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無鹽縣城遺址

無鹽縣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09 12:36:22

① 東平湖底是否真的淹沒著一座古代的大城

東平歷史悠久,西周時境內就有須句國。秦代,境內有須昌(今埠子坡)、無鹽(今無鹽村)、張縣(今霍庄)等縣。西漢,增置富城(治所無考)、章縣(今鄣城)、東平國(國治宿城)。東晉,改東平國為東平郡。唐代,設節度使(治所須昌),宋設東平府,元設東平路,明、清稱東平州。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黃河決口,淹沒須昌城,從此形成了《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須昌則沉入水底。

郡守便上書皇帝,說須昌城已經不適合居住,希望把郡城遷出去。於是郡城便遷到了州城,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東平縣城又是在1982年從州城遷來的。東平的根——須昌城則帶著往昔繁華的記憶,沉入了東平湖底。

如今從史料中依然能找到須昌城的蹤影。民國《東平縣志》記載:須昌「距須句三十里」,「淪沒陂澤中舊址無存。埠子頭東岳廟其東關也;西南陂中有石刻『南門』二大字,為南門遺址。遺址今淤水中。」清代進士蔣作錦所著《須昌城考》記載,埠子村西有東岳廟,系須昌城東關,埠子村西南有石刻「南門」二字,系縣城南關.

② 汶上縣的歷史

汶上縣境內約抄在15000年前襲,即有華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於城東3千米的東賈柏遺址,是濟寧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屬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的發展階段。
至商代,境內置厥國。周代,先後置郕國,中都邑、闞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於郕,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戰國時,齊置平陸邑。
秦統一中國,行郡縣制,縣境內約分屬薛郡的張縣(治邑在今東平縣霍庄汶上景色(15張))、無鹽縣(治邑在今東平縣無鹽村)。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後,境內始置東平陸縣,隸屬兗州東平國。此為汶上建縣之始。
三國魏晉,今縣境統屬兗州東平國(郡)東平陸縣。南朝時改稱平陸縣、樂平縣。隋初仍稱平陸縣。
唐天寶元年(742)三月,改稱中都縣,移縣城於今治。
金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陽縣。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縣,此為「汶上」專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③ 霸王墳古墓群的西楚霸王之墓

