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遺址破壞
⑴ 中國著名的歷史遺址
1、故宮:北京,世界文化遺產,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古北京城中軸線的中心,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世界五大宮殿之首,5A景區。
2、萬里長城:北京,世界文化遺產,與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世界偉大的古代建築奇跡之一。
3、秦始皇陵兵馬俑:陝西西安,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古老文明的瑰寶,以其卓越的雕塑藝術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國家5A級旅遊景區。
4、蘇州園林:江蘇蘇州,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拙政園/留園/網獅園/環秀山莊等,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典範,國家5A級旅遊景區。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舊稱熱河行宮,建於1703年,世界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古典園林,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6、布達拉宮:西藏拉薩,世界屋脊的明珠,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庄嚴神聖的雪域聖殿,聞名遐邇的佛教聖地。
7、莫高窟:甘肅敦煌,別稱千佛洞,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世界文化遺產,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8、孔府孔廟孔林:山東省曲阜,合稱「三孔」,始建於公元前478年,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現存最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
9、樂山大佛:四川樂山,天下第一大佛,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彌勒坐像,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中山陵:江蘇南京,國家級文明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⑵ 如何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址
其實,很多歷史文化遺址政府保護得很好,只不過有些素質比較低的人經常去破壞,所以我覺得還是得提高國民的素質,那得從教育抓起。
⑶ 古遺跡的毀壞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其實不該說是帶給我們什麼,而是沒帶給我們什麼.古遺址作為我們國家考證、追溯歷史的一個主要因素,如果遭到破壞,我們就有可能無法還原當年歷史的真實狀況,很多事情有可能會成為迷,對歷史的認知不夠准確.
古遺跡本來就是古代的建築之類的東西,它的存在只是一個歷史的見證,便於我們更多的去了解歷史,更多的去了解過去,或者說了解具體某個地區或某段時間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從而能從中反思,吸取教訓,能更好的去面對未來。
那麼古遺跡的毀壞,如果是人為的毀壞,我想這無疑是對歷史研究的一大損失(例如秦朝的阿房宮,現在就沒人知道它的具體位置,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奢侈和豪華),所以每個國家都會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去保護這些文物古跡。
如果是自然毀壞(如:汶川大地震,把古代的建築毀壞了,我想這是誰都不想看到,但卻無法避免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電腦的建模,人為進行修復或重建。
但也有的說,只有去掉歷史的束縛,我們才能更好的去創新,去面對未來。我想著要辯證的去看。我們更多的是要去掉歷史的糟粕,吸取優秀的經驗和教訓。沒有破哪有立呢?
我想對於古遺跡,我們更多是帶著崇敬和緬懷的心情去面對,對於古遺跡的毀壞,我想我會惋惜,同時去想著更好的去生活每一天。
⑷ 求一些近現代因為發展經濟或其他原因被破壞的歷史遺址遺跡,以及對待這些問題的評論。最好整理成作文素材
