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明寺遺址
㈠ 河南有那些文化遺產
古建築
第一批
太室闕
少室闕
啟母闕
嵩岳寺塔
祐國寺塔
白馬寺
觀星台
第二批
修定寺塔
第三批
社旗山陝會館
風穴寺及塔林
凈藏禪師塔
第四批
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
濟瀆廟
南陽武侯祠
歸德府城牆
太吳陵廟
比干廟
開封城牆
周口關帝廟
第五批
內鄉縣衙
寶輪寺塔
山陝甘會館
康百萬庄園
天寧寺三聖塔
妙樂寺塔
嘉應觀
小商橋
南陽知府衙門
潞澤會館
大明寺
奉仙觀
荊紫關古建築群
慈勝寺
湯陰岳飛廟
安陽天寧寺塔
明福寺塔
會善寺
永泰寺塔
法王寺塔
中嶽廟
第六批
百泉
法行寺塔
三蘇祠和墓
閻庄聖壽寺塔
乾明寺塔
泗洲寺塔
尉氏興國寺塔
兩程故里
商水壽聖寺塔
鄂城寺
柴庄延慶寺塔
勝果寺塔
寶嚴寺塔
崇法寺塔
郟縣文廟
百家岩寺塔
沁陽北大寺
葉縣縣衙
洛陽周公廟
關林
白雲寺
新鄭軒轅廟
千佛閣
陽台宮
許昌文峰塔
望京樓
倉房香嚴寺
悟穎塔
福勝寺塔
河南府文廟
祖師廟
洛陽山陝會館
汝州文廟
朱仙鎮清真寺
開封東大寺
陳元光祖祠
太康文廟
長城(河南段)
石窟寺及石刻
第一批
龍門石窟
第二批
鞏縣石窟
第四批
靈泉寺石窟
第五批
千唐志齋石刻
鴻慶寺石窟
小南海石窟
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
受禪碑與受禪台
大唐嵩陽觀
紀聖德感應之頌碑
第六批
青天河摩崖.
西明寺造像碑
升仙太子碑
崇唐觀造像
元次山碑
雲夢山摩崖
彼岸寺碑
劉碑寺碑
唐兀公碑
古遺址
第一批
仰韶村遺址
鄭州商代遺址
殷墟
鄭韓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含辟雍碑)
第三批
平糧台古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
屍鄉溝商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
北宋東京城遺址(含繁塔、延慶觀)
鈞台鈞窯遺址
第四批
西山遺址
王城崗及陽城遺址
羑里城遺址
蔡國故城
酒店冶鐵遺址
戚城遺址
第五批
裴李崗遺址
賈湖遺址
八里崗遺址
北陽平遺址
廟底溝遺址
大河村遺址
孟庄遺址
古城寨城址.
府城遺址
番國故城遺址
城陽城址
古滎冶鐵遺址
黃冶三彩窯址
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鹿邑太清宮遺址
第六批
織機洞遺址
楊台寺遺址
瓦店遺址
石固遺址
郝家台遺址
王油坊遺址
李庄遺址
王灣遺址
鹿台崗遺址
新砦遺址
唐戶遺址
蒲城店遺址
大師姑城址
小雙橋遺址
宋國故城
衛國故城
黃國故城
共城城址
滑國故城
葉邑故城
軹國故城
下河灣冶鐵遺址
望城崗冶鐵遺址
瓦房庄冶鐵遺址
三楊庄遺址
山陽故城
段店窯址
大周封祀壇遺址
扒村窯址
當陽峪窯址
張公巷窯址
榮陽故城
神垕鈞窯址
鞏義窯址
上蔡楚國貴族墓地
韓王陵
古墓葬
第二批
宋陵
第三批
張衡墓
打虎亭漢墓
張仲景墓及祠
第四批
虢國墓地
漢梁王墓群
潞簡王墓
第五批
邙山陵墓群
恭陵
後周皇陵
朱載墒墓
第六批
應國墓地
許慎墓
韓愈墓
范仲淹墓
歐陽修墓
李誡墓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第三批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舊址
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
第四批
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
第五批
焦裕祿烈士墓
第六批
鄧穎超祖居
劉青霞故居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
呂潭學校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
