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西水坡遺址屬於那個文化
①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有哪些發現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墓葬M45,其中埋有4人,墓主為一壯年男子,其餘3人可能為殉葬者。墓坑平面南部呈圓形,北部呈方形。墓主頭向南,在骨架的東西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其足端(即墓的北面)則另有一堆擺成三角形的蚌殼和兩根脛骨。在整個墓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左右的一龍一虎。龍頭朝北,背朝西,全長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如騰飛。虎頭朝北,背朝東,全長1.39米,高0.63米,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垂,四肢交遞,狀如行走。
② 河南濮陽有什麼名勝古跡
1、西水坡遺址
1987年5月,在西水坡發現大規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龍山、東周和漢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以仰韶文化最為豐富。
其中45號墓最為顯耀,墓主人的東西兩側分別擺有蚌塑龍虎圖案,經科學鑒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龍的形象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體型最大、形態最逼真的龍形象,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
2、濮陽耶穌教堂
耶穌教堂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東關街路北,即今河南省濮陽縣三中後門,坐北朝南,與路南華美中學教學樓相對。 耶穌教為基督教新派,19世紀初傳入中國,光緒末年傳人濮陽,但無多大發展,直至1912年,美籍傳教士博清潔攜妻博瑪利亞及醫護人員十一人來濮後,耶穌教活動才活躍起來。
3、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位於今天濮陽市區,為春秋時期衛國北部的重要城邑,又名「孔悝城」,春秋時期各國諸侯曾在這里進行了7次會盟。出土有龍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殘片,商代灰陶細繩紋鬲、大口尊等陶器殘片,以及周代、漢代等不同時期的遺物。
4、高城遺址
高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縣東南部的五星鄉高城村南,在黃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距離縣城約10公里。遺址上面分布的自然村落有安寨、七王廟、馮寨、東郭集、老王莊等,區域內地勢比較平坦。這里相傳是五帝之一擷項帝的故里,也是夏代後相的都城。
5、濮上園
濮上園旅遊度假區位於濮陽市城區西部,始建於1999年,總面積5935畝,核心景區面積3801畝。其中,綠地面積4296畝,占總面積的82%;水域面積966畝,佔13%。景區生態自然,層次豐滿,山湖兼勝,水天一色,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人工園林。度假區分為中原綠色庄園和濮上園兩大景區。
③ 重大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龍什麼時候出現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也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我們自稱「龍的傳人」,但是「龍」形象的出現,遠比「中華民族」這一文化共同體的形成要早。最早的龍的龍的形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在考古上又有哪些重大發現呢?
「龍」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從字形來看,有頭有角有大嘴巴,還有彎曲細長的身子。
先秦文獻《左傳》中也有關於龍的記載,說魯昭公29年,晉國都城郊外發現龍。此外《左傳》中還記載了關於訓龍的各種傳說,如五帝時代,董父幫帝舜馴養龍,帝舜賜給他一個氏族名,叫「豢龍氏」。夏代,劉累為孔甲馴養龍,孔甲賜給他一個氏族名,叫「御龍氏」。
漢代青龍圖案瓦當
④ 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遺物說明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從仰韶文化遺址和多量的遺物里,可以推測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
仰韶時期的人們過著定居生活,擁有一定規模和布局的村落;原始農業為主要經濟形式,同時兼營畜牧、漁獵和採集;主要的生產工具是磨製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此時反映人們意識形態的埋葬制度已經初步形成。
各遺址多有石斧的發現,石斧是用來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工具。遺址多在河谷里,那裡土地肥沃,便於種植。生產工具有石斧和骨鋤,農產物有粟。一陶罐粟在居室內發現,一陶缽粟是作為殉葬物放在墓葬里,足見當時人生活已經離不開農業,粟尤其是重要的食物。
畜牧業也是重要的生產部門仰韶遺址中有許多豬、馬、牛的骨骼,其中豬骨最多。豬的大量飼養,也說明當時居住地已相當安定。
弓箭是中石器時代後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的工具。有了弓箭,狩獵生活逐漸過渡到原始畜牧業。仰韶文化各遺址多有石鏃、骨鏃,可見當時已普遍使用弓箭。
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一般是美觀的。發展到了屬於銅器時代的辛店遺址的陶器,紋飾較為復雜,紋飾間還點綴著犬羊的圖形,有的還塗有人形紋。
仰韶文化制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了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瓮等。