歷史與現代共舞
2010級法學5班1017115015:江麗
曾記得溫總理曾說過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也古人說過讀史可以明智,可見歷史,在現代這個舞台上,在這個現代這個大背景下,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作為一名三湘子女我從小就很自豪,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離不開我們三湘兒女的智慧和犧牲,我們魏源吟著「師夷長技以制夷」走入了中國近代史,那從韶山沖里走出的伢子開創了中國的一個嶄新的時代,而在那個年代,劉少奇、賀龍、彭德懷等也帶著自己救中國的理想開始了浴血奮斗,新時期,袁隆平讓中國從此不再飢餓、、、、、、我為我的前輩的創造的歷史和豐功偉績而深深自豪。
而我是來自湖南攸縣,這里同樣有著很多有關革命的故事。歷史哺育著生養在這塊土地的一代代兒女,先人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和所創造的物質的、精神的業績都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代代相傳,正如著名歷史學家許嘉璐所說:「一個不珍惜自己民族歷史的人,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不重視自己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出息的民族,沒有希望的民族。」
作為一個攸縣人,應當對家鄉的歷史與文化有所知曉,特有的地域歷史文化哺育了我們,歷史的車輪碾過我們腳下的土地,她不是遙遠的故事,她正在我們每個人的血脈中流淌著。
我們這里的淥田是「北伐第一槍」誕生的地方,而我們縣出了赫赫有名的「無銜將軍」譚震林,著名的淮海戰爭中,他就是是和鄧小平等人奮斗的政委,還有流放西伯利亞的紅色囚徒,唐有章,而我們的臨縣醴陵則出了戰功卓著的左權、、、、、、一個個響當當的名字讓我們在今天依然肅然起敬。
而在今天我們縣依然保存較好的是淥田,那個發生過北伐戰爭的地方。先來讓我們回顧當年的歷史場景。
北伐先遣軍葉挺獨立團在淥田的戰斗。為結束地方軍閥割據局面,國民革命軍自廣東出發,誓師北伐。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月,唐生智任湖南省代省長,所部第三十九團駐攸縣。五月唐生智已傾向國民政府。五月十七日,贛軍唐福山部傅應珩旅由醴陵攻攸,與唐軍戰與黃圖嶺,數小時後唐軍敗退。傅應珩旅聯合粵軍第一路軍謝文炳所屬陸學文旅,於二十九日佔領攸縣。唐生智部退守淥田。聯軍於六月三日下午七時,占淥田,進逼唐軍。
葉挺獨立團原屬國民軍第四軍(軍長李濟琛)第十二師(市長張發奎),原番號第三十四團。五月三十一日抵達永興,聞唐生智告急,急速馳援。六月二日上午十一時抵達安仁,三日晨曦即派該團第三營援淥田,團參謀長周士第偵察隊、擔架隊後續,半夜到達前沿,拂曉發起攻擊,上午七時,贛軍潰敗,是役粵軍第一旅一團中校團附劉光祖負傷。五時下午,葉挺部進駐攸縣,過河即拆除西門下浮橋,以示堅決北伐,誓不後退。第三天在開群眾大會時,會上部隊長官和地方長官分別講話,宣傳北伐意義,群情激昂。後判決唐軍三十九團臨陣脫逃一連長一排長死刑。在攸縣縣城、黃圖嶺休整34天,七月七日,向醴陵開拔,繼續北上。
北伐期間淥田之戰,為北伐軍北攻長沙,東征南昌,建立了前進基地。八月八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軍部及其所屬兩個師,經新市開往醴陵。十三日,第六軍(軍長程潛)率第十七師、第十八師、第十九師抵攸,休整兩日後過境北上。十六日,第二軍(軍長譚延閭)率軍部及第四師駐扎攸縣。第七軍(軍長(李宗仁)隨後過境。第二軍駐攸縣,保持對江西的警戒,保北伐軍的後路。
歷史在我們眼前重現,而我們也要關注在今天那些革命遺跡怎麼樣了?我到淥田發現,當地政府特別重視歷史革命遺跡的開發與發展紅色旅遊,那裡建了歷史博物館,供那些
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或遊客參觀,而且還對當年有參與北伐戰爭的群眾的子女及後代有相應的補貼和照顧。那一張張發黃的照片,那已經有些銹跡的的戰鬥武器,都真實的還原了那段特殊的歷史。據說當年北伐戰爭曾就在今天的淥田中學發生過戰斗,走進淥田中學,發現那些很老很老的建築上竟有當年戰爭的槍眼,當地人一直不捨得將這棟房子拆了,說這是前輩留給他們的財富,喝水不忘挖井人。可見,這段歷史也深深的影響著當地人的情感。我有同學來自淥田,他們說幾乎每戶家裡都保留著當年戰爭的子彈頭,以紀念這段寶貴的歷史。當我向當地人說出我是來看這里的革命遺跡時,他們很熱情的招待了我,還拉著我給我講他們從老一輩那裡聽到的革命故事,北伐戰士們的與敵人戰斗的勇敢與決心,北伐戰士的智慧等等,在他們眼中,這就是屬於他們的英雄。只要和農民們談起話來,四十歲以上的人們都會驕傲地告訴你許許多多當時革命的故事,農民們不僅熟悉葉挺團長,而且也清楚地記得當時北伐軍某一團某一營的具體番號。