八路軍洛陽辦事處舊址
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
喳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
紅旗渠
鄭州二七罷工紀念塔和紀念堂
㈡ 河南的名勝古跡有:開封的相國寺、登封的少林寺、鄭州的黃河公路大橋 該錯
世界文化遺產2個: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
世界地質公園4個:雲台山;嵩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個:洛陽、安陽、開封、鄭州、商丘、南陽、浚縣、濮陽
國家級地質公園12個:
第一批:河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
第二批: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內鄉寶天曼國家地質公園
第三批: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
第四批:鄭州黃河地質公園,洛陽黛眉山地質公園,洛寧神靈寨地質公園,輝縣市關山地質公園,信陽金剛台地質公園,河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7個:雞公山;洛陽龍門;嵩山;王屋山-雲台山;石人山;青天河;神農山
5A級旅遊景區:
鄭州市:1、嵩山少林寺風景區
洛陽市:2、洛陽龍門石窟風景名勝區
焦作市:3、雲台山風景名勝區
嵩山——位於登封附近,是五嶽中的中嶽。
少林寺——位於嵩山,少林武功的發源地。
龍門石窟——在洛陽,為世界文化遺產。
白馬寺——在洛陽附近,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歷史地位 。
雞公山——位於南部省界信陽市的避暑名山,與北戴河、廬山、莫干山並列為四大避暑勝地,1982年被列為全國第1批44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A級旅遊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灣湖風景旅遊區——位於南部的信陽市,國家森林公園、4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
靈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南部的信陽市羅山縣,4A級旅遊景區。
九華山——位於東南省界的佛教名山。
華陽大佛山——位於東南省界的佛教名山。
青峰山——位於東南省界的道教名山。
皇姑山——位於東南省界的名山。
花洲書院——位於鄧州,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的發源地。
雷鋒團紀念館——位於鄧州,是黨和人民學習培養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殷墟——商朝的都城,現在建有博物館。
石人山——石人山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魯山縣西部,地處伏牛山東段,總面積達268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2153.1米。石人山古稱堯山,因堯孫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得名。戰國時,偉大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墨子降世於堯山腳下。
洛陽牡丹——洛陽是國花牡丹的故鄉,洛陽牡丹節每年5月份牡丹盛開時召開。相傳武則天將牡丹從長安全部貶往洛陽,因此在洛陽落根,被洛陽的魏、姚等家族培育出「魏紫姚黃」等各種新品種,在洛陽發展壯大。
河南博物院-—該館前身是馮玉祥於1927年倡導籌建的位於開封的河南博物館。1990年代時在鄭州建設新館,經過對中原石刻藝術館與河南省博物館的合並後,取名為「河南博物院」。
