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石文化遺址
⑴ 岳石文化的典型遺址
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圍比較明確,以泰沂山為中心,北起魯北冀中,向南專越過淮河,西自山東最屬西部、河南省的蘭考、杞縣、淮陽一線,東至黃海之濱。岳石文化由於認識較晚,發現的遺址數量也不如龍山文化多,經過發掘的有30餘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山東省的平度東岳石、牟平照格庄、青州(益都)郝家莊、章丘王推官莊、泗水尹家城、菏澤安邱堌堆和河南省的杞縣鹿台崗等。
⑵ 中國史前文化在考古學上有哪些命名和遺存
過去只知道仰韶、龍山。
仰韶就是前面我們講到的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在河南澠池發掘的仰韶文化,以紅陶、彩陶為特徵。
龍山是指以山東章丘縣龍山鎮遺址為代表的文化,出土的陶器以黑陶、灰陶為特徵,最典型的是一種薄胎,黑而光亮的被稱為蛋殼黑陶的陶器。這是上個世紀30年代初由梁思永等人發掘的。梁思永是梁啟超的二公子,他學考古是梁啟超的決定,可見考古學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後,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按早晚順序講,
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有距今10000年到12000年的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廣西桂林甑皮岩、邕寧頂螄山遺址,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等。這些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火候很低,質地粗糙,紋飾簡單,代表了陶器剛發明不久的技術水平。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的也有磨製的,在文化層中還發現了最早的栽培稻遺跡。
新石器時代中期階段的遺址以黃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後李文化、老官台文化和長江流域的彭頭山文化、石門皂市文化、城背溪文化等為代表。遺址范圍擴大,房基、墓葬都有發現,陶器種類豐富,粟作農業、稻作農業遺跡隨處可見。
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除以前發現的仰韶文化,有山東和蘇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北方地區的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這個階段,社會發展迅速,聚落開始分化,等級已經出現。
新石器時代末期或稱之為銅石並用時代,除龍山文化、齊家文化是早前發現的,新發現的,長江流域上游有寶墩文化,中游有屈家嶺、石家河文化,下游有良渚文化,北方地區有小河沿文化等。
至於早期青銅時代,有關夏商代考古,自安陽殷墟發掘之後,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僅在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先後發現了商代早期的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小雙橋遺址、洹北商城、東先賢遺址等一系列商文化遺存,
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夏文化遺存,以及東岳石遺址為代表的東岳石文化,
還在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乃至嶺南地區發現了夏家店下層文化、上層文化、圍坊三期文化、張家園上層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荊南寺類型遺存、吳城文化、湖熟文化、馬橋文化、石峽中層文化、浮濱類型遺存等中原周邊地區的當地土著文化遺存。
有關周代考古,在周人起家的陝西岐山、扶風一帶的周原,西周都城遺址長安一帶的灃鎬,河南的洛陽以及燕、晉、虢、齊、魯、應、秦、楚、蜀、吳、越等諸侯國的都邑幾乎都有重要發現。不僅是這些地點發現了,各個地點都有豐富的內涵,諸如王侯宮殿、陵墓、手工業作坊乃至形形色色的遺物,可以說應有盡有。
⑶ 昌樂境內有哪些商周遺址
昌樂縣古文化遺址非常豐富,現已發現了一百四十五處。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二十處,其年代約在公元前4300—2400年前後;龍山文化遺址五十七處,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400—1900年前後;岳石文化遺址七處,其年代約在公元前1900—1500年前後;商周文化遺址六十一處。這些遺址多分布於白浪河、大丹河及其它河流的兩岸,包括了從原始社會的大汶口文化到商周期間的各個歷史時代。初步分析,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密度大,往往在很小范圍內,就有多種古文化遺址共存,形成了緊密相挨的遺址群;二是時代延續性強,每個遺址群一般都包含有各個時期的遺存,繼承發展關系明顯;三是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厚,文化內函豐富。
⑷ 中國史前文化的列表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按年代分:
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
這個年代的文化: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頂洞人
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時期。
