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宿游記
1. 找了好久的星宿漫畫...
一共有兩部 一部是《不可思議的游戲》,還有一部是《夢幻游戲》,還有點劇場版。
2. 求一篇游記 一千字左右 超急
憶太雷同志
羅章龍
我與張太雷(春木)的交誼,從五四運動前至廣州起義(1918-1927)前後達十年之久。他是我在革命斗爭中智勇兼全的戰斗同志。又是我直諒多聞的益友。
太雷同志領導廣州起義,英勇殉國,距今已五十五個年頭了。緬懷先烈,我懷著無限景仰的心情,略抒所感,以志紀念。
我們初期來往是在五四運動前後,當時他是北洋大學學生會負責人之一。他與於方舟同來北京大學聯系有關學生會的工作。我們初次見面,略事寒暄後,他就說:「我們是鄉親。」我很詫異,他說:「我居江蘇,應是江東子弟,你家住洞庭湖南,地屬南楚。我們確是『三楚』(即東楚、西楚與南楚)鄉親。」太雷器宇軒昂,言談慷慨,而且很有風趣。他對軍閥政府賣國求榮的種種倒行逆施,深表義憤。對於青年和學生追求科學與民主的嚮往也表現得極為熱心。這次雖屬初見,印象極深。以後,我也常到天津,多次和他會晤、商榷工作。
北京大學教師中有位俄人教師柏烈偉,教授俄語並研究中國文學,是一位漢學家,與我有交往,從柏那裡得知一些有關蘇聯十月革命的消息和文獻資料。太雷來北大時,流露對十月革命的興趣,我與他均經常與柏烈偉見面。這期間,我們同受到蘇聯十月革命和當時歐洲革命的影響。那時在北京的華俄通訊社(即塔斯社)招聘一些學生任工作人員,太雷也就欣然應征。後來漸漸地,他與蘇聯有了較多的接觸,從思想上益加堅定走十月革命道路的信念。太雷曾在天津創辦過勞動報(來報),從當地英文泰晤士報上譯取報道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工廠如何剝削工人的消息,以及工人罷工斗爭新聞,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這都是他早期的革命實踐,在天津方面他所做的工作比別人要早。
一九二0年,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醞釀成立期間,太雷與天津一部分同學於方舟、韓麟符、安幸生等率先參加了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黨成立後,太雷也早就參加了黨組織的活動,經常往來於京津、上海與日本之間。
一九二三年,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這次罷工斗爭犧牲很大,外面有些不明真相的人,對罷工有種種不符合實際的說法,也成為黨的「三大」會議中爭論的議題。但是太雷對「二七」罷工的意義認識很明確。他力斥那些錯誤的說法。後來還為文闡述「二七」的意義,指出:「二七運動最先表示中國民族運動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為爭人民的自由,京漢鐵路工人是先鋒」,「二七運動開中國工人運動的新紀元」等,態度鮮明,評價確切。在「三大」會上,他也就是這樣對革命史實上的大是大非問題,表示了自己的明智論斷。
我在上海三屆中央工作時,與太雷共事較久。太雷時任國際代表馬林的翻譯,常在中央局機關開會。他喜在會前、會間和會後漫談,上下古今均屬談話題材。特別是在評論時事、月旦人物方面,他更是議論風生。王熙春(三大中央工作人員)為作記錄,整理後往往即成文章初稿。那時我們二人都參加了《向導》編委會。在編委會中,他主要分任撰寫國際政治、經濟方面的文章。他說:《向導》文字不一定每篇都好、無懈可擊,但總的說來,對革命是一往無前的,有開創精神,如同弧光燈塔,明滅在驚濤駭浪中,起著導航作用。太雷在編輯工作中要求嚴格。嘗說:「我們要不時地檢查《向導》發表的文章,收集讀者批評意見,注意群眾反應和影響,真正起到導航作用,切不可漫不經意。」我們二人分別負責的稿件總是相互校閱。當時國際代表馬林以孫鐸等筆名在《向導》發表文章,我們如發現有不當時,立即提出,商得作者同意援筆改正。他說:「國際代表對中國的事情,總不免有些隔閡,我們對他們的文章,更應好好幫助。」《向導》編委會每期定稿編畢後,他總是反復研究,從內容至文字不斷改易稿件,不厭其詳。為此,常有延期交付排印之事。他說:「一文既出,駟馬難追,不得不慎重立言。」他在《向導》編委會中除了寫文章外,還作了許多翻譯校訂的工作。那時我們還設有一個資料室,訂了許多外文報刊雜志,他負責英文,我負責德文部分,共同整理,登記卡片,做索引等項繁瑣工作。
太雷對於中西史籍,涉獵頗廣。嘗雲:「要樹立正確的革命史觀,就非熟讀古今中外的歷史不可。」他讀威爾斯所著《世界史》,對我說:「威氏著史,頗多偏見,欲正其誤,便需要另寫一部世界史與之抗衡。」但終由於大家沒有時間,無法去做,引為憾事。
太雷所寫的政論文章,邏輯性嚴謹,政治性很強,思考成熟才下筆,其文章中也常帶有諷刺幽默意味,如在《向導》三十期上著文,把黎元洪說成「黎菩薩」,把曹錕說做「保定的猴子」,又在《向導》上寫短文,以乞丐的口吻諷刺洋行買辦為「剛八度」(Comprador)等等,極富趣味,不一而足!