紅旗渠——人工天河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史無前例的一大傑作。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自豪的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現名林州)紅旗渠」。2006年05月25日,紅旗渠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位於安陽市林縣現稱林州市
㈢ 倉頡造字的原始遺跡在中國那裡
遺址位置
「倉頡造字台」歷代志書多記為恭張村南,如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就記為:「長安西南二里(應是二十里之訛)宮張村有三會寺,為倉頡造書之堂」。造字台基本位於長里村中北部,東距周穆王陵1000米左右,在西安市公安局警犬基地院內。
㈣ 論述隋唐城址類型
隋唐長安城
長安城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開始大規模的勘察、發掘,先後完成了對外郭城、皇城、宮城及城內街道、坊市、渠道的探查,並據此繪制了長安城的實測圖和復原圖。宮城位於外郭城的北部正中。整體作長方形,南北長1492.1 米,東西寬2820.3 米。四周圍牆夯築,牆基寬14—18 米。宮城有五座門,已探出南壁正中的承天門(隋稱廣陽門)和北壁中部偏西的玄武門。承天門址,東西殘長41.7 米,進深19 米,三個門道,門基鋪石條或石板。宮城被隔牆分為三部分:正中是宮殿區為皇帝正衙之所,東側是東宮,西側是掖庭宮。皇城北接宮城,也作長方形,南北長1843.6 米,東西寬與宮城同。
皇城有七座門,南面三門、東面二門均已找到,西面二門為現代建築所壓未能探明。據文獻記載,皇城內街道為東西向街七條,南北向街五條,已探出東西向、南北向街各一條。
郭城平面長方形,東西寬9721 米,南北長8651.7 米。城牆夯築,牆基寬度一般為9—12 米。城牆外側有寬9 米,深4 米的城壕。東、西、南三面各開三門。已探出的城門中,以南面中部的明德門最大,五個門道。其餘各門除東面居中的建春門外,皆三個門道。皇城的兩側及其以南地域,為居民區,分布著由縱橫街道劃分出來的坊、市。依照文獻,郭城內共有南北向街道十一條,東西向街道十四條。經勘察和復查,皇城以南,共發現南北向街十一條,東西向街十條。其中通南面三門和貫通東西六門的六條街道,是城內的主幹大街,寬度最大。除延平門至延興門的東西大街寬55 米外,余皆寬100 米以上,尤其是由皇城南的正門朱雀門至明德門的朱雀大街寬達155米。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稍次,在39—68 米之間。順城街最窄,寬20—25 米。各街道兩側均設有排水溝。縱橫街道將郭城內地面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一說一百一十坊),已為文獻所記。據探測,坊均長方形,按面積大小可分為三類:皇城以南、朱雀大街兩側的四列坊最小,南北長500—590 米,東西寬558—700 米;皇城以南其餘六列坊較大,南北長為500—590 米,東西寬1020—1125 米;皇城兩側六列坊(每側三列)最大,南北長838 米,東西寬1115 米(據金光門內居德坊實測)。各坊四周,有夯築坊牆,牆基寬2.5—3 米。朱雀大街兩側四列坊,坊內僅有東西向街一條,應有東、西二門;其餘各坊內有十字街道,應有東、西、南、北四門,門址皆已破壞。兩市分別位於皇城的東南和西南。東南者隋稱都會市,唐稱東市;西南者,隋稱利人市,唐稱西市。兩市平面皆長方形,各占兩坊之地。城內共探出渠道三條,主要是為了解決宮廷、園林的用水問題。
隋唐長安是一座封閉式城市,它在總體設計上以宮城、皇城、郭城的正南門構成南北中軸線,「畦分棋布,閭巷皆中繩墨」。宮城置於北部正中,其南另築皇城以置中央衙署,把一般居民與皇室的住地分開,「朝廷官寺居民市區不復相參」,加強了宮城的防衛。
