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河文化遺址

河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28 04:10:08

Ⅰ 長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遺址的特點是什麼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末期銅石並用時代的文化,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因首次發現於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我國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帶。

此地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遺址群,多達50餘處,該處已經發現有銅塊、玉器和祭祀遺跡、類似於文字的刻畫符號和城址,表明石家河文化已經進入文明時代。

石家河文化分布地域較廣,遍布湖北全境,延續時間也較長。主要遺址有湖北鄖縣青龍泉和大寺、房縣七里河、天門石家河、當陽季家湖、松滋桂花樹、均縣亂石灘和花果園、孝感碧公台與漲水廟、枝江關廟山、江陵蔡家台和張泉山、圻春易家山等。

石家河遺址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迄今發現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從相當於大溪文化階段開始,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一個基本連續發展的過程。

石家河文化晚期已經進入夏代統治的前期,曾一度稱為「青龍泉三期文化」,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更具這種文化的代表性,故統稱之為石家河文化。

堯舜禹時期,中原地區黃河流域洪災泛濫,鯀禹父子治水的傳說流傳後世。而江漢地區也出現了嚴重洪澇災害,石家河文化創造的「築城——圍堰——分洪區」抗洪技術體系,正是對這一災害的最好注釋。

在這場天災面前,雙方都把生存與發展的希望寄託在豫西南丘陵地帶。因此,三苗和堯舜禹之間的沖突,也是雙方爭奪生存空間的一場較量。這是雙方沖突不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石家河文化與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交流、碰撞,印證了史籍記載的堯舜禹討伐三苗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在新石器時代,我國長江中游的稻作農業生產始終在穩定地發展著,在石家河遺址,發現大片紅燒土內夾有豐富的稻殼和莖葉,表明當地的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為主,並且產量較高。

許多遺址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也反映了這種情況。長方形無孔石鏟、打制雙肩石鋤、蚌鐮、長方形帶孔石刀都是實用的農具。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家畜飼養業也在穩定地發展。青龍泉遺址發現了豬、狗、羊和鹿的骨骸,各地普遍發現的動物骨骼以豬骨最多,尤其在墓葬中大量出土,表明以家畜為私有財產的現象比較突出。

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發現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

這些小塑像集中於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陶器大部分為黑色,不過也有不少紅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該文化的一大特色。

石家河文化的陶器刻畫符號以象形符號為主,大多以簡練的筆畫勾勒出某一事物的外部形態,.一件陶器上只有一個符號,而且絕大多數為單體符號,少數幾個為合體符號。

刻畫的基本筆畫為弧線和直線,間或用少數未戳穿的圓形小戳孔。少到二劃,多到十餘劃,主要是用某種材料製成的銳器在大口尊、缸的坯體上刻畫而成。溝槽較深,有些殘片往往沿溝槽斷裂,溝槽內的顏色與器表一致,筆道深粗均勻,線條自然流暢。

有些符號因刻畫較深,坯體燒干後槽口張裂,其現存寬度往往大於刻時的寬度。高領罐等泥質灰陶小件陶器則是在陶器燒成後或是使用過程中刻畫而成,筆道淺細,刻畫處的顏色比器表要淺。

石家河文化的小型精緻的玉件也非常有特色。這些玉器體積小、重量輕,紋飾簡潔,做工卻很精細。它們大多存在於成人瓮棺之中,顯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頭基本都具有「頭戴冠帽、菱形眼、寬鼻、戴耳環和表情莊重」的特徵,但在造型上富於變化。這些玉制的人頭形象可能代表著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師的形象。

石家河文化的動物形玉器多為寫實造型,玉人頭、玉鷹、玉虎頭和玉蟬屬於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華部分:展翅飛翔的玉鷹生動逼真、惟妙惟肖;玉虎頭方頭卷耳,生氣勃勃;玉蟬寫實的形象,開創了商周時期玉蟬造型的先河。

Ⅱ 急求!湖州的文化遺址、風俗習慣、主要河流是什麼

湖州,舊稱吳興,位於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太湖南岸,是環太湖地區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自古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物之邦"的美譽。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域內河流屬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水系,境內主要河流有西苕溪、東苕溪中下游、塘、雙林塘、泗安塘等;境邊南接東苕溪上游,北瀕太湖,東聯大運河及黃浦江。平原河網湖盪密布,山區建有山塘水庫,庫容10立方以上水庫149座。域內水面面積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約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積496平方公里。

