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什麼遺址
❶ 金沙遺址原來是古代的一個城還是什麼叫什麼名字
金沙遺址是成都平原繼三星堆之後的又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商末至西周時期古蜀國的都邑所在,它與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遺址、戰國船棺遺址共同勾勒了古蜀文明從起源、發展到消亡的大體過程,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❷ 號稱「中國第一城」是什麼遺址
良渚古城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城址,又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城址,堪稱「中華第一城」。
❸ 臨安城遺址的介紹
臨安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東麓宋城路一帶,建於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在元代毀於大火。臨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總面積約10000餘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圍牆、門址等組成。有三座城門,城內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南宋皇城在布局上開創了「南宮北市」的先河。宋以前,中國古代國都布局主要有兩種:一是皇宮在北、民居在南,如唐代長安;二是皇宮置於城市中間,周圍散布民居,如北宋汴梁。而南宋的杭州,皇宮在南、民居、市集在北可供城市發展的主要用地在吳山以北,把皇宮放在南部,為城市北部發展留出了足夠空間。2002年為保護皇城北牆這一遺跡,杭州市園文局在殘存的夯土城牆周圍圍置了鐵柵欄。皇城東牆城牆現為民居覆蓋。皇城南牆大部分與宋城路平行,目前地表已不見城牆遺跡。臨安城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過考古發掘弄清格局後,對主要基址施行保護措施後進行展示,並在地面通過景觀設計表現宮殿格局。遺址展示區包括以宮殿為中心的展示區、以西門為核心的展示區、以和寧門為代表的廣場區、東宮與後苑的綠化休閑區等。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❹ 魯蘭城遺址有什麼故事
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國王魯國公為防禦外來侵略,在魯國南面設立城池進行防衛(現在魯是山東省的簡稱)。魯國公派自己的女兒,姓魯,名灡,進行防守,故該城就叫魯灡城。魯灡城又稱魯南城(因為在魯國的南端)。又稱母城,是魯國公女兒魯娘娘駐守的城;魯娘娘有兩個兒子分別駐守在現在白塔埠鎮的城後城和橫溝鄉的羅庄城;三個城堡遙相呼應。有一天魯娘娘為了試探兩個兒子是否聽從自己的命令,在城頭上點起了狼煙(據說是用狼糞曬干焚燒產生的煙霧,古人往往以次發出戰爭求救信號)。兩個兒子見到母城狼煙四起,立即帶兵趕到母城,見到沒有戰事,問母親是怎麼回事,母親說是試探一下,看你們聽不聽命令。兩個兒子一笑了之,各回自己的城池。三天以後,敵人果真來攻打母城,魯娘娘再燒狼煙,發出戰事求救信號。兩個兒子發現狼煙,均認為是母親試探自己,都沒有出兵。魯蘭城池失守,地塌土平。魯蘭城的三個城池均成為三座泥土堆至今,而城後城、羅庄城完好無損。
❺ 遵化城這座西古城遺址的名字由來是什麼
遵化城是一個坐落在中國的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的中央,而遵化城的西古城又稱為大安城。這座古城興建於唐朝,歷史上在防禦作戰,保衛國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個名字的由來與我們一位非常熟悉的三國時期蜀國的重要開國功臣之一的諸葛亮,諸葛孔明有關,與諸葛亮在這個城池布置的陣法有關。
中國的城池的取名歷史大多與風水,名字本身的祥瑞,歷史人物相關。遵化城這座西古城取名為大安,無非是對未來,對平穩安定的嚮往,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美好的祝願,也是一個國家對於美好的祝願。
❻ 洛陽城的各朝代遺址
主詞條:二里頭遺址
夏代洛陽稱斟鄩,其遺址在今洛陽市東。二里頭遺址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二里頭遺址發掘確認的宮城面積為10.8萬平方米,中心區道路縱橫交錯,宮牆基址方正有矩,建築基群排列有序,這些都表明了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創了中國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把雙輪車的發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該遺址的宮殿發掘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主詞條:西亳
西亳,洛陽古稱,又作亳,商朝的立國之都,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偃師商城遺址。商湯滅夏後,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
1984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隊在河南偃師縣城西發現了一處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規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條叫「屍鄉」的溝橫穿城址。經過對考古發掘資料和古文獻的研究,初步斷定這座古城址就是商湯所都的「西亳」。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西距漢魏洛陽故城約10公里,西南距夏都斟鄩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古城遺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經過15年的勘察、發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兩面較直,北垣東段向東南斜收,為避開城址東南一個陂池,東垣中段偏南部位的牆體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牆南北最長1700餘米,東西最寬1200餘米,南端僅寬740米。可確認的城門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東、西垣對應部位各2座。
小城位於大城西南部,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40米。牆寬6~7米。其南牆、西牆和東牆的南段同大城城牆重合,大城西牆北段、北城牆全部、東城牆的大部則為新建。宮城位於小城縱向軸線偏南部位,面積約4萬平方米,四周有寬約2米的宮牆。宮殿建築群密集分布於宮城的中、南部。現已發掘的有4號、5號、6號、2號、7號等宮殿建築。
