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隨唐遺址規劃
㈠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的發展歷史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代,是隋、唐、五代和北宋時期都城的核心區域所在,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前後沿用530年之久。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位於洛陽市老城區中州中路與定鼎路交叉口,是國家大遺址保護示範項目和重點工程。這里曾是隋、唐、五代和北宋都城宮城區遺址,歲月的滄桑使得當年的絢麗輝煌不復存在,許多重要的文物遺跡深埋地下,隨著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沉睡千年的文明又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於2005年被列為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是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天字一號」項目,明堂是「天字一號」工程中的首個亮點。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是隋代、唐代、宋代宮城遺址的核心區域,最為出名的是武則天時期的明堂和天堂,又分別稱作萬象神宮和通天浮屠。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主要分布有唐代的明堂、天堂和北宋的太極殿等重要建築遺址,重點保護展示武則天時期興建的明堂和天堂等標志性建築。明堂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是宮城的正殿,也是當年唐高宗、武則天一統天下、執掌國柄,溝通天地、感應四時的重要場所。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東的城市中心區,是隋、唐、北宋洛陽城宮城的核心區域。該公園佔地10.59公頃,主要展示隋唐時期洛陽宮城核心區域內唐代武則天時期的明堂和天堂,北宋太極殿建築遺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該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規劃和絲綢之路申遺重點項目。2010年6月,明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動工建設。
保護工程設計方案融保護、展示、利用於一體,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古建設計專家郭黛姮女士主持設計。明堂保護建築工程主體為正八邊形、外觀三層,內部兩層攢尖頂建築,通高33.52米,總建築面積9847.7平方米。
㈡ 隋唐洛陽城的遺址概況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
外郭城的城牆用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東城牆長約7312米,南城牆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238米,東西兩牆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設8個城門。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是一門3道,帶有雙闕,東西長143米。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8米。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布局。據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跡。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街,現存的寬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稱「里」,唐稱「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齣趨門」。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佔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無遺。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備3條,四面各開3門。 宮城遺址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
東宮在宮城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東西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對稱的兩堵夯牆組成的巨大闕樓,相距83米,各寬17.5米,城門東西寬120米以上,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左右連闕」。
應天門遺址位於洛陽市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之間,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天堂遺址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明堂遺址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主詞條:履道坊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唐城隊 ,對著名詩人白居易作了考古發掘 ,歷時 6個月。發掘的遺跡有宅院、庭園、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貴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與這位偉大詩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種種文化現象。白居易故居位於洛陽市區東南郊 ,今屬安樂鄉獅子橋村東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東經112°30′,北緯 34°40′。這里正是唐東都洛陽城的「履道坊」;而獅子橋村 ,則位於「集賢坊」 ;獅子橋村正北的軍屯 ,則是位於「尊賢坊」 ;獅子橋村正東的何村 ,則是位於「永通坊」 ;何村南面 ,則應是「永通門」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發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㈢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遺址保護
隋唐洛陽城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是當時世界范圍內不多見的大都市。更重要的是,隋唐洛陽城還是中國隋唐都城中保存比較完好的都城遺址。因此,在國家大遺址保護工程中,它被列為國家大遺址保護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作為隋唐洛陽城「一區一軸」項目標志性工程之一,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將於牡丹文化節期間部分對外開放。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建立文物保護小組。1982年以後,洛陽市政府規定在保護區進行建設,要履行報批手續,並由文物部門進行鑽探和發掘,重點文物保護區一般不許進行基建。對發掘出土的重要遺跡,如石砌圓形建築基址、大型石柱礎等,修建了保護房或圍欄加以保護。1989年又重新明確保護范圍,並建立多處石質保護標志碑。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隋唐洛陽城遺址(SiteoftheSui-TangPeriodCapitalLuoyang)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㈣ 洛陽隋唐遺址的具體位置