湖州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之稱。宋代就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就產於湖州。湖州歷史上人才輩出,人文薈萃,既哺育了唐代詩人孟郊、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明代小說家凌濛初、近現代書畫大師吳昌碩、新文化運動猛將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胡瑗等不少名流。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就是陸羽在湖州寫成的。辛亥革命時期的陳英士、被周恩來總理譽為「龍潭三傑」之一的革命烈士錢壯飛,都是湖州人。建國以來,湖州籍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共有18名。「兩彈一星」的23位功臣中,錢三強、趙九章、屠守鍔就是湖州人。「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海空衛士」王偉、公安部一級英模沈克誠更是當代湖州人的驕傲。

湖州是世界絲綢文化發祥地之一。在市郊錢山漾遣址出土的蠶絲織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悠久的蠶絲織物之一,有4700多年歷史。 湖州絲綢不僅早已「冠絕海內」,而且經絲綢之路獲「湖絲衣天下」的美譽。

湖州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眾多的歷史人文景觀。市內的唐代飛英塔、千年古剎鐵佛寺、江南水鄉古鎮南潯、德清莫干山、安吉境內世界上種類最多的竹種園和世界級的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南太湖旅遊休閑和水上娛樂勝地,都風景宜人,各具特色。湖州還是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浙江省文明城市。已成功舉辦四屆全國極限運動大賽和兩屆湖筆文化節,被譽為「中國極限運動之都」和「中國毛筆之都」。