這個年代的文化:大地灣文化 仙人洞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 廟底溝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嶺文化
金石並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邦國、刻骨文等城市國家和成熟文字。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
青銅時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 岳石文化四壩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夏家店文化 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和台南左鎮人等
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 舊石器時代--金取遺跡、和米ヶ森遺跡等
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和三內丸山古跡等 舊石器時代--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
新石器時代--櫛目文土器時代、無文土器時代等
⑸ 薛國故城遺址的歷史和文化
薛國故城
明萬曆《滕縣志·古跡志》載:「薛城,在薛河北、縣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蓋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田文病逝,諸子爭位,齊、魏共滅之。薛國滅亡後,秦代設薛郡。漢以後至魏晉均設薛縣。隋代廢薛,為滕縣領屬之地。以後,薛地漸為村落、故城歷經滄桑2000餘年,至今城基猶存,清晰可見。津浦鐵路沿東部穿城而過,東有官橋,西為張汪,北望龍峰兩山,西瀕微山湖。戰國時期,這里已是擁有六萬之家的名城。
故城平面呈不規則正方形。四面城牆迤邐起伏各有曲直。周長為1.06萬米,現存城牆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約20—30米,全系黃土夯築而成。故城總面積約有68平方公里。故城之內地勢平坦,皇殿崗村居於城的中心,相傳這里就是薛國的宮室遺跡。
在故城東北部,原有兩個高大的封土堆,傳為田嬰、田文墓,現已荒廢。《水經注·泗水》曰:「冢結石為槨,製作嚴固,堅不可動,瑩麗可尋。今墓已開發,如宮室,以鋼鐵鑄壁,扣之有聲,行人往還,莫不逕觀,以為異見矣」。1977年在薛國故城內出土了銅器4件,其銘文一為十五字,一為十七字:
「薛子中(仲)安乍(作)旅舍(簠)
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走馬薛中(仲)赤自乍(作)其簠
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夏商時代的滕州地域,歸屬於原始社會晚期的東夷族部落,是海岱歷史文化區中人類活動較多的場所之一。薛地因薛河而得名,薛河發源於沂蒙山系西端,蜿蜒向西南流經滕南平原而入古泗水(今微山湖)。據現今的考古發現得知:滕州南部境內沿薛河兩岸,分布著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從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歷經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直到岳石文化,整個史前文化發展的歷程幾乎都能在這里尋找到軌跡。近年來前掌大遺址的考古發掘,彌補了史前文化和東周以前薛地歷史發展脈絡之間的空白和斷檔,對於研究整個華夏民族氏族國家形成發展的歷史都有著重要意義和旁證作用。一位考古學家曾說:滕州境內以薛河為中心方圓僅20華里的區域,就分布了從北辛文化,到龍山、岳石文化,以至於階級社會等各種文化類型的大量遺跡,並且遺存相當集中、連續和穩定,前後延續達六、七千年,這不僅在山東省,乃至在全國都非常罕見,幾乎可以說:古薛國的歷史,差不多就是華夏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歷史的縮影……
古薛國從最早的主人奚仲受封一直到春秋戰國時代孟嘗君田氏父子又一次受封,完成了由任姓薛國向田氏薛國的更替和轉換,其間「傳六十四世,國祚千九百年」(《滕縣志·薛世家》)。當然,其間任姓薛國也曾一度遷往「邳」地,但古薛城一帶作為商周時期某一姓方國或侯國中心的地位一直沒有改變。近年來對薛國故城城址的鑽探發掘證明:現存的故城城牆下還存留著其他不同年代築過的小城遺跡,在前掌大周圍的其他地方也發現了一些時代更早的城牆寨堡的痕跡。由此可以進一步說明:滕州南部的薛河流域千萬年來一直就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特別是進入人類文明社會以後,從夏、商、周,到秦、漢、三國,直到隋代廢薛,這里一直就是歷代方國、侯國、郡縣統治的中心,東周時期曾一度成為古徐的中心,戰國時為徐州的首府所在。
眾多的文獻資料說明是夏代「居於薛」的奚仲發明了車,而舟車的發明,對整個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當然,車的發明和完善未必是奚仲一人所能為,然而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尊奚仲為「造車鼻祖」,三、四千年前的「奚仲造車」,也成為中華文明曾領先世界的標志之一。
奚仲因在薛地造車而被夏禹封為「車正」(掌管車的官),薛也便成了他的封地。這是有文字記載的薛地的最早的主人。史書記載奚仲為黃帝之後,任姓,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二十四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這中間就有任姓。而今,古薛城東部的大康留村一棵古槐樹下就立有任姓宗族碑,附近村人多為任姓。如此說來,天下任姓就出自滕州市南部的古薛城附近了,其祖先便是「車」的大發明家——奚仲!
