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的文化遺址地址
㈠ 德州董子文化街在哪(求具體地址)
德州經濟開發區商貿城西鄰,三八東路與晶華大道交叉口西,坐18,17,112,38,28公交車直達!
㈡ 山東德州有什麼風景名勝
德州的交通位置十分優越。1500千米的京杭大運河,在德州地段就佔了141千米。史書上說,明朝定都北京後,德州成為九省(冀、魯、豫、蘇、皖、浙、湘、鄂、贛)通往北京的漕運通道。
德州吳劉鎮:九達天衢坊
九與三,在古文中表示「多」的意思。也有人說,這里的九,就是指上述的九個省。
達,通達、暢通的意思。衢,《說文》上解釋為:四達謂之衢。《現代漢語》解釋:四通八達的道路。我曾請教 德州學院的一位老師,問「天衢」是什麼意思,他說,天,在這里是沒有遮攔的意思。天衢就是很寬廣的大道。
劉九達天衢,總的解釋為,有很多條寬廣的大道。
談到九達天衢,不得不說起一個人,嚴嵩。
嚴嵩,據《中國歷史名人》解釋:嚴嵩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權臣,和明代弄權的太監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相比,嚴嵩是個科第出身的大才子。其文才不僅那些宮內宦官難以望其項背,即使是在同時代的文臣中間,也為世人公認。可惜他和嚴世蕃父子兩人是有才而缺德,這樣的人干起壞事來水平更高。他曾經來德州。看到德州有座牌坊,常想到德州交通位置的優越,便寫下了九達天衢這四個字。這幾個字是顏體,非常的漂亮。後來,這個牌坊就命名為劉九達天衢坊。後來,此牌坊被毀。近幾年,德州市政府重修。不過,這幾個字不復存在。也沒有保存。就臨摹了顏體字。現在這個牌坊就在德州火車站。
九達天衢坊,坐落在德州舊州城聚秀門(俗稱大西門)外古驛道上(今米市街),系明代建築。
劉九達天衢坊4柱3孔,南北向,為木石結構。牌坊上部為木斗拱,挑檐,黃琉璃瓦蓋頂。下部為南北向4條青石基礎,4根木質圓柱插入基石,兩側各有兩根斜柱支撐。基石上雕有石蛤蟆8隻,均為伏卧狀。中跨橫楣上有「九達天衢」四字,相傳為明嘉靖年間太子太師嚴嵩所書。清末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時曾加以重修,「九達天衢」四字為朱啟鈐(著名的古建築學家,實業家。北洋政府時代,曾任代理國務總理)所書。牌坊造型美觀,雕工精細,彩繪富麗,顯示了明代建築的特點,此坊毀於德州解放前日本侵華期間。
㈢ 德州市龍山文化遺址公園在哪
龍山文化遺址公園87km
山東省德州市樂陵市阜欣西路
㈣ 山東德州楊家祖宗是誰啊遺址在哪
中國的人口遷移次數太多,太復雜了,每個地方往往都不止一家姓楊的,何況德州這么大。所以,這樣問是無人能知道的。
㈤ 德州著名景點有哪些,德州值得去的景點有哪些
德州有以下好玩的旅遊景點:
泉城海洋極地世界
泉城海洋極地世界位於齊河縣黃河國際生態城旅遊路08號。該館擁有熱帶雨林、海底隧道、海洋生物、極地動物展示、科普教育、水下劇場——美人魚水下芭蕾表演、海洋劇場—海豚海獅表演等10多個展館,這里匯集了北極熊、北極狐、白鯨、海豚、海獅、海豹、海牛、海象、海龜、企鵝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種海洋生物。
德州太陽谷景區
景區擁有綠色五星級太陽谷微排國際酒店、七星主題公園式酒店;擁有傳承太陽能文化、繪就太陽能未來發展藍圖的太陽能博物·科技館;擁有世界最長的光電大道、綜合運用太陽能技術的太陽谷大門、太陽谷文化一條街、可再生能源主題公園、天地溫泉。
德州新湖
德州新湖位於德州市德城區新華路。新湖環境還不錯,可以劃船、垂釣、是個遛早散步的好去處。
㈥ 山東有哪些文物請教各位!
