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西遊記文言文在線閱讀

西遊記文言文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 2020-12-12 17:39:29

㈠ 西游記文言文版閱讀加註釋

《西遊記》此描寫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回傳奇歷險故事。答

《西遊記》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書之冠,一邊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界穿越,描繪四界風貌,建立一個三維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

八至十二回寫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經緣由。

十三至一百回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釋佛法淵博。

㈡ 西遊記文言文

浙版《西遊記》者,程導之傲世大作也。劇情據原著,或從之,或改之。「大鬧天宮」乃原著之精倫,亦本版之重彩,然改編處,亦為人所論爭,或贊許,或詬病,不一而足……

賊聞聲動,火眼乍開,碎爐躍出。老君驚曰:「嗚呼!賊未死!來人兮!」侍衛四合,賊以氣沖之,皆仆。遂執棒脅老君。老君戰栗不敢稍動,襠間尿聲嘩然。賊切齒曰:「老賊!本欲斃之,恐污吾手。拆寶殿,食神葯,當此時耳。」狂笑而遁。
老君魂定,招童子曰:速稟上與後知,賊遁逃,事急矣!
賊騰雲霧,直逼天門。兵列陣橫擊,賊執棒奮起,須臾,眾皆靡,遂入。四大天王繼阻之。皆有寶器。乃寶劍一對、金繩一縷、琵琶一把、珠傘一柄。各顯神通。賊無所懼,揮棒逆之。四王敗績。賊逼問逆朋下落,知其所在而救之。
庚亥,賊至通明殿,欲毀之。忽一彩禽飛落,賊定睛,大駭,乃哪吒三公主也。三公主者,賊之知己。弼馬時遇,賽跑萌情,兩相愛悅,遂共燕好。主睹賊行,怒曰:「君其止,勿鬧矣!否則,妾難救之!」賊嗟嘆:「主,吾紅顏也,緣何不解!玉帝欺吾太甚,其難容之!」主拭淚咬牙:「君不悟,休怪妾!」挺槍刺。賊不語,舉棒架。戰許久,主為賊擒,凄然曰:「妾死不怨,唯君早悟。」賊志難奪,猶訓主:「勿復言!今以主故,饒爾父命!」拋主於地,絕塵而去。主知事難諧,大慟。
帝聞賊事,大驚。謂眾臣曰:「卿等何計?」老君獻策:「臣有一言,事已千鈞,難求一發。今必赴西天,求如來佛祖,方解此厄!」帝即遣游弋靈官前往。
如來聞之,即告諸女,謹守禪位,親趣降賊。
辛子,賊逼通明,李靖急調兵阻之。李靖者,三公主父也,進托塔天王。與賊對陣相望,李斥曰:「汝翻天乎?」賊嗤之:「王無恙乎?老生常談之言,陳詞濫調之語,勿再四!玉帝禪讓,吾必收兵!否則,天翻地覆,無噍類矣!」李大怒,發雷將三十六,合擊妖猴。將作倭寇沖鋒,洶洶而上。賊暫滯通明殿。
李趣凌霄殿,報帝曰:「賊至通明。上早謀之!」帝色變曰:「前殿被戰,朕何去也!」李對曰:「殿後可乎!」殿後者,CG障礙也。帝俯首無言,難之再三,決意破電腦障,後門西狩。
癸丑,御駕發凌霄,諸神從之。同日,雷將敗績,通明殿陷。
子寅,賊至凌霄,天宮遂為賊得。賊睹大殿空空,怒;登寶座,哂曰:「此與花果山無二也。」執棒奮起,倒柱碎座,西逐王師。
帝令緩行,頻頻回首,不忍社稷,且嘆曰:「安有今日!」無何,賊追至。
帝從容謂曰:「卿本佳人,奈何做賊。朕無負卿,卿何負朕?」
賊笑曰:「上謬也。吾本神猴,為汝所用,先封弼馬,次進大聖,有名無實,輕我之極!吾光明坦盪,不似汝等假意虛情!」
帝窘,辯曰:「卿言弱肉強食,又何出此語?」
賊對曰:「雖吾之過,皆因汝起。吾縱畜生智,爾吝神明慧,不教反損,何故焉?!」
帝無言。後正色曰:「神亦有過。上錯輕汝。今已明之。何故得理不讓,趕盡殺絕?」
賊笑曰:「汝甥二郎胖欺之在先。又何怪吾!古雲: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君若退位讓賢,尚得保爵活命,否則悔之晚矣!」
帝難之。李靖怒曰:「潑猴何其無禮!」手出寶塔鎮之。賊為所困。帝喜不自勝。喃喃自語:「果鎮之也!」無何,塔碎裂,賊復出。笑謂帝曰:「有至寶,盡用之!無之,吾出手矣!」
帝大驚駭絕,口不能言。
忽聲自空降。曰:「何人狂之極也。……」賊不解。帝如睹父母,復言:「救星至!救星至……」
須臾,金光臨空,如來坐其中,從容謂曰:「汝何人,敢反天宮?」
賊曰:「吾本花果山石出,水簾洞稱尊,地窄天闊,志在宇宙。帝久占天庭,朽木之夫也!本強者為尊,吾當仁不讓!」
佛曰:「玉帝修持何止萬載?汝何能,出此狂語?」賊傲然曰:「除變化七十二,吾復有一能,曰筋斗雲,一去十萬八千里,籍此可為天主!」
佛笑曰:」汝能出吾掌心,天宮讓你。否則,汝下界從妖,修持久之再來,可乎?」
賊嘲之:「吾一去十萬八,汝掌心不盈尺,勿戲言!吾勝之,汝能作帝主乎!」佛曰:「作得!」賊大喜,乘筋斗雲而去。
賊且翻且喜,忽有五柱,阻於前。賊忖之,恍然曰:「此必擎天柱!吾至天盡頭矣。」欲返。又恐其不服。乃化棒為筆,書中柱,曰「齊天大聖至此一游」,以題記;復尿其下,以味記。
賊歸佛掌,慨然曰:「吾至天涯復返。勿食言!」佛微哂:「尿猴吾樂!汝未出吾掌!」賊曰:「吾留記天邊,汝可敢一觀。」佛曰:「汝俯首一觀!」
賊俯首,大驚,佛掌留題記、味記。賊反復曰:「其無先知術乎?吾其返觀之!」
佛忽反掌,石粉然落,賊避之不及,盡力支之。忽一白禽飛至,賊觀之,乃鵬魔。鵬魔者,名翩翩,賊義姊,為二郎所傷,睹賊被壓,急至,欲共負之。賊呼曰:「阿姊放之!」不聽。賊出掌奮推,女渺然矣。山落,壓賊其下。
賊竭力掙,山搖石動。佛出一書,遣阿儺帖其上,六字曰:「唵嘛呢叭咪吽」。賊不能動,詈聲不絕。
數日,一蛟至,爪落地,化女子,乃蛟魔,蛟魔者,名青靈,亦賊義姊。賊睹姊,凄然泣下,靈慰之良久。言及翩翩,嗟嘆再三。女辭去,自此,三五載一至。
百年後,遂絕。賊孤寂,復詈天。

