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遺址
1. 漯河的戰爭遺址
蘇進(1907年~1992年),郾城縣裴城鎮人。1923年,他在西北軍學兵團當學兵, 1925年參加西北軍,歷任排長、連長,參加過北伐戰爭。1927年,他在馮玉祥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任職,同年被調到洛陽軍官教導團當隊長,不久報考留日學生,被錄取去日本,入東亞預備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1930年,蘇進結束在日本的學習,回到中國,隨同馮玉祥到前沿視察部隊,指揮作戰。不久,他到14師即原手槍旅任參謀長。1931年,中共在第26路軍發展了不少黨員,第26路軍參謀長趙博生也加入中共。趙博生開始聯絡蘇進、季振同和黃中嶽等決定在寧都起義。寧都起義時,蘇進指揮部隊控制了總指揮部電台。193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紅5軍127團團長、44師師長。 同年,蘇進從戰斗部隊調到紅1軍團隨軍學校,擔任總隊長;8月,調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軍事主任教員。
1933年秋,紅軍學校的高級班和幹部隊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蘇進被調到紅大,任參謀科科長兼教員,負責訓練團、師、軍的參謀長。 長征時,蘇進任幹部隊政治科科長兼教員。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撤消了幹部團,成立紅軍大學和特科團,他任特科團騎兵科科長。紅軍抗日大學成立時,蘇進任騎兵科科長。抗日戰爭時,蘇進離開軍校,任陝甘寧邊區警備司令部參謀長、120師359旅副旅長。
解放戰爭時,蘇進到東北。1948年7月,隨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的成立,蘇進任鐵路修復工程局第一副局長, 同年8月調到炮兵縱隊擔任司令員。建國後,蘇進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蘇進於1992年去世。
梁冠英
他早年跟馮玉祥當兵,內戰時期是鄂豫皖剿"匪"副總指揮,49年反正.好象在文革其間去世了,他當年在問十創辦"冠英學校"
王拱璧,
1886年9月17日出生於河南西華縣孝武營村(今為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鄉青年村)。他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時期,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領袖人物之。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東游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專著,至今仍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王拱壁先生,1886年9月17日出生於河南西華縣孝武營村(今為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鄉青年村)。他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時期,他是中華留日學生總會的領袖人物之。他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東游揮汗錄》、《河南人民當頭大禍》等專著,至今仍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時,王拱璧正在河南大學任教授。他當時所作的《東征曲》八章,曾在許多學校流傳;《為自由而戰》四章,曾在中國軍隊的好幾個師里流傳。他還在各學校、團體和公眾集會上發表宣傳抗日救亡的講演二十餘次,給流亡開封的東北大學學生講日本侵華史,他撰寫的《抵制日貨之理論與實踐》一文,刊登在了海《大公報》上。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以後,又在華北製造事端,企圖侵佔華北。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主義,從而激起了全國人民義憤。當時,王拱璧任河南省淮陽縣契稅局局長。他先後在各學校、團體的集會和太昊陵廟會上發表抗日救國講演四十餘次,聽眾達數萬人。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當時,年已半百的王拱璧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宣傳工作。,他很快就寫了《抗日必勝》提綱,到各處進行演講,使聽眾深受感動,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當時,王拱璧還經常邀請親友同事到家裡座淡抗戰局勢。他從軍事、政治、經濟及國際圍內等方而進行分析,斷定七年半後日本必敗。實踐證明,他的這判斷與事實是十分接近的。
抗戰爆發不久,王拱璧就把女兒王俊嵐(後改名程邁)送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女兒到延安後給父親寫信,表示「不取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決不回河南」。王拱璧題詩一苗贈給女兒:「嵐兒抗日在陝北,不勝倭寇誓不回。喜汝堅信持久戰,莫負英明總指揮。」同時,他還介紹愛國青年邵慧敏、楊文曼等七人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工作。後來,程邁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成為一名優秀的幹部,直到1952年才回家鄉探親。
