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龍文化遺址

龍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02 18:06:51

① 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龍是哪裡的龍文化是如何傳播的

一直以來,中國人的傳統認知是龍起源於中原地區,在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了龍的起源問題。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於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逐擒殺蚩尤.....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於是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黃帝“合符釜山”造龍,就是抽取各個部落圖騰的一部分,然後“合符”組合成一個嶄新的生物——龍!顯然,這一歷史故事的發生地,就是在中原地區,所以中國龍自然起源於中原。

然而,考古不斷挖出的上古“真龍”,不僅顛覆了黃帝合符造龍的歷史(學術界普遍認為,黃帝距今5000餘年),也顛覆了龍起源於中原的說法。


正因如此,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龍源於約八千年前的遼河流域。當然,這一觀點只是就目前考古實物而言,未來一旦有了考古新發現,說不定就能推翻這一觀點。而且,除非有真實的龍這一種生物,否則先民崇拜的龍,就存在逐漸演化的問題,到查海遺址時,說不定已經演化了很久時間,只是如今沒有找到考古物證。

其實,這一觀點也存在未解之謎:龍文化是如何傳播,為何各地先民都接受了龍?畢竟,長江流域三峽秭歸東門頭遺址出現的真龍,至少有7000多年歷史,與查海遺址時間相差不太大,但這兩地相隔數千里,以古人的交通和通訊條件,究竟是如何傳播的,長江流域的古人又為何接受這一圖騰,而非堅定的使用自己的圖騰?

② 龍是中國的文化遺產嗎

應該不算吧~
中國的龍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徵
外國的龍是邪惡的象徵
而且說是從中國演專變過去的屬沒有證據啊!
中國自古就有龍的傳說
外國自古也有龍的傳說
古代的文化信息交流基本上是沒有的,大航海時代國外就有龍了不過也是邪惡的龍,所以沒辦法證明龍就是中國有別的地方沒有,我認為龍的存在就好像一些神話故事無論國界都會有雷同性的
至於「端午節注冊」事件,個人認為是國內文化部的問題。
打個比方:自古咱兩家就住對門,你家有院子但是沒有用而是在門前種了一株玫瑰,兩家世世代代都觀賞那株玫瑰,偌干年後一天我出現了,把那株玫瑰挖了出來自己種到自己院子里了。你說是你家祖上種的,我也說是我家祖上種的,但是現在走過路過的人都能看的見花是在我家院子里,而你家院子里什麼都沒有…………
最重要的就是這個錯誤犯了不是一次了!!
我現在就想,相關部門的領導天天腦子里除了計算自己每月掙多少錢以為還會不會想的別的!

③ 為什麼世界各地都有龍文化起源在哪裡

翻開世界歷史文化,就能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世界各地都有龍文化,中國龍(包括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地區)、印度龍、美洲龍、歐洲龍、中亞龍。姑且不論龍在全球各地的地位如何,就說為何各地都出現了龍文化?


總而言之,至少全球大部分地區的龍文化,都源於中國龍,只是入鄉隨俗,中國龍的地位和形象也出現了變化。

為何全球多地接受龍文化?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動物是最佳的借題發揮之選。或許,龍這一種生物符合人類普遍的趣味,所以才被全球各地人類接受。在中國遠古時期,分布於大江南北的各個部落,都能普遍接受龍文化,顯然也說明了這一點。

④ 紅山文化遺址中有哪些龍

在內蒙古敖漢軲轆板壕、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版化遺存中也發現權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我國古文獻記載的熊、龍、龜、雲、鳥等黃帝圖騰,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這些圖騰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紅山先民的生產、生活、生育情況,而玉龍玉鳳則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

