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康的古跡(除牛蹄嶺外)
安康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歷史遺跡遍布全境,有古遺跡、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遺址650 余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寺、上許家台南宋古墓、廟、觀、堂集中於安康市區,折射著先民的光輝。奠安塔 於城東6公里黃洋河注入漢江交江處八公岩(一為巴公岩)頂。民國三年(1914)創建,民國六年(1917)竣工。塔七級,高八丈余,塔的最頂層。飛檐突出大有展翅凌雲之勢。磚石花紋,雕鑿奇異。形態逼真。寧陝城隍廟 寧陝城隍廟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比建縣(當時為五郎廳)晚兩年(五郎廳設置於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年)。城隍廟位於寧陝老縣城(老城)東北方向的長安河沙洲之上,。擂鼓台 擂鼓台號稱"南關第一峰",位於安康紫陽縣城北,屬於秦嶺支脈鳳凰山的支峰,相傳漢代張飛曾在此擂鼓退敵,故得名。太極城 陝西省南部有一座美麗的山城旬陽縣,縣城周圍環立著八座山峰,分別昭示著「乾、兌、離、震、坤、艮、坎、巽」等八個方位。陰陽魚眼位置分別生長著一棵鬱郁蔥蔥的古柏,使得縣城成為一座天然八卦太極城。可以參考 http://jia.kuxun.cn/lvyou/ankang.html希望可以幫到你
② 古代哪些動植物象徵安康快樂
有很多抄,比如龍鳳龜麟,這是傳襲統的四靈,寓意吉祥。再比如象,寓意吉祥(象)如意。鶴,寓意長壽。羊,三羊開泰。貓和蝴蝶,就是耄耋,也寓意長壽。石榴,寓意多子多福。鴛鴦,寓意夫妻恩愛。蝙蝠,寓意福,有五福捧壽。等等
③ 安康古時候叫什麼
安康是一個很吉祥的名字,古稱金州,在陝西省的最南端,北靠秦嶺,南依大巴山脈,漢江橫貫西東,是中華民族總要的發祥地之一,戰國時期該地位秦頭楚尾,人文薈萃,歷史悠久。
④ 安康為什麼古稱金州
安康的漢江,月河流域自古盛產沙金,安康古稱金州由此而來。
⑤ 安康市古建築有那些
陝西省安康市文廟大成殿保護維修工程正式啟動。這次維修的大成殿是全省同時期同類建築規模最大的古建築,是安康市城區的歷史文化標志性古代建築
⑥ 古代陝西安康叫什麼
安康市簡稱「金」,古稱「金州」
陝西省第二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陝西省第三大鐵路交通樞紐城市,是東方聖母一江清水送北京 飲水思源到安康女媧的故鄉,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庫、中葯材之鄉、中國硒谷、中國民歌之鄉、中國茶鄉」等美譽。位於陝西省最南部,是陝、川、鄂、渝四省市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是連接祖國西南、西北通向華北、華中、華南的重要交通樞紐。陽安鐵路(陽安鐵路復線)、襄渝鐵路、西康鐵路(西康鐵路二線)、安張常鐵路(安張衡鐵路)、渝西高速鐵路(規劃中)。西康高速、銀百高速公路(安康到嵐皋縣高速段)、十天高速、包茂高速公路、安北高速公路(規劃中)、安平高速公路(鎮坪縣高速規劃中)、城安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我國包柳鐵路和滬漢蓉大通道的十字中心。轄1區9縣,2012年安康市總人口310萬
安康市(AnKang),位於陝西省東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水橫貫東西,河谷盆地居中,幅員在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下轄漢濱區、旬陽縣、石泉縣、平利縣、白河縣、紫陽縣、嵐皋縣、寧陝縣、鎮坪縣、漢陰縣1區9縣(安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康瀛湖生態旅遊區、恆口示範區)。
安康市面積23391平方千米,耕地28.9萬公頃,2012年安康市總人口310萬。該地區為我國北亞熱帶動植物典型代表區,有羚牛、朱䴉、大熊貓、雲豹、大鯢等珍稀動物。是陝西省及西北地區最主要的茶葉、蠶繭、油桐、生漆主產區。因境內土壤含硒元素豐富,又被譽為「中國硒谷」[1] 。安康是中國十大宜居小城[2] 、中國十大節慶城市[3] 、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市[4] 、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市[5] 。隨著西康高速、西康鐵路(雙線)全線貫通。安康市全面融入西安2小時經濟圈。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
安康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承擔著「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榮使命和政治責任。
⑦ 安康古玩批發市場在哪裡
安康本地沒有打的古玩城,只有幾家古玩店,畫廊店,如果你是想批發古玩的話,其實不建議在本地市場,價格貴,都不是一手貨源,他們基本都是從網上八賢王古玩哪裡批發過去的。
⑧ 陜西安康市在古時候稱什麼
安康,地處「秦頭楚尾」、陝西最南端,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
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時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彩,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公元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剌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公元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27日安康全境解放,於12月設立陝甘寧邊區安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5月改為陝西省安康分區專員公署,1950年7月改稱陝西省人民政府安康專員公署。「文革」期間改稱安康地區革命委員會,「文革」結束後的第三年即1979年改為安康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9月15日原安康縣改為縣級安康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平利、鎮坪、旬陽、白河十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