洛陽偃師商城是商滅夏後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標。國家有關部門已投資在此建設商城遺址公園。 主詞條:成周、王城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營建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後成為國都。春秋稱王城。城址在今洛陽市區王城公園一帶。據1954年勘查,平面長方形,東西2800米,南北3700米,城牆為夯築。東城門名鼎門,為滅殷後九鼎遷入之門。 主詞條: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周、漢、曹魏、西晉、北魏都城。現存遺址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世界文化遺產。故城位於今洛陽市區城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處,伊洛平原中心地區,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
西周初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秦為三川郡。西漢劉邦初都於此,後遷關中。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陽為雒陽。其後曹魏定都時復改為洛陽。西晉亦以此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遷都於此。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在今洛陽市區處建東京城,故城遂淪為廢墟。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周漢晉魏風雲際會,40餘位帝王之家,是中國古代到中世紀的社會形態及文化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羅馬帝國與古中國的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來到了漢魏洛陽故城中,這座城市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歐洲的過程。北宋時期,文學家司馬光路過漢魏故城時,面對對這座城市悠遠、輝煌的歷史曾經發出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概嘆。
漢晉洛陽城
在周公所建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秦、西漢、新莽皆在此置宮室。東漢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建都於此,歷經165年,十一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挾獻帝西遷,洛陽宮廟官府民家被燒毀。曹魏黃初元年(220)於東漢舊城建都,西晉時亦都於此。永嘉之亂後洛陽再度毀於兵燹。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對漢魏故城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與擴建,至宣武帝時建成規模宏偉的北魏洛陽城。東魏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拆毀洛陽宮殿。元象元年(538)在東、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陽城化為廢墟。漢魏洛陽城遺址在洛陽市區東15千米處。1962年起進行勘察與發掘。漢魏洛陽城平面近於長方形,南北約合漢代九里,東西約合漢代六里,俗稱「九六城」。東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毀於洛水。周長約13千米。共設12個城門 ,東西各3門,北有2門,南面4門。城內主要街道縱橫交錯,共24段,寬20~40米不等,均3道並行,公卿尚書等走中道,一般行人走左右道。城內有南北二宮,中間有復道相連。南宮始建於秦,東漢時為朝賀議政之所,平面長方形,中軸線上排列著卻非、崇德、中德、千秋萬歲、平朔五殿。北宮建於東漢明帝時,大於南宮,為皇帝嬪妃寢居之處,宮內德陽殿規模宏偉,可容萬人。太倉、武庫建在城東北隅。南宮西北有金市,南郊有南市,東郊有馬市。城南建有明堂、辟雍、靈台、太學。曹魏時在洛陽城西北角興建了三座南北相連的小城 ,名叫「金墉」,中有門道相通。又在洛陽城西、北兩壁及金墉城外側增築馬面,以加強防衛。金墉城為軍事制高點,西晉永嘉之亂時,成為交戰雙方必爭之地。
北魏洛陽城
北魏遷洛後,在金墉城南的洛陽西垣上增開承明門,廢漢魏以來南宮,將宮苑集中於城中部以北。北魏宮城在城北部偏西,平面長方形,正殿太極殿位於宮城中部。宮城東有太倉、洛陽地方官署等,西有馬廄、武庫、寺院。宮城南門閶闔門正對南北主幹道銅駝街,社稷、宗廟、中央衙署等分布在大街兩側,著名的永寧寺(見永寧寺遺址)在大街西側。景明二年(501),以漢魏洛陽城為內城,修建了巨大的外郭城。
郭城范圍內劃分為320個方形的坊,東漢以來的洛陽城,經北魏重建,僅作為其內城,它的外圍還築有郭城。郭城內布置有320個方塊形的「里坊」。 坊四面築牆,每面開一門,設門吏,每日定時啟閉里門,具有軍事管制性質。工商業區在郭城之中,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晚期,佛教昌盛,洛陽城內建寺1367所,列剎相望。 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規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變了兩漢以來宮殿區占據都城主要空間的傳統,對北齊、隋、唐的都城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 隋大業元年(605)營建東都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抵伊闕之口,洛水貫穿其間。唐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廢隋皇泰主自立,在洛陽稱帝。武德四年唐平王世充,毀洛陽宮闕,廢隋東都。至顯慶二年(657)恢復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建都神都。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復位,復稱東都。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等先後在洛陽稱帝,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坊市皆空 。天復三年(903)昭宗遷都洛陽,曾修繕城郭宮室。五代時梁、唐、晉以洛陽為都,沿用此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陽城毀於戰亂。隋唐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市區及近郊,1954年起進行勘查發掘。 郭城平面接近長方形,周長約28千米。設8個城門,東、南各3門,北面2門,西面無門。宮城位於郭城西北角,平面近似長方形。城垣夯築,內外包磚。城中發現有大片夯土基址,發掘出武則天明堂遺跡。東宮在宮城之東。皇城繞宮城東西南三面修築。宮城北部有曜儀,圓璧二城。皇城之東又有東城,東城之北有儲存糧食的含嘉倉城。
