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遺址
Ⅰ 秦漢時期留下許多墓室壁畫遺跡。其題材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秦以前壁畫的發展 原始社會在製作工藝品的同時,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也會出現反映人類生活以及狩獵對象的摩岩石刻與洞窟壁畫
Ⅱ 華城鎮的歷史文物
廣東省首批大遺址之一
——五華獅雄山長樂台秦漢時期南越王趙佗的城址。
獅雄山位於五華縣華城鎮東南約2千米處,獅雄山遺址發現於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後4次對該遺址進行過調查和發掘工作,並初步將其定為南越國時期的宮殿建築遺址。2011年1月~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獅雄山遺址進行了第五次調查、勘探和試掘。本次調查和試掘,揭露面積500平方米,鑽探面積50000平方米,並對五華河中游兩岸10千米以內的山岡、河道、農田、沙廠等進行了地表踏查,發現了東周、秦漢、唐宋、明清等4個時期的文化和自然遺存,不但發現了秦漢時期的城址,還發現了一批可以明確斷定為秦漢晚期的陶器和一批封泥文字,一共18枚,分別為定揭之丞和定揭之印。2012年3月24日,中國南方區域考古高峰論壇暨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研討會在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舉行,來自湖南、江西、福建、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東等10省(區、市)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察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後,進行了探討。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隨後被專家確定為首批廣東省大遺址之一——五華獅雄山長樂台秦漢時期南越王趙佗的城址。
第五次調查勘探試掘取得重要新發現
獅雄山遺址發現於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卜工介紹說,在獅雄山遺址現存的各時期文化堆積中,秦漢遺存所發現的遺跡和遺物最多,保存也最完整。本次調查和試掘主要有三大收獲:一是發現了秦漢時期的城址;二是發現了一批可以明確斷定為秦漢晚期的陶器;三是收獲了一批封泥文字,一共50多枚,都不是完整的,主要有兩種,一是「定楬 之丞」,二是「定楬 之印」,都跟定楬 有關系。這一批城址、陶器、文字,年代確定有南越早期的、有秦漢晚期的。這批文物的發現,使我們感覺到已經觸摸到了南越國建立以前,趙佗經營龍川的歷史線索。
獅雄山北區掘出四座秦漢建築基址獅雄山北區掘出四座秦漢建築基址,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辦公室主任尚傑介紹,一號建築基址位於獅雄山第四級台地的中北部。該建築基址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40米、南北寬13~15米。根據墊土中所出遺物和地層的疊壓關系推斷,此基址並非一次修成,而是經歷了至少三次大規模的擴建。3條排水溝分別位於一號建築基址東側、西側和中部,年代略有早晚,從一號建築基址的規模和擴建的次數來觀察,它應是獅雄山遺址北區的主體建築。
二號建築基址位於獅雄山南崗第四級台地南端,從剖面觀察,共有38層夯土,其內包含有建築材料、鐵釜等遺物,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11.5米、南北寬3.5米、厚0.75~2.2米。從其平面分布及結合已知考古發掘質料分析,該基址可能為第四級台地南端建築的殘余夯土。
三號建築基址位於第四級台地東北角,東西長15米、南北長16米,在其平面上發現柱洞13個,呈圓形分布。結合已知材料分析,此基址可能為角樓、望樓一類建築的基礎部分。
四號建築基址位於第三級台地的西側,僅對其進行了局部揭露,出土了大量的紡輪、網墜、陶丸、石磨盤、磨棒等生產工具,建築墊土上散見有柱洞若干。由於揭露面積的限制,無法對其進行全面的認識。該建築基址的西北側發現了陶窯和窯前堆積坑,東側發現了出有鐵礦石、礦渣、紅燒土、封泥、殘鐵器等遺物的大型灰坑,結合建築基址中所出遺物,四號建築基址及其周邊區域很可能是手工業作坊區。
目前國家對大遺址的保護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二是保護規劃,即文物法在某個大遺址的具體化;三是建遺址公園,建成以重要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題,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