王拱璧的兒子王膺民抗戰前赴日本留學,回國後即參加留學生集訓,後被友人推薦到駐洛陽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任司令長官衛立煌的外文秘書,並協助編輯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出版的《抗戰月刊》和《北戰場半月刊》。應范長江之約請,他兼任了遠東通訊社駐第一、第五戰區的特派員。他還在西北陸軍大學任教官,培訓抗日軍官。當時,他用王一民的筆名,在國內許多家大報紙上發表了100多萬字抗日論文和專著,受到軍界要員和社會輿論的關注。
1938年春,王拱璧攜眷屬遷移到鎮平縣。不久,他組織了鎮平自治研討會,被推選為副會長。他向鎮平縣政府遞交了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社會,以利抗戰的建議書;還組織了抗戰十人工作團,深人農村,發動農民支援抗戰。不久,抗戰十人團發展到六個團,當時在鎮平頗有影響。
這其問,他編印了《抗戰三字經》小冊子,印刷了數百冊,在當地散發。他還給抗日前線的將士寫了三十多封慰問信,捐贈棉背心十件,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
1938年l0月,王拱壁攜眷屬遷往四川成都。不久,他受國民黨政府川康禁煙督察處處長張靜愚的委派,任西昌禁煙所所長。1939年4月初,他率領六七名工作人員和一百四十多名士兵前往西昌。他們翻雪山,越大嶺,過大渡河,艱苦備嘗,於月底到達。
在西昌工作期間,王拱璧閱讀了許多有關我國邊疆的文獻資料.游覽了許多地方,了解到許多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他撰寫了《川康一斑及寧屬問題(提綱)》、《研究彝獻(提綱)》等文章。其中,歌頌祖國山河風物民情,抒發抗戰豪情的旅寧七篇(《西川歌》、《西昌懷念戰役》、《寧遠河上》、《歐戰又起》、《兩昌風物》、《西昌思鄉》、《山歌》),分別刊登在《西昌報》、《建寧報》上。
1940年4月,西呂禁煙所被撤銷。對於所結余的二千多元經費,有人主張分掉.但王拱壁將其全部上交。離開西昌時,有人勸他帶些鴉片、麝香和名貴葯材回四川,以便賺錢,遭到了他的堅決反對。由於他在禁煙所工作時廉潔奉公.上級曾擬委任他為豫、陝省稅總局局長,但他以不願發國難財為由,致函謝辭。
回到成都後,王拱璧在生活非常同難的情況下,撰寫了長達五萬多字的《川康一斑及寧屬問題》文稿。該文由某學者推薦給邊疆學會會長顧頡剛先生,被編為《邊疆叢書》第1輯。該書在桂林出版時因日寇侵擾而未能問世。他撰寫的《國難西行》六百句,記述了自己從淮陽出發.經開封、鎮平、洛陽、潼關、西安、寶雞,然後越秦嶺、出劍門、小住蓉渝,再翻雪山、渡瀘水,最後到達西昌的「八千里路四百日」的感受和艱難歷程。
他把自己在川康收集的有關參考資料數捆和一些礦物、植物標本,分別贈送給四川省圖書館、博物館。此舉充分體現了他對於公益事業的關注和無私奉獻精神。
在成都期間,王拱璧被梁仲華主持的中國鄉村建設學會聘任為總會幹事,並主辦《會訊》刊物。他還利用業余時間,撰寫了有關邊疆問題的論文十五六篇(共十二三萬字),分別在成都、重慶、西呂等地的報刊上發表。他還被聘任為華西大學的特約客座教授,講授鄉村建設課程。
1942年春,青年中學師生和家人多次給工拱壁寫信,請求他回家鄉主持青年中學的工作。回到家鄉後,他以青年中學為陣地,積極協助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開展抗日斗爭。他首先整頓青年中學,將國民黨、三青團的勢力趕了出去,使該校成為「共產黨活動的大本營」。
1942年,河南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王拱璧撰寫了《河南災況目睹記》一文,寄至重慶《大公報》。這篇文章揭露了國民黨政府不關心人民疾苦和當時河南省慘絕人寰的災況,因而受到《大公報》的重視。該報派記者到河南進行了實地調查,並發表了題為《看重慶憶中原》的評論。此舉對於國民黨政府向河南撥發救濟款起了推動作用,但該報卻受到了「停刊三天」的處分。
1944年中原會戰後,豫中、豫西大片國土淪入敵手。此後,日軍曾對該校進行過騷擾。郾城偽政權的縣長李子芬曾向王拱璧封官許願,但遭到王的嚴詞拒絕。
1945年春夏之交,新四軍第一二八團團長王定烈與當地的中共地下黨員馮明高等,在硝華、西平、上蔡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當時,王拱壁在青年中學為第一二八團提供辦公地點,還動員部分師生參加新四軍。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慶祝大會上,王拱璧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陳星聚,字耀堂,河南臨潁縣陳台鄉陳村人,清朝光緒年間率領台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
台北知府陳星聚
陳星聚,公元1817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先後中過秀才,舉人。47歲被任命為福建省順昌縣知縣。
在他出任縣令期間,憂國憂民,辦事認真,是老百姓衷心擁戴的父母官。調任閩縣縣令後,為政清廉,政績斐然,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光緒初年,陳星聚被調往台灣,任鹿港、淡水同知,不久又擢升為台北知府。