㈢ 文言文版《西遊記》第三十二回的原文。

第三十二回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話說唐僧復得了孫行者,師徒們一心同體,共詣西方。自寶象國救了公主,承君臣送出城西,說不盡沿路飢餐渴飲。夜住曉行。卻又值三春景候,那時節:輕風吹柳綠如絲,佳景最堪題。時催鳥語,暖烘花發,遍地芳菲。海棠庭院來雙燕,正是賞春時。紅塵紫陌,綺羅弦管,鬥草傳卮。師徒們正行賞間,又見一山擋路。唐僧道:「徒弟們仔細,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擋。」
行者道:「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言?但只是掃除心上垢,洗凈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你莫生憂慮,但有老孫,就是塌下天來,可保無事。怕甚麼虎狼!」長老勒回馬道:「我當年奉旨出長安,只憶西來拜佛顏。舍利國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尋窮天下無名水,歷遍人間不到山。
逐逐煙波重迭迭,幾時能彀此身閑?」行者聞說,笑呵呵道:「師要身閑,有何難事?若功成之後,萬緣都罷,諸法皆空。那時節,自然而然,卻不是身閑也?」長老聞言,只得樂以忘憂。放轡催銀駔,兜韁趲玉龍。師徒們上得山來,十分險峻,真個嵯峨好山:巍巍峻嶺,削削尖峰。灣環深澗下,孤峻陡崖邊。灣環深澗下,只聽得唿喇喇戲水蟒翻身;孤峻陡崖邊,但見那崒嵂嵂出林虎剪尾。往上看,巒頭突兀透青霄;回眼觀,壑下深沉鄰碧落。上高來,似梯似凳;下低行,如塹如坑。真個是古怪巔峰嶺,果然是連尖削壁崖。巔峰嶺上,采葯人尋思怕走:削壁崖前,打柴夫寸步難行。胡羊野馬亂攛梭,狡兔山牛如布陣。山高蔽日遮星斗,時逢妖獸與蒼狼。草徑迷漫難進馬,怎得雷音見佛王?
長老勒馬觀山,正在難行之處。只見那綠莎坡上,佇立著一個樵夫。你道他怎生打扮:頭戴一頂老藍氈笠,身穿一領毛皂衲衣。老藍氈笠,遮煙蓋日果稀奇;毛皂衲衣,樂以忘憂真罕見。
手持鋼斧快磨明,刀伐乾柴收束緊。擔頭春色,幽然四序融融;
身外閑情,常是三星淡淡。到老只於隨分過,有何榮辱暫關山?
那樵子正在坡前伐朽柴,忽逢長老自東來。停柯住斧出林外,趨步將身上石崖,對長老厲聲高叫道:「那西進的長老!暫停片時。我有一言奉告:此山有一夥毒魔狠怪,專吃你東來西去的人哩。」長老聞言,魂飛魄散,戰兢兢坐不穩雕鞍,急回頭,忙呼徒弟道:「你聽那樵夫報道此山有毒魔狠怪,誰敢去細問他一問?」行者道:「師父放心,等老孫去問他一個端的。」
好行者,拽開步,徑上山來,對樵子叫聲「大哥」,道個問訊。樵夫答禮道:「長老啊,你們有何緣故來此?」行者道:「不瞞大哥說,我們是東土差來西天取經的,那馬上是我的師父,他有些膽小。適蒙見教,說有甚麼毒魔狠怪,故此我來奉問一聲:
那魔是幾年之魔,怪是幾年之怪?還是個把勢,還是個雛兒?煩大哥老實說說,我好著山神土地遞解他起身。」樵子聞言,仰天大笑道:「你原來是個風和尚。」行者道:「我不風啊,這是老實話。」樵子道:「你說是老實,便怎敢說把他遞解起身?」行者道:
「你這等長他那威風,胡言亂語的攔路報信,莫不是與他有親?
不親必鄰,不鄰必友。」樵子笑道:「你這個風潑和尚,忒沒道理。我倒是好意,特來報與你們,教你們走路時,早晚間防備,你倒轉賴在我身上。且莫說我不曉得妖魔出處,就曉得啊,你敢把他怎麼的遞解?解往何處?」行者道:「若是天魔,解與玉帝;若是土魔,解與土府。西方的歸佛,東方的歸聖。北方的解與真武,南方的解與火德。是蛟精解與海主,是鬼祟解與閻王,各有地頭方向。我老孫到處里人熟,發一張批文,把他連夜解著飛跑。」那樵子止不住呵呵冷笑道:「你這個風潑和尚,想是在方上雲游,學了些書符咒水的法術,只可驅邪縛鬼,還不曾撞見這等狠毒的怪哩。」行者道:「怎見他狠毒?」樵子道:「此山徑過有六百里遠近,名喚平頂山。山中有一洞,名喚蓮花洞。洞里有兩個魔頭,他畫影圖形,要捉和尚;抄名訪姓,要吃唐僧。
你若別處來的還好,但犯了一個唐字兒,莫想去得去得!」行者道:「我們正是唐朝來的。」樵子道:「他正要吃你們哩。」行者道:「造化!造化!但不知他怎的樣吃哩?」樵子道:「你要他怎的吃?」行者道:「若是先吃頭,還好耍子;若是先吃腳,就難為了。」樵子道:「先吃頭怎麼說?先吃腳怎麼說?」行者道:「你還不曾經著哩。若是先吃頭,一口將他咬下,我已死了,憑他怎麼煎炒熬煮,我也不知疼痛;若是先吃腳,他啃了孤拐,嚼了腿亭,吃到腰截骨,我還急忙不死,卻不是零零碎碎受苦?此所以難為也。」樵子道:「和尚,他那裡有這許多工夫?只是把你拿住,捆在籠里,囫圇蒸吃了。」行者笑道:「這個更好!更好!疼倒不忍疼,只是受些悶氣罷了。」樵子道:「和尚不要調嘴。那妖怪隨身有五件寶貝,神通極大極廣。就是擎天的玉柱,架海的金梁,若保得唐朝和尚去,也須要發發昏是。」行者道:「發幾個昏么?」樵子道:「要發三四個昏是。」行者道:「不打緊,不打緊。
我們一年,常發七八百個昏兒,這三四個昏兒易得發,發發兒就過去了。」
好大聖,全然無懼,一心只是要保唐僧,捽脫樵夫,拽步而轉,徑至山坡馬頭前道:「師父,沒甚大事。有便有個把妖精兒,只是這里人膽小,放他在心上。有我哩,怕他怎的?走路!走路!」長老見說,只得放懷隨行。正行處,早不見了那樵夫。長老道:「那報信的樵子如何就不見了?」八戒道:「我們造化低,撞見日里鬼了。」行者道:「想是他鑽進林子里尋柴去了。等我看看來。」好大聖,睜開火眼金睛,漫山越嶺的望處,卻無蹤跡。
忽抬頭往雲端里一看,看見是日值功曹,他就縱雲趕上,罵了幾聲毛鬼,道:「你怎麼有話不來直說,卻那般變化了,演樣老孫?」慌得那功曹施禮道:「大聖,報信來遲,勿罪,勿罪。那怪果然神通廣大,變化多端。只看你騰那乖巧,運動神機,仔細保你師父;假若怠慢了些兒,西天路莫想去得。」
行者聞言,把功曹叱退,切切在心,按雲頭,徑來山上。只見長老與八戒、沙僧,簇擁前進,他卻暗想:「我若把功曹的言語實實告誦師父,師父他不濟事,必就哭了;假若不與他實說,夢著頭,帶著他走,常言道乍入蘆圩,不知深淺。倘或被妖魔撈去,卻不又要老孫費心?且等我照顧八戒一照顧,先著他出頭與那怪打一仗看。若是打得過他,就算他一功;若是沒手段,被怪拿去,等老孫再去救他不遲,卻好顯我本事出名。」正自家計較,以心問心道:「只恐八戒躲懶便不肯出頭,師父又有些護短,等老孫羈勒他羈勒。」好大聖,你看他弄個虛頭,把眼揉了一揉,揉出些淚來,迎著師父,往前徑走。八戒看見,連忙叫:
