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洛陽上陽宮遺址門票

洛陽上陽宮遺址門票

發布時間: 2020-12-06 17:26:09

A. 從牡丹廣場去洛陽上陽宮坐幾路

公交線路:82路,全程約5.4公里

1、從牡丹廣場步行約370米,到達景華路太原路口站

2、乘坐82路,經過9站, 到達濱河北路麗新路口站

3、步行約1.8公里,到達上陽宮花園

B. 洛陽上陽宮水面怎麼走

唐·上陽宮,位於皇城西南隅,神都苑之東。南臨洛水,西距谷內水,東接皇城右掖門之容南,北連神都苑,始建於高宗調露元年(679年)。
上陽宮南臨洛水,沿洛水建有延亘一里的長廊,雕飾華麗,遠遠可見。
上陽宮西,隔谷水,有西上陽宮,虹橋跨谷,以通往來。
宮中除了綺麗奢華的建築之外,還有著優美的環境,宮內引谷、洛二水,清渠縈回,竹木森翠。沿洛水之濱的曲折長廊,可憑欄眺望。其環境之優美,宮殿之壯麗,可謂至矣。李庚《東都賦》贊道:「上陽別宮,丹粉多狀,鴛瓦鱗翠,虹橋疊北。橫延百堵,高量十丈,出地標圖,臨流障也。」

C. 洛陽可以帶走的美食特產有哪些

可以帶走的糕點抄有牡丹餅,牡丹酥襲等。

  1. 牡丹餅來歷:和牡丹花一樣,牡丹餅也與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有關。當年武則天被迫到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心情郁悶,便借花消遣,以牡丹花瓣、豆子、紅棗等為原料製作香甜素餅,令師父們稱奇。武則天取代李唐執政後,長期在洛陽上陽宮中號令天下,留下不少有關牡丹的佳話。牡丹花開時節,她令御廚取嫩花做成精美甜點,牡丹餅,供賞花時品嘗,並賞給重臣近侍。後來,這種甜點工藝傳至民間,由洛陽至全國,由唐代至後世,還漂洋過海到了日本。

  2. 牡丹餅特點:可分解人體當中的糖質和脂肪。具有促進人體代謝,降低膽固醇及防止細胞老化功能。同時,改變了傳統糕點的干、酥、脆、硬的特點,成功研製出了以豆類為主料酥鬆綿軟、雍容富貴具有特色的健康美味食品。

  3. 牡丹餅營養價值:牡丹的莖、葉可以治療血瘀病,花朵可供觀賞,許多城市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它的根可以入葯,也可以叫它丹皮,入葯後可以治療高血壓,除伏火,清熱散瘀,去痛消腫等。對高血壓有顯著療效。而它的花瓣可以食用,並且味道鮮美。

D. 洛陽周邊都有哪些景點

1、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佔地面積余畝,建築面積8200餘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群組成,整個地面建築之間,廣植花草樹木,間設假山水池,堪稱公園式博物館,1987年建成開放。

2、八里唐藝術文化公園:

八里·唐文化藝術公園位於龍門大道與伊洛路交叉口往東300米處,園區佔地610畝。是洛陽市首家集理想辦公、創意孵化、文化交流、旅遊集散、運動休閑於一體的文化創意平台。

3、上陽宮:

上陽宮是唐高宗李治在位遷都洛陽修建的,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建於調露元年679年春正月,韋弘機所作,制度壯麗,南臨洛水,北連禁苑,地處洛陽皇城(太微城)西南、禁苑(神都苑)之東。由於上陽宮在宮城(紫微城)之西,故亦稱「西宮」。

4、洛陽西工兵營:

西工兵營位於河南洛陽中州中路與解放路交叉口東,由袁世凱興建於1914年。整個建築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築的典範,對於研究洛陽的近代建築有重要意義。

5、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位於隋唐里坊區西北隅,北臨洛浦公園,南接植物園,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洛陽市的文化地標。

洛陽博物館佔地300畝,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4.2萬平方米,地下2萬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學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與文化交流諸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6、里外文化創意產業園:

里外文化創意產業園,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建設路上,原為銅加工廠的小管車間,是澗西區工業遺址街的東部起始點。園區面積9000平方米,2014年經過改造後的辦公實用面積為7000平方米,注入時尚、創意、文化的元素後,成為洛陽第一個以辦公為主的創意產業園。

