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雞吃米圖片
Ⅰ 西游記中是在哪個國家,幫忙求雨,玉帝讓雞吃完米,狗添完面,鐵鏈被燒斷才給降雨的啊
鳳仙郡
Ⅱ 一張西遊記的圖片!!知道的告訴下!謝謝
根據小說《悟空傳》畫的幾張圖片,小說還比較好看的,比較另類,聽說要出漫畫,貌似還沒有
Ⅲ 西遊記里的「經」長什麼樣
河西走廊《西遊記》故事原型再探
作者:楊國學 文章來源:《河西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內容摘要:從唐玄奘取經的真人真事到神怪小說《西遊記》問世,故事幾經演變。基本趨勢是越變越幻,史無稽考。故其故事原型多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流播於民間。其中一部分故事原型集中在玄奘取經時所經過的古絲綢之路中段的河西走廊。內容涉及到人物、地理、自然現象等許多方面。通過辨析這類故事,可以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看到其與《西遊記》部分情節千絲萬縷的聯系。
關鍵詞:河西走廊 唐僧取經 《西遊記》 故事原型
從大唐貞觀年間玄奘法師赴天竺取經,到明中葉《西遊記》問世,故事演變歷經真人真事、詩話、雜劇、長篇小說四個階段約800年歷史,取經人物由少到多,取經故事由單純到復雜,由歷史真實到誕幻詭譎。基本趨勢是越變越幻,正史、方誌無所稽考,所以其原型故事只可能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流播於民間。在古絲綢之路中段的河西走廊,民間流傳著大量取經故事。從這類故事中,能夠看到它們與《西遊記》中部分故事情節的聯系,因此,或許可以說,這類故事可能就是《西遊記》部分情節的原型。
一、反映人物來歷的故事原型
1、「石頭坷垃里蹦出來的」野人與美猴王
在河西走廊的許多地方,民間有一種在特定情景下專用的俗語:「難道你(我)是石頭坷垃里蹦出來的?」第二人稱的句子一般用於孤兒出身的年輕人或兒童,當他說不清自己身世的時候,別人會這樣問;第一人稱的句子常常出現在一個年輕人或兒童認為自己受到父母親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他會向父母親提出這樣的「抗議」,意思是「難道我不是你們生的」?句中的「石頭坷垃」指石頭堆。那末,這句話源於何事呢?原來,它與孫猴子的出世有點瓜葛。當地傳說,西王母巡遊天下路過南山(指祁連山)時,因一時睏乏,便坐在一塊大麻子石(一種白灰紅黑間雜的花崗岩)上小憩。因當日正值西王母月經來潮,不知不覺中在巨石頂上滲進了些許經血。日久天長,這塊巨石孕育成了一個胎胞,五百年後,胎胞發育成熟,巨石列開,「蹦」出了一個石猴。「石頭坷垃里蹦出來的」這句話就出自這個故事傳說,意為無父無母的野人。而《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講述美猴王出世,說是東勝神州傲來國有座花果山,花果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有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具備,四肢皆全。」[1]
顯然,南山石猴的來歷和《西遊記》中的美猴王幾乎如出一轍。只是南山石猴憑西王母的經血孕育成形,屬於有母無父之類。那麼,西王母的經血為什麼孕育出的是一個猴呢?這就與西王母的種屬有一定關系了。據《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2];肖兵先生認為上古神話中的西王母是猴神:「《山海經·西山經》里的西王母如人而有豹尾,蓬發戴勝(猿猴額部叢毛的誇張)、虎齒(猿猴有利牙)、善嘯(猿啼),分明是西戎族女性巫酋扮演作猿猴祖先的樣子。」「戎,或是狨(金絲猴)的省文,有狨,簡狄之族,疑亦以猿猴為圖騰。鬼方屬於西戎集團。鬼頭之『田』讀音即與狒同。鬼原來是禺屬,是猿猴的意思。」[3]
