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遺址
1. 隋煬帝陵的陝西遺址
陝西武功隋煬帝陵,位於陝西咸陽城西50公里處武功縣武功鎮西塬上,洛陽村東,曾樹有清乾隆時狀元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現已不存。陝西省政府1957年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縣志記載:隋煬帝楊廣,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被反賊宇文化及等縊弒於揚州。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於此,與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遙遙相望。 據說早期隋煬帝陵陵冢高大、石雕林立,並建有享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荼毒、災害頻發再加上人為的破壞,這些早已盪然無存,只留下這一冢、一碑。
隋煬帝陵陵冢為圓丘形,底部周長22米,高約3米。但與眾不同的是,墓門和石刻是向北的。墓門和石刻之所以向北,是因為隋文帝泰陵在南,煬帝亡國無顏面對文帝,故而背對著泰陵。由於隋煬帝是亡國之君,因而他的陵墓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就連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書「隋煬帝陵」碑也被毀壞。如今,其陵園已被墾為耕地,陵冢嚴重剝蝕,僅餘下一個小土丘。
據《隋書》載: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南巡中,被禁軍將領司馬德戡和宇文化及發動兵變縊弒於江都宮,蕭皇後與宮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殯於江都宮西院流珠堂內。
後陳棱集眾縞素,為煬帝發喪,備儀衛,改葬於吳公台下。
唐軍平定江南之後,又以帝禮改葬於雷塘。
唐朝統一以後,唐高祖李淵令李世民於武德五年將其遷葬在武功西原上,使其能與其父隋文帝之陵遙遙相望。
明代嘉靖年間,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修編《武功縣志》時,訂正《唐高祖本紀》,認定隋煬帝葬在陝西武功落楊村。
清乾隆42年(1777年)秋季,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拜謁隋文帝和隋煬帝陵墓,並分別書寫了碑名。
1957年5月31日隋煬帝陵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樹立了保護標志碑。
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政府公布保護范圍:其重點保護區位陵冢周圍外延10米,一般保護區外延60米。 關於隋煬帝的安葬地還有一段傳說,據傳唐高祖李淵准備將隋煬帝從雷塘遷往武功的隋文帝泰陵附近重葬,當行至行進到距泰陵不遠處的陝西省武功縣西塬上(距隋文帝泰陵10公里)一村莊附近,突然電閃雷鳴,大雨瓢潑,道路泥濘,幾根轎桿猛然斷裂,轎繩滑落,靈柩無法行進。
有人說文帝嫌煬帝荒淫無道,不願自己的不肖的兒子和自己葬在一起,因此顯靈斷了繩索,抬靈柩的雜役也嫌要過後河,路遠、太累,因此便就地掩埋,並在陵前列置了石人、石馬、石獅獸。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路過隋煬帝陵,問起以往的蹊蹺怪事,術士袁天罡破解此中秘密,因為隋文帝楊堅憤恨不屑之子葬送了江山,實在不願意讓他靠近自己的陵地,才出了這樣的怪事。「落煬村」由此得名,時間久了,就演化成了「洛陽村」。 武功到底埋的誰 專家觀點不一
既然揚州已經確定發現了隋煬帝墓葬,那麼,陝西省武功縣的隋煬帝陵到底是誰的墓呢?專家說法不一。
觀點1:或埋隋煬帝骨骸
戴世宗認為,武功縣的隋煬帝陵才是其真墓。楊廣在揚州被殺後,只是草草安葬,唐高祖李淵念其舊情(兩人是表兄弟),又為了拉攏人心,將其遷葬到武功早已營造好的墓里。在明代狀元康海纂修的《陝西省武功縣志》記載:「隋煬帝墓在縣西原。武德五年八月辛亥,唐高祖葬帝於此。」
此外,揚州被確定為隋煬帝的墓葬中,僅發現了2顆牙齒,遺骸卻沒有了。我省一位考古專家說,這也不能排除當時將隋煬帝的骨骸遷葬回到武功。
觀點2:是衣冠冢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說,武功的隋煬帝陵可能是衣冠冢。由於沒有進行考古勘探,也不確定其地下有沒有墓道。
也有專家認為,在歷史上,某人死後多地出現其墓葬的情況並不稀奇。隋煬帝死前,李淵已佔據關中,並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皇帝,隋煬帝為太上皇。隋煬帝死亡後,也不排除修一座衣冠冢來寄託哀思。
觀點3:是座假墓
在采訪中,不少專家認為,揚州的隋煬帝墓經專家考證確定為真,武功縣的應該是假墓,但是誰的墓,需要經過考古發掘才能確認。
觀點4:應為唐殤帝墓
十多年前,武功縣志辦組織人員編寫的武功縣志稱,武功鎮羅家堡西的墓為唐殤帝陵,人們訛傳為隋煬帝之墓。編撰者的依據是《新唐書》介紹武功時雲:「西原,殤帝所葬」。
據史書記載,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殺,立其第四子李重茂為少帝。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七月,李重茂死,追冊曰殤帝,十一月葬於武功西原。
2. 隋煬帝的墓被個叫楊勇的地產商挖了,請問這個開發商後來有沒有針對這件事做出回應
楊勇未做回應,因為他只是個房地產開發商。
不過民眾對此事倒是很殷切。因為他們版覺得好玩。
因果循環,報權應不爽,試問蒼天饒過誰?