獅雄山秦漢遺址籌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 ,是我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從獅雄山秦漢遺址的歷史地位、保護現狀和市場需求等各方面因素來看,獅雄山秦漢遺址適宜通過建設大遺址考古公園進行適度開發。根據獅雄山秦漢遺址現狀,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保護區調整為三個層次,劃分為衙署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兩類。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保護區歷史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是一座城址,並非一般意義的台式建築基址。據了解,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保護區擬為三個層次,劃分為衙署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兩類,總面積約80.32萬平方米。
獅雄山秦漢遺址建大遺址考古公園的三大理由
歷史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是一座城址並非一般意義的台式建築基址。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初步劃分為衙署區、作坊區和一般居住區,此遺址並非隨意建造,而是有一定的城市建設規劃,從城址的整體布局、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分析,該遺址呈現出一種既模仿中原城市營造制度又因地制宜的建築思想體系。
科學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通過多種技術手段提取了大量生態學、環境學的重要信息,為全面復原獅雄山的歷史風貌提供了多學科的依據。遺址性質作為秦漢縣城城址的確定,為嶺南地區其他同類型遺址和嶺南郡縣設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藝術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中建築的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陶器的形制和紋飾、封泥的鈐印等,具有秦漢時期嶺南以北文化的特徵,南、北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產生了新的地方文化,從其發展的范圍和存在的歷史中,可以看到多元一體的南北文化交相輝映,相互融合,共同孕育了粵東北的秦漢文化,它既屬於秦漢時期典型的審美范圍,又屬於土著文化積淀的物化體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景區簡介:長樂學宮的建築形制,按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風格建成宮殿式,座北朝南,左右對稱,設有照牆,靈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崇聖殿,東廡、西廡等,是嘉應五屬中規模最大的學府之一。大成殿,由24條八角梅花石柱擎撐梁架,柱礎為八瓣形須彌座式,斗拱雕花,重迭出跳,殿脊置雕塑雙龍戲珠,門為扇門,窗為直欞或雕花窗。長樂學宮結構嚴謹,氣宇軒昂,宏偉壯觀,滄海桑田,幾經變化,仍不減當年秀色。長樂學宮,始建於明成化五年(1469),為明代大型的古建築群,是嘉應州(今梅州市)最大學府之一。建國後幾經修繕,仍存建築物有泮池、照牆、東廡、大成殿等。大成殿為重檐歇山琉璃瓦頂,闊5間,24.4米,進深6間,20米,殿高12米,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梁架結構。梁坊、駝墩、斗拱均精雕細刻。大成殿內石金柱高達9米,為國內學宮建築中罕見。前檐卷棚上的詩詞彩繪頗具特色。大成殿內奉祀有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塑像或牌位。殿前設月台,用望柱石板圍欄泮池為半月形,中砌一石拱橋,用52塊雕花石板圍欄。1925年3月,由周恩來等率領的東征軍主力第一團曾駐於此,並在此向廣大民眾宣傳革命道理,組織五華學生運動,打擊張谷山、陳卓人等土豪劣紳,鞭撻貪官污吏,推舉教育界人士溫其潘(屏南)出任縣長,組建五華縣民主革命政府。1984年10月公布為五華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概況:長樂學宮位於五華縣華城鎮城鎮村十字街的五華中學內。 華城古跡長樂宮,
雄獅古塔在城東,
西邊有座城隍廟,
東征遺址落城中。
Ⅲ 成都郫都怎麼發現戰國至秦漢鄉鎮遺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6日公布,在成都市郫都區古城鎮指路村發現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基層鄉鎮聚落遺址,該遺址堆積豐富、埋藏較淺、保存完好。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認為,指路村遺址的發現,對認識秦漢時期基層聚落中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成都平原由古蜀文明向漢文明的變遷過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Ⅳ 秦漢考古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哪些類別
凡是秦漢時期的考古遺存均屬於秦漢考古的研究對象。
如果按大類劃分有四類:一、遺址,二、墓葬,三、農業、手工業及其產品,四、貨幣、度量衡及印章,五、藝術品,。
一、遺址
秦漢時代的遺址,種類多,數量大,在地域上分布范圍廣。它們可分為都城、縣邑、聚落、長城、鄣塞、工礦、作坊等類,而各類遺址中又包含許多不同的遺跡。
