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台遺址
『壹』 長城受到了哪些破環
用夯土和青石壘砌的世界建築奇觀,歷經歲月風霜依舊巍然屹立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荒漠化的威脅和人為破壞——
旅遊區城牆上刻字固然難以修復,更讓長城專家憂心的是,在長城沿線其他許多地區,保護工作基本沒人做
痛心於「到此一游」等遊人刻字給長城留下的累累傷痕,11月初中國長城學會與八達嶺長城管理委員會聯合發起了去除長城牆體字跡方案徵集活動,消息公布後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紛紛為長城保護獻計獻策。
長城專家喜憂參半地表示,遊人留言刻傷長城反映了長期以來長城乃至文物保護上共同的管理困境,而全社會澎湃的關切之情,卻令人看到了希望。他們呼籲,在當前長城沿線到處在搞旅遊開發的形勢下,立法保護長城已迫在眉睫。
整面城牆被刻成了一張大報紙
今年10月的一天,中國長城學會《萬里長城》雜志編輯部主任鄭嚴一大早趕到八達嶺長城上拍攝日出。太陽剛出來,斜斜地照著城牆,在側光下,一時間牆上遊人留下的刻字凹凸分明,異常扎眼,鄭嚴猛然感到,整面城牆就像一張大報紙。
記者近日從八達嶺瓮城西門「北門鎖鑰」登上長城,分別沿南北兩側依山而上的長城邊走邊觀察,看到這段3000多米的長城上,不論瓮城四周城牆、長城外側垛口、內側女牆以及十幾座敵樓,凡遊人伸手能及之處,每塊青磚上都被刻上了各種各樣的文字,其中以制高點北八樓附近為最多。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鮮文,以及難以辨認的字詞,刻得密密麻麻。這些字不僅破壞了長城的歷史面貌,有的字深達半厘米,已傷及牆體。
幾位重慶遊客對此見怪不怪,他們說,豈止長城,各個景區不都有嗎?除非是樂山大佛那樣夠不著的。而第一次登上長城的江蘇遊客方義峰看到一處女牆上沿被刻下手指粗細的「江蘇省」3個大字時顯得十分難堪,他對記者說:「在青磚上留下自己的一筆,就能與長城同在嗎?我替這位老鄉汗顏。」
中國長城學會學術研究部主任黃永仁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長城旅遊剛剛興起時,各個長城景區普遍遭遇了一次「毀容」高峰。近十多年來,隨著遊客素質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強,刻字破壞行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據了解,北京、河北境內的長城多為磚石砌築,是明長城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精華地段,隨著旅遊開發的地段越來越多,遭人為破壞的情形也日益嚴重。據中國長城學會2002年組織的長城萬里行考察結果,不算整修不久的丹東虎山長城,從傳統上的明長城起點山海關老龍頭長城到金山嶺長城、司馬台長城、慕田峪長城、八達嶺長城、居庸關長城,人為破壞不同程度地存在。
『貳』 墩台的橋梁墩台
橋墩和橋台的合稱,是支承橋樑上部結構的建築物。橋台位於橋梁兩端,並與路堤相接,兼有擋土作用;橋墩位於兩橋台之間。橋梁墩台和橋梁基礎統稱為橋梁下部結構。 中國周代以前,在河中堆集石塊供涉水。秦代在咸陽渭水上架了一座用石柱作橋墩的橫橋,「廣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三輔黃圖》)。唐代長安中橋「歲為洛水沖注,……李德昭創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更無漂損」(《中國石橋》),這種類端橋墩形式沿用至今。近代,墩台由石砌向混凝土澆築發展。同時,隨著橋梁技術的發展,有些橋梁的橋墩橋台成為橋樑上部結構的組成部分。例如 T型剛構橋、斜腿剛構橋的上部結構同橋梁墩台的上部是連為一體的;懸索橋錨索的錨固部分一般是同橋台結合在一起的;開啟橋的衡重部分常設置在橋墩台體之內;斜拉橋的索塔架往往包括基礎以上的墩身部分等。 在墩台工程方面,中國古代有創造性的成就,如漢代長安灞河橋採用了卯榫相聯結構,並應用若干節疊置的石鼓作成具有柔性墩性質的石柱墩。宋代泉州洛陽橋用船上起吊工具懸吊大石塊砌築石墩,石塊有重達10噸者,實為用水上浮吊進行墩台施工的最早實例。近代,各種類型混凝土墩台和預制裝配式墩台逐步向機械化拼裝施工方向發展。隨著施工裝備的改進和施工技術的提高,橋梁墩台深水施工,峽谷中高墩台建造,以及受復雜應力的空間結構的墩台建造,不斷獲得發展。國內外對中等跨徑橋梁多採用施工便捷、圬工量省的排架樁柱式橋墩。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跨越龐恰特雷恩湖的大橋全長約39公里,有跨徑為25.6米的基本橋孔1526個,其中1500餘座雙樁柱(直徑為1.64米的樁節段用12根預應力鋼絲束串聯)橋墩在15個月內完成,全橋在26個月內完成,創世界最長橋快速施工的記錄。 橋墩 由帽蓋(頂帽、墩帽)和墩身組成。帽蓋是橋墩支承橋梁支座或拱腳的部分,其作用是把橋樑上部結構荷載傳給墩身,並加強和保護墩身頂部。樁柱式墩的樁柱靠帽蓋聯結為整體。墩身是橋墩承重的主體結構,其作用是把橋樑上部結構荷載傳給橋梁基礎和地基。 實體墩 也稱重力式墩,依靠自身重量保持穩定的橋墩。它的整體性和耐久性好。實體墩的墩身常用抗壓強度高的石料砌築或混凝土澆築。當墩身較大時,可在混凝土中摻入不超過墩身體積25%的片石,以節省水泥。實體墩也可用預制的塊件在工地砌築,各塊件用高強度鋼絲束串聯施加預應力。砌築時,塊件要錯縫。用這種方法建造的實體墩又稱為裝配式橋墩。 薄壁墩 用鋼筋混凝土製作的實體薄壁橋墩或空心薄壁橋墩。實體薄壁橋墩適用於中小跨徑橋梁。空心薄壁橋墩多用於大跨徑橋和高橋墩橋。 柱式墩 在基礎上灌築混凝土單柱或雙柱、多柱所建成的墩。中國通常採用兩根直徑較大的鑽孔樁作基礎,在其上面建立柱作成雙柱墩,並在兩柱之間設橫系梁以增加剛度。此外,也常用單樁單柱墩。 排架樁墩 由單排樁或雙排樁組成的橋墩。一排樁的樁數一般同上部結構的主梁數目相等。將各樁頂聯系一起的蓋梁可用混凝土製作。這種橋墩所用的樁尺寸較小,因此通常稱這種橋墩為柔性樁墩。它按柔性結構設計可考慮水平力沿橋的縱軸線在各墩上的分配。 構架式橋墩 以兩欞或多欞構架作成的橋墩,多用鋼筋混凝土製作。構架式橋墩輕型美觀,但不宜在有漂流物或流冰的河流中建造。 橋台 由帽蓋(頂帽、台帽)和台身組成。台身有前牆和側牆(冀牆)兩部分。前牆是橋台的主體,它將上部結構荷載和土壓力傳達於基礎。側牆位於前牆的側後方,主要支擋路堤土方並可增加前牆的穩定性。前牆和側牆均可用石料或混凝土砌築。當上部結構為拱式體系時,除在橋面系同前牆相會處需設置台帽之外,在台身支承拱腳之處需另設拱座。和台帽相連的胸牆同橋面系端部之間應留伸縮縫。 重力式橋台 依靠自重來保持橋台穩定的剛性實體,它適於用石料砌築,要求地基土質良好。重力式橋台的平面形狀有U形、T形以及山形等。U形的整體性好,施工方便,但是台背易積水,故在台後填土中應設盲溝排水,以免發生土的凍脹。在土質地基上,翼牆同前牆相會合處應設置隔縫,將兩者分開砌築,以避免兩者沉降不均,產生破壞。 埋置式橋台 埋置於路堤錐體護坡中的橋台,它僅露出台帽以上的部分以支承橋樑上部結構。由於是埋置土中,所以這種橋台所受的土壓力很小,穩定性好。但是錐體護坡往往伸入河道,侵佔了泄水面積,並易受到水流沖刷,因此必須十分重視護坡的保護;在設計中應驗算護坡萬一被沖刷毀壞時的橋台穩定性和強度。 薄壁橋台 以 L形薄壁牆作成的橋台。這種橋台有前牆和扶壁,前牆是主要承重部分,扶壁設於前牆背面,支撐於牆底板上。扶壁有若幹道,其作用是增加前牆的剛度。台帽置於前牆頂部。底板上方的填土有助於保持橋台的穩定。 木墩台 主要用於木橋。僅在一些易於取材的林區採用這類墩台,其他形式橋梁在維修搶險時也用木墩台或木垛作為臨時支承。
