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類文言文
⑴ 游記類文言文
八上的課本的第六單元:1.小石潭記(柳宗元)2記承天寺夜遊(蘇軾)3.游恆山記(徐霞客)4.滿井游記(袁宏道)八下的第七單元:1.桃花源記(陶淵明)2.岳陽樓記(范仲淹)3.醉翁亭記(歐陽修)4.湖心亭看雪(張岱)九上的第六單元1.與朱元思書用心地在書里查找了一遍,希望能夠幫到你~
⑵ 游記類文言文有哪些
1、《滿井游記》
明朝: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2、《黃山游記》
清朝:錢謙益
山之奇,以泉,以雲,以松[1] 。水之奇,莫奇於白龍潭;泉之奇,莫奇於湯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湯泉,乳水源、白雲溪東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實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無泉也。
山極高則雷雨在下,雲之聚而出,旅而歸,皆在腰膂間。每見天都諸峰,雲生如帶,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雲氣蔽翳其下,而峰頂故在雲外也。鋪海之雲,彌望如海,忽焉迸散,如鳧驚兔逝。山高出雲外,天宇曠然,雲無所附麗故也。
湯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檜、榧、楩、楠,藤絡莎被,幽蔭薈蔚。陟老人峰,懸崖多異,負石絕出。過此以往,無樹非松,無松不奇:有干大如脛而根蟠屈以畝計者,有根只尋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懸度者,有穿罅冗縫、崩迸如側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矯矯如蛟龍者,有卧而起、起而復卧者,有橫而斷、斷而復橫者。文殊院之左,雲梯之背,山形下絕,皆有松踞之,倚傾還會,與人俯仰,此尤奇也。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謂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許,廣一畝,曲干撐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為中裂,糾結攫拏,所謂擾龍松也。石筍工、煉丹台峰石特出,離立無支隴,無贅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車之有蓋,參差入雲,遙望如薺,奇矣,詭矣,不可以名言矣。松無土,以石為土,其身與皮、干皆石也。滋雲雨,殺霜雪,勾喬元氣,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葯、靈草之屬,非凡草木也。顧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度雲梯而東,有長松夭矯,雷劈之仆地,橫亘數十丈,鱗鬣偃蹇怒張,過者惜之。余笑曰:「此造物者為此戲劇,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輪菌,蔚為奇觀也。吳人賣花者,揀梅之老枝屈折之,約結之,獻春則為瓶花之尤異者以相誇焉。茲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與?」千年而後,必有徵吾言而一笑者。
3、《記承天寺夜遊》
北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湖心亭看雪》
明代: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小石城山記》
唐代: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⑶ 求中國古代散文文言文,像山水游記類、寫人敘事類、寫景抒情類的文章
文言文文章最經典的是《古文觀止》,我們初,高中,大學的範文95%以上出於此書,共選漢代至明代222篇經典文章。都是學習古文所必需的。
你可以下載「電驢」,然後在「電驢」上搜索《古文觀止》,不但有《古文觀止》文章,而且還有《古文觀止》的全部文章的MP3的原文朗誦,我已經下載過了,很實用。
⑷ 用文言文寫1篇200字左右的游記類的作文
臘月廿四日,惠風和暢,天朗氣清。 余攜同同窗十餘人,驅自行車數十里余,其間回之心情已無初始時猖狂,皆答已汗衫貼被矣!於午間之時,抵跨海大橋,橋頭處暫歇。橋頭者,自下高速至明珠廣場,不過數百米之遙,不足以遊玩觀賞也。故驅車前趕,欲抵市內之時,余舊時之同窗眼爺,其車胎忽穿之,下車與其查車,故耽擱半小時之久。此時已時當正午,腹中已空空如也,遂欲尋一飯肆以填腹中之欲也。
⑸ 求關於游記類的文言文(原文+譯文)
始 得 西 山 宴 游 記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艹伐〕,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譯文】
自從我成了受過刑辱的人(如同說罪人,作者被貶),居住在此州(永州),經常恐懼不安。在那間暇的時候,就緩步而行,無拘無束地游覽,每天與那些同伴登上高山,入深林,沿著迂迴曲折的溪澗一直走到它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古怪嶙峋的岩石,沒有一個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達。到後就撥開野草,倒盡壺里的酒喝盡為止。醉了又互相靠在對方身上躺下,躺下便做夢。心裡有所嚮往,連做夢的情趣也是一樣的。醒後就起來,起來就回家。認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水有奇特姿態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因為坐在法華西亭(法華寺西面的亭台),瞭望西山,才指著西山覺得它不同尋常。於是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雜亂叢生的荊棘灌木,焚燒茂密蕪亂的野草(茷:草葉多),一直清除到山的最高處才停止。攀援著登上山,兩腿伸直岔開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狀,這是古人不講禮貌或適意自得,無拘無束的一種坐姿)而玩賞,那麼所有幾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墊下面。它們的高高下下的形勢,突露嵯峨的樣子、深陷低窪的樣子,有的像蟻封(螞蟻洞口旁邊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看上去似乎只有尺寸般大小的景物,實際上已遠在千百里之外,(遠處的山川景物全都)聚集收縮,堆疊在眼下,沒有什麼能隱藏的。縈繞著青山,環繞著白水,極遠的地方與天交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樣的。(先登高遠望)然後知道這座山的卓然聳立,不與小土丘等同。(這是何等)遼闊廣大啊,彷彿已與整個宇宙間的浩氣融合為一,哪裡還能找到它的盡頭?悠然自得地與大自然相交遊,而不知道它的盡期。拿起酒杯來倒滿酒,東倒西歪,疲乏無力地進入醉境(頹然:形容喝嘴酒時東倒西歪,疲乏無力的樣子),不知道太陽落山了。灰暗的暮色,從遠處來到,來了什麼也看不見了,但還不想回家。思慮停止了,形體消解了(形容超然忘我的一種感覺),與自然萬物渾然融為一體(冥合:不知不覺中結合在一起)。然後才知道我過去不曾游賞過(意謂:過去的游算不上真正的游),真正的游賞從這一次才開始。所以為這次游賞寫成一篇文章(為:動詞謂語,這里是寫的意思)(志:記,記載下來稿。這一年,是元和(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四年。