當時正是中華多難之秋,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者紛至沓來,蹂覦我國東南沿海。寶島台灣物產豐富,自然也成了侵略者垂涎、覬覦的對象。陳星聚上任伊始,便召集民工,修築加固台北城池。中法戰爭爆發後,他又積極購置武器,擴充軍隊,隨時准備迎戰入侵之敵。1884年8月,法帝國主義出兵進犯基隆。9月,基隆被攻陷,法軍旋即兵分兩路,進攻淡水、台北,並封鎖了台灣與大陸的交通。陳星聚,早已置生死於度外,下決心與台北共存亡。他命令妻子帶領闔家老小10餘口,團團圍坐在府衙後花園的水井旁邊,一旦城池陷落,即舉家殉國,決不受辱。台北軍民在他的激勵之下,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終於擊退了法軍的進攻,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為中國人民譜寫了一曲響亮的正氣歌。
曹剛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
男,漢族,1935年12月生,河南舞鋼人,195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7月入伍,蘇聯炮兵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大學學歷,上將軍銜。
許慎
(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現河南郾城縣)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贊賞。他是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許慎曾擔任太尉府祭酒,師從經學大師賈逵。他歷經21年著成的《說文解字》,歸納出了漢字540個部首。
2. 兗州名勝古跡有什麼
興隆文化園
兗州興隆文化園按照「一園三區」總體布局規劃建設,是以佛教文化資源為基礎,集禮佛、演藝、禪修於一體。西區為禮佛祈福區,由高118米的靈光寶殿、靜心園、觀音園、興隆寺等組成。東區為體驗演藝區,推出大型實景演出《菩提東行》,有8萬平方米的室內大型佛教主題公園體驗樓,區內99米高的合十塔與演藝、主題公園有機融合。南區為禪修休閑區,通過塌陷地生態治理,建設藝術村和度假村。
興隆塔
興隆塔始建於隋朝,因興隆寺而得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空苡磚塔,底基周長48米,高54米,二層外部設平座,二、四、六、七層盲窗修飾,通體區分兩截,上下疊加,呈母子相托狀。下七層粗大深厚,內設台階式磚梯踏步,層間設迴廊,遊人可順梯拾階迴旋而上;兩截間形成2米寬的陽台,四周有石雕欄桿,憑欄遠眺,風物盡收眼底.上六層驟縮細小,挺秀玲瓏,直入雲端;六層空心,設有樓板木梯直至塔頂(現已拆除);塔頂用琉璃瓦製成的蓮台寶相式寶剎,塔內有題名碑記6塊。舊時每年正月十六此處有廟會。唐、宋、明、清歷朝修葺,解放後修繕一新,供人游覽賞景。
金口壩
金口壩在城東五里泗、沂、府河交會處,系調節河水流量的設置。1966年以前獸河工農兵大橋未建成時,此壩為兗州至曲阜的必經之路。因其所處位置重要,壩身石與石之間均以金屬(鐵)扣接,故名。
西桑園遺址
西桑園遺址位於小孟鎮西桑園村西約200米處的一片高台地上。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4萬平方米。1992年,西桑園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因遺址
王因遺址位於王因鎮王因村南一片高地上,長、寬各約200米,總面積4萬平方米。1992年,王因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吳寺遺址
西吳寺遺址位於小孟鎮西吳寺村東南,為相傳趙王河古河道北500米處,高出地面1.5-2米,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1957年發現。1997年,西吳寺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泗河大橋
泗河大橋位於兗州城南泗河上。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長約200米,寬8米,15孔,純以巨石砌成,氣勢宏偉,造型優美,有「魯國石虹」之稱。橋面兩邊石欄及護板雕刻精緻,兩端還有石獅水獸等裝飾。據記載,此橋建築耗銀數十萬兩,歷時五載,在當時為全國二十四名橋之一。數百年中此橋都是南北交通的要沖。清代康熙、乾隆、光緒時及1957年的大洪水中,該橋均有所毀壞,歷經重修改建,基本上尚保持原貌,為兗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高中作文尋訪風物遺跡,發現故鄉歷史
如果發明智能書包該多好
現在我們用的書包又笨重又埋汰,但我想發明的書包又輕內巧又干凈,而且容還有各種功能。下面就讓我介紹介紹吧!
這個書包外表有很多顏色,有粉色帶桃花的、有粉色帶米妮的,還有藍色帶史努比的。。。。。。它的裡面很寬敞,而且,不管你裝多少東西,它都是一個重量。它的裡面還有一個小保鮮箱,可以把水果放進去,到休息的時候再拿出來吃,它有好多個兜,其中有裝筆的,有裝本的,有裝書的,有的裝我們的雨傘雨衣的還有一個裝我們的卷子、文件的兜,它的後邊有一個伸縮桿,走路的時候把伸縮桿抽出來,上樓梯的時候把伸縮桿收回去,這個書包還有一個功能,只要是別人翻過你的書包,它就會發出警報,他還會記住這個人的相貌特徵,並且記住拿走了你的什麼東西,它還有一個小屏幕,這個小屏幕是手控的,它可以把你的書包鎖上,直到輸入正確密碼以後才能打開,它還有一個自己清潔的功能,只要是書包臟了,它就會自己清潔書包,清潔之後,書包跟新的一樣。出去旅遊的時候,它可以變成旅遊模式。每天留的作業可以寫到小屏幕上,到家以後就會自動提醒你該做作業了,就會把你輸入的作業告訴你一遍。
這就是我想發明的智能書包,你覺得怎麼樣?
4. 宋代清明上河園遺址在哪裡
宋代沒有清明上河園,只有《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現在的清明上河專園是根據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屬明上河圖》建造的。