E. 洛陽有什麼歷史古建築

三峽會館,你們一定有聽說過吧,也是洛陽大運河博物館,雍正年間是,山西,陝西商人共同建築的。

F. 隋唐洛陽城遺址的宮城歷史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
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陽城的軸線建築,是世界歷史上最恢宏的建築群之一。自定鼎門至龍光門,南北長7公里,相繼建有十多座規模宏大的建築,即定鼎門、天津橋、天樞、端門、應天門、乾元門、乾元殿、明堂、天堂、貞觀殿、徽猷殿、玄武門、曜儀門、圓璧門和龍光門。據史料記載,其中僅明堂、天堂和天樞的高度就分別達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像隋唐洛陽城軸線建築是何等宏偉壯觀!
五代時梁、唐、晉也曾以此為都,但都城范圍遠比隋唐洛陽城小,主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陽城的宮城。
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1960~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1963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88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G. 洛陽隋唐遺址廟會在那裡

新區隋唐遺址公園,趕緊去吧 初一到初七,再不去要結束啦

隋唐遺址公園 隋唐洛陽城的城郭概貌
[1]洛陽城遺址地跨洛河兩岸,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已有1400多年歷史。
洛陽城由宮城、皇城、里坊區和郭城組成。將宮城的應天門、皇城的端門、天津橋、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門串連起來,就構成了隋唐洛陽城的城市中軸線。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而宮城則位於皇城之北。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
城的建築規模略小於京城大興城,但宮城、皇城的位置選擇在郭城西北地勢高亢的地方,其注意安全防禦遠甚於長安大興城。嚴格的里坊規制,強化了對城內居民的控制。城內三市的位置,都傍臨河渠,比大興城更多地考慮了工商業的繁榮。這座城市的設計規劃,特別是里坊的設計,不僅影響了當時國內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為鄰近一些國家的都城所仿效。
郭城:
郭城是都城外圍廓,對都城起防護作用。唐洛陽城是在隋洛陽城的舊址上修復興建的,為南北長的准矩形里坊式布置的中世紀城堡城市。
郭城,隋時只有短垣,唐時築高約5.22米。外郭有八門,通過郭城正南門——定鼎門與天津橋、皇城和宮城軸線貫通,形成唐洛陽城中軸線。根據陸機《洛陽記》的記載,唐洛陽城外廓共十二門,城內有三條大道,居中一條為官道,是文武百官平日著官服晉朝面聖的專用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通過左右兩側的大道進入城中,且左出右進。
里坊區:
里坊是居民宅院、各宗教寺廟以及中央或當地行政機構的所在地。里坊的街巷布局包括:東西南北大街、環坊牆內側的街巷和其他一些小的巷、曲。這樣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就構成了隋唐洛陽里坊的內部結構,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諸巷、曲之內。郭城內三分之一的里坊分布洛河以北‚大抵貧寒人家居多,其餘分布於洛河以南多為達官顯貴的邸宅,不少被精心營建為園林,其中最負盛名的有:白居易履道坊宅院、牛僧儒歸仁園和午喬庄綠野堂。
皇城:
皇城是唐王朝的中央機關辦公所在地,相當於明清故宮的外朝。都城建築群最為壯麗者是皇城和宮城。建築造型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皇城位於洛河北都城的西北角,南起今洛河橋,北至今燒溝村,東起今老城北大街,西至今西工電影院這個方形區域內。它區別於西京長安皇城在都城正中北部的布局,其原因之一是自然地理條件,皇城軸線要對准伊闕,使其符合風水格局。
皇城正南對準定鼎門和天津橋的端門。城中南北向有四條街,東西向有四條街。宋代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環溪」園中曾說:「以北望,則隋唐宮闕樓殿千門萬戶,延亘十餘里。」
宮城:
宮城是唐朝皇帝舉行大典、接見外國使節和皇族宴飲起居之處,相當於明清故宮的內廷。庭院深邃,建築緊湊,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幽美而恬靜。皇城內北為宮城。隋稱紫微城,宮城的正南門——應天門址在今周公廟西側的定鼎路上,門兩側有垛樓,垛樓外有闕樓,兩者之間有長廊相連(廊長38米,寬約11米)。由此可見應天門城樓的宏大景象。
