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夏商周遺址

夏商周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1-30 15:37:29

1. 夏商周三朝的歷史遺址

1、河南省發現的二里頭遺址被推測為是夏王朝的都城,它是良渚文化消失約三百年後的遺址,歷史學家人工復原了夏朝宮殿,在人工堆積的土台上建築宮殿的方法與良渚文化十分相似。在那裡出土了黃河流域以前從未發現過的象徵軍士統制權的「玉鉞」。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洪水之後良渚的人們遷到了二里頭並帶來了玉器文化,如果是這樣中國最初的王朝就是由長江、黃河兩大文明的溶和而誕生的,相傳夏王朝持續了約四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社會迎來了大轉變的時期,歷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二里頭出土了青銅戈,這是中國最古老的青銅器,這是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後遷朝歌今河南淇縣。
2、商朝最早的都城在今河南鄭州市,後遷殷今河南安陽
3、 在《史記》中周的建立是這樣寫的:有一天其它的民族侵略周,周人慾戰,武公說:「我不忍殺人父子」。周人為了避免無未的流血,離開自已的家園,遷到了麓山腳下。周把人民當做國家的寶貝,這樣的姿質逐漸在周圍的國家中獲得了很高的聲望。周文王高度贊賞呂尚的才能,並邀請呂尚做周的軍師。這時大量的人民涌往周訴說殷商的殘暴,請求推翻殷商,改天伐殷的決心在文王死後被武王所繼承。

文王自羑里被囚而又被放回之後,決心發展周的勢力,以與商對抗。他一邊整飭內政,一邊征伐附近的方國。西、北伐犬戎和密(今甘肅省靈台),又敗黎國(今山西長治市),後又伐邘於,(今河南沁陽),滅崇(今陝西西安灃水西)。崇是商在西方的附屬國,關系密切。文王滅崇敬之後,將國都自岐下遷於崇的故地,名為豐,亦稱豐邑。此時周的強大已經威脅到商的統治。

文王死後,他的兒子發繼位,是為武王,遷 都於鎬(號,在灃水東。豐、鎬相近,均為都城)。這時,商紂王正在對東夷用兵,損耗很大,國內的階級矛盾尖銳。在這種形勢下,周武王聯合了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或方國,並親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牧野一戰,紂王大敗。紂王死,商朝亡,西周王朝建立。

2. 夏朝首都在哪裡 夏朝都城是現在的哪裡

夏朝一共有17個國都,分別是:崇(今河南洛陽嵩縣)、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告成鎮)、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陽區)、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縣利民鎮東南35里)、平陽(山西安邑或晉陽)、鉏(今河南滑縣)。

窮石(今河南洛陽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縣)、帝丘(今河南濮陽南)、原(今河南濟源西北2公里廟街原城)、老丘(今河南開封祥符區國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陽東南)。

1、夏都斟鄩

禹初建國時,定都陽城。有學者推斷,位置就在今天河南登封縣的告成鎮。太康遷都斟鄩,即今河南偃師二里頭村附近。夏朝主要活動中心在洛陽一帶,定都時間最長的地方是斟鄩。

幾千年過去了,斟鄩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為人們難以尋覓的歷史遺跡。1959年春,徐旭生先生在豫西一帶尋找夏墟時,在偃師縣城西南9公里處的二里頭村南,洛河故道之陽,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引起了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的重視。

同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發掘了二里頭遺址,發現了繼河南龍山文化之後的文化堆積,最初考古學定名為「二里頭文化」,把它作為夏文化的代表。經過四十餘年的考古發掘和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多學科交叉研究,認定二里頭遺址就是夏朝的國都——斟鄩。

2、禹都陽城

大禹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即位後建立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告成鎮),這里後來發掘出王城崗考古遺址。

3、啟都陽翟

啟是大禹之子,即位後以陽翟為都城,並在南面的鈞台大會諸侯。陽翟即今許昌禹州。也有人推測臨近禹州的鄭州新密新砦考古遺址是夏啟之都。

4、大康流亡地:陽夏

太康外出打獵,都城被有穹氏首領後羿所佔領,太康逃至陽夏並死在那裡,陽夏即今周口太康縣。

5、仲康小朝廷:斟鄩

後羿奪取政權後從鉏(安陽滑縣)遷於窮石(焦作孟州),太康之弟仲康在斟鄩建立了一個小政權稱夏王,得到部分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

6、相遷於帝丘

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勢力有所發展,引起後羿和其屬下寒浞的警覺,在後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遷往帝丘,並在那裡得到斟鄩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協助,力量進一步發展。帝丘在今濮陽市濮陽縣五星鄉,這里傳說是上古顓頊帝所居,後來成為春秋時期衛國的都城。

7、少康逃難與復國之路:有仍、有虞、綸、斟鄩

後羿被下屬寒浞殺害篡權,寒浞派其子澆滅斟鄩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殺死相。相之妻後緡逃至娘家有仍氏(山東濟寧)並在那裡生下遺腹子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躲避澆的追殺又逃至有虞氏部(今河南商丘虞城),在那裡任皰正主管膳食供應,並且娶部落首領二女為妻,得封地綸(虞城東)。