清明上河園是由河南省開封市人民政府與海南置地集團公司合作建設的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實景主題公園,坐落在開封市龍亭湖西岸,是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基地。它是以畫家張擇端的寫實畫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按照《營造法式》為建設標准,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風情、皇家園林和古代娛樂為題材,以遊客參與體驗為特點的文化主題公園。集中再現原圖風物景觀的大型宋代民俗風情游樂園,再現了古都汴京千年繁華的勝景。
5. 焦作名勝古跡 風物特產 民俗風情
首先介紹下焦作的名勝古跡:
一、焦作市
1、昭惠王行宮
在焦作市山陽區百間房鄉李貴作村東北。廟建於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殿宇巍峨,清順治、嘉慶、道光屢有修復。大殿是一座元代木結構建築,雄偉壯觀,坐北朝南,面闊8.54米,進深6.44米,單檐懸山頂。結構基本上保存了元代木結構建築特徵,且保留了部分元代以前的構件。該殿是河南省元代木構建築中純度較高、時代較早、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一座。
2、老萬庄金代壁畫墓群
在焦作市西北郊老萬庄村西的向陽山坡上。地面現存石羊、碑座遺跡。1973年發現墓葬,後發掘清理其中3座。均為金代仿木結構磚砌壁畫墓,平面呈八角形,穹窿頂,以彩繪木棺作葬具。墓壁上滿繪大型人物彩色畫,三號墓正北壁繪頭戴展角巾,身穿朱紅圓領長袍,端坐椅上,似為墓主人,余者皆為男女侍從形象。其中二號墓出土的彩繪木棺,外觀精巧別致,距今700年左右,保存基本完好,棺板上有4幅人物故事畫。
3、山陽城
在焦作市東南4公里牆南村的北側。地處太行山麓,北面靠山,南臨黃河,丘陵起伏,地勢險要。城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周長約5公里,九門九關,城牆寬14-16米,殘高4-6米,夯築而成。秦時長信侯曾居此。東漢末,曹丕篡位又封獻帝於此。城址猶存,城北尚有獻帝冢。
4、許衡墓
在焦作市西南5公里的許氏墓群中。墓群佔地600畝。神道南有敕建牌坊一座,過坊建高大碑樓一幢,內立乾隆御祭碑一通。再北又一高大碑樓,內立歐陽文撰神道碑一通。碑樓與牌坊兩旁,有石獅、石虎、石羊、石馬、石人共5對。碑樓後有磚築享堂3間,內置石案。過享堂即許衡墓冢,高9米,冢前立石碑一通,上題「元儒許文正公之墓」八字。墓前兩旁排列手捧笏板石翁仲兩對。墓區蒼松參天。許衡(1209-1281),宋元之際學者,河內(今沁陽)人。
二、沁陽市
1、天寧寺三聖塔
在沁陽市區內。金大定十一年(1174年)建。塔門南向,平面方形,下為石台座,共13層,高約30米。塔內設塔心室和環轉的梯道,梯道兩側施須彌座,其上設佛龕多處,頂為穹窿頂。這種密檐式方形磚塔,外形與唐代同類型磚塔相似,內部結構又與宋塔類同,別具一格。
2、懸谷山摩崖造像
在沁陽市區西北45里懸谷山貞谷寺東北崖壁上。有洞窟兩處,佛龕6個。第一、二龕均雕一佛二菩薩。此二龕造像均為唐代以後作品。第3龕內為一立佛,可能為宋代雕刻。四五兩龕並列,東為一佛二菩薩二力士,西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均為唐代作品。第6龕門為壺門形,內雕一佛二菩薩,亦為唐代造像。第一洞窟在第3龕之東,為擬雕未成之窟。第二洞窟長方形,穹窿頂,雕像多殘,後壁龕內的雕刻可能為明清所刻,洞壁上滿雕小佛龕。
3、清真寺
在沁陽市內自治街。俗稱北大寺。建於明代,清代重修。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伊斯蘭教建築。前有廈殿,面闊3間,單檐歇山,藍琉璃瓦覆頂,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後為客庭,面闊3間,綠璃璃瓦覆頂,建於清初。客庭四隅有4座講堂,均為清末單檐硬山建築。客庭後的大拜殿為長方形,綠琉璃瓦覆頂,此殿為清代建築,保留少許明代構造。拜殿後為主殿,挺拔高聳,頂部所有構件均為藍琉璃質,殿內不用樑柱。其北有女寺一座,雖為小型建築,但平面布局保存較好。
三、孟州市
1、韓愈墓
在孟州市城西韓庄村。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墓冢高大,有磚石圍牆。翠柏蓊鬱,棗樹成林。墓前有韓愈祠。韓愈(768-824),號昌黎,河陽(今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
四、修武縣
1、勝果寺塔
在修武縣城西南隅。塔東向,平現呈八角形,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26.15米。塔身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其寬度逐層收斂,使整個塔身輪廓呈拋物線形。各層檐下均用仿木結構的斗拱裝飾。其特點是塔外形呈八角形,塔心室則為六角形,向上攀登的梯道,不僅施於塔內,還沿塔身外壁進入相鄰塔門,拾級登高,直達塔頂。
2、馬坊泉
在修武縣城東北10公里的馬坊村。南北長390米余,東西寬130餘米。馬坊泉在海蟾宮,雖旱不涸。海蟾宮在馬坊村原真清觀中,因邱長春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海蟾子為五代時燕劉守光的宰相,名劉操,後棄官游覽名勝居此。真清觀早已無存。現存的海蟾宮為明代建築,清代復修。附近尚有聖井泉、海子泉、龍母泉、吳公泉和馬坊泉合稱五泉。
3、雲台山(☆☆☆☆☆)
距焦作市30多公里。因山頂常有雲霧繚繞,後改名雲台山。全山可分為奇峰秀石景觀等景區。奇峰秀石景觀以茱萸峰為代表,海拔1304米,因峰上遍有茱萸得名。潭瀑景觀主要集中在老潭溝和小寨溝,以老潭溝中的雲台山大瀑布為最雄,落差310多米,為全國之冠、亞洲第二。最秀的是小寨溝山水,小寨溝長1.5公里,兩岸高山聳立,中為峽谷,溪流涓涓,泉、潭、瀑比比皆是,號稱「潭瀑川」。