奚仲所發明的「車」是什麼模樣,我們至今沒有見過。查諸史料,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管子·形勢篇》一書中有段對車的描述:
「奚仲之為車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准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
滕州歷史悠久,古為「三國五邑」之地,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埋藏豐富,因而滕州地區出土了眾多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成為滕州博物館三大館藏特色之一。這些級別和價值很高的青銅器及古墓葬、車馬坑的出土,客觀地印證了滕州地區古代文明的輝煌和久遠。
有意思的是:兩千多年前與古薛國處在現今滕州同一版圖內的另一個「國家」——滕小國,兩「國」鄰接,「首都」相距不足40華里,但出土青銅器的紋飾、風格卻迥異:薛國青銅器紋飾誇張、飄逸,有荊楚文化的浪漫之風,而滕國青銅器則瑾嚴、莊重,有宗周禮儀的正統遺范。大致同時、同地的兩個古國的青銅銘器為何風格如此不同?還有待專家研究揭秘。
奚仲當年造車的地方,據說就在今天薛城區夏庄鄉境內的奚公山下。奚公山(又名奚山)古屬滕地,西北距前掌大遺址和薛國故城遺址不遠,山頂今存兩處封土墳丘,高約1米,周長5米許。冢前有兩個碑座,碑已破碎,僅存「公為奚冉二墓修築」字樣,據說分別是奚仲墓和冉有墓。冉有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任魯國季孫氏宰。看來他也是仰慕奚仲的威望,抑或是同宗,才選擇了這一處風水寶地。另外山石上還有條車轍印跡,傳說是奚仲當年造車所留。山南麓有車服祠舊址,系歷代官府建祠祭祀之所,如今已盪然無存,只剩下殘碑斷碣、破磚舊瓦,在夕陽下述說著昔日的繁華……
《滕縣志》中收錄了許多歷代文人前來奚公山拜謁弔古的詩文,其中一首曰:
「車正遺封奕代承,杳茫人鬼兩無征。河山依舊還存薛,名分於今終長滕……」
故國神遊,遙想當年車馬出行的壯觀,而今都已湮沒於桑田滄海之間。
⑹ 昌樂營丘古城遺址
昌樂位於山東濰坊市郊。古稱營丘,是姜尚(子牙)的故里,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宋建隆三年始稱昌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聞名遐邇的「藍寶石之鄉」,其藍寶石位居國內第一、世界第四。有全國唯一的和最大的國家級寶石市場-----「中國寶石城」。另外昌樂還是「木魚石」的重要產地。
昌樂更是不可不游的石文化旅遊勝地。昌樂境內有古文物遺址145處。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20處,龍山文化遺址57處,岳石文化遺址7處,商周文化遺址61處。其中營丘古城遺址是周文王十三年姜太公呂望始封於齊的首都。
昌樂政府正在與中國文化信息協會石文化專業委員會共同籌辦首屆中國昌樂國際石文化節活動。擁數四十餘座罕見的古火山口、沂蒙山,與著名的山旺化石共著一山。同時毗鄰北方重要的奇石集散地臨朐。
⑺ 岳石文化的社會經濟
1、農業:岳石文化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農具的改進創新和農具在全部工具中比例的上升兩方面。
2、冶金業:青銅冶鑄業是岳石文化時期成就最突出的手工業部門,此時已進入早期青銅時代。
3、建築業:岳石文化的建築技術水平,首先體現在城市建設方面;房屋建築技術主要是繼承了龍山文化的傳統。
