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怎樣寫
1. 遺跡的跡怎麼寫
跡的書寫筆畫順序
2. 游三國遺址公作文怎麼寫
8點鍾,小記者們集體坐上大巴出發了。當各位小記者下車時,都被三國遺址公園的大門鎮住了。這座大門充分的運用了古代城門的特點,當來到這里時,就會感覺我們穿越了時空,回到了1000年以前。這座大門兩邊均勻對稱,結構復雜,城門上方被雕刻了兩個丹爐,分別由兩風兩龍守候。這些動物都是古代可以招財的名獸,充分地向我們展現了古代人的封建迷信。再來看一下城牆,上面刻出了當時魏國戰爭的場面,死的死,傷的傷,每位戰士的眼中都露出兇狠的殺色,用四個字來形容:栩栩如生!哦,對了!還有一個細節也許有些人沒有發現,那就是公園門口的地面上:每隔幾塊地磚就會有一個刻出來的十二生肖之一,如龍,蛇之類的。聽說,這些動物可以起到一個辟邪的作用,這又向我們反映了當時魏國人的特殊思想。但是,各位小記者最喜歡的還要算那座城門了,小記者們都紛紛感嘆:「這座城門真有氣勢啊!」
遺址公園內容多
當小記者們懷著高興的心情進入到遺址公園時,只見公園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還傳來了悠揚的歌聲……用八個字形容:青山碧嶺,鳥語花香!進入公園,就可以見到一個關於三國城的資料:據《三國志》記載:魏徵東將軍滿寵兩次上疏魏明帝曹睿,建議在合肥西三十里建立新城屯兵以抗孫吳。新城建成後,孫吳水軍由巢湖到達合肥城下,還要再陸行三十里,才能抵達合肥新城。這樣,孫吳的水軍優勢不能發揮,軍需補充更加困難,使曹魏方面獲得了很多戰機。而曹魏可以沿瓦埠水系直通壽春,水上運輸方便,有利於提高戰鬥力。合肥新城於青龍元年(233)建成,孫吳曾於公元233年、234年、253年等多次圍攻,均兵敗而歸。繼續往裡面走,就可以看見一個曹操府,門口有兩個石像做的士兵,只見他們手拿長矛,兩眼直視前方,流露出一股專注神色。欣賞完公園口後,小記者就和導游一起來到時光隧道。首先,小記者跟隨導游上了一座橋,橋下有一條河。導游介紹說,這河叫護城河,就連這橋原先也是吊橋。現在為了遊人觀賞方便,把它改成了固定型的了。這護城河的作用是這樣的,原先在繩索那邊會有人守候,自己人來了就將繩索放下,同時橋也會被放下。當敵人來臨時,他們就會把繩索拉起來,於是,敵人就進不來了。小記者們聽到後,都在贊嘆古人的機智。走過這個橋後,我們就可以看到真正的城牆!城牆被玻璃所罩住,因時光的逝去,牆面已經有些破損了。此牆高18~22米,當時有水兵,步兵,騎兵。繼續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座雕像!是兩人在喝酒,一人正站起來。導游向小記者介紹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煮酒論英雄,站起來的是劉備,坐著的正是曹操。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是這樣的:曹操一個人喝著悶酒,想了半天,請劉備來喝酒聊天。劉備很高興,曹老大請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裡也發毛,為什麼請我喝酒?喝酒時最容易漏嘴,得小心點。老曹跟劉備聊得很開心,忽然問了劉備一個問題:「哥們兒,你說這年頭誰是英雄?」 劉備心裡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現在不得已。」但劉備不敢說,說了,要被曹操宰。劉備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顧左右言其它。 繞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煩,端起一杯酒喝完說:「別繞了!這年頭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當時劉備嚇了一跳,因為他和曹操在一起是有陰謀的,他想殺他,這時,天上「轟隆」一聲打了個巨雷。劉備獃獃地看著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彈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鬍子上的酒,聽到了筷子落地又彈起的聲音,就問劉備:「怎麼啦?」 劉備趕緊把筷子撿了起來,順口說了句:「這么大的雷,嚇死我了。」老曹哈哈一笑:「大丈夫怎麼可以怕雷呢?」劉備趕緊介面:「孔子是聖人,他也怕打雷,別說我了。」小記者們聽到後,都笑了起來,劉備可真聰明啊!笑好了,大家就向下一點出發。小記者們來到了一片大草地面前,導游向我們介紹說,原先,這里就是練兵場,上面就是元帥站的地方。而且,那個台中間,刻著一個大大的「帥」字。參觀完練兵場,就去瞧瞧金虎台,金虎台的橋面擺放著原先的五種常用兵器,分別是戟,戈,叉,矛,斧。小記者們都看呆了。走進去,就可以看見曹操寫的一句名言: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看到這句話,我們彷彿看見了曹操志氣雄雄的大聲說著這句話。繼續往裡面看,我們又看見了古代打仗常用兵器以及用具,如劍,又如礌石等。繼續往裡面走,甚至還可以看見古人的日常用品,給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古人用的火鍋吧!它簡直和現代火鍋沒什麼差別,下面有一個點火的,中間有一個圓圈,有點像我們所吃的鴛鴦鍋!!小記者們都看呆了,覺得古人實在太手巧了!還是用四個字形容:心靈手巧。
臨走時依依不捨
可惜,有趣是有趣,但是,時間卻過得很快,轉眼間,就到了下午2點10分,小記者們必須得回去了,當他們離開三國新城遺址公園時,都依依不捨的看了看,都不想回去呢!