宗教景觀有真慶宮、萬善寺、元帝觀等,真慶宮在雲台頂下院,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萬善寺在真慶宮與元帝觀之間,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元帝觀在茱萸峰頂,舊時香火很盛。歷史文化景觀主要集中於百家岩景區,百家岩古稱柏岩,又稱百家言,含「百家爭鳴」之意。魏晉時期,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相與友善游於這里的竹林,號稱「竹林七賢」。現存有嵇康醉劍池、劉伶醒酒台等遺跡,並有唐宋以來石刻多處。盆景峽谷景觀主要在溫盤峪。集溪泉潭瀑於一谷。
五、溫縣
1、盟誓遺址
在溫縣東北武德鎮西張計村。1980年對盟誓遺址考古發掘,發現盟書7000多片,羊骨架坑30多個。該盟書屬宗盟類,其字體書法、體例與山西侯馬盟書相近。遺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70米,過去是個高土檯子。在西張計村西發現一座古城遺址,經勘察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1300米,面積約182萬平方米。據《史記》記載,當為春秋時晉國的州城城址。盟誓遺址在古城東城牆北壁的外側,與古城有密切關系。
2、慈勝寺
在溫縣西北大吳村。創建於五代。原有主殿5座。現存的大雄殿、天王殿為元至元五年(1339年)重建。大雄殿結構精巧嚴密,上覆彩色琉璃瓦,光彩奪目。天王殿西壁的四大天王圖,人物目光炯炯,是研究我國元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大雄殿前的石刻經幢,共13節,高5米,為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建,刻工精湛。大雄殿的匾額,造型古樸大方,書法遒勁,素有「銀鉤鐵畫」之稱。寺內保存有明天順五年(1461年)大鐵鍾一口,重達500多公斤。
六、武陟縣
1、千佛閣
在武陟縣城南大街北端。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因閣內佛像很多,故名。閣為三重檐歇山十三脊迴廊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閣頂用綠色琉璃瓦覆蓋。閣內頂部繪陰陽五行、天乾地支、八卦太極等圖案,為明清時期佛道合一的反映。千佛閣建築高大,氣勢宏偉,雕工精湛。
2、妙樂寺塔
在武陟縣城西南8公里。寺早毀,唯塔獨存,為河南省現存形制最大的五代磚塔。塔平面方形,十三層疊澀密檐式,高20餘米,塔身輪廓略呈拋物線形,巍峨挺拔。塔檐用疊澀磚砌,具有唐代磚塔的建築特徵。塔身南壁2-13層各闢一龕,內置銅佛;其餘壁面,間或辟設佛龕,亦置銅佛。塔心室為方形,每層設樓板和樓梯,現已不存。
3、嘉應觀
在武陟縣城東13公里廟宮村。南距黃河4公里。清雍正初年建。相傳黃河修堤時雍正帝駕臨,扳石填基,故觀前的堤壩至今仍稱御壩。觀內現存殿宇100餘間,皆採用清代官式建築形制,規模雄偉。觀前山門正中嵌石,上刻「敕建嘉應觀」,門周石雕5條奔龍和海水、雲氣等,技藝頗精。門左右有掖門,山門內兩側為重檐歇山式鍾鼓樓,正中為御碑亭。亭內有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銅碑,高430厘米,下為獨角獸碑座,側刻龍紋。亭後為前殿,其側有配殿4座。前殿之後有大殿,面闊7間,重檐歇山。藍琉璃瓦覆頂,殿檐下層層斗拱相承,殿內雕梁畫棟,殿前月台寬坦,建築雄偉,金碧輝煌。大殿後有禹王殿,面闊7間,重檐硬山,巍峨壯觀。山門外青石基座上,有清代鐵獅一對。
七、博愛縣
1、月山寺和塔林
在博愛縣城北7.5公里太行山麓。四面群山環抱,相傳建於唐代,明永樂三年(1405年),以其山勢似月,定名月山寺。當時規模宏大,分東、西、中三個院落,和尚達500餘名。清乾隆帝曾在此居住數月,賜匾、賦詩並增修寺院。當時寺有八大景、八小景之說。後因戰亂,多已無存,僅有御碑亭2個,碑碣15通和塔林1處尚存。塔林在寺西側,現存明清兩代舍利塔11座,由山下至山上排列長達500米。山頂為蒼公大師寶塔,高約5米。月山寺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國內外頗有影響。
其二,介紹下焦作的風物特產:
有四大懷葯:懷山葯(鐵棍山葯)、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
懷慶府的驢肉
五里源的松花蛋
武涉油茶
武陟縣油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在焦作名吃中堪稱一絕,既是飯,又是茶。它是由多種天然綠色食品麵粉、花生、芝麻、豆類、果仁等加上多種天然調料精製而成,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能。由於它味感純厚、香氣馥郁、濃而不膩、淡而不寡、製作快捷、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因而馳名國內外,遠銷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其三、焦作的民俗風情
其實民俗風情焦作的和北方其他地方的基本都一樣。
6. 番禺蓮花山的石場遺址
人工無意奪天工
初夏的一個清早,沐浴在燦爛陽光中,我們來到了蓮花山旅遊區。據蓮花山旅遊區辦公室副主任張發俊介紹,整個蓮花山本身就是一個採石場,不少地方都可以找到當年採石留下的痕跡。其中獅子洋畔集中分布著15個石場,分別是:燕子岩石場、劍門石場、獅子岩—觀音洞石場、百福圖石場、蓮花山—南天門石場、飛鷹岩石場、海仙池石場、八仙岩石場、無底洞石場、順景岩石場、樹抱石石場、大佛洞石場、碧蓮池石場、四方池石場和洞天波月石場。
南天門邊「蓮花」開
