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家橋遺址
① 諸暨有個什麼遺址
良渚文化遺址
本報諸暨4月28日電 良渚文化早期的石錛、鼎足(做飯用的炊器)、宋代酒壇、六朝青瓷碟和青瓷缽、陶瓷……今天上午,記者來到諸暨市陳宅鎮沙塔村和東蔡村,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國平研究員的指引下,看到一件件從遺址中通過搶救性發掘出來的地下文物。據了解,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諸永高速公路諸暨市境內共發現了5處古遺址和古墓葬群,除上述兩處外,另外3處分別在諸暨市暨陽街道白馬墩新東服務區、雙橋互通口和街亭互通口。
孫國平說,通過發掘,基本能夠確定沙塔尖山灣遺址2米土層以下,有距今5000年以前的石器(農業生產工具、狩獵工具)、陶器(主要是當時人們使用的炊器之類的日常生活用品)文化遺物。按年代推算,土層里應該還有木器和骨器,但在這樣的酸性土壤環境中很難保存這些東西。
記者在沙塔村尖山灣遺址看到,20多名當地村民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的指點下,已挖掘到1.5米深左右的土層,出現了黑泥層。孫國平說:「此時看到的黑泥層是在南宋時期以後形成的地層,以上的文物就是在這個地層挖掘出來的。再過半個月可以挖到核心層,屆時可能會發現更有價值的文物,這些文物對於研究諸暨一帶新石器時期晚期人類社會情況有很大的作用。」
http://www.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5/04/29/006102049.shtml
河姆渡文化·樓家橋遺址
樓家橋遺址位於浦陽江支系鳳桐江畔的諸暨次塢鎮樓家橋村。遺址依山臨江,受錢塘江潮位影響明顯,春夏多雨時節,潮水頂托,江水迴流倒灌,遺址常遭水淹,受澇嚴重。
1999年~2000年連續3期發掘,發掘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堆積厚2~4米,上部屬商周時期堆積,良渚文化遺存內涵不甚豐富,主體堆積的內涵具有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雙重性。一如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屬寧紹平原邊緣一樣,文化面貌也呈現邊緣的特徵,即這里是河姆渡文化分布的邊緣,也是馬家浜文化分布的邊緣地區,是兩個文化圈的重迭部分。出土陶器陶系以夾炭紅衣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陶器可明確區分為代表不同文化的兩組:A組,夾炭陶繩紋帶脊釜、單把缽等;B組,夾砂紅陶圓柱足鼎,腰沿釜、泥質紅陶喇叭圈足豆。A組器物胎質、器形到紋飾均與河姆渡文化的同類陶器相同;B組器物,尤其是帶扉棱圓柱足鼎、腰沿釜不見或很少見於河姆渡文化遺址,相反,在太湖流域的馬家浜文化中屢見不鮮。從兩種文化因素在該遺址所佔的比重的變化趨勢考察,B組器物所代表的馬家浜文化因素日益濃厚、強大。河姆渡文化在日漸衰落,這與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相互關系變化的大格局是一致的。該遺址出土的象牙仗端帽與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蠶紋象牙小盅完全一致。
http://www.zjol.com.cn/05culture/system/2006/08/14/007808291.shtml
② 從史前文物看,浙江的文明史有多久
從史前文物看,浙江的文明史有8000多年了。
一、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1、遺址的發現。1990年6月1日,蕭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經廣播電視大學蕭山分校學生提供線索,在湘湖區域的城廂磚瓦廠取土工地發現了一處史前遺址,由於遺址的位置處在古湘湖中的跨湖橋畔,就把遺址定名為「跨湖橋遺址」。很快,市文管辦將此事反映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月14日,省考古所派考古人員到遺址現場調查,決定對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並將發掘計劃報國家文物局審批。2、遺址的發掘跨湖橋遺址第一次考古發掘於1990年10月開始,至12月底結束。共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出土文物113件,並發現建築遺跡、灰坑等。經碳14年代數據測定,在8000-7000年間。第二次發掘在2001年5月到7月間進行。發掘面積3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人工栽培水稻等文化以及非常豐富的動物遺骨。此次發掘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三次發掘於2002年10開始,至12月結束。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還發現了獨木舟及相關遺跡。經碳14年代數據測定,獨木舟的年代在8000前左右,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獨木舟及相關遺跡。3、下孫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了實現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根據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基本要求,必須盡快找到與跨湖橋遺址同類型的遺址。蕭山博物館、省考古所於2002年6月起在蕭山境內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終於在2003年5月10日,在湘湖區域的下孫村發現了與跨湖橋同類型的遺址----下孫遺址,為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孫遺址保存有近5000平方米,於2002年5、6月間作了小范圍的拭掘。同年11月起進行正式發掘。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二、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問題,隨著下孫遺址的發現而具備了基本的條件。但為了使「文化」能成功命名,必須預告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跨湖橋》考古報告必須在命名大會前出版;二是事先必須得到考古界權威人士的認可。為此,《跨湖橋》考古報告於2004年12月初正式出版。在得到下孫遺址發現與發掘情況後,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嚴文明先生認為「跨湖橋文化」命名的時機已經成熟。2004年12月17日,跨湖橋文化被正式命名,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從此誕生。三、 跨湖橋文化的特徵跨湖橋遺址的年代早於河姆渡遺址,文化面貌獨樹一幟,不同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其他考古學文化,是一種新的發現。遺址內涵豐富,特徵明確,整體性強。除跨湖橋遺址外,還在附近地區發現下孫遺址。對照考古學文化的概念,可以認為,跨湖橋遺址與下孫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具備了獨立考古學文化的基本條件,所以被考古界命名為跨湖橋文化。跨湖橋文化的基本特徵反映在以下幾方面:器物特徵、建築特徵、獨木舟、經濟形態、藝術與宗教、環境因素等。 四、跨湖橋文化與周邊其他史前文化的關系跨湖橋遺址的文化面貌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令人驚嘆的成熟性與發展高度。這種文化是從何而來,是受什麼文化的影響,或者是延續與傳承何地的文化?這個迷底隨著最近考古的新發現,而逐步被揭開。