⑤ 龍文化的傳說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詩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時而低首思索,時而仰天詠嘆。在珠走玉盤級的詩句中,他把積郁在心頭的那種疑惑一瀉而出:
那遠古的初態,是誰傳告下來?
天地還未成形,憑什麼來考證?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誰能分辨極限?
天氣運動,克盈無形。
如何可以識得天地?
禹用應龍。
如何溝通江海?
應龍怎樣以尾劃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經歷?
日光無處不到,
燭龍如何再照?
太陽尚未升起,
神樹為何閃耀光華?
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
上面的詩句來自他的《天問》。在詩中,屈原一口氣提出了百餘個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說,他都大膽地提出了懷疑,自然,「龍」這個神物也沒逃脫他那敏銳的目光。因為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於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盪。
[編輯本段]龍的起源
從本世紀初到現在,面世的有關龍的起源和本質的論著、論文已超過百餘種,觀點五花八門,莫衷一是。這里我們不妨作一簡要的介紹--
神異動物說
這是以《辭源》和《辭海》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後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朱天順)「龍是出現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劉志雄、楊靜榮)
「神異動物」是以「動物神異」為基礎的,前者來源於後者,那麼,是哪些動物通過「神異」而變成「龍」了呢?這一點,《辭源》和《辭海》沒有講清楚,學者們的探討則多種多樣。且看:
爬行動物
衛聚賢說「龍即鱷魚」;王明達說「龍形象的基調是鱷」;祁慶福認為龍「其實就是鱷魚的最早稱呼」;王大有認為「中國最原始的龍是灣鱷、揚子鱷」;唐蘭說龍「像蜥蜴戴角的形狀」;何新說龍「是古人眼中鱷魚和蜥蜴類動物的大共名」。
徐乃湘、崔岩峋認為「龍是以蛇為基礎的」;李埏說「龍是蛇變成的」,是古人「以蛇為藍本,依照蛇的形狀和特徵,再附加某些想像而塑造出來的」;劉敦願認為「最早的龍就是有腳蛇,以角表示其神異性」;何星亮提出「龍的基形為蛇,而蛇類中最接近龍的是蟒蛇」,因此可以說「龍的原形為蟒蛇」。
哺乳動物
劉城淮說「在蛇類和蜥蜴類之外,龍還有一個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那便是馬類」;他進而指出「充任龍的模特兒之一的馬,最初不是一般的陸馬,而是河馬」,李埏認為「龍的首角是古人摹擬牛頭而塑造出來的」:」我們現在還常說『牛鬼蛇神』,看來,龍就是二者的結合」。孫守道等提出「龍首源於豬首」。
物候參照動物
陳綬祥認為,龍身是「扭動的蟲形」,龍角是先民「測定時間的工具--表」。「在廣大的范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候參照動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游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游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候歷法之參照動物……後來,這些關系演化成觀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龍。」
圖騰合並說
此說以聞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觀點為代表。聞氏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何星亮亦認為,「龍原是一種圖騰,但它又與其他圖騰有區別。它最初可能是一個部落的圖騰,後來演變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
天象樹神說
何新曾認為「龍的真相和實體是雲」,「龍就是雲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雲紋。而後來逐漸趨於具體化、生物化,並且展開而接近於現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朱大順指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趙天吏認為雷電龍「三位一體」,龍就是雷電的形象。
胡昌健說,「龍的原型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蟄雷閃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的雨後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龍的最直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
尹榮方的看法別致一些,他認為,「中國人傳說中的龍,原是樹神的化身。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龍是樹神,是植物之神。龍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類喬木。」「松、龍不僅在外部形象上驚人地相似,而且龍的其他屬性,與松也同樣驚人地相似。」
恐龍遺記說
葉玉森、徐知白及美國學者海斯等主張龍的觀念應是遠古先民對於巨大的爬行動物恐龍的記憶,或主張先民因對恐龍的恐懼而產生龍崇拜,王大有說,「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或許古人見到的龍,真的就是恐龍,後來它們漸漸見不到了,才把它的同類海鱷、灣鱷或揚子鱷與其視為一類,加以崇拜。」
外邦傳入說
章鴻釗認為中國的龍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龍,約在黃帝時期傳人中土,英國學者史密斯認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龍,而且所有的龍都出於同一個文化發源地--巴比倫,中國的龍同樣也是巴比倫古龍的後裔。
模糊集合說
對於龍的起源和本質,龐進提出了「模糊集合說」,即認為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先民對身外異己力量模糊崇拜的產物,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貫穿著、體現著模糊思維的藝術創造。
評述
作為古生物的恐龍,滅絕於距今七千萬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於三百萬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間相差了六千多萬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龍的,也就更談不上對恐龍的記憶和恐懼,顯然,龍為恐龍遺記說,是站不往腳的。
章鴻釗是中國文化西來說的主張者,其觀點僅僅是一種理論假設。西方文化中的毒龍和中國文化中的神龍在與水的關繫上有相似之處,但總體上差異很大,史密斯的說法緣於他的極端傳播論,即堅持認為世界文化發源於埃及和巴比倫,兩人的觀點都產生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中外學者對文化現象研究的深入,中國文化西來說和極端傳播論都失去了市場,龍為外邦傳人說也就為學術界所不取了。
對龍為圖騰合並說也有比較大的爭議,否定的觀點認為,「迄今為止,考古學,歷史學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於兼並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於臆想。」(劉志雄、楊靜榮)學者們還指出,將中國古文物上出現的動物造型或紋飾視作圖騰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中的某一類型文化與社會學中某一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還有的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徵提出悖論,如:幾乎所有圖騰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體的生物或無生物,而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圖騰是氏族群體成員崇敬的對象,是不得損害、毀傷或殺害的,而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神話傳說中,不乏貶龍、辱龍、斗龍、斬龍的載述。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圖騰形象自商代形成後,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其形象也在變化和發展,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滄桑,歷史的一流一脈都在龍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怪異的神獸。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密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有超越世間的神的權威。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的造型,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紀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較為濃烈,這是因為周伐商並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無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來對商進行懲罰。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奪取了天下。周人打敗商人後,不但奪取了體現商人通天權力(實際上是統治權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鑄的禮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觀念。據說周人伐商之時,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鳳,口銜玉硅(也有記載說是口銜丹書)落在周的社廟,代表上天降瑞應給周,所以在周代的禮器上,鳳的形象更為突出,龍的形象趨於弱化,甚至在一些圖案中,將鳳的冠狀物安到了龍的頭上,龍的體態少了那種張揚和獰厲,失去了商代龍的攝人氣勢,變得比較平和,更趨於藝術化與圖案化。