項羽自刎烏江,《史記·項羽本紀》(下簡稱「本紀」)有載: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羽自刎以後,漢將爭奪項王屍骸,或有自相殘殺者死數十人。王翳勢強,得項羽頭顱,呂馬童與楊喜呂勝楊武等四將,各得一體,持向漢王前報功。漢王命將五體湊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
據《史記》記載,項王戰敗自刎烏江,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劉邦,只有魯縣不降服,他們不相信項羽已死。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兵臨城下,「猶聞弦誦之聲」。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便取項王頭顱給魯人看,守城李將軍自刎,魯地父老投降。因為當初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且谷城一帶又是項羽的根據地,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現在位置,並建祠堂以祭祀。漢王親自發喪,慟哭離去。此事也見《本紀》(另《資治通鑒》中與《本紀》所記同):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另外還有兩地稱有霸王墓者,一是安徽省和和縣烏江鎮鳳凰山,附近還有虞姬墳,傳說在項王自刎後葬於此,又因是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墓成後有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擴建。後屢遭兵燹,大部建築物被毀。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毀。1984年重建享殿五間,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橫匾,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丹、書法家林散之、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等題寫的楹聯等。所見項羽陵墓呈橢圓形,砌以青石。墓上蒼松翠柏,鬱郁蔥蔥。墓前有明萬曆和州知州譚之風「題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時有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等也曾於此處憑吊題詩。
一是曲阜五泉庄墓,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個別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
那麼,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墓究竟是哪兒呢?筆者認為我們還是應該依據最早的史料探討真正的項羽墓,而最早的史料就是《本紀》了,即「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明確指出項羽是葬於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進一步說明項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記》作者司馬遷距楚漢戰爭時間較近,也應最詳實。 《史記》中的「谷城」,就是後來的谷城,今平陰縣東阿鎮,非是今之東阿縣。《辭海》記:「春秋時齊國谷邑,秦代稱為谷城,也稱小谷,明洪武八年後設東阿縣」。漢時置谷城縣,與東阿並立兩縣,同屬東郡,北齊時省谷城入東阿縣(今舊縣鄉北東阿鎮)。隋開皇16年,由原東阿縣析置陽谷縣,是取原東阿縣界故陽谷亭為名。陽谷亭春秋時期為齊國之陽谷邑,址在今王古店村東(按:應為「陽谷店」,「王古店」是訛稱)。因地處谷山(又稱谷城山、黃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駐地北)谷城(今東阿鎮)之間,故稱陽谷,陽谷、谷城非一城也,更異於湖北襄樊市之谷城縣。歷史上由於黃河泛濫改道,東阿縣治也數次挪移,明洪武8年移至谷城。歷史上記載項羽墓在谷城的較多,如三國魏時王象、劉劭等編纂的《皇覽》
項王冢在東郡谷城東去縣十五里。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八濟水篇:
又北過谷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谷城縣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縣有黃山台。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城西北三里,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皇覽》雲冢去縣十五里,謬也。今彭城谷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冢,非也。余按史遷記,魯為楚守,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於谷城,寧得言彼也。濟水又北徑周首亭西……又北過臨邑縣東,……濟水又北徑平陰城西。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
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記項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項羽墓在蘄縣東七十里,漢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濟北谷城有項羽冢,此又有墓,按《漢紀》,斬羽東城,楚悉定,獨魯不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雲雲。《項羽傳》,楊喜等五人,各分其一體,豈此葬其體,谷城葬其頭也。
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
《史記》漢高祖以盧貢禮葬項王谷城,即「濟北谷城」。
清代洪亮吉游谷城謁項羽墓,也有一篇《東阿縣西楚霸王墓記》
予以屠維之歲始夏之月,夜抵東阿縣於舍第。及長白謬君尋西楚霸王之墓。維時暑目傾谷,美風滿山。元扃既臻,雙壟兀雲。尋碑讀之,雲有李將軍從王死,實附葬焉。嗟呼,史遷不亂,其名列五代並遺其說,獨使天橫之客揚義魄於車湖,彭越之臣振哀聲於西日,予實恨焉。且夫世之謂大王者,徒以淮陽。舊漢范增本楚生簡賢之名,虞兮一致駿焉。———楚邦遺臣,獨高埋舄之誼,大王之愛士至矣,將軍之報主忠矣。是知之崛起得死士而能,然一人從之,較興王而裂矣,天之知也,人何恨焉。於是索此村酒,敬奠英魂。昭臣主之大綱,破古今之殊說。可知無松濯濯,不偃漢家之大風。是為記。
上述史書所記谷城、項羽墓,其地理位置與現在相符。《東阿縣志》亦有:
漢項羽墓 在縣城南,漢高帝既滅楚,魯猶為項羽守,乃將項羽頭示魯兵,乃降。遂以魯公禮葬於谷城。皇覽曰:「谷城縣東十五里有項羽冢」。《水經注》曰:「谷城西北三里有項王之冢在焉。石碣具存」,《皇覽》所雲非也。《述征記》雲在谷城西北三里,蓋本之《水經》雲。《漢書》注,宋自以宋叫谷熟縣,為項王葬所,非是。
另外,《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東阿縣志》言項王墓「在縣城南」,魯西的「谷城」之稱明清時已不復存在,所以說在「縣城南」。今項羽墓附近的古谷城遺址(按:王古店村東),就是周漢時期的谷城城邑遺址。《縣志》所指「《皇覽》所雲非也」,應是依據晚期的谷城地理位置判斷古時谷城位置,真正「非也」。
谷城,歷史上較為有名,戰國時齊國襄公與其異母妹文姜(原魯桓公之妻)淫亂的醜事就曾發生在這里,二人曾在這里游樂月余,魯庄公32年春,魯庄公發丁夫為管仲在這里築城,作為他的私邑,稱小谷。魯僖公元年和3年,魯僖公先後兩次會齊侯、宋公、江國人、黃國人在谷城結盟,商議討伐楚國。11年夏,魯僖公和夫人姜氏在這里會見齊侯。28年春,齊國因為楚國攻取谷城之故,聯合晉國抗楚。此年4月,晉、楚戰於城濮,楚國大敗。晉國軍隊谷城停留數日而還。魯文公17年6月,魯文公與齊侯盟於谷城。七月,魯文公從谷回國。
魯宣公14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谷城。並會見晏桓子,與他談論魯國禮樂。魯成公17年11月,齊國大夫崔杼以谷城反叛。秦始皇帝時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谷城屬濟北郡。漢高祖12年,丞相張良跟從皇帝過濟北,得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
