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百家講壇金沙遺址視頻張擎
1. 百家講壇來過多少位教授說幾個影響力比較大的如題 謝謝了
特邀專家 鮑鵬山: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高日暉:文學博士、大連大學副教授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軍銜 段懷清:浙江大學副教授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莫礪鋒: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康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喬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於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徐放鳴:現任徐州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 ,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昌集:現為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康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趙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歷史教師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淳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心武:當代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駿:法學博士、國防大學教授 周思源: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周嶺:87版電視劇《紅樓夢》編劇 曾仕強: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孫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郝萬山: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袁騰飛: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 江英:教授,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正師職, 大校軍銜 酈波: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後、副教授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方誌遠: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 魏新:山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作家,詩人 劉強: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梅毅:中國作家協會一級作家 韓田鹿: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趙玉平: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博士、國學博士、心理學博士 羅大中:中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葯大學診斷學博士 張大千:腦科醫學專家,中西醫結合內科教授 朱翔非: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後,北京四中校長助理 李清泉:國家行政學院培訓中心博士 李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厲華: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李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錢斌: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博士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蘇升乾: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寅: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中國清宮史學會理事、中國紫禁城學理事 講座集錄 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讀經典之〈明經讀史 感悟人生〉》、《大故宮(第一部)、第二部即將播出、第三部即將錄制》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我讀經典之〈我讀先秦諸子〉》、《大年初一說經典》 於丹:《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我讀經典之〈在成長中感悟〉》 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漢武帝、秦始皇)、《漢代風雲人物》(項羽、呂後)、《大風歌》、《我讀經典之〈強勢由人〉》、《千古中醫故事之華佗》、《王立群讀宋史之趙匡胤》(正在錄制) 紀連海:《正說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劉墉、紀曉嵐、多爾袞、鰲拜、吳三桂、大太監李蓮英)、《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醫故事〉之孫思邈》 錢文忠:《玄奘西游記》、《解讀〈三字經〉》、《我讀經典之〈獨特的啟蒙〉》、《千古中醫故事之李時珍》、《班墨傳奇》、《解讀〈弟子規〉》、《解讀<百家姓>》(正在錄制) 金正昆:《金正昆談現代禮儀》、《身邊的禮儀》 張望朝:《楊子榮》、《抗日名將楊靖宇》 蒙曼:《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楊堅、楊廣) 喬良:《新解三十六計》 周汝昌:《周汝昌鑒賞唐宋詩詞》、《評〈紅樓夢魘〉》、《新解紅樓夢系列》(曹雪芹其人其書、紅樓夢的藝術個性、周汝昌答疑紅樓夢)、《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康震:《唐詩的故事》( 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我讀經典之〈莊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 曾鞏、歐陽修、王安石、韓愈、柳宗元、三蘇父子(正在錄制)、《大明宮》(即將錄制) 孟憲實:《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讀經典之〈君子與小人〉》 隋麗娟:《慈禧》、《孝庄》(未播)、《我讀經典之<兼愛與非攻>》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范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從司馬到司馬》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讀經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謀臣劉伯溫》 馬駿:《二戰風雲人物》、《我讀經典之〈有用與無用〉》《拿破崙》 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秦可卿、賈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史湘雲、八十回後真故事) 郝萬山:《千古中醫故事之張仲景》、《郝萬山說養生》(正在錄制) 王啟濤:《蜀地探秘之<李冰與都江堰>》、《憂樂范仲淹》(即將播出) 劉揚體:《經典中的愛情》 姜安:《戰國說客雙雄(張儀、蘇秦)》 李敬一:《欣賞中國古典詩詞》、《李後主的詞》、《司馬遷》、《屈原》 李煒光:《正說包公》 