經過調查發掘的遺跡,有城牆、城門、溝渠、池沼、街道、宮殿、衙署、武庫、禮制建築物、住房、窖穴、水井、礦井、工場、煉鐵爐、陶窯等等。
這些遺址及其所包含的各種遺跡,反映了當時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設施和規制,體現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具體情形。
二、墓葬
秦漢墓葬的特點是墓的種類復雜,墓主人的身份各異,等級甚多,而墓的形制和構造等又因時期、地區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別。
統治階級實行厚葬的墓設施講究,隨葬品十分豐富,而貧民和刑徒的埋葬則極為草率。因此對墓葬的調查發掘,不僅能為研究秦漢時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大量的資料,而且可以充分揭露當時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情況。
三、農業、手工業及其產品
從各類遺址和墓葬中發掘出來的大量的遺跡和遺物,是研究秦漢時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的重要資料。
遺物的種類有農作物、紡織品、鐵器、銅器、漆器、玉器、陶器、磚瓦、舟車等,它們絕大多數為實物或實物的殘跡,有的則為模型。遺跡有與農業有關的溝渠、與采銅有關的礦井、與冶鐵有關的作坊和煉爐、與制陶有關的窯、與造船有關的工場,等等。
漢墓中的壁畫、石刻畫像和隨葬的陶質模型類明器等,又從生產手段和生產關系等方面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和各種手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資料。
四、貨幣、度量衡及印章
貨幣和度量衡器代表秦漢時代國家在經濟方面所建立的最基本的制度。各時期所鑄錢幣質量的優劣,往往反映當時政局是否穩定,經濟秩序是否正常。
印章體現了當時的官制,而印章及封泥上的地名則又為研究各時期的行政區劃提供材料。
五、藝術品
廣義的繪畫包括各種器物的圖紋,但狹義的繪畫在秦漢時代主要是帛畫和壁畫。帛畫易朽,出土甚少,而壁畫在墳墓中遺留,有大量的發現。
秦漢雕刻藝術種類甚多,而以漢代畫像石最具特色,它與壁畫一樣,是漢代考古的重要資料。漢代雖已發明造紙,但應用遠未普及,所以秦漢的書籍主要是簡冊和帛書。
中國古代的碑碣,開始於戰國而盛行於秦漢,它們和石經相似,是刻於石材上的文獻,可以補書籍記述的不足。
Ⅳ 成都發現戰國至秦漢鄉鎮遺址保存完好嗎
據報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6日公布,在成都市郫都區古城鎮指路村發現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基層鄉鎮聚落遺址,該遺址堆積豐富、埋藏較淺、保存完好。
「這是成都地區首次發現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漢代鄉一級聚落的遺物。」楊波說。
此外,考古工作人員還在一條寬4米的漢代道路附近找到一個蓋弓帽,這是漢代「豪華馬車」頂部車蓋的零件,證明此處遺址在當時是較繁華的一個聚落。
楊波說,從發掘所獲資料來看,指路村遺址遺跡十分豐富,是成都平原目前所見保存最好的戰國秦漢時期的聚落遺址,甚至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少見的。「這個遺址在東漢晚期以後就廢棄了,但後人對遺址破壞較小,遺址上面只是農田,土地翻新也較淺,故而對早期聚落破壞較小,聚落保存較為完好。」楊波說。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認為,指路村遺址的發現,對認識秦漢時期基層聚落中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成都平原由古蜀文明向漢文明的變遷過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Ⅵ 秦漢的長城遺址與秦兵馬俑有什麼相似之處
秦漢的長城遺址和秦兵馬俑他們的相似之處就是這兩項偉大工程都非常的宏大。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秦漢時期的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秦漢兵馬俑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成就巨大,影響深遠,
Ⅶ 科學歷史上有哪些偉大的人物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後世稱張衡為木聖(科聖)。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張衡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後張堪受薦拜官。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學問。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並反復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面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徵召進京,拜為郎中。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後曾調任他職,但5年後復為太史令。總計前後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於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後,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職遠低於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征,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Ⅷ 西安旅遊經典景點