我們現在仍能看到這個谷城遺址,它位於舊縣鄉王古店村東1000米處,基本呈方形,東西800米,南北900米。其東、南、北三面環山,有東西向的兩條山水溝在遺址內穿過。土質為山間黃粘土與坡積物混合土,文化層厚在1.5米~4.5米之間。地表暴露物有夾砂瓮罐陶殘片、夾砂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片、豆盤、紅燒土塊及大量蚌片,並有殘存較大灰坑,為商至漢遺址。這個遺址約是春秋時期的「小谷」。在項羽墓附近,也是一個古代商至漢遺址區,東西80米,南北150米。為山間台形地,文化層厚約6米。地表暴露物有蚌片、夾砂紅褐陶鬲足、泥質灰陶瓮罐口沿等,部分飾繩紋。證明這一帶早期就是人們的生活居住區,同時也證明了歷史上的谷城的真實存在。舊縣鄉項羽墓的存在,並非歷史非言,不過埋葬的只是項羽頭顱。古時若人身首異處,則以頭葬為准,舊如兵神蚩尤冢,蚩尤杯黃帝大敗以後,被押到黃帝軍中夔鼓下殺死,為了預防他變成妖精,黃帝就把蚩尤的身體肢解,分處安葬,以防他在地下造反。所以今天山東鄆城、山東巨鹿縣、河北成安、山西運城都有蚩尤冢。但歷代史記多人為在「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因為這里埋葬的是他的頭顱,古時人們常於十月祭祀蚩尤。他處為其肩髀等,則沒有祭祀。樓蘭古城還出土有所謂木屍,死者只余頭顱,身軀及下肢用木頭雕成,木棍代替雙臂。這是遠里家鄉之人若客死異鄉,親友只能把人頭帶回家鄉,然後以樹木製成身軀安葬,是以頭為重,代表著人的靈魂。所以說這里就是項羽的真實墓葬。至於漢高祖劉邦也仰慕項羽是英雄,給他是否配有完身,則不得而知了。
至於安徽和州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與當時項羽自刎烏江、魯城(曲阜)難下有關,已有先人指出其兩墓地為項羽「衣冠冢」,則非為項羽真實墓葬。這是後人為紀念或據傳說故事臆會而空穴來墳,舊縣鄉霸王墓才是正說。另如唐代程咬金,死後葬余陝西,陪葬昭陵,但他的家鄉就有他的墓臧,在臘山村附近,只不過是埋葬他的衣冠罷了,也時其後認為紀念他而修建的。 今東平縣舊縣鄉一帶東阿等曾是項羽的根據地之一,因為東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逾趙魏,南距大河」,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群雄爭霸,多佔取東平,楚霸王項羽就是把東平即魯西南一帶作為根據地之一,橫掃中原。
項羽名籍,始皇十五年(前232年)出生在今江蘇宿遷市,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其祖父項燕,在秦朝為官,其季父是項梁。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相羽見秦王,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足見項羽雄心大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項梁、項羽叔父二人於會稽起事,隊伍逐漸壯大,圖謀霸業,扶立楚國舊子熊心為懷王。一路北征,進於齊魯。首先攻佔亢父(時屬東平無鹽縣地),又和齊將田榮、司馬龍且的軍隊一起去援救東阿(屬東平地),在東阿大敗秦軍,並擊破東阿附近的秦軍。東阿一戰使楚軍力量壯大的起始點,楚軍遂在東原一帶屯兵駐城,作為根據地,兵出四擊,攻擊秦軍。項梁欲聯合齊軍西進,但田榮因齊國故相田角之故不肯發兵,於是項梁派沛公劉邦和項羽另外去攻打城陽,屠戮了這個縣。繼續西進,取濮陽,攻定陶,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復回頭攻打外黃。
在定陶戰斗中,即二世皇帝三年(前217年)十月,項梁死,楚懷王任命愛將宋義為上將軍,以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發兵援救趙國,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號稱卿子冠軍,項羽稍不得勢。部隊進發抵達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進。項羽認為趙國情況危急,「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應該立即戰斗,宋義則認為不如座山觀虎鬥,勝敗屬誰對楚軍都有利,並蔑語項羽:「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不聽指揮者皆斬,以此威脅項羽。宋義較自私,因齊國無相國,憑楚軍之威派其子宋襄去齊國任相,親自送到無鹽,飲酒高會。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我們合力攻秦,他卻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秦取趙國,勢會更強。定陶暫敗,懷王坐不安席,集全軍於宋義一人,『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十一月某日清晨,項羽突進軍帳,斬其首,對外則言宋義合齊反楚,懷王暗令我誅之。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都言開始是相家立楚,今又平亂,遂擁護項羽為代理上將軍。於是項羽擁權,派人去追趕宋義的兒子,追至無鹽,把他殺了。楚懷王無奈,讓項羽作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都歸屬項羽。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統率諸軍,名揚諸侯。項羽激勵楚軍,使「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士,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渡漳河,破釜沉舟,大敗秦軍。項羽居諸侯之首,召見諸侯將領,他們入軍門時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後來項羽攻下秦朝咸陽都稱,廢懷王自己稱王,分封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後來項羽又憑借東原之地,平叛齊亂,收取齊魯全境,進而把山東作為中原地區最大的根據地。劉邦離楚稱漢王後,楚漢相爭,在東原附近也經過數次戰斗,如公元前205年,項羽引兵「至城陽(今菏澤),進谷城,至濟北戰田榮」,後又「大破漢軍,漢軍皆走,項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但由於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最終敗於劉邦。高祖劉邦五年(前202)年自刎烏江(今安徽和縣),年僅31歲。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
歷代文人騷客及行政官員也多有前來憑吊者,如南北朝時庾有吾、宋王爾梅、明趙邦彥、清顧炎武等,其中明代詩人張方處有《項王墓詩》二首,一為:「百二秦關王氣孤,八千橫掃仗昆吾。山圍鏵領荒墳在,水繞清溪故國無。花草千年迷往事,精靈異代想圖雄。李君節義邱山重,春史無名問老夫」。清代進士德清人俞樾在《項王墓》詩中亦有「已置頭顱生贈客,還留魂魄戰死神」之句。每至清明時節,鄉人亦聚此拜祭。
項羽起於民間,三年滅秦,分封王侯,自號「霸王」,勢位雖短,但「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故事也歷代流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頌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愛江山更愛美人的故事被中外文人譜寫成《霸王別姬》千古絕唱。政通人和,文化興盛,在我們以文物帶動旅遊,以旅遊促進經濟,深入挖掘東平古代歷史文化之機,名人文化效應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
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河口市區南約16.5公里處仙人渡安家崗村漢水東岸的岡地上。分布范圍約25萬平方米。1992年10月文物部門已發掘了其中的三座土坑豎穴木槨墓,出土有大量青銅器和珍貴的竹簡,時代為戰國中、晚期,屬典型的楚墓。墓地現仍存有四座較大的封土堆,底徑約20~40米,高約3~8米。其中位於南部的雙冢子較大,當地人俗稱霸王墳。周圍還有許多戰國時期的中小型楚墓。