夏代,海岱地區的經濟比龍山文化時期進一步發展了。從岳石文化的遺存來看,生產工具中主要是用石、骨、角、蚌製作的農具,也出土了少量青銅錐形器。在梁山青堌堆的岳石文化遺存中,發現了石制的斧、刀、鏟、錘等;骨器有鏃、鑿、錐、針;角器有鏃、錐和帶倒刺的魚鏢;蚌器有鏃與鐮。此外,還有一些陶紡輪和網墜。青堌堆遺址還出土了不少淡水厚殼蚌和一些鹿角。從上述生產工具和動物遺骸,可以看出採集與漁獵經濟在氏族的經濟生活中仍佔有一定地位。
岳石文化的制陶技術比起龍山文化時期的鼎盛階段,種類和器形都有較大變化,顯出明顯的衰落。大多數陶器為泥質灰胎黑皮陶和夾砂紅褐陶。泥質陶的胎壁厚,種類少,不過都採取了先進的輪制方法,火候也比較高,普遍飾有凸棱數周而形成獨特的風格。這一時期的陶器主要有尊、子母口罐、三足簋、圈足簋、豆、盂、鼎、盆、杯及大量蘑菇狀鈕的器蓋。一些泥質陶器上還繪有硃色圖案,也有用紅、白、黃多彩兼施的雲紋彩繪陶。夾砂的紅褐陶器表面抹光,有敞口的大型罐和盆,還發現了袋足肥大的■,這些陶器的頸、腰、襠部常有附加堆紋。上述因素均不見於典型龍山文化,而與中原的夏代文化有一定關系。在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中十分盛行的鬶,至岳石文化時期已很少見到了。
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階段,已進入夏代統治時期。豫東龍山文化的造律台類型,與魯西平原的梁山青堌堆等岳石文化遺址所反映的面貌是一致的,說明夏代中原文化迅速東進,其中主要是商族勢力向東的發展。受到商族的排擠,岳石文化的一些氏族向淮河一帶遷徙,在渦河、澮河、沱河、唐河的上游與那裡的氏族相融合,成為商代的淮夷;還有一些氏族繼續南下,在南京、鎮江一帶發展成後來的「湖熟文化」。泰山、沂蒙山以東則繼續發展著岳石文化。
淮夷的形成與發展,與岳石文化一些氏族南下有關,也與原在豫東地區的有虞氏向東南遷移有一定關系。這種大規模的遷移,一方面是因為中原和山東兩地新石器時代末期諸部落集團的矛盾沖突,另一方面受到黃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巨大洪水災患的直接影響。安徽省淮北地區的宿縣、淮北、蚌埠一帶,發現了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 50 多處古遺址,從這些遺址的面貌可以看出,當中原夏王朝的勢力抵達宿縣以西地區時,宿縣以東尚屬東夷族的岳石文化勢力范圍。夏王朝確立政治統治地位不久,在豫東一帶活動的有虞氏即舉族向東南遷移,並定居在江淮間的洪澤湖、高郵湖一帶,他們與陸續到達這一地區的岳石文化諸氏族匯聚,並與當地土著居民結合,成為淮夷。
與皖北交界的河南省鹿邑縣欒台遺址,是一處歷經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代、商代、西周直至戰國初期的聚落。從這個堆積厚達 8 米的重要遺址中,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和山東古文化互相影響、勢力消長的情況。遺址的堆積從最深處往上,底下第一層堆積屬於大汶口文化晚期,出土了魯西平原常見的陶鼎、鬶、盉、壺、罐、高柄杯等;往上第二期遺存,早期階段的陶器尚有大汶口文化的基本面貌,演變發展關系清楚,但晚期階段則增加了中原文化的因素,整體面貌與豫東龍山文化的造律台——王油坊類型較為一致;第三期又為岳石文化所影響,成為夏王朝時期東夷的屬地;第四期的出土遺物則完全變成了商代的風格。這個遺址,正是中原與東夷交往與征戰的縮影。