大革命時期我黨和國民黨實行合作,這是當時國共兩黨極重大的決策。太雷在這方面的工作也卓有成就,是非常出色的。
自一九二一年起,太雷同馬林到桂林參加孫馬會談,以後又在上海、廣州、莫斯科、武漢等地工作,都與國共合作政策有關。他曾多次將其親歷體驗向我詳談。
據他說:當初孫中山本人對國共合作並無確定的信念,同時國民黨內部和他左右意見也很分歧,其中國民黨右派人士更多猜忌,兩黨合作的阻力是存在的,因此孫中山初次對馬林談話,心理上亦多所顧慮。
其次,當時國民黨是中國革命陣營的第一大黨,他的歷史和影響也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孫中山左右均以革命正統自居,對於其它國內政黨,是不大看重的,這就造成兩黨合作的一定障礙。
太雷理解到上述情況,利用與國民黨上層人士接觸的機會,向孫中山及左派人士做了不少的解釋工作。當時國際代表站在客卿地位,有時不便直言無隱,太雷便從旁加以協助,盡力宣傳十月革命後蘇聯國力日臻強盛,實為世界革命陣營惟一可靠的盟邦。同時也說明中國共產黨革命政策的實質與工農新興力量抬頭,也是史無前例極堪信賴的新因素。這些因勢利導的進言,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經過兩黨努力,終於奠定了國共合作的基礎。
一九二四年,中共中央派出代表團出席共產國際「五大」會,太雷適在莫斯科。代表團成員是分批前往莫斯科的。我初次到蘇聯,滿以為住宿找人均不成問題,哪知車到莫斯科站後頓感人地生疏,茫然不知所措,等旅客大多已出站或由人接走後,我未免有些心急。車站服務員見我獨自留在站台,無人來接,就問我是到什麼地方去的。我告她去Kommital,她說:「你應該在車到明斯克時發電報通知他們,這樣才會有人來接。」當時天色尚早,還未上班。又問我有無熟人,我這時想起了太雷,但又不知他的住址。服務員建議我找《真理報》中國部詢問,他們消息靈通。她為我撥了《真理報》的電話,找到中國部。對方問我找誰,我說找T.L.Chang。正巧太雷那天留宿在那裡。他接電話後,怪我沒有早點電告他,並連說不要急,他馬上來車站接我。莫斯科車站很廣大,但太雷很快找到了我。最後我們一同被安排住在莫斯科的Luxe旅館,Luxe是法文,意指「豪華」的意思,是當時莫斯科最大的賓館。
太雷任中共代表團的秘書兼翻譯,擔負很繁重的工作,他精神充沛,毅力驚人,工作有條不紊,深得守常的贊許,極稱其能,說他學貫中西,才華出眾。後來,我去歐洲工作,他的擔子更重了,但獨任其難,仍感到勝任愉快。
他興趣廣泛,工余之暇常漫步莫斯科的舊書店,收集西方文學藝術書刊,與羅亦農、王一飛往來很密,他們都很好學,也喜愛郊遊。當年到莫斯科的同志,都要去游列寧山。一次,守常、太雷、我和亦農等結伴去列寧山度假日,大家自帶罐頭,席地而坐,不拘形跡,縱論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問題。當談到訪問蘇聯的鄧肯DenKen歌舞名人時,太雷評價道她舞姿瑰麗、崇高可愛。又對羅丹的雕塑藝術備加贊賞。甚至對於海京伯馴獅虎絕技,亦甚感興趣。可見他知識面涉獵很廣。在莫斯科時,我們還同去Opera觀看過芭蕾舞及歌劇,太雷也是一位知音者。
當時歐仁·鮑迪埃所作《國際歌》,歌詞原為法文,在莫斯科流行的有俄、德、英三種譯文,獨無中文譯詞,諸多不便。東大同學曾試行翻譯,雖能上譜,但詞意卻不全合,代表團乃建議對原譯文加以修訂,太雷亦熱心參加,幾經推敲,始成初稿。他還協助東大同學將共青團歌詞譯成中文。太雷嘗說:鮑迪埃是工人階級真正的革命詩人和歌手。他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親身奮斗。參加了巴黎公社的戰斗,他一生多次參加戰斗,沒有虛度青春。太雷還對鮑迪埃其他文學作品細心研究過,認為這些作品和他的《國際歌》足以使反動派寢不安席!
莫斯科附近有「中國城」,為元朝進軍西歐的遺址,東方同學對此段歷史均感興趣,議論紛陳。同行某老同志即興賦詩雲:「當年成吉斯可汗,鐵馬金戈混亞歐。古往今來誰敵手,肖條異代不同疇。」太雷對我說,蒙古民族遠征,成吉斯汗究屬一代人傑,在歷史上豈能一筆抹煞。可見他平日論史有不苟同處。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初,太雷自江西來到武漢,我由北方繞道上海來武漢。我與太雷久別重逢,同住舊德國領事館,時稱鮑公館。他任鮑羅廷翻譯,我們又同在武漢中央局工作,兼為湖北省委委員。「五大」會期間,我們又同在主席團秘書處工作。這段期間,我們風雨同舟,共同奮斗!後來他移居武昌湖上園,我遷往胭脂山湖北省委所在地(原劉玉春公館)。兩地一在山前,一在山後(中隔蛇山),他經常越山上小徑來訪,我們二人有時為了研究問題或訂正文稿抵掌劇談,恆至深夜始散。
在收回漢口、九江英國租界斗爭中,他是堅決支持湖北省委的主張的。在中英外交折沖中,他和范鴻宣勞最多,實現了收回英租界的任務,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在華的氣焰。記得在一月全武漢市召開慶祝收回租界的群眾大會上,鮑羅廷站在所居樓房的陽台上發表演說。鮑嚴詞指責英帝國主義者為國際海盜(InternationalBandit),各國外交官聽了,為之駭然。太雷在旁作翻譯,當時沒有麥克風等擴音設備,但太雷聲音洪亮,傳達中國工人的最強音,群眾聽了非常鼓舞,歡聲雷動。在當年,還是第一次聽到公開對英帝國主義斥責為海盜,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威風。
