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爪山遺址
Ⅰ 區域人類活動發展演化及文化遺存概況
從目前已知的區內最早的文化遺存可知,本區人類活動從距今約2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考古學角度可將其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大發展階段,每一大階段各分為四期,其文化序列及代表遺址詳見表2-1。
1.舊石器文化遺存
區內舊石器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的河流階地的堆積中。一級階地堆積通常為棕黃色、灰黃色亞粘土,形成於更新世晚期晚階段,其文化時代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以澧陽平原十里崗遺址為代表;二級階地堆積為橘黃色砂粘土具有體疏不典型的灰白或黃白色的網紋構造,形成於更新世中期晚階段或更新世晚期早階段,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以澧陽平原雞公壋遺址為代表;三、四級階地堆積為磚紅色、棕紅色粘土,具有典型的細密網紋構造,時代為更新世中期中階段或稍早,該層位的舊石器遺存為早期偏晚階段,其代表地點有津市虎爪山遺址。
表2-1 文化序列及代表遺址
2.新石器文化遺存
洞庭湖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下部基礎載體地層時代多為更新世晚期和更早時期的階地或殘留崗地,以澧水和沅水的下游為主體。這里大部地方屬洞庭湖的沉積平原,是原始農業發生的理想環境。優良的自然條件,造就了發達繁榮的原始文化,並對湖南其他山區的原始文化產生重大的、主導性的影響。
距今8500年前的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水稻遺存(發現大量炭化水稻),證明洞庭湖區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之一。為我們從不同時代水稻土剖面的地球化學特徵諸方面進行對比,探討人類活動介入之後土壤地球化學過程的發展方向和變化強度提供了研究的物質基礎。
距今7800年前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興起了以刻劃、戳印紋飾為特色的比較發達的陶器工藝,出現了最早的彩陶和白陶。
距今7000年的安鄉湯家崗文化遺存以精美的白陶器獨步於當世,其製作和裝飾技術,遠播到長江下游、漢水上游及嶺南。
從距今6500年開始,原始文化解體,洞庭湖區經歷了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眾多的出土物,表明在文化面貌上已和江漢地區融為一體。澧縣城頭山古城址高高的城垣,已經歷了近5000年風雨,至今仍聳立在澧陽平原之上,顯示了屈家嶺文化當日的輝煌。
3.歷史時期文化遺存
距今4000年開始,商文化大舉南下,原始文化相繼解體,區內經歷了如表2-1所示歷史時期,其包含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
Ⅱ (一)澧陽平原遺址分布與文化及自然環境概況
1.更新世中晚期的舊石器文化遺存
洞庭湖區在更新世中期,約距今25萬年,就開始有了人的活動,並主要在四水流域的階地上留下有人類活動的文化遺存。三、四級階地的紅色棕紅色粘土、網紋紅土上堆積分布了舊石器早期偏晚階段的遺址,其代表地點有津市虎爪山遺址。二級階地堆積的橘黃色沙粘土、不典型的灰白或黃白色的網紋構造的更新世中期晚時或更新世晚期早時地層上,堆積分布舊石器中期階段的遺址,以澧陽平原雞公壋遺址為代表。一級階地更新世晚期棕黃色灰黃色亞粘土中堆積分布舊石器晚期階段的遺址,以澧陽平原烏鴉山、十里崗遺址為代表。
這一時期遺址分布局限,說明人類活動還很微弱。
2.全新世的新石器文化遺存
前已述及,末次冰期結束以後,更新世晚期末呈現深切河谷與零星窪地湖泊共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觀。
進入全新世,氣候環境逐漸由乾冷進入暖期,人類活動開始在洞庭湖平原地區頻繁出現,以彭頭山文化、皂市下層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表明人類活動主要在洞庭湖周邊地區,為一種原始的文化。
大溪文化時期,人類在平原湖區中部開始漁獵活動;屈家嶺文化時期氣候轉暖,洪水開始泛濫,與長江南移,江水分流入湖相關,此時人類活動從洞庭湖平原中部退出;至龍山(石家河)文化時期,氣候變化為乾燥偏涼,降水減少,人類文化活動區域又向湖中推進,其時湖泊三角洲有所發展,湖面縮小。區域自然環境的演變,影響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區內經歷了大溪、屈家嶺、石家河三大文化發展階段。從眾多的出土文物、城頭山古城址高矗的城垣,表明原始狩獵文化的解體,人類進入典型的較為集中的農耕文化期。
在以後的4千年裡,洞庭湖區氣候的暖濕冷干變化、湖泊的擴張與萎縮,人口的增長,活動區域擴大、轉移,使更多的文化遺存在廣大洞庭湖域范圍內出現,等等,使區內經歷了更為顯著的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是人類歷史發展、文化和社會向更高層次的進步,造就了湖湘歷史文化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