但同時,跨湖橋文化的去向至今不明朗,與浙江乃至於長江下游地區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存在著何種聯系。 都值得深入的探討與研究。1、浦江上山文化,是否是跨湖橋文化的源頭?2、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是否受跨湖橋影響?3、馬家浜文化是否與跨湖橋文化有聯系。4、諸暨樓家橋遺址樓家角遺址早、中期含河姆渡文化的因素,但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作為經過正式發掘、離跨湖橋文化遺址距離最近、年代也最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卻未見有跨湖橋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典型器組合,還是動物形象的刻劃、堆塑裝飾,均不屬於跨湖橋文化傳統。5、其他遺址線索蕭山舜湖裡遺址,位於樓家橋遺址東北方約2公里處,內涵同樓家橋遺址。蕭山烏龜山遺址,位於跨湖橋遺址南約15公里處。遺址下層發現河姆度文化典型的夾炭繩紋有脊釜,年代距今約6500-6000年。蕭山金雞山遺址,位於跨湖橋遺址南10公里。遺址出土相當於河姆渡遺址二層的鼎、豆類陶器。年代距今約6000-5800年。另外在蕭山境內還發現相當於良渚文化的河庄蜀山、進化茅草山、所前金山等新石器時代末期遺址。關於跨湖橋文化的趨向仍然是一個尚待揭開的迷。五、跨湖橋文化命名的意義學術意義跨湖橋文化以其新穎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極具個性的文化特徵,給浙江乃至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類型及其相互間關系問題的認識,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以羅家角④層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址和以河姆渡④層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分別屬於錢塘江南北兩岸並行發展的兩支浙江境內最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已成為考古學界的共識。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徹底打破原來所認識的浙江史前文化的基本脈絡與格局,表明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絕非以前認識的那麼簡單,而應該是有多個源流譜系。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成為今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豐富的遺物中如獨木舟及相關遺跡反映的是當時的一種什麼狀況?是當時的船塢,還是製作獨木舟的作坊?其本身必然包涵著非常豐富的考古信息。又如陶器製作技術水平、骨角木器和石器、動物遺存以及多種遺跡現象所反映的經濟、社會生活內容、彩陶、黑陶等一些頗出意外的文化現象的源流等,都有著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跨湖橋文化」是繼 「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後,浙江省境內又一個新石器時期文化,而且是當時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又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是浙江境內當時發現的最早的一個史前考古學文化概念。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浙江及至長江下游的文明起源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對浙江的史前考古學研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起到浙江考古工作里程碑的作用。社會意義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標志著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的誕生。這是蕭山文物考古史上所取得的一項巨大成就,也是中國考古領域的一項新的突破。跨湖橋文化是我們的先民留給後人的非常寶貴的財富,也是當今浙江社會一筆難得的無形資產和極具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必將對推動蕭山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跨湖橋文化的命名,為蕭山的湘湖開發和建設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也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跨湖橋文化遺址顯示出蕭山乃至杭州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跨湖橋文化是開展歷史教育、鄉土史教育良好教材。也將對杭州市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文博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跨湖橋文化是蕭山極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一張歷史文化金名片。
③ 浙江有多少年歷史了
8000年。一、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1、遺址的發現。1990年6月1日,蕭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經廣播電視大學蕭山分校學生提供線索,在湘湖區域的城廂磚瓦廠取土工地發現了一處史前遺址,由於遺址的位置處在古湘湖中的跨湖橋畔,就把遺址定名為「跨湖橋遺址」。很快,市文管辦將此事反映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6月14日,省考古所派考古人員到遺址現場調查,決定對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並將發掘計劃報國家文物局審批。2、遺址的發掘跨湖橋遺址第一次考古發掘於1990年10月開始,至12月底結束。共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出土文物113件,並發現建築遺跡、灰坑等。經碳14年代數據測定,在8000-7000年間。第二次發掘在2001年5月到7月間進行。發掘面積3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人工栽培水稻等文化以及非常豐富的動物遺骨。此次發掘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三次發掘於2002年10開始,至12月結束。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角器。還發現了獨木舟及相關遺跡。經碳14年代數據測定,獨木舟的年代在8000前左右,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獨木舟及相關遺跡。3、下孫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為了實現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根據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基本要求,必須盡快找到與跨湖橋遺址同類型的遺址。