一九二七年夏斗寅叛亂,我黨用全力動員工農兵各條戰線力量,削平大難,湖北省委更是全體動員,紛紛到前線參加戰斗,太雷也是十分勤勞。其時,湖北各地如黃安、陽新、麻城等縣的地主武裝叛亂,也頗為猖獗。當地情勢岌岌可危,省委會議上主張採取「迅雷不及掩耳」的策略,以強硬的手段對付地主叛亂,太雷均積極參加行動。我和太雷曾一道到農村現場,參加恢復秩序、鞏固農會權力的斗爭。
太雷對時局認識極有見地。他對蔣介石的兩面派面目和獨裁野心,早有覺察。他任鮑羅廷翻譯時,鮑與蔣經常見面,他總在側。蔣常有意拉攏他,他毫不為所動。武漢大革命危機時期,太雷竭力主張聯合左派鎮壓右派。他曾說:「大革命失敗的關鍵時刻,就在鄭州會議。鄭州會議是歷史上鴻門宴的重演。」又說徐州會議是斷送大革命的最後一幕。這些事今天已是眾所周知了,而當時許多人都還蒙在鼓裡。
一九二七年「七一五」汪精衛分共以後,我和潤之到湖南組織秋收起義。直到十一月擴大會議,我們又在上海重逢了。在這次中央會議上決定重新布署全國工作,恢復工委、農委與軍委。我又重負中央工委工作。會後,中央決定他回廣州。他臨行前到了全國總工會(即工委),談到廣州黨團組織,經過四月十五日粵系軍閥的屠殺革命力量後,受到嚴重摧殘,幹部力量急待充實,並提出新的斗爭方案和對形勢的估計。為此,全總黨團專門召開了會議,我傳達了太雷的建議,並提出了配合廣東工作抽調幹部,加強廣東工委的問題。這次會議決定一些同志赴廣東加強戰鬥力量。太雷也表示,回廣東後首要恢復工人運動規模。加強工農武裝,開展斗爭新局面。後來事實表明,上述諸同志在廣州起義戰斗中發揮了重大的先鋒作用。太雷早年隨鮑羅廷工作時,接觸軍事工作較多,熟諳武裝斗爭。他親自主持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發動後,最先是蘇聯領事館送來消息,隨後路透社刊布電訊,內容均比較簡單。中央得訊十分欣喜,全總集會進行討論實力聲援問題,當即決定派蘇兆征同志立即動身前往香港轉廣州,同時為加強支援廣州起義力量起見,又決定增派譚壽林和馬驥等前往廣州工作。但是次日忽得噩耗,太雷已在陣地犧牲,軍失主帥。如晴天霹靂,大家對於此項消息,實感意外,起初疑信參半,旋經證實,廣州起義隊伍除少數撤離市區,向東江轉移,大部隊伍均在市內激戰中損失,傷亡不可勝計!
廣州起義的激烈戰斗及其失敗,實為我黨建黨以來重大事件,其影響震動全國及世界,全黨同志和工農群眾極為悲慟。廣州起義後我曾奉命往南方巡視,召集九龍會議,進行撫恤並積極恢復被敵人破壞的黨與工會組織。參加會議的陳郁、鄧發、賀昌諸同志回憶廣州起義經過,以及太雷在東山指揮戰斗與殉國情況,會上激情回盪、慟悼萬分。當時我悲憤填膺,曾賦詩以吊太雷,詩雲:
間氣鍾靈秀,
太雷人海龍。
軒昂渡嶺表,
廣暴作先鋒。
鎮海揚鐮釜,
珠江帥工農。
紅花崗上望,千載貫長虹。在廣州暴動一周年時,全總為紀念廣州暴動曾發表了宣言,並准備出紀念專刊(後因印刷條件所限未能實現)。《中國工人》第三期以廣州暴動為主題,刊布了許多紀念文章,我也以「滄海」的筆名,著文紀念廣州暴動的無名英雄的光輝業績。
3. 推薦BL漫畫吧~~
http://hi..com/%C8%F0%BB%F9/blog/item/5fe4a112f3b9e6d6f7039ecb.html
1.純情羅曼史
作者:中村春菊
2.凜-RIN-![全]
作者:穗波雪音、神奈木智
3.男校風雨情[全]
作者:島崎刻也
4.LOVELESS無愛之戰
作者:高河弓
5.午夜情深/沒有錢
作者:香坂透、筱崎一夜
6.萬有引力[全]
作者:村上真紀
7.花色愛的處女地[全]
作者:南遙
8.不笑的人魚
作 者:今市子
9.給你的幸福
10 . 愛與慾望之學園
作 者:梅澤はな
11 青春激情少年愛
作 者:有那壽實
14
豪華套房
作 者:定廣美香
15
zion的橄欖枝
作 者:稻荷家房之介
16
愛戀的秘密關系
漫畫作者:CJ-Michalski
17
我們的王國
漫畫作者:高島奈月
18
人間俱樂部
漫畫作者:寺館和子
19
愛的代價
漫畫作者:鹿乃西子、初田しぅこ
20
給你的幸福
漫畫作者:內田一菜
21
戀人志願
作 者:みなみ遙
22
愛的光線
作 者:龍川和卜
23
戀愛中毒的仙術師
【漫畫作者】 甲斐透 川添真理子
4. 尋一篇游記,500字左右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
褒禪山亦謂之華(讀二聲)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讀一聲)」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於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賞析一:《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記,其實是借題發揮的議論文。本文的最大特點是記敘、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服務。作者先記敘了自己游山洞的經歷。山洞「深」、「難」、「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隨之而出,所以不能「極夫游之樂」。接著,作者轉入議論,「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這樣就把人分成兩類,只有那些不畏艱險沿著崎嶇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游覽爬山,也適用於一切工作。王安石作為一位政治家,從小熟讀儒家經典,仰慕孔孟,立志高遠。