Ⅲ 鄭州大河村遺址的仰韶文化

鄭州市市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21處。除周口市煙草公司倉庫進行簡單的試掘外,其他都進行了考古調查。筆者同意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趙芝荃先生把這些遺址劃分為早晚兩期的意見。屬於早期的遺址9處,有西華商高宗陵、小白庄、泥土店、商水馬村、良台寺、河灣、扶溝支亭、太康方城、周口市煙草公司倉庫。屬於晚期的遺址9處,有西華商高宗陵、南柳城、小白庄、瓦屋趙、榆樹王、商水范台廟、胡庄、淮陽王禪冢和鄲城段寨。西華的小白庄、瓦屋趙遺址和太康方城同上述晚期遺址有所不同,含較多的其他文化因素。 早期遺址:這里仰韶文化早期的遺址均靠近河流,附近地勢較高,為崗丘形狀的遺址,有的除了包括有仰韶文化的遺存以外,還有其他時代的文化遺存。這種崗丘形狀的遺址是當時人們為了防禦洪水的侵泛所選擇的高崗住址,經過長期居住而形成的。一般略高於地面,文化層1—2米,有些遺址人為破壞嚴重,僅剩一小部分或僅能在地面採集一些遺物。方城和馬村遺址發現有房基、圓形和不規則形灰坑、大量的燒土塊。發現的動物骨骼種類有:馬、豬、狗、雞、鹿角,鹿角數量眾多,且每個遺址都有發現。生產工具以石斧常見,石鏟較少。石斧形制相同,大小不一,刃部較寬且磨光。
早期的陶器,正如《河南周口地區考古調查簡報》一文中所描述的「陶質分夾蚌屑褐陶、夾砂褐陶、泥質橙黃陶、磨光紅陶、泥質紅黃褐陶、泥質紅黃陶和泥質夾砂陶等種,夾蚌屑或褐陶為土褐色,包含蚌屑或砂粒較多,用於炊器類,泥質橙黃陶數量較多,制陶火候較低,陶片易粉碎,磨光紅陶用於壺、盉器類」。這些器物以素麵和磨光為多,紋飾有弦紋、麻點紋和附加堆紋。彩陶少見,一般多棕紅彩和白衣褐彩。紋飾有網紋、圓點紋和弧線三角紋,常施於壺、盆等泥質陶的外壁上部,有的缽口沿施一周紅彩。常見的器物有鼎、罐、缽、盆、壺、盤、盉、杯等。
鼎分罐形和釜形,鼎足有錐狀和圓柱狀。錐狀足剖面為橢圓形,正面有凹槽,圓柱狀足頂端有一周輻射狀長指甲紋,或施一條附加堆紋;深腹罐有敞口直壁或斂口圓腹,有的小口圓肩;盆皆大口,分兩式,I式寬平沿,淺腹,I式窄沿,深腹直壁,缽分直口和斂口,大小不一;盤大淺腹,高柄杯鼓腹,肩有篦點紋。
仰韶早期的罐形鼎與淅川下王崗早二期鼎相同。釜形鼎與廟底溝仰韶文化陶鼎、鄭州大河村二期I式鼎相似。常見的圓錐狀外刻凹槽、斷面為橢圓形的鼎足與大河村一期、滎陽點軍台遺址的鼎足完全相同。斂口缽接近下王崗早一期的陶缽。主要繪於盆、壺上部的白衣黑色或棕色的弧線、圓點紋彩陶花紋,同大河村一。
晚期遺址中發現有房基、灰坑等,生產工具發現不多,大體與早期相同,唯陶紡輪數量增加。採集的陶器與早期相比,夾砂和夾蚌屑紅陶減少,泥質和夾砂灰陶數量較多,泥質黑陶佔一定比例,也有一部分褐陶和黃陶。夾蚌屑陶,所夾蚌屑少於早期,且質地變硬。灰陶有深淺之分,陶質堅硬,器壁較薄。除素麵和磨光者外,紋飾以籃紋為主,弦紋、附加堆紋較少,籃紋橫施,紋理不齊。彩陶數量增加,有褐、白、朱等色,也有白衣彩陶,紋飾簡單,以網紋、平行線紋為多,有些彩繪容易脫落為燒後所繪。器形有鼎、碗、盆、杯、高領罐、豆、觚、尖底瓶、壺、缸、瓮、器蓋等。
鼎:皆罐形鼎,器表為素麵或飾橫籃紋,鼎足為扁三角形或鴨嘴形;罐可分深腹罐、圓腹罐、大口罐、斂口罐。高領罐小口,肩部磨光,上施弦紋;盆平沿深腹;碗平底斜壁;觚高柄平底;豆分長柄和短柄;缸折沿深腹,頸部施一周附加堆紋;瓮直口小領;器蓋種類較多,常見矮圈足碗狀器蓋;器座形似圈足。
仰韶晚期陶器,大多數與鄭州大河村遺址四期和禹縣谷水河二、三期相同或接近,深腹罐與谷水河二期Ⅰ式罐相近,高領罐、瓮也接近谷水河三期同類器物;斂口罐與大河村四期Ⅱ式罐、圓腹罐和大河村四期相同。這里的仰韶晚期遺存應屬於大河村類型的後段。時間上相當於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晚期,具有向河南龍山文化過渡的性質。
西華的小白庄和瓦屋趙遺址同上述仰韶晚期遺址不盡相同,兩遺址皆位於西華縣西部,相距甚近,陶器以夾砂紅陶、夾蚌屑褐陶為多,泥質灰陶次之,也有部分泥質紅、黃陶。紅陶一般呈紅灰色。紋飾有斜籃紋或上部橫施、下部豎施的籃紋,以及方格紋、弦紋。彩陶為白衣紅彩。器形有鼎、罐、豆、壺、盆、器座等。鼎最常見,一般呈褐色,有盆形、罐形,足可分三式,Ⅰ式較多,寬扁狀,內凹外凸,正面有幾道劃槽,Ⅱ式為扁三角形,Ⅲ式為鴨嘴形;豆為圈足鏤孔;高領罐,肩部磨光。圈足器較多,有圈足杯和高圈足壺等。上述器物中一部分在本地仰韶晚期常見,應屬於仰韶文化晚期遺存,但有相當數量的器物則含有屈家嶺文化因素、如Ι式足鼎、圈足鏤空豆、圈足杯和圈足壺等器物的形制和湖北京山屈家嶺、淅川下王崗中期的器物相同或相似。Ⅲ式足鼎、高領罐則與大汶口晚期同類器物相同。這兩處遺址對研究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關系提供了資料。