「沙和尚,歇下擔子,拿出行李來,我兩個分了罷!」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了罷!你往流沙河還做妖怪,老豬往高老莊上盼盼渾家。把白馬賣了,買口棺木,與師父送老,大家散火,還往西天去哩?」長老在馬上聽見,道:「這個夯貨!正走路,怎麼又胡說了?」八戒道:「你兒子便胡說!你不看見孫行者那裡哭將來了?他是個鑽天入地、斧砍火燒、下油鍋都不怕的好漢,如今戴了個愁帽,淚汪汪的哭來,必是那山險峻,妖怪兇狠。似我們這樣軟弱的人兒,怎麼去得?」長老道:「你且休胡談,待我問他一聲,看是怎麼說話。」問道:「悟空,有甚話當面計較,你怎麼自家煩惱?這般樣個哭包臉,是虎唬我也!」行者道:「師父啊,剛才那個報信的,是日值功曹。他說妖精兇狠,此處難行,果然的山高路峻,不能前進,改日再去罷。」長老聞言,恐惶悚懼,扯住他虎皮裙子道:「徒弟呀,我們三停路已走了停半,因何說退悔之言?」行者道:「我沒個不盡心的,但只恐魔多力弱,行勢孤單。縱然是塊鐵,下爐能打得幾根釘?」長老道:
「徒弟啊,你也說得是,果然一個人也難。兵書雲,寡不可敵眾。
我這里還有八戒沙僧,都是徒弟,憑你調度使用,或為護將幫手,協力同心,掃清山徑,領我過山,卻不都還了正果?」那行者這一場扭捏,只逗出長老這幾句話來,他搵了淚道:「師父啊,若要過得此山,須是豬八戒依得我兩件事兒,才有三分去得;
假若不依我言,替不得我手,半分兒也莫想過去。」八戒道:「師兄不去,就散火罷,不要攀我。」長老道:「徒弟,且問你師兄,看他教你做甚麼。」獃子真個對行者說道:「哥哥,你教我做甚事?」行者道:「第一件是看師父,第二件是去巡山。」八戒道:
「看師父是坐,巡山去是走。終不然教我坐一會又走,走一會又坐,兩處怎麼顧盼得來?」行者道:「不是教你兩件齊干,只是領了一件便罷。」八戒又笑道:「這等也好計較。但不知看師父是怎樣,巡山是怎樣,你先與我講講,等我依個相應些兒的去干罷。」行者道:「看師父啊:師父去出恭,你伺候;師父要走路,你扶持;師父要吃齋,你化齋。若他餓了些兒,你該打;黃了些兒臉皮,你該打;瘦了些兒形骸,你該打。」八戒慌了道:「這個難!
難!難!伺候扶持,通不打緊,就是不離身馱著,也還容易;假若教我去鄉下化齋,他這西方路上,不識我是取經的和尚,只道是那山裡走出來的一個半壯不壯的健豬,伙上許多人,叉鈀掃帚,把老豬圍倒,拿家去宰了,腌著過年,這個卻不就遭瘟了?」行者道:「巡山去罷。」八戒道:「巡山便怎麼樣兒?」行者道:「就入此山,打聽有多少妖怪,是甚麼山,是甚麼洞,我們好過去。」八戒道:「這個小可,老豬去巡山罷。」那獃子就撒起衣裙,挺著釘鈀,雄糾糾,徑入深山;氣昂昂,奔上大路。
行者在旁,忍不住嘻嘻冷笑。長老罵道:「你這個潑猴!兄弟們全無愛憐之意,常懷嫉妒之心。你做出這樣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甚麼巡山,卻又在這里笑他!」行者道:「不是笑他,我這笑中有味。你看豬八戒這一去,決不巡山,也不敢見妖怪,不知往那裡去躲閃半會,捏一個謊來,哄我們也。」長老道:
「你怎麼就曉得他?」行者道:「我估出他是這等,不信,等我跟他去看看,聽他一聽,一則幫副他手段降妖,二來看他可有個誠心拜佛。」長老道:「好好好,你卻莫去捉弄他。」行者應諾了,徑直趕上山坡,搖身一變,變作個蟭蟟蟲兒。其實變得輕巧,但見他:翅薄舞風不用力,腰尖細小如針。穿蒲抹草過花陰,疾似流星還甚。眼睛明映映,聲氣渺喑喑。昆蟲之類惟他小,亭亭款款機深。幾番閑日歇幽林,一身渾不見,千眼莫能尋。嚶的一翅飛將去,趕上八戒,釘在他耳朵後面鬃根底下。那獃子只管走路,怎知道身上有人,行有七八里路,把釘鈀撇下,吊轉頭來,望著唐僧,指手畫腳的罵道:「你罷軟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馬溫,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裡自在,捉弄我老豬來蹌路!大家取經,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來巡甚麼山!哈哈哈!曉得有妖怪,躲著些兒走。還不彀一半,卻教我去尋他,這等晦氣哩!我往那裡睡覺去,睡一覺回去,含含糊糊的答應他,只說是巡了山,就了其帳也。」那獃子一時間僥幸,搴著鈀又走。只見山凹里一彎紅草坡,他一頭鑽得進去,使釘鈀撲個地鋪,轂轆的睡下,把腰伸了一伸,道聲「快活!就是那弼馬溫,也不得象我這般自在!」原來行者在他耳根後,句句兒聽著哩,忍不住,飛將起來,又捉弄他一捉弄。又搖身一變,變作個啄木蟲兒,但見:鐵嘴尖尖紅溜,翠翎艷艷光明。一雙鋼爪利如釘,腹餒何妨林靜。最愛枯槎朽爛,偏嫌老樹伶仃。圜睛決尾性丟靈,辟剝之聲堪聽。
這蟲鷖不大不小的,上秤稱,只有二三兩重,紅銅嘴,黑鐵腳,刷剌的一翅飛下來。那八戒丟倒頭,正睡著了,被他照嘴唇上扢揸的一下。那獃子慌得爬將起來,口裡亂嚷道:「有妖怪!
有妖怪!把我戳了一槍去了!嘴上好不疼呀!」伸手摸摸,泱出血來了,他道:「蹭蹬啊!我又沒甚喜事,怎麼嘴上掛了紅耶?」
他看著這血手,口裡絮絮叨叨的兩邊亂看,卻不見動靜,道:
「無甚妖怪,怎麼戳我一槍么?」忽抬頭往上看時,原來是個啄木蟲,在半空中飛哩。獃子咬牙罵道:「這個亡人!弼馬溫欺負我罷了,你也來欺負我!我曉得了,他一定不認我是個人,只把我嘴當一段黑朽枯爛的樹,內中生了蟲,尋蟲兒吃的,將我啄了這一下也,等我把嘴揣在懷里睡罷。」那獃子轂轆的依然睡倒,行者又飛來,著耳根後又啄了一下。獃子慌得爬起來道:
「這個亡人,卻打攪得我狠!想必這里是他的窠巢,生蛋布雛,怕我佔了,故此這般打攪。罷!罷!罷!不睡他了!」搴著鈀,徑出紅草坡,找路又走。可不喜壞了孫行者,笑倒個美猴王,行者道:「這夯貨大睜著兩個眼,連自家人也認不得!」好大聖,搖身又一變,還變做個蟭蟟蟲,釘在他耳朵後面,不離他身上。那獃子入深山,又行有四五里,只見山凹中有桌面大的四四方方三塊青石頭。獃子放下鈀,對石頭唱個大喏。行者暗笑道:「這獃子!石頭又不是人,又不會說話,又不會還禮的,唱他喏怎的,可不是個瞎帳?」原來那獃子把石頭當著唐僧沙僧行者三人,朝著他演習哩。他道:「我這回去,見了師父,若問有妖怪,就說有妖怪。他問甚麼山,我若說是泥捏的,土做的,錫打的,銅鑄的,面蒸的,紙糊的,筆畫的,他們見說我呆哩,若講這話,一發說呆了,我只說是石頭山。他問甚麼洞,也只說是石頭洞。
他問甚麼門,卻說是釘釘的鐵葉門。他問里邊有多遠,只說入內有三層。十分再搜尋,問門上釘子多少,只說老豬心忙記不真。此間編造停當,哄那弼馬溫去!」