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尋險遠之處的奇偉瑰怪嗎?當然,王安石深知,欲達險遠,首先需要立志,這是主觀條件。沒有遠大志向就永遠到達不了「險遠」。王安石有這個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要經世致用,這個願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講得清清楚楚。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恆,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否則,也不能到達「險遠」。在此基礎上,自身還要有足夠的力量。從政治改革的角度講,這個「力」是德、才、學、識各個方面綜合能力的體現。以上三個方面,志、恆、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備的條件,可謂內部條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處,如果「無物以相之」,也不能到達。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麼?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時是就開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初試改革,他信心十足。然而改革是十分艱巨的任務,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阻撓。改革如果沒有最高權利──皇帝的·評論·賞析語文人生 ·支持是絕對不行的。特別是當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懷疑者、攻擊者紛紛而至的時候,關鍵就看皇帝的態度了。王安石對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當他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後,並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或者說,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變法改革。年僅20歲的宋神宗繼位後,想有所作為,他重用王安石。於是,王安石上奏《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論述了宋仁宗執政四十多年的種種弊病,指出了歌舞昇平的背後存在的嚴重危機。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王安石開始了「熙寧變法」。神宗死後,不滿十歲的哲宗繼位,大權落在太後高氏手中。高太後對變法早就不滿了,她執政後,起用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於是變法失敗。相之之「物」,還包括一支高素質的官員隊伍。王安石非常重視人才,可以說他是一個「人才決定論者」。他篤信「有治人,無治法」。要想振興宋朝,必須造就一大批既有忠心,又有能力,可以勝任朝廷重託的各級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養之、取之、任之」八字綱領。但由於宋神宗求成心切,熙寧變法在缺少一支精乾的官員隊伍的情況下就匆匆上馬了。由此看來,「物以相之」是何等的重要啊!林紓評析《游褒禪山記》時說道:「此文足以概荊公之生平。『志』字是通篇之主,謂非定力以濟之,即有志亦復無用。故公之行新法堅決,不信人言也。所謂『無物以相之』,相者,火也;火盡又焉得至?故行新法亦須人以助。武靈王行新法,有肥義諸人相之;公不得韓、富為之相,專恃呂惠卿、李定輩,無濟也。『於人可譏』,則指同時指斥新法者;『在己為有悔』,非悔新法之不可行,悔新法之不竟行也。『盡吾志』三字,表明公之倔強到底,不悔新法之不善,而恨奉行者之不力。……按至和為仁宗年號,公實未相,新法亦為萌芽,吾言似少近穿鑿鍛煉。不知言者心聲,公之宿志如此,則異日之設施亦正如此。」林紓的此番分析可謂「此言得之」。令讀者費解的是,王安石針對「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否游離於主題之外呢?是否對上段議論有所沖淡呢?細細琢磨,作者把這一小段放在大段議論之後寫是有深意的。「仆碑」雖「仆」,畢竟是「碑」,但「其文漫滅」,謬種流傳,不得識其真面目。學者不應該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追根溯源,求其本質。王安石變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敗的危險,中國向來有「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說法,一旦變法失敗,王安石能否得到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呢?王安石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不是有人稱王安石為「奸人」嗎?