隋唐洛陽城的主要建築
隋唐洛陽城宮城作為隋唐時期的東都故宮,在設計與建築,實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千百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東都故宮中的含元殿及其周圍的殿堂,被成組的雕塑烘托著,構成了一個景觀景象豐富多彩、宏偉壯觀的城市建築空間。在這個藝術空間里,含元殿構成了控制景觀的主體,天樞紀念碑是這個藝術空間的視角中心。可以想像,在陽光普照之下,藍天、白雲、碧瓦、金光映襯著環境的綠樹碧波,這是一個何等美麗的城市空間景象!
含元殿(明堂):
由應天門,進入宮城,便可見宮中最高大壯麗的皇宮建築——含元殿。它相當於北京明清故宮里的太和殿。含元殿象徵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
含元殿原為隋時所建的乾陽殿,後經四次被毀,四次修建,先後九次易名。據《資治通鑒》「唐紀」中記載,含元殿高約72.24米,底部周長約73.71米。共三層,底層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個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間有周長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貫,故此又名為萬象神宮。其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
天堂(功德堂):
《資治通鑒》有記載,天堂位於明堂北面,共五層,高約120米左右,高於明堂,其內供養有大佛像。
由於太高,天堂建成不久,被巨風摧毀。隨後武則天又下令復建,「日役萬人,采木江陵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
天樞:
天樞是武則天王朝的歌功德紀念碑。位於皇城正南門——端門前。根據《資治通鑒》中記載,天樞為柱狀,高約31.06米,直徑約為3.55米,柱身八面,每面寬約1.48米。基層為周長50.29米的鐵山,上環繞銅制的蟠龍,麒麟。頂部為騰雲承露盤,直徑約0.75米,上置四龍立捧火珠,高約3.33米,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臣服國酋長的名字,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九洲鼎和十二神鵰塑:
九州鼎和十二神鵰塑位於宮城之內,被置於明堂四周。武則天下令以當時行政區劃的九省為對象造九洲鼎。其中神都鼎稱豫州,最為著名。各鼎上還鑄有當地的地理區圖和文化特產,九鼎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餘斤。隨後武則天又下旨按十二地支鑄十二屬相金屬雕塑,均高約2.96米。
隋唐洛陽城的建設特色
(一)城市選址於最佳風水環境處
隋唐東都洛陽城強調「象天法地」的原則,洛水與邙山、龍門山構成一幅逆時針太極運行圖。隋唐洛陽城位居期間,都城與龍門山相對,負陰抱陽藏風聚氣,是典型的王都之地。
(二)強化了宮城和皇城的防衛
隋唐洛陽城不僅保持了「前宮後寢」的布局,還把中央機關辦公地方加築城,稱皇城,由天然屏障的洛河與河南郭城的里坊區相隔開。這無疑是加強了宮城與皇城的防衛作用。
(三)合理安排經濟商貿區
隋唐洛陽在洛河南北,里坊適中地位設了北市(在洛河北佔一個里坊)和南市(在洛河南占兩個里坊)及西市(佔一個里坊)。並在洛河碼頭處的部分里坊也設有商業店,這就較為均衡地方便城市經濟生活。
(四)引伊、洛二水於洛南里坊,使洛陽成為中國第一個「山水都城」、「園林城市」
隋唐洛陽為中國第一個沿河兩岸規劃城市的先例;又第一個引伊、洛二水於里坊區,使城區河網貫通,居家流水。這洛水貫城,河網縱橫,山嶽夾峙的都城,成了中國第一個「山水都城」。里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又水流周繞,就為洛南里坊區百餘個私家園林提供了天然資源條件。加之唐、宋的社會文化環境,這就營造了中國第一個「園林城市」,「花園城市」。
(五)城市的主要高大建築布置於宮城、皇城和大城的軸線,使城市的空間秩序明確,藝術化
在定鼎街軸線上,由郭城的定鼎門開始北去[1],天津橋、皇城南端門、宮城南應天門、乾元門、乾元殿(含元殿、明堂)、貞觀殿(天堂)、徽猷殿、曜儀城的元武門、園壁城的南門及北門、龍光門等,形成了城市的視覺通廊軸線,使城市線條清晰、自然、大氣。
(六)隋唐洛陽城是一個中世紀的特大型封建城堡型城市
隋唐洛陽城,郭城城區面積約49.09平方公里(不包括上陽宮),是當時世界上僅次於長安的一個特大型中世紀封建城堡城市。《隋書·地理志》載:「河南郡統縣十八,戶二十萬二千二百三十。」及「徙天下富商大賈數萬家於東京。」能解決這么大型城市聚居人口的居住、吃糧、用水、交通、社會工作等問題,說明當時的城市建設和管理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H. 洛陽博物館的館藏精品