山東文物基本情況
一、世界遺產2處
曲阜「三孔」 世界文化遺產
泰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座
(曲阜、濟南、青島、聊城、鄒城、臨淄)
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7處
省級優秀歷史建築345處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
四、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218處
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部分)目錄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第一批
1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東漢 山東省長清縣
2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東漢 山東省嘉祥縣
3 四門塔 隋 山東濟南市歷城區
4 曲阜孔廟及孔府 金一清 山東省曲阜市
5 城子崖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章丘縣
6 臨淄齊國故城 周 山東省淄博市
7 曲阜魯國故城 周一漢 山東省曲阜市
8 孔林 東周 山東省曲阜市
第二批
1 靈岩寺 唐一清 山東省長清縣
2 蓬萊水城及蓬萊閣 明 山東省蓬萊縣
(包括戚繼光牌坊)
3 大汶口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泰安市
第三批
1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1888?1895年 山東省威海市
2 馮玉祥墓 1953年 山東省泰安市
3 駝山石窟 北周一唐 山東省青州市
4 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唐一明 山東省濟南市
5 光岳樓 明 山東省聊城市
6 聊城山陝西會館 清 山東省聊城市
7 孟廟及孟府 明、清 山東省鄒縣
8 牟氏庄園 清、民國 山東省棲霞縣
9 十笏園 明、清 山東省濰坊市
10岱廟 宋一清 山東省泰安市
11崇覺寺鐵塔 北宋 山東濟寧市
12 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 北魏 山東省掖縣、平度縣
13鐵山、崗山摩崖石刻 北周 山東省鄒縣
14薛城遺址 東周 山東省滕縣
15田齊王陵 戰國 山東省淄博市
16蘇祿王墓 明 山東省德州市
第四批
1 北庄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長島縣
2 丹土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五蓮縣
3 曹植墓 三國 山東省東阿縣
4 廣饒關帝廟大殿 南宋 山東省廣饒縣
5 魏氏庄園 清 山東省惠民縣
6 丁氏故宅 清 山東省龍口市
7 煙台福建會館 清 山東省煙台市
8 青島德國建築 清 山東省青島市
9 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舊址 1941?1945年 山東省莒南縣,
第五批
1 西河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章丘市
2 桐林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淄博市
3 丁公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鄒平縣
4 景陽崗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陽谷縣
5 安邱垌堆遺址 新石器時代一商 山東省菏澤市
6 即墨故城遺址 東周一北齊 山東省平度市
7 漢濟北王墓群 西漢 山東省濟南市
8 北寨墓群 東漢 山東省沂南縣
9 漢魯王墓 西漢 山東省曲阜市、鄒城市
10 顏廟 元一清 山東省曲阜市
11 臨清運河鈔關 明 山東省臨清市
12 長城一齊長城遺址 春秋、戰國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肥城市、泰安市、萊蕪市、
淄博市、沂源縣、臨朐縣、安丘市、諸城市、沂水縣、莒縣、五蓮縣、膠南市、青島市
13 泰山石刻 北齊一唐 山東省泰安市
14 白佛山石窟造像 隋、唐 山東省東平縣
