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南禹州景點
鈞官窯址博物館:河南禹州鈞窯址博物館位於河南省禹州市鈞官窯路北段,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鈞官窯遺址保護區內,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神垕古鎮:神垕鎮位於禹州市西南。是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積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大鴻寨:大鴻寨風景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地處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邊陲鳩山鄉境內,為伏牛山系余脈。主峰大鴻寨高1156米,是少有的自然生態旅遊區之一。
禹州森林植物園:禹州森林植物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白沙湖:白沙湖位於禹州西北30公里,
逍遙觀:逍遙觀游覽區位於禹州市淺井崆峒山麓,是軒轅黃帝訪上古哲人廣成子的發生地。
周定王陵:位於無梁鎮,周定王陵景區由明代周定王墓、王妃陪葬墓及其周圍的自然景觀所構成。
畫聖故里:畫聖祠位於禹州市西南鴻暢鎮山底吳村。
古鈞台:古鈞台又名夏台。現位於禹州市第一高級中學老校區。是夏啟大宴諸侯、舉行開國典禮的地方。「鈞台之享」被成為中國第一國宴。
禹王鎖蛟井:禹王鎖蛟井是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造。
此外禹州境內還有大禹像、禹王廟、禹山、禹州城隍廟、文廟、天寧寺、朝陽門清真寺、柏山文峰塔、後漢祖劉知遠的睿陵、張良洞、懷幫會館、十三幫會館以及紙坊湖、十里潁河湖、科技文化廣場等歷史古跡與自然風景。
⑵ 中國成立第一私人鈞瓷博物館是誰
河南禹州鈞窯址博物館、禹州市鈞瓷研究所位於禹州市西區禹州古城鈞官窯路北段,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鈞官窯遺址保護區內,佔地面積47000平方米,為國家全民事業單位,管所合一,擁有眾多的高級工程師、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和名家巧匠,是一家人才薈萃、實力雄厚、全國唯一的鈞瓷專門研究機構。
博物館佔地4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展廳面積4980平方米,是傳統與現代建築風格有機結合的典範。
宋鈞官窯遺址展示館主要展示宋代官辦鈞瓷窯場完整的制瓷作坊,該遺址於1964被年發現,1974年進行重點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宋代鈞瓷文化、藝術、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是禹州市委、市政府於2008年投資興建,由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設計大師齊康教授主持設計,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鈞官窯遺址為基礎,集遺址保護、文物陳列、技術研發、學術交流、鈞瓷製作、宣傳教育為一體的遺址類鈞瓷專題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991年,禹州市委市政府在宋鈞官窯遺址保護區內成立「中國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和「禹州市鈞瓷研究所」。2008年,禹州市委市政府擴建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擴建後的博物館總面積達47000平方米,由主體展館、宋鈞官窯遺址展示館和鈞瓷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三部分組成,是國內唯一一座鈞瓷專題博物館。
⑶ 禹州鈞瓷的簡介
鈞瓷之名,得之於禹州歷史上曾經是我國第一個奴隸王朝——夏朝的都城,大禹之子啟曾在這里的鈞台宴會天下諸侯,舉行盛大的開國典禮。由此而得名的鈞瓷,它始於唐,盛於宋,特別是在宋代,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鈞瓷被定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許民間收藏,並在禹州城東北隅的古鈞台附近設置官窯,故窯名鈞窯,瓷名鈞瓷。鈞瓷首開銅紅釉之先河,在我國陶瓷百花園里獨樹一幟,尤以「窯變」著稱,被世人成為火的藝術,「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宋代以後,鈞瓷逐漸消滅蹤跡,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民間藝術家和專家的不斷試驗,使鈞瓷再現於世,工藝也更加精美。
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鈞瓷的恢復燒制工作開始,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產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不斷的作為國禮現身世界。

⑷ 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博物館佔地4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展廳面積4980平方米,是傳統與現代建築風格有機結合的典範。