唐太宗以後長安城的擴建與變化,主要是大明宮、興慶宮和坊市的演變。大明宮創建於貞觀八年(634),高宗時增修,龍朔三年(663)成為唐朝廷的主要朝會之所,其遺址位於宮城東北禁苑的龍首原上。平面略呈梯形,南寬北窄,南牆實為郭城北牆的一部分,長1674 米,北牆長1135 米,西牆長2256 米,東牆有一轉折,比西牆略長。城牆皆夯築,轉角處和城門內外包磚。城角可能原有角樓之類的建築。唐代後期還在東、西、北三面城牆的外側增築了夾城。大明宮的四壁皆有門,多已探出。正南的丹鳳門三個門道,北面的玄武門一個門道。城內發現宮殿遺址20 余處。
興慶宮位於興慶坊,原為唐玄宗藩邸。玄宗登基後以之為離宮。開元十四年(726)以後擴建,成為皇帝聽政之所。興慶宮平面長方形,東西寬1080 米,南北長1250 米,已探出東、西、南三面部分門址。宮內北部是宮殿區,南部是園林區。南區探出橢圓形水池,應是龍池遺跡,其西南發掘建築址17 處。一號址靠近宮城南壁,長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可能是勤政務本樓的基址。興慶宮建築址發現的瓦件甚多,僅蓮花瓦當就有73 種。隋唐洛陽城洛陽城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組成,但布局與長安不同。
宮城位於全城西北隅,平面近方形,東壁1270 米,西壁1275 米,北壁1400 米,南壁正中向南凸出,長約1710 米。城牆夯築,寬15—16 米,內外皆包磚。宮城探出五座門,城內中部以南分布主要宮殿區。宮殿區東面是東宮。宮城東北、西北兩角各有一隔城。
皇城圍繞宮城的東、西、南三面,城牆亦夯築,南北長1670 米。
宮、皇城之北還有曜儀、圓璧二城。曜儀城為狹長方形,東西2100 米,南北120 米。圓璧城平面呈梯形,東西2110 米。東城緊接皇城之東,北牆長620 米,東牆殘長1270 米。東城之北是含嘉倉,東西寬約600 米,南北長約700 米。
郭城平面近方形,南寬北窄,城牆夯築。東牆長7312 米,南牆長7290米,北牆長6138 米,西牆曲折,長6776 米。南、北、東三面共開八門,南面三門及東面的建春門已探出,門址皆三個門道。南面正門是定鼎門,寬28米。城內的街道大都探出,洛河以南的南北向街十二條,東西向街六條。洛河以北,探出南北向街四條,東西向街三條。已探明的諸街中,通城門的各街較寬,一般在41—59 米左右,其中定鼎街從郭城定鼎門通皇城正門,寬達121 米。城內坊的布局整齊,坊呈方形,內有十字街道,周圍築坊牆,長、寬一般在500—580 米之間。洛陽共設三市。
長安、洛陽城內重要遺址長安城東、西市的發掘長安城內的東、西市,經勘探表明,西市南北長1031 米,東西寬927 米。東市南北長約1000 米,東西寬924 米。兩市四周有夯築圍牆,其內有井字形街道和小巷,並沿牆設街。街道兩側修排水溝,排水溝相互溝通,組成完整的排水系統。西市井字形街中心部位探出鋪地磚和殘磚牆,應是市場管理機構市署或平準署所在地。井字形街道兩邊房屋基址密集,大者寬10 米左右,小的寬3 米左右,進深皆3 米左右,應是各種店鋪的基址。西市南大街東端路南發掘出陶盆、陶罐、三彩器殘片及大量瓷片,房址內發現石杵、石臼,臨街處清理出小圓坑數處,並埋有壇罐,這一帶為飲食業所在區域,南大街中部街南遺址,出土大量骨制裝飾品、珍珠、瑪瑙、水晶裝飾品及金飾品,似為珠寶商行遺址,並附有加工作坊。東市的東北角發現兩處橢圓形水池遺跡,可能是唐代的「放生池」。長安城麟德殿和含元殿遺址麟德殿位於大明宮內太液池西。殿基長方形,四周以青磚鑲砌,殿基上建南北相連的三殿,長達85 米。前殿東西寬58 米,面闊九間,進深四間,正中減六柱。前附副階一間,副階前有東西階址。前殿後為寬8.2 米的東西通道接中殿。中殿面闊同前殿,進深五間,左右各有方形台基一處,即東西亭址。前、中殿的地面大部分原鋪有表面磨光的矩形石塊。後殿緊接中殿,二殿有東西山牆相連。後殿面闊同中殿,進深三間,左右各有一矩形台基或為「郁儀樓」和「結鄰樓」遺基。後殿的北面附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的建築。麟德殿遺址出土長方磚、方磚、板瓦、筒瓦、瓦當和綠釉琉璃瓦及獸頭石刻等。含元殿位於龍首原南,是大明宮的主殿。