走近吐孜托爾烽火台煙墩墩台在新疆,就怕自己走的少了,看的少了,聽的少了,這種感覺,在我以往去過的其它區域,從沒遇到過。
走近吐孜托爾烽火台,就是出於這種感覺。
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台。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吐孜托爾烽火台位於新和縣西出口附近,距縣城30公里。屬於唐代遺址。
有關資料記載:現高約11米。其基部為夯築,頂部用土坯壘砌。平面為方形,剖面呈梯形狀。基部:東西長15.2米,南北長11.8米,面積約179.4平方米。距烽火台北部約10米處的地表上散布著許多夾砂紅陶片、灰陶片,附近採集到龜茲五銖錢。
這里說到龜茲。所謂龜茲,是古代西域的一個國家。塔里木盆地北緣是古龜茲國所在地,漢唐兩代先後在這里設都護府。龜茲在漢西域50餘國中,為第三大國,人口81000餘,戶6900餘。統轄包括今庫車、輪台、沙雅、拜城、新和等地。國都延城,即今庫車。龜茲地處西域中心地帶,扼「絲綢之路」中段要沖。
新和縣古代為龜茲的西南屏障,分布於縣境50餘處古代遺址中,經專家考證屬於軍事活動、屯田戍邊的遺址就達10多處。
從新和縣古跡示意圖不難發現,這10多處軍事活動、屯田戍邊的遺址大多處於新和縣的西南方向和西北方向,在這些遺址的包圍下,有它乾城(東漢班超西域都護府所在地),玉奇喀特古城(發掘了西域都護李崇的銅印和「漢歸義羌長印」)和通古孜巴西古城(龜茲大城市)。
吐孜托爾烽火台就是這10多處遺址中的一處。
目測了一下,烽火台高不足5米,與相關資料記載的有很大出入,帶我來的朋友告訴我,能看到現在這個模樣,算是我的眼福了。她說,她每次來,每次看到的高度都不一樣,一次比一次要矮很多。
圍繞烽火台走了一圈,四周倒塌的很厲害,以至於底部是怎麼的結構已經無法看清楚,全被坍塌下來的土坯掩埋,而土坯已變成黃泥。在烽火台的中間部位靠北側,有一個洞窟。洞窟的四周,一塊塊土坯清晰可見。
在底部的東側,也有一個洞窟,洞口已被泥土埋住了二分之一,朝洞內察看,洞內有丟棄的礦泉水瓶、煙蒂等,看來,早些時候,這個洞窟還能讓人進去歇息,但是,現在要想進入洞內,除非匍匐而行。
唐代杜佑在《通典·拒守法》中,對當時的烽火台作了詳細的記載:「烽台,於高山四顧險絕處置之,無山亦於孤迥平地置。下築羊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為准。台高五丈,下闊二丈,上闊一丈。形圓。上建圓屋覆之。屋逕闊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為。上覆下棧。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並以石灰飾其表裡。復置柴籠三所、流火繩三條。在台側近上下,用屈膝梯,上收下乘。屋四壁開覷賊孔,及安視火筒。置旗一口、鼓一面、弩兩張、拋石、壘木、停水瓮、干糧、麻蘊、火鑽、火箭、蒿艾、狼糞、牛糞。每晨及夜,平安舉一火,聞警固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燒柴籠,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來,即烽子為賊所捉。一烽六人:五人為烽子,遞如更刻,觀視動靜,一人烽率,知文書、符牒、轉牒。」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多少了解到當時烽火台的模樣和運作模式。
朋友約我爬上烽火台頂部,我猶豫了一下,還是違心地爬了上去。(之所以說違心,一方面是這樣的古代遺跡,實屬罕見,我們不該在它瘦弱的軀體上,再踩上一腳,另一方面又抵擋不住爬上烽火台「山高人為峰」和「一覽眾山小的」慾望,更何況沒任何約束。)當然,爬上去的通道並不是過去的通道,而是當今到過此處的人踩下的痕跡。
爬山底部,極目四望,戈壁荒漠肆無忌憚地伸展開來,一眼望不到頭。黑的是鹽鹼地,白的是沙,紅柳或者是駱駝草稀稀拉拉點綴其間,營造出一點綠色,給大地一絲生命跡象。
我不知道,1000多年前駐守在烽火台上的士兵,是處於生什麼情形,或許很威嚴,或許很孤單,或許很恐懼,或許很飢餓,或許一夜之間被亂箭射死。我不敢作更多的設想。
離開吐孜托爾烽火台時,已接近黃昏。一整天陰天,到這個時候,太陽似乎被遮擋的不耐煩,憑著最後一點力氣,去撕破雲層,把落下地平線之前的最後一屢屢強光猛烈照射下來,雲層也不甘示弱,沒等太陽露出臉,又緊緊地將太陽裹住。
在這樣的天幕映襯之下,回望矗立在戈壁荒漠之間的吐孜托爾烽火台,顯得既威嚴又孤單。
盛橋煙墩墩台從廬江縣盛橋鎮出發,沿316省道往西,再折向南,便來到了七里村。在七里村的野外,當地居民口中提到的「煙墩」就矗立在此。雖然在當地傳說中,煙墩曾是三國時曹軍使用的烽火台,但卻一直未受關注。直到2011年6月,一起轟動省內的盜墓案,才稍稍揭開了這一壟黃土之下掩藏著的數千年歷史。
當地傳說:是曹操的烽火台
煙墩並不雄偉,只是一個十幾米高的土台,佔地一畝許,頂部平整,上面已長滿野草。它彷彿就是附近農家隨意堆放的土堆,然而,當地卻傳說這里是三國古烽火台,便不可不登頂一覽。沿旁邊的小徑登上頂部,極目遠眺,藍天白雲之下,視野極好,周圍的田野、村莊盡收眼底。
據當地居民說,三國時期,曹操率83萬人馬下江南時路過廬江,看上了白湖一帶,認為適合屯兵,便指揮士兵施工,准備排干湖水後平整地面養馬練兵。盛橋的煙墩據傳便是當時所建。不過有一天,士兵們正在大興土木之時,一隻喜鵲卻口銜「天意」而來。當時,士兵們以銅鼓為號,鼓響就收工開飯。這只喜鵲飛臨銅鼓之時,口中銜著的樹枝正好掉落下來,擊響了銅鼓。士兵們聽到鼓聲,便紛紛從工地上離開。就在他們吃飯的時候,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剛剛排完水的地方又被漲滿。見到此景,曹操認為是上天的啟示,只得長嘆一聲「此處不宜屯兵」,將大軍撤離。結果,這里沒有成為曹操的練兵場、養馬場,卻留下了一段古烽火台的傳說。
現在,煙墩周圍已看不到水,煙墩頂部也被村民種上了莊稼。歷史的真相被莊稼、野草和黃土層層掩蓋,沉睡數千年。
盜墓大案:揭開千年古墓
沉睡千年之後,煙墩下掩埋的真相卻被一群「不速之客」揭開。2011年6月,一起震驚全省的盜墓案在這里發生。據盛橋鎮文化站站長盛業升介紹,當時,一夥跨省流竄作案的盜墓團伙來到此地,以埋電線桿為名進行挖掘。這伙盜墓賊離成功僅差「半步之遙」,因為就在他們准備將挖出的文物交給買家時,卻出現了「內訌」,一名成員憤而向警方舉報。接到舉報後,警方「一鍋端」了這個團伙。
盜墓賊固然可惡,卻揭開了煙墩下神秘古墓的面紗。盜墓賊們挖出的文物是玉佩和玉玦各一塊。破案之後,當地文物部門曾進入盜洞對古墓進行了初步勘驗,初步判斷為戰國或西漢時期的古墓。我國戰國至漢代這段歷史考證有許多「空白」,如果這座古墓確定為這一時期的墓葬,將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研究與考古價值。盛業升還介紹說,古墓內的棺木為楠木所制,他們在棺木內發現了絲綢等物品。而且,古墓內的棺槨為四層結構,棺槨外面還有封土層,初步判斷墓主人的身份非同小可。