3. 上海革命遺址尋蹤作文怎麼寫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城市,留下了無數革命者的足跡和不少革命遺址。如中共一大、二大、四大會址;五卅運動愛國群眾流血地點」、「上海人民保安隊總指揮部舊址」等 .中共上海地下組織斗爭史陳列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故居;一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寓所;文化巨匠魯迅先生故居;蔡元培故居;李白故居及一批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影響的文化名人的活動場所。
可以以游記的形式 然後在寫歷史革命事件,最後表述個人對革命事件的看法觀點或感想
1、澛港河畔戰妖兵
澛港鎮襟江帶河,地勢險要,是蕪湖太平軍的西南屏障。1858年(咸豐八年)11月,清軍水師提督楊載福率總兵李成謀、副將丁泗濱及陸軍千總尹景昌、韋以琳等合攻澛港一帶太平軍,經過多次激戰,沒有得手。直到1862年(同治元年)4月18日,清軍攻陷繁昌縣城,嚴重威脅澛港太平軍的防務。因此,太平軍在澛港擴大集兵屯糧,加強澛港營壘的軍事防禦措施。曾國藩四月初四日奏疏說:「蕪湖賊援,潛在澛港,增黨屯糧,以圖抗拒。」四月十八日太平軍匡王賴文鴻、佐將林有志等率軍撤出繁昌,屯紮澛港,為蕪湖前衛。曾貞干會同水師總兵李成謀、李濟明於4月24日水陸來犯。曾貞干親率恆營及晏恭山的陸師五營駐扎螃蟹磯。李成謀正右營及左光培等水師三營、李濟清副中營及羅世賢水師二營分泊於囗磯與螃蟹磯之下。曾貞干命令清軍多備船筏,搭好浮橋,以便渡河,並命令江口決堤,以便水師用木船從決口駛入港內。李成謀令戴德祥領陸兵南渡,與入港水師炮船相呼應。次日,曾貞干領帶陸兵渡浮橋進攻北岸太平軍的營壘,晏恭山的陸兵沿著澛港大堤前進,陶寶堂領陸兵沿江邊大道進攻,彭楚漢水師復從港內飛槳而出,太平軍水師船二百餘號被消滅。由於清軍水陸進撲澛港河南北營壘,水軍失利,腹背受敵,太平軍最後撤出澛港,退回蕪潮大營。
2、血戰金柱關
清軍攻陷澛港鎮以後,又根據曾國荃的計劃:「必從金柱關入手,則蕪湖與金陵老巢橫中截斷,賊勢乃孤」的戰略,彭玉麟於1862年5月3日會合各營水師船,由針魚嘴駛進來石磯,焚船毀壘,率師登陸,突襲金柱關的太平軍。這時,東梁山的太平軍援師至,敵軍乃退。彭玉麟接受了失敗教訓,認為:金柱關地險城堅,非水陸並進不可。於是將上游水師調至裕溪口以下,曾國荃率馬步十五營自西梁山南渡,逼近金柱關下,沿堤結營數十里。為了防止太平軍的侵擾,特派李朝斌帶領外江新右營及喻俊明等內河水師三營猛攻太平軍後方。又派成發翔、鄧萬林內河左右營及王明山、萬化林、外江水師四營黃翼升、淮揚水師八營,從下游環擊太平軍前陣。曾國荃大營既立,於5月19日率軍繞出三叉河、上泗渡,水師分為三隊,一隊守江路,一隊沖入內河,直逼塔下,一隊抬炮登陸,環城轟擊。金柱關內太平軍居高臨下,矢石如雨,蔽空而下,兩軍激戰到午夜,清軍黃翼升等明火執杖地匍匐前進,後來西門城樓被清軍火箭射中,引起大火,清軍趁勢攻進金柱關。東梁山營壘也同時失守。曾貞干率軍沿江向蕪湖逼近,並約李成謀決堤放水,駛進小船,向蕪湖四面合圍,黃翼升率內河水師也飛槳而出。其先,曾貞干令知州黃潤昌與蕪湖太平軍守將陳星斗、沈萬國、陳太和、王品來有舉眾內應之約,5月20日在曾貞干水陸圍攻之下,太平軍守將沒有舉眾內應,卻放棄蕪湖城,向官陡門、卜家店方向退卻,在南辛圩、三里埂一帶築營結寨,堅持戰斗。
3、血染青弋江
1863年(同治二年),彭玉麟督師蕪湖,派周萬倬、吳坤修進攻南辛圩太平軍李世賢營壘,同時派水師任星元、左光培駐扎清水河,為蕪湖城的外圍水上屏障。3月13日,李世賢軍從三里埂沿河而下,進攻清水河任、左兩水師。清軍水師將領王三錫登堤督戰,被太平軍槍彈擊傷。後因太平軍死傷過多而退回三里埂。3月21日羅逢元、朱南桂領水陸軍攻萬頃湖(今萬春圩)邊南辛圩,李世賢軍失利。3月22日,太平軍又自灣沚奔襲清水河,清軍萬化林與水師任星元、左光培趁灣沚兵力空虛,從青弋江下游駕船潛往,五更到達,一時萬炮齊發,青弋江上游清軍霆營又剛剛破了西河鎮太平軍,清軍水師從青弋江順流而下,上下夾攻,當天晨霧彌漫,清軍登上灣沚街口,點燃柴草,火光沖天,太平軍被迫退至竹塘、灣沚後山。(這可是我給語文課代表的哦)