從波光瀲灧的蓮花湖出發,往東南方走約數十米,看到一處古石場留下的坑谷,谷中有水,谷口岩壁最窄處,有一條長約8米、寬約1.5米的石拱橋,美其名曰「神仙橋」。從坑谷邊經過,可以到達一處平地。映入眼簾的是大約10米高、狀如蓮花的巨石,上面刻著「蓮花石」三個大字。只見這里赤壁丹崖,歷經滄桑,斷面卻如斧砍刀削般平整,垂直而下一條條因流水溶蝕而留下的灰白色水痕。
蓮花山,因蓮花石而得名。蓮花石旁邊便是「南天門」,人們認為,穿過這里便進入一個如詩如畫的南國仙境。事實上,那是在厚層砂岩里鑿開的寬約10米、門牆厚近10米的城堡式大門。以前,這里是石工們把石頭運往蓮花山海邊的通道。走在「南天門」里,兩側整齊有序的釺痕痕跡依然清晰可見,撫摸上面斑駁的砂岩,耳畔彷彿響起鑿石的丁當聲,先民們艱辛勞作的景象仿若在眼前。
張發俊介紹,從蓮花石、南天門一帶,可以眺望到高聳在山端、被喻為「省會華表」的蓮花塔。大約在1785年,英國畫家托馬斯·丹尼爾到訪這里,被這里美麗而獨特的景緻所吸引,專門畫了一幅《蓮花塔和蓮花山城》。這幅畫現在被珍藏在香港藝術館,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這一帶的風物。
穿過南天門,經過順景岩,還有一個以蓮花命名的岩洞:蓮花岩。那是兩座內門相通的巨大岩洞。蓮花岩以前的面貌與今天截然不同,岩洞中間似一個盆地,周圍由九個岩洞組成,因為九個岩洞狀似九瓣蓮花而得名。
雄奇峻險燕子岩
從蓮花岩出來,朝著海邊往下走,不用多久便可以到達古採石場最壯觀的地方之一:燕子崖。腳下是崖頂的觀光亭,憑欄俯瞰,只見比肩而立的三四十米高赤壁紅崖,成大直角,插入谷底由採石坑積水形成的湖泊中,蔚為壯觀。有一段懸崖,中間橫空出現一個長方形的洞,裡面還擺放著一些條石。張發俊告訴我們,那是以前沒運走的石料。然而,那裡上不著天、下不挨地,古人們又是如何開采那裡的石頭?百思不得其解。
沿著小路走到岩底,從岩腳抬頭仰望,只見奇峰屹立,有的斷面十分齊整,像被刀削的一樣,巍巍絕壁直插青天,好像隨時都要下墜,令人目眩;有的深陷下去,像個巨大神龕;有的孤柱矗立,直指蒼天。這正合了那壁上的題詞:「開物天工劈巨岩,嵯峨削立倚天南。呢喃燕子安居處,有客長呤意興酣。」
岩底的一塊石壁上,刻著「蓮花山古採石場遺址」九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這個題字出自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之手。1983年,當時蓮花山古採石場的價值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它存在的年代也無法確知。夏老來到這里,在驚嘆它的雄奇壯觀之餘,推斷它「不遲於宋」。夏老的這一看法,引起人們對這個古採石場的廣泛關注。
在這些岩石上,除了整齊的釺痕痕跡,還可以發現整齊排列著的碗口粗的洞,這是當時採石搭腳手架插桿洞眼。橫向的洞眼一般為圓形,縱向的為方形,這樣在採石面搭上腳手架工作台,便於工作。這與中國古代的棧道技術有點類似,當時採石的主要工具僅僅是錘子和鑿子。這些洞眼後來一度成為燕子們棲息的好地方。
山明水秀八仙岩
離開燕子岩,沿著曲折小徑,在石山穿行,一處一景,常常會給你帶來驚喜。這邊還是連環對峙的四面崖壁,天空被縮成一方天井,轉過一個彎,眼前可能會出現一池碧水,睡蓮點點,令你豁然開朗。即使同是峭岩,也各有風景:有的爬滿古藤,生機勃勃;有的看起來普通,但一棵松樹不屈不撓地從岩縫中站出來,讓一切都變得生動起來。
經過劍門、一線天、碧蓮池等景點,我們來到浴仙池。以前在採石後,水平的厚砂岩,有許多垂直節理的裂縫,清泉從裂隙中流出,匯流到一堵峭壁前跌下,如一條雪白的絲絹,水流不大,但跌入這池中卻像珍珠落玉盤,泉瀑之水清澈,傳說是神仙沐浴之地,因此也被稱為「浴仙池」。浴仙池旁邊便是蓮花山最大的岩洞:八仙岩。信步走進去,只見這里最寬處23米,最深20米,是古代石工由表及裡釺鑿而成的人間洞天。
關於八仙岩的來由,又有一個傳說:據說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等眾仙,到增城探訪何仙姑回程時,途經蓮花山,見此地峰奇峭陡,便駕祥雲而下,來到這個大岩洞。眾仙見洞內泉水潺潺,涼風習習,且有石桌石椅,別有一番景緻,於是在此休息,圍坐在洞內高談闊論。大佛岩,前面是一雙手正用鑿子採石的雕塑。
守望滄海獅子石
離八仙岩不遠便是獅子石。只見青蔥山林中,矗立著一塊巨石,像一頭威武的雄獅,傲然屹立於山崖,雙目圓瞪,似在遠眺獅子洋萬里碧波,白帆點點,又微微張開嘴,似在吼叫。由於獅子石形象逼真,歷代先民把它神化,每當漂洋船過,都要頂禮膜拜,祈求保佑。
獅子石的形成年代久遠。原來,這里地勢低,蓮花山不過是海面上的一個島,千萬年過去,地勢逐漸抬升,水位下降。獅子石原來是小島邊上一座岩石,千萬年來受海浪和海風的不斷拍擊、侵蝕而成今天的形狀。它是蓮花山最忠實的衛士,見證著這里滄海桑田的變遷。蓮花山,以前叫「獅子山」,就是以它命名,「獅子洋」這個名字也是由它而起的。
7. 「尋訪風物遺跡 發現故鄉歷史 」 這類主題的作文應該怎麼寫
故鄉的歷史的話,
你就可以根據自己故鄉比較出名的。
遺址可以寫一些詠物的,
寫一下這個遺址的由來,
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還有就是著名的人物
8. 上猶的歷史遺跡
上猶縣是江西旅遊開發重點縣之一,境內有基本景點162處,三級景點31處。已開發的旅遊景點有陡水湖休閑旅遊區、桂竹山莊、京明度假村、五指峰探險獵奇旅遊區、五指峰客家第一漂、仙人湖水上娛樂旅遊區、東山寺大雄寶殿、希橋酒店、嘉華商務酒店、油石董公廟旅遊點等景點。