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
不少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魚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
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頻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劃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我國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
仰韶文化上下數千年,縱橫幾千里,在世界范圍內來說也是罕見的。
⑤ 中國有關於龍的傳說,最早在哪個朝代外國人對龍的印象是怎樣的
龍的起源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像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編輯本段]龍的分類
有[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螭龍,無角的叫虯(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蛟龍,螭龍,虯,應龍,都不是龍的正統.龍的正統叫做蒼龍!在中國商周戰國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
《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
關於五爪龍、四爪龍、三爪龍: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中國龍並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展過來的。中國歷史上龍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一、夔龍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商周,延續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一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鷙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風並逢,產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並逢夔龍夔螭夔風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沿用,並將夔龍夔螭綜合為一種新形態,此時一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二、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很早,最早見於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於秦,盛於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三、黃龍期
始於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於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四、回歸期
清以後的現當代。由於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系,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大量學習中國文化,促進了其社會進步。如日本的傳統建築和傳統服飾其實完全就是中國唐代時的樣子。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在中國出現四爪龍後,已經開始閉關鎖國,與日本斷了往來。而韓國古時候叫做高麗,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當中國統治者開始用五爪龍圖案的時候,自然不可能讓屬國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韓國的龍就只能是四爪了。歸根到底,日韓的龍反應的正是中國龍的發展演變過程。
[龍 螭 虯 蛟 蟠 虺 夔]
虺: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虯: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注釋:「有角曰虯,無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考古發現
● 197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過"C"型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於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
●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45號墓發現了蚌塑龍虎,考古和碳-14測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據學者李學勤、馮時等考證,45號墓發現的蚌塑龍虎與中國傳統天文學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聯系。
●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紅褐色石塊堆砌的「龍形堆塑」。該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
[編輯本段]史書記載
伏羲氏時,有龍呈瑞,因而以龍紀事,創立文字。
《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竹書紀年》記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