小 石 城 山 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木麗〕梁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牆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象堡壘,有一個洞象門。從洞往裡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上帝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上帝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湊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麼上帝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鍾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鈷鉧潭記
鈷鉧潭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勢峻,盪擊益暴,嚙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門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山而更居,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
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台,延其檻,行其泉於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潀然。尤與中秋觀月為宜,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譯文:
鈷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開始大概是冉水從南邊奔流下來,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東流去;其頭尾水勢峻急,更加激盪,侵蝕岸崖,所以邊緣廣闊而中部水深,最後遇有石頭停下來;水流形成的旋渦像車輪翻滾以後,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靜的水面有十畝。四周樹木環繞,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來遊玩,剛一敲門就來告訴我:「官租私債越欠越多,(沒辦法),我想在山上鋤草開荒,並願意賣掉我潭上的田,暫時緩解一下債」。 我很高興答應了他的話。我就加高檯面,延伸欄桿,疏導高處的泉水使其墜落入潭中,發出了悅耳的聲音。特別是到了中秋時節賞月更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視野更加遼遠。是什麼讓我更喜歡住在這野曠而忘掉故土,莫非是這鑽鉧潭嗎
鈷鉧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其〔(上)山(下)欽〕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予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雲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遊,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卧,則清泠之狀與目謀,〔氵營〕〔氵營〕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澧鎬〔雩阝〕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價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譯文:
尋到西山以後八天,沿著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鈷鉺潭。潭西二十五步,正當流急水深處築有壘土阻水,開缺張網的魚梁。樑上有個小土丘,丘上生長著竹子樹木,丘石或驟然突起、或兀然高聳,破土而起,競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狀的,幾乎數都數不清;有的傾側堆壘而趨下,就像牛馬在溪邊飲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較量著爭向上行,就像熊羆在山上攀登。
這小丘小得不足一畝,似乎可以裝進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聽情況,他回答說:「這是唐姓某家廢棄的土地,標價出售卻賣不出去。」我又問地價多少,答道:「僅僅四百兩銀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買下了它。當時,李深源、元克己與我同游,都十分高興,以為是意想不到的收獲。
於是就又取來了一應用具,鏟除敗草,砍掉雜樹,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燒去一切荒穢。(頓時),佳好的樹木似乎挺立起來,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顯突。由竹木山石間望出去,只見遠山高峙,雲氣飄浮,溪水流淙,鳥獸在自由自在地遊玩;萬物都和樂怡暢地運技獻能,而呈現在這小丘之下。鋪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涼明爽的景狀來與雙目相親,瀯瀯的流水之聲又傳入耳際,悠遠空闊的天空與精神相通。深沉至靜的大道與心靈相合。我不滿十天中卻得到了二處勝景,即使是古時喜嗜風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運啊!