專家觀點:最早應是「神墩」
煙墩原來是一處古墓?廬江縣文史專家吳守春卻認為煙墩的真相不止於此。他表示,根據多年考證,煙墩最初應該是先民們聚居的「神墩」。先民們為求平安,便壘土而居。全村都住在用土堆起來的高台上,以抵禦野獸、洪水的襲擊。這種高台保留下來的,便被後人稱為「神墩」。
吳守春認為,為方便村民進出,神墩大多依水而建。此外,由於世代居住,世代修繕,神墩的土層分層明顯,堪稱「文化堆積層」。他考察了廬江縣境內已發現的200多處神墩,均有這兩個特點。
按照這兩個標准,他認為盛橋煙墩最初也是一處神墩。他說,煙墩周邊現在雖然沒有水流,但在歷史上卻是一處河道。此說法正與民間傳說中曹操放水屯兵的說法相吻合。他也對煙墩的土層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其完全符合「文化堆積層」的特點。
按照吳守春的觀點,煙墩最初是神墩,後來才被人在裡面修建了陵墓。他認為,古人修陵墓注重風水,神墩依水而建,形似山,非常符合風水的要求,達官貴人在此建造墓穴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實,神墩、古墓也好,烽火台也罷,歷史都已遠去。如今,煙墩已成為盛橋鎮的一處景緻。目前,盛橋鎮煙墩古墓發掘工作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准,煙墩的真相、煙墩內的「遺產」,將在不久的將來重見天日。
出行小貼士
行:自駕游,從合肥市內出發,由小西沖樞紐進入G4212高速,沿G4212行駛約55公里,從廬江/軍鋪出口下。再進入S319省道,進入廬巢路,到達盛橋鎮。從盛橋鎮出發,沿316省道往西,再折向南,便來到了煙墩古墓所在的七里村。
乘車,在合肥新亞汽車站搭乘合肥至盛橋的大巴車,到達盛橋鎮後,再打當地的「面的」去七里村。
玩:盛橋鎮內除煙墩外,還有龍山文化遺址、商周文化遺址、金城寺遺址等去處,以及明代廟碑、聖旨碑等大量遺散於民間的珍貴文物。
吃: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大餃、粑粑。
尋訪明代煙墩墩台
7月4日下午,深圳首個戶外走讀項目「山海之旅·走讀鹽田」開展第六期走讀活動,尋訪明代鹽田煙墩。深圳地方史研究專家、深圳博物館研究員張一兵帶領近30名通過公開報名的市民讀者登上梅沙尖,通過「戶外+閱讀」的方式,將深圳人最喜愛的戶外登山與對本土歷史文化的學習進行結合,穿越歷史,尋訪明代煙墩遺跡,感受鹽田土地上曾經的烽火狼煙。
在鹽田區首家書吧式圖書館——「習學書吧」,市民讀者先了解了明清時期深圳煙墩的基本概況,了解鹽田煙墩在中國海防歷史中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據張一兵介紹,煙墩,即烽火台。深圳煙墩的歷史從明代洪武年間設立衛所開始。鹽田煙墩直到嘉靖十四年《廣東通志》中才有明確記載,當時鹽田隸屬大鵬守御千戶所。但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粵大記·卷三十二·廣東沿海圖》中,鹽田墩台則找不到蹤跡,應該是遭到了裁撤。而後康熙七年展界,新安沿邊奉設墩台21座,其中有鹽田墩台一座,同時還有大梅沙、小梅沙墩台各一座。據此推斷,現存的煙墩應該是鹽田煙墩,屬明嘉靖朝遺存。
隨後,市民讀者乘車前往梅沙尖方向,沿登山道拾級而上,經過約40分鍾後,終於看到一座石塊壘砌的墩台。墩台距離登山道很近,殘存的墩基只有約兩米高,周圍被荒草和灌木所包圍。墩基的石塊間已經看不到粘連的痕跡,站到墩基上會感覺搖搖晃晃的。據張一兵介紹說,鹽田煙墩在整個廣東境內極具代表性,同時保存得相對完整,它的發現為鹽田這塊土地曾經作為古代海防要塞提供了重要證據,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活動現場,張一兵也現場帶領大家了解煙墩的結構,功能以及通過何種方式認定它的年代。
據悉,「山海之旅·走讀鹽田」系列戶外走讀活動,今年共分為「與文學同行」、「山海考察季」、「濱海生活季」、「歷史人文季」四大系列,10場活動,分別以鹽田疍民、梅沙尖煙墩遺跡、三洲田首義、梧桐山自然筆記考察、海上絲綢之路、海洋與城市、海洋與文學、海洋與創意、沙灘音樂等10個不同的主題角度切入,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藝術家與市民讀者一同行走。2015年度「山海之旅·走讀鹽田」系列活動將每月舉辦1期,活動全部面向市民免費公開報名,廣大市民可通過鹽田區圖書館海報、官方網站、「走讀鹽田」微信公眾賬號報名及了解活動最新動態。
『叄』 石峁遺址的發掘成果
文物部門曾於1976~1981年對該遺址進行過初步發掘,發現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槨墓、瓮棺葬等,出土陶、玉、石器等數百件,尤以磨製玉器十分精細,頗具特色,其原料主要為墨玉和玉髓,器類有刀、鐮、斧、鉞、鏟、璇璣、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並發現了古城址。石峁遺址玉器的出土可上溯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出土的玉器已散佚海外,被歐美幾家博物館入藏。
(圖冊資料來源 ) 在2012年的一次考古挖掘對石峁城址外城北部的25000餘平方米的一座城門遺址進行了重點發掘。外城東門址位於遺址區域內最高處,由「外瓮城」、兩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內瓮城」、「門塾」等部分組成。
此次考古中發掘出6件完整的玉器,種類為玉鏟、玉璜、石雕人頭像等。這是石峁遺址考古中首次發掘出的玉器。玉器就在石牆里,這是奇特的發現。可發掘中確實如此。出土的玉器一種是在傾斜的石牆裡面,第二種就是在倒塌的石牆堆積裡面,距離地面都比較低。
石峁遺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尤其以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玉人頭像價值最高,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唯一一個以人為雕刻對象的玉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煒林說:「上世紀70年代,就有考古人員在石峁徵集到127件玉器。其中不少被陝博收藏著。目前流失在世界各地的石峁玉器有4000件左右。」石峁玉器世界聞名,但是一直沒有「正名」。這是因為沒有在考古發掘上發現過石峁玉器,缺乏關鍵依據。
但在此次考古挖掘中,發掘出了6件完整玉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古收獲。證明了石峁玉器確實存在,流散各地的石峁玉器也因此「正名」。 2012年12月20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地處黃土高原北部邊緣且距離黃河20多公里的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在2012年5月至11月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集中埋置人頭骨的遺跡兩處,以年輕女性居多,與城牆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主持發掘的專家邵晶透露,這種頭蓋骨祭祀遺跡在中國新石器考古史上十分罕見。