西安市十大旅遊景點
1.秦始皇兵馬俑 AAAAA
秦始皇兵馬俑
世界第八大奇跡。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震驚世界。這一建在公元前3世紀的地下雕塑群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築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跡」媲美。
2.華清池 A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清池
華清池是位於唐華清宮遺址之上的一座皇家宮苑,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驪山,北面渭水。因其亘古不變的溫泉資源、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西安事變發生地以及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而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示範景區
3.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 AAAAA
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
大雁塔文化休閑景區,坐落西安標志性建築大雁塔的腳下,是國家AAAAA級景區,也是中國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曲江新區的北大門。自2003年12月31日大雁塔北廣場盛妝開放以來,景區平均每日接待各地遊客數以萬計,成為遊客的樂土、市民的家園、城市的窗口。
4.西安城牆·碑林歷史文化景區 AAAAA
西安城牆·碑林歷史文化景區
西安城牆·碑林歷史文化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牆和碑林都是遊客來西安必看的經典景區。城牆之於西安人,那是老城完整輪廓的記憶。碑林,之於西安人那是文化的根基所在。跨出碑林的東門穿過順城巷就可以登上古城牆。當它們聯手,就成為西安的靚麗窗口。西安城……
5.秦始皇陵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距西安30公里,位於西安市臨潼縣東約5公里,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秦始皇陵是為秦始皇蠃政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能與之媲美的是古埃及金字塔這座……
6.驪山國家森林公園 AAAA國家級森林公園
驪山國家森林公園
驪山位於西安市臨潼區,距離西安市區30公里,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因系西周時驪戎國國地,因此稱為驪山,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此改名為昭應山、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里一直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亘25公里。
Ⅸ 努力獲得成功的事例[具體]
力克.胡哲,凈生於澳洲,刣天生沒有四肢,凓卻擁有兩個大學學位,利是兩個機構的負責人,凱同時投資房地產和股票。利騎馬、游泳、打鼓、足球…樣樣皆能,刔足跡踏遍世界各地,芻2005年獲得「傑出澳洲青年獎」。刌這個27歲的年輕人以他自己的生命見證,凳感動、影響和鼓舞每一個認識他的人,剛。,。他雖然先天沒有四肢,但卻能如此自信,如此超然的面對生活,他又被人們稱為是生命戰士。聽聽他的演講詞,「如果這世界認為你不夠好,別去相信,就當它是個謊言吧」,「人們看到我說話,就會忘記我沒有手腳」
力克.胡哲一出生就沒有四肢,只有一隻僅冒出兩只趾頭的小腳,小時常被同學嘲笑,曾絕望到企圖滾下椅子跌死算了。後來母親鼓勵他,以後有人投以奇異目光時,就主動和對方搭訕,用友善態度面對世界,結果令他贏得不少友情。他從十七歲開始做演講,向大眾講述其拒絕向命運屈服的經歷,聽眾被深深打動,而邀他演講的信件亦如雪片般飛至。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並移居美國,至今在十二個國家進行過一千六百場演講。
日本人乙武洋匡 生來沒有四肢,這並沒有改變他走好人生路的信心,通過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他從日本著名大學早稻田大學畢業,他先是成為體育記者,後成為暢銷書作者,現在他正接受新的挑戰,成為一名小學教師。自傳《五體不滿足》的首頁上寫著 我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