《左傳?昭二十九年》: 「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的記載;《拾遺記》也說:舜時,「南潯之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豢龍不絕,因以命族」。說明夏朝盛行著飼養龍的習俗和以龍作氏族集團的族名。 某些古書中記載:為夏朝統治者養龍的人姓劉,未可考!
《左傳?昭十九年》: 「鄭大水,龍斗於時門之外洧淵」。
《禮?禮運》:「鱗鳳魚龍,謂之四靈」。
《莊子?列禦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驪龍頷下。」
《周易》
乾 :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群龍無首,吉
坤: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宗教與龍
【道教】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形成的,集巫術、自然崇拜、動物崇拜及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於一身,並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一門宗教。早期的道學家已經意識到龍來自於蛇。《黃白篇》有:"蛇之成龍,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緣由,皆自然之感致。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倡導的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逐小形成 辦有教理、教義、教規的一種人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與龍崇拜有不解之緣。先秦時代的乘龍周洲四海、乘龍升天,以及以龍溝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盤繼承。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子孫都繼承其業,均稱"天師",並傳達室說與龍有緣。傳說第三代天師名魯,傳說他有十個兒子,號"張氏十龍"。另有一則傳說稱:張魯的女兒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霧繞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恥,便自殺身亡。死前留下遺言,務必剖屍看腹中為何物。結果,腹中有兩條雙胞胎小龍,婢女把它們放進漢水。其後的許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說成與龍有神秘的關系,如南朝時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傳說其母夢龍而生,他是一個龍種。
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溝通鬼神。龍被認為是"三轎"之一。這里所指的"三轎",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道教的三轎主要是作為其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張光直先生認為:"濮陽第45號墓的墓主是個仰韶文化社會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師,而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乃是他能召喚使用的三轎的藝術形象。"他把蚌殼龍、虎、鹿與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轎相聯系,認為二者有淵源關系。
傳說有法力道行的天師、真君還能召龍、驅龍。《酉陽雜俎。怪術》稱:在一個名叫雲安的地主,江邊有十五里險灘,舟楫若不靠人拉纖,無法通過。瘦代天師翟乾佑念商旅之勞,結壇作法,召來群龍,共14條,均化作老人。翟天師讓它們夷平險灘,以利舟行。群龍領命而去,一夜之間,風雷震擊,十四里險灘都變成平潭,惟獨剩一里依舊如故。翟天師一看便知是一條龍昨日未到,於是再次登壇作法,嚴敕神吏召它前來。三日之後,方有一女女子來到,原來是一條雌龍。好申辯說:乘船過這條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賈,給他們拉纖的,都是雲安的貧窮百姓,他們一向靠拉纖過活。倘若險灘沒了,舟船通行無阻,他們靠什麼吃穿呢?寧可要險灘以贍纖夫,不願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師聽後連連點頭,於是又召諸龍一切恢復原樣。
【佛教】
在佛經中,龍王Nāgarāja 名目繁多,如《妙法蓮華經》稱:龍王有八,一為難陀龍王,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伽羅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摩那斯龍王,八為伏缽羅龍王。
龍和佛教的關系目前在學術界還有爭議,一說中國的「龍王」崇拜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理由是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無"龍王"崇拜。在漢代之前,只有」龍神」,而無「龍王」。隋唐之後,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龍王信仰遍及中土。
另一種說法則是印度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去的,經過印度人的再創造,成為「龍王」。隨著佛教的東傳,龍王崇拜又隨之回傳至中國。其理由有七:
其一,中華民族的龍文化源遠流長,據有條有理發掘,最早的龍形象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一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其次是舉世矚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殼龍。 第三是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焦墩遺址發現的用卵石擺塑的一條巨龍。第四是眾所周知的內蒙古三星他拉玉龍等。這些都充分證明龍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國便十分普遍,同時也證明龍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來文化。