那獃子捏合了,拖著鈀,徑回本路,怎知行者在耳朵後,一一聽得明白。行者見他回來,即騰兩翅預先回去,現原身見了師父。師父道:「悟空,你來了,悟能怎不見回?」行者笑道:「他在那裡編謊哩,就待來也。」長老道:「他兩個耳朵蓋著眼,愚拙之人也,他會編甚麼謊?又是你捏合甚麼鬼話賴他哩。」行者道:「師父,你只是這等護短,這是有對問的話。」把他那鑽在草里睡覺,被啄木蟲叮醒,朝石頭唱喏,編造甚麼石頭山、石頭洞、鐵葉門、有妖精的話,預先說了。說畢,不多時,那獃子走將來,又怕忘了那謊,低著頭口裡溫習。被行者喝了一聲道:「獃子!念甚麼哩?」八戒掀起耳朵來看看道:「我到了地頭了!」那獃子上前跪倒,長老攙起道:「徒弟,辛苦啊。」八戒道:「正是。
走路的人,爬山的人,第一辛苦了。」長老道:「可有妖怪么?」八戒道:「有妖怪!有妖怪!一堆妖怪哩!」長老道:「怎麼打發你來?」八戒說:「他叫我做豬祖宗,豬外公,安排些粉湯素食,教我吃了一頓,說道,擺旗鼓送我們過山哩。」行者道:「想是在草里睡著了,說得是夢話?」獃子聞言,就嚇得矮了三寸道:「爺爺呀!我睡他怎麼曉得?」行者上前,一把揪住道:「你過來,等我問你。」獃子又慌了,戰戰兢兢的道:「問便罷了,揪扯怎的?」行者道:「是甚麼山?」八戒道:「是石頭山。」「甚麼洞?」道:「是石頭洞。」「甚麼門?」道:「是釘釘鐵葉門。」「里邊有多遠?」道:「入內是三層。」行者道:「你不消說了,後半截我記得真。恐師父不信,我替你說了罷。」八戒道:「嘴臉!你又不曾去,你曉得那些兒,要替我說?」行者笑道:「門上釘子有多少,只說老豬心忙記不真。可是么?」那獃子即慌忙跪倒。行者道:「朝著石頭唱喏,當做我三人,對他一問一答,可是么?又說,等我編得謊兒停當,哄那弼馬溫去!可是么?」那獃子連忙只是磕頭道:「師兄,我去巡山,你莫成跟我去聽的?」行者罵道:「我把你個饢糠的夯貨!這般要緊的所在,教你去巡山,你卻去睡覺!不是啄木蟲叮你醒來,你還在那裡睡哩。及叮醒,又編這樣大謊,可不誤了大事?你快伸過孤拐來,打五棍記心!」八戒慌了道:「那個哭喪棒重,擦一擦兒皮塌,挽一挽兒筋傷,若打五下,就是死了!」
行者道:「你怕打,卻怎麼扯謊?」八戒道:「哥哥呀,只是這一遭兒,以後再不敢了。」行者道:「一遭便打三棍罷。」八戒道:「爺爺呀,半棍兒也禁不得!」獃子沒計奈何,扯住師父道:「你替我說個方便兒。」長老道:「悟空說你編謊,我還不信。今果如此,其實該打。但如今過山少人使喚,悟空,你且饒他,待過了山再打罷。」行者道:「古人雲,順父母言情,呼為大孝。師父說不打,我就且饒你。你再去與他巡山,若再說謊誤事,我定一下也不饒你!」那獃子只得爬起來奔上大路又去。你看他疑心生暗鬼,步步只疑是行者變化了跟住他,故見一物,即疑是行者。走有七八里,見一隻老虎,從山坡上跑過,他也不怕,舉著釘鈀道:
「師兄來聽說謊的,這遭不編了。」又走處,那山風來得甚猛,呼的一聲,把顆枯木颳倒,滾至面前,他又跌腳捶胸的道:「哥啊!
這是怎的起!一行說不敢編謊罷了,又變甚麼樹來打人!」又走向前,只見一個白頸老鴉,當頭喳喳的連叫幾聲,他又道:「哥哥,不羞!不羞!我說不編就不編了,只管又變著老鴉怎的?你來聽么?」原來這一番行者卻不曾跟他去,他那裡卻自驚自怪,亂疑亂猜,故無往而不疑是行者隨他身也。獃子驚疑且不題。
卻說那山叫做平頂山,那洞叫做蓮花洞。洞里兩妖:一喚金角大王,一喚銀角大王。金角正坐,對銀角說:「兄弟,我們多少時不巡山了?」銀角道:「有半個月了。」金角道:「兄弟,你今日與我去巡巡。」銀角道:「今日巡山怎的?」金角道:「你不知,近聞得東土唐朝差個御弟唐僧往西方拜佛,一行四眾,叫做孫行者、豬八戒、沙和尚,連馬五口。你看他在那處,與我把他拿來。」銀角道:「我們要吃人,那裡不撈幾個?這和尚到得那裡,讓他去罷。」金角道:「你不曉得。我當年出天界,嘗聞得人言:
唐僧乃金蟬長老臨凡,十世修行的好人,一點元陽未泄,有人吃他肉,延壽長生哩。」銀角道:「若是吃了他肉就可以延壽長生,我們打甚麼坐,立甚麼功,煉甚麼龍與虎,配甚麼雌與雄?
只該吃他去了。等我去拿他來。」金角道:「兄弟,你有些性急,且莫忙著。你若走出門,不管好歹,但是和尚就拿將來,假如不是唐僧,卻也不當人子?我記得他的模樣,曾將他師徒畫了一個影,圖了一個形,你可拿去。但遇著和尚,以此照驗照驗。」又將某人是某名字,一一說了。銀角得了圖像,知道姓名,即出洞,點起三十名小怪,便來山上巡邏。
卻說八戒運拙,正行處,可可的撞見群魔,當面擋住道:
「那來的甚麼人?」獃子才抬起頭來,掀著耳朵,看見是些妖魔,他就慌了,心中暗道:「我若說是取經的和尚,他就撈了去,只是說走路的。」小妖回報道:「大王,是走路的。」那三十名小怪,中間有認得的,有不認得的,旁邊有聽著指點說話的,道:「大王,這個和尚,象這圖中豬八戒模樣。」叫掛起影神圖來,八戒看見,大驚道:「怪道這些時沒精神哩!原來是他把我的影神傳將來也!」小妖用槍挑著,銀角用手指道:「這騎白馬的是唐僧,這毛臉的是孫行者。」八戒聽見道:「城隍,沒我便也罷了,豬頭三牲,清醮二十四分。」口裡嘮叨,只管許願。那怪又道:「這黑長的是沙和尚,這長嘴大耳的是豬八戒。」獃子聽見說他,慌得把個嘴揣在懷里藏了。那怪叫:「和尚,伸出嘴來!」八戒道:「胎里病,伸不出來。」那怪令小妖使鉤子鉤出來。八戒慌得把個嘴伸出道:「小家形罷了,這不是?你要看便就看,鉤怎的?」那怪認得是八戒,掣出寶刀,上前就砍。這獃子舉釘鈀按住道:「我的兒,休無禮!看鈀!」那怪笑道:「這和尚是半路出家的。」八戒道:「好兒子!有些靈性!你怎麼就曉得老爺是半路出家的?」
那怪道:「你會使這鈀,一定是在人家園圃中築地,把他這鈀偷將來也。」八戒道:「我的兒,你那裡認得老爺這鈀。我不比那築地之鈀,這是:巨齒鑄來如龍爪,滲金妝就似虎形。若逢對敵寒風灑,但遇相持火焰生。能替唐僧消障礙,西天路上捉妖精。輪動煙霞遮日月,使起昏雲暗鬥星。築倒泰山老虎怕,掀翻大海老龍驚。饒你這妖有手段,一鈀九個血窟窿!」那怪聞言,那裡肯讓,使七星劍,丟開解數,與八戒一往一來,在山中賭斗,有二十回合,不分勝負。八戒發起狠來,舍死的相迎。那怪見他捽耳朵,噴粘涎,舞釘鈀,口裡吆吆喝喝的,也盡有些悚懼,即回頭招呼小怪,一齊動手。若是一個打一個,其實還好。他見那些小妖齊上,慌了手腳,遮架不住,敗了陣,回頭就跑。原來是道路不平,未曾細看,忽被蓏蘿藤絆了個踉蹌。掙起來正走,又被個小妖,睡倒在地,扳著他腳跟,撲的又跌了個狗吃屎,被一群趕上按住,抓鬃毛,揪耳朵,扯著腳,拉著尾,扛扛抬抬,擒進洞去。咦!正是:一身魔發難消滅,萬種災生不易除。畢竟不知豬八戒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㈣ 西遊記5一10回古文文章在線閱讀

