化」。

後來,在浙江嘉興崧澤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特殊造型的陶塑,已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繼1990年嘉興大墳遺址出土人首陶瓶之後,近年來在嘉興雀幕橋遺址、南河浜遺址出土了一批以往從未面世的陶器,如塔形壺、鷹頭壺、鳥型三足盉、六足陶龜、獸面鍾形壺及形制各異的器蓋和器座等。

B. 崧澤文化的陶器探究

崧澤文化時期的制陶,在中國新石器諸文化中,可謂是進入了一個劃時代成就的

時期。首先開創了輪制陶器。其前期,已採用泥條盤迭再加慢輪整修的制陶方法。陶器的器壁比較勻稱,可見到不很挺直的輪紋。從中期開始,已運用陶輪快速旋輪、捏泥坯成型的製造技術,使器型規整,器壁勻薄,往往在內壁和內底遺留坯的旋痕。其次是使用還原焰燒制陶器,由於陶器中的鐵元素是在充分供給空氣的環境下氧化燒成,而使陶器變紅。所以以紅陶為主是崧澤文化早期陶器的特色。而崧澤文化陶器,除炊器(夾砂陶)仍為紅陶,其他器物多以灰陶為主,紅陶偶見。灰陶的燒成,是陶器在窯中將要燒成時,將陶窯封閉,使窯內形成高溫和缺氧,迫使陶土中的鐵元素還原,因而出現灰陶。伴隨灰陶的燒制,還出現了一種灰胎黑衣陶,其製法是在窯中陶器即將燒成時,不但封窯,還塞入浸水的濕柴,使之在窯內悶燒冒煙,讓黑煙滲入陶器的器表。這類黑陶,由於器表微小的孔隙為黑煙所滲填,因此具有不滲水的特點。以往只知道烏黑發亮的泥質黑衣灰胎陶為良渚文化陶器的一大特色,現根據考古資料得知,這類陶器在崧澤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嘉興南河浜遺址的發掘,還首次發現了崧澤文化的「祭台」,並較好地揭示了這「祭台」的形成過程。結合這些特殊陶器的出現,這對進一步認識崧澤文化陶器的內涵提供了難得的信息。

C. 嘉興有那些文物古跡

國家級:馬家浜遺址,羅家角遺址,譚家灣遺址, 南河浜遺址,鹽官海塘,莫氏版庄園,茅盾故權居 ,王國維故居等等,省級和市級非常多,區、縣級更是不計其數。(詳細的網上可查)
一些存在以「合理不合法」之間的出土文物,政府有關部門應出台相應的保護條款,還有一些散布各處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古自然環境等,應加大保護力度(尤其是農村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