王安石壯志未酬,他成了後世毀譽交織、爭論最多、分歧最大、蓋棺難定論的人物。仇視王安石的人極盡誣蔑栽贓之能事,欲「漫滅其文」。由此看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這是多麼令人驚心的話語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後人評價此文說:「逸興滿眼,而余旨不絕。」(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王文公文鈔》卷八)「借題寫己,深情高致,窮工極妙。」(《唐宋文醇》卷五十八李光地語)「用筆最折。」(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這些論述都道出了本文的深層含義,可謂王安石的「知音」。
賞析二:
本文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與他的兩位朋友和兩個胞弟同游褒禪山後所寫。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游記不同,獨具特色。全文按照記敘和議論的層次,可分五段。 第1段:從篇首至「蓋音謬也」。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文章開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之後,接著追述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後又葬在華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禪。作者由遠及近,當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後,就把筆墨轉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上來。說明現在看到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居住的房舍和墳墓之所在。因為這畢竟是一篇游記,所以當寫到慧空禪院之後,便以它為基點,重點突出地來記敘褒禪山的名勝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這三句,說明華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來。接著又寫距華山洞百餘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況。「其文漫滅」一句,從字面上來看,是說由於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於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為「華實」之「華」的錯誤。之所以要糾正今人讀音的錯誤,又旨在為下文發表感想和議論設下張本。 第2段: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至「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記敘游覽褒禪山後洞的情形。這段承接第1段華山洞的方位和命名,進一步分別就華山洞的前洞和後洞加以敘寫。前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雖有美景而不險絕,「而記游者甚眾」,不足以游,所以一筆帶過。而後洞與前洞相比,則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樣平坦廣闊,遊人舉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處,需要花費氣力才能到達,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歡游覽的人,也不能窮盡它的盡頭。然而惟其險絕,才有奇觀。因而便引起了作者與同游者的極大興趣。於是他們拿著火把走了進去,走得越深,行進越艱難,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進的艱難與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來的人說:「不出去,火把就要燒光了。」這么一說,大家就隨著他一起走了出來。一旦走出洞後,作者卻深有感慨,慨嘆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比起喜歡游覽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題字留念的人已經很少了。如果再往深處走,到達的人就更少了。這說明沒有大志而畏於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因而又回顧自己在洞里還沒有出來的時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繼續前進的,只是聽了倦怠者的話,隨著走出洞來,而不能極盡游覽之樂。目的不達,滿腹憾恨之情溢於言表,由此可見作者不畏艱險的積極進取精神。 