世紀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蒼翠的松柏之後,掩映著安徽公學的遺址,它曾被人稱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陳獨秀在蕪湖的赭山皖江中學堂和安徽公學教書期間,曾主辦過《安徽俗話報》,傳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冊「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動發源地是蕪湖,而在蕪湖的活動中心則為安徽公學(安徽公學是皖江中學堂的連襟學校)。這時期的革命人士有陳獨秀、李光炯、張伯純、蘇曼殊(著名詩人、文學家、《民報》編輯)、謝無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書法家、孫中山建國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釗、柳亞子等著名人物。 現中長街20號,曾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蕪湖科學書社》,它於1903年由績溪人汪孟鄒創辦並任經理。它經歷過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且都是時代波浪的前潮,被稱為「革命的據點」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經銷的有《新青年》、《向導》、《湘江評論》和魯迅的《吶喊》等早期革命書刊。1904年下半年,時在蕪湖「安徽公學」和「赭山中學」任教的陳獨秀,就寄居在書社的小樓上,編寫半月刊《安徽俗話報》,他兩次到蕪,歷時兩年多,都是在這里居住。 1926年,現代文學家阿英曾在蕪湖主編過激進清新的《蒼茫》雜志。出生於蕪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女作家王瑩,她的自傳小說《寶姑》將蕪湖20年代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栩栩如生,展現了當進的蕪湖風貌。1911年新劇《恨海》曾多次在大戲院內公演,開安徽話劇演出之先聲。 市區赭山內,有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墓,黨和國家領導人王稼祥紀念館;鏡湖西南有紀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書記王步文犧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瑩紀念館,有曾在蕪湖編著早期革命書刊《蒼茫》的阿英藏書室,還有孫中山光臨蕪湖的地方;革命先輩惲代英、蔣光慈、劉希平等早年在蕪湖活動時的舊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軍,就是在蕪湖荻港上的岸,這些都是「紅色之地」的閃光點。
4. 去海昏侯遺址研學攻略怎麼寫
首先要寫海昏侯劉賀從皇帝貶為侯的來龍去脈,再寫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
5. 誰知道中國古代遺址(詳細描寫一個)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瓮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圍為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中央,分南北兩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動用的大房屋,還有若干小房子,其間分布著窖穴和牲畜圈欄。居住區有濠溝環繞,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有陶窯場。據研究,此聚落是集聚兩個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制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還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發現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 2個男子和4個女子 ,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有木板葬具,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遺址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制陶區三部分。在發掘的大約100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和出土了豐富的遺跡和大量的遺物。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發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揭露面積達1萬平方米。文化遺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等。以半坡類型豐富而典型,是遺址的主要堆積,據碳14測定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於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