洛陽博物館集中收藏有洛陽地區出土的上自史前,下迄明清時期的各類珍貴文物,尤以夏商周三代青銅禮器、漢唐陶俑、唐三彩和宋代瓷器等,藏品數量較大,種類豐富,富有地域特色,在中國文物界佔有一定的地位。 名稱:方格紋銅鼎時代: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3世紀)後期規格:通高20厘米,口徑15.3厘米 簡介:

夏、商、周三代承替延續千年之久,創造了絢麗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一般有圓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之分,被稱之為「國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
據有關文獻記載,氏族社會晚期,中原大地洪水滔天,華夏諸族共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因勢利導,鑿闕開河,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終於降服水患,實現了河晏水清,天下太平。於是,華夏諸族推大禹為領袖。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也就成了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千百年來,鼎被賦予太多的神秘色彩,已經濃縮成為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
這件青銅器於1975年在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鼎收口、圓腹、平底、錐狀三足,沿上鑄二環形立耳,腹飾不規整的方格紋。該鼎合抱模鑄風格,端莊規整,但略顯稚拙粗糙,紋飾圖案具象樸素。方格紋銅鼎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鼎,號稱「華夏第一鼎」,堪稱國之重寶。 名稱:綠松石龍形器時代: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後期規格:長約65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簡介:2002年春,在清理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南院的一座墓葬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件綠松石龍形器——長約65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其中,最小的綠松石片直徑僅0.2厘米,厚度約0.1厘米。龍形器的龍頭呈扁圓形,並伸出許多條龍須或鬢,吻部微突出,額面中脊鼻樑明顯,梭形眼眶對稱。龍身略彎曲,中部脊線向兩側下斜,全身布滿菱形鱗紋,尾尖內蜷。在龍形器尾端不遠處,還有一個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乎垂直。
與今人喜金好玉不同,夏商時期,綠松石一直被人們視為寶石,多為貴族所使用。因此,凡出土有綠松石飾物的墓葬,多是等級很高的墓葬。「在綠松石龍出土之前,二里頭遺址曾出土了3件鑲嵌有綠松石的銅牌飾,色彩絢麗、製作精美,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轟動。」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玉芳說,這件綠松石龍形器宛若一條游龍,在早期龍形器中十分罕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國寶」,被命名為「中國龍」。 名稱:玉璋 時代: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後期規格:長48.5厘米,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簡介:
玉璋1975年出土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玉璋主要盛行於夏商時期,是古人在祭祀、朝會、交聘等禮儀場合使用的禮玉之一。