楊廣奪位,殺兄弒父淫嫂,太子楊勇九泉之下難以瞑目。
千年之後,楊勇終於得報此仇。
一雪前恥。
話雖如此,但是楊廣還是半個明君,雖然他亡了國。
楊廣平南陳,創科舉,修運河,營東都,這些是抹殺不了的,他繼承了聖可汗的稱號,萬國來
朝。他的謚號據說是明,後來唐人將其改成煬。
楊廣因急功近利,導致了北方農民起義,最終貴族李淵成為最大的獲利者。
後來楊廣重用江南士人,南巡不返,其實是為了與北方劃江而治。
這也是為何他死後,南北士人對他的評價,兩極分化的原因。
西漢有文景之治,所以劉徹可以大展宏圖。
楊廣缺了前面七十年的休養生息,所以他亡了國。
3. 隋朝的歷史遺跡
京杭大運河是一個,不過現在就剩臭水溝了。還有河北有名的趙州橋,又叫安濟橋,就是隋朝的一個工匠李春修的......
4. 隋朝修建的大興城在什麼地方,隋煬帝為什麼要修這一座城
隋朝時期修建的大興城就是唐朝的長安城,在東南龍首山建立的新都城。隋文帝登基後的第二年就以漢長安成凋殘日久為由建立新都城,隋煬帝登基後修建了大興城也就是唐朝的長安城,修建新城的原因就是漢長安成水污染嚴重環境太差,因此才要修建新的都城。
不只是布局問題還有環境的問題,漢長安城是一座自然發展起來的都城,幾百年的發展使得人口眾多環境等問題日益嚴重。水污染問題十分的嚴重已經嚴重影響了百姓們的日常生活,連皇帝的飲水都是臭的。夏天整座城市都彌漫著惡臭味連皇宮中也被惡臭環繞,身為九五至尊的人自然是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
漢長安位於渭河的南面,當時渭河的流向也正在漸漸的向南部轉移,遇到雨季時漢長安城隨時都會被淹沒。大興城修建好了以後隋煬帝就遷都至大興城,唐朝以後將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漢長安在唐末年時被拆現如今之留下遺址。
5. 隋煬帝建的迷樓遺址在哪裡拜託了各位 謝謝
觀音山,是隋代迷樓故址,據《迷樓記》載,迷樓是隋煬帝行宮,本是隋煬帝行樂的地方,現在是佛家清修之地... 唐城遺址,揚州唐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保存完好,城廓明晰。
6. 揚州隋煬帝墓考古遺址公園是不是已經建成開放了
隋煬帝墓考古遺址公園整個工程分兩期進行,一期為景觀綠化和環境整治工程,已於去年9月建成並初步對外開放;二期將在今年內基本完成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並全面對外開放。
7. 隋煬帝遺址公園是不是已經在建設中
去年3月,隋煬帝和蕭後的合葬墓在揚州西湖鎮曹庄被發掘,這一轟動世界的考古學內重大發現在今容年4月份入選了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隋煬帝墓作為重要的文物遺跡,受到國家、省級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做好保護工作,市委、市政府特將隋煬帝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確定為2014年度30項(跨年度)重大城建項目之一。
8. 隋朝有名的主要遺跡叫什麼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兩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千米。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到了推動作用。
9. 隋煬帝陵的河南遺址
河南省的隋煬帝陵墓位於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郭村東南之柏山(又名蕎麥仁山),當地人直呼其「楊廣墓」。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載:「(隋)煬帝陵在永寧縣(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北,煬帝崩於江都,唐太宗遷葬於此。」除此,另多有志書記載隋煬帝陵在永寧。柏山上原有聖水寺,煬帝陵遷此後,唐太宗敕聖水寺僧人務要看守好該陵,「以勝隋事」。民國三年《河南通志》卷四十九《陵墓》篇和民國十八年《河南新志》卷十七《古跡·陵墓》篇中均載:「煬帝陵在永寧縣城東北,煬帝崩於江都,唐太宗遷葬於此。」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七《藝文》篇張論《金門山賦》曰:「維西則陽虛開文學之鼻祖,龜窩呈理數之淵源,長水浩淼,隋陵亘綿,高門嵯峨。」也說明隋煬帝陵在洛寧縣境。而今,洛寧縣城東北十公里錦陽川西部,渡陽河南岸,有一獨立的山峰,呈不規則的三棱椎形,如同龍首沖天而起,雄視北方。這座獨特的小
山當是地方誌所記的隋煬帝陵,因為它不載於史書,所以不能為外人所知。在洛寧縣很多人都知道「隋煬帝死於江南遷葬錦陽」的事,當地群眾都把這座錐形山峰叫做「香爐山」,專為隋煬帝楊廣供奉香火而設,說那個圓形山包就是楊廣的墓頂,香爐山西聖水寺僧人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看守楊廣墓,寺內原有石碑十餘通,其中明成化年間的石碑對楊廣墓曾有記載。
10. 隋煬帝建的迷樓遺址在哪裡
觀音山,是隋代迷樓故址,據《迷樓記》載,迷樓是隋煬帝行宮,本是隋煬帝行樂的地方,現在是佛家清修之地...
唐城遺址,揚州唐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保存完好,城廓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