⑥ 中國龍文化的龍的起源

【探究】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考古發現】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
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歷史故事】
夏代劉累養龍的故事,之後,《山海經》製造了龍家族的一批新類型。道教里有許真君御龍的神話故事,佛教里有天龍護法的故事。
【歷史發展】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⑦ 中國古代的龍文化

前言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龍的起源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賴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關於龍的起源還有許多學說:神異動物說 、圖騰合並說 、天象樹神說、 恐龍遺記說 、外邦傳入說、模糊集合說等。

龍文化的內涵
北大一位教授從三個層次,揭示了中國龍文化的多重內涵:第一層,龍的觀念 從中國龍的形象中蘊涵著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四大觀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第二層,龍的理念 在中國龍的形象、龍的觀念後面,包含著中國人處理四大主體關系時的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追求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陰陽矛盾關系的和諧,多元文化關系的和諧。第三層,龍的精神 多元一體、綜合創新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這是中國龍形象、龍文化的最深層文化底蘊。王東認為,發掘中國龍文化的深層內涵,有助於解決當代世界的一些文明沖突。

中國的龍卻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復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觀念: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二是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
三是陰陽交合的發展觀(或叫變易觀);
四是兼容並包的文化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世界觀,堪稱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龍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義的形式,蘊涵著天人合一的觀念。
龍作為通天神獸,有助於人達到通天之道。公元前3000年前後的原龍形態,大多數都包含這種文化內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號稱「中華第一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蚌塑鱷型原龍。這里的整個蚌塑的文化內涵,據李學勤、馮時等著名專家研究,儼然是一幅六千年前的一幅「蒼龍白虎北斗星圖」,既表現古人以蒼龍、白虎和北斗星座確定時間與農業生產季節,也反映出這位高踞於當時權力上層的墓主,足踏北斗、執掌乾坤的神靈地位。而蚌塑的鱷型原龍,在這里起了通天神獸作用。
龍作為飛天神獸,可以幫助人達到升天境界。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借齊國術士公孫卿之口,講述了黃帝乘龍升天的神話傳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在這里,鼎上的龍紋是一個神奇的中介,它使龍下凡,助黃帝升天。
《易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開宗明義的乾卦,就以龍——蒼龍星座的物候歷法為中介,提出了「天——地——人」統一的思維框架、思維模式。
孔子晚年《易傳》與帛書易傳中,正是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高度,來解釋《易經》乾卦內涵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龍作為通天之物,還有助於生成了「天人合一」,「天——地——人」統一的宇宙模式。在這方面有代表性的,或許可以舉出西漢初期雜家巨作《淮南子》的《地形訓》:「正土之氣,御乎埃天。埃天五百歲生缺,缺五百歲生黃埃,黃埃五百歲生黃澒,黃澒五百歲生黃金,黃金千歲生黃龍,黃龍入藏生黃泉。黃泉之埃,上為黃雲。陰陽相迫為雷,激揚為電。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黃海。
這里有許多神秘主義、牽強附會的地方,但一個合理內核,則是表達了「天一地二人三」的宇宙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而龍成了溝通「天人」或「天、地、人」的中介環節。
由此可見,在龍的形象、龍的觀念中,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獨特形式,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龍文化的本質
中國原龍最早曾一度起源於原始圖騰文化,但本質與主流卻不能簡單歸結為原始圖騰文化。從「時代背景——具體內容——文化涵義——社會功能」這四個方面來看,中國的龍都與原始圖騰有重大差異,因而表現出以下本質特徵:
源於圖騰,超越圖騰
中國的龍文化在現代中國絕非僅僅存在個別遺跡,而是依然保持強大生機,揚棄掉封建主義、神秘主義、專制主義的消極因素,中國龍文化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中雖不能起到歷史上的那種主導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對中華民族有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實物崇拜,而是文化創造

圖騰文化本質上是原始社會的氏族文化,而中國的龍,最初形態的原龍,即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前後,這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解體期,中華文明時代的起源期,後來是中華文明中國的龍,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種原型,但本質上並不是自然界中的現有實物,而是基於民族文化觀念的文化創造、文化符號。時代的形成期。
中國龍的本質特徵,卻在於根本超越了氏族文化的血緣關系,升華為以地緣關系為根基的民族文化內涵。
龍——這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的傳人