[編輯本段]【簡史】
1952年,半坡遺址被發現。
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半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為「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半坡遺址為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3月,半坡遺址進行回填保護。
2006年,半坡遺址重新開放。
[編輯本段]【特徵】
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生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眾留戀忘返。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制陶、墓葬三個區,居住區是村落的主體。半坡人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制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該館現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里,您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朴,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聚落布局:遺址大致分為 3個區,即居住區、墓葬區和制陶作坊區。居住區在聚落的中心,周圍有一條人工挖掘的寬6~8米,深5~6米的大壕溝圍繞,中間又有一條寬2米、深1.5米的小溝將居住區分為兩片,形成兩個既有聯系,又相區分的兩組布局。大壕溝外北邊是公共墓地,東邊是制陶作坊窯址群。
半坡類型的房子發現46座,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築,有的是地面建築。每座房子在門道和居室之間都有泥土堆砌的門坎,房子中心有圓形或瓢形灶坑,周圍有1~6個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牆壁都用草拌泥塗抹,並經火烤以使堅固和防潮。圓形房子直徑一般在4~6米,牆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編籬笆並塗以草拌泥作成。方形或長方形房子面積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復原面積達160平方米。儲藏東西的窯穴分布於各房子之間,形狀多為口小底大圓袋狀。家畜飼養圈欄兩個均作長方形。
燒制陶器的窯址發現:6座,分布集中,可分為豎穴式和橫穴式,窯室較小,直徑只有 1米左右。
半坡類型的墓葬發現:250座。埋葬小孩的瓮棺葬73座,均在居住區內房子周圍,以缽、盆與瓮或兩瓮相對扣為葬具,往往在葬具器蓋的底部有意識鑿一小孔,似為靈魂出入口。小孩土坑墓3座,其中1座使用木板作葬具,並有較豐富而精緻的隨葬品。這是半坡遺址中發現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成人墓葬均為淺豎穴墓坑,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西北,也有少數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另有 2座同性合葬墓。隨葬品多為日常生活實用器及裝飾品等,到了晚期已有專門為死者做的明器隨葬。
6. 歷史遺址調查報告怎麼寫
考察目的:了解過去,熱愛家鄉。
考察方法:觀察,查閱資料,采訪。
考察內容:遺跡的現狀,歷史,相關故事。
考察目的:了解過去,熱愛家鄉。
考察方法:觀察,查閱資料,采訪。
考察內容:遺跡的現狀,歷史,相關故事
二:下面是範文,仿照著寫就可以了
福建泉州有一條洛陽江,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橋在泉州城東二十里處,一條一里半長的跨海梁式淺灰色花崗岩橋體在陽光下遍體鱗光,遠望如一條銀龍橫卧碧波,如一條銀練飄向大海。宋元時期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它就是起點。