說來巧得很,《西遊記》第五回,王母娘娘隆重招待各路神仙的盛大宴會名叫「蟠桃會」,宴會上檔次最高的一道菜是九千年才能一熟的蟠桃。而天生好吃桃子的孫猴子正巧被哄上天去看守蟠桃園,他竟將先熟的蟠桃吃了個精光。這條不被人們所注意的線索正好說明,由西王母演化而來的王母娘娘和孫悟空一樣,也是一位嗜桃的角色。這種生活習性方面的嗜好,正好可以拿來做一個西王母與石猴屬於同類的佐證。以此推論,西王母的後代是個猴子,就不足為怪了;從石頭坷拉里蹦出,自然是個石猴。花果山的石猴因勇探水簾洞而被群猴擁戴為「美猴王」,這一點又或多或少地透漏了一個不易為人們覺察的信息——石猴身上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可是,這一切王母娘娘全然不知,她不知道自己在人間還有一個「兒子」。話說回來,即使她知道有這么回事,也斷然不會承認的。因為石猴生於下界而且不知父母是誰,尊貴勝過天後的王母娘娘怎麼會無夫、無分娩而生子,又怎麼會生在下界而且是個石猴?所以,天庭只能認定這個身份不明的下界石猴為「妖仙」。
總之,《西遊記》中的美猴王,與上述傳奇中之石猴都出生於石頭則一,但美猴王是由「天真地秀,日精月華」孕育而成,是地地道道的「感天地而生」,其血緣關系中完全沒有猴子的成分。假如要追根溯源的話,美猴王出世的故事原型似乎與絲綢之路上石猴的傳奇故事以及由此濃縮而成的「石頭坷垃里蹦出來的」俗語來源有著更加密切的關系。
2、玄奘辭退石槃陀與聖僧恨逐美猴王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玄奘西行至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鎖陽城遺址),收西域胡人石槃陀為徒後,按照州吏李昌的指點,夜渡葫蘆河,准備偷度玉門關,繼續西行。當他們過了葫蘆河休息時,石槃陀曾拔刀向玄奘走去,走了十來步又退了回去。次日黎明,玄奘叫醒石槃陀准備出發。石槃陀這才說出了他的心事:「弟子將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處被覺,即是人,不如歸還,用為安穩。」[4]玄奘表示決不退縮。石槃陀又拔刀向玄奘逼來,玄奘一步不退,讓他獨自返回。
石槃陀起初信誓旦旦,自願擔當玄奘向導。但即使能順利偷度玉門關,橫在他們面前的將是亡之海莫賀延磧(八百里流沙),幾天來擔驚受怕,使石盤陀對路途的險惡——官軍的截捕和即將穿越的無邊無際的大漠和遮天蔽日的沙暴異常恐懼,於是他一度心生歹念,持刀脅迫玄奘返回。由於玄奘的崇高威望,他又下不了手,玄奘知他只是畏懼前路艱險,便好言撫慰,勸其返回。石陀愧悔交加,離玄奘而去。後來《西遊記》成書後,我們還是能夠從中看到這一細節的影子。在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中,剛被唐僧從五行山下救出的孫悟空,打殺了六個剪徑的強盜,唐僧斥責他凶頑而不守慈悲信條,一生自尊要強「受不得氣」的孫悟空便架起筋斗雲離三藏而去。經東海龍王和觀音菩薩勸導,他又回到了唐僧身邊,並被騙戴上了緊箍咒。當唐僧念動咒語時,孫悟空便頭痛欲裂,口裡答應:「聽教了」,「心上還懷不善,把那針兒幌一幌,碗來粗細,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長老口中又念了兩三遍,這猴子跌倒在地,丟了鐵棒,不能舉手」。至第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一節,因孫悟空三次打白骨精變化的人形,被肉眼凡胎的唐僧驅逐了回去。這段情節,想來與玄奘取經時在葫蘆河邊幾遭新收的弟子石槃陀暗算和玄奘辭退石槃陀的故事多少還是有些聯系。換言之,石槃陀曾欲加害玄奘和玄奘辭退石槃陀的歷史故事,經過幾百年的口耳相傳,可能最後演變成了《西遊記》第十四回中孫悟空不服管束,想棒打三藏和第二十七回被逐的故事情節。
