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二里頭文化遺址

二里頭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5 02:47:31

『壹』 二里頭文化的性質及內容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洛來陽偃師二源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岡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晉南、豫西,首先發現於洛達廟遺址,但尤其以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里頭文化,既包含了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頭遺址之外具有二里頭遺址文化特徵的上百處遺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

『貳』 二里頭文化遺址對研究夏文化有何意義

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10月下旬,70多位來自大陸、香港、台灣及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學者雲集「華夏第一王都」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參加在這里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形成的「意見書」中說:「建議盡早啟動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作為夏商都城遺址群,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

尋找夏文化

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中國社科院二里頭工作隊的二層小樓裝扮一新,「華夏第一王都」的大碑,也在工作隊門口豎起,等待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為其揭碑。在專家眼裡,這是一塊分量很重的石碑,因為在二里頭這個看似普通的村莊下,埋藏著中華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這里曾是中國第一個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過夏的繁榮和夏商王朝更替的壯闊史劇。

上個世紀,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證明了商王朝的存在。這給了中國學者以極大的鼓舞,他們希望能從考古學上尋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的本來面貌。尋找夏王朝存在的證據,成了近半個世紀中國學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1959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偃師二里頭被納入學者的視線。這是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學術目標所進行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後,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發掘,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制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證明了它是一處早於鄭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規模的遺址,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由於它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所以從發現至今,圍繞它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其中最大的懸念是:它是夏都還是商都西亳。「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二里頭文化的主體為夏人遺存的觀點逐漸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學術界也都傾向於認為二里頭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20年前提出「二里頭一到四期都是夏文化」的觀點時,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孤軍奮戰,如今,此一「異說」逐漸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年屆80的鄒衡先生說,「夏的存在與否,在國際學術上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二里頭遺址用事實證明了夏朝的真實存在。」

二里頭:一個不斷改寫中國之最的地方

在皓發白首的專家群中,社科院考古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顯得年輕而有活力。正是這位在世紀之交接任隊長的年輕博士,用他的城市(都邑)考古學理念,給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迎來了轉型和振興。這種理念著重於遺址的范圍與城市布局、城郭遺跡的尋找、禮制建築的發掘、中心遺址與周圍其他聚落的關系等。

幾年來,二里頭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成績:廓清了遺址的實有范圍,找到了遺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還發現了宮城城垣,證實了宮城的存在。此外還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宮殿建築基址,發現一些有關遺址布局的新線索,獲得一些包括大型綠松石鑲嵌龍在內的珍貴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劉慶柱稱,新發現證明這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都邑規劃性的判明,對於探索中國文明的淵源具有重大的標尺性意義,為人們研究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國早期城市與宮室制度、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的形成等課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說起二里頭,許宏喜歡用5個「中國之最」來形容:這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還發現了最早的車轍痕跡,將中國發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把二里頭遺址放到其出現前後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它的每一項發現都牽動人心,並有理由相信,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還將會有更多的中國之最出土」,對未來,許宏充滿自信,「殷墟的發現曾震驚了世界,二里頭將像20世紀的殷墟一樣,引領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輝煌。」

約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這一千多年間,中國歷史上發生了急劇動盪的社會大變革。這一變革可以用文明化、國家化或社會復雜化來概括,作為中華文明最早階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誕生肇始於這一時期。這一時期一個大的分水嶺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此時,數百年異彩紛呈的中原周邊地區的各支考古學文化先後走向衰落;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覆蓋廣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典型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為依託而迅速崛起。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發現「龍圖騰」

當劉慶柱揭開紅色綢布、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復製品)展示在世人面前時,在場的70餘名專家學者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是「中國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最為精彩的一幕。

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於二里頭遺址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被學者正式命名為「中國龍」,認為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綠松石龍形體長大,總長70.2厘米,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將之命名為「中國龍」的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鵬闡釋了其中的原因:「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期一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上,其銘文將包括偃師在內的洛陽平原稱為「中國」,意為「天下之中」。「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看,二里頭遺址地處最早被稱作『中國』的地方,所謂『天下之中』的洛陽平原,又是我國年代最早的『中國』即第一個王朝都城所在地,那麼,二里頭遺址所見的龍,自然就是天經地義的『中國龍』」,杜金鵬說。

雖然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有許多比二里頭還早的龍的形象,如距今7000多年的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豬龍等,但它們跟秦漢以來的文化沒有直接的聯系,杜金鵬說,「從文化傳統的親緣關繫上看,只有中原地區發現的龍,從夏、商、周到秦漢一脈相承,從這個意義上講,發現於二里頭的龍形器是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源頭。」

杜金鵬說,偃師二里頭被學術界推定為夏代都城遺址,而夏王朝被學者認為是中國第一個中央王朝,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龍文物,應該視為華夏民族共有的最早的龍圖騰。

據龍的發現者許宏博士介紹,它是在二里頭宮殿區一座高等級貴族墓葬中被發現的。當時,它被放置於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髖骨處。這引起了專家學者對綠松龍的用途及墓主人身份進行種種猜測。杜金鵬推測,它是一個在紅漆木板上粘嵌綠松石而成的「龍牌」,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富有沖擊效果,是在宗廟祭祀典禮中使用的儀仗類器具。