④ 東平鎮的遺址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坐落在山陽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處,共分四窟,造像148尊(今存138尊)。年代從大隋開皇七年(587年)至宋開寶年間(968 -975年)。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陽,內正中雕有釋迦牟尼圓雕座像。身高6.6米,高坐蓮台,面目端莊,雙目微合,神態凝重,肅穆偉岸。據專家考證,此像既有我國其它隋代石窟造像共有的特點,更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實屬少見。主像兩側,即東西兩壁,排列小龕。每龕造像多在1-5尊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僅有十幾厘米,或端坐蓮台,或合掌而立,神態各異。龕旁刻有像主題記,筆法雄健,字體由從隸到楷過渡階段的風韻。東壁最下方有一長方形龕,內雕《涅槃圖》。主像頭南仰卧,肋骨裸露,弟子們圍坐身旁,或低首致哀,或仰面嚎啕,或捧頭,或抱腳,神態各異。有「大隋開皇七年寺主王子華」等刻字。
唐窟位於隋窟西側上方20米刻的峭壁上。窟有兩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為斷崖只有從西口攀緣人工石窠,俗稱「摳罐子鼻」方可出入。內有造像3尊,中為一圓雕主像,高2.4米,兩膝下垂,面南端坐,高內髦,戴法網,兩耳垂肩,面目豐滿碩長,嘴似菱形,唇潤頤豐,鼻樑略高,整個頭部統一和諧,比例勻稱,雕刻極精細,通體光亮 形態逼真。主像兩側各有一侍者,踏跏狀,頭戴寶冠,身著裟、櫻珞,亦通體磨光。
宋窟位於最東側,內有造像12尊,是東壁上雕造的鑒真大師高浮雕像,造型與面目酷似鑒真肖像。雕刻細膩,線條流暢。
與造像同時的有造像題記近千言,以隋窟中最多最完整。清代學者陸增祥曾到此考察,把白佛山隋窟中的部分造像題記及寥外部分題記載入《八瓊室金石補正》 一書。
除造像及題記外,摩崖上還有一些贊美白佛山的刻字。其中以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白佛山贊》最佳,陰刻,字體漢隸,脈出《張遷碑》,筆力雄健,俊秀挺拔,古拙樸實。白佛山石窟造像,是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平街道辦人文自然資源豐厚。境內有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稻屯窪。東平最早的學府龍山書院。境內有東平國故城、無鹽故城、無鹽大捷等遺址和趙橋、焦村、石馬、王村、虹橋、井倉、古台寺、護駕村、李范村、無鹽、一擔土、大井及縣城內漢墓群。有的漢墓仍有高大的封土。
東平國故城位於東平街道辦宿城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1600米,南北寬13 余米。城址的西北角、東南角和東北角還有殘存的漢代城牆。西北角的城牆,高度在3米以上,東西長180米3,寬15米現夯土層、柱洞十分明顯。城址內殘磚碎瓦和石質、陶質建築構件隨處可見。文化層厚度達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豐富。中層為漢代文化層;底層為商周文化層;上層以隋唐文化層為主。漢代文化層包含物最為豐富,主要有灰陶路釘磚、簡瓦板瓦、泥質五銖錢范、灰陶豆、罐、缸瓮和鐵質的鋤、犁等。1972年,遺址的北部也曾出土了大量新莽時期的貨泉、布幣等。皇城區位於城的西南側,原高出地面2米多,在1976 年冬季農田基本建設時被推平,當時出土了一些金銀器、陶器、瓷器和鐵器等。遺址北部曾出土有珍貴文物。如焦園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時,一次出土虎符竟達十多枚,專家鑒定為晉代遺物。虎符長6.5厘米,高4.5厘米,厚2.5厘米,用銅鑄成,伏虎狀,通體有虎斑條紋,錯金銘文刻於虎頸和背縫處凸起的長條形窄台上,需兩半扣合方讀。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時所用的憑證。又稱「兵符」。還從附近村民手中徵集到許多漢代鐵制生產工具以及花紋不同的瓦當、路釘磚、大型板、筒瓦和瓷器等。有的出土器物已被專家鑒定為國家級重要文物。從文化層和出土物推知,漢東平國之前和之後該城仍為先人居住和生產生活的場所。