【陡水湖風景區】陡水湖位於江西贛州西部的上猶縣,處於上猶江中游。上猶江史稱溢江溪、九十九曲河,蜿蜓曲折、水清明凈,全長198公里。 陡水湖因建上猶江水力發電站而成湖,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大40倍。湖面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形成湖岸線長264公里、湖灣427個、湖心島42個,湖面開闊處縱橫達500米以上,視野寬廣、波平如鏡;狹窄處不足10米,僅容一舟通行。後來,國家又相繼在上猶江上建成羅邊、龍潭等發電站,形成了「一線穿五珠、一江連五湖」壯美景觀,高峽平湖,百里煙波;島嶼港灣,鱗次櫛比;火樹銀花,滿江金龍,為猶江山水增添了耀眼的光彩。湖面岸上四周有瀑布、鐵扇關、獅象山、九曲攬勝、美女峰、客家民俗等三十餘處風物景象。湖中有形態各異的湖灣427個,湖心島有40餘座。陡水湖綠水長青,偌大水域無一污染,湖中藏灣,灣內套港;湖中有湖,島中 見島。湖中林地木本植物多達千餘種,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南方樹木博物園。林中棲息有金錢豹、穿山甲、蟒蛇、金貓、白鶴、獐鹿、麂、麝等野生動物。而落地於湖中的座座島嶼.更是鬱郁蔥蔥,如翡翠寶珠,光氣四達,沁人心脾。陡水湖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無污染,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人旅遊在這一方碧水之中,更感十二分的愜意。
【五指峰風景區】五指峰景區位於贛州上猶縣陡水湖風景名勝區西部源頭,屬羅霄山脈的余脈山地。距上猶縣城70公里,五指峰最高指峰海拔1607米,是五指峰景區自然的形象標志。
五指峰峰巒由東南至西北走向,綿亘數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險峻,至今杳無人跡,是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為當年太平天國軍駐地。與五指峰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斗冰雪,堅持了40多天游擊戰,故名「游擊洞」。五指峰已列為自然保護區范圍,景區內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短尾猴、水鹿、白鷳、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其間。四周峰巒上長著紅豆杉、香花木等300多種植物。五指峰下的龍慶河盛產「井岡三石」:石雞、石魚、石耳。整個保護區春季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夏末蛙蟬齊鳴,悅耳動聽;秋日紅葉映日,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冰晶似玉。
【全國唯一的森林小火車】贛南森林鐵路是我國南方林區目前惟一保存完好的森林鐵路,被德國蒸汽機專家稱之為「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小蒸汽車和窄軌線路之一」,被中科院旅遊資源評估小組專家譽為「世界級旅遊珍品」。該鐵路於1964年竣森林小火車工,全線上65公里,途經章貢區、南康市、上猶縣,當時主要作為運送木材和旅客之用,於1998年停止運行,目前已經被改造成森林鐵路旅遊專線。上猶的森林小火車,是專門用來運輸木材的小型火車。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投資上千萬元在江西修建了一條贛州至上猶縣、全長65公里的森林運輸鐵路專線,為江西省森林資源運輸立下了汗馬功勞。隨著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強森林環境保護和人們綠化意識的提高,森林小火車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蒸汽機車要麼成了陳列品,要麼沉睡在雜草叢生的軌道上,機車司機和工人們也基本轉崗。
【營前鎮客家民居】提起客家民居,往往會想起「贛南客家圍屋」。實際上,在上猶縣營前附近還有另外一種客家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中規中矩對稱分布的特點,又有南方吊腳樓人字屋頂防潮防風的功能,還融入了江南園林建築中黑白分明的色彩對比,因而更具有居住的舒適性和使用的實用性。
上猶歷史悠久,在原社會晚期就有了人類活動。自南唐保大十年改上猶縣至今,留下不少歷史古跡和古建築,以及騷人墨客和遺墨。
東山寺:位於縣城東山半腰,下臨仙人湖,依山傍水。古為上猶「八景」之首,始建於宋代,元代御史哈麻有詩刻於懸崖。明代建書院於此。清代咸豐年間重修至今。現在長年香火不斷,每逢初一、十五,遊人如織。在寺中有一棵百年之久的黃梔子樹,四季花開,花顏各異。
登龍塔:在縣城東郊,塔高26米,為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建造,清光緒年重修。
文興塔:位於縣城南山上,塔高26米,為明代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5年)建造。
9. 黃陂名勝古跡,風物特產
黃陂區古跡甚多,文化遺存豐富,有徽派、鄂東、鄂西、贛北、吳越等風格的民居,是湖北省文物十強區縣之一。
公布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共28個。其中國家級1個(盤龍城遺址),省級13個,市級14個。 魯台山古墓葬群(2):位於前川街道的魯台山西南,1978年發現。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佔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鳳亭(3-73)是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始建於北宋。程顥、程頤兄弟人稱兩程夫子。其祖父任黃陂縣令,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黃陂城西偏有草廟巷(今前川街道文教巷),是二程故居所在地。南宋時改稱雙鳳亭,取侯太夫人夢雙鳳生二程之意。現存建築即為當時所置。亭中有石砌方形碑,碑額上刻有雙鳳朝陽圖等。「雙鳳亭」金字匾額,為1962年重修時郭沫若所題。重建了「雙鳳亭公園」,修繕「二程書院」、聰明池、理趣林、流矢湖和二龍潭公園等。