除了綠松石龍,二里頭遺址還發現有其他與龍有關的文物,如陶器、銅牌飾上的龍圖像,有的似蛇,有的脫離了原始形態的蛇形象,有爪有鰭。據目前所知,在全國現有250處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集中出土龍文物的只有作為都城的偃師二里頭遺址,且都是出土在宮殿區或其附近重要地點如鑄銅遺址或祭祀區。專家認為,這表明二里頭時期,龍文物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是與夏王和其他貴族密切相關的,龍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了王權,這種觀念代代相傳。

新的考古發現,使一度歸於沉寂的中國考古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重新出現新的興奮點,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於二里頭文化與夏商文化的關系問題,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都能從新發現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完全是兩個聲音,但有一點值得放心,無論持什麼觀點,沒有人懷疑新發現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從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許宏說,但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布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系等諸多課題,目前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范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仍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95963.htm

『叄』 二里頭遺址是夏朝都城嗎

您好,根據相關報道,二里頭遺址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
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
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
望採納,謝謝

『肆』 名詞解釋:二里頭文化遺址

二里頭文化遺址,是在二里頭村發現了夏朝時人類居住的遺址,目前尚未完全挖掘。

『伍』 二里頭遺址的文明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1980年代中後期,在河南新密市發現新砦遺址,隨後又在附近發現類型相似的回遺址,從而彌補了河南龍答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一期之間的文化空白,被稱作二里頭文化的新砦期,其下又分作早晚二期,使得二里頭文化的分期增加至六期。新砦期文化的文化遺存的特徵介於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之間,沿襲關系非常明顯,是二者的文化過渡期。1983年發現的偃師商城始建於二里頭文化第四期,距離二里頭遺址僅6公里,可以算是夏衰商興的表現,所以夏商的分界線應當在三、四期之間,前三期與新砦期屬於夏文化,而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王城崗遺址可能是最早的夏文化的遺存。
可以看出,二里頭文明跨度時間比較大,起源於原始文明後期,發展到夏商時期

『陸』 二里頭文化遺址里發現了哪些夏代玉器

二里頭文化遺址的夏代玉器中,兵杖類玉器佔了較為重要的地位,突出地反映了「以玉為兵」的歷史事實和「軒轅之時,神農氏勢衰,諸侯相侵伐」的炎黃之

戰、黃帝蚩尤之戰、共工顓頊之戰的氏族社會末期社會戰亂的實景。戰爭的結果是強大部落兼並弱小部落,社會開始向部落融合統一,即國家形成邁進。

玉戈、玉鉞、玉刀是作為兵器形成出現的三大類型「禮權玉器」。這些器物證實,夏王朝是經過長期戰爭,才得以建國執政的,象徵的是夏朝君王的軍權和戰爭的勝利與凱旋。玉器所反映的是戰爭與征服和禮從的特殊文化形態。

『柒』 二里頭文化的文化遺址

考古人員對河南溫縣林村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發現,這是一處距今約4000年的二里頭文化遺址,為研究該地區夏王朝與先商族群的文化特徵和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在對林村遺址考古發掘時,不僅發掘出灰坑、水井等文化遺存,還收集了大量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陶片。陶器主要有夾砂灰陶和泥質陶,器型有深腹罐、圓腹罐、折沿深腹甑、捏口罐、平折沿帶鋬深腹盆、大口尊、小口瓮、侈口繩紋鬲、折沿淺腹粗柄豆等。從器物形制上看,年代為二里頭二期至三期。
長期以來,溫縣及臨近地區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址數量很少,受制於材料匱乏,夏商時期文化演進與交流的研究進展緩慢。專家認為,該遺址對於研究夏王朝對焦濟平原的經營以及夏商族群關系意義重大。
考古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武志江說,林村遺址所在的沁河中下游是二里頭文化和先商文化的分界,在二里頭文化三期時,夏王朝勢力開始深入到焦濟平原。林村遺址恰好處於夏王朝與豫北先商族群交流的重要地帶。遺址內發現有先商文化的卷沿鬲、陶豆等器物,說明當時二里頭文化與先商族群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 。

『捌』 二里頭遺址的墓主人真實身份是什麼

青石龍形器出土於故宮三號皇宮底座的貴族墓中。它被放在墓主人的右臂上,形似擁抱。在龍身上放了一個銅鍾。龍身長約65厘米。巨人捲起尾巴。龍的身體蜷縮著。它由2000多塊不同形狀的綠松石組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隻有0.2厘米到0.9厘米,厚度只有0.1厘米。

這一文物的發掘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有學者認為,這條綠松石龍的發掘,為中華民族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源頭,即真正的「中國龍」。

二里頭出土了三塊類似的銅板。綠松石鑲嵌獸面紋銅板裝飾是一種具有二里頭文化特色的藝術,屬於禮器類。卡體正面凹凸有圓角和腰圍,材質為青銅。動物臉的圖案是在上面做的,然後鑲上一小塊綠松石。這種器具通常在墓主人的胸部和腹部附近發現。有兩個兩邊都有洞的紐扣,可以縫在衣服上。

『玖』 二里頭遺址是不是證明了夏朝的存在

並沒有,用鄒衡先生的話說,就是「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麼方回法去辨認它」答。現有的古跡已經確認了在商朝之前還有一個文明,但是這究竟是不是夏朝還存在爭論。要知道,當初就有人認為商朝不存在,周朝也沒有那麼長,不過隨著殷商古跡的出現,證明了商朝的存在。相信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挖掘,夏朝的存在會被證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