在下層地面下發現集中埋置人頭骨的遺跡兩處,一共48個頭骨。一處位於外瓮城南北向長牆的外側;一處位於門道入口處,靠近北墩台。這兩處人頭骨擺放方式似有一定規律,但沒有明顯的挖坑放置跡象,擺放范圍外瓮城外側呈南北向橢圓形,門道入口處的遺跡略呈南北向長方形。經初步鑒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跡,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
主持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說,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部落首領人物死後使用人殉已成為通行的禮俗。但以年輕女性頭蓋骨用於奠基儀式或祭祀活動,在中國境內的考古發掘中十分罕見,在陝北地區為首次發現。這兩處集中發現的頭骨可能與城牆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依據實驗室分析結果,這些女性的年齡在20歲左右。 考古工作者2012年在後陽灣的一座房址附近發現了鱷魚骨板,呈正方形,正面有許多點狀小孔。很多人據此判斷那個時代的黃土高原,氣候濕潤適宜揚子鱷成長。
這塊鱷魚骨板是包括陝晉中北部、內蒙古中南部在內的河套地區的首次發現,所以推斷這條鱷魚未必生長於此,極有可能來自遙遠的南方。根據史料記載,上古時代有一種鼓名叫鼉鼓,用揚子鱷的皮革製作而成,是等級的象徵。因為「鼉」便是揚子鱷的古稱,按照學界最流行的觀點,這些骨板很可能便和製作鼉鼓有關。專家推測,鱷魚骨板出現在神木石峁,可能是當時上層社會的奢侈品交流而來的。 2012年在對石峁遺址的發掘中,在後陽灣一處房址之下,發現了一件被打碎的雙鋬鬲。發現時,兩個鬲套扣在一起,裡面有一些肢骨、肋骨等散落於套扣的鬲中。後經考古專家對骨骼鑒定發現,這些遺骨屬於一個不足周歲的嬰兒。這種用炊具埋葬夭折嬰兒的習俗,在當時的中國普遍存在。
經過細致發掘,在這具嬰兒的骨骸上發現了一些紡織物殘片。這一發現,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北方地區因為氣候乾燥,土壤水分不夠,很少有紡織品能夠保存下來,更何況是4000多年前的紡織品,所以尤為珍貴。經初步鑒定,這些紡織物原料為薴麻類纖維,這說明北方至少4000多年前就已經懂得人工紡織,並已經開始有意種植薴麻。此外骨殖上部殘留的織物殘片,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緊貼骨殖,經緯較為細密,上層經緯較為粗疏,說明4000多年前的石峁人已經有了內外衣之分。這一發現對於研究中國服飾的歷史,也有著重要意義,證實了「北麻南絲」這一構想的可操作性。 2015年9月考古人員在石城的牆體發現眾多「石雕人面像」,初步證實古城曾在原始宗教信仰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在開展正式考古發掘前,石峁遺址有石雕人面像的現象已引起考古專家注意。近十年前,有學者就對石峁遺址展開考察,進而公布了一批特徵明確、造型獨特的石雕或石刻人像,數量20餘件,均為砂岩質地,大部分是人面像,也有半身或全身的石像,其中不乏高鼻深目者,推測可能與中國西北地區早期青銅時代的同類雕刻有關。
『肆』 舒州的遺跡景點
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即薛家崗新石器文化遺址,至今已有五、六千年歷史,位於潛山縣城南7.5公里處的河鎮鄉利華村與水崗村交界處。該處已出土的一千多件古文物可供參觀憑吊,對研究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晚期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理想場所。
該遺址坐落在潛河邊上,高出附近農田3-7米,為一橢圓形台地,總面積約有六萬多平方米。在已經開挖過的一千多平方米方塘中,人們從土質結構上可以看到五個自然層。第一層為耕土層,第二層為唐、宋文化層,第三層為殷商文化層,第四、五層為新石器文化層。從四、五層疊壓關系和隨葬品的組合變化來看,新石器時期的潛山人,已經脫離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漸走向定居,並且創造了相當進步的生活、生產用具。
這里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在此定居,既便於飲水、耕作、養殖,也便於上山避災。這一具有獨特環境的定居點,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命名為「薛家崗文化」,被安徽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為我國研究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活和生產活動之狀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此外,在舒州(潛山縣城)內的天寧寨,亦發現了一處新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證明,在五六千年前,己有另外一個氏族,在潛山定居了。
從已經出土的一千多件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來看,其石器大都經過通體精磨,刃部非常鋒利。有一把石挫,光澤晶瑩,可以照見人影。尤其是石刀,有一、三、五、七、九等奇數刀孔,更屬國內罕見。石器有盆、碗、壺、杯等,大都為當時人民的生活用品。陶器尤為精美,有泥質和夾砂兩種,外表為素麵磨光,少數有弦紋、刻劃紋、針刺紋、堆紋等。折腹壺、雞冠耳手碗等,形式多樣,製作甚為精細。
在這些陶器中,還有數十個球,小的中空有丸,搖之叮哨作響,大球鏤有十四個對稱圓孔,內有七個小丸,亦搖之有聲。這些珍貴的陶器,告訴了人們,早期的潛山人已經掌握了很高的制陶技藝。出土的玉器多為裝飾品。有玲成剔透的玉環、玉管、玉瓊等。在這些豐富多彩的器物中,以孔眼石刀上的紅色花果圖案最具有代表性。它構圖嚴謹、線條勻稱,布局優美,是薛崗氏族特有的器物。
在第三層中出土了許多具有殷商時代特徵的青銅器,如箭鐮等,為研究安徽省及長江北岸青銅器文化造型藝術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致於唐、宋時期的文物就更多了,有唐朝的磚、瓦、當,宋代的瓶、碗、紡錘等許多生活用品,這說明此時的潛山人己具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產技能。
天柱山
位於古舒州(潛山縣)境內天柱山是安徽之源,中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2011年5月5日批准)、國家級森林公園、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最早五嶽之南嶽(古南嶽)。