太多了,字數超出了,只能發第五章。
話表齊天大聖到底是個妖猴,更不知官銜品從,也不較俸祿高低,但只注名便了。那齊天府下二司仙吏,早晚扶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無事牽縈,自由自在。閑時節會友游宮,交朋結義。見三清,稱個「老」字;逢四帝,道個「陛下」。與那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稱呼。今日東游,明日西盪,雲去雲來,行蹤不定。
一日,玉帝早朝,班部中閃出許旌陽真人,俯囟啟奏道:「今有齊天大聖,無事閑游,結交天上眾星宿,不論高低,俱稱朋友。恐後閑中生事,不若與他一件事管,庶免別生事端。」玉帝聞言,即時宣詔。那猴王欣欣然而至,道:「陛下,詔老孫有何升賞?」玉帝道:「朕見你身閑無事,與你件執事。你且權管那蟠桃園,早晚好生在意。」大聖歡喜謝恩,朝上唱喏而退。
他等不得窮忙,即入蟠桃園內查勘。本園中有個土地攔住,問道:「大聖何往?」大聖道:「吾奉玉帝點差,代管蟠桃園,今來查勘也。」那土地連忙施禮,即呼那一班鋤樹力士、運水力士、修桃力士、打掃力士都來見大聖磕頭,引他進去。但見那:
夭夭灼灼,顆顆株株。夭夭灼灼花盈樹,顆顆株株果壓枝。果壓枝頭垂錦彈,花盈樹上簇胭脂。時開時結千年熟,無夏無冬萬載遲。先熟的,酡顏醉臉;還生的,帶蒂青皮。凝煙肌帶綠,映日顯丹姿。樹下奇葩並異卉,四時不謝色齊齊。左右樓台並館舍,盤空常見罩雲霓。
不是玄都凡俗種,瑤池王母自栽培。大聖看玩多時,問土地道:「此樹有多少株數?」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體健身輕。中間一千二百株,層花甘實,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舉飛升,長生不老。後面一千二百株,紫紋緗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大聖聞言,歡喜無任,當日查明了株數,點看了亭閣,回府。自此後,三五日一次賞玩,也不交友,也不他游。
一日,見那老樹枝頭,桃熟大半,他心裡要吃個嘗新。奈何本園土地、力士並齊天府仙吏緊隨不便。忽設一計道:「汝等且出門外伺候,讓我在這亭上少憩片時。」那眾仙果退。只見那猴王脫了冠著服,爬上大樹,揀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許多,就在樹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飽,卻跳下來,簪冠著服,喚眾等儀從回府。遲三二日,又去設法偷桃,盡他享用。
一朝,王母娘娘設宴,大開寶閣,瑤池中做「蟠桃勝會」,即著那紅衣仙女、素衣仙女、青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各頂花籃,去蟠桃園摘桃建會。七衣仙女直至園門首,只見蟠桃園土地、力士同齊天府二司仙吏,都在那裡把門。仙女近前道:「我等奉王母懿旨,到此攜桃設宴。」土地道:「仙娥且住。今歲不比往年了,玉帝點差齊天大聖在此督理,須是報大聖得知,方敢開園。」仙女道:「大聖何在?」土地道:「大聖在園內,因睏倦,自家在亭子上睡哩。」仙女道:「既如此,尋他去來,不可延誤。」土地即與同進。尋至花亭不見,只有衣冠在亭,不知何往。四下里都沒尋處。原來大聖耍了一會,吃了幾個桃子,變做二寸長的個人兒,在那大樹梢頭濃葉之下睡著了。七衣仙女道:「我等奉旨前來,尋不見大聖,怎敢空回?」旁有仙吏道:「仙娥既奉旨來,不必遲疑。我大聖閑游慣了,想是出園會友去了。汝等且去摘桃,我們替你回話便是。」那仙女依言,入樹林之下摘桃。先在前樹摘了二籃,又在中樹摘了三籃;到後樹上摘取,只見那樹上花果稀疏,止有幾個毛蒂青皮的。原來熟的都是猴王吃了。七仙女張望東西,只見南枝上止有一個半紅半白的桃子。青衣女用手扯下枝來,紅衣女摘了,卻將枝子望上一放。原來那大聖變化了,正睡在此枝,被他驚醒。大聖即現本相,耳朵內掣出金箍棒,幌一幌,碗來粗細,咄的一聲道:「你是那方怪物,敢大膽偷摘我桃!」慌得那七仙女一齊跪下道:「大聖息怒。我等不是妖怪,乃王母娘娘差來的七衣仙女,摘取仙桃,大開寶閣,做『蟠桃勝會』。適至此間,先見了本園土地等神,尋大聖不見。我等恐遲了王母懿旨,是以等不得大聖,故先在此摘桃,萬望恕罪。」大聖聞言,回嗔作喜道:「仙娥請起。王母開閣設宴,請的是誰?」仙女道:「上會自有舊規。請的是西天佛老、菩薩、羅漢,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聖帝,十洲三島仙翁,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這個是五方五老。還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眾,中八洞玉皇、九壘、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宮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齊赴蟠桃嘉會。」大聖笑道:「可請我么?」仙女說:「不曾聽得說。」大聖道:「我乃齊天大聖,就請我老孫做個尊席,有何不可?」仙女道:「此是上會會規,今會不知如何。」大聖道:「此言也是,難怪汝等。你且立下,待老孫先去打聽個消息,看可請老孫不請。」
好大聖,捻著訣,念聲咒語,對眾仙女道:「住!住!住!」這原來是個定身法,把那七衣仙女一個個——睜睜,白著眼,都站在桃樹之下。大聖縱朵祥雲,跳出園內,竟奔瑤池路上而去。正行時,只見那壁廂:
一天瑞靄光搖曳,五色祥雲飛不絕。白鶴聲鳴振九皋,紫芝色秀分千葉。
中間現出一尊仙,相貌天然豐采別。神舞虹霓幌漢霄,腰懸寶錄無生滅。
名稱赤腳大羅仙,特赴蟠桃添壽節。那赤腳大仙覿面撞見大聖,大聖低頭定計,賺哄真仙,他要暗去赴會,卻問:「老道何往?」大仙道:「蒙王母見招,去赴蟠桃嘉會。」大聖道:「老道不知。玉帝因老孫筋斗雲疾,著老孫五路邀請列位,先至通明殿下演禮,後方去赴宴。」大仙是個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誑語作真。道:「常年就在瑤池演禮謝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禮,方去瑤池赴會?」無奈,只得撥轉祥雲,徑往通明殿去了。
大聖駕著雲,念聲咒語,搖身一變,就變做赤腳大仙模樣,前奔瑤池。不多時,直至寶閣,按住雲頭,輕輕移步,走入裡面。只見那裡:
瓊香繚繞,瑞靄繽紛,瑤台鋪彩結,寶閣散氤氳。鳳翥鸞騰形縹緲,金花玉萼影浮沉。上排著九鳳丹霞-,八寶紫霓墩。五彩描金桌,千花碧玉盆。桌上有龍肝和鳳髓,熊掌與猩唇。珍饈百味般般美,異果嘉餚色色新。
那裡鋪設得齊齊整整,卻還未有仙來。這大聖點看不盡,忽聞得一陣酒香撲鼻;忽轉頭,見右壁廂長廊之下,有幾個造酒的仙官,盤糟的力士,領幾個運水的道人,燒火的童子,在那裡洗缸刷瓮,已造成了玉液瓊漿,香醪佳釀。大聖止不住口角流涎,就要去吃,奈何那些人都在這里。他就弄個神通,把毫毛拔下幾根,丟入口中嚼碎,噴將出去,念聲咒語,叫「變!」即變做幾個瞌睡蟲,奔在眾人臉上。你看那伙人,手軟頭低,閉眉合眼,丟了執事,都去盹睡。大聖卻拿了些百味珍饈,佳餚異品,走入長廊裡面,就著缸,挨著瓮,放開量,痛飲一番。吃勾了多時,——醉了。自揣自摸道:「不好!不好!再過會,請的客來,卻不怪我?一時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