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他們甚至可以不吃中飯帶著你去參觀那些曾經是活動過的山林,並且指給你看,在什麼地方他們曾分過地主的糧食,什麼地方曾召開過的大會。所以我們縣的人都評價淥田人勇敢,有血性,我也記得高中讀書時,覺得淥田學生是最刻苦的,我想性格的發展也離不開那種革命精神的鼓舞。歷史與現代有根紐帶讓他們彼此連接。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其實很多遺跡還是由於保護不當,有的已成危房,有的亟待修繕。歷史在現代面前也經受著重大的考驗。例如當年又發生過戰斗的那棟樓已經上百年了,那已叉開的磚瓦似乎在訴說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當地村支書說這已經是危房,也亟待修繕,可是由於經費的問題以及人們更加關注發展現代經濟,追求經濟效益,還很難拿出錢來整治。這似乎是很多革命遺跡目前都要面臨的問題,如何讓歷史革命遺跡在今天同樣煥發新的色彩,讓我們能濟發展文化效益,又不忘追求經濟效益,讓歷史與現代共舞?這確實是擺在我們現代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總之,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這些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仍然具有不科學性,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全縣革命遺址的主要問題是:對革命遺址的宣傳不夠,對革命遺址的保護不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流逝,留下的重要遺址和紀念設施都受到風霜雷雪,日曬雨淋,風化殘蝕,再加上人為地破壞,很多革命遺址沒有任何紀念標志對革命遺址開發和利用不夠,沒有基本設施,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很少。
我縣在推行「三創四化」,要發展文化產業,積極開展「紅色旅遊」,保留和保護好革命遺址、遺跡,尤為必要。目前,城市建設飛速發展,舊城改造逐步進行,稍不注意,就會讓一些重要的革命遺址毀於一旦,留下更多讓後人不可原諒的遺憾,故將我們初步了解的情況報告並結合相關人員的認識,希望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並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對重要革命遺址的搶救性保護。攸縣革命遺址數量多、分布廣,經過幾十年的變遷,損毀嚴重,維修經費需求大,在目前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保護工作全面進行不太現實,我們建議首先對重要的紅色遺址進行搶救性維修保護,同時通過專家論證,確定部分能體現當地重要歷史地位且急需保護的舊居,進行現狀維護。而對其他的舊址則盡快立碑明示,做好宣傳,防止隨意拆除和改變現狀,待條件成熟後,再予以維修保護。對一些有價值的散落在民間的革命舊址、舊居,從當地農民手中贖買過來,一時資金到不了位的,也要租借出來,進行維修、復原、保護。
二是將革命遺址保護納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規劃。革命遺址是古跡、是文物、是文化,我們建議把革命遺址保護事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統籌發展,合理利用。在規劃上,把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與城市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一起安排,特別是在創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沿江風光帶、棚戶區改造等工作中,相關部門要先進行勘查、調研,對已知的的革命遺址,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遺址,在堅持原地、原貌、原物的基礎上,劃好紅線保護起來,定好保護級別和利用級別,正確處理好革命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關系。