龍天地開辟之後,就該創造生命、繁衍人類了。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這件偉大的工作是由伏羲和女媧兄妹倆合作完成的。生活在既遙遠,又幽美的"華胥氏之國"的"華胥氏"姑娘,到一個風景特別的"雷澤"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受感而孕,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伏羲"。雷澤中的腳印是"雷神"留下的,這位雷神長著龍的身子人的頭。因此,伏羲本來就是一個龍身人首的"龍種"。由於再找不到其他女人,龍性在身又立志做"人類之父"的伏羲先生,只好和妹妹女媧氏小姐結婚,生下來第一批男人女人。這位堪稱"人類之母"的女媧氏,也是龍身人首。這樣,在那些漢代的畫像石里,人類的這對父母便幸福地相依相偎,或手持吉祥物,相互禮敬,而兩條龍尾,就緊緊地環繞著,親密地交在一起。這大概就是"龍的傳人"一說的源頭吧。的傳說

龍與帝王的象徵
在公元前二世紀漢代以後,龍的形象與皇權聯系起來,成為皇家的徽記。皇帝自稱「真龍天子」,他的後代稱為龍子龍孫,他的服飾被稱作龍袍,他的一切用品都刻畫上龍的形象。那麼,龍是怎麼成為帝王的象徵的呢?
來由大概有兩個:上古的帝王天神大都是龍,或具有龍性。像我們提到過的盤古、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唐堯、虞舜、夏禹,還有以龍為官的太昊,乘龍而行的句芒,生子句龍的共工,以豬婆龍為樂師、教飛龍效八方風音的顓頊,以及因母親感龍才有幸出生的帝嚳,等等。中國人生來尚古,喜歡效法聖賢,過去的帝王是龍,後來的帝王自然也是龍了。即就是不具備龍性,也得設法把自己包裝成龍。
再說,龍要管地上的水,又要管天上的水,這就得具備在天地間來去自由的本領。它可以直達天廷,向天帝反映人間的情況;也可以從天廷下來,傳達天帝的旨意,替天帝做事。皇帝不是說自己"受命於天"嗎?不是自稱是天的兒子,代天帝管理人間嗎?顯然,龍的神性和君主們的帝王性在這兒扣合在一起。於是,帝王們都成了"真龍天子"。
好像沒有哪個帝王不說自己是龍的。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於是被稱作"祖龍"。漢高祖自稱是母親劉媼與蛟龍相配後所生,生得"隆準而龍顏"。楚漢相爭時,范增發現劉邦具有"天子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漢景帝夢見赤豬化為赤龍,於是有了漢武帝。晉時有童謠"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結果應在晉元帝身上。。唐太宗出世的時候,有二龍戲於武功縣池;宋高祖小的時候獨卧講台前,上有"五色龍章"……
縱觀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統治者將自己與龍相聯系,無不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目的:或因其出身低微藉此提高威信,或因社會動盪以此麻醉人民。

海外龍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類似巨型爬行動物,身上有翅口中噴火的怪物,是邪惡和暴力的標志。聖經的《啟示錄》中的龍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劍與凶龍搏鬥,斬其頭後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長相兇狠的龍也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軍旗和徽章上
,用以起到阻嚇敵人的作用。所以龍在西方也是戰爭的象徵。
在東方文化中,龍卻是力量、財富、繁榮及祥和的象徵。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可說是十分狂熱。西方夫婦盼望千禧嬰兒,中國人盼望生個龍子龍女。不論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華人都視自己為龍的傳人。如果沒有了龍,中國的文化傳統,包括建築、服飾、喜慶節日、飲食、民俗乃至語言文字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隨著中國人移民海外,中國的龍文化也隨之流傳到世界各地。其實遠在白種人接觸到中國龍文化以前,中國龍已經漂洋過海到日本,東南亞,以至美洲土著人當中。
一兩千年以來,日本農民和漁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高松冢古墳中有一幅七世紀的壁畫《青龍圖》,其形態與中國龍相差無幾。日本的古建築中,中國漢唐明清時期龍的形態較多見,先秦時期的龍則少見。可見中國龍的藝術是從漢代開始大
量傳入日本的。
中國龍文化傳入東南亞要比日本早的多,因而顯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越南、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龍鳳藝術,明顯具有中國長江文化系的特徵。龍的頭大,有些像獅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這種龍的形象在這一地區的建築、服飾、雕刻,以及龍舟、龍舞
和龍燈等民俗活動中,隨處可見。長江以南有星羅棋布的江河湖泊。龍舟文化甚為發達。指揮龍舟競渡的銅鼓飾有龍鳳等吉祥動物圖案。東南亞的銅鼓藝術源於中國。滇系和粵系銅鼓藝術的差別也見之於東南亞,成為長江龍鳳文化的地方變體。從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東南
亞龍文化是長江文化系,特別是苗蠻文化向南的伸延。
美洲古印地安人接受中國龍文化要比東南亞更要早得多。考古學家發現,早在7000年以前到哥倫布時期,中國龍藝術就傳入美洲,和當地土著人文化結合,成為奧爾梅克、瑪雅、阿斯特克、印加等部落龍文化的基幹。興起於公元前1000年(相當中國歷史的商末周初)的奧爾梅克文化被認為是印地安文化的搖籃。奧爾梅克文化中有兩種原始龍:鼉龍和螭龍,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大龍和小龍。與商周時期中國龍的本源相似。在一些古印地安人文化遺址中看到的龍的形象,幾乎是中國揚子鱷的寫生。印地安人神話傳說中,火龍和水龍分別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國古代神話中,北方水神是水龍公工,南方火神是火龍祝融。考古學家把古印地安人的龍身體各部分分解分別於中國龍體各部位比較後驚奇地發現,瑪雅文化的龍與黃河文化和松遼文化的龍極為相似,印加文化的龍幾乎是華南文化和巴蜀文化龍的翻版。在美洲的金字塔和其他祭壇廟宇上飾有的龍的形象,說明古印地安人和中國人一樣地崇拜龍文化。其實龍文化只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中國龍文化在美洲的傳播,佐證了中華人種早在遠古時期就東渡美洲並帶去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的歷史事實。

