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邊堡遺址
⑴ 黑龍江省的歷史遺址有哪些
八里城遺址
烏蘇里江
黑龍江省阿城市劉秀屯的金代大型宮殿基址(朝日殿)
在八五三農場四分場二隊曾出土過石刀、石斧、短劍、陶器、骨扣等文物
兀惹古城:古城位於勤得利農場西山南坡,依山而築。周長1928米,兀惹城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遼史》,兀惹城是兀惹族人的首府
遼代五國城之一的「奧里米」都城:在敖來河與松花江匯口處
金界壕舊稱「老邊壕」、「邊堡」,是1115年女真族統一北方建立大金時修建,全長約2500公里。
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故城,俗稱東京城,位於寧安縣城西南30多公里牡丹江畔的東京城鎮。
⑵ 金界壕遺址的防禦體系
在金界壕防禦工程體系中,界壕防禦工程體系以線性防禦作為最前沿的防禦手段,而軍事聚落防禦體系則位於界壕工程後方,一部分較為平均的沿界壕線上布置,形成長城線上一個個的兵力戍守點;另一部分呈南北縱深布局,作為前線作戰的人力、物力供給處;還有一部分作為指揮系統,位於長城沿線最內部 各個種類的軍事聚落數量依次遞減,並通過信息傳遞工程將線性的界壕防禦與點狀的聚落防禦網聯系起來,使金界壕軍事防禦工程更為完整與優化。
通過考古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得出金界壕軍事聚落的四個中心防禦據點:金泰州、臨演府、撫州與豐州。其整個軍事聚落防禦結構以這四個節鎮州為中心,向西北呈放射狀分布,並依據金邊疆軍事管理層級體系,呈現出清晰的層級結構,包括緊沿界壕線性密布的邊堡與疆域內縱深分布的屯兵堡,以及後方的大型指揮堡三大層次的軍堡。邊堡為基層的防禦單位,可分兩種,一種邊堡依託長城為一面堡牆,另築其他三面牆;一種邊堡獨立成堡,以界壕內側居多,均聽從上級邊堡指揮。這些沿線密置的邊堡有利於就近駐防,左右呼應;屯兵堡主要功能為駐屯軍隊,有軍事職能部門,統領本堡內所屬邊堡的守軍,處理本地段內的戰守事宜,以及部署所轄界壕、烽煊等工程設施的守衛工作,一般位於界牆之內,選擇河谷交匯處台地上修建,與界牆的間距視地形而遠近不一。堡大小各異,小者簡陋且只有四面牆,平面多為正方形,面積約1萬m2,一般在南牆正中開一門,個別加築瓮城。大者結構相對復雜,有些設置內外兩層牆,三面或四面開門,設瓮城,部分堡城牆外有馬面且有挖壕。堡內有軍官辦公居住的地方;指揮城堡內屯駐大量軍隊,有軍事職能部門和行政職能部門,統領下屬各邊堡。通常為路下州城或是其下轄支郡,並在戰時作為指揮機構所在地。重要城堡面積多在百萬m2,內部結構復雜,城內有功能分區,道路清晰,城防設施完備。重要城堡還兼有生產與貿易等職能。
金界壕由壕塹、壕牆(又稱「堤」,壕塹旁邊的牆體)、以及牆體上的馬面、女牆等組成的。界壕採用屯土築壕,呈塹壕狀,以防戰馬沖越。掘壕取土在內側築牆,界壕現雖已頹坍,但從保存較好的片段或己坍毀的牆體土方量看,壕深加牆高至少超過4m,高的可達5m以上。牆體上築有馬面,高出牆身,伸出牆外,可使戍卒居高臨下利於射箭,加強防禦。依據地區的戰略重要性,配有單壕單牆、單壕雙牆、雙壕雙牆等不同類型的防禦設施。雙壕雙牆形制從內至外由主牆、內壕、副牆、外壕四部分組成,總寬最小處有30m,最大處達60m。每個壕溝的寬度不宜太大或太小,太小不能有效地阻止戰馬跨越;太大則使陷入壕溝內的戰馬容易騰躍出壕溝。建築材料多為土築或土石混築。只有部分位置進行夯實。王國維在《金界壕考》中提到:「界壕者,掘地為溝塹,以限戎馬之足;邊堡者,於要害處築城堡以居戍人。」由此可見,金界壕界壕的主要目的不是阻止敵人進入,而是增加敵軍進攻的難度和延緩其進軍的速度,與其他朝代高大的邊牆阻擋敵人有著本質的不同。
金界壕線上的信息傳遞工程是金界壕防禦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烽隧和驟鋪來完成。烽隧建築的作用是及時報警,通過點燃煙火傳遞軍事信息,告知上級前方戰線的消息。同其中烽火相應,即指烽火台按間距布置,遇有情況可以相互呼應。通過東北路界壕的考古調查,共發現4座人工築建的烽火台,其餘都是利用自然高地作為烽火台。可見,金界壕的烽隧與其他朝代的烽隧並不完全一致,其功能可能由部分馬面來完成,也可在自然高地上完成,且各路段的配置不一,故金烽隧建築遺存不多驟鋪的作用是交換軍情訊息、保障軍事物資運輸安全,並可供遞送公文的人員或往來官員暫住、換馬等。其規模與屯兵城堡相似,有城防設施。金世宗時設置遞鋪,由兵部統一管理。一般建在駐有軍隊的主要交通線附近。章宗時期,為適應戰事需要,成立了傳遞速度更快的急遞鋪組織 。
⑶ 齊齊哈爾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齊齊哈爾可以遊玩的地方主要有:扎龍自然保護區,昂昂西古文化遺址,金長城遺址,明月島,龍沙公園(望江樓),關帝廟、壽公祠、大乘寺、黑龍江將軍府,黑龍江督軍署古建築,勞動湖,和平廣場等。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1. 扎龍自然保護區即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西部烏裕爾河下游齊齊哈爾市及富裕、林甸、杜蒙、泰來
縣交界地域,屬濕地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由烏裕爾河下游流域一大片永久性季
節性淡水沼澤地和無數小型淺水湖泊組成,濕地的周圍是草地、農田和人工魚塘,主要保護對象為丹頂鶴等珍禽及濕地生態系統,是中國北方同緯度地區中保留最完整、最原始、最開闊的濕地生態系統。扎龍自然保護區中的「扎龍湖觀鳥旅遊區」長8公里,寬9公里,面積1550公頃。遊玩最好季節是夏季。
2. 昂昂溪古文化遺址(Angangxi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被譽為「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屬於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它由39處遺址、遺物點組成。昂昂溪遺址博物館在嫩江中下游的大小沙丘上,與之相伴生的是窪地、沼澤和湖泊。這些遺址留下豐富的遺跡和遺物,為研究中國北方草原漁獵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1928年,一名俄國鐵路員工首先在昂昂溪附近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30年,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在昂昂溪五福車站南1.5公里處進行4天考占發掘,出土大量小型壓琢石器、陶器、骨器等;1932年梁思永發表44頁近7萬字的大型考占發掘報告《昂昂溪史前遺址》。「昂昂溪文化」被載入《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和《中國名勝辭典》。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範文瀾、呂振羽等對此都有高度評價。1988年,昂昂溪遺址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國家文物局「八五」保護規劃之中。
3. 金長城(金東北路壕界邊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