主持修建洛陽橋的泉州太守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橋頭有蔡襄親自撰書的《萬安橋》記,刻在兩方石碑上,每方高約三米,寬一點五米,文字精美,筆體蒼勁。書法藝術和橋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釋。
世界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我國的古橋,他最欣賞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趙州橋,一是南方的洛陽橋,「閩中多名橋,洛陽是狀元」。他的著眼點是建築學上的價值。我故鄉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大單拱上加上兩個肩拱,分散了壓力。洛陽橋建於公元一○五三年。洛陽江自古以來多次建橋都被狂潮急流捲去,是蔡襄創造了流線形舟筏式橋墩,共四十五個,解決了困難。之後他又發明了「固基法」,在橋墩和基石上大量養殖牡蠣,讓其分泌物把石塊粘連在一起。牡蠣外殼形成一層堅硬的甲胄,耐得風吹浪打和海水腐蝕。從此洛陽橋變成了一座顛撲不破的「長城」。一六○四年泉州發生了八級地震,山崩城傾,一片瓦礫,而洛陽橋安然無恙。洛陽橋成為世界建橋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洛陽橋建成後,泉州成為東南巨鎮。馬可·波羅描繪這座「宏偉秀麗的刺桐城」時,還特別提到這座美麗的洛陽
7. 家鄉遺址報告該怎麼寫
1科學移植古樹,再創佳景在遵循市場價值規律和滿足景觀生態需要的前提下,現代設計師採用科學移植技術和養護技術對散生在荒山、野地的古樹進行保護性移栽,使古樹的景觀價值、生態效益和自然效益得到更充分的體現。設計師主要通過以古樹為主景和以古樹為襯景這兩方面,根據古樹樹種、樹形、四時之景以及它獨特的人文氣息來對景觀環境進行空間的塑造和場所精神的營建。以古樹為主景在現代城市景觀環境設計中,以古樹為主景,主要是以點景的方式來塑造空間,形成視覺焦點。它們一般運用在城市道路、住宅公共區、建築入口、公園入口等地,既為城市增添特色景觀,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清涼而優美的休閑處所。如圖所示是某公園以古樹作為入口標志,形成公園標志性景觀。廣州流花湖古榕復壯後景觀效果樹古樹景觀也常運用在建築庭院空間中。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中部庭院空間(見圖5.17),移植的古樹無論是從樹葉色澤、形態、體量上都與棋盤般的菱形白牆、灰色石材屋面、庭院中的池水相統一,整個環境看上去讓人覺得有種輕靈而寫意、素淡而雋永的江南神韻,甚至有點像一張淺淺著色的剪紙畫片。又如在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庭設計中(見圖5.18),建築師採用建築半圍合空間,輕質玻璃材料映襯著古樹青翠的綠葉,使古樹與建築相得意彰。物質世界的發展使得當今社會喧囂繁雜,人們厭煩在水泥方盒子中生活,渴望獲得自然。景觀設計師們通過選取古樹這一既具有自然綠意又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造景要素,結合其他造景要素,如草地、小型灌木、水等,力求營造出一種自然的、鄉土的氣息,讓人們達到心靈上的一種對「家」的回歸。在空間的塑造上力求達到一種靜謐、清幽的效果。如圖5.19和圖5.20所示設計師通過科學移植古樹,將古樹安排在建築庭院空間中,再配合其他低矮綠化、清石等,營造出充滿自然氣息的庭院景觀空間。人們透過玻璃可以欣賞到室外的綠意,也可以走進庭院更真切的感受自然。以古樹為襯景俗語說:「牡丹雖好,也要綠葉扶持」。為了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用古樹作陪襯,使主景形象更加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例如蘇州博物館,其入口厚重而氣派,作為陪襯的古柏樹葉深綠、樹形低矮,與入口風格和諧統一。既不圖5.19古樹庭院(圖片來源:作者自拍)圖5.21蘇州博物館入口庭院空間宣賓奪主,又點綴了建築入口空間(見圖5.21)。博物館中軸線上的北部主庭院(見圖5.22),北牆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設計師借補園之古樹烘托北牆下的片石假山。這種「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呈現出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彷彿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了一體。又如湖南大學美雅學院庭院中的古樹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仍然枝繁葉茂,蔭蔽大半個學院(見圖5.23),在它的襯托下使校園更加顯得春意盎然、欣欣向榮。
