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官寨國家遺址公園
1. 楊官寨遺址的介紹
楊官寨遺址位於西安高陵區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海拔約498米。遺址北臨雷村,東接徐午村,南距涇河約1公里,面積約80餘萬平方米。涇渭兩大河流在遺址東約4公里處匯合形成涇渭三角洲。發掘的南區發現各類房址23座,以及仰韶時期的灰坑496座、陶窯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文化堆積主要屬廟底溝文化遺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遺存。北區共發掘仰韶時期的各類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窯16座、瓮棺葬24座等。文化堆積主要屬廟底溝文化遺存。2004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2008年3月,楊官寨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位居榜首。1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楊官寨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關中地區的楊官寨遺址與半坡遺址在歷史文化上有什麼緊密聯系嗎
就目前已公布的考古發現表明,楊官寨遺址與半坡遺址同屬於仰韶文化,確切點說楊官寨屬於半坡半坡四期文化。
3. 楊官寨遺址現在怎麼樣了
楊官寨遺址位來於西安市高陵縣自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位於涇渭兩大河流匯合處西面,面積80餘萬平方米。2004年5月因建涇渭工業園被發現,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確認為6000年前中國古人在廟底溝時期完整環壕的大型聚落,列為2008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在2013年3月5日被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搶救性發掘發現各類房址49座、灰坑896個、壕溝9條、陶窯26個、瓮棺葬32個、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類可復原的器物7000餘件。目前還在繼續考古挖掘中。
4. 楊官寨遺址的建設沿革
「鹿塬形勝占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漁唱不離煙靄外,人家長在圖畫中。」清代高陵知縣丁應松曾用這樣的詩句來描繪高陵的風景。其中「二水」指的就是涇河和渭河,這曾是陝西最重要的兩條河流。
楊官寨所處的時代,黃帝部族正處於興起的階段,還沒有到「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所以這個時期的「都城」,只是古國初建時期的區域中心,還不能代表整個中國。而隨著黃帝部族的壯大,靈寶西坡、鄭州新鄭等地挖出的城市遺址,因為時代更晚,很可能是向東發展過程中陸續建立的都城。而這樣的過程,也印證了《史記》中關於黃帝「遷徙往來無長處」的記載。楊官寨被認為黃帝都邑所在。
因為毗鄰赫赫有名的半坡遺址和漢陽陵博物館,一直有考古學家在楊官寨附近勘查,但人們從未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先祖們(距今約6000 年)在此休養生息的證據。
2004 年5 月,涇渭工業園決定實施南面路段的延伸工程。在沒有通知考古研究院的情況下,幾輛大型挖土機開動了。隨著挖土機「轟」地一聲鏟下去,人們驚奇地看到,在翻起的黃土中,夾帶著無數碎陶片,其中有的陶片上還有艷麗的色彩。土不是一般的黃土,從地下翻出來的都是灰土,這意味著這個地方是個大灰坑(灰坑就是古代人的「垃圾坑」,「過去人類的很多活動都需要挖洞穴,比如儲存什麼東西,或者為了取土。後來隨著時間流逝,這個坑逐漸被填平,但其中經常埋藏著當時人們生活的遺留品,比如陶器的殘片等。通過這些,我們可以推斷出當時人們的活動內容。這種坑的土質都發灰,所以叫灰坑。)。就這樣,一座公元前4000 年到公元前3500年間的遺址被挖了出來。因為地處楊官寨,考古學家把其稱為「楊官寨遺址」。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接受《外灘畫報》采訪時表示:「這是目前所知面積最大、廟底溝時期唯一的保存較好的大型環壕聚落遺址。」所謂環壕聚落,就是大型人類聚居地。
仰韶時代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其中早期(公元前5000 年至公元前4000 年)以半坡文化為主,中期(公元前4000 年至公元前3500 年)以廟底溝文化為主,晚期(公元前3500 年至公元前3000 年)以半坡四期文化為主。位於西安臨潼區的姜寨遺址屬於半坡時期,但考古界此前從未發現廟底溝時期的類似遺址。所以在楊官寨被發現之前,沒人知道廟底溝時期的聚落是怎樣布局、人們是怎樣生活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楊官寨考古隊2004年5月起已經在這里鑽探和發掘了四年,記者在現場見到:一條長達1945 米的壕溝內,24.5 萬平方米的楊官寨聚落已初見雛形。在考古專家的大膽推測中,這個相當於40 個標准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中國最早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