殿基高出地面13 米左右,東西長75.9 米,南北寬42.3 米。殿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南面原未築牆,其他三面為夯土壁。殿基左右兩端中部稍偏北,各有一向外延伸並轉而向南的廊道,分別與殿基斜前方的「翔鸞」、「棲鳳」二閣銜接。二閣僅存長方形夯土台基,高出地面15 米左右,周圍原包磚壁。殿基向南築70 米左右的龍尾道,由三條間距8 米相互平行的斜坡台階道構成。含元殿遺址出土石柱、螭首殘片、素麵方磚、蓮花方磚等。長安城內揭露出一個院落遺址,由主院、東南院和西南院構成。院落中有殿址、迴廊、房址、井等,出土了一些建築材料、佛教遺物、碑刻和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一件已殘的石茶碾是少見的發現,其上刻「西明寺」、「石茶碾」等字。據考證,這里是唐代西明寺遺址的一部分。青龍寺遺址青龍寺位於長安城新昌坊的東南隅,原為隋靈感寺,唐景雲二年改名青龍寺,發掘遺址兩處,一處為塔址,塔基平面方形,並有一方坑居於正中,當是地宮部分。另一處是殿址,在塔址東部,台基呈長方形,基面已被破壞,現存東西五排、南北六排的夯土墩,其上原承柱礎石,中心缺兩墩,可知是一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的建築,中心減柱部位,似為一台座遺跡。台基四周僅存部分包磚,東西對稱部位各有夯土遺跡,應為與殿堂相接的廊址。北部有踏道,南面伸出小月台。出土遺物主要為磚瓦,還有小鎏金銅佛,小銀佛,石刻、經幢殘片和許多壁畫殘片。洛陽含嘉倉遺址含嘉倉位於洛陽城宮城的東北部,含嘉倉的東北及偏南部探出糧窖259 個,排列整齊,東西成行。各窖都是口大底小的圓罐形,口徑最大的18 米左右,深12 米左右。最小的口徑8 米左右,深6 米左右。發掘了其中6 個,窖的結構是底部夯打、火燒、鋪燒土塊和黑灰等,然後鋪木板或草,再鋪谷糠和席,窖壁砌木板,窖頂是木架結構的草頂,上塗很厚的混合泥。160 號窖內還存有大半窖已變質炭化的穀子,原應有25 萬公斤。還在三個窖內出土了共八塊銘文磚,記載著糧窖的位置、糧食種類、來源、數量、入倉時間及負責運輸、入倉的職官姓名。
揚州城
唐代的揚州僅次於當時的長安與洛陽兩個京城。1986 年以來對該城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勘察與發掘。現已探出子城的四面城牆、城內的兩條道路,東和南兩個城門。羅城亦探出四面的城牆、七座城門、五條道路和河道。子城的西城牆和西北角進行了探溝發掘,發現有漢、六朝、隋唐、五代、宋的地層,表明子城的營建年代久遠。羅城的西城牆、南城牆各發掘兩條探溝,城內的石塔路發掘了10×10 米的探方三個,還發掘了西門址。揚州城的勘察與發掘表明,唐代揚州分為兩個部分,子城在全城的西北角上,整座城南北長6030 米,東西寬3120 米。子城內的南北道路和東西道路位於城中間,十字相交。羅城的南北路和東西路都與城門相對應。羅城未發現隋唐以前的遺跡,初步判斷唐代羅城始建於中唐或偏晚,廢於五代末。②揚州城內揚州教育學院在基建工程中還發現了唐代的建築遺跡、古河道、陶瓷器和建築構件等。
唐代的重要遺址
重要發現有唐代山西蒲州唐蒲津橋、陝西臨潼華清宮湯池、南京九華山銅礦遺跡。
蒲津橋唐蒲津橋及鐵牛文獻多有記載,是唐代東北陸路進入關中的要塞,是為當時交通命脈。自古以來對此橋幾度尋覓未能發現,1989 年終於在山西蒲州古城黃河古道東岸找到並發掘,發現了唐蒲津橋橋頭遺址和氣勢磅礴的鐵牛、鐵人、鐵山、鐵柱等遺物。鐵牛、鐵人、鐵山、鐵柱是用來結纜系舟,固定浮橋的重要部件。鐵牛共四尊,編號為1—4,1 號牛在西北方位,2 號牛在東北方位,3 號牛在西南方位,4 號牛在東南方位,皆坐東向西,伏卧狀,各鑄於長方形寬2.3 米,長3.5 米,厚0.7 米的鐵板之上。四尊鐵牛的形態各異,膘肥體實,肌肉隆起,圓目似怒,豎耳傾聽,尾貼後股各向外。每牛下有四根大鐵柱,入地丈余。牛的重量約十五噸。每牛尾後有一根橫鐵軸,各長2.33 米,直徑0.5 米,是用來拴橋鐵索用的。一號牛身長3.3 米,身高1.5 米。其他三牛基本相同。四牛外側各有一尊鐵人隨牛編列。四尊鐵牛中間有兩座鐵山,作用是幫助鐵牛、鐵人加重地錨的重量。