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遺址
㈠ 古代 嶺南窯 的瓷器和窯址,燒造年代等相關問題,哪位大神願意給予指導
嶺南窯火,源於秦漢,興於唐末五代,宋代時達到輝煌之巔。嶺南窯火最興盛時期當數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嶺南,泛指五嶺以南地區,特指廣東、廣西和海南。走進嶺南,沿著洛清江與北流江等河流盤桓,就會發現很多古窯遺址,如嚴關窯、永歲窯、田嶺窯、中和窯、垌窯、紅渡古窯、九龍窯、筆架山窯等,這些古窯,按形態有馬蹄窯、葫蘆窯、饅頭窯、龍窯,廢窯累累,星羅棋布,遺址上散布的無數的制瓷窯具、旋轉模具、圓器、琢器,碎落的隔代瓷片灑了一地,一腳就能踩踏幾個朝代,自將磨洗認前朝,那些窯火映紅臉膛的匠人像剛剛從這里撤走似的,附近還在隱隱地散發出瓷土的溫潤氣息。
嶺南燒制陶瓷,古已有之。從秦代開始,秦始皇開靈渠,中原瓷器匠人渡過靈渠,穿過蠻煙瘴雨,到嶺南發展、寓居,給嶺南帶來製作陶瓷的新工藝。古代制瓷是燒柴,嶺南的森林密布,保證了制瓷的燃料供應。嶺南的天然瓷土資源,保證了制瓷的原料和釉料供應。
從1107到1224年的百餘年間,就建有幾百座瓷窯,以燒青瓷、月白、黑釉等瓷種,燒得多是日用品如碗、盞、碟、壺、瓶、缽、爐等,紋飾的圖案多以富貴平安、壽山福海、雙魚戲水、嬰戲圖、姊妹花等內容為題材。窯火烈焰,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凝固在瓷品上。一時間,窯火相望,蔚為壯觀。兩宋時期,嶺南窯火,持續輝煌。
元代,曾一度「禁商泛海」,海上貿易走下坡路,嶺南瓷器的海外貿易中斷。加之元代貴族崇尚白色,此時,嶺北的白瓷業日益崛起。而嶺南瓷窯以生產傳統青瓷為主,市場份額佔有量劇減,自然敗下陣來。嶺南瓷業經過這一次重大沖擊,一蹶不振,嶺南窯火漸漸地暗淡下去。謝謝
㈡ 中國各地古墓遺址
4.1 古文化遺址4.1.1 窯鋪崗窯址名稱:窯鋪崗窯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唐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簡介:窯鋪崗窯址位於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據當地群眾反映,當地古代異常繁榮,一說叫錦溪鎮,又說叫興安鎮,只是在黃巢起兵後,因戰亂而蕭條衰敗,這一帶有古窯址二十一處。李家村旁的丘地上發現的呈龍窯型,發現大量碎碗片與次品碗。同時還發現殘破小高頸青瓷罐一隻,園口鼓腹四系罐一隻,殘破窯具等。秞不及底,呈蟹殼青色,碗中都有五個支點的痕跡。經省文博專家鑒定為晚唐瓷窯。4.1.2 霄沖山遺址名稱:霄沖山遺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2004年12月27日時代:商周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簡介:霄沖山遺址位於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面積約50多畝,山上栽滿了梨樹等果樹,霄沖山下面有一口大水塘。在霄沖山發現了許多陶片,有籃紋、方格紋、繩紋、曲折紋等,該遺址屬商周文化遺址。4.1.3 象山書院名 稱:象山書院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南宋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第一中學簡 介:象山書院舊址在上清鎮東十里許的應天山。據《貴溪縣志》記載:宋淳熙中(1174—1189)彭世昌與侍郎張運之侄伯強行已等開山結廬,延青田陸子講學,以山形如象,更名象山,齋日:象山精舍,自號象山翁。紹定五年(1232),江東提刑袁廣微以山間不近通道,改建三峰山下之徐岩,具以本未上於朝,有詔賜額「象山書院」。此後,三峰山下的象山書院多次進行修建,並在城內梅花墩和掛榜山建過象山書院,至清末,又在三峰下進行了重新修建,其規制為:講堂五間、文昌官三間,山長居所三間,學員居所三棟15間,象山祠一座10間,文峰塔一座,藏室一座在山岩。現應天山象山書院房舍已盪然無存,遺址難辨。三峰山下的石壁上尚存鐫刻的「象山書院」四個大字,字體為楷書,每字一米見方,山下僅存山岩藏室一座。解放以後。三峰山下象山書院的舊址上已改建為貴溪第一中學。4.1.4路水坑古城牆名 稱:路水坑古城牆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清代類 別: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簡 介:路水坑古城牆位於本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的深山密林中。有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小道沿著小溪曲徑通達。