5.3.2.2原生地古樹景觀的開發城市
古樹景觀的開發城市中的古樹,在歷代城市營建中發揮著重要的職能。一方面表示了城市道路的位置;另一方面又裝點美化了城市環境。它們歷史悠久,古勁滄桑,經歷了千百年風霜雨雪的洗禮與戰火浩劫的考驗,是積淀歷史風雲的活化石,是城市興衰的見證者。它們不僅有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為城市人文、地理起著巨大的陪襯與點綴作用,同時也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內涵;城市中的古樹還具有潛在的旅遊價值,它們是城市景觀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棵棵古樹構成了城市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為城市景觀增添了魅力。它們還具有生物生態學價值,古樹成蔭的街道、社區,為人們提供一片休閑的好處所。近些年來社會各界已逐漸意識到古樹的珍貴,並以實際行動來保護和開發城市中留存的古樹資源(見圖5.24)。除了通盤考慮這些古樹的長勢狀況、所處地點的生長環境以外,還充分挖掘古樹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尤其是對於處在城市歷史文化區中的古樹,應從整體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價值出發,充分考慮歷史街區、歷史環境,來對古樹進行保護性開發充分體現古樹的文化價值和景觀價值,使之成為城市的一道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風景。成都市文殊院歷史文化街區第一期保護性改造將青石、古樹、庭院,青瓦、白牆、挑檐……結合營造具有特色的都市禪林)。同時,有關方面設想,在片區內恢復歷史上曾經存在但目前已經消失了的東岳廟、五嶽宮、娘娘廟、彌勒庵等眾多廟堂建築的外觀。翹角的飛檐,雕花的門窗,蒼老的古樹,久遠的歲月濃縮於一座座川西民居院落。這些院落前期將定位為「泛博物館」的性質,成為川西民居和老成都生活的展示場所,讓人感受到當時老民居的韻味和品位,體驗到當時老成都人普通生活的點點滴滴。走在老樹紅門的小巷,漫步於鋪著青石的街道上,青瓦白牆,恍如進入城市歲月入口。還擬在保護區內形成以文化休閑旅遊為主的城市遊憩功能,以古建築、古廟遺跡、古樹、民俗景觀為核心,突出現代體驗式旅遊。在這里,人們可以在林林總總、千轉百回的古院舊街中細數前塵、追憶歷史;可以在雕樓小築中品味美食、把酒邀月;可以在院壩中品茗娛樂,回味悠悠老院時光;可以在暮鼓晨鍾中拜佛參禪、修身養性……目前,社會上相關負責部門已實實在在地投入資金來保護古樹名木,圍繞古樹名木建設公園景點(見圖5.26)。比如城市街道古樹景觀的保護性開發,城市綜合性公園、古樹主題公園、生態景園、城市遺址公園的建立等,既保護了城市歷史性環境,也極大的保護了古樹名木,延續了城市歷史性景觀,體現了古樹名木的潛在景觀價值,滿足了不同層次旅遊者的不同需求。在城市道路景觀的建設中,保護古樹,街道繞道的情況已是普遍現象。比如去年,由長沙援建的龍華嶽麓大道因一古樹而繞道修建,如今,這棵古樹以其最古老成為湖南龍山與湖北來鳳融城路上的一道靚麗風景在北京、上海、杭州、大連等發達城市現已分別籌劃建立以保護古樹、再現古樹景觀的城市公園(見圖5.28,圖5.29)。在北京永定河西岸於2007年已籌劃建立以200多株茂密成林的明清古樹為環境背景,以休閑娛樂為主題的綜合性公園。其中包括太子峪古樹公園等園區。上海市嘉定區為距今已有1217年的高齡古銀杏樹建造上海第一號古樹景觀園區。新建成的景觀園佔地9畝,是原來古樹保護圈的60倍,投資100萬元,除了原有的樹木外,還將移栽數千棵香樟、銀杏,周圍用綠化勾勒,形成以千年古樹為中心的景觀園,並將免費對遊客開放。杭州市為長期湮沒在民居中的杭城罕見古樹群建成古樹公園。這一市區罕見的古樹群以銀杏為主,並有香樟、珊瑚朴、朴樹等,樹齡多為150年左右。整個公園以古樹為重點,並在此基礎上對綠化景觀加以豐富和充實。公園還闢建了古樹大草坪、休閑小廣場和梅園三個景區,以滿足遊人的不同需要。杭州市古樹公園內的古樹群現已成為當地鬧市街頭的一大景觀。此外,城市遺址公園的建立,既是恢復古城風貌的點睛之筆,也是對古城古樹景觀的有效性保護和開發。