整個牛、山、人布局的正中入地一根大鐵柱作中央軸,露出地面0.75 米,周長1.03 米,是一完整的浮橋橋頭遺址。華清宮華清宮位於今陝西臨潼縣城西南,遺址發掘總面積約6000 平方米,清理出湯池、磚砌水道、陶質水管道、水井等。湯池遺跡七處,編號為T1—T7。T3 位於唐文化層以下的秦漢文化層,池底用打磨規整的砂石砌成,伴出有秦漢時期的建築材料和初唐時期修補的繩紋磚。其時代上自秦漢,下及初唐以前。T6 用砂石料砌成,地層位於唐代文化層以下,秦漢文化層之上,又有唐代修繕遺物,上限不超過北魏,下限應迄唐天寶六載。T2 為上下兩層台式,上台平面呈對稱的蓮花形狀,下台平面為較規整的八邊形。池北壁正中有四層石台階,池底用青石板平鋪,東、西、北三面各有一個兩層的台階可供上下。據它的形制特點和文獻記載,應是華清宮內的蓮花湯,即御湯九龍殿,為唐玄宗李隆基沐浴之所。T4 小巧玲瓏,設計獨具匠心,平面形狀酷似海棠花,北檐牆的基石上刻有「楊」字,證明其為唐玄宗在華清宮內為寵妃楊玉環修築的海棠湯。T1 位於T2 的西南方,據文獻,T1 有可能為唐華清宮內的太子湯。T5 和T1 中間原有一水源,應為唐華清宮內的尚食湯。華清宮內各湯池供排水系統設計合理,自成體系,互不幹擾,並迴避地面建築物,充分利用了建築物以外的空間地帶。這一遺跡的發現,特別是皇、妃所用的湯池的發現為重要的收獲。九華山銅礦唐代九華山銅礦位於南京江寧湯山鎮東北,是在現礦區開掘坑道時發現的。目前已知有古坑道暴露段12 處、古采場4 個。采場是分層採掘同一礦體柱後留存的空間,工作面還留有古人開鑿時搭設的木結構工作台及殘存的框架結構。四個采場的頂部及壁面共發現10 個天井和28 個巷道口。調查中發現的遺物有木鉤、木框架提升器、竹簍、瓷碗等。還清理了一處冶煉遺跡。從地表陷落區的范圍及其他遺跡現象分析,地下的古采場應具有相當的規模。銅礦中出土的瓷器特徵與唐代宜興窯的產品相似,時代大體為唐代中、晚期,這一發現彌補了唐代礦冶遺址的空白。
㈤ 中國建國以來都發掘過哪些古代陵墓
大葆苔(西)漢墓;老山漢墓;唐乾陵地宮;明十三陵定陵地宮;清東陵裕陵,定東陵
㈥ 河南有哪些名勝古跡
河南文物古跡非常豐富,目前共發現各類有價值的文物點28168處,其中有51處(54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527處(參見 河南省博物院)。1999年初,省政府同意公布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614處。河南共有7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即洛陽、開封、安陽、南陽、商丘、鄭州、浚縣。另外還有21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即許昌、禹州、濟源、淇縣、沁陽、淮陽、汝南、新鄭、新縣、朱仙鎮、荊紫關鎮、竹溝鎮、社旗、濮陽、湯陰、衛輝、睢縣、鄧州、陳橋、登封、鞏義。
八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即出現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殷商時代安陽附近出現了相當發達的文明。自周至宋又先後有10多個朝代在河南建都,因而文物古跡遍布全省,成為河南主要旅遊資源。如:上古文化遺址,太昊陵、東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古陽城、夏台、姜里城遺址、龍亭等古代城池、宮庭建築遺址,蘇秦故里、玄奘故里、杜甫故里等名人故居,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龍門石窟等遺存,周公測景台、觀星台等古代天文設施,洛陽太學、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等古代學府。自唐而盛的少林武術,源於明初的陳氏太極拳,影響極廣。中嶽嵩山、滾滾黃河、清涼世界雞公山、奇特的岩溶洞穴等,則是主要自然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