二、顯現山川地理的故事原型
1、河西瑤池與王母瑤池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天下的「瑤池」多了起來,據不完全統計,大概青島嶗山有「瑤池」,甘肅酒泉有「瑤池」,敦煌因了「青鳥」的澤惠,三危山下的月牙泉也被稱為「瑤池」,新疆更是當仁不讓地在著名的高山湖泊天池邊上立了一塊刻有「瑤池」字樣的石碑,並且一年一度堂而皇之地為西王母慶祝著誕辰。
據《列子·周穆王》雲,西周王朝鞏固以後,周穆王便「乘八駿之車,率六師之眾以西巡狩」 [5]。曾「宿於昆侖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於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詔後世。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 [6]。《括地誌》雲:「昆侖山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7]《十六國春秋》載,前涼張駿時期的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指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8] 「考之屬於酒泉南山而地處今酒泉市東南30多公里的紅山一帶,石紅、土紅、水也紅,故名紅山,如此則上引《列子》所說「昆侖之阿,赤水之陽」與《括地誌》和《十六國春秋》所載完全吻合。由此可見,西王母可能是在今酒泉紅山鄉的觀山河口接待周穆王的。」[9]上述古籍中都有關於西王母的記載,看來她是游牧於昆侖山一帶的部落女酋長。漢以後的一些神話傳說中,西王母與漢武帝似乎有些不清白。她有一位名曰「青鳥」的信使,住在今敦煌市境內的三危山上。
以上材料告訴我們,《西遊記》中王母娘娘和她的居所「瑤池」,原本與古絲綢之路也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
2、莫賀延磧與八百里流沙
《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中,觀音攜弟子木叉迤邐東行,在福陵山點化豬八戒後,不一日至流沙河邊,被一惡魔攔住去路。當木吒與流沙河妖魔惡戰時,觀音菩薩停下雲步,駐足觀看,只見那流沙河:「東連沙磧,西抵諸蕃,南達烏戈,北通韃靼。經過有八百里遙,上下有千萬里遠。水流一似地翻身,浪滾卻如山聳背,洋洋浩浩,漠漠茫茫,十里謠聞萬丈洪。」因為觀音菩薩是空中鳥瞰,所以看上去波翻浪涌,洪水滔滔,實際上,那就是沙流如海,沙浪如山,浩瀚無垠的莫賀延磧,號稱八百里流沙。關於這八百里流沙,在(梁)慧皎《高僧傳·法顯傳》中作如是描繪:「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准東西,望人骨以標行路耳。」[10]《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雲:「莫賀延磧,八百餘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後銀水草。」當年玄奘穿越時,「四顧茫然,人馬俱絕。夜則妖魅縈火,煽若繁星,晝則黯風攘沙,散如時雨。」[11]《西遊記》中出於刻畫沙和尚形象的需要,對八百里流沙作了藝術處理,使之成了一條有八百里遙,浪滾如山,深不見底的天塹害河。玄奘穿越大漠時腦子里曾經出現的「妖鬼」幻覺,便是沙悟凈的原型,他脖子里掛的那一串骷髏項鏈,實為葬身沙海但尚未被沙浪掩埋的部分者的頭蓋骨被作家加工而成。
3、張掖黑河與與黑河妖孽