你先找到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就可以找到了。
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位於新舊城區的中部核心地區,洛河南岸的隋唐城遺址里坊區西部。東起現狀里坊路(埋在地下的里坊路)、西至王城大道、南臨古城路、北接洛宜路,總佔地面積2835畝。園區被東西流向的古洛渠、勝利渠分成三大區域,南區為生產管理區,北區為苗圃科研基地,占植物園總面積2/3的中區是專類園區。周邊為規模更大的隋唐地遺址保護區,全園佔地861 800㎡。
㈤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怎麼樣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代,歷經隋、唐、五代和北宋時期都城的核心區域,前後沿用530年之久,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影響東亞各國。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位於洛陽市老城區,是國家大遺址保護示範項目和重點工程,隨著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沉睡千年的文明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㈥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的園區規劃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始建於2005年12月,
位於洛陽王城大道以東、里坊路以西、南臨古城路、北接洛宜路的隋唐城遺址。總佔地面積2835畝。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其規模在全國位居前列,是一個集文物保護和綠化遊玩為一體的植物園。
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是由北京林業大學規劃設計的,裡面有牡丹園、百草園、海棠園、桂花園、梅花園等十七個專類園區。
聽說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很大很漂亮,還不收門票,
就想去看看。
2月3日早上,提前40分鍾到鄭州火車站買了9點28分從鄭州開往洛陽的4737次空調車的坐票奔向洛陽。車上很空,8車廂幾乎沒人,我找了車廂中間的一排三人座上躺下,11點半左右就到了洛陽。
在洛陽火車站有62路公交車真達隋唐城遺址植物園。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實在是太大,我從下午1點轉到5點半鍾也才轉了一小部分,好多地方還沒有轉到。
在梅園中呆了很久,因為在那麼大的植物園中,只有這里的一大片臘梅花綻放著笑臉,開得很棒。總想拍拍臘梅,這回可讓我逮住了機會。
臘梅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名貴花木,似梅的花形和香氣,花瓣如蠟質樣冰肌玉質,在寒冷的冬天給人們帶來生氣。
㈦ 隋唐洛陽城的文保規劃
早在1963年,隋唐洛陽城便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1988年1月,它又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90年代,洛陽市在編制第三期城市總體規劃時,確立以洛河為軸線,洛河南北對稱發展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同時規定,隋唐洛陽城城南半部約22平方公里遺址作為綠地保護起來,創造了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積文化遺址的範例。
2008年12月1日,洛陽市頒布實施了《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為該遺址的保護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5年,國家啟動大遺址保護工程,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隋唐洛陽城保護展示的腳步更是明顯加快,這一千年遺跡開始煥發出新的活力。 定鼎門展示工程
2007年3月,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當時累計拆除不協調建築物、構築物5萬余平方米,搬走企業6家。該工程計劃10月完成,今後將作為一個新的文物旅遊景點對外開放。晚唐詩人禇載曾賦《定鼎門詩》一首:「郟褥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屆時市民可現場一睹其風采。
天堂、明堂展示工程
洛陽市還啟動了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環境整治工程,在市印刷廠一帶實施明堂、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劃對17家企事業單位、595戶居民實施拆遷安置,拆遷面積約7.8萬平方米。天堂、明堂展示工程已經於2014年底完工並對外開放。
應天門展示工程
據洛陽市文物局大遺址辦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隋唐洛陽城明堂、天堂、北城牆、應天門、南城牆等保護展示工程已通過立項,隋唐洛陽城遺址將建成全國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城市遺址公園。在原洛陽日報社一帶實施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劃對8家企事業單位,167戶居民拆遷安置,拆遷面積約1.7萬平方米。2015年6月份有關拆遷工作已開始進行。
隨著各項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石代都城將逐漸走出象牙之塔,讓更多的社會大眾通過它觸摸歷史,感受歷史,大遺址保護的成果也將惠及社會大眾。
根據概念性展示方案,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共投資3.5億元,將採用原狀模擬的形式展示,包括應天門遺址的門樓、朵樓、闕樓、廊廡及其周邊環境都將「全唐風」打造,建築造型與隋唐洛陽城天堂遺址、明堂遺址、定鼎門遺址相協調,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築的造型比例、尺度與色彩。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共分為三層,首層及夾層為遺址展示和展覽區,二層及三層為隋唐洛陽城相關歷史展示區。應天門建成後時,遊客可登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俯瞰洛陽城,感受隋唐古城風韻。
2015年7月13日應天門復建工程指揮部通知,應天門復建工程將開工建設,定鼎路施工路段將全部封閉。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十一五「期間,國家計劃投資20億元,用於全國100處具有重大影響和典型意義的大遺址的保護工作,洛陽片區大遺址將作為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工程予以重點支持。
2005年,隋唐洛陽城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被重點保護。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洛陽市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東的城市中心區,是隋、唐、北宋洛陽城宮城的核心區域,佔地10.59公頃,是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洛陽城營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陽城包括宮城、皇城、圓壁城、曜儀城、東城、含嘉倉城和外郭城。歷史上,洛陽城在武則天時期地位最高、最為宏偉,且這個時期的遺址遺跡保存情況較好,所以重點選擇唐代武則天時期洛陽城宮城正殿明堂遺址以及天堂遺址(分別被稱為「萬象神宮」和「通天浮屠」)實施保護與展示。公園另有宋代太極殿建築遺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