好大聖:搖搖擺擺,仗著酒,任情亂撞,一會把路差了;不是齊天府,卻是兜率天宮。一見了,頓然醒悟道:「兜率宮是三十三天之上,乃離恨天太上老君之處,如何錯到此間?——也罷!也罷!一向要來望此老,不曾得來,今趁此殘步,就望他一望也好。」即整衣撞進去,那裡不見老君,四無人跡。原來那老君與燃燈古佛在三層高閣朱陵丹台上講道,眾仙童、仙將、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聽講。這大聖直至丹房裡面,尋訪不遇,但見丹灶之旁,爐中有火。爐左右安放著五個葫蘆,葫蘆里都是煉就的金丹。大聖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寶,老孫自了道以來,識破了內外相同之理,也要些金丹濟入,不期到家無暇;今日有緣,卻又撞著此物,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幾丸嘗新。」他就把那葫蘆都傾出來,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一時間丹滿酒醒,又自己揣度道:「不好!不好!這場禍,比天還大;若驚動玉帝,性命難存。走!走!走!不如下界為王去也!」他就跑出兜率宮,不行舊路,從西天門,使個隱身法逃去。即按雲頭,回至花果山界。但見那旌旗閃灼,戈戟光輝,原來是四健將與七十二洞妖王,在那裡演習武藝。大聖高叫道:「小的們!我來也!」眾怪丟了器械,跪倒道:「大聖好寬心!丟下我等許久,不來相顧!」大聖道:「沒多時!沒多時!」且說且行,徑入洞天深處。四健將打掃安歇叩頭禮拜畢。俱道:「大聖在天這百十年,實受何職?」大聖笑道:「我記得才半年光景,怎麼就說百十年話?」健將道:「在天一日,即在下方一年也。」大聖道:「且喜這番玉帝相愛,果封做『齊天大聖』,起一座齊天府,又設安靜、寧神二司,司設仙吏侍衛。向後見我無事,著我看管蟠桃園。近因王母娘娘設『蟠桃大會』,未曾請我,是我不待他請,先赴瑤池,把他那仙品、仙酒,都是我偷吃了。走出瑤池,踉踉蹌蹌誤入老君宮闕,又把他五個葫蘆金丹也偷吃了。但恐玉帝見罪,方才走出天門來也。」
眾怪聞言大喜。即安排酒果接風,將椰酒滿斟一石碗奉上,大聖喝了一口,即咨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崩、巴二將道:「大聖在天宮,吃了仙酒、仙餚,是以椰酒不甚美口。常言道:『美不美,鄉中水。』」大聖道:「你們就是『親不親,故鄉人。』我今早在瑤池中受用時,見那長廊之下,有許多瓶罐,都是那玉液瓊漿。你們都不曾嘗著。待我再去偷他幾瓶回來,你們各飲半杯,一個個也長生不老。」眾猴歡喜不勝。大聖即出洞門,又翻一筋斗,使個隱身法,徑至蟠桃會上。進瑤池宮闕,只見那幾個造酒、盤糟、運水、燒火的,還鼾睡未醒。他將大的從左右脅下挾了兩個,兩手提了兩個,即撥轉雲頭回來,會眾猴在於洞中,就做個「仙酒會」,各飲了幾杯,快樂不題。
卻說那七衣仙女自受了大聖的定身法術,一周天方能解脫。各提花籃,回奏王母,說道:「齊天大聖使法術困住我等,故此來遲。」王母問道:「你等摘了多少蟠桃?」仙女道:「只有兩籃小桃,三籃中桃。至後面,大桃半個也無,想都是大聖偷吃了。及正尋間,不期大聖走將出來,行凶挖打,又問設宴請誰。我等把上會事說了一遍,他就定住我等,不知去向。只到如今,才得醒解回來。」
王母聞言,即去見玉帝,備陳前事。說不了,又見那造酒的一班人,同仙官等來奏:「不知甚麼人,攪亂了『蟠桃大會』,偷吃了玉液瓊漿,其八珍百味,亦俱偷吃了。」又有四個大天師來奏上:「太上道祖來了。」玉帝即同王母出迎。老君朝禮畢,道:「老道宮中,煉了些『九轉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會』,不期被賊偷去,特啟陛下知之。」玉帝見奏,悚懼。少時,又有齊天府仙吏叩頭道:「孫大聖不守執事,自昨日出遊,至今未轉,更不知去向。」玉帝又添疑思。只見那赤腳大仙又俯囟上奏道:「臣蒙王母詔昨日赴會,偶遇齊天大聖,對臣言萬歲有旨,著他邀臣等先赴通明殿演禮,方去赴會。臣依他言語,即返至通明殿外,不見萬歲龍車鳳輦,又急來此俟候。」玉帝越發大驚道:「這廝假傳旨意,賺哄賢卿,快著糾察靈官緝訪這廝蹤跡!」
靈官領旨,即出殿遍訪盡得其詳細。回奏道:「攪亂天宮者,乃齊天大聖也。」又將前事盡訴一番。玉帝大惱。即差四大天王,協同李天王並哪吒太子,點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諦、四值功曹、東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嶽四瀆、普天星相,共十萬天兵,布一十八架天羅地網下界,去花果山圍困,定捉獲那廝處治。眾神即時興師,離了天宮。這一去,但見那:
黃風滾滾遮天暗,紫霧騰騰罩地昏。只為妖猴欺上帝,致令眾聖降凡塵。四大天王,五方揭諦:四大天王權總制,五方揭諦調多兵。李托塔中軍掌號,惡哪吒前部先鋒。羅猴星為頭檢點,計都星隨後崢嶸。太陰星精神抖擻,太陽星照耀分明。五行星偏能豪傑,九曜星最喜相爭。元辰星子午卯酉,一個個都是大力天丁。五瘟五嶽東西擺,六丁六甲左右行。四瀆龍神分上下,二十八宿密層層。角亢氐房為總領,奎婁胃昴慣翻騰。鬥牛女虛危室壁,心尾箕星個個能,井鬼柳星張翼軫,輪槍舞劍顯威靈。停雲降霧臨凡世,花果山前紮下營。
詩曰:
天產猴王變化多,偷丹偷酒樂山窩。
只因攪亂蟠桃會,十萬天兵布網羅。
當時李天王傳了令,著眾天兵扎了營,把那花果山圍得水泄不通。上下布了十八架天羅地網,先差九曜惡星出戰。九曜即提兵徑至洞外,只見那洞外大小群猴跳躍頑耍。星官厲聲高叫道:「那小妖!你那大聖在那裡?我等乃上界差調的天神,到此降你這造反的大聖。教他快快來歸降;若道半個『不』字,教汝等一概遭誅!」那小妖慌忙傳入道:「大聖,禍事了!禍事了!外面有九個凶神,口稱上界來的天神,收降大聖。」
那大聖正與七十二洞妖王,並四健將分飲仙酒,一聞此報,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門前是與非!」說不了,一起小妖又跳來道:「那九個凶神,惡言潑語,在門前罵戰哩!」大聖笑道:「莫睬他。『詩酒且圖今日樂,功名休問幾時成。』」說猶未了,又一起小妖來報:「爺爺!那九個凶神已把門打破了,殺進來也!」大聖怒道:「這潑毛神,老大無禮!本來不與他計較,如何上門來欺我?」即命獨角鬼王,領帥七十二洞妖王出陣,老孫領四健將隨後。那鬼王疾帥妖兵,出門迎敵,卻被九曜惡星一齊掩殺,抵住在鐵板橋頭,莫能得出。
正嚷間,大聖到了。叫一聲「開路!」掣開鐵棒,幌一幌,碗來粗細,丈二長短,丟開架子,打將出來。九曜星那個敢抵,一時打退。那九曜星立住陣勢道:「你這不知死活的弼馬溫!你犯了十惡之罪,先偷桃,後偷酒,攪亂了蟠桃大會,又竊了老君仙丹,又將御酒偷來此處享樂。你罪上加罪,豈不知之?」大聖笑道:「這幾椿事,實有!實有!但如今你怎麼?」九曜星道:「吾奉玉帝金旨,帥眾到此收降你,快早皈依!免教這些生靈納命。不然,就屣平了此山,掀翻了此洞也!」大聖大怒道:「量你這些毛神,有何法力,敢出浪言,不要走,請吃老孫一棒!」這九曜星一齊踴躍。那美猴王不懼分毫,輪起金箍棒,左遮右擋,把那九曜星戰得筋疲力軟,一個個倒拖器械,敗陣而走,急入中軍帳下,對托塔天王道:「那猴王果十分驍勇!我等戰他不過,敗陣來了。」李天王即調四大天王與二十八宿,一路出師來斗。大聖也公然不懼,調出獨角鬼王、七十二洞妖王與四個健將,於洞門外列成陣勢。你看這場混戰,好驚人也:
寒風颯颯,怪霧陰陰。那壁廊旌旗飛彩,這壁廂戈戟生輝。滾滾盔明,層層甲亮。滾滾盔明映太陽,如撞天的銀磬;層層甲亮砌岩崖,似壓地的冰山。大捍刀,飛雲掣電,楮白槍,度霧穿雲。方天戟,虎眼鞭,麻林擺列;青銅劍,四明鏟,密樹排陣。彎弓硬弩鵰翎箭,短棍蛇矛挾了魂。大聖一條如意棒,翻來覆去戰天神。殺得那空中無鳥過,山內虎狼奔。揚砂走石乾坤黑,播土飛塵宇宙昏。只聽兵兵撲撲驚天地,煞煞威威振鬼神。
這一場自辰時布陣,混殺到日落西山。那獨角鬼王與七十二洞妖怪,盡被眾天神捉拿去了,止走了四健將與那群猴,深藏在水簾洞底。這大聖一條棒,抵住了四大天神與李托塔、哪吒太子,俱在半空中,——殺勾多時,大聖見天色將晚,即拉毫毛一把,丟在口中,嚼將出去,叫聲「變!」就變了千百個大聖,都使的是金箍棒,打退了哪吒太子,戰敗了五個天王。
大聖得勝,收了毫毛,急轉身回洞,早又見鐵板橋頭,四個健將,領眾叩迎那大聖,哽哽咽咽大哭三聲,又唏唏哈哈大笑三聲。大聖道:「汝等見了我,又哭又笑,何也?」四健將道:「今早帥眾將與天王交戰,把七十二洞妖王與獨角鬼王,盡被眾神捉了,我等逃生,故此該哭。這見大聖得勝回來,未曾傷損,故此該笑。」大聖道:「勝負乃兵家之常。古人雲:『殺人一萬,自損三千。』況捉了去的頭目乃是虎、豹、狼蟲、獾獐、狐駱之類,我同類者未傷一個,何須煩惱?他雖被我使個分身法殺退,他還要安營在我山腳下。我等且緊緊防守,飽食一頓,安心睡覺,養養精神。天明看我使個大神通,拿這些天將,與眾報仇。」四將與眾猴將椰酒吃了幾碗,安心睡覺不題。
那四大天王收兵罷戰,眾各報功:有拿住虎豹的,有拿住獅象的,有拿住狼蟲狐駱的,更不曾捉著一個猴精。當時果又安轅營,下大寨,賞勞了得功之將,吩咐了天羅地網之兵,個個提鈴喝號,圍困了花果山,專待明早大戰。各人得令,一處處謹守。此正是:妖猴作亂驚天地,布網張羅晝夜看。畢竟天曉後如何處治,且聽下回分解。