少康以此為根據地建立武裝,發展壯大並最終殺回有穹國,殺寒浞及其子,返都斟鄩復國中興。

8、杼遷原、老丘

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夏王。王朝統治范圍進一步擴大,杼將都城遷往黃河以北的原(濟源),之後為了征伐東夷部落,又從原遷往老丘(開封祥符區陳留鎮)。

9、胤甲遷西河

杼之後的芬、芒、泄、不降、扃國都一直未變。扃之子胤甲即位後,將王都遷往西河。西河具體位置不可考,大約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後,其子孔甲繼位,是敗國之君,其間夏朝政事荒蕪,逐漸失去人心。接下來的皋和發在位時間都不長。

3. 根據河姆渡,半坡.夏商周時期墓葬情況人類社會生活是如何變化發展的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通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我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堆積厚度四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七千年,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該文化目前唯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是河姆渡遺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主持,進行了兩期發掘。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浙江鄞縣辰蛟,寧波八字橋,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發現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遺存。
河姆渡遺址位於河姆渡鎮金吾廟村(原羅江鄉浪墅橋村)。它是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建造排澇站時發現的,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500-5000年。該遺址於1973年和1977年冬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合計面積2630平方米,出土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所有這些,為研究我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制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河姆渡遺址第一、二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與省內湖州邱城遺址下層及嘉興市郊馬家濱遺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層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發現,而且它已擁有較為發達的耜耕農業、採用榫卯技術的干欄式建築,在國內同時代的遺址中它的生產、生活水平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學文化,暫時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後,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為盡快把它公諸於世,1976年4月,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開「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座談會」(實際是一次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陝西、廣東、福建、安徽、浙江的專家學者和餘姚縣、羅江鄉的代表共60多人參加了這次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同樣有著繁榮的原始文化,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一致同意了對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相關市縣文管會在寧紹平原作了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普查,近年來在基本建設中又陸續發現了一些,至今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址47處,分布於錢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區和舟山群島,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計有25處,因此可以說,餘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鄉。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發電廠施工中偶然發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半坡遺址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五六千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半坡居民大多住在半地穴的房屋裡,屋內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用.建房時他們先在地上挖出一個圓形或方形的坑,在坑中埋設立柱,然後用樹枝等材料沿炕壁建起圍牆,有的還在內外抹上草泥,以增強牢固性,最後在立柱和圍牆上架設屋頂.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栗.半坡居名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魚叉、魚鉤打獵捕魚 1958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半坡博物館曾在修復當中,已在2006年7月重新開館。
在我國陝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原始農耕聚落遺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考古學與夏商周斷代工程

殷緯璋

考古學就是對古代的遺址和墓葬進行發掘,即一條條地探看進行發掘,再對這些遺址進行研究。

我們的研究目標是要解決夏商周三代的年代。

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的思路,一是用歷史文獻,從歷史文獻里尋找有關古代的天象的材料,或有關紀年的材料進行 研究;二是叫系列樣品。

我們的研究過程就是用碳14測年法結合著天文學計算、文獻記錄和考古的分析,把年代問題解決。考古學和碳14測 年法的結合,為這個年代框架的建立作出了基礎性的貢獻。

碳14測年的原理,即,從我們目前的遺存里取得含碳的樣品來進行測定。測定後,據此推算出它距今多少多少年 了。由於碳是和其它東西連接在一起的,碳的年代的確定也是與之共存的,因此也可以推算這個墓葬的年代距今的時 間。

我們除了用文獻分析和碳14測年以外,我們還用甲骨文進行了測定。

判斷年代按最晚的年代來決定是我們考古學上所用的一種方法。

簡而言之,年代是考古學家用考古的方法所進行的考古文化的分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它所提供年代的信息,經過 碳14測年以後,用樹輪矯正曲線擬合,就把碳14的年代變成了我們現在通常所用的日歷年代了。這個日歷年代,就是我 們現在需要往前推的年代了。

最終我們斷代工程研究的結果把武王伐紂年確定為公元前1046。

4. 求中國古代文化遺址總錄及詳細介紹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有關夏代年代學的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這一項目在1995年秋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經過多學科的200位專家5年來的集體努力,目前已經達到計劃預定的目標。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驗收會」上,斷代工程順利通過了由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驗收組進行的驗收。《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5. 三星堆文化是什麼時期的,與夏商周哪個朝代對應

三星堆遺址位於距中國四川廣漢城東7公里,距南興鎮4公里的鴨子河畔,南距離成都約40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屬青銅時代文化遺址。由於其古域內三個起伏相連的三個黃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遺址年代為前2800年至前800年,分為四期,一期為寶墩文化(前蜀文化),二三期為三星堆文化(古蜀,前1600年以後),四期為十二橋文化(古蜀,主要遺存在金沙遺址),約相當於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目前正在申請成為世界遺產。

6. 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建築遺跡有什麼是建築啊!!

安陽殷墟博物館、洛陽偃師商代二里頭遺址,洛陽天子駕六博物館,都是地下部分的建築基礎。地上的保存不下來的

7. 夏商周:商代是青銅器時代,除殷墟外,北方以及長江流域各省也大多有銅器出土。這句話中除殷墟外這四個字

除殷墟外這四個字是指 殷紂身死,國都為墟。指商代後期都城遺址(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市洹河南北兩岸。)
那麼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了:除了商代後期都城遺址之外的地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