其二,據目前所見印度龍的最早考古資料,是公元前一世紀的壁畫《龍王及其家族》,和紀元前後的《龍族向菩提樹禮拜》,晚於中國的遼寧查海石塊龍約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記載方面,據目前所知的史料來看,印度有關龍的文字記載,最早是龍樹於公元二世紀左右所寫的《智度論》,這一記載距今僅1800年左右。而中國有關龍的記載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龍」字以及崇拜龍的一些記載 ,這說明在3500年前中國的龍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國龍文化自形成之後,不僅在國內迅速傳播,而且很快傳到國外。印度佛教中的龍當是由中國傳過去的。傳播路線可能有兩條:一條是經中國西南地區傳入。據考古資料,早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傳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區;在秦漢早期中國西南地區就和印度之間有了頻繁的商品貿易。因此中國的龍崇拜經由這條途徑傳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龍文化傳播的另一條路線是西域絲綢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與西域有接觸,傳說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達蔥嶺以東地方。商滅夏之後,夏部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區,到達甘肅等地之後,繼續向西遷徙,進入西域的焉耆國。後來,這些遷入焉耆國的龍氏族部落至晉代時成為該國的統治者,並以"龍"為姓。他們把自己的龍文化帶入西域是肯定無疑的。
其五,從語言學角度來說古印度的梵文中本沒有「龍」的專用詞,「龍」是和「蛇」合用一個詞來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話中,雷電是騎白象的大神因陀羅手持雷鑿造成的。中國龍傳入印度之後,龍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羅,成為風雨雷電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蛇」的詞又來表示「龍」了。
其六,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龍的傳說約有20則,其中西域五則,北印度五則,中印度十則,而南印度一則也沒有。從內容來年,龜茲、於闐的龍傳說與中國古代的龍傳說很相似,有乘龍及龍與婦女交合而生龍種的傳達室說,而與佛教毫無關系。而《大唐西域記》中關於蔥嶺以南、鄰近印度的龍神話傳說,其內容則與佛教中的人物有關。這也可說明西域是中國龍文化傳入印度的一條路線。
其七,中國原始的龍,具有較多的蛇形象和屬性,印度龍也一樣,與蛇有密切的關系。在佛教的繪畫雕刻藝術中,龍王的頭部後面一般都有一個展開的有三五個或七個頭狀物的眼鏡蛇冠子。另外,佛經還常有「毒龍形狀如蛇」的說法,也說明印度龍具有蛇的屬性。
佛教中的龍與中國龍也存在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中國龍與印度龍之間的最大差異是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在中國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特別是龍崇拜與政治結合起來之後,龍成為帝王的象徵。而印度龍則是一般的神靈,如佛經中的天龍八部之「龍」,不過是普通的護法神而已,無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印度的動物崇拜中,金翅鳥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龍經常是金翅鳥的獵物。在佛典中,龍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鳥。傳說金翅鳥每天以龍為食,一天需要一條大龍王,五百條小龍。這說明龍的地位遠在金翅鳥之下,而中國則相反 ,龍的地位遠在鳳鳥之上。
其二,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能夠升天入地,溝通天人;能為神仙乘馭,來往於天地之間。如黃帝乘龍升天,顓頊、帝嚳、啟亦乘龍往來。而印度佛教中的龍則沒有這種神性。大神乘騎的是金翅鳥,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濕奴常騎在金翅鳥上飛行。佛教中的文殊菩薩乘的是獅子或坐白蓮台;普賢菩薩乘的是六牙白象或坐青蓮台。
⑥ 西水坡遺址的墓葬中,人和龍虎的位置為什麼相反
這涉及到古代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或許是故事民風尚未開放,迷信的做法。
⑦ 河南濮陽歷史文化遺址
1、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坐落楊十八郎南唐兀公祖瑩,上刻「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府百夫長唐兀公碑」,碑文記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閭馬、達海、崇喜等歷代情況,是蒙漢兩族融合的實證, 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曾建立西夏的黨項族消亡過程的重要研究資料。
1987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唐兀公碑作為元代石刻,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⑧ 誰知道濮陽有那些名勝古跡