第3段:從「於是余有嘆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寫未能深入華山後洞所產生的感想和體會。這段開頭「於是余有嘆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調,為展開議論作了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轉折。行文先從古人的行事說起,而後又回到游覽風物上來,加以發揮議論。就古人來說,他們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都有所得,這是因為他們對事物觀察思索得深切,而沒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稱引古人,是為了借古鑒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須具有古人那種探索的精神。但事實上,並不是人人都具有這種精神的。就以游覽風物來說,「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這種現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現。而天下的奇異雄偉、異乎尋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險遠之處,人們卻又很少能夠到達,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異觀了。那麼怎樣才能看到奇景異觀呢?作者進而又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說。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里強調了一個「志」字。只有胸懷大志,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隨隨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力」字。這個「力」,是指氣力。如果氣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樣,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氣力,而又不輕易地倦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里又強調了一個「物」字。這里所說的「物」,是指火把之類的藉助之物。當游覽者走進昏暗之處的時候,如果不藉助火把之類的物來照亮前進的道路,也是不能到達理想境地的。總之,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這是就正面來說。反過來說,氣力可以達到而又未能達到,這對別人來說是非常可笑的,對自己來說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盡了自己的志氣,也仍然達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悔恨的了。這樣,誰還能譏笑他呢?作者從正反兩方面把道理說得清清楚楚。這就是作者游覽華山後洞之後的心得和體會。這個心得和體會,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觀意義卻遠遠超過了游覽,而可以用之於從事一切事情。 第4段:從「余於仆碑」至「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寫由於仆碑而引起的聯想。作者從仆碑上尚可辨識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誤讀為「華實」之「華」,從而聯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從山名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使作者觸目傷懷,慨嘆不已。因而又進一步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對待傳聞要「深思」而「慎取」這個提法,也很精闢。它對學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鑒別其真偽,恢復其本來面目,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導意義的。 第5段:從「四人者」至篇末。記同游者姓名和寫作時間。 從以上五段簡略地敘述和分析里不難看出,本文雖以游記命題,但所寫重點卻不在於記游,而在於寫作者在游覽中的心得和體會,並著重寫了兩點:一是寫華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寫游覽華山後洞的經過。寫華山山名的本末時,從今人對「花山」讀音之誤,聯想到對古籍的以訛傳訛,從而指出對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態度。這既是對當時學者的勸勉,同時也是作者自己治學態度的寫照。王安石在治學方面,就頗多創見,不為前人之見所束縛。