明堂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是宮城的正殿,也是隋唐洛陽城歷史上地位最顯赫的建築。現存的明堂遺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對其保護採取跨空結構建築方式對原建築進行復建,是集遺址保護、文物陳列、考古發掘、模擬展示、休閑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天堂遺址的保護,在外觀上將清晰地再現唐朝時期的建築風格。在內部功能設置上,完全按照現代人居環境要求設計,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
㈧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建設理念
隋唐洛陽城是宇文愷設計建造的,宇文愷將隋唐洛陽城的規劃設計完美的和洛陽的山川地貌結合在了一起,真正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宇文愷果斷地改變了中國傳統方式左右對稱的城市布局,使這座城市別具風韻,把城市的各部分與天子聯系在一起。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漢銀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宮」,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邊正門相連,叫「天津橋」,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這兒停、發駛往銀河的船:「引洛水貫都,以象天漢(銀河),橫橋南渡(天津橋),以法牽牛」。而洛陽的定鼎門大街,連接宮城正門和郭城正南門「定鼎門」的御道,寬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對應於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洛陽城的皇城中軸最南正對龍門伊闕,使宮城、皇城的正南門,與龍門、伊闕相對,將宮城布置在都城地勢最高的西北,象徵居於天之中央的北極星,故而隋唐洛陽城宮城又被稱為「紫微宮」。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築群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中軸線。
㈨ 盛世皇都的隋唐洛陽城遺址的規劃有哪些獨特的地方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位於我國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建於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
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我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千米。
隋唐洛陽城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軸線建築,卻是世界歷史上最恢宏的建築群。自定鼎門至龍光門,南北長7000米,相繼建有天樞、明堂、天堂、貞觀殿、玄武門、曜儀門、圓璧門等10多座規模宏大的建築。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郭城的正門。據史料記載,它正式啟用於606年,隋煬帝是第一個通過這座城門的帝王。
定鼎門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三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定鼎門與皇城正門端門之間為定鼎門大街,這是隋唐洛陽城中最為重要的街道,其寬度116米。
外郭城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隋建國門即唐定鼎門、隋白虎門即唐厚載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隋建陽門即唐建春門、隋上春門即唐上東門。北牆2門,東為隋喜寧門即唐安喜門,西為徽安門。
南牆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道,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
在洛河以南有南北豎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有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000米。
城內街道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並結合考古鑽探的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洛河北為28坊1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9個坊,其餘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宮城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南牆正中的唐應天門即隋則天門、東邊的唐明德門即隋興教門、西邊的唐長樂門即隋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
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有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存有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宮城東南側自成一城,有東宮以及北部的陶光園、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州池,特別重要的是宮城內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
688年,武則天命拆毀乾元殿造明堂。有上下三層,中有巨木十圍,上下貫通,號萬象神宮。明堂相當壯觀華麗,在圓形屋頂上,有展翅欲飛、飾以黃金的鳳凰雕塑;中層的圓蓋則盤有九龍。
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柱礎外圈直徑4.17米,內圈直徑3.87米,這就進一步看清了宮城內宮殿的布局,確立了宮城、皇城內建築的准確標志。
在明堂的北面,武則天又命造了一座天堂。天堂主要用來安放一尊大佛。史料記載,天堂共五層,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全景。經調查,天堂中心柱礎保存完好。
皇城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三面,其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
由於洛河北移,皇城東南部被沖毀,南牆僅存西段,皇城內發掘了隋代的子羅倉。其他許多小城和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米。
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圓壁城的北牆即外郭城北牆西段。這兩座小城的斷續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牆正中的龍光門。
在皇城東側發現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
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長方形,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中門圓壁門、北門德猷門、南門含嘉門。德猷門為單門道,門道留有車轍。
東北部和南半部有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聖歷」等年號,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量,糧食來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
1960年至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陸續在隋唐洛陽城內發現或發掘了定鼎門、天津橋、應天門、明堂、天堂等重要遺址。
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