比如新建成的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以保護城牆為出發點,以展示古城牆的真實面貌為目的,為市民提供了一處清靜、自然、古樸的休閑環境。城牆北側是封閉的鬱郁蔥蔥的綠化帶,而城牆南側園路的線形,結合古老蒼勁的古樹群進行綠化配置,力求簡潔大方。站在城牆古樹下,歷史的凝重感和滄桑感油然而生(見圖5.30,圖5.31)。風景名勝區古樹景觀旅遊項目的開發有人說「風景是水,旅遊是舟,無水則不能行舟」。作為現代文明標志之一的旅遊業,順應人類文明的更替應運而生。設計者們在開發風景旅遊資源的過程中應該先有認識風景、珍惜風景、保護風景,然後才是科學利用的思想,使人文與自然結合的風景名勝,成為取之不竭的財富,用其豐富的文化來滋養萬代人。風景名勝區的古樹資源是名勝古跡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蒼勁挺拔、枝葉繁茂,或古樸虯勁、昂然向上,或枯木逢春、滄桑盡歷,或旁逸斜出、奇枝異態,極具有審美價值(見圖5.32,圖5.33);同時,古樹的存在常常有一段動人傳奇的故事,它們或與神話傳說有關、或與名人逸事有關,或與歷史事件有關,讓人深思讓人遐想。充分保護利用這些資源,挖掘與古樹景點有關聯的人文和各種傳說、典故與史料,可以使景點的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增加旅遊景點的文化意義,反映出風景區得天獨厚的風景資源。如揚州八怪紀念館旁的唐槐,遊人在遊玩八怪紀念館後,再領略一下千年古槐,追索昔日的槐古道院風采,體會「南柯一夢」的意境,定會餘味無窮。西山大覺寺里,遊人在1200多年樹齡的「西山銀杏王下,以「西山系福」的形式,將「祈福長壽」、「百年好合」、「幸福合家歡」的祝福系在千年古樹上,許下一個個祝福(見圖5.35)。又如麗江玉水寨景區(見圖5.34),是以納西民族文化為核心,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風景名勝,景點神泉周圍生長著的古樹群,其中最大的兩棵五角楓,1996年被列入《雲南古樹名錄》當中。傳說它們自古就是納西族神泉的衛士,保護著納西族人水源及樹木。在古樹下和神泉旁是納西人祭拜自然神之地,現今成為人們留影紀念的場所。同時,在旅遊區開展專線古樹旅遊線路,結合開展與古樹品種相關的文化節活動,以滿足不同層次旅遊者的不同需求。比如在福州的荔枝節,集採摘、品嘗游賞於一體,使人們在取得樂趣的同時對荔枝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還有如湖南嶽麓山風景名勝區每年開展的嶽麓紅楓節(見圖5.36),以「紅」為主題,開展旅遊活動,力求在其中注入新鮮、健康的內涵,從而達到新穎、活潑、引人入勝,以達到集資料性、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融為一體,增強名勝旅遊的可讀性與感染力,提升人們的認識價值、審美價值,人們游在其中,能夠感受到回歸自然的樂趣和旅遊的意義。鄉村旅遊中的古樹景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帶薪假期的普遍實行,旅遊條件的改觀,國際旅遊業的深入開展對國內旅遊業的影響,人民的旅遊熱情煥發。人們生活內容的多樣化,同樣要求旅遊內容的多樣化,人們要求體驗更多的美好經歷。初級的遊山玩水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專題和特種形式的旅遊日益增加。隨著鄉村旅遊的迅速普及化,鄉村旅遊品種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和體驗差異性吸引越來越多的旅遊者。現在有鄉村旅遊地開始由觀光型為主,發展到度假旅遊、探險旅遊,科學考察旅遊,民俗旅遊,生態旅遊等百花其放的局面(見圖5.37)。鄉村旅遊中古樹作為一特殊景點除了具有極強的觀賞性之外還具有濃厚的地域人文色彩(見圖5.38)。圖5.37農業採摘節(圖片來源:友人提供)古樹景觀資源在我國農村分布比較多,尤其是在一些古村落里,幾乎每個村落都有村落風水林,這些風水林一般都在村落水口處(也稱水口林),並且它們都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古樹景觀資源,圍繞這些風水林來營造鄉村旅遊景觀(見圖5.39),對提升村落景觀環境以及保護古樹群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像安徽古村落的風水林(見圖5.40),現在已經是村落水口公園,無論是村裡人還是前來參觀旅遊的客人都無不在水口公園停留觀看、欣賞。據了解,廣州科學城2004年已規劃在城內的玉樹村建設「科學城古樹生態公園」。村內有近百畝樹齡200年以上的古樹,樹種有集秋風、木棉、榕樹、荔枝等多種土生樹種。