⑤ 東平名勝古跡

東平名勝古跡東平古稱「東原」,歷史悠久,古代文化遺存豐富。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橋墓群、梁氏墓群、東平故城。1978年,全縣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點400餘處。1985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1986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窩摩崖造像、戴村壩,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溝壩遺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東王林(王憲墓)、月岩寺、祥龍觀、仲子讀書處、臘山古建築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對舊縣鄉進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2年底,縣境內共發現較為重要的遺址、墓葬、古建築、石刻及革命紀念地5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待批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館藏文物2000餘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西區白佛山之陽,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鑿於開皇七年,窟內阿彌陀佛主像通高6.7米,結跏趺於束腰仰蓮座上。螺紋肉髻低平,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願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此阿彌陀佛像被專家譽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數十小龕,龕內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圖」頗具地方特色,為國內僅有的一處,「十六王子」造像銘造像也是國內罕見。白佛山石窟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東平故城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宿城村西北處,為兩漢之際東平國王城遺址。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300米。城址內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還殘存有漢代夯土城牆。城址內遺存文物十分豐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釘磚、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殘片和大型陶磚以及青瓷豆、盤、罐等。近年來,出土文物有泥質五銖錢范、鐵質五銖錢范、虎符、金銀器和鋤、犁等鐵質傢具。東平故城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戴廟鄉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頂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塊巨崖周圍,共有大小造像千餘尊,完整清晰者600餘尊。如按年代劃分,則東崖多為北齊、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為北齊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寶冠,面相渾厚,手施說法印,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倚座於寬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稱「中原北齊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連」龕像,為我國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連」龕像。西崖多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組合像,其中唐代多為武後時期的造像,多通體磨光,面相豐圓飽滿。宋代造像則神情豐富,雕刻精細,其中的36尊羅漢像等更是神態各異,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風化較為嚴重,多為唐、宋時期的單體佛像或羅漢像。
造像龕旁多有銘文題記,最長者達500餘字,其中還有武則天造字10餘個。對於考證我國佛像石刻的名稱、年代、演變規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司里山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理明窩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六工山之陽半山腰處,呈「一」字形東西向排列,長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個時期,第一期「長安之年」造像,主要為阿彌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雙領下垂式衣,質薄貼體,面相豐腴,眉眼細長,身體上寬下窄,呈現出強健的力度美感。頭光為雙層桃形火焰紋並施彩繪,內層有化佛七尊。第二期「開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遜於第一期外,特點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紋呈粗泥條狀,頭似圓球,身體面相圓胖,面容較醜陋,體現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點。理明窩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北橋墓群

位於東平縣老湖鎮展營村內,為後漢東平國獻王劉蒼及其後代的墓葬群,又稱「王陵山漢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稱「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從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號墓即獻王墓,現存封堆高20餘米,直徑300餘米,夯土層明顯。其它2、4、8、9號均現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號墓在「文革」中被扒毀。
1958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3號墓進行過發掘,墓內出土有較完整銅鏤玉衣一套,同時還有金銀器、銅鐵器、玉盅、耳杯、陶壺等一大宗文物,均為東漢時期早期文物特點。北橋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梁氏墓群

為於東平縣老湖鎮梁林村西,西鄰蠶尾山。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後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軍節度使梁維忠建址,「父子狀元」梁顥、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於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毀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畫墓,出土有銅駝、銅壺、石硯及墓誌等。墓區內現有梁維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數件大型龍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寬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別有太宰兼門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書侍郎李邦彥、尚書丞相趙野奉敕撰文、書丹、撰額。梁氏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戴村壩