三是創新革命遺址開發利用的辦法。借鑒外地利用革命遺址開展紅色旅遊經驗,既將其變成寶貴的精神財富,又將其變成豐厚的物質財富,帶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打造一批成熟的紅色旅遊產品,如紅色文化研習游、革命搖籃體驗游、紅色故都尋訪游等。要進一步整合攸縣紅色、綠色資源,形成全方位、大開放的旅遊發展格局,使紅色搖籃、綠色家園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革命遺址保護拓展更廣闊的空間,最終在開發利用中促進所有革命遺址都得到應有的保護和維修。全國許多革命遺址、遺跡保護開發利用工作起步早、紅色旅遊搞得好的地區及單位的實踐經驗證明,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實現了傳統的教育與現代休閑方式的有機結合,且寓教於游、寓教於樂,能真正使「紅色精神」深入人心。
四是多渠道加大革命遺址保護資金投入力度。革命遺址保護需要有財力保證,如果單靠市、縣級地方財政撥給,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建議設立革命遺址舊居及紀念設施保護基金,由市文物部門歸口管理,採取向各級財政擠一點,向上級部門爭取一點,向社會各界募一點的辦法,解決革命遺址維護修繕經費,為各地各級的革命遺址保護提供資金保障,並把革命遺址保護納入各級黨委部門的一項工作內容。
五是建立有利於革命遺址工作發展的長效管理體制。從革命遺址遺跡破損原因來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一個自上而下統一的管理部門。為此,我們建議根據屬地原則,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履行保護所轄地革命遺址第一責任者的職能作用,市委、市政府成立包括宣傳、文物、黨史、國土、民政、旅遊、建設、規劃等相關部門組成的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以加強領導,理順關系,協調規劃和行動。在市民政或文物部門設革命遺址保護管理辦公室,黨史辦為協管單位,制定管理制度,具體對革命遺址進行管理和維護,使革命遺址保護有專門部門管理、有規范的工作目標責任、有檢查考核機制。
六我是一名法學學生,我認為還可以加強立法,用法律這個強有力的武器來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來豐富大家的精神世界。
以上是有關遺跡保護人員與我自己的認識提出來的建議。加強對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大力發展紅色旅遊事業,是現階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依託紅色資源,加強對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和利用,對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都有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有利於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建設文化強縣。我覺得做到以上幾點,歷史遺跡才能在今天發揮他應有的價值,共同促進我們的和諧社會,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共舞。
⑸ 修復已經被破壞或摧毀的歷史遺址的想法好嗎
不好
它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歷史就是歷史
刻意的修改似乎是想掩蓋什麼
沒有必要
任何歷史只可以無限的逼近
永遠也不可以徹底的完善或超越
既然他已成為以歷史
讓他保持原有的面貌是最好的
⑹ 中國因戰爭被破壞的文明遺址有哪些 如:圓明園
中國瀕危遺址有:
河北懷來雞鳴驛、浙江省東陽盧宅 、山西省磧口鎮村落、甘肅秦城天水的古樓群建築、雲南團山歷史村以及分布在四川和西藏地區的石林。
雞鳴驛:坐落在河北省境內,修建於1420年,是至今唯一保存下來的最大的驛站。外層開始脫落,一些廟宇瀕於消失。在2004年曾經被列為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 。
盧宅:被稱為江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有「中國民間故宮」的美譽。洪水和不得當的保護方法使得盧宅面臨許多危險。排水、防火和防風化等都做得不到位。
磧口:位於山西臨縣境南,明清時期為我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上世紀30年代,磧口碼頭功能盡失,但留下了一座座相對完整的商業建築群和周邊村落的民宅深院。近年來一些扶貧項目的開展和高速公路開通已經破壞了古鎮的文化韻味。
天水古樓群建築:天水市秦城區古民居有2000餘座,古巷不下數百條,大都是官宦、富豪、名人、學士的故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秦城區的古建名人故居屢遭拆除,至90年代呈愈演愈烈之勢。