15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 近代 山東省青島市
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1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時代:東漢
地址:山東省長清縣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於長清縣孝堂山上,傳說為東漢郭巨墓祠。
據祠內題記和畫像風格判斷,建築年代約為1世紀,是我國尚存在的最早地面房屋建築。祠用石築,室內寬3.8米,進深2.08米。屋頂兩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壟、勾頭、椽頭、連檐等形狀,作單檐懸山頂式。牆壁以厚約20厘米的石塊砌成。祠內石壁和三角石樑上雕有神話傳說、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出行圖和戰爭場面等,雕刻技法多為平地線刻。祠內最早的遊人題記有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和永康元年(167年)兩則。在石祠山牆外側刻有北齊隴東王「感孝頌」,在歷史和書法藝術上有重大的價值。
2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時代:東漢
地址:山東省嘉祥縣
武氏墓群石刻位於嘉祥縣武翟山下的武氏祠內。祠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年),現尚有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畫像石四十三塊,隸書題記約一千零六十九字。畫像內容豐富,有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車馬出行、水陸攻戰等等,從不同角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3四門塔
時代:隋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
四門塔位於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建於隋大業七年(611年)。塔身用大塊青石砌成,單層方形,高15.04米,每邊寬7.4米。塔四面辟拱門,檐部疊澀挑出五層。塔頂用二十三行石板層層收縮疊築,成四角攢尖錐形。塔剎由露盤、山華、蕉葉、相輪等組成。塔室有方形塔心柱、四面各有後人移置的石雕坐佛一尊。四門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塔。
4曲阜孔廟及孔府
時代:金一清
地址:孔廟及孔府位於曲阜市城內。
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故里。孔子歿後一年,魯哀公將其故宅三間改建為廟。西漢以降,歷代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擴建,使之成為一處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前後共有九進院落。從大成門起分為三路,全廟共有殿堂閣廡四百六十六間,南北長1公里多,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殿宇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周圍有垣牆及角樓。廟內有金代碑亭一座,並保存著歷代碑刻兩千餘方。孔府,舊稱衍聖公府,西與孔廟毗鄰,為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經明、清歷次維修擴建,遂具現有規模,總面積約16萬余平方米。樓房廳堂共四百六十三間,九進院落。其布局分為三路:東路為家廟所在地;西路為衍聖公讀書學禮處;中路為孔府主體部分,前面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後面為住宅。府內存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檔案及大批歷史文物。
5城子崖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山東省章丘縣