位於東平縣彭集鎮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於明永樂九年,為土壩,萬曆元年改築為石壩,歷代迄今均有維修。主壩體南北長438米,向東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瓏壩,中曰亂石壩,南曰滾水壩,三壩一體,以滾水壩水平高度最低。壩石壘砌採用鐵扣束腰法,增加了壩體的抵抗力。壩北又有東西向兩壩,一為「竇公堤」,石堤西連北壩頭,全長863米,最東為「三合土壩」,沿用舊名,實為石壩,長260餘米。二壩均為擋洪水,泄洪峰、保主壩的輔助壩。主壩兩端壩頭上有明、清、 民國歷代重修碑記數方。戴村壩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八、洪頂山摩崖刻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屯村鋪村東洪頂山西部山谷兩側,為北齊河清三年時所刻。刻經面積共有1500餘平方米,內容多為佛教經文中的一節,如《文殊般若經》是「文殊師利白佛言」至「無念無作故」一節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樂佛」等佛名,還有東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題記。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為我國北朝摩崖刻經之最,堪稱「榜書之宗」。刻字原有1200餘字,因自然風化,現存700餘字。洪頂山摩崖刻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楚霸王墓項羽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東,當地人稱為「霸王墳」。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徑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漢柏數株,均在「文革」中被毀。今墓前殘存石碑一通,約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劍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載孰能攀。秋風蕉鹿行人憾,口寢於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烏口,戊申之春,余來守汶陽,過谷城見村碑苔蘚,古冢……」此墓史載為楚霸王之頭顱墓,即漢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王於谷成(即今舊縣)。」楚霸王項羽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溝壩遺址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溝壩村西處山間台形地上,面積約6300平方米,為商周遺址。文化層堆積厚約0.5—2米。土質灰褐色,地表暴露遺物有夾砂褐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粗豆柄、厚壁罐、獸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飾繩紋。南部有一方形灰坑,邊長1.5米。溝壩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王村村南、村北,為漢代封土堆墓葬。現存墓兩座,村南1號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徑40米;村北2號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徑60米,土質為灰白淤積泥。兩墓均夯土層明顯,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結構及葬品不詳。原王村周圍有不少漢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毀。王村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百墓山漢墓群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傳,山周圍有漢墓百餘座,故山俗稱「百墓山」。其中有近年來發現的一座墓葬,為全石結構中型漢代畫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盜。南北長近9米,東西寬6米,高近3米。墓門向東,分前室、後室和左右耳室幾部分,後室外有迴廊。畫像內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內容有謁拜圖、樂舞圖、豐收圖、白虎、方相氏和五銖錢幣等。運用淺浮雕和平面線刻兩種雕刻技法。前室中間石柱上刻有「此人馬皆食大倉」八隸字。百墓山漢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東王林(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梯門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徑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祿大夫勛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謚康毅荊山王公墓」等題字。墓前神道上現存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左右對立,形體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還殘存石門坊一座、華表一對。原墓區內有石門、林牆、神道碑、柏樹等,均毀於「文革」中。東王林(王憲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崑山月岩寺(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崑山西麓,為一處寺院建築。寺坐北向南,門向西,面積約3千平方米。寺院內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及左右配殿和後殿,為前後雙重院落,其中大雄寶殿向南,面闊三間,進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質結構,歇山式灰瓦頂,脊上有磚雕雙龍戲珠及花卉圖案。院內有明代萬曆七年全石質鍾樓一架,高4.5米,四角攢頂,宋代小虛觀塔一座,全石質,高3.5米,瓦壟頂,均造型精美。還有碑刻數方及摩崖榜書題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東原文化」的重要史料。崑山月岩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祥龍觀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半山腰處,南臨東平湖,為一道教宮觀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門向西,內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其南建有南天門一座,均為明清時期建築。院內有明、清碑刻數方,院外有龍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觀。祥龍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臘山古建築群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北山體間,東臨東平湖,為一處道教建築。始建年代無考,明、清、民國之際均有維修。有峰雲觀、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築,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階盤路周圍。其中峰雲觀內的主體建築三清宮與邱祖閣為連體建築,全高7米,面闊3間。磚石結構,閣在上,平頂,邊緣有垛口。觀北有明正德年間所建樂台一座,柱上有楹連曰「聲遏行雲一曲昇平千聖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臘山又是一處風景奇特的旅遊勝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稱,被歷代名人譽為「小泰山」或「小岱峰」。臘山建築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清真寺

位於東平縣州城鎮州城內,為縣內回民宗教活動場所。佔地約6畝,初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明、清、民國及現代均有維修,為魯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東,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門、天井、前殿、後殿、觀賞台等。其中前殿為主殿,起脊灰瓦頂,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3間,內為四梁八柱樑架結構。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撐,灰瓦頂。後殿和前殿有天溝相連,五脊攢肩式頂,斗拱結構,造型奇巧。其裝飾具有獨特的阿拉伯民族風格。清真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仲子讀書處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子路村內,又名「子路祠」,始建於宋嘉祐四年,後歷代均有維修。佔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依山坡而建,二進院落,以大門、二門、仲子祠正殿為軸線,左右各一瓦殿,構成一個嚴謹的建築群。正殿仲子祠為立山式建築,面闊3間,灰瓦頂,滴水勾檐。大門有清光緒年間劉洪恩題寫的「仲子讀書處」匾額。仲子讀書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側。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兩組,第一組近於山巔,呈扇形分布,為宋代造像。中間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兩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無畏與願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羅漢像,合為十八羅漢。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第二組造像在第一組下方60米處,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圓肥胖,較為醜陋。此三像年代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53處:無鹽故城、須昌故城、鄣城故城、後邑故城、遂城遺址、陽谷邑故城、朱橋遺址、丁塢遺址、屯村鋪遺址、舊縣三村遺址、范村墓群、石馬古墓、一擔土古墓、路口古墓、趙橋古墓、焦村古墓、於寺古墓、孫百大百 墓、韓煦墓、大窪墓群、劉曜墓、孫復墓、西王林、郭樓古墓、後銀山古墓、李將軍墓、龍山石窟造像、於寺石刻、長山石刻、黃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華岩洞石窟造像、靈泉寺石刻、雙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觀音堂等碑記、東平公冉子祠碑記、鏵山石刻造像、堯陵禪寺、永濟橋、程公祠、玉皇廟、秦氏節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劉仲羽墓、東進支隊辦公室、工委誕生地、烈士陵園。

⑥ 東平有哪些旅遊景點

東平縣位於魯西南,西臨黃河,東望泰山,總面積1343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708個行政村。東平是山東省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縣份之一,境內有眾多品味級別較高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東平因「東原底平」而得名(《尚書》禹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三千多年。從西周到清代,東平曾為國、郡、路、府、州,一直是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平歷代人才輩出。漢代有率眾起義大敗王莽軍取得「無鹽大捷」的農民英雄索盧恢,「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隋代有率眾參加瓦崗寨起義的程咬金。宋代有父子雙狀元梁灝、梁固,兒科醫學家錢乙。元代有農學家王禎、雜劇作家高文秀。明代有政治家王憲、杜三策。民國時期有設計南京中山陵和廣州紀念館的呂彥直。

燦爛的歷史文化和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為東平留下豐厚的自然文化遺產。東平是全省文物大縣,現有古遺址、古墓群、石刻造像、摩崖刻經15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城西部的白佛山,有佛教石刻造像138尊,被載入《中國名勝大典》,其中的大佛石刻造像為國寶級文物。在東平故城出土的東漢張遷頌碑,被故宮博物館列為歷代書法八件精品之一。東平湖畔的洪頂山摩崖刻經有我國目前所知南北朝之前最大刻字。境內的東平湖是歷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遺存水域,三面環山,山水相連,風光秀麗,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風景名勝區,是山東省旅遊熱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湖西岸的臘山,山勢挺拔,林木茂勝,以奇、險、幽著稱,融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是全國十大森林公園標兵之一。