天柱山東臨長江,西連大別山,雄峙江淮。風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境內山奇水秀,古跡眾多,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柱山因主峰雄偉峭拔如「擎天一柱」而得名。古為皖山、皖公山, 安徽簡稱皖即源於此。據《史記.封禪書》載,公無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至公元589年,隋文帝開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為南嶽,天柱山仍以古南嶽而受人仰慕。天柱風光,雄秀兼備,四十五峰各有千秋 。 這里處於南溫帶和北亞熱帶的交匯地帶,動植物種類豐富 ,珍貴植物有香果樹、紅豆杉、天女花,特別是成片的珍珠黃楊與雲錦杜鵑 ,伴生於海拔千米地帶,形成高山特殊的景觀。珍貴動物有花面狸、琴鳥、四聲杜鵑、娃娃魚等。天柱山有很多文物古跡。
山谷寺(三祖寺)
三祖寺,一名山谷寺,又稱乾元禪寺,坐落在舒州西北9公理處的谷口鳳形山上。鳳形山,唐宋以來人們習慣稱之為三祖山,這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天柱山的南大門,環境清幽,景色怡人。三祖山一峰獨秀,翠黛蒼郁,東西兩側崗巒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對三祖寺呈環圍合抱之勢,使山前形天一個天然谷口。清澈甘冽的山谷流泉從三祖山西側谷底潺潺流出,滾珠嘎玉,泠泠有聲,向南經谷口匯入潛河。寬闊的潛水河像一條潔白的玉帶,自西向東輕盈舒展,系於山前。河水清漣,波光粼粼,映現著青山塔影。水光山色,渾作一體,構成了谷口的獨物風貌,成為天柱山風景名勝的重要一景。
山谷寺始建於梁武帝時,為高僧寶志禪師首創。相傳:南朝梁時,白鶴道人、寶志和尚兩人都想在此建道場,梁武帝命他兩各施法寶識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鶴,和尚拋錫杖,鶴飛在前,將落地時被錫杖飛來聲所驚,止於他處,錫杖卓立此地,寶志即在此建寺。大同二年(536年)武帝蕭衍賜名為山谷寺,佛教二祖曾在此駐錫,境內三祖寺系禪宗三祖祖庭,佛教禪宗在中國的第三代祖師僧璨禪師在此圓寂,肉身葬於寺後小丘上,後人又稱為三祖寺。 寺院內覺寂塔俗稱三祖塔,建於唐玄宗時,塔下藏三祖舍利百粒,代宗大歷七年,賜號曰覺寂,塔高六丈,七層八面,結構精巧,壁雕佛像栩栩如生,北有石級可登,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層有四門相對,兩虛兩實,虛實分設。遊人登塔,常被虛實所迷。
建寺1500年來,這里道教、佛教文化幾度輝煌,鼎盛時期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說。現今寺門上高懸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朴初題寫的「山谷寺」匾額。佛道寺觀達3600餘間,現為全國重點對外開放寺廟。
石牛古洞
石牛古洞位於天柱山腳下、三祖寺西邊的山谷里 ,谷中大石累累,溪水潺潺,蒼松翠柏,紫峰白雲,風光秀麗。山谷腹部有個露天巨洞,洞前有一巨石,重約百噸,狀如一頭水牛卧於溪澗邊,在石牛旁有兩崖相接,蔥蘢植被填補了其間的空隙,構成了不是洞的洞門,從石牛後面看似石牛歸洞,故稱「石牛古洞」。據《潛山縣志》記載:如牛的大石有兩處,一在上游,巨石如牛伏溪底,借流水為浴,僅留腹背在外,水經其腹側,人行其肋上,有兩只天然牛蹄印嵌於近脊背處。一處在下游數十米,大石酷似牛的全身,頭、背、腹、腿,線條分明,單個地跪卧溪畔,狀如飽飲清洌泉水之後,昂首醉賞松竹交翠美景,諦聽三祖寺里鍾鼓之聲。
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個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牛郎把牛放在銀河岩上,就迫不及待地和織女到天柱山上幽會去了。神牛看見風光秀麗的天柱山下,地曠人少,男女老少墾荒耕種,十分艱辛,頓現勤勞本性,就悄悄下凡,來到天柱山幫助人們墾荒耕地。由於牛郎織女十分迷戀天柱山的景色,一連幾天樂不思蜀,王母知道後,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將將牛郎織女押回天庭。然而神牛眷戀人間美景,不願重回天庭,於是遁跡山林,沒入千年古洞,變成了石牛。神奇、勇猛、倔強的石牛便被傳為千古佳話。
古往今來,維妙維肖的石牛令南來北往的遊客嘆為觀止,寫下了許多贊美石牛的詩篇。明代詩人羅庄贊曰:「天生好景在人間,閬苑蓬萊奚足貴」。清代詩人丁珠在《石牛古洞》一詩中贊美石牛是「一品神仙」:「古洞悠然小洞天,石牛得此本無全。誰迎紫氣誰能杖,不糞黃金不受鞭。齒潔無勞臨水漱,心閑唯愛枕雲眠。千秋山谷真知己,信是煙霞一品仙。」
石牛經過風風雨雨,走過了數千年,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文革」中,愚昧無知的山民把石牛當做「牛鬼蛇神」,炸去了石牛的頭,只留下了殘缺不全的牛身。
唐宋以來,李白、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李柬之、留正、張同之等都酷愛潛山山水。李白在詩中表達了「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的意願。在舒州(今潛山縣)任團練副使的蘇東坡想定居潛山,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卜居為終老之計」。黃庭堅更是把自已當成潛山人,他特別喜愛石牛古洞的林泉之勝,自號山穀道人,常騎在石牛背上讀書,讓宋代第一畫家李公麟為他畫「黃山谷坐牛圖」,刻於崖壁之上。他在山谷築室讀書,寫下了十幾篇歌頌潛山山水的名篇詩作,在《題潛山》一詩小序中滿懷深情地寫道:「余家潛山,實為名山福地」。後人為紀念他,在其讀書處建起了「涪翁亭」。
黃庭堅游歷潛山過程中,最令他流連忘返的是「石牛古洞」。
置身「仙境」的黃庭堅,面對詩崖,感慨萬千,寫下了《題山谷大石》、《題山谷石牛洞》、《書石牛溪大石上》、《題青牛篇》等多篇詩文。他在詩中抒發了當時的心情:「鬱郁竊竊天官宅,諸峰排霄帝不隔。六時謁天開關鑰,我身金華牧羊客。羊眠野草我世間,高真眾靈思我還。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駕我山谷路。」陶醉於石牛古洞的黃庭堅,雖身處世間,卻已思接千載。人生的痛苦、仕途的艱辛、旅途的勞頓都已統統拋開,石牛古洞就是心中唯一讓他快樂的世外桃源。他經常騎著青牛,像仙人一樣優游在山谷林泉之中。
孔雀東南飛舊地