比如他與門人一起修撰《詩》《書》《周禮》三書的經義和《老子注》等書的註疏,以代替漢儒以來的章句之學,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寫的詠史和懷古詩,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見。在《商鞅》詩里寫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賈生》詩里寫道:「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賈誼)。」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見解。這些見解,又都是為他打擊舊黨,推行變法革新服務的。因而也可以說他變法革新的理論和實踐,就正是他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結果。寫游覽華山後洞的經過時,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而游者也隨之越來越少的情況,進而論述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要想看到「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就必須有一個不畏艱險,一往直前的堅強意志,同時還要具備足夠的實力和可資憑借的外界條件。他這種力圖精進,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後來在變法革新中所表現的不怕圍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這種積極進取精神,同他的變法革新,雖有其不可避免的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然而卻也能給人以有益啟示和鼓舞。 本文的寫作技巧也是比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點不在記游,而在寫游覽中的心得體會,所以在材料的取捨上,行文的組織安排上,是頗費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記游中,處處為寫心得體會搭橋鋪路,使記游與心得體會十分和諧自然地結合起來。文章開頭「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看來只是敘說褒禪山的原委,平平淡淡,並不新奇。但細加玩味,卻不尋常。它不僅為下文考究褒禪命名的由來起著開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關全局的「華山」二字突現出來。作者突現出「華山」,對全文的記游和議論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可以設想,倘若讀者不了解褒禪山就是「華山」,那麼文章題為《游褒禪山記》,而下面所記的,也就是與「華山」不可分割的華山前洞、華山後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議。隨之游覽華山後洞,從而發表議論也將成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華山」突現出來,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對全文來說,起著先引和鋪墊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華山」而論「華山」,卻以考究褒禪山命名由來的方式來突現它,這就更顯得自然入妙了。從考究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來看,文從字順,無懈可擊;從記游角度來看,又順理成章,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基於本文是以記游為輔,以議論為主的特點,所以作者在記游中寫什麼,不寫什麼,以及怎樣寫,也是經過周密考慮,嚴加取捨的。文中所寫華山、慧空禪院、仆碑和華山前洞,由於都不是所寫重點,所以都一筆帶過。而它們的出現,又都是為寫華山後洞,特別是寫游華山後洞作鋪墊過渡的。詳其所詳,略其所略,對所寫重點游華山後洞,則刻意作了較為細致地記敘。作者先寫華山後洞幽深昏暗,寒氣襲人,雖好游者不能窮;次寫入之愈深,進之愈難,見之愈奇;次寫怠而欲出者聲張出洞,同游者遂與之俱出;次寫入之愈深,記游者愈少;次寫既出之後,有人責備怠而欲出者;次寫作者悔恨隨怠者而出,不能極盡游覽之餘,層層深入地寫出了游覽華山後洞的全過程。這之中有環境氣氛的渲染,有遊人的活動,有意志不堅強者的退縮,有責怨之辭,有悔恨之語。記游詳盡曲折,思想斗爭波瀾起伏,這就為下文抒寫心得體會,發表議論,作了自然而然地鋪墊過渡,使記游與議論緊密地融合起來。再如作者寫仆道之碑,敘寫「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並從而考究今人讀音之謬,也是有意安排。它對下面針對後人對古籍以訛傳訛的現象發表議論,同樣起著鋪墊的作用,使之前呼後應,結為一體。總觀全文,記游為議論提供了條件,而議論則是記游的必然發展。為突出所寫重點,作者嚴於取捨,精於剪裁,善於鋪墊過渡的寫作技巧,是值得借鑒的
賞析三:《游褒禪山記》是以借游山探洞為題,闡述治學之道.它是以議論為主,記游為次,通過記游進行說理的優秀散文.