高日暉:《范進中舉》 趙世民:《探秘中國漢字》 徐放鳴:《另類英雄李雲龍》、《我讀經典之〈浩然之氣與人格之美>〉》 王曉秋:《大變動中的中國之甲午風雲》 王新陸:《解讀中醫》 康爾:《傳奇紫砂壺》 周文順:《焦裕祿》 趙英健:《清朝陵寢之謎》(慈禧、康熙、道光、嘉慶) 陳毅明:《我心目中的陳嘉庚》 李昌集:《《西廂記》中的愛情》、《從悲到喜說西廂》 孔慶東:《孔慶東看武俠小說》、《魯迅》、《我讀經典之 <論語>的魅力》、《老舍的幽默》、《從<說笑>看錢鍾書的幽默》、《啼笑姻緣的愛情三模式》 孫丹林:《楹聯的故事》、《唐伯虎》、《陸游的故事》、《我讀經典之〈無形中的指引〉》 姚淦銘:《老子與百姓生活》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 方爾加:《孔子眼中的「仁義禮孝」》、《漢代國策風雲》 周思源:《紅樓夢中的小人物》、《正說三國人物》、《周思源也說秦可卿》、《文明太後》(即將播出) 李蕾:《紅旗渠的故事》 馬未都:《馬未都說收藏》(傢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雜項篇) 喻大華:《道光與鴉片戰爭》、《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苦命皇帝咸豐》、《末代皇帝溥儀》、《囚徒天子光緒》 葛劍雄:《我讀經典之〈荀子的啟示〉》、《葛劍雄談地域文化》 周嶺:《周嶺解密曹雪芹》、《<紅樓夢>中的節日》(端午節、春節)、《奏摺的秘密》(即將播出) 曾仕強:《我讀經典之〈易經與人生〉》、《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 鮑鵬山:《鮑鵬山新說水滸》(林沖、武松、李逵、魯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戰國》(即將播出) 袁騰飛:《兩宋風雲》、《塞北三朝》(遼、金(即將播出)、西夏(即將播出) 趙曉嵐:《李煜》、《金戈鐵馬辛棄疾》 江英:《回首開國大典》 酈波:《大明名臣》(風雨張居正、抗倭英雄戚繼光、清官海瑞、「救時宰相」於謙)、《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 方誌遠:《大明嘉靖往事》、《萬曆興亡錄》、《國史通鑒》(即將錄制) 魏新:《東漢開國》 趙玉平:《麻辣說三國》(向諸葛亮借智慧、跟司馬懿學管理、《曹操》<正在錄制>) 莫礪鋒:《杜甫的文化意義》、《詩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榮:《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梅蘭芳》、《伶界大王譚鑫培》 呂立新:《水墨齊白石》、《寫實徐悲鴻》 董平:《名相管仲》、《傳奇王陽明》 商傳:《永樂大帝》《朱元璋》(即將播出) 於濤:《走近曹操》 吳桐禎:《成語趣談》 梅錚錚:《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碼關公》 王樹增:《軍旅作家王樹增講長征》、《王樹增解讀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劉強:《竹林七賢》 朱翔非:《中華孝道》 張大千:《名人酒故事》 羅大中:《大國醫》(王孟英、錢乙、李東垣、繆希雍、朱丹溪)、《名醫是這樣成長的》(正在錄制) 楊雨:《俠骨柔情陸放翁》、《納蘭心事有誰知》 韓田鹿:《三言二拍》、《大話西遊》 梅毅:《梅毅話英雄》(鮮為人知的楊家將、隋唐英雄志) 李清泉:《英雄項羽》 李曉:《商賈傳奇》 厲華:《信仰的力量》 李山:《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正在錄制) 彭林:《彭林說禮》 錢斌:《千年一筆談》 趙冬梅:《千秋是非話寇準》 蘇升乾:《清明上河讀宋朝》 李寅:《清東陵密碼》(正在播出) 姜鵬:《漢武帝的三張面孔》(6月12日播出) 張召忠:《張召忠說航母》(10月份播出)
2. 金沙遺址的外界評價
陳顯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在《成都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相關問題的討論》評價說「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可以說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在古蜀文化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黃劍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在《太陽神鳥的絕唱——金沙遺址出土太陽神鳥金箔飾探析》評價說「金沙遺址太陽鳥金箔飾和青銅三鳥紋有領璧形器都通過絕妙的圖像紋飾,生動第展現了古蜀時代崇鳥和太陽崇拜的精神觀念,堪稱太陽神鳥的千古絕唱」。
朱章義、張擎、王方:朱章義,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張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金沙遺址博物館研究員,在合著的《成都金沙遺址的發現、發掘與意義》評價說「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三星堆遺址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極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它的發現、發掘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劉延東:2009年8月21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視察了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隨後的參觀過程中多次盛贊「金沙遺址讓人震撼,發掘得好,保護得好。」
3. 百家講壇主持人名字
鮑鵬山: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高日暉:文學博士 大連大學副教授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 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 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 大校軍銜
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段懷清:浙江大學副教授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 古典文學研究家
莫礪鋒: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康 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喬 良: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孟憲實: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於 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徐放鳴:現任徐州師范大學美學教授
梁小民: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 ,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昌集:現為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趙 林: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葉廣芩: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紀連海:北師大二附中高級教師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淳 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姚淦銘: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劉心武:當代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馬 駿:法學博士