作京城遺址(3-161)屬漢代古城址,位於黃陂區李家集街道作京城村。遺址呈不規則「亞」字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為140米,殘高2——6米,夯築城垣頂寬約12米,基寬約30米,北、東、南三面有城門遺跡,城外有護城河遺跡。是省級重點文物單位。
中分衛灣新石器文化遺址(3-174)
面前畈遺址(3-183)
大余灣古民居建築群(4-24)
吳光浩烈士舊居及墓(4-75)
鐵門坎遺址(5-1)
龍王尖遺址(5-2)龍王尖石寨是明代石寨,又名龍王寨,圍城周長12.5千米,圈地1.5餘平方公里。龍王尖位於黃陂區李家集街道珍珠嶺。寨牆平均高3.5米,全寨共有四大寨門,石寨按九曲八卦陣建造。壯觀的山牆基本完整,號稱武漢的長城。
木蘭山古建築群(5-137)
雨霖古建築群(5-138)
雞公城遺址(6-2)位於六指街甘棠鋪雞公城灣東南50米,屬商周遺址,面積約3.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
姚家山舊址(6-132) 大頂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蔡店街道蔡家灣西北主峰高464.5米,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此山秀拔雲表,風景獨特,傳說有仙人隱居其中。
伏馬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羅漢寺街道,發現綿延數公里的石砌城牆,牆內有連排營房遺跡,為太平天國時期的兵寨。
鐵寨為明清古寨遺址,跨黃陂區、大悟縣界,黃陂部分未作開發不收費。
西峰尖寨建於清代,位於蔡店街道,險峻陡峭原始,景色優美。
馬寨城遺址興建於戰國時期、廢棄於三國時代。位於黃陂王家河街道。整體布局精巧合理,城內還有水井、水塘、烽火台等。
前川中學舊址位於黃陂區實驗中學康民樓。
聖廟位於前川街道,為古代學宮遺址。
黃陂區還有大小寨遺址、城門潭遺址、黃陂花寨、程家墩遺址、武漢八里畈、黃陂魚山、三姑井、磨元城遺址、鐵門坎遺址、神墩崗遺址等市級以上遺址。 木蘭鄉大余灣、李集街道泥人王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黃陂北部幽靜靈野的田園風光、古樸醇厚的鄉村文化氛圍,「慢生活、漫時光」氛圍濃厚。如馮樓村、高頂村、橋頭邊村、杜家灣、高家灣、李沖村、研子崗、胡家集、蔡店源泉、黃陂曾集等鄉間小鎮。
盤龍城的千年古鎮黃花澇20多公里府河段濕地形成黃花澇濕地群,為世界自然基金會重點保護項目。還有六指北湖太空蓮、盤龍城後湖水鄉夏蓮、盤龍湖等。
羅家崗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東北部的王家河街道,是省級標准歷史文化名村。村中,縱橫交錯的石板小巷,連接著二三十棟大大小小的院落。
黃陂義門陳位於王家河街道陳家畈,位於勝天農庄和紅崗山之間,為典型贛北民居。
明代萬曆四橋:長軒嶺的張都橋、二太橋,木蘭鄉青石橋、王家河龍墩橋。
桃花廟位於黃陂蔡家榨街道桃園村詹家寨。楚文王時著名的桃花夫人(又稱息夫人)就葬在黃陂桃花廟。唐代詩人劉商的題黃陂夫人祠寫到:東風三月黃陂水,只見桃花不見人。
半河橋位於羅漢寺街道,為明朝古橋。
黃陂宗聖祠位於蔡家榨街道。
10. 清華大學的清華風物
清華大學校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與北五環之間,東臨地鐵13號線,西臨北大、圓明園,是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之一;清華園原為皇家園林,清朝康熙年間稱熙春園,雍正、乾隆、咸豐先後居住於此,咸豐年間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
校園總佔地面積392.4公頃(校本部306.0公頃,不含附屬醫院),總建築面積198.1萬平方米;校園綠化率54.8%,擁有樹木1152種,其中喬木4.5萬株,灌木18.8萬株,百歲以上古樹240棵;公共教室面積5.3萬平方米,教室276間,學生公寓共45萬平方米,1.39萬間。
校園內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築自然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築群落,為師生創造了適宜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清華園大禮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風雨中挺立數十載,上面刻著清華的校風:「行勝於言」。「行勝於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實,以行證言。
清華校園按照南門主路(學堂路)分為東區、西區。西區校園為老校區,以美式的校園布局和眾多西洋風格的磚石結構歷史建築為特色。大禮堂為中心景觀,圖書館(一、二、三期工程)、科學館、清華學堂、同方部、西體育館及理學院等建築分布其間,原王府庭園工字廳、古月堂、水木清華等古建築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園遺址)則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園林風格;東區則以1950年興建的蘇式主樓為主體,以及建築館、明理樓、經管學院、逸夫科技館等現代風格的建築物。
在清華二校門北邊小山下,有一塊被清華校友稱為「清華第一碑」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為當年國學研究院師生為紀念王國維而立,碑銘上陳寅恪撰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華學人精神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