龍文化的影響
龍與繪畫
龍屬於商代藝術家在多種動物藝術形象(原龍紋)的基礎上再創造的產物,因而龍的實體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象。中國的純繪畫藝術大約在東漢時期才從應用美術中獨立出來,我們迄今所知最早的畫龍專家是三國時期東吳的曹不興。
曹不興之後,又有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善於畫龍。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人,「多才藝,尤工丹青,傳寫形勢,莫不絕妙」。南北朝時代的張僧繇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畫龍專家。 唐代的畫龍名家有李思訓、馮紹正、吳道子、孫位等宋代畫龍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董羽、僧傳古、陳容三人。董羽對畫龍藝術最突出的貢獻,是他總結了前人及自己的創作經驗,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畫龍理論——《畫龍輯議》。
明、清兩代是中國畫全面發展的時期。從傳世的有龍形象的作品看,其表現手法與繪畫技巧都更顯成熟。

龍與文學
龍在古人的宗教、政治觀念中具有一定的位置,龍紋又是現實生活中極為流行的紋像之一,龍自然要成為文學家筆下的素材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詩經》中所提到的龍多指器物上的龍紋,尤其以龍旗為最多,如「龍旗十乘」(《商頌?玄鳥》)、「龍旗陽陽」(《周頌?載見》)、「龍旗承祀」(《魯頌?閟宮》)等等。
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地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九歌》中有很多涉及到龍的詩句,這些龍均屬為神人駕車的神畜。如《雲中君》「龍駕兮帝服」,《湘君》「駕飛龍兮北征」、「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大司命》「乘龍兮轔轔」,《河伯》「駕兩龍兮驂螭」等等。
隨著詩歌的發展,以龍入詩的現象逐漸增多。隋唐以後,與龍相關的典故廣見於詩中。
龍與民俗
中國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少與龍相關者。這些節日的活動豐富多彩,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散發著清新的鄉土氣息。
龍王會 每年夏歷五月,很多地方都要舉辦"龍王會",這一習俗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龍抬頭節
農歷二月初二為漢族的「龍抬頭節」。此時正值驚蟄、春分時節,大地逐漸轉暖,民俗認為蟄伏一冬的龍正是在這一天抬頭活動的,以後雨水也就多了起來。尋根求源,「龍抬頭節」可能是從上古的「龍見而雩」演化而來的。
端午節
端午節的歷史極其悠久,節日風俗也極為豐富,其中一些活動與龍有關,聞一多先生曾將端午節稱為「龍的節日」。賽龍舟是端陽節最重要的活動。
中國的少數民族中,也有許多與龍有關的節日,不同民族節日的時間、內容與活動亦不盡相同。
祭龍節
哈尼族,壯族、瑤族傳統節日,哈尼族從農歷二月二日起,聚居在紅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陸續開始過節。節日這天,選出兩位英俊的小夥子扮成姑娘,在"龍頭"帶領下,由眾人簇擁,周遊寨子。壯族在農歷二月間過此節。祭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所需的雞、豬等祭物。祭日,外寨人騎馬或載斗笠者均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可使人畜平安。瑤族節里農歷三月三日。祭龍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等。祭時,要殺豬獻供,豬由全寨 出錢購買,祭畢由全寨人分食。婦女不參加祭祀儀式。
龍頭節
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正月初五。是日,當地群眾備供品祭祀龍王。
總結
龍——這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是人類想像出來的吉祥物。中國是龍的國度。除了歐洲那個代表邪惡的龍外,世界各地的龍文化都源於中華文化,或者說龍是中國的特產,是中華文明的象徵。龍崇拜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特徵。幾千年來華人崇拜龍,信仰龍,祈望龍給人類帶來祥
和,帶來發達。
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時代里,龍的神秘性和權威被絕對化,並滲透到國家意識形態中。但在中國民間,龍始終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徵意義,即龍代表了喜慶、祥和與富足。直到今天,龍的形象還廣泛運用於建築、藝術、文學、宗教、繪畫、雕塑、服飾、剪紙、瓷器等各種領域,寄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中國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龍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現。龍的形象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