城子崖遺址位於章丘縣龍山鎮東城子崖的台地上,高出地面約3?5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3米。1928年春發現,1930?1931年進行了兩次發掘。遺址內涵豐富,包括新石器時代和東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石器時代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考古界已將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遺址周圍發現有夯土圍牆遺跡。
6臨淄齊國故城
時代:周
地址:山東省淄博市
齊國故城位於淄博市臨淄區北部,為周代齊國都城遺址。自齊獻公元年(前859年)至齊亡,凡六百餘年均都此。故城由大小兩城組成,大城略呈長方形,東西寬約4公里,南北長約4.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隅,名營丘城,東西寬約1.4公里,南北長約2.2公里。城西北部有一夯土台基,台北分布大片夯土基跡。故城有十三座城門(已探明十一座),幹道十條,發現排水道和鑄銅、鑄錢、冶鐵、制骨作坊遺址多處,出土遺物有瓦當、封泥、貨幣、陶器等。古城內還發現兩處春秋墓地。
7曲阜魯國故城
時代:周一漢
地址:山東省曲阜市
魯國故城遺址,位於曲阜市區。自西周初年(前11世紀),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於魯,至魯頃公四年(前249年)為楚所滅,其間九百餘年,是周王朝諸侯國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西漢封劉余為魯恭王亦居此,直至西漢中期。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城垣遺跡依稀可尋,有城門十一座,街道十三條。城中部發現有漢代魯靈光殿遺址,殿基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400米,最高處高8米,周圍有大型建築基址,為春秋至西漢時的宮殿區。城內北部和西部有冶銅、制骨、燒陶和冶鐵遺址十處,城西部有墓地多處,發掘出土一批珍貴文物。
8孔林
時代:東周
地址:山東省曲阜市
孔林為孔子墓葬所在地,位於曲阜市城北1.5公里處。墓園古柏參天,四周有圍牆,佔地面積199.8萬平方米。園內有清代建築的觀樓、享殿和宋代雕刻的石人、石獸等。自孔子以後,孔氏歷代子孫亦多從葬於此。
9靈岩寺
時代:唐一清
地址:山東省長清縣
靈岩寺位於長清縣東南25公里方山(屬泰山山脈)之陽。創建於永興年間(357-358年),其後北魏、隋、唐再度重建。現存主要建築有唐代積翠證明龕,宋代辟支磚塔及元、明、清時代的木構千佛殿、大雄寶殿、御書閣、鍾鼓樓和碑刻等。千佛殿內保存的四十尊宋代彩繪泥塑羅漢,神態生動,.塑制精美,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10蓬萊水城及蓬萊閣(包括戚繼光牌坊)
時代:明
地址:山東省蓬萊縣
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位於蓬萊縣城北丹崖山東麓,原為宋代刀魚寨舊址。明洪武九年(1376年)始建,依山麓地形構築城牆,疏浚小海,引海水入內,用以停泊船艦,操練水師,抵禦倭寇侵擾。抗倭名將戚繼光曾鎮守於此。主要建築有水門水閘、防波堤、平浪台、碼頭、敵台(炮樓)、燈樓、護城河等,是明清兩代的海防要塞。水城在港址的選擇、港灣的設計及工程技術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我國海港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蓬萊閣在丹崖山上,初建於宋嘉祜年間(1057-1064年),明擴建,清重修。閣上存有歷代碑刻二百多塊,著名的有蘇軾「海市詩」碑及石刻楹聯等。
戚繼光牌坊建於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為紀念戚繼光祖母和戚繼光父子而立。牌坊有東西兩座,在戚繼光祠南約100米處。東牌坊名「母子節孝坊」,西牌坊名「父子總督坊」。兩坊形制相同,四柱五樓,花崗石仿木構,高9.5米,寬8.3米。牌坊的額枋、屋脊、基座等處均施以雕刻,有線刻、浮雕、透雕等多種手法。圖案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鳳戲蟠龍、纏枝花卉等,為明代石雕藝術的重要實例。
11大汶口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山東省泰安市