唉,憑著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長安附近灃、鎬、鄂、杜等地,那末愛好游樂的貴族人士競相爭購的,將逐日增價一千兩,也愈來愈不能購得。現在棄置在這永州,農人漁夫相經過而看不起它,求價僅四百兩,卻多年賣不出去,而我與深源、克己偏偏喜愛並獲得了它。這難道是確實有所謂遭際遇合嗎?我將得丘經過書寫在石上,用來慶賀與小丘的遇合。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動; 〔亻叔〕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獃獃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游褒禪山記
〔宋〕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於是予有嘆焉。古之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被稱為華山。唐代高僧慧褒開始在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後就葬在這里。由於這個緣故,以後就把這座山稱作褒禪山。現在稱作慧空禪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後埋葬的墓地。距離慧空禪院東面五里,有個稱作華山洞的地方,是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得名的。離洞百餘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還能辨認出來。現在將「華」字讀成「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錯音了。華山洞下面平坦而開闊,有泉水從旁邊湧出,到這里游覽和題字留念的人很多,這就是人們說的「前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個山洞很幽深,走進去感到很寒涼。詢問這個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山玩水的人也沒有走到盡頭,人們稱它為「後洞」,我和四個同游的人舉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難,而見到的景色就越奇異。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來,就說:「不出洞,火把就要燒完了。」於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來了。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遊山玩水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來到這里並且題字留念的人已經很少了。大概再往深處,進去的人就更少了。這時候,我的力氣還足夠繼續往裡面走,火把也還足夠照明。出洞以後,有人就責怪那提議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跟著他一起出來,而不能盡情享受游覽的樂趣。
於是,我頗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這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麼事物不加以考察的。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離近的地方,游覽的人就很多;道路艱險而又遙遠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然而世界上奇特壯麗又罕見的自然風景,常常是在艱險遙遠而且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向,不隨別人停止前進,但是氣力不足,也不能到達目的地。既有志向又有氣力,也不隨著別人後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亂的地方,沒有得到外物的輔助,也不能達到目的地。然而,氣力足夠到達的情況下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而在自己則應感到懊悔。已經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達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後悔,難道有誰能譏笑他呢?這就是我的心得。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書沒有保存下來,使後世的人以訛傳訛而不能明白名稱的真實情況,哪裡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治學的人不能不深思熟慮和謹慎擇取的原因。
同游的四個人:廬陵的蕭君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⑹ 寫山水游記的古代文言文有哪些
寫山水游記的古代文言文有這些:
《蝴蝶泉》
南二里,過第二峽之南,有村當大道之右,曰波羅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異,余聞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擔先趨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棲僧舍,而余獨從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馳.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樹大合抱,倚崖而聳立,下有泉,東向漱根竅而出,清洌可鑒.稍東,其下又有一小樹,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匯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蝴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遊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
余在粵西三里城,陸參戎即為余言其異,至此又以時早未花.詢土人,或言蝴蝶卻其花所變,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類而來,未知孰是.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原文)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
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
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登泰山記》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 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 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 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⑺ 山水游記的文言文有哪些
游褒禪山記
《滿井游記》
《黃山游記》
小石城山記
《記承天寺夜遊》
《湖心亭看雪》
《蘭亭集序》
等等
⑻ 求一篇游記類的古文要自創的
櫻花園游記
濤濤八年春(2012年5月9日),吾與梓諾策游,約午時。 課畢,吾駐於二教。諾出,頭戴環檐圓頂帽,身穿素底黑邊長襯衣,下著橘色綾褶淺紗裙。腰挎布包,長發披肩,素雅之中襯著嫵媚。
吾與諾攜出於大黑石校門,便見車來,上車。僅十分至雙台溝(正常25分鍾)。倒乘旅順北路,恰巧兩座余,駢坐相談,甚歡。炷香時分,到櫻花園。其間暢通無阻,順至未歇。
自小丘西行入園,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翠叢中櫻花映發,疊疊片片,泠泠熠熠,花香四溢,落櫻繽紛。以午未食,遂坐於磐石之上,櫻花樹下,相綿而食。酒足飯飽,相擁拍照。笑看老嫗花下POSE,喜聞靚女Cosplay。櫻園轉畢,泉旁留影,循崖登壩,相顧於大湖。壩上映湖而照,執櫻花喂魚食之。
猝爾暗意一生,翻牆走壁,穿林下山,躑躅青莽,下至湖邊。相坐於枯木,望湖面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執木釣魚,吾與諾訴小五年,相嘆惋。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又有蜂鳥降至,呼風喚雨,飛繞環間,吾倆當場嚇尿。
不覺夕陽將至,晚霞映於湖面,碎碎粼粼,美暈猶存。相扶上山而行,路見綠花,奇之,似四葉草。返途迷路,遇一善良大叔,開大豐田吉普載至車站,幸哉。
行至旅順新瑪特,五層餐飲,思粥粥至,飽餐一頓。夜色降臨,諾於廣場載舞,又摸金毛大犬。相笑而歡,打車歸校,於夜色相擁,環操場而行。十時許,歸宿,畢。
琛叔慨之:運之所至乎?情之所致乎?
⑼ 高考文言文游記類常考詞彙有哪些
通過統計巴蜀書社的《古代游記精華》,總結如下:
一、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②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①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②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③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④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⑤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二、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①表示並列,相當於「和」「與」;愛了而樂衷,皆喪心也。
②表示順承,相當於「就」「才」;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③表示轉折,相當於「卻」「但是」;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④表示因果,相當於「因為...所以...」。
⑤表示修飾(方式、狀態)
⑥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君子博學二而日參省乎己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4、【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6、【既而】不久,一會兒。
三、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①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②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
③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⑤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連詞。做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表選擇,可譯為「還是」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豈他人之過哉?(《送東陽馬生序》)
4、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四、以