㈤ 《西遊記》全文閱讀要中文版的(不要古文)!

《西遊記》已經是古代白話文了,不是很難懂的文言文,小學生都能讀懂的

㈥ 尋《西遊記(古文版)》小說不是刪減版的那種txt下載

有尋秦記無刪減完整TXT版本小說

㈦ 《西遊記》第一回古文翻譯

《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

朝代:明代

第一回古文翻譯: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分為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

在東勝神洲傲來國,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塊仙石,一天仙石崩裂,從石頭中滾出一個卵,這個卵一見風就變成一個石猴,猴眼射出一道道金光,向四方朝拜。

那猴能走、能跑,渴了就喝些山澗中的泉水,餓了就吃些山上的果子。

整天和山中的動物一起玩樂,過得十分快活。

一天,天氣特別熱,猴子們為了躲避炎熱的天氣,跑到山澗里洗澡。

它們看見這泉水嘩嘩地流,就順著澗往前走,去尋找它的源頭。

猴子們爬呀、爬呀,走到了盡頭,卻看見一股瀑布,像是從天而降一樣。

猴子們覺得驚奇,商量說∶「哪個敢鑽進瀑布,把泉水的源頭找出來,又不傷身體,就拜他為王。」

連喊了三遍,那石猴呼地跳了出來,高聲喊道∶「我進去,我進去!」那石猴閉眼縱身跳入瀑布,覺得不像是在水中,這才睜開眼,四處打量,發現自己站在一座鐵板橋上,橋下的水沖貫於石竅之間,倒掛著流出來,將橋門遮住,使外面的人看不到裡面。

石猴走過橋,發現這真是個好地方,石椅、石床、石盆、石碗,樣樣都有。

這里就像不久以前有人住過一樣,天然的房子,安靜整潔,鍋、碗、瓢、盆,整齊地放在爐灶上。

正當中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石猴高興得不得了,忙轉身向外走去,嗖的一下跳出了洞。

猴子們見石猴出來了,身上又一點傷也沒有,又驚又喜,把他團團圍住,爭著問他裡面的情況。

石猴抓抓腮,撓撓癢,笑嘻嘻地對大家說∶「裡面沒有水,是一個安身的好地方,刮大風我們有地方躲,下大雨我們也不怕淋。」

猴子們一聽,一個個高興得又蹦又跳。

猴子們隨著石猴穿過了瀑布,進入水簾洞中,看見了這么多的好東西,一個個你爭我奪,拿盆的拿盆,拿碗的拿碗,占灶的占灶,爭床的爭床,搬過來,移過去,直到精疲力盡為止。

猴子們都遵照諾言,拜石猴為王,石猴從此登上王位,將石字省去,自稱「美猴王」。

美猴王每天帶著猴子們遊山玩水,很快三、五百年過去了。

一天正在玩樂時,美猴王想到自己將來難免一死,不由悲傷得掉下眼淚來,這時猴群中跳出個通背猿猴來,說∶「大王想要長生不老,只有去學佛、學仙、學神之術。」

美猴王決定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神仙,學那長生不老的本領。

第二天,猴子們為他做了一個木筏,又准備了一些野果,於是美猴王告別了群猴們,一個人撐著木筏,奔向汪洋大海。

大概是美猴王的運氣好,連日的東南風,將他送到西北岸邊。

他下了木筏,登上了岸,看見岸邊有許多人都在幹活,有的捉魚,有的打天上的大雁,有的挖蛤蜊,有的淘鹽,他悄悄地走過去,沒想到,嚇得那些人將東西一扔,四處逃命。

這一天,他來到一座高山前,突然從半山腰的樹林里傳出一陣美妙的歌聲,唱的是一些關於成仙的話。

猴王想∶這個唱歌的人一定是神仙,就順著歌聲找去。

唱歌的是一個正在樹林里砍柴的青年人,猴王從這青年人的口中了解到,這座山叫靈台方寸山,離這兒七八里路,有個斜月三星洞,洞中住著一個稱為菩提祖師的神仙。

美猴王告別打柴的青年人,出了樹林,走過山坡,果然遠遠地看見一座洞府,只見洞門緊緊地閉著,洞門對面的山崗上立著一塊石碑,大約有三丈多高,八尺多寬,上面寫著十個大字∶「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正在看時,門卻忽然打開了,走出來一個仙童。

美猴王趕快走上前,深深地鞠了一個躬,說明來意,那仙童說∶「我師父剛才正要講道,忽然叫我出來開門,說外面來了個拜師學藝的,原來就是你呀!跟我來吧!」美猴王趕緊整整衣服,恭恭敬敬地跟著仙童進到洞內,來到祖師講道的法台跟前。