戴錦華:北京大學教授
張少泉: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周思源:現任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馬瑞芳:山東大學教授,學者,作家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曾仕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孫 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袁騰飛: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
4. 哪些專家 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過課
鮑鵬山:現為上海開放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陳振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程遂營: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系教授、副院長
淳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丁牧: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丁萬明:河北省委黨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戴錦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段懷清: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
方北辰: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方誌遠: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傅小凡: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馮光生: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范德偉: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員
高日暉:大連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高有鵬: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高長山: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韓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
韓田鹿: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郝萬山: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醫師
黃鳳春: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總領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胡阿祥: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紀連海: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級歷史教師
賈英華:中國傳記學會副會長、作家、晚清史研究學者
江英: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正師職,大校軍銜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姜鵬: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系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康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康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昌集: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李清泉:國家行政學院培訓中心博士
李任飛: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李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李蓉: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李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李寅: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中國清宮史學會理事
林岩: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厲華: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酈波: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後
劉強: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劉心武:當代作家,中國著名作家
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博士生導師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金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呂玉華: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
羅大中:中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葯大學診斷學博士
馬駿: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法學博士、二戰專家
馬瑞芳: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者,作家
馬茂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梅毅:中國作家協會一級作家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孟憲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莫礪鋒: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彭玉平: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錢斌: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博士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喬良:軍旅作家,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蘇升乾: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孫國亮:龍岩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主任
孫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邵維正: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教授,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名譽理事
唐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館博士
田凱:河南博物院院長