大汶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山東大汶河兩岸的寧陽堡頭和泰安大汶口附近。1959年在汶河南岸堡頭村西發掘墓葬一百三十三座,出土遺物包括陶器一千多件,其中有紅、灰、黑、白各色陶器,間有精美的彩陶:石器、骨器及動物骨骼亦甚豐富。考古學界將大汶口遺址文化及與其相類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1947?1978年,又連續進行發掘,出土遺物甚多。大汶口文化從公元前4000年前開始,經歷了大約兩千多年的發展。
12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時代:1888-1895年
地址:山東省威海市
甲午戰爭紀念地位於威海市劉公島,是清朝政府北洋海軍提督署的所在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水師官兵在黃海英勇抗擊日本海軍,「致遠艦」艦長鄧世昌等官兵壯烈犧牲。日軍分海、陸兩路圍攻威海,水師官兵力戰不敵,全軍覆滅。水師提督丁汝昌等殉國於劉公島。紀念地除海軍提督署外,還包括水師學堂、鐵碼頭、船塢、島山諸炮台及丁公祠、丁公府等建築和設施。
13馮玉祥墓
時代:1953年
地址:山東省泰安市
馮玉祥墓位於泰安市泰山西麓。馮玉祥是著名的國民黨愛國軍事將領。1948年因輪船失事遇難。該墓系遵其生前意願所建,1953年遷葬於此。墓用泰山花崗岩石建築,坐東朝西,正面嵌馮玉祥銅鑄浮雕像,並刻有郭沫若題「馮玉祥先生之墓」及馮玉祥言志詩--《我》。墓對面是馮玉祥修建的「大眾橋」,東側有馮玉祥為辛亥灤州起義烈士所修築的紀念祠。
14駝山石窟
時代:北周一唐
地址:山東省青州市
駝山石窟位於青州市城西南6公里的駝山上。洞窟五個,龕窟一個,計有大小佛像六百三十八尊。其中第3號窟最大、時代最早、造像最多,為北周時雕鑿。其餘四個洞窟為隋、唐造像,有長安二年(702年)題刻。
15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時代:唐一明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千佛崖位於歷城區柳埠東北白虎山東麓。始鑿於唐武德年間,宋、元、明各代均有開鑿。現存窟龕一百多個,造像二百一十餘尊,題記四十三處,多為唐貞觀、顯慶、文明年號。造像窟龕較大的有五個,保存較完整,造型生動。千佛崖下有神通寺遺址和大、小龍虎塔各一座。塔平面呈方形,大塔的塔基與塔身為唐代石造,塔頂為宋代磚造,四面有門,塔身雕有龍、虎、佛、菩薩、力士、飛天等。神通寺遺址南有唐代九頂塔,磨磚結構,單層八角,頂有小塔九座,造型獨特別致,建造精美。塔後靈鷲山有唐代摩崖造像。
16光岳樓
時代:明
地址:山東省聊城市
光岳樓位於聊城市舊城中部,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經多次修繕。台基為磚石結構,高9米,佔地1238平方米。樓為木構建築,四層五間,高24米,歇山十字脊頂,四面斗拱飛檐,並有迴廊相通,表現了宋元向明清建築過渡的風格。樓內有歷次重修碑記和題詩石刻二十餘方。
17聊城山陝會館
時代:清
地址:山東省聊城市
山陝會館位於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陝商人集資興建,歷時四年完成,總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殿閣堂樓一百六十餘間,系神廟、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築群。分前後二重:前部有山門、戲樓、鍾鼓樓、爽樓、南北看樓、碑亭等;後部有神殿、春秋樓、游廊、望樓等。前後兩部分簇擁搭配,樓閣相望,布局緊湊。木雕人物、花鳥、獸頭,圖案花式繁多,造型生動,技藝精湛。戲樓內壁還留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至1919年在此演出的戲班藝人題壁及京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劇種一百二十多個傳統劇目名稱。
18孟廟及孟府
時代:明一清
地址:山東省鄒縣
孟廟位於鄒縣城南門外,佔地60餘畝。宋宣和三年(1121年)建。據記載,金、元、明、清歷代重修達三十八次之多。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孟廟共有五進院落,建築六十四間。亞聖殿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為廟內主體建築。從承聖門開始,廟內建築布局分中、東、西三路,東西兩路對稱排列,有啟聖殿、孟母殿、致嚴堂、桃主祠等建築。廟內共有碑碣石刻三百五十餘塊。孟府是孟子後裔的宅第,位於孟廟的西側,現存院落六進,殿堂門廡一百四十八間,前為官衙,後為住宅。後院「賜書樓」為明代建築。