⑧ 龍文化 是什麼

龍文化,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
龍和中華》記載:一直以龍的傳人自居的中國人,逢年過節都要舉行 龍文化
一些如舞龍燈、祭龍王、賽龍舟之類的喜慶活動,祈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豐衣足食。中國龍文化起源及龍文化對中國的現實意義。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五千年來已深深紮根於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龍文化,龍文化在歷史上曾為中國的統一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仍為中國的統一和繁榮發揮著自己獨有的作用。 炎黃時期就以龍為圖騰,對神異動物龍的崇拜,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先人們就雕刻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為禮器,拜祭天地山川。據記載,在炎黃時代,龍就成為中華民族各部落聯盟的共同圖騰。以後,夏朝以黃龍為圖騰,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各種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中,龍的形象經常出現。 秦漢以後,龍成為帝王的象徵。歷代皇帝都自稱為「真龍天子」,還把龍字用在帝王使用的東西上,如將皇帝穿的衣服稱為龍袍、皇帝坐的椅稱為龍椅、皇帝睡的床稱為龍床等。 在古人心目中,龍是一種神秘的寶物,不易見到,即使顯現了也見首不見尾,或只見到只鱗片爪。而龍的出現,是天下太平的徵兆,所以龍被人們視為天下間最大的吉祥物。 雖然神秘莫測、變化多端的龍難得一見,但自古以來人們對龍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漢代學者王充指出,龍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長度都相等;龍的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龍還能顯能藏、能巨能細、能長能短。春分時飛上天,秋分時潛於淵。 在神話傳說中,龍的種類有很多,有鱗者為蛟龍,有翼者為應龍,有角者為虯龍,無角者為螭龍,未升天者為蟠龍,好水者為晴龍,好火者為火龍,善吼者為鳴龍,好鬥者為蜥龍。 在堪輿學著作中,「龍」是最常見的術語之一。由於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態上變化多端,與傳說中的龍相似,所以古人將山和水都比喻作龍,把山脈直呼作「龍脈」,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龍」。這樣,龍就成為山和水的象徵,各種龍的塑像和圖案大量出現在宮殿衙署、大戶人家乃至尋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宮的九龍壁、太和殿的龍椅、龍柱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 因為相信龍有某種神奇的力量,許多現代人也喜愛用龍作為裝飾物或擺設。如果住宅的外環境缺乏真山真水,可以在客廳擺放龍的塑像,作為山水的象徵。如果周圍環境和室內環境不夠藏風聚氣,也可運用龍的塑像或圖案使室內形成良好的氣場。在堪輿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中,青龍是東方的代表,所以龍的塑像適宜擺放在東方;龍又與水密切相關,北方屬水,所以龍的塑像也適宜擺放在北方。
文化本質
1.源於圖騰,超越圖騰中國原龍最早曾一度起源於原始圖騰文化,但本質與主流 龍文化
卻不能簡單歸結為原始圖騰文化。從「時代背景——具體內容——文化涵義——社會功能」這四個方面來看,中國的龍都與原始圖騰有重大差異,因而表現出以下本質特徵: 中國的龍文化在現代中國絕非僅僅存在個別遺跡,而是依然保持強大生機,揚棄掉封建主義、神秘主義、專制主義的消極因素,中國龍文化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中雖不能起到歷史上的那種主導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對中華民族有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2.不是實物崇拜,而是文化創造 圖騰文化本質上是原始社會的氏族文化,而中國的龍,最初形態的原龍,即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前後,這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解體期,中華文明時代的起源期,後來是中華文明中國的龍,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種原型,但本質上並不是自然界中的現有實物,而是基於民族文化觀念的文化創造、文化符號。時代的形成期。
編輯本段文化內涵
中國的龍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復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 龍文化
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觀念: 第一層,龍的觀念 從中國龍的形象中蘊涵著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四大觀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 第二層,龍的理念 在中國龍的形象、龍的觀念後面,包含著中國人處理四大主體關系時的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追求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陰陽矛盾關系的和諧,多元文化關系的和諧。 第三層,龍的精神 多元一體、綜合創新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這是中國龍形象、龍文化的最深層文化底蘊。王東認為,發掘中國龍文化的深層內涵,有助於解決當代世界的一些文明沖突。
編輯本段文化起源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 龍文化
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 龍文化
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圖騰形象自商代形成後,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其形象也在變化和發展,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滄桑,歷史的一流一脈都在龍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紀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較為濃烈,這是因為周伐商並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無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來對商進行懲罰。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奪取了天下。周人打敗商人後,不但奪取了體現商人通天權力(實際上是統治權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鑄的禮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觀念。據說周人伐商之時,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鳳,口銜玉硅(也有記載說是口銜丹書)落在周的社廟,代表上天降瑞應給周,所以在周代的禮器上,鳳的形象更為突出,龍的形象趨於弱化,甚至在一些圖案中,將鳳的冠狀物安到了龍的頭上,龍的體態少了那種張揚和獰厲,失去了商代龍的攝人氣勢,變得比較平和,更趨於藝術化與圖案化。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怪異的神獸。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密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有超越世間的神的權威。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的造型,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現實意義