⑦ 霸王墓的史料記載

項羽自刎烏江,《史記·項羽本紀》(下簡稱「本紀」)有載: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項羽自刎以後,漢將爭奪項王屍骸,或有自相殘殺者死數十人。王翳勢強,得項羽頭顱,呂馬童與楊喜呂勝楊武等四將,各得一體,持向漢王前報功。漢王命將五體湊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
據《史記》記載,項王戰敗自刎烏江,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劉邦,只有魯縣不降服,他們不相信項羽已死。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兵臨城下,「猶聞弦誦之聲」。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便取項王頭顱給魯人看,守城李將軍自刎,魯地父老投降。因為當初楚懷王封項羽為魯公,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且谷城一帶又是項羽的根據地,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現在位置,並建祠堂以祭祀。漢王親自發喪,慟哭離去。此事也見《本紀》(另《資治通鑒》中與《本紀》所記同):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另外還有兩地稱有霸王墓者,一是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鳳凰山,附近還有虞姬墳,傳說在項王自刎後葬於此,又因是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墓成後有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擴建。後屢遭兵燹,大部建築物被毀。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毀。1984年重建享殿五間,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吒風雲」橫匾,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朱丹、書法家林散之、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等題寫的楹聯等。所見項羽陵墓呈橢圓形,砌以青石。墓上蒼松翠柏,鬱郁蔥蔥。墓前有明萬曆和州知州譚之風「題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時有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等也曾於此處憑吊題詩。
一是曲阜五泉庄墓,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個別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
那麼,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墓究竟是哪兒呢?筆者認為我們還是應該依據最早的史料探討真正的項羽墓,而最早的史料就是《本紀》了,即「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明確指出項羽是葬於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進一步說明項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記》作者司馬遷距楚漢戰爭時間較近,也應最詳實。
關於谷城及相關項羽墓的史記
《史記》中的「谷城」,就是後來的谷城,今平陰縣東阿鎮,非是今之東阿縣。《辭海》記:「春秋時齊國谷邑,秦代稱為谷城,也稱小谷,明洪武八年後設東阿縣」。漢時置谷城縣,與東阿並立兩縣,同屬東郡,北齊時省谷城入東阿縣(今舊縣鄉北東阿鎮)。隋開皇16年,由原東阿縣析置陽谷縣,是取原東阿縣界故陽谷亭為名。陽谷亭春秋時期為齊國之陽谷邑,址在今王古店村東(按:應為「陽谷店」,「王古店」是訛稱)。因地處谷山(又稱谷城山、黃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駐地北)谷城(今東阿鎮)之間,故稱陽谷,陽谷、谷城非一城也,更異於湖北襄樊市之谷城縣。歷史上由於黃河泛濫改道,東阿縣治也數次挪移,明洪武8年移至谷城。歷史上記載項羽墓在谷城的較多,如三國魏時王象、劉劭等編纂的《皇覽》:
項王冢在東郡谷城東去縣十五里。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八濟水篇:
又北過谷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谷城縣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縣有黃山台。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城西北三里,有項王羽之冢,半許毀壞,石碣尚存,題雲項王之墓。《皇覽》雲冢去縣十五里,謬也。今彭城谷陽城西南,又有項羽冢,非也。余按史遷記,魯為楚守,漢王示羽首,魯乃降,遂以魯公禮葬羽於谷城,寧得言彼也。濟水又北徑周首亭西……又北過臨邑縣東,……濟水又北徑平陰城西。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
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記項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項羽墓在蘄縣東七十里,漢高祖葬羽於谷城,今濟北谷城有項羽冢,此又有墓,按《漢紀》,斬羽東城,楚悉定,獨魯不下,乃持羽頭示其父兄雲雲。《項羽傳》,楊喜等五人,各分其一體,豈此葬其體,谷城葬其頭也。
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
《史記》漢高祖以盧貢禮葬項王谷城,即「濟北谷城」。
清代洪亮吉游谷城謁項羽墓,也有一篇《東阿縣西楚霸王墓記》予以屠維之歲始夏之月,夜抵東阿縣於舍第。及長白謬君尋西楚霸王之墓。維時暑目傾谷,美風滿山。元扃既臻,雙壟兀雲。尋碑讀之,雲有李將軍從王死,實附葬焉。嗟呼,史遷不亂,其名列五代並遺其說,獨使天橫之客揚義魄於車湖,彭越之臣振哀聲於西日,予實恨焉。且夫世之謂大王者,徒以淮陽。舊漢范增本楚生簡賢之名,虞兮一致駿焉。———楚邦遺臣,獨高埋舄之誼,大王之愛士至矣,將軍之報主忠矣。是知之崛起得死士而能,然一人從之,較興王而裂矣,天之知也,人何恨焉。於是索此村酒,敬奠英魂。昭臣主之大綱,破古今之殊說。可知無松濯濯,不偃漢家之大風。是為記。
上述史書所記谷城、項羽墓,其地理位置與現在相符。《東阿縣志》亦有:
漢項羽墓 在縣城南,漢高帝既滅楚,魯猶為項羽守,乃將項羽頭示魯兵,乃降。遂以魯公禮葬於谷城。皇覽曰:「谷城縣東十五里有項羽冢」。《水經注》曰:「谷城西北三里有項王之冢在焉。石碣具存」,《皇覽》所雲非也。《述征記》雲在谷城西北三里,蓋本之《水經》雲。《漢書》注,宋自以宋叫谷熟縣,為項王葬所,非是。
另外,《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東阿縣志》言項王墓「在縣城南」,魯西的「谷城」之稱明清時已不復存在,所以說在「縣城南」。今項羽墓附近的古谷城遺址(按:王古店村東),就是周漢時期的谷城城邑遺址。《縣志》所指「《皇覽》所雲非也」,應是依據晚期的谷城地理位置判斷古時谷城位置,真正「非也」。
谷城,歷史上較為有名,戰國時齊國襄公與其異母妹文姜(原魯桓公之妻)淫亂的醜事就曾發生在這里,二人曾在這里游樂月余,魯庄公32年春,魯庄公發丁夫為管仲在這里築城,作為他的私邑,稱小谷。魯僖公元年和3年,魯僖公先後兩次會齊侯、宋公、江國人、黃國人在谷城結盟,商議討伐楚國。11年夏,魯僖公和夫人姜氏在這里會見齊侯。28年春,齊國因為楚國攻取谷城之故,聯合晉國抗楚。此年4月,晉、楚戰於城濮,楚國大敗。晉國軍隊谷城停留數日而還。魯文公17年6月,魯文公與齊侯盟於谷城。七月,魯文公從谷回國。
魯宣公14年冬,公孫歸父會齊侯於谷城。並會見晏桓子,與他談論魯國禮樂。魯成公17年11月,齊國大夫崔杼以谷城反叛。秦始皇帝時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谷城屬濟北郡。漢高祖12年,丞相張良跟從皇帝過濟北,得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
我們現在仍能看到這個谷城遺址,它位於舊縣鄉王古店村東1000米處,基本呈方形,東西800米,南北900米。其東、南、北三面環山,有東西向的兩條山水溝在遺址內穿過。土質為山間黃粘土與坡積物混合土,文化層厚在1.5米~4.5米之間。地表暴露物有夾砂瓮罐陶殘片、夾砂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片、豆盤、紅燒土塊及大量蚌片,並有殘存較大灰坑,為商至漢遺址。這個遺址約是春秋時期的「小谷」。在項羽墓附近,也是一個古代商至漢遺址區,東西80米,南北150米。為山間台形地,文化層厚約6米。地表暴露物有蚌片、夾砂紅褐陶鬲足、泥質灰陶瓮罐口沿等,部分飾繩紋。證明這一帶早期就是人們的生活居住區,同時也證明了歷史上的谷城的真實存在。舊縣鄉項羽墓的存在,並非歷史非言,不過埋葬的只是項羽頭顱。古時若人身首異處,則以頭葬為准,舊如兵神蚩尤冢,蚩尤杯黃帝大敗以後,被押到黃帝軍中夔鼓下殺死,為了預防他變成妖精,黃帝就把蚩尤的身體肢解,分處安葬,以防他在地下造反。所以今天山東鄆城、山東巨鹿縣、河北成安、山西運城都有蚩尤冢。但歷代史記多人為在「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因為這里埋葬的是他的頭顱,古時人們常於十月祭祀蚩尤。他處為其肩髀等,則沒有祭祀。樓蘭古城還出土有所謂木屍,死者只余頭顱,身軀及下肢用木頭雕成,木棍代替雙臂。這是遠里家鄉之人若客死異鄉,親友只能把人頭帶回家鄉,然後以樹木製成身軀安葬,是以頭為重,代表著人的靈魂。所以說這里就是項羽的真實墓葬。至於漢高祖劉邦也仰慕項羽是英雄,給他是否配有完身,則不得而知了。
至於安徽和州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與當時項羽自刎烏江、魯城(曲阜)難下有關,已有先人指出其兩墓地為項羽「衣冠冢」,則非為項羽真實墓葬。這是後人為紀念或據傳說故事臆會而空穴來墳,舊縣鄉霸王墓才是正說。另如唐代程咬金,死後葬余陝西,陪葬昭陵,但他的家鄉就有他的墓葬,在臘山村附近,只不過是埋葬他的衣冠罷了,也時其後認為紀念他而修建的。
東平和項羽關系淵源
今舊縣鄉一帶東阿等曾是項羽的根據地之一,因為東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逾趙魏,南距大河」,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群雄爭霸,多佔取東平,楚霸王項羽就是把東平即魯西南一帶作為根據地之一,橫掃中原。
項羽名籍,始皇十五年(前232年)出生在今江蘇宿遷市,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其祖父項燕,在秦朝為官,其季父是項梁。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相羽見秦王,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足見項羽雄心大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項梁、項羽叔父二人於會稽起事,隊伍逐漸壯大,圖謀霸業,扶立楚國舊子熊心為懷王。一路北征,進於齊魯。首先攻佔亢父(時屬東平無鹽縣地),又和齊將田榮、司馬龍且的軍隊一起去援救東阿(屬東平地),在東阿大敗秦軍,並擊破東阿附近的秦軍。東阿一戰使楚軍力量壯大的起始點,楚軍遂在東原一帶屯兵駐城,作為根據地,兵出四擊,攻擊秦軍。項梁欲聯合齊軍西進,但田榮因齊國故相田角之故不肯發兵,於是項梁派沛公劉邦和項羽另外去攻打城陽,屠戮了這個縣。繼續西進,取濮陽,攻定陶,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復回頭攻打外黃。
在定陶戰斗中,即二世皇帝三年(前217年)十月,項梁死,楚懷王任命愛將宋義為上將軍,以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發兵援救趙國,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號稱卿子冠軍,項羽稍不得勢。部隊進發抵達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進。項羽認為趙國情況危急,「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應該立即戰斗,宋義則認為不如座山觀虎鬥,勝敗屬誰對楚軍都有利,並蔑語項羽:「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不聽指揮者皆斬,以此威脅項羽。宋義較自私,因齊國無相國,憑楚軍之威派其子宋襄去齊國任相,親自送到無鹽,飲酒高會。時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我們合力攻秦,他卻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秦取趙國,勢會更強。定陶暫敗,懷王坐不安席,集全軍於宋義一人,『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十一月某日清晨,項羽突進軍帳,斬其首,對外則言宋義合齊反楚,懷王暗令我誅之。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都言開始是項家立楚,今又平亂,遂擁護項羽為代理上將軍。於是項羽擁權,派人去追趕宋義的兒子,追至無鹽,把他殺了。楚懷王無奈,讓項羽作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都歸屬項羽。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統率諸軍,名揚諸侯。項羽激勵楚軍,使「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士,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渡漳河,破釜沉舟,大敗秦軍。項羽居諸侯之首,召見諸侯將領,他們入軍門時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後來項羽攻下秦朝咸陽都稱,廢懷王自己稱王,分封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後來項羽又憑借東原之地,平叛齊亂,收取齊魯全境,進而把山東作為中原地區最大的根據地。劉邦離楚稱漢王後,楚漢相爭,在東原附近也經過數次戰斗,如公元前205年,項羽引兵「至城陽(今菏澤),進谷城,至濟北戰田榮」,後又「大破漢軍,漢軍皆走,項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但由於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最終敗於劉邦。高祖劉邦五年(前202)年自刎烏江(今安徽和縣),年僅31歲。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
歷代文人騷客及行政官員也多有前來憑吊者,如南北朝時庾有吾、宋王爾梅、明趙邦彥、清顧炎武等,其中明代詩人張方處有《項王墓詩》二首,一為:「百二秦關王氣孤,八千橫掃仗昆吾。山圍鏵領荒墳在,水繞清溪故國無。花草千年迷往事,精靈異代想圖雄。李君節義邱山重,春史無名問老夫」。清代進士德清人俞樾在《項王墓》詩中亦有「已置頭顱生贈客,還留魂魄戰死神」之句。每至清明時節,鄉人亦聚此拜祭。項羽起於民間,三年滅秦,分封王侯,自號「霸王」,勢位雖短,但「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故事也歷代流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頌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愛江山更愛美人的故事被中外文人譜寫成《霸王別姬》千古絕唱。政通人和,文化興盛,在我們以文物帶動旅遊,以旅遊促進經濟,深入挖掘東平古代歷史文化之機,名人文化效應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