路水坑古城牆用大塊鵝卵石鋪成,堅固結實。長59米,高4米,厚:頂部1米,底部1.5米,中段有一門,高2米,闊1.5米,上端為拱形,如城門。由於城牆修築在兩座高山的陡壁懸崖之間,有一人防守,萬夫莫開之勢。古城牆里50米處有屋基一處,包括圍牆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似為防守人員居住,再進去3華里,有殘存屋基10多處。《貴溪縣志》無路水坑石城牆記載,在對當地群眾進行調查中,有兩種說法:一說這里是唐王躲番處;二是躲「兩兵」(外國侵略者)而修築的,據此,路水坑古城牆有可能是南明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1645)或唐王朱聿粵(年號紹武—1646年)而築,也有可能是近代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軍為防止外國侵略者而築。4.1.5 皮子嶺商代遺址名 稱:皮子嶺商代遺址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商代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簡 介:遺址位於本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一帶。東西走向,寬約2華里,長5公里,這里屬丘陵地帶,坡緩,向陽,近信江河。由於雨水沖刷,1979年1月,毛爐大隊護林員阮從光發現了暴露地面的石器,後經文物人員考察,在這五平方公里的地帶,共獲取石予8件,石鏃30件,石刀6件,穿孔石刀9件,石斧6件,有肩石斧6件,石錛2件,在這67件文物中,除6件石鏃完好無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缺。這些石器磨製精細,經考察屬商代遺址,由此可以推知認定,在四千年前就有人在這一帶勞動、守獵、繁衍、生息。該遺址於一九八六年四月,被貴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4.2 古墓葬4.2.1江汝壁墓名 稱:江汝壁墓級 別:貴溪市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4年4月時 代:明代類 型:古墓葬地 址:貴溪市金屯鎮南坂村簡 介:江汝壁墓座落在本市金屯鎮南坂村委會螃蟹形村西約50米的一座山丘上。據《貴溪縣志·人物》記載:「江汝壁,字懋谷,號貞齋,正德辛已進士,延試二甲一名世宗朝,歷官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充經筵講官,纂修玉碟,講述太極圖,繼充日講官……,官至詹事府少詹,致仕十有餘年而卒。有《碧洋集》行世。」江汝壁墓建在圓形山包的中央,東南向,兩旁有弧形山嶺,呈螃蟹形。墓外形宏偉,中間有石階通山下,寬5米(現已無存)。兩旁有石俑、石馬、石羊、石獅各一對,造型逼真,工藝精湛,上述石雕雖歷經風雨,但保存完好。此墓於1985年被盜。另該墓原有「江汝壁之墓」石碑一塊和石香爐一座,也無存。4.2.2 明代夏鼎碑名 稱:明代夏鼎碑級 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八十年代時 代 :明嘉靖十八年(1535年)十二月十五日類 型 :古墓葬地 址 :龍虎山上清鎮桂洲村東首簡 介:墓碑坐落在上清鎮東首。碑為漢白玉石刻,碑高3.75米、寬1米、厚0.33米,其中碑頭高0.5米。碑頭有4龍戲珠,明嘉靖十八年(1535)十二月十五日。4.2.3 饒國公吳全節墓名稱:饒國公吳全節墓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元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南面簡介:饒國公吳全節墓位於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村南面。據《縣志》載,宗師吳全節乃元代壽楊村人,博古通今,元成宗時授「法教嗣師」,元順帝時,贈饒國公爵上卿,死後葬十二都山田村,現僅存石人四具(三具無頭),石馬兩樽,墓早年被盜,僅留墓坑一個。4.2.4 大窩象形山明墓群名稱:大窩象形山明墓群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明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簡介:大窩象形山明墓群位於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處,此山原是璜塘姜家村祖墳地,墓群葬於山腰,共有四座墓。第一座為姜明所夫婦合葬墓;第二座為姜石谷夫婦合葬墓;第三座為姜文峰之墓,墓碑刻有「明中憲大夫」;第四座是姜雲木夫婦合葬,墓碑上刻有「明中順大夫」。四墓前後連成一條直線。墓場兩側豎有兩層大石墩,高1.5米,相距40米。姜文峰即薑桂,系明弘治進士,曾任知縣、知府,至浙江左布政。