雲南團山歷史村(音譯):完整地保持了19世紀的歷史的風貌。但近年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卻破壞了歷史原貌,一些地區對歷史文物的開發利用和改建項目已經破壞了歷史村落的完整性。
石林:約有250座千姿百態的石林鑲嵌在四川和西藏五大景區里,這些石林隨季節的不同和陽光的照射,不斷地變化著璀璨絢麗的色彩。然而有些石林甚至被砍斷作為休憩之所,微小的地震活動對其有巨大的危害。
最著名的: 圓明園
圓明園是中華文明無比輝煌的歷史紀念,是中華民族歷史恥辱的紀念遺址,在人類文明史上,她是西方尖端文明毀滅東方文明的歷史見證,是全人類檢討和反思的文化遺存。
⑺ 三鄉的歷史遺址
在三鄉鎮白石村委會三合村後面的加林山,密林之中竟然藏著一個無人知其歷史來歷的古墓遺址。其獨特之處是規模宏大,全部用石頭壘成,連棺材也是石頭所做。10月7日重陽節這天,記者到該墓一探究竟,10月9、10日再到村裡采訪老人,但仍未能解開古墓之迷。
探訪:密林遮掩「徐府」古墓
10月7日,正是重陽登高日,聽說白石村有一座傳奇的古墓,記者按捺不住雀躍之情,拉上三鄉宣傳辦的高主任一起登高,順便一探古墓。
三合村離105國道不過百米,穿過三合村,上到一個小水庫之後就沒路了。在護林員小方的帶領下,一行人踏著幾乎被雜草淹沒的小徑,一路小心翼翼地撥開茅草和帶刺的小樹前行。幾天前,小方他們到這里巡查時,無意中見到這個古墓,回來後聽老人說,這個墓已經有幾十年沒人到來,但是在清代以前有很多達官貴人經常騎著馬前去祭拜。
一路上的樹木和茅草很密,一行人幾乎是鑽出一條路來,過了一道山樑之後,是一條防火帶,茅草已經被砍去,但是路卻很陡,約走了大半個小時,密林中拐過一個山峰,再走幾十米,一條隱約可見的山路下面,長著許多茂密的灌木,撥開灌木下去,赫然見到幾塊巨大整齊的石塊,似乎是一個圓圈的一部分,這些石塊雕鑿得比較精細,石塊之間不用任何粘合,也沒有留下多大的空隙。再下去,又是一個石塊圍著的半圓,圍攏著一個已經被人破壞的墓穴,幾塊大石散落在墓穴周圍,一條長長的石塊還留在埋棺之處,似乎就是棺材的一部分,其棺材位置明顯已經被人挖過,不知是被盜墓者還是其後人所挖。落在墓穴的幾塊石頭看起來像是原來拱衛在墓穴周圍的,被人雜亂地遺棄在墓穴里,都沒有什麼文字,其中一塊看來是墓穴之上的石塊上刻著祥雲圖案,下面一塊斷為兩截的石塊上有著似乎是雙龍的雕刻,但不是很清晰。
下去一個按台,豎立著對稱的石柱,上面有一對石獅,在灌木和樹藤的纏繞之中仍現出威武之風,屹立在石柱之上,同行有人說細看之下有點像貔貅。再下去一個按台,砌按台的石塊似乎要比上面的粗糙一些,做工明顯簡陋了,石塊之間的空隙要用灰沙填補,而在按台的一邊,有一條兩人高的石柱,如果沒有樹木遮擋,應該遠遠就可以見到它,由此可想古墓的規模很是宏大。
再下去究竟有幾級按台,由於范圍太大,周圍長滿樹木,記者一時無法確定。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終於在古墓後土找到一塊刻有文字的石塊,上面刻著「徐府後土」幾個字,才知道墓主姓徐。
探密:山因古墓而名無人知墓主來歷
10月9、10日,記者先後找三鄉鎮、白石村及三合村的有關人士查詢古墓歷史,知道該墓墓主叫「徐加林」,該山就是因為有此古墓才命名為「加林山」,是白石村最高的山峰。但「徐加林」是何人物?卻無人知曉。
原三合村村長賴伯告訴記者,這個墓在以前規模很大,都是用大石頭壘成的,石獅一共有3對,石柱也是一對。在文革期間,村裡組織村民上山,將古墓的石頭撬下來修豬舍,2對石獅和另一根石柱就是那時被人抬走的,「現在村裡許多房子的地基也是古墓撬下來的石頭砌的呢」。
83歲的村民賴容桂說,這個古墓起碼有幾百年歷史了,如果是一二百年的話,他應該聽說過其歷史。據賴容桂回憶,以前有老人說過,古墓的石頭都是用船運來的,手工很好,肯定是古代的重要人物才有這樣的勢力。珠海和坦洲也有同樣的古墓,同樣有山名叫「加林山」。但「徐加林」是什麼人,賴容桂就沒有聽說過,他認為以古墓的規模,應該是皇帝或王爺之類的人物。他說,小時候見到這個古墓還是比較完整的,其中還可以見到石棺的一部分露出來,文革時期,消滅「牛鬼蛇神」時,有村民抬過一塊有碑文的石塊下山,自己讀過石碑的文字,但現在已經全部不記得了。
記者向三鄉鎮方誌辦、以及熟悉三鄉和白石歷史的有關人士查詢,但他們均對「徐加林」這個人物不了解,對古墓的歷史也大多不清楚。
⑻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消失的有名的文明遺址
▲樓蘭王國位於中國大陸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七公里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在歷史上,樓蘭屬於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西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周邊有著煙波浩淼的羅布泊,人們在門前環繞的清澈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生活在大自然的恩賜園地。在樓蘭王國前期,樓蘭古城是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依山傍水的樓蘭城成了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