在舒州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上,千百年來,流傳著許多迷人的傳說,發生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1000多年前,我國最早的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從舒州府(今安徽潛山縣梅城)出發,沿梅河西岸向東南行4.5公里,便是焦仲卿的故鄉-----焦家畈。焦仲卿為漢末建安年間廬江府內一小吏,娶聰明美麗的民女劉蘭芝為妻,夫妻恩愛情深。兇狠的焦母不容蘭芝,以種種借口逼迫焦仲卿將劉蘭芝休棄,焦、劉二人被迫分離。離別時,兩人發誓生死相愛,不復嫁娶。於是,蘭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時投水自盡,焦仲卿得此消息,也自縊於庭中樹上。後來焦劉兩家將二人合葬於華山,墓旁種有松柏、梧桐。樹木間枝枝相蓋,葉葉相連,常常有鴛鴦鳥飛落其間,仰頭相啼,如泣如訴達五更。在今小吏港老街東側的華山崗上可見新修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人們習慣稱之為孔雀墳。
如今的焦家畈,早已不見當年小吏的蹤跡,但從一些老人娓娓的講述中,從孔雀台、小吏港及一些民間習俗里,仍強烈地感受到人們對焦、劉的懷念,焦劉二人名字早已溶入了這片山川、河流。盡管焦家畈已沒有焦家後代,但焦家畈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小吏港也是因焦仲卿曾是府中小吏而得名。孔雀台更是紀念焦、劉二人的建築。在今小吏港的下街,可見當年孔雀台的遺址。據史料記載,這座孔雀台始建於唐朝末年。初建時為土台,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規模最大時有幾十間房屋,佔地百餘平方米。台為上下二層,磚木結構。台內側門上有焦仲卿、劉蘭芝畫像。逢年過節,常有外地名班名角來此演出,唱唱「仰頭相對鳴,夜夜達五更」等有關焦仲卿、劉蘭芝忠貞愛情的戲文。在焦、劉的故鄉習俗里,人們把折磨媳婦的惡婆婆叫「焦八叉」,把受苦難的媳婦稱作「苦芝子」。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這一古老的愛情悲劇千百年來感動著無數讀者,這凄麗的故事曾被改編過越劇、彈腔、黃梅戲等多種劇本,深受人同喜愛。遙想當年,潛山何等繁華。縣城為廬江府府治和皖縣縣治所在地,車水馬龍,商賈雲集。今日潛山,在改革開發的新形勢下,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世紀的到來。城內高樓林立,城區面貌日新月異,孔雀東南飛的故鄉正在皖西南崛起。在今城區東南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雕塑-------《孔雀東南飛》。這座造型優美的雕塑,為古老的文明縣城增添了艷麗,同時也在向後人訴說著那震撼世人的千古絕唱。
古愛情絕唱《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最偉大的長篇敘事詩,被譽為「長詩之聖」。我縣小市港就是故事的發生地。古鎮小吏港,歷史上曾名焦吏港、曉市港、小市港,舊志載「以漢廬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自漢代就有其址。 小吏港位於皖水中游,距安慶市5 0 公里,抵天柱山風景區8 公里,與潛山縣隔河相望。舊時分上街、中街、下街。今稱舊時的三街為老街,新建的區域為新街。 古時,小吏港為水運港口,又是官道驛站。設有各種商行、貨棧、店堂、飯鋪、旅館、賭場、澡堂、作坊五百餘家,白天車水馬龍,夜晚燈火輝煌,常年人聲鼎沸,喧囂熱鬧。最具盛名的是竹簟行,上達三江,下抵蘇杭,客商雲集,把外埠的貨物帶到小吏港,把小市的特產斑竹簟銷往全國各地,日成交額高峰達數萬條。
小吏港遺有大量《孔雀東南飛》遺跡,鎮東一華里有一個村莊名劉家山 ,是《孔雀東南飛》女主人公劉蘭芝娘家所在地。劉家山有一口古井曰「苦水井」,相傳劉蘭芝作姑娘時,在此井汲水,井水清澈甘甜,蘭芝死後,井水變苦,無法飲用,故稱苦水井,後百姓將其填平。古鎮西,一河之隔是焦家坂,焦家坂內有一村莊名焦家園,是焦仲卿家所在地。漢時,小吏港、劉家山焦家園同是廬江郡轄地。今小吏港、劉家山屬懷寧縣,焦家園屬潛山縣。 小吏港鎮東有一山崗,曰花山。「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古時「花」、「華」通用,花山即華山。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劉合葬墓,當地群眾稱為「孔雀墳」。三十年代初期,墓前還曾有古青磚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節和臘月都有大批群眾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懷寧縣人民政府對此墓進行了修繕,用大理石製作了墓碑,碑文曰「漢焦仲卿劉蘭芝之墓」。 距「孔雀墳」不遠有「望雀墩」,墩上原建有「望雀亭」。相傳劉蘭芝死後,當地人們築墩建亭,逢年過節,攜老帶幼,攀墩登亭,祈盼孔雀歸來。 . 古鎮東有一廟,名「相公廟」,為紀念焦仲卿焦相公所建。有一座橋名「蘭芝橋」,為懷念劉蘭芝所建。 小吏港還有一個名聞遐邇的古建築——孔雀台,與南京鳳凰台、武漢黃鶴樓並稱為「長江流域三大精靈」。「到安慶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孔雀台亦名萬年台,相傳是焦仲卿、劉蘭芝定情的場所,後人為歌頌紀念這一對對愛情忠貞不二的男女青年,築台以示懷念,故而得名。據碑文記載,此台始建於唐末,為一土墩台。元朝在土墩上搭了竹棚,上蓋竹簟。明朝永樂年間,台基用石條砌築,台身是磚木結構。到清朝,則修繕成氣勢恢宏的古戲台。各行業都在特定的日期,相邀戲班在孔雀台演出,少則幾日,多則十天半月,這也是小吏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 孔雀台四周有一組古建築群,台右是振風亭,又名化紙亭、字紙亭,系磚砌五層寶塔,塔心是焚燒字紙的場所。小吏港遺風,凡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可隨意扔,街道上有專人拾起丟棄的字紙,虔誠地送到字紙亭焚燒,表現出當時人民對文字的尊重和敬仰。遺憾的是「孔雀台」及周圍古建築毀於「文革」期間。 距小吏港東一華里地,是著名的新石器遺址「王家山遺址」。距小吏港北三華里地植有著名的「乾隆牡丹」,年代久遠,花盤碩大,最著特色的是一株枝上盛開幾種不同顏色的花,每年牡丹盛開之時,觀賞遊客數以萬計。
當地政府和人民正抓緊恢復《孔雀東南飛》遺跡原貌,旅遊部門將小吏港列為安慶——天柱山旅遊線路中一個旅遊景區。不久的將來,《孔雀東南飛》將以其獨有的文化底蘊,成為皖西南又一亮麗的旅遊景點。
三國時期南國佳麗——二喬故里
大、小二喬,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也。父喬國老德尊於時。大喬國色流離、資貌絕倫。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術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喬公有二女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因遣人禮聘,得邀喬公允許,送入一對姊妹花。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按照傳統觀點,堪稱郎才女貌,美滿姻緣了。作為艷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最早而著名的作品當推唐代詩人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