⒈民族團結、和平統一的象徵 中國自秦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以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雖有分合離亂,但統一始終是主流。這是因為,中國各民族對龍都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形成了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 龍文化具有兼容並蓄性,使中華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它作為中國和平統一的象徵,在中國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問題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民族共同繁榮、交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力地保障了少數民族的平等、自治權利,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發展繁榮,並增進了國家的集中統一和富強。然而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卻將中國這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說成是中國侵略壓迫境內的少數民族,這在西藏問題上尤為明顯。美國國會不止一次拋出所謂「西藏修正案」,把中國對西藏的合法管轄說成是中國侵略佔領,誣蔑西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生活極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並聲稱漢人進入西藏是要把西藏逐漸漢化。事實上,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入藏,發展了漢藏友誼,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就是這友誼最好的見證;元朝中央政府設立宣政院,將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今天的西藏,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廟宇林立,宗教事業不斷發展。這一切都有力地駁斥了「西藏人民生活極其困苦」,「存在政治、宗教迫害」的謬論。至於漢人進入西藏問題,正是中國各族人民團結協作的一種表現,也是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體現。事實上,眾多的在藏漢人為西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孔繁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也是中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堅實基石。西藏人民早已和中國其他各族人民融為一體,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這種由相同的龍文化、民族認同感所締造成的民族團結友愛關系,是任何外來勢力所不能破壞掉的——這是龍文化的一大現實意義。 1.龍文化的另一大現實意義,便是它對中國統一的促進作用。 中國要統一,是所有龍的傳人的呼聲,但由於大陸和香港、澳門、台灣之間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因而很難用一種社會制度統一中國。為此,中國共產黨從現實情況出發,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其實質是將意識形態方面的爭議擱置一邊,依靠各地華人所具有的民族認同感來統一中國,以實現中國的繁榮富強。其中,大家對龍文化的認同感起了關鍵性作用:首先,它促進了 「一國兩制」構想的產生。大家都是中國人,就有可能拋棄意識形態方面的爭議,依靠大家所具有的民族認同感來統一中國。在這里,統一中國已主要不是靠同一的社會經濟制度,而是靠雙方都具有的民族認同感。這就為「一國兩制」在實踐上的可行性鋪平了道路。其次,它促進了港、澳、台地區與大陸的經濟往來,而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往來成了港、澳地區平穩過渡和中國和平統一的有力保障。可以說,大陸、香港、澳門等地區的經濟已緊緊地結合在一起,這就為港、澳回歸創造了良好條件。 2. 經濟騰飛的精神支柱 中國的經濟騰飛,一靠改革,二靠開放,而龍文化在這兩者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經濟建設的一大精神支柱。 龍文化在改革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對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為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二十多年來,中國改革的步子邁得大,但卻始終沒有發生大的社會動亂,就是因為龍文化強大凝聚力的作用。 龍文化在開放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對海外華人的強大民族凝聚力,吸引了眾多海外華人來大陸投資,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這首先是由於富有的海外華人企業家願意在大陸投資。身為炎黃子孫,擁有著共同的文化、語言、家庭關系和歷史淵源使海外華人在大陸投資很容易。同時,作為龍的傳人,他們也想藉助這種方式幫助祖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其次,是由於海外華人掌握著巨額資產。「根據較保守的估計,海外華人的流動資金高達2萬億美元,若將這些華人放在一個國家裡,那麼其國民生產總值至少達到5000億美元。」另外,中國政府的態度也起了重要作用,大陸歡迎發展外貿和投資的態度刺激了跨國華人經濟的形成。「龍的傳人」的信念在海外華人對大陸投資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更為中國強勁的發展勢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然,中國在前進的道路上,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腐敗、國有企業效益低下等問題始終困擾著中國經濟。但應該看到,在龍文化的熏陶下,這些問題不是不可克服的。 世界上,都習慣把中國稱為「東方巨龍」。這條巨龍已經真正蘇醒,開始騰飛,而中國人民也以巨龍騰飛作為經濟發展的象徵。有人說,「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而中國作為環太平洋經濟圈的經濟增長中心,將成為新世紀的「龍頭」!