1.介詞,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介詞,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介詞,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介詞,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介詞,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介詞,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7.連詞。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8.承接連詞。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9.目的連詞,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10.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11.連詞。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12.語氣助詞,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13.語氣助詞,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14.動詞,譯為: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15.動詞,譯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16.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五、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
例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六、乃
(一)用作副詞。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②贏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用作代詞。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乃爾】譯為「這樣」。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七、焉
1.語氣助詞。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語氣助詞。
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二)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詞、副詞詞尾,表示語氣上的停頓無義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鍾山記》)
2.代詞。相當於"之"。如:
使皇武子辭焉。(《餚之戰》)
3.疑問代詞。譯為"什麼"、"哪裡"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於此」 等。如: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餚之戰》)
微波入焉。(《石鍾山記》)
八、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①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例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②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③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④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九、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②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①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二)用作疑問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四)何:通「呵」,喝問。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②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③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何乃】譯為「怎能」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十、且
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關系。
例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表示並列關系。
河水清且漣猗……(《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例如: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十一、若
1、動詞,像,好像。例如: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2、用作代詞。①表示第二人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②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例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3、用作連詞。①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如」等。例如: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②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例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③至,至於。例如: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十二、所
1.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例如: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例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例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例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十三、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⑥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
例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
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十四、因
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
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練習:
1、因坐法華西亭
十五、與
作虛詞用。
解釋為:和、跟、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寫作「歟」。2、 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交、交好」。
十六、矣
語氣助詞
1.用於陳述句尾。或助肯定語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可譯為"了"。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赤壁之戰》)
2.用於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嗚呼,烈矣!(《譚嗣同》)
3.用於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
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4.用於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
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後》)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
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者:指人)
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指事。)
(2)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
例: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語之後,表示提頓或判斷。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陳勝者,陽城人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4)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5)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
例:
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7)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後,表示提頓。
例: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有郭四者,凡四殺人。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8)放在數詞之後(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詞後加上相應的量詞和名詞)。
例:
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此數者:這幾點。)
(9)放在後置的定語這後,相當於「的」。
例: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秦者」,中心詞是「人」。
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10)放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
例:
近者奉辭伐罪。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十八、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於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