『伍』 東北小長城景點
虎山長城 丹東市
撫順關 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東前甸鄉。今關已毀,現存台堡遺址。撫順城,為沈陽中衛所轄千戶所城,城建於明洪武年間。
鴉鶻關 明長城遼東鎮重要關隘,位於遼寧省新賓縣西南葦子峪鄉。又稱三道關。
牛庄城 遼寧省海城市牛庄鎮。
分水關 遼寧省北寧市北15公里。清代改稱分稅關。分水關城已毀,沿北關門遺址兩側有長城遺址,向西直抵醫巫閭山,山上尚存石築烽火台。
寧遠城 遼寧省興城縣興城鎮。
陽關 陽關簡介 陽關圖片
平定堡城 遼寧省鐵嶺縣平定堡鄉,堡城已毀,現存有城下鎮遠南墩台遺址。
清陽關 遼寧省昌圖縣清陽堡東4公里關門山的隘口處,關城已被採石場拆毀,只存遺跡和關城兩翼的長城。
新安關 遼寧省開原縣慶雲堡鄉西4公里的雙樓台。雙樓台即新安關城東門遺址。
鎮遠關 遼寧省黑山縣白土廠鄉。當地人稱雙棒台,實際為關城被毀後南關門和北關門遺址。北關門兩側長城仍存有兩米多高的土築城牆。關外有晾馬山墩台和清柳條邊遺址。
錦州城
明遼東鎮衛城,明稱廣寧中屯衛,位於今遼寧省西部,在大凌河之西小凌河之北岸,為山海關通向遼東的樞紐,亦是關內外走廊的要塞,它南臨渤海的遼東灣,北依虹螺山,地勢十分險要,是明遼東鎮長城海防系統的重要屯兵城。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指揮曹奉在元朝時的永樂縣舊址上修築。並於天啟五年(1625)重新修繕。
『陸』 長城有多少個關
長城分為9個鎮,這些長城都相連,在北京周圍,長城分為內長城和外長城兩段,在居庸關分叉,外長城走八達嶺到獨石口、張家口,內長城走紫荊關、娘子關,兩長城在山西省偏關老營一帶重新合成一股。北京是明朝的首都,所以北京境內的長城修得最為堅固,因此精華的地點也最多。
八達嶺長城:北京延慶縣
居庸關長城:北京延慶縣
卧虎山長城:北京密雲縣
司馬台長城:北京密雲縣
潘龍山長城:北京密雲縣
牆子路長城:北京密雲縣
三峪長城:北京密雲縣
滴溜山長城:北京密雲縣
將軍關長城:北京平谷縣
黃松峪長城:北京平谷縣
箭扣長城:北京懷柔縣
慕田峪長城:北京懷柔縣
大榛峪長城:北京懷柔縣
河防口長城:北京懷柔縣
神堂峪長城:北京懷柔縣
青龍峽長城:北京懷柔縣
響水湖長城:北京懷柔縣
黃草梁長城:北京門頭溝區
紫荊關長城:河北淶水縣
馬蘭峪長城:河北遵化縣
金山嶺長城:河北灤平縣
倒馬關長城:河北阜平縣
白羊峪長城:河北遷西縣
喜峰口長城:河北遷西縣
角山長城:河北青龍縣
三道關長城:河北青龍縣
張家口長城:河北張家口市
烏龍溝長城:河北淶源縣
九門口長城:遼寧凌源縣
虎山長城:遼寧丹東市
長城鄉長城:山西陽高縣
邊牆五堡長城:山西大同縣
娘子關長城:山西靈丘縣
偏關長城:山西偏關
鎮北台長城:陝西榆林市
神木長城:陝西神木縣
靖邊長城:陝西靖邊縣
中衛長城:寧夏中衛縣
殺虎口長城:寧夏殺胡口
山丹長城:甘肅山丹縣
綉花廟長城:甘肅山丹縣
嘉峪關長城:甘肅嘉峪關市
『柒』 請問長城受到了哪些破壞
今年11月,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境內與山西省交界處的明長城蘆梁山段遭到非法采礦者挖掘,主體結構嚴重損毀。經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的專家組認定,開挖長城主體高度達10米左右,造成塌方23米,周邊劃定的保護區已經被挖掘得破爛不堪,破壞面積共計1000平方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已撥出專款對這段被毀壞的長城進行搶救性保護。然而這並不是偶然事件,2006年,一條新修的公路途經約1公里的一段明長城遺址,開發商無視文物局不許破壞長城的要求,將長城「推倒」20多米,深深地壓在路基下面。該公司後被處以50萬元罰款,但對文物造成了不可恢復的破壞。
我國一些地區的長城破壞十分嚴重,據了解,在甘肅境內珍貴的戰國時代長城本來有600公里左右,但如今從牆體到城基全部計算在內只有300公里,而2200公里的漢代長城只能看到1000公里,1400公里的明代長城也只剩下1000公里。武威市黃羊鎮境內有一段蜿蜒數公里的明長城,竟然坍塌分解成大大小小的幾十段,遠遠望去,彷彿一把破舊的鋸齒。這些城牆牆體早已風化空鼓,形成脆弱的土殼,用手輕輕一撥,整片的牆體就被剝落下來。在陝西,由於長城大部分建在山間或大漠之中,經過千百年的風吹日曬和雨水侵蝕,許多土牆已經坍塌消失,許多戰國及明長城遺跡已被風沙埋壓。
『捌』 近年來長城遭到了哪些破壞
長城之憂:只剩下2500公里
「據史料記載,長城全長約6300公里,所以叫萬里長城。但據我們最新的調查顯示,明長城牆體和遺址總長已不超過2500公里。」中國長城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惋惜地說,「現在的明長城,有較好牆體的部分已不到五分之一,有明顯可見遺址的可能已不足三分之一,在一些自然條件惡劣或政府管理鬆散的地方,長城實際上已經消失殆盡了。
在長城保護過程中,專家們往往會聽到一種聲音:「長城不是很堅固嗎?我昨天還跟家人一起參觀了呢!」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長城學會名譽會長羅哲文痛心地說:「正因為長城的長,許多問題才被忽視了。人們看到保存完好的北京八達嶺長城,認為其他地方即使不如八達嶺也差不多少。如果這種觀念不糾正,今後我們的長城很可能只留下幾個雄偉的『點』,而廣大的地方很可能因為不受重視、得不到保護而不復存在。」
在北京,北京建築工程設計院曾組織人員在今年3月對平谷、密雲、懷柔、昌平、門頭溝等地轄區內的696公里長城進行實地測繪,測繪人員發現,北京段長城有三成損壞嚴重。
在陝西,由於長城大部分建在山間或大漠之中,經過千百年的風吹日曬和雨水侵蝕,許多土牆已經坍塌消失。榆林是我國歷代修築長城比較早比較多的地區,有戰國、秦、隋、明幾個歷史時期的長城。境內的明長城東起府谷的黃甫川、西至定邊的花馬池,沿途有819座守護壕牆、崖塞、780座小墩、15座邊墩、36座營堡,其中鎮北台是萬里長城上最大的軍事瞭望台。如此雄渾的建築,經過多年的自然損害和人為破壞,現僅存遺址88個點,戰國及明長城遺跡雖多,但80%的長城牆體已被風沙埋壓。今年9月,記者沿榆林到定邊的高速公路走了一段,公路兩旁的長城遺跡斷斷續續,許多地方根本看不到長城的具體走向,只有登上尚存的烽燧遺址遠眺,長城的痕跡才依稀顯現。
在甘肅,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楊惠福介紹,甘肅境內珍貴的戰國時代長城本來有600公里左右,但現在,從牆體到城基全部計算在內只有300公里,而2200公里的漢代長城只能看到1000公里,1400公里的明代長城也只剩下1000公里。而在一些不便於築牆的山地,長城還以烽燧的形式體現,形成烽燧線。目前在甘肅境內已發現的烽燧有1334座。
在寧夏,通過初步調查和衛星遙感觀測,寧夏境內長城總長約1507公里,其中可見牆體的只有506公里。這些長城分布在6萬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城障、關隘、烽燧、墩台、壕塹、營池、寨堡等與長城有關的建築星羅棋布。保存至今的營堡有282座、城台有706座、墩台有1065座。