《西遊記》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寫唐僧師徒四眾經歷了火雲洞之災,行經月余,前面一條河流「黑水滔天,馬不能進」。那水「層層濃浪翻烏潦,迭迭渾波卷黑油。近觀不照人身影,遠望難尋樹木形。滾滾一地墨,滔滔千里灰。水墨浮來如積炭,浪花飄起似煤翻。人生皆有相逢處,誰見西方黑水河!」
在河西走廊中段,發源於祁連山冰川的黑河是灌溉張掖沃土和內蒙古西部草原的重要內陸河流。相傳,唐僧取經路過黑河時,天氣驟變,下起了冷子(冰雹)。大聖趕緊叫師父找地方躲躲,他一個跟頭翻到北山頂上,手搭涼棚四下里一看,只見從山中一個黑洞里噴出一股股陰風,捲起黑河水,直往唐僧他們的頭上潑撤。這時一位老人來到面前,他對大聖說:「佛家止步,這是無底洞,有進沒有出。洞中有個老魔,這幾天正在發怒。要吃七七四十九頭牛羊。」大聖說:「我們是到西天取經的和尚,哪來牛羊」老人提起小銅鑼一敲,只見四十九頭大牛,四十九隻花羊,來到老人的身邊。老人說:「我平生一心向佛,但沒修成正果,難瞑目。在我氣數將盡之時,有幸遇上了玄奘大師。我把這些牛羊送給你們,但願你們能化凶為吉,順利西行。我後,希望玄奘大師能在佛的面前為我祈禱。」老人說完,把所有的牛羊趕入洞口,一會兒,雲消霧散,黑水岸邊紅日高照。師徒倆離開黑水又上路了。
幾年後,唐僧取經回來了,遠遠近近的善男信女都來拜見。唐僧叫眾人在黑水河邊上搭起了土台,他在台上念了三天三夜經,為先前贈送牛羊的老人祈禱超度。正當唐僧念經時,魔王又從洞口吹出一股陰風,吹散了經卷,有些經被吹進了河裡,經卷在水裡一泡,河水全變黑了,黑水河因此得名,念經台遺跡至今尚存。[12]這一則民間傳說中的河流名稱、河水顏色、魔王弄神通的方式,均與《西遊記》第四十三回相一致或相近似,但孫悟空降妖的手段和結果與《西遊記》大不相同。倒是報信和貢獻牛羊的老人所說的話,與第四十九回馱唐僧師徒過通天河的老黿托咐唐僧的話,意思相近。這顯然是《西遊記》的寫定者運用了移花接木手法的緣故。
三、象徵自然災害的故事原型
1、西北沙塵暴與黃風怪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西遊記》中所寫的部分災難,如流沙河、黑水妖、黃風怪、火焰山等等,都是自然災害及其破壞力的象徵。其中第二十一回《護法設庄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中寫黃風怪縱風時,「望著巽地上,把口張了三張,呼的一口氣,吹將出去,忽然間,一陣黃風,從空颳起。」「冷冷颼颼天地變,無影無形黃沙旋。穿林折嶺倒松梅,播土揚塵崩嶺坫。······一輪紅日盪無光,滿天星斗皆昏亂。南山鳥往北山飛,東湖水向西湖漫。」其實,這黃風怪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西北常見的自然災害沙塵暴。從東漢初到北宋初的幾百年間,所有的西行求法者和東漸弘法者,或者是東來西往的商賈行旅,都難免沙塵暴之襲擊,唐僧師徒四眾,當然也不會例外。
長期以來,每年春天和春夏之交,狂風卷著滾滾黃沙,遮天蔽日,有時直颳得天昏地暗,路斷人稀。沙漠中碰上沙暴,常常是九一生。即使處在沙漠邊緣,沙塵暴過處,路上行人或野外作業者的眼窩、鼻凹、耳朵里都會填滿黃沙。其情狀與孫悟空在黃風嶺遭黃風怪打擊時幾乎一模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象徵自然災害的妖魔,多出現在古絲綢之路中段的河西走廊或絲綢之路西段的西域(今新疆境內),而且其地名與自然現象至今猶存。在地處騰格里大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緣的河西走廊和西出陽關、玉門關的八百里流沙莫賀延磧,直到西域(今新疆境內)的撒哈拉大沙漠及其邊緣地帶,這種災害性天氣,從未得到過根治,也很難得到根治。《西遊記》中象徵自然災害的妖魔原型,既有水、火、風沙等自然物象,也有獅、虎、大象、狼、犀、狐狸乃至老鼠、蠍子、蜈蚣等大大小小的動物,甚至還有松、竹、藤、杏等各類植物。作者只不過對這些自然物象作了人性化的處理,使之在充分表現出自然物象的物理屬性的同時,具備了一定程度的人性和動、植物習性。從而使故事變得更加曲折生動,更富有奇趣,同時便於從更深層面上揭示作品的主題,表現師徒四眾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地探求人生真諦妙理的精神。
