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說明
『壹』 鄭州的老奶奶廟遺址是怎麼說明中原文明起源的
嵩山東南麓位於中原核心地區,是聯結我國及東亞大陸南北與東西的樞紐,也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東亞地區現代人類出現與發展的關鍵區域。
嵩山東麓的鄭州西南郊老奶奶廟遺址屬於40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侯寨鄉櫻桃溝內,東南距代家門村約500米,西鄰賈魯河上游九娘廟河,坐落在河旁二級階地之上。
遺址西北角建有一座小廟,當地稱老奶奶廟。遺址地處鄭州西南部的嵩山余脈向東延伸地帶,屬低山丘陵區,地勢呈東高西低,區內黃土堆積發育。該遺址推翻了中國人源自非洲的說法。
鄭州老奶奶廟遺址揭露面積近50平方米,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
老奶奶廟遺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40000年前的遠古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將嵩山東南麓的300多處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不僅系統地再現了鄭州地區晚更新世人類的棲居形態,同時也發現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為探討我國及東亞地區現代人類出現與發展等史前考古學核心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證據。
『貳』 高句麗遺址的相關說明
王氏高麗與高句麗的區別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 」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系,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佔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系。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
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系。
1. 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餘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於漢朝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為紇升骨。
2. 高句麗歷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於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竄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佔有樂浪。並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佔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3. 隋統一後,為收復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失敗引發國內的叛亂。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復四郡,終於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後帶入內地,分布在河北山東地區,一部分逃入百濟,新羅。百濟,據說是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後來唐也滅亡了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
4. 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系,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並,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朝鮮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5. 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高句麗後裔。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6.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系。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准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中國歷史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近代韓國與現在的朝鮮半島南北朝。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王氏高麗對高句麗歷史的歪曲
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自《舊五代史》開始,歷代正史卻將不分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並承認兩者有繼承關系。關於中國史書不辨兩個高麗的原因,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可以看出:「史館修撰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麗21王的譜系清晰可考,但高句麗滅亡之後幾百年,怎麼會出現一個王建的高麗來,史館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接起來的「高麗世次」,公式繼承高句麗社稷。中國各政權從此不辨兩個高麗,承認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有繼承關系。
《資治通鑒》卷201中記載了唐高宗對高句麗的看法,他認為高句麗百姓也是他的百姓,這表明唐對高句麗所屬的態度:「戊寅,上幸九成宮。夏,四月,丙辰,彗星見於五車。上避正殿,減常膳,撤樂。許敬宗等奏請復常,曰:「彗見東北,高麗將滅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謫見於天,豈可歸咎小夷!且高麗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許。戊辰,彗星見。」
中國史書高麗混淆追源
王氏高麗立國於918年,1392年為李氏朝鮮取代,時跨我國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麗傳》或《朝鮮傳》,並都將高氏高麗的歷史略述於前,從而形成了王氏高麗為高氏高麗繼承者的錯誤認識。
綜觀這些史書的記載,《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
《舊五代史.高麗傳》,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
【高麗,本扶余之別種。其國都平壤城,即漢樂浪郡之故地,在京師東四千餘里。東渡海至於新羅,西北渡遼水至於營州,南渡海至於百濟,北至靺鞨,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號大對盧,比一品,總知國事,三年一代,若稱職者不拘年限;對盧已下官總十二級。外置州縣六十餘,大城置傉薩一人,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羅為冠,白皮小帶,咸以金飾。唐貞觀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總章初,高宗命李績率軍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中,累遣使朝貢。周顯德六年,高麗遣使貢紫白水晶二千顆。】
《新五代史.高麗傳》,北宋歐陽修撰著,全文如下:
【高麗,本扶餘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於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廣評侍郎韓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來,而其國王姓名,史失不紀。至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開運二年,建卒,子武立。乾祐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終五代常來朝貢,其立也必請命中國,中國常優答之。其地產銅、銀,周世宗時,遣尚書水部員外郎韓彥卿以帛數千匹市銅於高麗以鑄鐵。六年,昭遣使者貢黃銅五萬斤。高麗俗知文字,喜讀書,昭進《別敘孝經》一卷、《越王新義》八卷、《皇靈孝經》一卷、《孝經雌圖》一卷。《別敘》,敘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跡;《越王新義》,以「越王」為問目,若今「正義」;《皇靈》,述延年辟穀;《雌圖》,載日食、星變。皆不經之說。】
《宋史》為元人脫脫等撰寫,書中為王氏高麗傳單列一卷,其內容為:
【高麗,本曰高句麗。禹別九州,屬冀州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之玄菟郡也。在遼東,蓋夫余之別種,以平壤為國邑。漢魏以來,常通職貢,也累為邊寇。隋煬帝再舉兵,唐太宗親駕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勣征之,遂撥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為君長。後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職貢。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貢......】
後記述的是王氏高麗和宋朝交往的史實。
《遼史》和《金史》也為元人脫脫等撰寫,自然是沿用了《宋史》的有關記載不需一一引述。
《元史》,明宋濂、王韋等撰,也為王氏高麗單列一傳,其開頭為:
【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別種嘗居之。其地東至新羅,南至百濟,皆跨大海,西北度遼水接營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國都曰平壤城,即漢樂浪郡。水有出靺鞨之白山者,號鴨淥江,而平壤在其東南,因恃以為險。後闢地益廣,並古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而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國至唐乾封初而國亡。垂拱以來,子孫復封其地,後稍能自立。至五代時,代主其國遷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燾凡二十七王,歷四百餘年未始易姓.......】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此時李氏朝鮮已經取代了王氏高麗,故,《明史》所立傳為《朝鮮傳》,其開頭為:
【朝鮮,箕子所封國也。漢以前曰朝鮮。始為燕人衛滿所據,漢武帝平之,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漢末,有扶餘人高氏據其地,改國號曰高麗,又曰高句麗,居平壤,即樂浪也。已,為唐所破,東徙。後唐時,王建代高氏,兼並新羅、百濟地,徙居松岳,曰東京,而以平壤為西京。其國北鄰契丹,西則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內屬,置東寧路總管府,盡慈嶺為界。明興,王高麗者王顓。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賜璽書。二年送還其國流人。顓表賀,貢方物,且請封。帝遣符璽郎偰斯齎詔及金印誥文封顓為高麗國王,賜歷及錦綺......(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聞皇太子薨,遣使表慰,並請更國號。帝命仍古號曰朝鮮。】
從上述這些史書的記載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舊五代史》將高氏高麗和王氏高麗混雜在一起僅僅是之後各史誤記的開端。如果說新舊五代舊對兩個高麗關系的記載還不很明確,中間還缺乏有效的連接,那麼《宋史》用「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王句話就將二者緊密的聯系在起。
《元史.高麗傳》從內容上看不僅是承襲了《宋史》的錯誤,而且將箕子朝鮮的史實也引入了《高麗傳》。
《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情況做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
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東徒復國--------->王氏高麗---------->李成桂改號前的朝鮮--------->李氏朝鮮
更為錯誤的是,為了使記載更加圓滿,將唐王朝滅亡高句麗時對高句麗人的「
西徒」即遷入內地,變成了「東徒」(《明史》以前的史籍雖有『東遷』說,但是指王都『東遷』平壤),以使後述的「王建代高氏,兼並新羅、百濟地」合理化。
如此,不僅王氏高麗變成了高句麗的繼承者,而高句麗也成了箕子朝鮮的繼承者,更有甚者,李成桂在篡奪了王氏高麗政權後將國號改為朝鮮則成為了是對箕子朝鮮的繼承。
就這樣,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高麗政權襲用,而且作為王氏高麗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由此也帶來了今人在認識我國古代東北地區地方政權沿革狀況方面出現了許多錯誤的看法。
最後值得說明的是,我們指出古人的不足並不是指責古人,最主要的目的是澄清史實,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實際上王建是奪的弓裔之位,而其一生最大的敵人是甄萱。這兩支勢力都是直接從新羅分裂出來的。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弓裔本為新羅王子。
弓裔所建之國,稱為『泰封』,甄萱所建之國稱為『後百濟』(該政權實際上是純粹是都是新羅人),王建奪弓裔之位後建立高麗。朝鮮半島出現了,原新羅(已經衰敗)以及(王氏)高麗和後百濟三隻勢力。
但是這三支勢力全部都是出自新羅。與兩百多年前的百濟和高句麗已沒有多大關系。
仔細看以下內容就可知,甄萱實際上是新羅人。弓裔的身份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其實公元十世紀上的半島三國,全部都是新羅和從新羅分裂出的勢力。和兩百多年前的三國沒有可比性。
《三國史記.甄萱傳》
甄萱,尙州加恩縣人也。本姓李,後以甄為氏。父阿慈介,以農自活。後起家為將軍。初,萱生孺褓時,父耕於野,母餉之,以兒置於林下,虎來乳之。鄕黨聞者異焉。及壯,體貌雄奇,志氣倜儻不凡,從軍入王京,赴西南海防戍。枕戈待敵,其勇氣恆為士卒先。以勞為裨將。
唐昭宗景福元年, 是新羅眞聖王在位六年。嬖豎在側,竊弄政柄,綱紀紊弛,加之以飢饉,百姓流移,群盜蜂起。於是萱竊有覦心,嘯聚徒侶,行擊京西南州縣。所至響應,旬月之間,眾至五千人,遂襲武珍州,自王。
猶不敢公然稱王,自署為新羅西面都統指揮兵馬制置持節都督全武公等州軍事,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漢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是時,北原賊良吉雄強。弓裔自投為麾下,萱聞之,遙授良吉職為裨將。萱西巡至完山州,州民迎勞,萱喜得人心,謂左右曰:「吾原三國之始,馬韓先起,後赫世勃興,故辰、卞從之而興。於是百濟開國金馬山,六百餘年,摠章中,唐高宗以新羅之請,遣將軍蘇定方,以船兵十三萬越海,新羅金庾信卷土,歷黃山至泗比,與唐兵合攻百濟滅之,今予敢不立都於完山,以雪義慈宿憤乎。」
『叄』 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麼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抄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可以說是滿天星斗、星羅棋布。出示遠古人類遺址分布圖並提問:原始人類的分布特點是什麼?為什麼會分布在這些地方呢?