保留和保護玉樹村內具有歷史文化沉澱、生態濃郁的自然環境以及鄉村旅遊具有重大的意義。有的村落,還圍繞村落古樹營建古樹農家樂,比如在古樹下設涼亭,旅遊者可感受到古樹下的清涼。許多的古樹所在地還是學生寫生畫畫的地方(見圖5.41)。在有的度假區,結合古樹來建造度假休息場所,使旅遊者更能感受到山林野趣。如珠海東澳仙泉山莊座落在蒼翠的海島山頂上,古木參天、綠樹成蔭;在東澳島山頂制高點,新建的三層主樓掩映原有百年古樹,秀美絕倫,構成了仙泉山莊的獨特風貌。還有的甚至在古樹樹身內開發景點。南非林波波省桑蘭農場中一棵擁有6000年歷史的空心古樹竟被主人改成)古樹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50了一個可以擠下54人的「樹心酒吧」(見圖5.42)。這棵空心古樹是一棵猴麵包樹,人們在樹洞發現了許多「歷史文物」,顯示了數百年前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土著居民「叢林人」曾在樹洞中生活過的痕跡,此外人們在樹洞中發現了一些在19世紀中期到南非旅行的荷蘭探險者留下的文物。可見這棵古樹是具有及其珍貴的考古價值和觀賞價值。5.3.2.3古樹盆景我國盆景起源於東漢時期華北平原地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我國的盆景是以樹、石等為主要素材,經過藝術加工,合理布局和精細的養護管理,同時運用美學法則,借鑒畫理,融以詩情,在小小的盆景中再現大自然古樹名木、秀山麗水的一種活的藝術品。講究「詩情畫意」、「主題思想」是中國盆景區別於其他國家盆景的最為重要的特徵。韋金笙大師講:「國際盆栽看重欣賞形象美。中國的盆景源於自然,高於自然,不僅欣賞形象美,同時通過欣賞形象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誘發欣賞者共鳴,進入作品境界的意境美。故中國創作的盆景都給予題名,通過題名,概括意境特徵、神韻、表達主題,使欣賞者顧名思義,對景生情,尋意探勝。」這是中國盆景所具有的最為重要的內涵、意蘊,也是賞析盆景藝術的一個著眼點[43]。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美的追求日益漸濃,盆景藝術在,它幾乎已成為美化環境不可缺少的一種園林設施。我國樹木盆景,種類繁多,許多是經過前輩精心養護遺留下來的優秀作品,盆齡已上百年的盆景稱為古樹盆景。優秀的盆景作品,能振奮精神,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當我們看到危崖挺生、雄踞高崗的松柏和古樸蒼勁、姿態優美的梅樁時,常常為其堅貞高潔的形象所激勵;當看到咫尺盆中的「三峽風光」、「桂林山水」時,就會更加熱愛祖國的錦綉河山,提升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而當看到山崖疊嶂、碧水淺流時,又能平撫人燥動的心靈。現代公園景點設計中尤其是在植物園或花卉景園中,古樹盆景是一大景點。欣賞者往往為作品的大效果、大氣勢、虯拙蒼古所吸引而駐足欣賞,進而流連往返,反復觀賞、比較,並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藝術素養與作品進行交流融合、補充修正,在同化與順化中完成美的欣賞活動[44]。此外,古樹盆景自古以來在室內陳設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它對室內環境生態質量有明顯的改善作用。盆景中的綠色植物除了可為居室製造氧氣外,還可增加空氣濕度等。另一方面它可改善室內環境的藝術質量。因為盆景是立體的畫,室內置一、二盆盆景,其效果不亞於掛一、二幅風景畫。人們在欣賞古樹盆景時能陶冶情趣、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工余之暇,明窗凈幾,置一、二盆盆景於室內欣賞,神遊其中,可謂是一種雅趣,其味無窮。
8. 歷史文化遺址的議論文怎麼寫
歷史文化遺址的議論文怎麼寫
遺址的地理方位遺址的概況遺址的古代地位遺址的現代地位總結完篇
9. 以"家鄉的遺址〃寫一篇作文
家鄉的事,可抄以回憶一下過年的襲時候在家裡做了什麼啊,有哪些特色的名俗啊,可以寫一寫。這是素材的積累過程,平時在生活中多注意觀察、思考,哪些事可以引起深刻的思考,意義深遠一些。例如對民俗的保護,哪些事是小時候做過的,現在不做了;或者以前從沒做過的,現在興起來了等等。要注意寫出家鄉的特點。
或者,記事就有主要人物。可以寫一下家鄉人的事,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然後,注意記敘文的順序,直敘、插敘、倒敘。構思好,你就可以下筆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