郭城內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劃分成若干方形或長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門的定鼎門大街寬121米,為全城最寬的街道,其餘連接城門的街道寬41~59米。里坊有坊牆,四面設門,內設十字街。據考證,洛水北有28個坊、1個市,洛水南有81個坊、2個市,共109個坊 、3個市.洛陽城的工商業區在隋唐之際有所變動:隋代的豐都市至唐代名南市;通遠市代名北市、大同市代名西市。隋代曾在郭城西建西苑,唐乾封年間又在禁苑之東,皇城西南建上陽宮,高宗晚年及武則天時期為聽政之所。
定鼎門遺址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發掘工作結束。據參加發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負責人介紹,隋唐洛陽城定鼎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沿用時間最長的中國古代都城城門。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繼續沿用為都城。 五代至宋,隋唐洛陽城曾一度作為陪都,稱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主要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組成,定鼎門為外郭城的正門。
史料記載,定鼎門正式啟用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以後,該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郭城正門,其作為郭城正南門的時間長達530年。
這一記載得到了此次考古發掘的證實。發掘顯示,定鼎門城門建築可分為5期至6期,最早建築為隋代,最晚的為北宋末年,說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間,定鼎門一直在使用。定鼎門遺址發掘總面積達到7000平方米,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3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目 前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中國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洛陽市將在確保文物安全的情況下,依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成果,對定鼎門進行原址展示,再現定鼎門在鼎盛時期的恢宏氣勢。
明堂遺址
主詞條:明堂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天堂遺址
主詞條:天堂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天堂基址僅存台基基礎,其東面與宮城西步廊相連,北面與東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磚鋪散水並有寬4.33米的東西向步廊與其他建築相連。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台基中心為石砌圓形坑,其外有兩周柱礎石、一周夯土基礎和一周碎石塊建築基礎。柱礎石兩圈,內圈礎石12個,外圈礎石20個,礎石為四塊青石拼合而成,並為由一層夯土、一層礎石層層疊加而成。夯土基礎一周寬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礎一周,為由殘石塊組成的圈形帶狀建築基礎,寬約0.5米。
金明洛陽城 金正大元年(1224)以洛陽為中京,在隋唐洛陽城的東城舊基上築新城,規模只有隋唐東都 城的1/20 。明洪武六年(1373)在金元城基礎上築磚城,挖壕塹。其平面為正方形,邊長1400米,四面各設一門。該城即今天的洛陽老城。
❼ 潼關城的遺址是怎樣的
後來清代向准抄所修襲《續潼關縣志》記載:潼關古城在上南門外塬上……今其遺址尚存。
向准所說的上南門是潼關東南半塬上的南門。潼關縣南遷至吳村後,原潼關縣城後來改稱為港口。後來東漢時期的潼關城只有南牆和北牆,根本沒有東牆和西牆,但是沒人知道為什麼。後經過考察認為,潼關城東臨原望溝,西臨禁溝及潼谷,兩溝深塹壁立,可見東漢潼關城的東西兩側以深塹為牆,所以就沒有築東、西兩面城牆。由於水土流失,城牆兩端局部崩塌於溝內,從兩端可見崩塌的殘跡。
❽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哪裡,意義是什麼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位於我國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建於內605年,一直沿用至容北宋末年,歷時500多年。作為我國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陽城見證了我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影響到東亞各國。隋唐洛陽城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❾ 隋唐城遺址具體指什麼
隋唐洛陽城遺址,是中國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南望龍門,北依邙山,東逾瀍水,西至澗河,洛水橫貫其間。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以及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宮城、皇城、郭城、東城、含嘉倉城、上陽宮、西苑、離宮等8部分組成,佔地47平方公里。
❿ 敖東城遺址的介紹
敖東城在敦化市東南角,臨牡丹江。為渤海國都城,是其建國初之政治版、經濟、文化中權心。唐代以後,族粟末部為主體,結合部分高句麗人於聖歷元年(698年)建立振國(亦稱震國)。先天二年(713年),大柞蒙受唐封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統治地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始稱渤海,定都於此。天寶末,三世文王大欽茂遷都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縣東京城)。全盛時「地方五千里」,史稱「海東盛國」。文化制度,仿擬唐朝.渤海與中原的關系極為密切,先後130餘次派人到長安,唐也十數次派人赴渤海。渤海王子和貴族子弟紛紛至中原學習。詩人溫庭筠有《送渤海王子歸國》詩:「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區。九門風月好,回首即天涯。」
城垣土築,有內、外城。內城方形,外城長方形。向西有通往扶余府(今農安一帶)的道路,向東有連結東京城的衢道。交通連結方便,足以證明渤海王國與中原交往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