Ⅳ 聖地河谷是中國文化遺址嗎

聖地河谷位於陝西省延安市,不是中國文化遺址。聖地河谷文化旅遊產業園區是延安未來融合民生工程、生態工程、文保工程、革命傳統教育工程、城市提升工程的大型綜合文化旅遊項目;是「可觀、可感、可參與、可消費」的體驗式紅色旅遊引領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大陝北旅遊中心區,文化產業的聚集區,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示範區;以「老延安」為特色的紅色聖城。

Ⅳ 古河鎮的文化遺址

古河岩景區內有東漢岩墓群——七個洞,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長寧回縣歷史發源地,答岩壁上有石雕189幅,29個種類,神秘、古樸。幸福大橋旁的飛泉寺廟,始建漢代。現存建築系明末清初年間修建,風格典雅考究。地處險峻的來龍山下,四周長滿蒼翠的楨楠樹,碧綠的綿溪河蜿蜒而過,是科考、控險、休閑的好去處。

Ⅵ 大運河的世界文化遺產

2011年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獲悉,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正式出爐,會議由國家文物局主辦,大運河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承辦。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方茂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袁秋年,水利部建設與管理司副巡視員肖向紅,省文物局副局長劉謹勝出席會議,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長關強主持會議。
全國65項遺產點入選申遺預備名單
2014年,「中國大運河」將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遺報告,經過多次論證、現場考察和集體評審,形成了專家推薦的大運河申遺預備名單,共包括132個運河遺產點和43段河段,其中遺產點有65個立即列入項目和67個後續列入項目;河段有31個立即列入項目和12個後續列入項目。
2013年8月前完成全部申遺
據介紹,大運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之一,也是世界運河史上的里程碑,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跡名錄 》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涉及8個省(直轄市)35個地市的大運河遺產整體申報世界遺產,關繫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2006年,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整體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了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法律地位。
據了解,按照2014年申遺成功的要求,我國要在2012年9月將申報文本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審,在2013年8月前完成全部申遺准備工作並接受專家評估考察。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共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 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第一部分:立即列入項目
一、遺產點(共65項)
【北京】1、昆明湖及綉漪閘2、廣源閘、高梁閘、澄清上閘(含萬寧橋)、澄清中閘(含東不壓橋)3、南新倉4、平津上閘
【天津】1、天妃宮遺址
【河北】1、紅廟村金門閘2、馬廠炮台及軍營遺址3、捷地分洪設施(含捷地分洪閘、乾隆御書《捷地、興濟壩工紀事詩碑》、清代憲示碑、1933年德國西門子啟閉機)4、東光碼頭沉船遺址5、連鎮謝家壩6、華家口夯土險工7、鄭口挑水壩8、油坊碼頭遺址及險工
【山東】1、德州蘇祿王墓
2、德州四女寺樞紐3、臨清片區(磚閘<別名二閘>、會通閘<別名會通橋>、臨清閘<別名問津橋>、鰲頭磯、臨清運河鈔關)4、東昌府運河大小碼頭5、阿城鹽運司6、濟寧樞紐(天井閘、堽城壩遺址、金口壩)7、南旺樞紐(戴村壩、十里閘、邢通斗門遺址、徐建口斗門遺址、運河磚砌河堤、柳林閘、寺前鋪閘、上泉古泉群、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8、濟寧東大寺9、會通河節制閘群(含23座閘:戴灣閘、土橋閘、梁鄉閘永通閘<辛閘>、李海務閘、周家店船閘、七級下閘、七級上閘、阿城下閘、阿城上閘、荊門下閘、荊門上閘、陶城鋪閘、戴廟閘、安山閘、靳口閘、袁口閘、通濟閘、仲淺閘、師庄閘、棗林閘、南陽閘、利建閘)10、通惠閘11、微山縣乾隆御碑