2、米山面嶺油缸醋井與鳳仙郡冒天止雨
筆者為河西走廊酒泉人氏,少時因冬天夜長,常愛擠到鄰居家的熱炕頭上聽老人講故事。其中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說是開天闢地的時候,人們的吃食都是從天上下的,春天下油(春雨貴如油),夏天下醋;秋天下米,冬天下面。因此,人世間到處是米山面嶺、油缸醋井。糧油多了,人們便不知道愛惜,而是隨意浪費糟蹋。一天,有一家的小孩拉了屎,他的母親便把剛剛吃剩下的一張薄餅拿過來給孩子擦屁股,然後順手扔給狗吃了。此事正巧被巡查的天神看在眼裡,報告了玉皇大帝。玉帝大怒,降旨於主管天神,將下米下面、下油下醋改為下雨下雪。同時在天上設米山面嶺、油缸醋井,放一隻雞啄米,一隻狗舔面,一隻老鼠吃油,一群醋娘娘吸醋。直到米完面凈油乾醋盡才下雨雪。以後糧油都改為由人自種自造,一年一料(茬)。所種莊稼本來都像豆子一樣,果實從跟結到梢上。玉帝怕人們不依好,又要浪費糧食,便命令穀神挨個把每種作物的果實從下往上捋到只留一個穗子。穀神尊旨將麥子、穀子、糜子、稻子等糧食都捋到只剩了一個穗子,當捋到高粱的時候,手劃破了,因此,高粱桿上留下了絲絲屢屢的血跡;當他堅持捋到蕎麥的時候,手掌多處流血,因此,蕎麥桿全被染紅;剩下豆類還沒來得及捋,所以豆子至今保留了通桿結實的狀態。
這一故事傳說與《西遊記》第八十七回《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中的故事情節,有同有異。其相同處在於:用食品喂狗是其一,玉帝降旨懲罰是其二,所設米山面嶺是其三。不同處,一是民間傳說中玉帝大怒的原因在於人間農婦以面餅揩擦孩子屁股後喂狗,糟蹋了糧食;而《西遊記》中玉帝大怒的原因在於鳳仙郡郡侯對玉帝不恭,將獻供齋天的供案推倒,喚狗來吃了供品。二是民間傳說玉帝盛怒之下,沒收了人間的米山面嶺、油缸醋井;而《西遊記》中作為結束懲戒標志的小雞吃盡米山、哈巴狗舔凈面嶺、燈焰燎斷鎖梃三事設在天宮披香殿,油缸醋井和後來派天神捋收莊稼結籽的情節則沒有反映。
我們注意到上述民間傳說與取經故事無涉,因為故事中始終沒有提及唐僧等人,也沒有提到取經一事。但正是這種無涉,恰恰表明是民間傳說被作為《西遊記》創作的素材,加工改寫成了第八十七回,而不是《西遊記》問世以後,由民間擷取其中的相關情節,加工成了傳說故事。因為《西遊記》第八十七回的故事比民間傳說的情節更曲折,更富於神話傳奇色彩,而民間傳說講究的就是故事的曲折離奇,如果是民間故事擷取了《西遊記》的故事片段,一般不會舍棄這些最能引人入勝的故事內容,更不會舍棄孫悟空、唐僧等人物形象。所以,民間故事是《西遊記》第八十七回情節的故事原型是無庸置疑的。
綜上所述,河西走廊民間所流傳的大量取經故事,大多與這一帶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有關。其中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黃風、沙暴,都是《西遊記》寫唐僧師徒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的情節所需要的。河西走廊向稱絲路咽喉,來往的行旅、商賈、戍卒、將吏、僧道、逐臣各色人等,在孤獨寂寞或慢慢長夜中,可能根據一時的道聽途說或著意搜求來的材料,加工、創作了許多故事,並成為這些故事的傳播者。其中有人甚或就是早期《西遊記》的作者。因為今本《西遊記》中保留了比淮安方言多十幾倍的河西或者說是西北方言和俗語。只是這個問題另當別論,此處不贅。
Ⅳ 求老版西遊記八戒吃東西的圖片!急!
老版西遊記 指的是哪一個版本呢?