中原夏王朝與岳石文化的這種交往,在淮河流域有廣泛的影響,淮河南岸的城東湖、瓦埠湖一帶,也分布著類似欒台遺址文化面貌的一些遺址,其中霍丘縣城南的紅墩寺夏代文化堆積中,既有中原二里頭文化的陶器,又有岳石文化的明顯因素,表明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淮河流域的夏代文化遺存,其復雜的內涵深刻地表現出夏代正處於新的社會結構正在建立與完善,新的生產力正在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時期。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十分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交流與推廣,極大地促進了各地經濟的發展。這種交流與融合,自人類社會開始時起就已存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歷史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其積極的作用。
⑻ 桐林田旺遺址的遺址
1965年,由鄒衡、俞偉超先生率領的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首先發現桐林田旺遺址。1982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台地的西北部、東部試掘,發現了出土大量精美陶器的H5,蘇秉琦先生認為其中成套的鼎、盆等陶器應具有禮器性質。1992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調查和鑽探,在台地上發現龍山文化時期的環壕和夯土牆,即被確認為城。2001年春季,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聯合組隊,測繪了遺址的地形圖,清理了台地中部「十」字形路溝剖面,調查發現台地東南部的緩丘仍為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
據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工作,一般認為台地的范圍就是遺址范圍,面積約20多萬平方米。實際上1965年調查時,就發現這是一處超大規模的遺址,可惜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此後又作了一些調查,根據地表遺物的分布及斷崖剖面所見文化堆積,可大體確定遺址范圍:西界至烏河東岸,東界到臨淄四中,北界跨過畫水壓於桐林和義河村下,南界達田旺村東南約200米處的台地上,當地俗稱「南城子」,總面積約3200萬平方米左右。由採集到的遺物分析,以龍山文化為主,僅中心台地上有較多的岳石文化、西周、戰國、漢代等時期的遺存,而台地周圍晚期遺物少見,遺址中心之所以呈台地形狀,是因為晚期堆積很厚。地表龍山文化的遺物及可見斷崖剖面的文化堆積基本連續分布,這樣,總面積增加了近10倍,其規模在海岱地區史前文化遺址中名列前茅,這對於重新認識該遺址在史前文化中的地位有重要意義。
漢代遺跡,在西北區有少量灰坑,東北區有墓葬2座,皆穹隆形磚室墓,均遭破壞,其中1座僅存墓底。北朝時期墓葬1座,位於東北區,為挖在龍山文化夯土牆上的洞室墓,墓向東北,以亂石封門,兩人合葬,隨葬品有鐵勺1件,瓷罐2件。該遺址巨大的規模,兩圈城垣的存在,均表明它在龍山文化時期區域性的中心地位,岳石文化壕溝及周代大規模的人工墊土、堆築台基的存在,亦昭示相應時期該遺址的重要地位,這不僅利於探討淄河流域由史前到周、漢時期聚落的變遷,還為研究海岱地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⑼ 我國考古遺存最多的是哪裡
肯定是河南,中原地帶,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中原地帶在古代是必爭之地,也是人類居住最早的的地方,所以存在的遺址和文化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