▲1901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維吾爾向導奧爾得克的幫助下發現了樓蘭古城,從挖掘出上的佉盧文簡牘「kroraina」一詞推定古城原名樓蘭,歷史上,樓蘭是西漢時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後,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晉之時,西域長史駐樓蘭城,使之成為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早些時候就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漢朝、匈奴和周圍一些游牧民族國家經常為爭奪樓蘭進行大規模戰爭.樓蘭被人們稱為「一塊緊張的世界史的紀念碑」。曾盛極一時的西域重鎮在公元3世紀後迅速地悄然退出歷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後的今天,還保持著她「謝幕」時的姿態,令人恍忽覺得歷史就發生在昨天,這一切至今還是個沒有真正揭開的謎底。
2003年3月1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樓蘭考古隊在對樓蘭被盜墓葬進行清理時,發現了墓室中的壁畫。這座墓葬距LE方城約4公里,距離樓蘭古城24公里。墓室規模較大,前後室均繪壁畫,前室東壁所繪身著華麗服裝的男女人物形像,是墓主人高貴身份的顯示。專家否定了這是樓蘭「王陵」的說法,推測其為3世紀前後「城內一個貴族家族的合葬墓。
說法一:樓蘭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遊河水被截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 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頁http://chinapic.people.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75933
http://ke.so.com/doc/678259.html
http://news.guoxue.com/print.php?articleid=14636
本來我只知道一個的,樓上的回答讓我獲益匪淺
⑼ 中國的哪些歷史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址保護了呢
至2010年8月,中國已有40處自然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5項,自然遺產8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文化景觀3項。
⑽ 辯論會:是否重修被破壞的歷史遺跡急急急啊!!!各位高手快來啊
正方:不能重修
理由:1、一些歷史遺跡放在那兒就會不斷地向我們傳遞著一種特殊的歷史信息,而一旦人為地加以改變他的原貌或者粗暴地復制一些歷史的場景只會給咱們的認知帶來混亂!
2、我們始終堅持著我們維護古跡的作風,既然已經被破壞,重修之後,雖然已經完好了。但是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物質利益。
3、進行修復是對歷史文物的徹底破壞,與現行的國家文物保護法相背。
4、歷史的天空風來雨過,圓明園也經歷了兩度劫難。1860年她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燒毀,作為清朝的皇家園林,其廢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棄管理以後,圓明園成為無主的園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規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從誡先生曾經非常激動地喊道:「不能再毀圓明園了!」是的,不能讓人為的重修或復建再將圓明園「毀」一次了。
1999年圓明園的重修之爭之後,隨著2002年10月17日《北京市公園條例》的頒行,我們又一度認為,圓明園不再重建能夠從法律中得到確認。因為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我注意到,此條例出台後,許多媒體都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然而誰曾料到,條例也並沒有阻止新一輪的、雄心勃勃的重修計劃?