猴王看見菩提祖師端端正正地坐在台上,台下兩邊站著三十多個仙童,就趕緊跪下叩頭。

祖師問清楚他的來意,很高興,見他沒有姓名,便說∶「你就叫悟空吧!」

西遊記原版名著第一回原文:

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

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繒而萬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歲,亥會將終,貞下起元,近子之會,而復逐漸開明。邵康節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謂之四象。故曰天開於子。又經五千四百歲,子會將終,近丑之會,而逐漸堅實。《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至此,地始凝結。

再五千四百歲,正當丑會,重濁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謂之五形。故曰地辟於丑。又經五千四百歲,丑會終而寅會之初,發生萬物。歷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合。

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於寅。

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

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真個好山!有詞賦為證,賦曰:

勢鎮汪洋,威寧瑤海。勢鎮汪洋,潮湧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卧。

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

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

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雲宮靈霄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二將果奉旨出門外,看的真,聽的明。

須臾回報道:「臣奉旨觀聽金光之處,乃東勝神洲海東傲來小國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在那裡拜四方,眼運金光,射沖斗府。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玉帝垂賜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一朝天氣炎熱,與群猴避暑,都在松陰之下頑耍。

你看他一個個跳樹攀枝,採花覓果;拋彈子,邷么兒,跑沙窩,砌寶塔;趕蜻蜓,撲八蠟;參老天,拜菩薩;扯葛藤,編草未;捉虱子,咬圪蚤;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壓的壓;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頑,綠水澗邊隨洗濯。

一群猴子耍了一會,卻去那山澗中洗澡。見那股澗水奔流,真個似滾瓜涌濺。古雲:禽有禽言,獸有獸語。眾猴都道:「這股水不知是那裡的水。我們今日趕閑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耍子去耶!」

喊一聲,都拖男挈女,喚弟呼兄,一齊跑來,順澗爬山,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但見那一派白虹起,千尋雪浪飛。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冷氣分青嶂,余流潤翠微。潺蔽名瀑布,真似掛簾帷。

(7)西遊記文言文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明代百回本《西遊記》的作者,舊傳為丘處機,此說隨著錢大昕對《長春真人西遊記》原書的披露而不攻自破。

乾隆時又出現了另一種新說法,有位籍貫江蘇淮安的學者吳玉搢認為百回本《西遊記》的作者是他同鄉明朝人吳承恩。

在他撰寫的《山陽志遺》卷四里說:「天啟舊志列先生(指吳承恩)為近代文苑之首,……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無疑。」

這是指明天啟《淮安府志》卷一九藝文志「淮賢文目」中,著錄有「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其中包含題名為「西遊記」的作品;同時,章回小說《西遊記》中也多有蘇北方言,由此兩點判定吳承恩是小說《西遊記》的作者。

後來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胡適的《西遊記考證》都採用了吳玉搢這個說法,並對吳承恩的事跡作了考訂,從此吳承恩著西遊記這件事就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常識。

然而學術界就此仍存有爭議。

《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中指出,從《西遊記》問世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百餘年裡,各種刊本或署朱鼎臣編輯,或只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處機撰,沒有一本承認吳承恩的著作權。

胡適1921年的《西遊記序》也說此作「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

後來魯迅先生力主吳承恩說,胡適得到魯迅抄給他的材料,便在《〈西遊記〉考證》中也持此主張。

章培恆指出,在清初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里是把「吳承恩西遊記」著錄進卷八史部地理類的,可見前述《淮安府志》著錄的吳承恩的《西遊記》,應是地理類的游記而並非章回小說,而且吳承恩曾仕明荊王府的紀善官職,從他的故鄉蘇北淮安到湖北蘄州的荊王府正可說是「西遊」。

從方言看,西遊記的作者也可能並非蘇北人吳承恩。

章文已考知百回本《西遊記》中「實是長江北部地區的方言與吳語方言並存」,又考知《永樂大典》所引「夢斬涇河龍」一段中「本存在蘇北地區的方言,卻無吳語方言,經百回本的作者加工後,增添了吳語方言,但沒有再增添蘇北地區的方言」。

黃永年贊同章培恆的觀點,並補充論據:其一,百回本的原本初刻應在嘉靖初年就已出現,而吳承恩其人一般估計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才出生,到1522年(嘉靖元年)他才二十二、三歲,寫成百回、二十卷的大部頭西遊記,而且寫得如此「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可能性很有限。

其二,黃壽成注意到,百回本二十九回的回目是「脫難江流來國土,承恩八戒轉山林」,如果吳承恩真是作者,不應在這里用上「承恩」二字,而且用在形象並不光輝的「八戒」前面。

吳承恩著《西遊記》說的流行並非偶然,具有豐富的證據支撐。

主要有:吳承恩曾任職於湖北荊憲王府,符合《刊西遊記序》中指出的「《西遊記》出於藩王府」這個條件;《淮安府志》關於吳承恩生平個性,特別是「吳承恩著《西遊記》」有明確記載;吳承恩《射陽先生存稿》(後編為《吳承恩詩文集》)與《西遊記》存在多方互證;《西遊記》具有諸多淮海地緣特徵,如一說孫悟空原型為淮河神猴無支祁、唐僧籍貫為海州聚賢庄等。

但從學理上作仔細考量,「吳著」說也難以成為定案。

㈧ 文言文西遊記閱讀第四回一段

西遊記第4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

那太白金星與美猴王,同出了洞天深處,一齊駕雲而起。原來悟空筋斗雲比眾不同,十分快疾,把個金星撇在腦後,先至南天門外。正欲收雲前進,被增長天王領著龐、劉、苟、畢、鄧、辛、張、陶,一路大力天丁,槍刀劍戟,擋住天門,不肯放進。猴王道:"這個金星老兒,乃奸詐之徒!既請老孫,如何教人動刀動槍,阻塞門路?"正嚷間,金星倏到。悟空就覿面發狠道:"你這老兒,怎麼哄我?被你說奉玉帝招安旨意來請,卻怎麼教這些人阻住天門,不放老孫進去?"金星笑道:"大王息怒。你自來未曾到此天堂,卻又無名,眾天丁又與你素不相識,他怎肯放你擅入?等如今見了天尊,授了仙錄,注了官名,向後隨你出入,誰復擋也?"悟空道:"這等說,也罷,我不進去了。"金星又用手扯住道:"你還同我進去。"

㈨ 西遊記文言文版翻譯

西遊記是明代吳承恩寫的白話文小說,不是文言文。

真正的文言文回是蒲松齡的《狼答》那種文章,現代人一般根本看不懂的。

四大名著都是白話文,只不過年代有點久了,過了幾百千,很多語句和現代人的口語有點差別,但是基本還是能看懂的。

西遊記的現代白話文版本很多的。滿意請採納,謝謝。

㈩ 《西遊記》第一回古文翻譯

譯文:

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在東勝神洲傲來國,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塊仙石,一天仙石崩裂,從石頭中滾出一個卵,這個卵一見風就變成一個石猴,猴眼射出一道道金光,向四方朝拜。那猴能走、能跑,渴了就喝些山澗中的泉水,餓了就吃些山上的果子。

整天和山中的動物一起玩樂,過得十分快活。一天,天氣特別熱,猴子們為躲避炎熱的天氣,跑到山澗里洗澡。它們看見這泉水嘩嘩地流,就順著澗往前走,去尋找它的源頭。猴子們爬呀、爬呀,走到了盡頭,卻看見一股瀑布,像是從天而降一樣。

猴子們覺得驚奇,商量說∶「哪個敢鑽進瀑布,把泉水的源頭找出來,又不傷身體,就拜他為王。」連喊了三遍,那石猴呼地跳了出來,高聲喊道∶「我進去,我進去!」

那石猴閉眼縱身跳入瀑布,覺得不像是在水中,這才睜開眼,四處打量,發現自己站在一座鐵板橋上,橋下的水沖貫於石竅之間,倒掛著流出來,將橋門遮住,使外面的人看不到裡面。石猴走過橋,發現這真是個好地方,石椅、石床、石盆、石碗,樣樣都有。

出處:出自明代吳承恩的長篇小說《西遊記》。

(10)西遊記文言文在線閱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

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