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民族禮儀制度的初步形成時期。在禮儀制度初步形成的過程中,玉逐漸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成為古人在祭祀、朝會、交聘等禮儀場合所使用的重要器物之一。1975年,出土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玉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該玉璋長48.5厘米,呈扁平長方體狀,前端薄而寬,兩面扁平,刃口略凹呈弧形;後端兩側有齒飾,與兩面齒飾對應處留有平行陰線;長方柄,柄前正中有穿孔。玉璋始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流行於夏代和商代。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玉璋出土於山東的龍山文化司馬台遺址。而在我國出土的玉璋中,商代以後的玉璋較少,戰國以後的玉璋幾乎見不到。 名稱:母鼓銅方罍時代:商代規格:通高50,肩寬33厘米 簡介:母鼓方罍(léi),1963年,出土於洛陽北窯。母鼓方罍就是商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
罍是一種酒器,流行於商周時期。母鼓銅方罍方體溜肩,直口圍足,蓋子四阿屋頂形,獸首銜耳,下腹有獸首鋬頸和肩飾龍紋,腹飾長鳥紋和垂葉龍紋,蓋和圈足飾獸面和龍紋。蓋內器口各有「母鼓」二字。通體均飾以龍紋、雲雷紋組成的浮雕獸面,腹部飾有龍紋組成的垂葉紋,器蓋似四面起坡的屋頂,四角及罍中部有突起的扉棱,蓋內鑄有銘文「母鼓」二字,應是鼓國女子嫁與母氏男子所得的稱謂。整件器型外形穩重大氣,器身紋飾華麗,在商代晚期流行一時,是商晚期青銅酒器中的精品。 名稱:玉戈時代:商代規格:長48厘米 簡介:1985年出土於洛寧縣陳吳鄉西寨子村的玉戈,長48厘米,鋒呈斜三角形,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其形狀雖類似後來的匕首,卻實為禮器。古人將石之美者稱為「玉」,後來這些玲瓏剔透的美玉更是被賦予通達神明的內涵。戈是夏商周三代常用的一種兵器。其中,以玉為戈始見於二里頭文化,流行於商周。因此玉戈普遍出土於商周時期的墓葬之中。
玉戈形制的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夏商早期為玉戈興起階段,此時玉戈尺寸普遍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長的出土於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長97厘米。同時,該時期的玉戈援部略呈弧度,多數無中脊,僅有鈍脊,紋飾簡單或無紋飾。
商晚期和西周是玉戈的流行時期,此時玉戈的尺寸明顯變小,大的有15厘米至20厘米長,小的有4厘米至5厘米長。玉戈分直身、彎身兩種,皆有中脊或三脊,紋飾也復雜化,有粗陽紋、獸面紋和變形雲紋等。西周以後,玉戈逐漸消亡,漢代以後基本絕跡。
作為一種禮器,玉戈主要用於祈求力量與勝利,彰顯威嚴與等級。大玉戈可以擺在屋子裡或者掛在牆上,用來辟邪;小玉戈可以掛在腰間或脖頸,用於彰顯威嚴或祈求勝利等。這種形制的玉戈也常見於四川金沙、三星堆遺址,應是中原文化同周邊地區文化交流的結果。 名稱:玉鉞時代: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規格:縱14.3厘米,橫11.3厘米,厚1.5厘米,孔徑5.2厘米。簡介:作為一種斧形玉器,「王」字之源,玉鉞是王權之象徵,代表著生殺大權。鉞應由石斧演變而來。
由於玉鉞具有寬大、厚重的特徵,所以成為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象徵著權力和威嚴。據《說文》載:「鉞,王斧也。」《尚書》載:「王左杖黃鉞。」這說明玉鉞象徵著王權,象徵著生殺大權,象徵著刑罰。「在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王』字就畫成『戉』形。」高西省說,最早的「王」字就是由「戉」演變而來的,表明在文明時代前夕的軍事民主制時期,軍事領袖和政治首腦合為一體,「而這些人手持之鉞,即成為權力的象徵物」。
在我國遠古時期,人們由於自然知識相對匱乏,常把最好的物品用來祭祀上天和神明。「玉就是人們獻給神明的最好祭品。」高西省說,不僅如此,古人還充分發揮想像力,賦予玉器很多內涵,如純潔、權力等,借玉器表達某種願望和思想,進而形成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玉文化。 名稱:叔牝方彝時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規格:高32.6厘米,口長,23.5厘米,寬,19厘米.重7.75公斤 簡介:1947年秋,在洛陽市郊小李村西南處,一座古墓被盜。古墓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包括青銅禮器鼎、簋(guǐ)、彝、尊、兵器戈、矛、鑾鈴、馬面飾以及玉器、玉刀等。這批珍貴的文物出土後,大多流失海外。1960年市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並收藏了這批文物中的一件青銅器——現藏於洛陽博物館的叔牝方彝。叔牝方彝呈長方體,是一種典型的西周早期盛酒器,蓋、身、座飾以雲雷紋為地的三層半浮雕花紋,其蓋、腹主體花紋為饕餮紋,唯口沿下、圈足及蓋頂上飾一周鳳鳥紋,紋樣繁密工細,鑄造精工。