【河南】1、含嘉倉遺址2、回洛倉遺址
【安徽】1、柳孜運河碼頭遺址
【江蘇】1、龍王廟行宮(不含御碼頭和御馬路遺址)2、窯灣鎮歷史街區3、雙金閘4、清江大閘5、清口樞紐(洪澤湖引河堤防:臨湖堤、圈堰;濟運設施:濟運壩、塘河<含左右堤>遺址;御黃束清設施:御黃壩、御黃二壩、束清壩、束清二壩、御壩及其順水堤、臨清堤;中運河堤壩:中運河北岸縷堤、中運河南岸縷堤、中運河頭壩、中運河二壩、中運河三壩;黃河故道堤工:黃河北岸格堤、縷堤、黃河南岸縷堤、汰黃堤、順黃壩堤;里運河舊道堤壩:里運河左右堤遺址、蓋壩、頭壩、二壩、三壩、四壩、五壩;轉水墩:康熙舊大墩、新大墩、乾隆新大墩;碼頭三閘:惠濟正越閘、通濟正越閘、福興正越閘;御制重修惠濟祠碑)6、洪澤湖大堤(包括險工、救生樁、水志、信壩、碑刻等)7、吳公祠8、鎮水鐵牛(高良澗鐵牛、邵伯鐵牛、三河鐵牛、高家堰鐵牛、馬棚鎮灣鐵牛)9、瘦西湖10、普哈丁墓11、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僅門廳)12、揚州鹽業歷史遺跡13、高郵盂城驛14、邵伯古堤15、邵伯老船閘16、邵伯碼頭17、清晏園18、總督漕運公署遺址(不含博物館)、淮安府衙正堂、鎮淮樓19、豐濟倉遺址20、清江浦樓21、淮安鈔關遺址22、天寧寺行宮(含重寧寺)23、西津渡古街24、清名橋歷史街區25、盤門
【浙江】1、分水墩、落帆亭(不含杉青閘)2、長安閘3、南潯鎮歷史街區4、杭州鳳山水城門遺址5、杭州富義倉6、洋關舊址7、通益公紗廠舊址8、杭州拱墅運河歷史街區(橋西歷史街區、杭州小河直街歷史街區)9、水利通判廳遺址(含乾隆御碑)10、西興過塘行及碼頭11、清水閘(不含管理設施)12、永豐庫遺址13、寧波水則碑14、寧波慶安會館
二、河道(共31項,其中需要細分的14段河段用*註明)
1、通惠河段主線
2、玉河故道 3、長河 4、北運河段主線* 5、南運河段主線* 6、會通河段主線* 7、小汶河 8、中河段主線* 9、淮揚運河段主線* 10、寶應宋涇河11、寶應明清運河故道 12、高郵明清運河故道13、邵伯明清運河故道 14、古邗溝故道(邗溝東道,揚州城區段) 15、鎮江城區運河故道 16、常州城區運河故道 17、無錫城區運河故道 18、現京杭運河無錫至蘇州段* 19、蘇州城區運河故道 20、現京杭運河蘇州至吳江段* 21、江南運河吳江-嘉興-杭州段* 22、杭州中河-龍山河*23、頔塘東段(平望-南潯,含頔塘故道)* 24、浙東運河主線* 25、衛河(永濟渠)段主線* 26、通濟渠—滎陽故城段 27、汴河遺址商丘南關碼頭遺址段 28、汴河遺址百善老街及柳孜碼頭段 29、汴河遺址宿州段 30、汴河安徽泗縣-江蘇泗洪段* 31、淮河口段* 第二部分:後續列入項目
一、遺產點(共67項)
【北京】1、永通橋(含御制通州石道碑)2、通運橋3、匯通祠4、什剎海5、白浮泉
【天津】1、十四倉遺址2、石家大院
【河北】1、朱唐口險工2、泊頭清真寺3、大名府故城
【山東】1、德州碼頭(含碼頭、德州倉儲)2、會通河古橋(月徑橋、迎春橋)3、臨清舍利寶塔4、河隈張庄明清磚官窯遺址5、聊城山陝會館6、太和橋7、漕井橋8、濟寧河道總督府遺址9、台兒庄月河段古碼頭群10、濟寧浣筆泉遺址和泉林
【河南】1、雲溪橋2、合河石橋3、枋城堰遺址4、百泉和衛源廟5、滎陽故城6、北宋東京城遺址7、洛口倉遺址8、商丘古城
【安徽】1、柳孜鎮遺址2、花石綱遺址3、濉溪縣百善鎮運河河道遺址剖面
【江蘇】1、宿遷大王廟2、清江清真寺3、揚州城遺址4、茱萸灣古閘5、高郵南門大街歷史地段6、高郵平津堰遺址7、高郵鎮國寺塔8、鎮江虎踞橋9、常州飛虹橋10、常州文亨橋11、常州新坊橋12、常州廣濟橋13、蘇州下津橋14、蘇州上津橋15、蘇州吳門橋16、蘇州滅渡橋17、吳江三里橋18、吳江安民橋19、吳江安德橋20、寶帶橋(蘇州)21、十里亭22、無錫黃埠墩及西水墩23、蘇州覓度橋水文觀測站24、吳江古纖道
【浙江】1、長虹橋(嘉興)2、拱宸橋(杭州)3、廣濟橋(杭州)4、長安鎮歷史街區5、嘉興文生修道院和嘉興天主教堂6、杭州運河古橋(隆興橋、歡喜永寧橋、桂芳橋)7、龍山閘舊址8、三塘五壩遺址9、八字橋(紹興)10、大小西壩11、紹興曹娥江兩岸堰壩遺址12、虞余運河水利航運設施(含五夫長壩及升船機、驛亭壩、西陡門閘壩遺址)二、河道(共12項)
1、陶城鋪運河
2、儀揚運河3、子嬰河4、丹徒河5、古新河6、餘杭塘河(倉前—杭州)7、永濟渠遺址8、百泉河9、通濟渠—洛河隋唐洛陽城段10、通濟渠—洛河洛口段11、汴河遺址北宋東京城段12、汴河濟陽鎮段 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列入申遺范圍的大運河遺產分布在中國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首批選擇了58個遺產點和27個遺產段,總長度1011公里。