答:遠古人類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我國的遠古人類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黃河流域,這也就是今天為什麼把長江黃河稱為母親河的原因,因為在這些地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適合人類生存。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三個典型的遠古人類。元謀人(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北京人(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山頂洞人。
「上古之世」知識面時候,為什麼」人民不勝禽獸草蛇」
由於環境惡劣,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只有許多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群居生活,才能生存下去,這種生活方式是由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生產工具極其簡陋決定的。因為在這種條件下,依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爭,從而獲得生存的機會。同時靠採集和狩獵為生。
『肆』 哪個遺址說明中國是世界最早有粟的
最早發現的粟遺存是20世紀30年代在山西省萬榮縣荊村瓦渣斜遺址出土的粟殼,其時代為仰韶文化至龍山文化時期。這一發現當時曾引起國外學術界的注意[48]。40年代,陝西省寶雞市斗雞台遺址和遼寧省赤峰縣蜘蛛山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粟粒[49]。50年代在陝西省華縣泉護村和西安半坡村以及甘肅永靖大何庄、蘭州白道溝坪,相繼發現了粟遺存,其中以半坡的發現較為重要。
『伍』 文物,古跡和遺址是今天我們尋找歷史的重要途徑。請各舉一例進行說明
三星堆
夏朝襲始於公元前2000多年,尚且不是信史,距今有約4000年的歷史;信史中
第一個王朝商朝的歷史距今也只有3600年。這,對於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形象無疑是不大相稱的。而三星堆,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將我們的歷史向前推到了4800年前,而它自己只不過是默默地位於富饒的四川盆地,默默地承載著中華民族靈魂的濫觴……因此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不是因為傳說中的炎黃二帝,也不是因為夏、商、周,而是因為我們有三星堆及良渚。」
『陸』 奈何遺址中,獨不見文書"說明了什麼
農耕既普及""的依據: 村舍和定居生活的出現
在採集和狩獵時代,人類為了獲取食物,不專得不經常屬遷移。而在農業時代,人們開墾荒地,播下種子,等待收獲,因此,定居生活成為農業生產方式的需要,在定居生活的基礎上,形成許多聚族而居的村落。
『柒』 寶墩文化遺址6座古城研究說明了哪些內容
對寶墩文化遺址6座古城研究證明:它們與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屬於同期文化,它不僅大大豐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內涵,能夠再細分為若干期,並且可與以三星堆古城為代表的夏商時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銜接起來。
『捌』 三星堆文化遺址的發現,說明了什麼
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玖』 上宅遺址中的大量陶器說明那一時期的人過上了什麼生活
上宅遺址中的大量陶器說明那一時期的人過上了刀耕火種的生活。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
新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設定的一個時間區段,大約從一萬多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刀耕火種是新石器時代殘留的農業經營方式。又稱遷移農業,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後來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曬干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後易地而種。
(9)遺址說明擴展閱讀:
上宅文化遺址位於京東平谷境內,距今約六千至八千年,應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谷區內。包括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屬於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上宅遺址1984年發現並試掘,1985~1988年進行考古發掘。
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5 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4米。總發掘面積3 500餘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餘件。發掘出長80餘米、寬9米的東西走向灰溝1條和陶窯1座。灰溝東淺西深,東段分岔為2條小灰溝,陶窯位於2條小灰溝之間。
上宅遺址的地層堆積可分為8層:
第1層,耕土層;
第2層,灰黃色土,質地鬆散,厚0.31~1米,出土唐遼磚瓦、陶瓷碎片,此層下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
第3層,淺灰色細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細泥紅陶殘片;
第4層,灰黃色粉細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質紅褐陶、夾砂紅褐陶和少量泥質灰陶及石器;
第5層,暗褐色細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塊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細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
第6層,青灰色土,乾燥後近灰黃色,土質較硬,厚0.5米,出土夾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種類少於第5層;
第7層,黑灰色粉砂粘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種類與第6層相近,數量較少;
第8層,灰黃色粉砂粘土,厚1米,出土較少網格紋厚胎夾砂紅褐陶片。
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陳列館,是中國第一所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2019年5月16日,上宅文化遺址已正式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並籌建上宅文化博物館和上宅考古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