2007年底禹州市委、市政府開始籌建新的鈞官窯址博物館項目。中國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的鈞瓷專業博物館,同時博物館與對面潁河水域景觀組成了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博物館主題建築由東南大學著名建築設計大師、兩院院士齊康教授主持設計。建築面積15200平方米,由主展館、遺址本體保護和鈞瓷研發中心三部分組成。其中主體展館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東西跨度126米,分為六個展廳:四個鈞瓷文化展廳、一個禹州歷史文化展廳和一個臨時展廳。博物館的標識由著名設計大師、同濟大學林家陽教授設計。中心設計理念來自於古語九宮格的「九宮之中曰為鈞」,主體標志形象是一個燒窯的窯口,裡面是滿滿當當的瓷器,用圖案的不同突出「中為鈞」的含義,外圍的圖案是中國漢字「宋」、「官」、「窯」的共同部首「宀」的藝術加工,內部圖案看似一片片的瓷片,俗語有雲: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宋鈞官窯遺址展示館主要展示宋代官辦鈞瓷窯場完整的制瓷作坊,該遺址於1964被年發現,1974年進行重點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宋代鈞瓷文化、藝術、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⑸ 禹州鈞瓷博物館作文300
今天陽光明來媚,有點源小涼風吹的嗖嗖的,就像去哪裡轉下,趁今天有點時間,就想起了禹州剛開業的禹州鈞瓷博物館,雖然離家很近,但是從開館到現在一直都沒有去過,只是印象中感覺那就是放「瓶」的地方,沒有什麼好看的,但是這次去一看,感覺還是很不錯的,為禹州有這樣的一個免費開放的地方,而且能學習很多歷史文化知識而感覺很高興,希望禹州植物園也能學學這個,給禹州百姓多一個休閑的好去處。
⑹ 禹州鈞瓷的文化地位
河南禹州的鈞瓷文化
鈞瓷起源於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那裡地處山區自然資源豐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東山瓷土處處有 」 之傳說。據實踐,生產鈞瓷如果離開這些條件,在任何國家都不會成功。
鈞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與汝、官、哥、定諸窯並駕齊驅。鈞瓷造型端莊,窯變美妙,色彩艷麗,五彩繽紛,又為諸窯之冠。
鈞瓷的名貴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即 「 鈞瓷無雙 」 ,且釉透,釉活,胎質精純,堅實細膩。叩之聲園潤悅耳,清脆動聽;觀之形端莊優美,古樸典雅,它的釉變色五彩繽紛,璀璨奪目,渾然天成,構成一幅幅神奇的圖畫,如寒鴉歸林,夕陽殘照,高山雲霧,峽谷飛瀑,伯牙撫琴等等。這些釉變畫,千變萬化,意味無窮,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窯一幅元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 」「 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 」「 峽谷飛瀑菟絲縷,窯變奇景天外天 」 等來形容鈞瓷窯變之妙,民間有 「 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 」 、 「 黃金有價鈞無價 」 ,國外更有 「 雅堂無鈞瓷,不可自誇富 」 、 「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 之說。
鈞窯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歷經千年而盛燒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 迄今為止,在禹州境內已發現北宋鈞窯遺址多達 40 處,尤以神垕鎮大劉山下最為集中。禹州現存最早的《鈞州志》中說: 「 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鎮下白峪村和萇庄鄉等地,先後出土黑、褐釉高溫窯變花瓷,被陶瓷學家稱為 「 唐鈞 」 ,它是宋代鈞瓷的先聲。宋 「 靖康之變 」 ( 1126 年)後,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到金、元時代,鈞瓷有了新的發展,各地爭相仿製,風靡一時,鈞窯播火全國。元末明初,因戰亂和災荒,鈞窯生產漸衰。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諸名窯衰退,鈞窯也基本停燒。清朝晚期,鈞瓷復甦。到光緒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鎮燒制鈞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國年間,因戰亂、災荒頻繁,鈞瓷生產舉步維艱。至民國三十一年( 1942 年)後,因大旱和政局混亂,藝人外流,鈞瓷生產趨於停產狀態。
鈞瓷的燒制是一種復雜的高難技術,還原程度很難控制;加上過去由於使用的是松木窯,窯溫難以達到均衡,從而影響到鈞瓷釉彩的成色,在燒制過程中有70%的產品會報廢掉,而其中的上品則更為罕見,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鈞瓷,自古就有 「 黃金有價鈞無價 」 的尊貴名聲,唐玄宗曾立令 「 鈞不隨葬 」 ;宋徽宗時又成為御用珍品,誥封 「 神鈞寶瓷 」 ,每年欽定生產36件,禁止民間收藏,所以現在墓葬出土的鈞瓷文物也甚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館雖有收藏,為數也寥寥無幾。
⑺ 河南禹州哪家鈞瓷最好有收藏價值價格合理
首選榮昌鈞瓷,榮昌鈞瓷工藝精湛,無論造型還是窯變都是最漂亮的,藝術價值很高,而且幾乎每年都被國家選為國禮!這是國家對榮昌鈞瓷最高的禮遇!
⑻ 博物館里有宋代鈞瓷,為什麼宋代有鈞瓷的說法依然被懷疑
你的問題真的是很復雜的問題。
關於鈞瓷的創燒年代有很多說法,主要是因內為對「鈞瓷」的理解的角度容不同。
比如認為始於金代的說法,是從「金大定二十四年始稱鈞州」這個角度來看的,認為「窯以地名」嘛,所以鈞瓷當然是改稱均州才能叫的了;認為始於元代的說法,是從考古出土的角度來看的,以前沒有宋代的出土鈞瓷嘛,只有元代才有,所以講「宋無鈞瓷」了;認為始於唐代的說法,是從窯變藝術的角度來看的,唐花釉瓷也是兩液分相釉嘛,是鈞瓷窯變藝術的萌芽嘛,所以講「始於唐」了。
以前認為始於宋代的這一派,主要是從史料記載這個角度來看的,《景德鎮陶錄》啦,《南窯筆記》啦,一堆古書里都記著是宋朝弄的嘛,所以叫「宋均」了。後來在1974年,河南禹縣鈞台窯發掘後,這一派有了實物了,故此大獲全勝,成為現在的主流理論了。
呵呵呵,其實到昨天為止,「鈞瓷」這個詞在明朝以前的文字記載中還沒有被發現過呢,貼邊的都叫「均瓷」。所以我看可以說是始於明朝,明以前的可以叫「均瓷」。
元芳,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