該方彝形制與著名的令方彝、折方彝極為相似。它的蓋及腹內鑄銘文3行12字「叔牝賜貝於王姒用作寶尊彝」,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據器型和銘文認為「當是武王或成王時器」,銘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當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這件器物即為王室重器,是西周時期青銅禮器的典型之作。國內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名稱:錯金銀銅鼎時代: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規格:高16.5厘米,腹徑13.2厘米。 簡介:
1979年洛陽市西小屯村村民在勞作時,發現了一座地窖,文物工作者聞訊趕來,在地窖里發現了錯金銀銅鼎。銅鼎蓋器組成圓球形,附耳、短流。三獸蹄足蓋及腹背飾錯金細瓣花、三角雲紋,是一件罕見的工藝美術品。鼎,是用來盛裝流質食物的器具。鋪首銜環,是用來提攜的構件,常見於鼎、壺類器物的腹部。而以鋪首銜環做蓋鈕的形制,在商周青銅器中極為罕見。這種錯金銀的炊食器具,只有王室貴族家中才有,而出土此鼎的地點,恰在洛陽市的東周王城遺址區內。因此可以認為,這件精美華貴的器具,應是東周王室的用品。
古人的裝飾手法有多種。「鑲」是把東西嵌進去或是在外圍加邊,「嵌」是把東西鑲在空隙里,而「錯」則是用厝(cuò)石加以打磨使之光平。錯金銀,也稱金銀錯,是先在青銅器表面鑄出或鏨(zàn)刻出凹槽,然後嵌入金銀絲、片等,錘打牢固,再用厝石將其打磨光滑,使之與器物表面相平,最後用木炭和清水打磨,使青銅器表面和金銀紋飾各顯出不同色澤,映襯出瑰麗的圖案,達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裝飾效果。金銀錯這項精細工藝是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另一側面也展現了東周王城曾經的輝煌。 名稱:戰國玉人時代: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 規格:通高7.50厘米 青玉質 簡介:
戰國玉人於1987年洛陽銅加工廠出土,作跂坐狀,雙手交叉置於腹前。跣足交叉於臀下。頭戴假面具,面具上附發髻,粗眉大眼,如意狀鼻,高顴大口,唇上劃須。面具以繩縛於腦後。頭頂短發結辮,大耳。上身著雞心領短袖窄衣,下著短褲。飾以大小方格、三角和條帶紋。
圓雕玉人在晚商和西周時期墓葬重多有出土。多位跪坐和站立狀,其用途具有普遍的宗教含義。春秋戰國時期玉人的發現不多,且形制矮小。此玉人的出現在當時極為罕見。玉人的服飾及穿戴更是以往所罕見。頭戴假面具的形象尤顯其神秘莫測的身份,雖然至今對此尚無定論。但一般認為其身份應為驅鬼辟邪正行儺戲的方相士的形象。這為研究我國戰國時期服飾及宗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名稱:東漢石辟邪時代:東漢規格:高1.9米、長2.9米,重達8噸。簡介:
1992年,孟津縣會盟鎮漢光武帝陵南1公里處,村民正在為挖水渠幹得熱火朝天。挖至距地表約5米深處時,一塊巨石致使施工的村民無法繼續深挖。該縣文物部門聞訊後,立即組織發掘。多個大型石雕殘件相繼呈現在考古隊員面前。經修復,一座高1.9米、長2.9米,重達8噸的巨型石獸傲然挺立,石獸身長雙翼,形似獅虎,威風凜凜。
這座石辟邪系用完整的一塊青石雕成,身若虎豹,頭類獅子,嘴大牙銳,身長雙翼,昂首怒目,長尾拖地,雙角直豎,造型非常奇特,似有正欲起飛之感。整個石獸身體比例、神態、肌肉線條恰到好處,形象渾厚凝重,神氣十足,極具想像力;從雕刻技法來看,圓雕、平雕、線刻自然融匯,點、線、面、體結合得天衣無縫,展現了漢代爐火純青的石雕藝術。
迄今為止,在國內出土文物中,體形這么大、藝術手法如此精湛的石辟邪僅此一尊。 名稱:正始石經時代:曹魏正始二年規格:長75.4厘米,寬約50厘米 簡介:
曹魏在洛陽立國後,太學再度繁榮起來。曹芳繼承皇位後,決心整理《熹平石經》碑石,並刻經石作為補充。於是就有了從正始二年(公元241年)開始刻制的《正始石經》。北魏時,地方官建寺缺乏石料,便就地取材,用了部分石經的石碑。東魏建都鄴城,統治者欲通過水路將兩種石經一起從洛陽搬遷到鄴城,但運至今孟州市境內時,遭遇塌堤,近半石經掉入黃河,運到鄴城時,《漢魏石經》只剩下52塊了。公元579年,北周統治者又將石經從鄴城遷回洛陽。隋朝建立後,統治者又將部分石經從洛陽運入長安,不久被隋朝某政府部門改製成柱礎。到唐朝初年,魏徵收集石經時,已「十不存一」了。目前,國內所有《正始石經》殘碑存留的文字也不過2500餘字。
正始石經於1922年發掘於偃師市佃庄鎮太學村,出土後即被保存,它長75.4厘米,寬約50厘米,碑表刻《尚書》,碑里刻《春秋》,有600字左右。 年代:唐代(公元68—907年)
出土:1987年洛陽吉利區
規格:高45.5cm座徑22.6cm。
簡介:三彩燈是唐代使用照明用具。由座、柄、盤、盞四部分組成通體飾綠、棕、白三色釉,座為圓形,覆盆式,表面凹弦紋,並貼圓形寶相花和力士,柄為圓竹體狀,似竹節紋,其間和兩端分別以蓮花與座盆相連,造型優美,釉色鮮艷,是洛陽考古發現中首次發現,更是三彩中極為罕見的藝術瑰寶。 年代:西晉(公元265—316年)
規格:通高2.60厘米,長、寬各2.20厘米,重83.2克,含金量70%。
器形:印面呈正方形,鑿刻白文篆書「晉歸義胡王」五字,印鈕作駝形。
簡介:此印為四十年代孟津商人到甘肅從古董商手中購得。1973年交洛陽博物館收藏。
從此印的印文看,毫無疑問是晉朝印章。歸義,即歸化、降順。胡即指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從這枚印在甘肅得來,所指胡王應當為晉帝所封得居住在涼州的匈奴首領。據文獻記載,晉時匈奴歸義之事皆發生在晉武帝時,故此印應為晉初武帝時之物,並由此得知這也是晉朝廷為了安撫少數民族,建立相互間的友好關系,以減少邊疆戰爭的一種具體措施。印鈕作駝形也是繼承自漢代以來對少數民族首領分封賞印多以駝、羊為鈕的傳統習慣。此印文布局嚴整穩重,字跡規正剛健,造型古樸簡練,也是嚴格繼承漢印風格的典型,時中國古代璽印中的佳作。同時,為研究我國古代篆刻和造型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基本陳列,位於展館一層,分三個展廳。展覽以時間為序展示河洛文明在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北宋時期的發展歷程。薈萃歷代文物精品,展現「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滄桑感與自豪感。其中重要展品有商周青銅器、有組合的西周鉛器和多種器形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的「齊侯寶盂」,戰國時期的金村大鼎和「繁湯之金」劍,西漢的彩繪壺和北魏王侯的儀仗俑以及絢麗多彩的唐三彩等等。展品中有一批國家一級文物,包括一些孤品,有相當一部分為首次展出。陳列輔以現代科技手段,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古都洛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河洛文明」陳列在2013年入選第十屆(2011―201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
史前時期:明星文物當屬陶火種器,這是古人用來貯存火種的器具,為我國史前考古首見。
夏商周時期:距今四千年前,洛陽已經開始成為華夏民族政治經濟的中心。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被確認為夏朝故都斟鄩,洛陽博物館辟出獨立展廳展示夏代青銅器、陶器、玉器文物,這在國內外收藏機構中絕無僅有。其中,微雕綠松石獸高僅半厘米,對於研究我國微雕技藝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夏文化在豫西地區的發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展出的二里頭大型宮殿基址模型,使人們能夠感受四千年前我國王朝都城的建築規模。偃師商城遺址出土文物展現商代早期的文化特點。子申父己銅鼎是商代青銅器的代表,製作精美,尤其鳥形扁足頗為獨特,是商代晚期典型器。