Ⅶ 大河村遺址的遺址概況

大河村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東北郊107和310國道交匯處的東南隅,發現於1964年,是一處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遺,距今 6800--3500年,面積40萬平方米。
大河村遺址遺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區,房基相疊、窖密集:兩處仰韶文化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別位於遺址的東北部和西部。龍山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遺址的四周邊沿地帶,夏商時期的遺存主要集中在遺址的西南部。其中仰韶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文化層最厚處達成12.5米。
遺址一、二期遺存近於廟地溝類型或與之相當。三、四期遺存為秦王寨類型,有人稱之為大河村類型。這種遺存有四組連間建築和大量陶器等遺物、墓葬,其中尊、背壺和鍋顯示了與大汶口或屈家嶺文化的交流關系。五期遺存是早期龍山文化,六期遺存為河南龍山文化。
1972年--1987年先後發掘21次,出土房基47座、窖穴 297座、墓葬354座,出土各類珍貴文物3500多件。遺址中出土的木骨整塑陶房F1-4,是目前我國出土同時期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處。發掘時,1號房基北牆殘高近1米。據碳14測定距今5040±100年。它是一組兩面坡式的排房建築,它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北方傳統居民建築的基本形制。
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在仰韶文化中獨樹一幟。彩陶雙連壺造型獨特,被譽為中國史前最美麗的彩陶。彩陶中的太陽紋、日暈紋、星座紋等天象圖案,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此外,遺址中還出土有山東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嶺文化的遺物。

Ⅷ 石家河遺址的文化影響

石家河文化大廈,與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江蘇新沂的大汶口文化、遼專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黃河流域屬秦安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一起,共同編織出一幅新石器時代多彩的文化畫卷,共同推動著史前文化走向文明的門檻。4000多年過去了,創建石家河文化大廈的居民,他們的容顏軀體早已隨風消散。但是,這座史前文化大廈閃耀著的時間幽光和絢麗光輝,將會永遠鐫刻在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進程中。
[參考文獻]
(1)石家河考古隊等:《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
(2)石家河考古隊等:《鄧家灣》,文物出版社,2003年。
(3)北京大學考古系等:《石家河遺址調查報告》,《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輯,1992年。
(4)張緒球:《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概論》,湖北科技出版社,1992年。
(5)韓建業,楊新改:《五帝時代》,學苑出版社,2006年。
(6)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