㈢ 薛城遺址的古瓷窯遺址
中陳郝瓷窯遺址位於鄒塢鎮中陳郝村,當地有「十橋九廟七十二座缸瓦窯」之說。該窯址范圍較大,以中陳郝村為中心,在方圓3平方公里內地上地下散布有許多瓷片、窯具,並有完整的器具出土。根據其釉色、造型及裝飾的特點,該窯址可分為南北兩區。北區窯址年代應為南北朝至初唐時期,延續一里許散布有大量青釉等瓷片和窯具。其中,青釉最多,黃釉、醬釉及釉上施褐斑彩較少,少量瓷片出現類似鈞窯的天藍釉,採集的主要標本有碗、罐、盤、口壺、盆、高足盤、杯等;裝飾技法以刻畫為主,刻花極少,常見圖案有波浪、草葉、方格、網狀、半圓、同心弦紋等;器物的造型屬北方青瓷風格,採用支釘支燒,標本中的窯具有三叉支釘、支墊、墊圈、窯磚等。
窯址南區在村南一帶,年代當晚於唐朝,歷經五代、北宋、金、元諸朝。窯址內瓷片、窯具遍地皆是,從村民中徵集到的完整器物已達近百件,主要有碗、罐、缽、盤、燈、碟、缸、壇、玩具等。釉色有白、黑、黃、綠,多見白釉黑花,次為白釉紅花及褐點彩、綠點彩等。窯具有三叉支釘、窯棒、支墊、匣缽等。
據歷史記載,唐宋時期,該地瓷器已遠銷到東、南亞各國,具有中國民間第一窯美稱。中陳郝窯址現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㈣ 中國4大古窯有哪些
「六大窯系」是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襲、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五大名窯」即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五大,不是四大吧?
宋代五大名窯
鈞 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官 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㈤ 老農在古窯遺址撿到一件瓷器,弄不懂用途,後被確認是什麼寶貝
老農在古窯遺址撿到的瓷器是元龍泉窯周型硯滴,上世紀六十年代,這位老農在浙江古窯遺址周邊轉悠,然後就撿到了這么一件瓷器,沒辦法,人家運氣就是這么好。但是他不知道這是啥呀,看起來挺精緻的,但是又不像瓶瓶罐罐那麼實用,也不能拿在手裡把玩,他將這物件拿給村子裡的其他人看,大家七嘴八舌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
現在這個元龍泉窯周型硯滴被收藏於浙江博物館,並被列為浙江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我國文化博大精深,能人巧匠層出不絕,像如此精美的瓷器就應該被好好收藏,留給後世參觀欣賞。
㈥ 歐盤,村的古窯遺址可以說明是蕭窯嗎
窯以地名,稱「蕭窯」。創燒於唐,終於金。器形、釉色與壽州窯相似,宋以後以燒瓷為主。蕭窯在唐代除燒黃瓷外,還兼燒白瓷與黑瓷。黃瓷產品均為平底碗,底心微凹,底邊修坯時旋掉;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黑色,白色或紅褐色微粒,且有小氣泡。
㈦ 七里鎮古窯遺址在哪
江西贛州七里鎮古窯遺址發現全國最大龍窯
●內空4.27米 比常見的寬一倍多 ●或為我國延燒壽命最長的龍窯 ●窯室降高擴寬 燒成率高不減產 是窯業技術發展史上一大突破
在江西,說起宋元四大名窯,位於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七里村的七里鎮窯不得不說。自晚唐創燒以來,宋元曾鼎盛一時,到明中期停燒。其所燒產品主要有晚唐五代時期的青瓷與白瓷,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與醬釉瓷以及黑釉瓷,產品曾經漂洋過海外銷到韓、日等國。12月29日,已被列入為「國保」單位的七里鎮窯,又取得考古重大成果——新發掘出的七里鎮宋元窯址,已發現窯包堆積16處,遺址總面積達2平方公里。
在考古發掘現場,考古領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肖發標說,此次考古發掘,共發掘出土了3條龍窯,其中周屋塢窯是目前全國所見窯室最大的龍窯。「這些龍窯保留的築窯技術信息,是具有非常重要考古價值的窯址考古新發現。」
㈧ 景德鎮古窯,和 窯里的 不同各在什麼地方票價多少
景德鎮古窯在景德鎮市區內,是人工景區(主要集中展示手工瓷器生產工藝流程和幾座傳統瓷窯)。窯里現稱瑤里,在景德鎮市浮梁縣東北,離景德鎮市五十公里,那裡以自然山水景觀和徽派小鎮為主,當然,那也有歷史上殘存的古瓷窯遺址(在繞南村)和其它與瓷有關的景點(高嶺村、東埠村等)。
古窯的票價似乎是50元,瑤里票價150元。
㈨ 崑山古窯遺址公園60歲以上老人免票嗎
70歲老人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