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游記師徒四人,需要裁掉一個人,你會選誰
選沙僧,因為沙僧沒怎麼打妖怪,一遇到事情就問大師兄怎麼辦。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中外學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從文本的基本性質和藝術總體上判斷,《西遊記》是一部宗教與神話、迷信與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漢族民間文學文本,是一個經歷漫長歷史時間的集體創作和最後的個體加工的文本形式。它折射出先秦軸心文化衰微後華夏哲思的遞減式沒落和價值大廈坍塌後生活世界的混沌畫面和世俗化的享樂圖景。對於儒道釋三種價值體系的喜劇化的嘲笑和反諷,凸顯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晚期,隨著商品經濟萌芽和漸次,主流意識形態的解構和精神信仰的潰滅。《西遊記》建構的神話世界,宗教隱喻著對於精神和心理的極權統治,被演繹成為皇權的象徵。於是皇權意識和神話思維在宗教化的藝術文本里合乎邏輯地結盟,誕生出一種宗教政治和政治化的宗教模式。
《西遊記》呈現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極權——皇權和神權,生存主體無論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於政權和宗教的二重宰制,在心理結構上集體無意識匍匐於皇帝和佛祖的腳下。顯然,《西遊記》的文本散發著與生俱來的國民奴性氣味。即使是作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終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徵高高在上統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②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全面人物性格品質點評。
大智大勇,有情有義,有赤子之心;
學術一點兒的話,包括人性、猴性、神性三大方面。
③ 西遊記的語言品析
1、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2、在人物描寫上將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是造成《西遊記》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謂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謂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會性;所謂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動物屬性。《西遊記》展現了一個神化了的動物世界,同時又熔鑄進社會生活的內容。

(3)品評西遊記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主要內容: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④ 西遊記第二回句子評析
讀完第二章後,我的來感觸有如下幾點源:1)為了自己樹立的明確目標要堅持不懈;2)要認清自己的比較優勢,從比較優勢中尋找到自己的目標,然後再去努力;3)知恩圖報,尊師重道是人之根本。 孫悟空為了能「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漂洋過海,登界遊方十數個年頭,其中所吃之苦自不必說。任何事情若想成功不付出辛苦是萬萬不行的,這自是世人皆知的,大多數人為了自己的目標也會有所努力的。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著眾多的艱難與誘惑,能始終堅持自己最初的目標不放棄,始終為了這個目標努力奮斗的卻極為稀少。也就是所謂的聖人立長志,凡人常立志。 孫悟空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長生不老,躲過閻君之難」,他也是一如繼往的向著他的目標努力。在求仙過程中,他開始訪了無數的地方都沒有訪到仙家,如果他中途放棄或者改個目標,學寫武術就算了,也就不會最終學得仙道。就在他拜了菩提祖師為師後,祖師問他要學什麼道時,他也是非能長生者不學,甚至不惜惹怒師傅。孫悟空可以堅持自己的志向不妥協,可以為了自己的志向奮斗終身,他的執著是眾人所不能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⑤ 品論西遊記的語言
《西遊記》的語言特色是書以生動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詼諧的筆調,怡神悅目、啟迪心志,一直被人們所喜歡,所贊美。全書充滿著喜劇色彩和詼諧性,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豐富了作品的藝術格調。