Ⅳ 有個神話電視里有隻雞要啄一堆米是什麼電視
西遊記,續集。應該是鳳仙郡那集。雞要啄完一堆米,狗要舔完一堆面。
Ⅵ 西遊記續集豬八戒吃的什麼 看圖 求解
哈哈我終於知道啦。可以說是香蕉竹,就是竹子里可以放水果,香米,糯米,專剝開來像香蕉是因屬為一層竹膜粘在了飯表面。你可以去網路圖片搜香蕉竹,或者搜雲南竹筒粽子,就可以看到和劇照差不多的圖片啦!我也是今天才查到的
Ⅶ 老版西遊記豬八戒吃的那個東西用手撥開吃的好像是在一個國家裡
在《西遊記》這是在天竺國,實際上這是在我國的傣族的特色竹筒飯。用山蘭稻(一種旱稻)沖的「香米」並配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的粉竹或山竹鋸成的竹筒中,加適量的水,再用香蕉葉將竹筒口堵嚴,炭火中綠竹烤焦即可。
竹筒飯的煮法頗具有野炊特點,即砍下一節竹筒 ,裝進適量的山蘭米和水,放在火堆中烤熟,當竹筒表層燒焦時,飯就熟了。劈開竹筒,米飯被竹膜所包,香軟可口,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飯之芬芳。用餐時破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飯」。如果把豬瘦肉混以香糯米和適量鹽巴放進竹筒烤成香糯飯,異香撲鼻,是招待貴賓的珍貴美食品。
(7)西遊記雞吃米圖片擴展閱讀
竹筒飯,分為普通竹筒飯、香竹糯米飯兩種。
1、普通的竹筒飯,哈尼、拉枯、布朗、基諾族群眾都常煮食。人們上山勞動或外出狩獵時,常砍下一節鮮竹將米裝進其中,加上適量泉水,放在火塘上燒煮。待米飯煮熟後,將竹筒帶飯砍成兩半,或四半,各端一半食用。那竹節不僅代替了鍋,也代替了碗。煮得好的竹筒飯,米飯軟而適口,還帶有一股特殊的香氣,別具一番風味。
2、香竹糯米飯,傣語稱為「考瀾」,又稱為埋考瀾,即糯米香竹煮制。用以煮飯的糯米香竹,應是幼嫩之竹。這種竹子一般只有酒杯般粗,竹節約長40餘公分。其外包裹著一層雪白的糯米香竹竹瓤,用手握而不會粘手,可隨意分段食用。
用糯米香竹煮制的糯米飯,方便攜帶,在10小時內不會變硬返生,可熱吃亦可冷吃,米飯香軟可口,融糯米香、青竹香於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
Ⅷ 求西遊記裡面雞吃米狗吃面蠟燭燒鐵三張圖
如圖
Ⅸ 西遊記里的那隻公雞是什麼神仙
西遊記中出現的「公雞」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的昴日星官。
昴日星官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住在上天的光明宮,本相是六七尺高的大公雞。神職是「司晨啼曉」,其母是毗藍婆菩薩。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途中在毒敵山琵琶洞被蠍子精困住,那妖怪異想天開,想與唐僧結為夫妻。孫悟空、豬八戒屢戰屢敗,後經觀音菩薩指點,昴日星官慷慨答應下界降妖。等到孫悟空引誘蠍子精出洞來戰,星官現出本相,長叫一聲,妖怪現出原形,再叫一聲,蠍子精渾身酥軟,死於面前。
此外,昴日星官在《封神榜》中也有出現。
(9)西遊記雞吃米圖片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對星群的劃分有自己獨特的體系。早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就把星空劃分成了許多「星官」或「星宿」。後來,又進一步演變為「三垣二十八宿」的星空體系。
「三垣」是指北天極周圍的三個天區,分別叫做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二十八宿是指大致分布在黃道附近的28個天區,它們的名字依次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神話人物中的二十八星宿指的是:角木蛟、亢金龍、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獝、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星象中的昴日雞有星七,六屬金牛座,七姊妹星團即此宿也,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爾雅釋天:『大梁昴也,西陸昴也。』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胡星也,為白衣會。』光度最強者為昴宿六。
Ⅹ 《西遊記》中的米山、面山多久才能吃完
原著裡面米山,面山根本沒有被吃完,都是郡守改過向善以後自己消失的。玉帝聽說鳳仙郡郡守改過,人人念佛,大喜,派人去看米山,面山和鐵索,發現米山面山均倒,鐵索已斷,遂傳旨下雨。孫悟空根本就不敢打米山面山的主意,當時豬八戒說要一口氣吃完米山面山,孫悟空反而說:「獃子莫胡說,此乃上天所設之計,你怎麼得見?」根本沒有電視劇演的那麼威風。
假如郡守不改過,米山面山應該永遠也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