⑧ 三國時期各個州的險要之地

曹魏鄴城

東漢建安九年(公元年)曹操擊破袁紹以後營建的鄴城的遺址,在今河北臨漳縣城西南17.5公里。由於漳河歷年泛濫,地面遺跡已極稀少,著名的銅雀三台尚存二台殘跡,城垣已盪然無存。
鄴城東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城內以一條東西橫街將城劃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地勢較高,其中部建宮和衙署,西部置苑,西北城隅高聳著冰 ,銅雀台、金虎台,是為軍事需要而建的瞭望制高點。南區主要是居民區,有長壽、吉陽、永平、思忠四里,其中安置了當時強制集中的各地勞動人民和投奔曹操的強宗巨豪,以及他們的部曲。
鄴城在我國都城史具有借時代意義,它將宮苑集中於城區北部,居民區放在城區南部,為以後歷代都城所繼承,開創了一種嶄新的城市布局。鄴城西北設置三台,魏晉洛陽城也仿此在西北隅設置金庸城。

曹魏洛陽城

曹魏洛陽城在今洛陽市東15公里處,由曹丕於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在東漢洛陽城基礎上修建而城。南北成長方形,東、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幾處曲折,保存狀況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毀,西城垣殘長4290、寬約20米,北垣全長3700,寬約25-30米,東垣殘長3895,寬約14米。南垣長度以東西垣的間距計算約2460米,城垣周長約14345米。
西、北、東垣共計城門12座,其中西垣3座。從南到北依次為廣陽門、西明門、閭闔門;北垣二座,從西至東依次為大夏門、廣莫門;東垣3座。從北至南依次為建春門,東陽門、清明門;據文獻記載,南垣應有4門,自東至西依次為開陽門、平昌門、宣陽門、津陽門。
城西北隅仿鄴城三台建金庸城,為軍事防禦設施。洛陽城仿鄴城的設計,將宮城集中於城內中部以北,將官署、居民區置於城區南部。城南設立國學、明堂、靈台、此靈台為東漢時所建,魏晉沿用,漢晉靈台遺址是我國發現的最早一座天文觀測台遺跡,距今已有1900多年。

孫吳武昌城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孫權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縣以東一帶。俗稱吳王城。城略作方形,邊長0.75公里,南壁和東壁的南段保存較好,城基寬十餘米,殘存最高處達4米。城內北部原似建有子城,為孫吳武昌宮所在。城西有郭城遺跡。再西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發現有古代冶鐵遺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瀾湖,東南隅有鳳凰台高地,形勢險要,又有良港、鐵冶,是控制長江中游的一個軍事重鎮。

孫吳建業城

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遷都建業,遺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獻記載「建業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實錄》卷2)。孫吳建業城址現已消失。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
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陽縣: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陽郡:山東金鄉西北。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
小沛:即沛縣的別稱。
義陽郡:湖北棗陽東南。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後遷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並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穀道和巴江穀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里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佔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麥城:今湖

⑨ 請問唐朝時的中都是現在的哪裡

長安

⑩ 誰知道山東汶上縣歷史,誰知道這個縣里次丘鎮名字的…

汶上縣境內約在15000年前,即有華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於城東3千米的東賈柏遺址,是濟寧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屬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的發展階段。
至商代,境內置厥國。周代,先後置郕國,中都邑、闞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於郕,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戰國時,齊置平陸邑。
秦統一中國,行郡縣制,縣境內約分屬薛郡的張縣(治邑在今東平縣霍庄
汶上景色(15張))、無鹽縣(治邑在今東平縣無鹽村)。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後,境內始置東平陸縣,隸屬兗州東平國。此為汶上建縣之始。
三國魏晉,今縣境統屬兗州東平國(郡)東平陸縣。南朝時改稱平陸縣、樂平縣。隋初仍稱平陸縣。
唐天寶元年(742)三月,改稱中都縣,移縣城於今治。
金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陽縣。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縣,此為「汶上」專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明萬曆年間,汶上境域,北至東平界沙河站張村,東至寧陽縣界西梳村,南至濟寧州界康莊驛,西至鄆城縣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張博士集(今屬梁山縣),西南至孟姑集以西申家海(今屬嘉祥縣),東南至南唐陽,東北至琵琶山。最大橫距75公里,最大縱距35公里。此縣界明清時穩定時間較長,境域也較大,約為今縣境的2.5倍。
民國時期,全縣面積1380平方公里,為山東省較大縣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說。 現在,全縣面積877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35公里,東臨兗州、寧陽,西連梁山、嘉祥,南與濟寧市任城區接壤,北枕大汶河,與肥城、東平相望。

次丘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該鎮以駐村次丘而得名。清末與民國初年分屬南、西兩鄉,抗日戰爭時期屬三區,解放戰爭時期屬南旺鄉,1948年解放建政屬三區(高庄),1956年撤區並鄉時分屬白馬河,鹿角灣、次丘三個鄉,後於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衛星人民公社,同年底改次丘人民公社,1984年撤次丘人民公社,建次丘區,下設5個鄉(次丘、高庄、白馬河、鹿角灣、西溫口)。1985年成立次丘鄉,1997年撤鄉改為次丘鎮。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