寧夏文物局原副局長周興華向記者講述了一段50年前的往事:他上中學時,老師常常帶他們在長城邊上活動。那時的長城既高又寬,烽火台尤其雄偉壯觀。不久,一條新路穿境而過並且修在了長城上面,從此,長城的壯觀景象只能留在他的記憶里了。(記者 陳宗立 庄電一 楊永林 通訊員 董城)
長城之識:要有大中華文化視野
為了保護好長城,當前對長城的認識和定位應該有一個全面更新。內蒙古文物局局長劉兆和對記者說,過去一提起長城,就認為是地處中原的漢族為了抵禦北方外族入侵而修築的防禦工事。其實,中國的長城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是中華各民族共同融合成長、共同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包括漢族、少數民族共同完成的世界 文化奇跡。
中國的長城最早是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修建的,漢族在修,同時少數民族也在修,是政權與政權之間的界線。
劉兆和認為,中國歷史上強盛、開放的朝代從來不修長城,比如唐朝、元朝、清朝。它從一個側面說明,長城是古代生活在中國版圖上的各民族以及當時政權之間的象徵性分界線。
一些內蒙古的學者研究認為,長城也是古代各民族相互依存的聯絡線,歷朝歷代長城的變遷,正反映了各民族在交流和紛爭中不斷融合發展的歷史進程。
劉兆和說,用大中華的文化視野解讀「長城」,有利於長城在國際上的宣傳,也有利於我國各民族從心理上親近長城,更大范圍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護、保護長城的積極性。(記者高平)
長城之殤:破壞源於天災人禍
萬里長城正在縮短,一個重要原因是自然破壞。荒漠化等區域生態問題是長城保護面臨的嚴重威脅。專家指出,目前長城分布的區域主要是乾旱荒漠區、半乾旱區和半濕潤區,這些都是中國荒漠化危害及影響最嚴重的地區。許多地方,長城常年遭受自然吞噬風化,瀕臨倒塌而無人修繕。例如內蒙古地區,由於當地風沙大、雨雪、水土流失、山 體滑坡和地震等災害較多,給長城造成了極大危害。包頭、固陽的秦長城曾在1995年的包頭地震中破損嚴重。
同時,由於很多長城分布在草原和戈壁深處,一般的交通工具很難進去,給長城普查和保護帶來相當大的難度。今年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北部,考古工作者新發現了一段漢代長城,長城由59座烽燧和土牆連綿組成,長達百里,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居延設立都尉後,在修復秦長城的基礎上加修的漢代長城。這是近年來我國長城遺跡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但是這個地區杳無人煙,很少有人能進去。
自然的破壞是導致長城衰老的重要因素,但是人為的破壞要遠甚於此。隨著人口的迅速增加、各類建設項目的大量上馬和地方經濟的盲目發展,人類對長城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殘酷的破壞。
77歲的岳邦湖老先生是原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長城考古專家。他指出,對長城的破壞分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風蝕、暴雨和洪水沖刷以及地震坍塌等。人為因素,一是建設性破壞,如修公路、修鐵路、建民房等,這種破壞最厲害,往往直接推倒牆體;二是取土,多年以來,長城因其「年歲」較長被當地人挖去用作上等肥料;三是牛羊等牲畜踐踏;四是在城牆上挖洞,用以避雨、避寒,或者在牆下挖洞修水渠。在對長城的破壞中,人為因素遠大於自然因素,這是最讓人痛心的。
對長城的人為破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寧夏文物局原副局長周興華告訴記者,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寧夏農村常常挖長城造田或把長城土當作肥料鋪灑到農田裡,許多農民認為長城土有肥力,可以壓鹼。後來,又有人隨意在長城上取土、掏洞、修窯、建庫房。到了最近二三十年,各類建設性破壞事件迅速上升。在建工廠、修公路、拓開發區、改造城市中,就有不少是以破壞長城為代價的!
僅2005年一年的時間內,寧夏就發生多起損毀長城的事件,其中被媒體曝光的就有十多起,而今年又連續發生多起。2006年9月,某單位在寧夏中衛市境內施工時,擅自將一段長城挖開近200米的豁口。當有關人員接到群眾舉報後,施工方感覺事態嚴重,又擅自用推土機將豁口堵上,並在上面插上蒿草,企圖掩蓋證據。結果,對長城造成二次破壞,原來的長城被徹底弄得面目全非。
無獨有偶,記者在寧夏南部彭陽縣的長城塬采訪時,當地一位知情者乾脆指著腳下的石子路告訴記者說,你站的這條路,就壓在秦長城上!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張懷武曾指出:「在長城上私建廟宇、亂搭亂建,以長城為院牆、羊圈、廁所或在長城上掏洞居住、儲物的情況,不勝枚舉。」
長城是跨越多個省份的不可移動性文物,在對各地長城現狀的考察中,我們發現了許多人類對長城的觸目驚心的破壞:
2002年,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縣修公路向農民征石頭,農民找不著,索性上山把長城拆了,以15元一拖拉機的價格,把1000多里的長城磚賣給了建築商。如今那裡的長城連地基都不復存在,永遠地消失了。
寧蒙交界的賀蘭山三關口長城,由於毗鄰採石場,經營者為通行方便,不惜在長城上打開豁口,讓拉運石頭的車輛在長城上穿行,採石的挖掘機甚至開到了長城上面。
寧夏中衛城北龍公廟附近有一段保存良好的長城。有人竟在距長城只有幾百米遠的地方挖湖蓄水。結果2005年湖水暴漲,水漫長城,三四百米的牆體坍塌。
2003年4月,陝西省定邊縣的三家施工單位在修建公路時,在長城上分別撕開了三個30-40米寬的大豁口。此處長城原來高約4米左右,城牆厚度約5-6米,是保存較好的夯土遺跡。三個大豁口一下子就破壞了105米長城,使這段明長城遺址遭到了毀滅性破壞。事件發生後,陝西省文物局迅速派人到現場調查,並對三家施工單位各罰款50萬元。150萬元罰款的確是個大數字,但對破壞了的國寶長城來說,即使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
還有一種讓人哭笑不得的情況。近年來,由於保護長城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一些地方政府和個人開始修復長城,但這種修復往往沒有經過科學論證,畫蛇添足,對長城造成了另一種不可恢復的破壞。陝西省府谷縣麻鎮殘存有一段土夯長城的墩台,2005年,當地一位老人發起了修復長城墩台的募集活動,獲得8萬元資金,修復了一處明代成化年間的夯土長城墩台遺址,這個新墩台一部分用舊磚,一部分用紅磚,都被青色塗料覆蓋,與下面殘存的黃色夯土極不協調,嚴重破壞了古長城。
寧夏文物局副局長衛忠告訴記者,曾有一個民營企業家,在未經自治區文物部門批準的情況下,擅自用新磚包砌了兩公里長城,進行旅遊開發。結果,嶄新的磚砌結構,給這段在當地有「小龍頭」之稱的古長城造成了災難性破壞,他投資的800萬元也血本無歸。而這個「狗尾續貂」的「傑作」,至今沒有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