19牟氏庄園
時代:清一民國
地址:山東省棲霞縣
牟氏庄園在棲霞縣古鎮都鎮,始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1945年形成現規模,是較完整的大地主宅院之一。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包括房屋四百八十間、門樓三十個及其他附屬建築。宅院布局為三組六院形式,每組一至三院不等,每院四至六進相間,均呈四合院結構,具有膠東地區民居特色。
20十笏園
時代:明一清
地址:山東省濰坊市
十笏園位於濰坊市舊城北部,佔地面積約l萬余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光緒十一年(1885年)丁善寶重修擴建為私人花園。因建築小巧玲瓏,佔地少,被喻為「十個笏板」而得名。園內建有亭、台、樓閣,以迴廊、小橋、過道相通,假山、魚池、奇花、垂柳點綴其中,布局緊湊。主要建築「硯香樓」系明代修建,三開間二層樓,牆壁上嵌有鄭板橋、金農等的書畫碑刻九十方。
21岱廟
時代:宋一清
地址:山東省泰安市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內泰山南麓,祀「東岳泰山神」而得名,為歷代帝王封禪泰山、舉行大典之地。始建於秦漢,歷代均有增修,為我國宮殿式建築之一。現存建築為宋代以後所建。以主殿天貺殿為中軸,迴廊環繞,鍾鼓樓左右相對。前有仁安門、配天門。後有寢宮三:左為漢柏院(有古柏五株,傳為漢武帝所植),中有御座(皇帝祭祀時起居之所),右有唐槐院、道舍院。雉堞周匝,四隅起角樓,面積9.65萬平方米。原設八門,廟宇黃瓦朱甍,古柏參天,碑碣林立,著名的有「秦二世泰山刻石」,漢「張遷碑」、「衡方碑」,晉「任城太守之妻孫夫人碑」及唐「神寶寺碑」。另有銅亭、鐵塔等。
22崇覺寺鐵塔 』
時代:北宋
地址:山東省濟寧市
鐵塔位於濟寧市內,建於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原為八角七層,鐵殼磚心無頂塔,明萬曆九年(1581年),增建二層和銅頂,高九層,下部為磚砌八角形基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分,每層均設塔檐和平座,下施斗。四面辟門,四門設龕並置佛像。鐵塔構件模仿木結構形式鑄制。塔北有大雄殿,東有聲遠樓、漢碑室。室內存放漢碑八塊,其中有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屢見著錄。
23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
時代:北魏
地址:山東省掖縣、平度縣
㈦ 德州市的古遺址古建築都在哪裡
德州根本就沒有什麼古遺址了,城市建設早就拆沒了!
德州到明朝才有個城,靴子城的衛所。
㈧ 德州有哪些古老的地名
德州市是山東省的北大門,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德州因德水而得名德州,德水即古黃河,當時黃河曾流經德州夏津縣、平原縣,德城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滅了包括德州地區在內的齊國,統一了六國,命名德州為鬲國。為了加強對六國的統治,秦始皇曾五次到各地巡視,歌頌自己的統一功業,宣揚自己的威德。公元前21O年(秦始皇三十七年),最後一次出巡迴咸陽途中,他從平原津(現在德州市平原縣的張公渡)渡過黃河,秦始皇在此生了重病。七月,在今河北省廣宗縣逝去。秦始皇與德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閑話少敘,再說德州鄉鎮名稱。德州所轄8縣,2市,1區,人口密度在山東排在後位。鄉鎮村落很多建於明朝,外來移民大約40%左右。多數移民來自膠東、山西洪洞、北京、河北等地,雖然來自全國各地,但並不能說明他們的先祖就不是德州人,詳細的德州人口組成另有詳解,在此不再累訴。
德州老城區的街道名字很有趣,功能性很明確,可以望文生義,一眼就可知道哪條街道是干什麼的。馬市街,柴市街,太平街都在比較集中的商業圈內;而米市街和小鍋市卻在北行兩公里以外的位置,距離以上幾條商業主要街道很遠,這種現象有些叫人難以費解;二郎廟角和旋風角以及壯觀雄偉的宮殿型建築大佛寺則出現在城區的東邊