蕭山博物館、省考古所於2002年6月起在蕭山境內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終於在2003年5月10日,在湘湖區域的下孫村發現了與跨湖橋同類型的遺址----下孫遺址,為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提供了重要依據。下孫遺址保存有近5000平方米,於2002年5、6月間作了小范圍的拭掘。同年11月起進行正式發掘。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二、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問題,隨著下孫遺址的發現而具備了基本的條件。但為了使「文化」能成功命名,必須預告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跨湖橋》考古報告必須在命名大會前出版;二是事先必須得到考古界權威人士的認可。為此,《跨湖橋》考古報告於2004年12月初正式出版。在得到下孫遺址發現與發掘情況後,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嚴文明先生認為「跨湖橋文化」命名的時機已經成熟。2004年12月17日,跨湖橋文化被正式命名,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從此誕生。三、 跨湖橋文化的特徵跨湖橋遺址的年代早於河姆渡遺址,文化面貌獨樹一幟,不同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其他考古學文化,是一種新的發現。遺址內涵豐富,特徵明確,整體性強。除跨湖橋遺址外,還在附近地區發現下孫遺址。對照考古學文化的概念,可以認為,跨湖橋遺址與下孫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具備了獨立考古學文化的基本條件,所以被考古界命名為跨湖橋文化。跨湖橋文化的基本特徵反映在以下幾方面:器物特徵、建築特徵、獨木舟、經濟形態、藝術與宗教、環境因素等。 四、跨湖橋文化與周邊其他史前文化的關系跨湖橋遺址的文化面貌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令人驚嘆的成熟性與發展高度。這種文化是從何而來,是受什麼文化的影響,或者是延續與傳承何地的文化?這個迷底隨著最近考古的新發現,而逐步被揭開。但同時,跨湖橋文化的去向至今不明朗,與浙江乃至於長江下游地區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存在著何種聯系。 都值得深入的探討與研究。1、浦江上山文化,是否是跨湖橋文化的源頭?2、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是否受跨湖橋影響?3、馬家浜文化是否與跨湖橋文化有聯系。4、諸暨樓家橋遺址樓家角遺址早、中期含河姆渡文化的因素,但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作為經過正式發掘、離跨湖橋文化遺址距離最近、年代也最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卻未見有跨湖橋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典型器組合,還是動物形象的刻劃、堆塑裝飾,均不屬於跨湖橋文化傳統。5、其他遺址線索蕭山舜湖裡遺址,位於樓家橋遺址東北方約2公里處,內涵同樓家橋遺址。蕭山烏龜山遺址,位於跨湖橋遺址南約15公里處。遺址下層發現河姆度文化典型的夾炭繩紋有脊釜,年代距今約6500-6000年。蕭山金雞山遺址,位於跨湖橋遺址南10公里。遺址出土相當於河姆渡遺址二層的鼎、豆類陶器。年代距今約6000-5800年。另外在蕭山境內還發現相當於良渚文化的河庄蜀山、進化茅草山、所前金山等新石器時代末期遺址。關於跨湖橋文化的趨向仍然是一個尚待揭開的迷。五、跨湖橋文化命名的意義學術意義跨湖橋文化以其新穎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極具個性的文化特徵,給浙江乃至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類型及其相互間關系問題的認識,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以羅家角④層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址和以河姆渡④層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址,分別屬於錢塘江南北兩岸並行發展的兩支浙江境內最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已成為考古學界的共識。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徹底打破原來所認識的浙江史前文化的基本脈絡與格局,表明浙江境內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絕非以前認識的那麼簡單,而應該是有多個源流譜系。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成為今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豐富的遺物中如獨木舟及相關遺跡反映的是當時的一種什麼狀況?是當時的船塢,還是製作獨木舟的作坊?其本身必然包涵著非常豐富的考古信息。又如陶器製作技術水平、骨角木器和石器、動物遺存以及多種遺跡現象所反映的經濟、社會生活內容、彩陶、黑陶等一些頗出意外的文化現象的源流等,都有著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跨湖橋文化」是繼 「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後,浙江省境內又一個新石器時期文化,而且是當時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又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是浙江境內當時發現的最早的一個史前考古學文化概念。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浙江及至長江下游的文明起源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對浙江的史前考古學研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起到浙江考古工作里程碑的作用。社會意義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標志著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的誕生。這是蕭山文物考古史上所取得的一項巨大成就,也是中國考古領域的一項新的突破。跨湖橋文化是我們的先民留給後人的非常寶貴的財富,也是當今浙江社會一筆難得的無形資產和極具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跨湖橋文化的命名,必將對推動蕭山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與跨湖橋文化的命名,為蕭山的湘湖開發和建設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也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旅遊資源。跨湖橋文化遺址顯示出蕭山乃至杭州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跨湖橋文化是開展歷史教育、鄉土史教育良好教材。也將對杭州市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文博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跨湖橋文化是蕭山極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一張歷史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