⑨ 河南省夏邑縣商丘市馬頭鎮清涼山,龍文化遺址,崇文寺,泥馬度康王,孔子故里,還有那些歷史文化

呃、、、、那個 提醒一下哈 河南鹿邑縣 的是 老子故里 不是 孔子故里 是老子!!!!

⑩ 世界龍文化的起源在哪裡

什麼時代是個問題?聯系美洲來看,完全可能是印第安人跨過白令陸橋的最晚時期即距今一萬年左右。

地球末次冰期約於11萬年前開始,於前9600-9700年結束。盛冰期大約在1.8萬年前,這時是地球末次冰期的最冷時期,海平面下降160米,此時屬新石器晚期,金屬工具還未出現。

以後白令陸橋變成古人難以逾越的白令海峽,導致印第安文明脫離亞歐文明獨立發展,隔絕於世界文明發展主流之外。以至15世紀末被重新"發現"時,技術能力依舊停留在一萬年前,擁有金字塔文化,卻沒有金屬工具,沒有輪式車沒有馬沒有牛。

印第安人和華夏中國人長得很像

其實,美洲本土文化與亞歐大陸文化相似的方面不止金字塔,一些涉及精神文化層面的東東也是很相似。

如,饕餮紋

中國商代早期的銅器除素麵外,已鑄造饕餮紋、夔紋等。到商代中期(即從武丁到祖甲)饕餮紋、夔紋、鳥紋、龍紋、圓滑紋、聯珠紋、乳釘紋等,成了流行紋飾。西周青銅器花紋分為三期。早期(從武王到昭王)饕餮紋仍佔主要地位。

可以說饕餮紋是很「中國」的,但代表什麼意思,歷來莫衷一是,專家們也只能和三腳貓水平的筆者一樣——可能是?抽象的神獸??

饕餮紋饕餮紋?有意思的是,看似與華夏古文明沒什麼關系的美洲瑪雅世界,從文字到圖案也處處饕餮紋饕餮紋?

瑪雅遺址6號紀念碑殘部

以筆者的理解,不論饕餮紋代表著什麼,做為一種文化習慣或叫文化基因,早已深植在高古時代的太平洋兩岸,深植在(歷史記憶中)沒有往來的華夏與瑪雅兩大族群中。

又如;羽蛇神庫庫爾坎Kukulcan 崇拜

羽蛇神(英語 Quetzalcoatl,feathered snake,plumed serpent)是一個在中部美洲文明中普遍信奉的神?,一般被描繪為一條長滿羽毛的蛇形象,有關庫庫爾坎的傳說世代在居住於尤卡坦的瑪雅人中傳頌。

中美洲的許多民族都有對羽蛇神的崇拜(筆者剛看到此畫面還以為是古埃及的)

而古埃及人就自稱蛇神Wajet的傳人。古埃及神話中蛇神Wajet是神Ra的女兒,人們把她的形象(眼鏡蛇)放在自己頭上,並讓她作為人類的保護者。到了後來,法老頭上的蛇和鷹隼荷魯斯合並到了一起,就演變成了蛇+鷹。

中美洲的羽蛇神很可能是古埃及神話中蛇神和長翅膀翱翔天空的太陽神拉「Rā」的結合體。

中美洲的羽蛇神金飾,中國人看著怎麼那麼熟悉...騰雲駕霧的龍。

雙頭蛇:這件雙頭蛇是墨西哥阿茲特克藝術的代表,在一塊木條上鑲嵌著約2000塊綠松石。

與中國龍有關的雨水紋圖案也可以在中美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古跡中發現。因此,包括墨西哥和中國的一些學者在內的許多研究者都認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中墨兩國古代文明可能有某種聯系。

瑪雅羽蛇神

巴厘島(左):刻在石頭上的的巴厘島蛇從寺廟的兩側伸出。瑪雅(右):刻在石頭上的瑪雅蛇從寺廟的兩側伸出。

瑪雅羽蛇神

北京,紫禁城一角

(以上三幅畫面形神相似,絕非偶然,明顯源於同種文化基因)

墨西哥庫庫爾坎金字塔台階處的羽蛇神

泰國清邁雙龍寺

(以上兩幅畫面,不可否認存在某種聯系,應源於同種文化基因)

這種文化基因,與中國的龍圖騰關系密切,其形成與演進我們以後另文探討。

筆者在此要表達的是:我們生活的這地球,族群地域洲際交流不是近百年近千年兩千三千年的事,自我們無法探知的遠古,世界文化已有一體化源流化趨勢。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