當然了,看過西遊記的人,不論是書還是電視,都會發現西遊記的劇情是非常有幽默感的,當然說到幽默,大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豬八戒,呵呵,他可是這部書中最幽默、最搞笑的角色了。明明自己自告奮勇,自願去尋山,去開路,可走到一般卻說:「別的和尚都修得正果,就讓我來尋山么!真是晦氣啊,不如我先在這里睡一覺,等會兒回去就含糊得回答師傅,說已尋完了。」接著就躺在地上打起了呼嚕。這下可慘了,被擔心而跟來的孫悟空聽見了,哈哈,真是可憐啊,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豬八戒被孫悟空整得半死,就差沒在師傅面前揭穿了
另一方面是冷嘲熱諷,借其中的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諷刺封建社會。第十一回,唐王入冥的故事中,怨魂索命的呼聲,揭穿了封建帝王「受命於天」的謊言,嘲諷了封建社會殘酷的王位之爭和糾纏整個社會的人情惡俗。第六十九回中,朱紫國王哀求悟空救出皇後,並願以王位相讓,八戒就在旁邊大笑道:「這皇帝失了體統,怎麼為著老婆,就不要江山,跪著和尚。」其嘲諷詼諧而深刻。在師徒四人到達西天時,作者還把普渡眾生的佛祖如來寫成了一個貪求「人事」的俗夫。作品中作者撕去了封建帝王莊嚴神聖的外衣,抹去佛祖天尊頭上聖潔的光環,暴露人間世情的虛偽丑惡。
此外,全書總以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動作來描寫,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總之,西遊記獨具特色,它的社會批判、世情調侃、人物塑造、敘事,描寫無不帶有強烈的詼諧色彩。因而使《西遊記》得以和《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並舉
⑥ 西遊記一到七回的含英咀華(品位評某個情節,分析某個人物,揣摩思想內容)
第一回 靈根抄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西遊記》前七回主要寫的是孫悟空的出生,大鬧龍宮、天宮,任弼馬溫,鬧蟠桃會,闖兜率宮,最後被佛祖壓在五行山下。
⑦ 《西遊記》品評人物孫悟空,寫出孫悟空的性格,要舉例說明。快點啊!
孫悟空是一個來愛憎分源明、有膽有識,如:他三借芭蕉扇,熄滅了火焰山的大火,既開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當地人民的困苦。他對唐僧總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盡委屈,對取經的事仍然竭忠盡力,對唐僧也一如既往地愛護關心。對豬八戒,他雖然不時挖苦諷刺,有時也捉弄一番,卻是善意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取經隊伍團結。可是他對害人的妖精,卻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時,盡管唐僧念緊箍咒使他頭痛難忍,甚至用斷絕師徒情義的手段來阻止,仍然動搖不了他除惡務盡的決心
勇於斗爭、堅忍不拔,有著頑強的,如:他在西天取經路上面對重重困難,頑強不屈,百折不回,直到最後勝利。紅孩兒的三昧真火,燒的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擻精神,強行索戰。。。。。
⑧ 於丹講《論語》,易中天品《三國》劉心武說《紅樓》那麼為什麼沒人評《西遊記》呢
或許是他們虛榮心作祟,壓根瞧不起西遊記吧,為了當個學者智者,就有於丹講《論語》,易中天品《三國》劉心武說《紅樓》了。
⑨ 為何說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
少不看西遊,因為《西遊記》並不只是像降妖除魔的故事那樣簡單,孫悟空只是《西遊記》中的一個角色,唐僧師徒每個人,無論是憨厚的沙僧還是貪吃貪玩的豬八戒,都是從單純的個人主義,成長為成熟的社會一分子的精彩案例。
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少年人是不能理會《西遊記》里的這些含義的。故有少不看西遊之說。

老不看三國,是因為《三國演義》里的陰謀詭計,雖然是社會人士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取發展的手段,但陰謀畢竟是陰謀,不會成為社會的運行法則。
有過社會經歷的人,經過爾虞我詐的幾十年闖盪,能夠看透那些陰謀和手段,所謂的金錢和權力,能夠看破那不過是過眼雲煙,計謀無用,因此也沒有必要去看。
(9)品評西遊記擴展閱讀:
三國是從整個大的角度出發,裡面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極為復雜。而且裡面充滿著陰謀詭計,明爭暗鬥。可以說人與人之間的所有事情,三國人物中都能包括下去。人到老了,看事情也就透徹了,看三國,也就看得更清了。
西遊記的整體氛圍是壓抑的,因為孫悟空取經路上的緊箍咒一直帶著,男人本就應該像孫悟空大鬧天宮般,無所畏懼的去闖盪江湖,拼搏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