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遺址
1. 聽說大禹治水的洪水被找到了,什麼樣的洪水能泛濫20多年
在我國文明的開端,曾經有一場超大洪水,這場洪水不僅影響了古代人們的生存,甚至還改變了整個世界格局,大禹正是憑借著這場超大洪水,被推舉為首領,成為繼堯、舜之後的又一帝王。
然而,由於歷史文獻的缺失,再加上考古證據不足,一直以來夏朝(包括夏朝)之前的歷史都被當做神話傳說來傳頌。
但是,考古學家們從一處遺址中,找到了疑似大禹治水的遺址,或可證明夏王朝的存在。
然而,鯀採用了“障水法”,也就是採用設置河堤來對抗洪水,然而他沒有治水成功,後來大禹接替父親,採用“疏通法”治水成功,而他在治水成功之後順勢將治水時臨時過渡的權利收歸己有,並建立中國第一個統一國家。
不過,也有專家學者指出,大禹治水成功並不是因為他能力突出,而是當大禹治水時,距離大洪災已經過去了10幾年,洪水本就逐漸消退了。再加上氣候回歸正常,所以大水才逐漸褪去。
不管怎麼說,淹沒喇家遺址的那場大洪水,雖然為當時的人們帶去了災難,但也因此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並持續至今。
2. 為什麼治水的大禹能建立國家
在所有的文化之中,都有過關於大洪水的記載,比如:我國的大禹治水,《聖經》的諾亞方舟等。雖然後人將這些故事逐漸神化,但我們也能夠從模糊的詞彙之中知道,在人類文明的開端,伴隨著一場大洪水。
不過,後來也有科學家對大禹治水成功表示懷疑,因為這場洪災實在是太大了,僅靠疏通很難緩解。現代科學家大多認為,大禹之所以治水成功,可能是因為當他接手治水時,天氣逐漸變暖,洪災也隨著氣候的改善而逐漸消退。
關於大禹治水,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相。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期待著更多的考古證據來為我們一步步接近真相,因為大禹治水某種程度上說是大自然給華夏人民頒發的一定桂冠,讓我們從此成為一個整體,持續至今。
3. 大禹治水的治水遺跡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台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4. 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在上古時期,帶領百姓於天災大自然做艱苦的斗爭,終於戰勝了大洪水,大禹從他父親內那裡總容結了治水的教訓,採用了更加靈活的方式,疏通水流,這有就順利地將洪水引入大海中,大禹治水過程及其艱苦和英勇,出現了三顧家門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
(4)大禹遺址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的歷史意義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5. 發現的大禹時代遺址,當時真的是被外來力量摧毀的嗎
距今4000多年前,中原華夏族部落聯盟在大禹帶領下,同南方的三苗部落聯盟,為了爭奪奴隸和生存空間,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史稱“禹征三苗”。
大禹治水之後,先後做了三件事,最終才建立夏朝確定統治權,即禹征三苗、建都陽城、禹會諸侯(塗山之會,這是一次權力認可大會)。
然而,禹征三苗傳說缺少考古證據支撐,那麼到底存不存在呢?上世紀湖北發現一系列與大禹同時期的遺址,證實四千年前河南人改寫過湖北歷史,大禹的禹征三苗傳說或非虛構。
然而,由於王城崗遺址是大禹“陽城”的結論,並沒有得到100%確定,加上歷史上堯舜禹都征討過三苗,史書有“堯服南蠻”、“舜卻苗民”等的記載,所以盡管可以確定河南龍山文化征討了三苗,但卻很難說一定是“禹征三苗”。
值得一提的是,從石家河文化中,的確很難100%認定禹征三苗,但大禹治水、塗山之會、建都陽城、劃分九州等,都有一定的考古依據,再印證史料的記載,已經形成了一條相對完整的證據鏈,足以證明大禹傳說的真實存在。令人遺憾的是,西方學界卻一直不予認可,一定要看到大禹時代的“大禹”文字記載,猶如證明“你爸是你爸”一樣。
6. 大禹治水和良渚古城遺址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和區別
大禹治水,和良渚古城遺址之間有先後的文化繼承關系。
7. 為什麼鯀用築壩擋水的方法沒有使洪水消退,而禹用疏導的辦法就把洪水治理了呢
因為洪水很猛。鯀用築壩擋水洪水明明就可以。打破。而禹疏通河道水就可以流進大海了。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7)大禹遺址擴展閱讀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
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台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8. 黃河傳說故事
黃河的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9. 治水的大禹因為什麼能建立國家
在所有的文化之中,都有過關於大洪水的記載,比如:我國的大禹治水,《聖經》的諾亞方舟等。雖然後人將這些故事逐漸神化,但我們也能夠從模糊的詞彙之中知道,在人類文明的開端,伴隨著一場大洪水。
不過,後來也有科學家對大禹治水成功表示懷疑,因為這場洪災實在是太大了,僅靠疏通很難緩解。現代科學家大多認為,大禹之所以治水成功,可能是因為當他接手治水時,天氣逐漸變暖,洪災也隨著氣候的改善而逐漸消退。
關於大禹治水,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相。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期待著更多的考古證據來為我們一步步接近真相,因為大禹治水某種程度上說是大自然給華夏人民頒發的一定桂冠,讓我們從此成為一個整體,持續至今。
10. 夏朝的大洪水,在歷史上到底存不存在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大禹因為治水有功成為天子,考古發現最早記載大禹治水的西周初期青銅器遂公盨,銘文也記錄了大禹治水有功,德被天下而被推選為天子,由此開啟了夏朝。
然而,學術界卻遇到一個問題:缺乏大洪水真實存在的證據。大洪水存在於否,盡管都不能100%證明或否定夏朝的存在,但大洪水卻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按照歷史記載:大洪水的出現,才有大禹治水,德被天下之後,大禹成了天子。
由於缺乏明確的考古遺存,所以關於大洪水存在與否,一直備受爭議。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開啟夏朝的大洪水是懸而未決的難題。不過,現代地質學家發現了新證據,可以證明在大禹時代,大洪水真實存在過。
當然,這一觀點目前爭議很大,其中最大的缺陷在於:潰決洪水向下游的演進和影響沒有提及,但這一點卻極為致命。原因很簡單,比如在河南地區,有學者考古研究確認“公元前1920年左右,沒有發現河南遭遇過洪水的證據”。
所以,開啟夏朝的這一場大洪水,究竟是不是真實存在,目前還沒有100%的考古證據支撐。如果沒有大洪水發生,那就意味沒有大禹治水,那麼夏朝建立的歷史將徹底被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