很難說,在此番「研討會」之後,圓明園的命運將是怎樣,但無論如何,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一切並不像這次「研討會」所製造的眾口一詞、人心所向的假象那樣;也想表明: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保護古代建築遺跡的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缺乏一種清醒的認識。當然,我更想表明的另一個最基本的認知就是:我深信在我們這個社會,不是所有的專家都會輕易地放棄其思想與良知。
反方:可以重修
理由:
1、2.德俄大戰,俄國皇宮被德國人毀了,俄國人執意重建;為了報復,俄國人毀了德國皇宮,德國人也堅決重建;二戰期間,華沙被德國人整個夷平了,沒有波蘭人說重建太花錢,華沙整個城市都被重建了…波蘭人都忘了歷史了?金閣寺被燒掉了,日本人立刻重建了,現在大家才能看到它的美了…按中國人的道理,那就是假古董了?…你要去批評為何修出假古董,而不是不修古跡,世界上沒有一處古跡不需要持續的修復。如果修復就算假古董,那麼所有古跡都是假古董。將來,旅遊團到圓明園,就真的記得這段恥辱了?又或是另一種恥辱:中國無能修復它。難道藝術不能戰勝仇恨?恥辱要用這種方式才能記得,這本身是不是另一種恥辱。圓明園繪制的四十景圖被法國國家圖書館"收留"。而中國人的圓明園在中國人的腦海中幾乎是一片空白…一片空白…。
2、雖然中國有秀麗山河、名山大川,還有許多歷史遺址和名勝古跡,但總體上,中國的旅遊業和服務業是相對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我們更多的是在「吃老本」,對於本國人來說,面對遺址、古跡或許更有情懷和興趣,但對於不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外國人,只怕沒那麼興趣盎然吧,既然中國已經入世了,就得有國際視野國際眼光,在「老本」上創造點新奇跡,就像重建圓明園,這將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和吸引力,而這,就是商機,就是新的利益增長點,這也是曾經的苦難能給於今人、乃至後人的最大也是最實際的實惠,而這,才是對歷史、對傷痛最好的銘記。新建後的圓明園,既有著「姣好的容貌」,又有著歷史的滄桑和厚重,一個外在的,一個潛在的,這才是真正的斷臂維納斯,才是真正的「殘缺美」。只要經過合理的預算,和科學的「投入-產出」控制,圓明園必將是一個利大於弊的利國利民的項目。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想不通、感情上繞不來,我寧願相信他們只是因為懶惰而不曾動用腦子。
3、例如圓明園是一個綜合性、總結性的建築,它不光綜合了南北、中外和古今的園林藝術,它還綜合了文學、建築、政治等諸多藝術領域,它不光是封建帝國的縮影,它還是從千年走來的藝術提煉與濃縮,它的總結性就像整編的《四庫全書》《康熙辭典》,即使毀了壞了,歷史上還得有人進行這樣的整合與總結,哪怕是再編再版!隨著封建帝國的覆滅,許多傳統的優秀藝術也隨之消亡,如古代建築學,這些東西,趁我們現在還殘存著記憶、剛好主觀上我們又「想」,還是趁早為好,不然真的忘光了,即使將來國家實力足夠雄厚,只怕那時已回天乏力了吧。
綜上所述,為著中華藝術的延續,為著歷史的銘記,為著現實的利益,中國人,必須重修被破壞的歷史遺跡。這不是簡單的破鏡重圓,而是洗盡鉛華的鳳凰隉磐,它必將熠熠生輝,但更懂得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