西周文物有叔牝方彝、方座簋、兵器、饕餮紋方彝、甬鍾等。東周時期文物有錯金銀銅鼎、銅尊、盂、俑、盤、匜、銅壺、石磬等多種器物,其中齊候寶盂是洛陽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重達75公斤,口徑70厘米,可謂「盂中之王」。銘文是研究周王室與諸侯聯姻關系的重要資料。展出的越王鼫與矛、吳王夫差劍是春秋戰國社會動亂,戰爭頻仍的明證。其中越王鼫與銅矛是越王勾踐之子鼫與的兵器,是洛陽地區首次發現的越王兵器,對於研究周王室與越國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銅方鏡則是運用了青銅透雕工藝,構思新穎,國內罕見。另有玉人一件,系國內孤品。此外,四系青瓷罍,釉面光亮,施釉均勻,吸水性弱,花紋樸素大方,保存完整,是原始青瓷中的精品。洛陽出土的商周原始青瓷數量佔全國半數以上,證明洛陽是當時原始瓷燒造的中心。兔紋銅觶,在頸部裝飾一周生動的寫實兔紋,比較罕見。哀成叔銅鼎,銘文記載哀成叔生平,共54字,這樣的長篇銘文在東周時期極其罕見,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漢魏時期:這一時期包括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五個王朝。通過這一時期文物的展示,再現漢魏這一中國封建社會大發展、民族大融合時期,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洛陽的風貌。展出的文物有:各種雜技俑、彩繪陶壺、釉陶器、王莽錢幣、銅鏡、玉飾等,最令人矚目的是「熹平石經」、「正始石經」。太學是東漢時期國家最大的教育機構,太學生多達三萬多人,石經是為了統一儒學經典文字、平息古今版本之爭而刻立於太學之前的,現存的殘塊是文化史上的瑰寶。
在漢代葬俗中,盛行在墓壁上繪畫,從日月星象,升仙打鬼,歷史典故到迎偈出行、歌舞宴飲。既有思想觀念,又有生活場景。這次展出的有「出行圖」(東漢原品)、「升仙圖」(摹本)、「大儺宴飲圖」等。
石辟邪,出土於漢光武帝陵以南,系完整青石雕成,渾厚凝重,神氣十足。釉陶博山爐,鏤空浮雕力士和諸多動物,形象生動。釉陶博山爐,在洛陽漢墓中少有發現。陶風車與米碓,製作科學,功能齊全,是研究古代農業機械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彩繪陶百花燈,通高92厘米,塑造眾多羽人和動物形象,繪以紅黑兩色,美麗絢爛。草葉紋釉陶罐在肩部飾有四組白色S形草葉紋,是漢墓隨葬品中極為少見的裝飾紋樣。斗獸紋綠釉陶壺,釉色清新光亮,紋飾為漢代比較罕見的浮雕斗獸紋,是低溫釉陶中的精品。晉歸義胡王金印,印文是當時匈奴歸化部落首領的封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歷史。雞首青瓷壺,通體青釉,開片細膩均勻,是北魏青瓷中的精品。
隋唐時期:洛陽發掘的隋唐文物展示,反映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洛陽這個國際大都會的歷史風采。展出了東都洛陽城的沙盤模型,發掘出土的建築構建,各種各樣的彩繪俑,鎮墓獸及名聞遐邇、色彩艷麗的唐三彩及各種銅鏡、金銀器等。展出的東羅馬金幣和波斯銀幣,鑄造年代分別相當於隋和北魏,是通過絲綢之路的商旅傳到洛陽的,也印證了絲綢之路起於洛陽這一觀點。
展出的唐三彩,種類眾多,釉色絢麗,其中有神態各異的人物俑,有栩栩如生的動物俑,還有古樸典雅的生活器皿,特別是唐代女俑,體態豐滿,神情安逸,衣著華麗,發飾多樣,反映了泱泱大唐帝國民富國強、歌舞昇平的社會面貌。隋唐東都城皇城宮城沙盤模型,以方寸之地再現了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設計天成的隋唐都城。
白居易故居、唐恭陵哀皇後墓和神會墓出土文物是這部分展區的獨特亮點。洛陽城內的白居易故居遺址是國內首次對名人宅地進行的發掘活動,發現與白居易有關的經幢、石硯等文物。唐恭陵則是洛陽唯一一座唐代帝陵,哀皇後墓出土精美絕倫的藍色與紅色釉陶器,器形飽滿,釉色晶瑩,尤其藍釉器極其罕見,為稀世珍寶。其中的藍釉燈為我國首次發現的通體藍釉器物。神會是唐代禪宗七祖,其墓中出土多件珍貴佛教用品,如長柄焚香銅爐,塔頂銅盒、銅凈瓶,都是研究唐朝禪宗的重要實物資料。
其他珍品還有:銀鎏金鏨花魚水紋海棠式盞托,盞是海棠花形,托呈橢圓荷葉形,水波、魚子紋地上有雙魚環繞,是唐朝金銀器中的精品。石蟾蜍,洛陽上陽宮溪流上的泄水裝置,是研究唐朝上陽宮的唯一實物資料。
五代北宋時期:這部分的精品有:瓷象棋,卒子齊全,時代確切,是考古發現年代和出土地點明確且保存最完整的瓷質中國象棋。泗州大聖石像,泗州大聖即唐朝初年西域何國人僧伽,他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該造像碑保存完整,形象傳神,有確切紀念,極為少見。 洛陽博物館正門前東西兩側的一層附屬建築為牡丹花都特產展廳,面積約3600平米,主要匯集了河南省內尤其洛陽的知名特色食品、牡丹食品及農副產品。

I. 隋唐洛陽城遺址由哪些部分組成

隋唐洛陽城遺址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千米,是我國現階段保存比較完好的遺址之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