王安石這次游褒禪山,因未能窮究山洞奇險之景,"不得極夫游之樂"敗興而歸.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復思辯中,深刻地領悟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道理,並由此對治學之道進行深入的思考.
先敘後議,結構嚴謹自然.文章從介紹褒禪山得名之由落筆,既而簡要地敘述了華山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然後通過詳細地描寫他們進入幽暗深邃的後洞的經過寫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謂一語雙關,既是對游洞實景實情的描寫,也是對全文中心議題的表示.接著,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記游者越少的事實來強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嘆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況下,卻隨著人群畏難退縮,半途而廢,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悵之情.文章從客觀上的記敘向主觀的議論逐漸自然過渡,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上下文一氣呵成,顯得氣勢流暢.
前呼後應,議論層層相關.文章圍繞著"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個中心議題逐層展開,文意由敘探洞轉向議治學.作者學習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學精神,認識到在客觀條件許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樹立雄心壯志,才會不避險遠,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終必定能取得奇偉,瑰怪,不同凡響的成就.只要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也決不會因為遭到他人的譏諷而後悔.文章緊緊扣住"深""難""奇"三字,從志向,力量,物質條件三方面,進行游洞和治學二者間的相互比擬,由實而虛,因事明理;觸類旁通,融敘事與議論為一體.讀者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從消極悔恨到積極反省,從感到不盡興變為有所得的思想情緒的變化.
在游山途中,一塊字跡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極大的興趣,他從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證出當時人們把"華山"的"華",讀作"華實"的"華"是錯誤的.並且由此聯想到因為古代文獻資料的不足,在治學過程中,常常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於是他強調指出:治學中應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作者借殘碑議治學,以小喻大,首尾貫通;不僅加深了文章議論的深度,更表現出作者嚴謹的章法和奇妙的構思.
這篇游記語言凝煉且富有邏輯性,准確而概括地表達了文章曲折深奧的哲理
5. 寫一篇游記 (記錄假期外出遊玩的過程) 作文300字
才剛放假,爸爸、媽媽便計劃好帶我們三姐妹到空氣清新、風景怡人的清境農場玩兩天,我們雀躍不已,高興得手舞足蹈!
隔天一大早,媽媽提早叫我們起床,准備出發了,到達清境農場,我們住進了當地民宿,民宿的環境真優雅,就像是群山中的一塊巧克力打造的木屋,屋裡的格局很適合全家居住,非常有特色!晚餐的菜色香氣襲人,我們也盡情享受這份用餐的恬靜!
此時,適逢一家新開幕的漫畫店提供大優惠,借閱一本書或漫畫書只要一塊錢而已,所以媽媽帶著我們三姐妹一起去光臨,讓我們滿載而歸!
爸爸、媽媽帶我們走在滿山滿谷的翠綠草地上活動筋骨,有時在上坡路段我們還比賽看誰先到達目標,爸爸說:運動,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的體力變好,另一方面是讓全家人有機會相聚,在這片充滿羊兒的山坡上,我們渡過了悠閑且健康的假日,隨後踏上歸途。
6. 花兒多爛漫宿新市徐公店中楊萬里看到什麼
宿新市徐公店中楊萬里看到:
這是一首描寫暮春農村景色的歌,內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容和可愛的兒童,頭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點出兒童捕蝶快樂,天真的背景。這兒有一道稀疏的籬笆和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還有幾棵樹,花瓣從枝頭紛紛飄落,嫩葉還未撲蝶圖。
成陰:籬笆和小路,點明這是農村;「花落未成陰」和結句中的「菜花」都說明這是暮春季節。
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將彩筆轉入畫面的中心,描繪兒童捕蝶的歡樂場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這兩個動詞十分形象貼切,將兒童的天真活潑、好奇好勝的神態和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而「飛入菜花無處尋」則將活動的鏡頭突然轉為靜止。「無處尋」三字給讀者留下想像回味的餘地,彷彿面前又浮現出一個面對一片金黃菜花搔首踟躕、不知所措的兒童。
這首詩運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鮮明。楊萬里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罷官後長期村居,對農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寫自然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7. 有動漫寄宿人家嗎
??從未聽說過!樓主到日本看看吧!!--------------------------------------------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