河南濮陽市名勝、古跡 濮陽市戚城(孔悝城遺址) 在濮陽市城北5公里。俗稱孔悝城。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衛成公六年(前629年)由楚丘徙都濮陽後,即成為各國諸侯7次會盟的名城,也是晉衛兩國爭奪的要地。城為正方形,周長1520米,有4門。城牆高出地面8.3米,最寬處為16.5米,大部分保存完好。與春秋記載的戚城情況基本相符。戚城上部為漢代加築。城東36-80米處有東西並列的兩個土丘,傳系孔悝及母衛良娣墓。城東北700米處傳為子路墓址。城址一帶歷代碑刻甚多。濮陽縣回鑾碑 在濮陽縣城關鎮。又稱契丹出境碑。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兵南下,直抵澶州(今濮陽),威脅汴京。真宗在寇準的極力主張下,被迫親征,進駐澶州。寇準親自督戰,大破遼軍,迫使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和約簽訂後,真宗寫即興詩一首,此詩由寇準書寫,刻於石上,即「回鑾碑」。碑高2.3米,豎刻草體三行,字大如拳,秀麗流暢。新石器文化遺址 在濮陽縣城關鎮東南15公里的台上村。華東野戰軍司令部舊址 在濮陽縣城關鎮。「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在濮陽縣城關鎮西水坡。忠陵墓 在濮陽縣武忠陵村。咸城遺址 在濮陽縣梁庄鄉。程庄遺址 在濮陽縣胡狀鄉。南樂縣倉頡陵遺址 在南樂縣。文廟大成殿 在南樂縣城關鎮。唐槐 在南樂縣城關鎮。文昌閣 在南樂縣岳固村。皇姑墳遺址 在南樂縣岳固村。元御史武良弼墓 在南樂縣北墳村。遼將韓昌墳 在南樂縣韓張鎮。五代梁王彥章營壘舊址 在南樂縣韓張鎮。察院遺址 在南樂縣谷村。谷那律墓 在南樂縣谷村。古馬場 在南樂縣谷村。明萬曆帝老師王指南墓 在南樂縣煙固屯。啞驢寺 在南樂縣張果屯。涼書台遺址 在南樂縣張果屯。三娘子台遺址 在南樂縣梁村北1.5公里。明二仙堂 在南樂縣近德固鄉。清洪福寺遺址 在南樂縣近德固鄉。赫胥陵東漢古墓群 在南樂縣福堪鄉。寺卧寺遺址 在南樂縣龍卧村。台前縣晉王城 在台前縣吳壩鄉。傳唐末晉王李克用在此築軍壘,後人稱晉王城,簡稱晉城。野戰軍「孫口渡河處」紀念碑 在台前縣孫口鄉。張公藝墓 在台前縣。清豐縣普照寺 在清豐縣城關鎮。張清豐碑 在清豐縣城關鎮。張果老墓& 在清豐縣。「六塔曉月」 在清豐縣永固集村。為古清豐八景之一。范縣春秋閔子騫墓 在范縣張庄鄉。丹朱墓 在范縣辛庄鄉。葉廷秀墓 在范縣辛庄鄉。明末榆園軍起義舊址 在范縣顏村鋪鄉。龍山文化遺址 在范縣顏村鋪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明文學家李先芳墓 在范縣。明文學家蘇佑墓 在范縣楊集鄉蘇庄。明末農民抗捐紀念碑 在范縣楊集鄉陳庄。
⑨ 明天去濮陽,以前沒去過,濮陽哪個地方好玩點
至2009年底,濮陽市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279處。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唐兀公碑、戚城遺址、顏村鋪革命舊址、單拐革命根據地舊址、京杭大運河台前段)。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
西水坡遺址、回鑾碑、晉冀魯豫野戰軍渡河紀念地、程庄遺址、鐵丘遺址、馬庄遺址、咸城遺址、濮陽四牌樓(含十字街民居)、魏氏墓碑、濮陽基督教堂(含華美中學舊址)、衛河縣抗戰烈士陵園、華野濮陽整軍司令部舊址、八里廟治黃碑(含鎮河鐵獸)、南樂文廟、蒯聵台遺址、倉頡陵遺址、丹朱墓遺址、子路墓、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部舊址、普照寺大雄寶殿、高城遺址、瑕丘遺址、清豐抗戰烈士祠、中共直南特委舊址、濮陽天主教堂。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5處。
市內主要旅遊景點有:中原綠色庄園、世錦園、濮上園、毛樓生態旅遊區、張揮公園、帝舜宮、雜技故里東北庄、子路墓祠、戚城遺址、蒯聵台、四牌樓、中華第一龍、回鑾碑、御井、八都坊、華東野戰軍濮陽整軍紀念地和朱德、陳毅、鄧小平濮陽活動紀念地及舊居等。
市轄區內旅遊景點主要有:南樂倉頡陵、唐槐、文廟,清豐普照寺大雄寶殿、張清豐孝子碑,濮陽東濮黃河大橋、渠村黃河分洪閘、中原油田發現井、唐兀公碑,范縣李橋渡河處、閔子墓、十字坡,台前張公藝墓、孫口渡河處、京九鐵路黃河大橋等。
⑩ 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有什麼特點
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一般是美觀的。發展到了屬於銅器時代的辛店遺址的陶器,紋飾較為復雜,紋飾間還點綴著犬羊的圖形,有的還塗有人形紋。仰韶文化制陶業發達較好地掌握選用陶土、造型、裝飾等工序。陶器種類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優美,表面用紅彩或黑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其中人面形紋、魚紋、鹿紋、蛙紋與鳥紋等形象逼真生動。不少出土的彩陶器為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形壺、人面魚紋彩陶盆、魚蛙紋彩陶盆、鸛銜魚紋彩陶缸等。陶塑藝術品也很精彩,
有附飾在陶器上的各種動物塑像,如隼形飾、羊頭器鈕、鳥形蓋把、人面頭像、壁虎及鷹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缽口沿黑寬頻紋上,還發現有50多種刻畫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又發現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是我國最完整的原始時代龍虎形象。仰韶遺址的發現,第一次證實了我國在階級社會之前就存在著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文化,並從此開始把考古學的研究領域擴大到舊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仰韶遺址的考古與發掘,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我國不但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和文化,而且相當發達,使過去宣揚的「中華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仰韶文化上下數千年,縱橫幾千里,在世界范圍內來說也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