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這些老街道名字肯定是很久以前自然形成的,而且多以其商業特徵來命名的居多,馬市街顧名思義就是早年的騾馬市,實際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馬市街中段的一家專門的車馬馭具用品店還開著張呢!店中所有商品都和騾馬大車相關,馬鞭子,馬鞍子,牲口韁繩,以皮具居多,其專業性無可置疑,是專門為馬市街的行業特徵而設。
柴市街顯然是過去買賣柴火的地方,始於何時卻無從考證,雖然,從我記事開始就沒看見一個賣柴的,沒有人賣柴也不奇怪,那時人們已經燒煤做飯取暖,德州是最早通鐵路的地方,山西的煤炭很早就成為這里的主要消耗能源,遺留下來的「柴市街」稱呼反倒能說明它形成的歷史久遠,也感覺更有些特點。
馬市和柴市相距很近,中間僅相隔一條太平街,可是為什麼米市和小鍋市跑那麼遠?有些不合情理,德州城區歷史據記載是很悠久的,文化、交通、商業都比較發達,漢代時光那個鼓噪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雖然出身在河北,但他卻在德州苦讀《春秋》一十三載,應該是很說明其時德州的文化環境相當優異;曾經是京杭大運河四個繁榮的漕運商業碼頭之一,而且還是明代33個商業城市之一,按照慣例,城市街道的名字應出現於其鼎盛時期,也就是最繁華、最具規模的時期,從小鍋市北面殘存的數尊屹立道路兩邊的古代石人石獸來看,那很像是德州北邊的入城處,那一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還可見舊城牆遺跡,而馬市街、柴市街一帶則屬於城南(因為往南幾百米的老地名就叫做南關),大佛寺、二郎廟角一帶則屬於城東,鹽店口、石家園一帶則屬於城西。照此從地名的地理分布來推理,古代德州城區南北向起碼在兩公里以上,東西方向亦應在兩公里,因為城東方向的大佛寺到城西的鹽店口和石家園距離就不只這么遠,如果再算到西面的運河碼頭,城區面積就更大了。
也可以說,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最初見到的德州城區布局已經不是繁華鼎盛時期的原狀,而僅僅是舊時煙華殘存的一小部分。
同時,這些擁有舊名的街道並不緊密相連,老商業街道的分布中間出現了若干空白。古人們顯然不可能把一個城市的商業化分為數個中心,而且讓中間出現如此割裂現象,現有地名大部分很明顯是近代重新命名的,有些還帶有新中國以後的時代特色。那麼,那些空白的老街名字為何消失了?按理說,它們應該是「布市街」、「肉市街」、「魚市街」、「首飾街」、「古玩街」、「瓷器街」等等,它們那裡去了呢?我生活在本地數十年,竟然沒發現過舊時的官衙門究竟曾經設在何處(雖然有條老街的名字叫市府節,現代感還是太強烈)!這顯然不合情理。誰也知道,世界上能飛的東西很多,唯獨街道地名應該是飛不了的!只要是還有當事人在,就不會把街道名字丟了,那剩下的理由就只有一個,被毀滅了!在起兵荒馬亂的年代裡被毀滅了!
結合史書上的記載,德州這個地方在古代的歷代都不幸的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唐代的安史之亂,明代朱棣的南征向侄子奪權之役,明清統治政權數次殘酷鎮壓農民起義運動,大軍都曾如洪水般從這里席捲而過,曾幾何時,這一代曾經變成幾無人煙之地,不知可憐的州城遭遇過何種戰火的洗劫,明清時期幾次大規模的人口大遷徙,以及這幾代人都知道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故事,或許能解釋某些疑問。
(按說,一個或幾個商業街道在戰火硝煙中消失後,人們會習慣的把它們再恢復起來,建築物可能不會恢復的和原先一模一樣,但地名卻可以仍沿用舊名字,這也是符合人們懷舊習慣的。除非這些街道消失的時間太長,或在很長時間里沒有人在這里進行重建,也可能是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漫長時間,老地名被人們淡忘?這在過去歷史上軍閥混戰,硝煙彌漫的年代裡是極有可能的。亦有可能在重建的時候,城市街道的布局被不明就裡的後人隨意的改變了。)
那些象徵著和平年代的商業街道名稱,大概是在這些一劫又一劫的災難當中隨著街道的主人一起煙消雲散了,原住民可能倖存下來的不多,否則,那些街道的老名稱就不會不重放異彩,要知道中國人有強烈濃郁的懷舊情感。也許,現在我們這些所謂當地人的原籍根本不在這里。現在漫步在市區大街上,可見今日之繁華雖日新月異,但顯得過於嶄新,古代的風韻已經幾近絕跡,少了一些給人回味的機會,只有在史志上還能尋找到些許零碎記載,現實當中也就剩下這幾條老地名尚可供人們回味
㈨ 山東文化遺址都有哪些
山東龍山文化遺址
大汶口文化遺址
煙台白石文化遺址
山東周村漢碼頭文化遺址
瀘溪文化遺址
三里河文化遺址
後李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