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翔: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王士祥: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警銜
王雙懷: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武則天研究會會長
王衛平: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魏新:山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作家、詩人。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吳建民: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原外交學院院長
徐放鳴:江蘇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徐焰: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楊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瑾: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姚淦銘: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葉廣芩: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於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於賡哲: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於鍾華:浙江大學哲學博士、書法學碩士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
袁騰飛: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曾仕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
張一清: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大千:腦科醫學專家,中西醫結合內科教授
張宏傑: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作家
張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少泉: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中國地震局研究物理所研究員
張志君:中國教育電視台研究員、研究室主任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林: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哲學博士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趙玉平: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博士、國學博士、心理學博士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周嶺:87版電視劇《紅樓夢》編劇、紅學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朱翔非: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後,北京四中校長助理[1]
翟雙慶: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
5. 百家講壇的組創人是誰拜託了各位 謝謝
百家講壇欄目製片人:聶叢叢! 節目創立便遭當頭一棒 2001年7月9日開播的《百家講壇》,創建時的目標十分宏大:為大眾普及知識。當時還有一句宣傳口號:「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為此,欄目組大到天體物理,小到衣食住行;雅到美學,俗到研究不孕症,無不通通涉獵。而主講人也個個來頭不小:楊振寧、周汝昌、葉嘉瑩……都是聲名不凡的大家。然而,節目組費盡心思,收視率卻異常慘淡。《百家講壇》策劃人解如光現在仍記得當年節目收視率最低時只有0.02%,但當時節目組仍悲壯地喊出:「哪怕只有10個觀眾,我們也要繼續播出,因為知識對國家和民族都很有意義。」 不過,央視很快在內部實行「末位淘汰制」,眼見央視另一個高端欄目《讀書時間》就因為收視率最低最終被撤銷,《百家講壇》感到了生存壓力,不得不開始考慮怎樣提高收視率。解如光笑著回憶:「當初央視索福瑞公司做了個調查,大家傻眼了。因為結果顯示,節目開辦兩年多了,居然很多觀眾還不知道有這檔節目!」數據擺在面前,一群媒體人尷尬了,「當時還有人感嘆『為什麼陽春白雪的東西總是曲高和寡』,但大家終於意識到,『觀眾不變,那隻能我們變。』」解如光認為,「我們節目做得不錯,只是做得過專、過雅,和百姓間有距離,最終節目將觀眾群定位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 偏重史學迎來轉折 2004年前後,節目製作和策劃人達成共識:主講人文科學,並偏重史學。解如光解釋:「中國前兩年偏重經濟發展,經濟的發達導致文化某種程度的迷失。在國家實力強大後,國人的心理肯定有對文化的需求。尤其在社會轉型期,人們對自己歷史文化中的精華將會越來越感興趣。這個時候講史,正是投其所好。」 論證沒有問題,關鍵要實踐效果。很快,機會來了!兩年前正是清宮戲最走紅的時候,《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訪記》,幾乎每一部都掀起收視高潮。不過,這些電視劇戲說成分重,看多了虛假的戲說,觀眾開始渴望了解真實的歷史。於是,《百家講壇》借勢策劃了「清十二帝疑案」系列節目,並請出清史專家閻崇年主講。閻崇年講大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非常成功,此後,欄目組說服閻從年繼續講了剩下的11個皇帝。 解如光透露,說服閻先生還頗費了一番周折,「因為其他皇上是由別人研究的,要閻先生講別的皇帝,他擔心萬一講壞了怎麼辦?這也反映出了國內某些人做學術的心態,不接受別人的視角,就如劉心武講紅學引來紅學家圍剿一樣。」閻崇年最終講了「別人的11個皇帝」,但他的正說清史系列取得空前成功。37期講完,《百家講壇》收視率迅速攀升至央視10套的冠軍寶座。 如今的《百家講壇》已經算初戰告捷。不過製片人萬衛表示,節目現在的走紅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還會繼續研究摸索,希望借節目為學術提供更大的消費市場。」 百家講壇十大名嘴 最投入孫丹林孫丹林在《百家講壇》講過陸游、講過唐伯虎,會時不時蹦出一些「帥呆」、「酷斃」等新潮詞彙。當他講到陸游釵頭鳳的經過時,連一些觀眾都被他講哭了。 最灑脫孔慶東孔慶東說起金庸小說基本可以不看講稿,憑他不凡的經歷和獨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戲言孔慶東是「北大的馬克·吐溫」。 最人氣易中天易中天,這個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種平民化的方式在電視上講起了歷史故事,讓他迅速成了「超級教授」,並已有了龐大的「易粉」群。 最爭議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一出,「紅學家」一片嘩然,認為他創出的「秦學」屬於歪門邪道,但在爭議聲中,劉心武主講節目的收視率卻節節高升。 最另類紀連海紀連海的另類首先是身份,他不是專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歷史老師,而他的講座風格也另類,看他的節目,跺腳、拍桌子、雙手顫抖是常見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金正昆是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所有聽過金正昆講座的人都會用幽默來形容他的說話風格,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演播室,笑聲總是充滿他發言的全過程。 最關鍵閻崇年2004年5月,《百家講壇》從北京市社科院找來了閻崇年講清史,此前這個「講壇」的收視率一直不溫不火,但閻崇年來了後立馬扭轉局面,節目開始漸漸走上正軌。 最懸疑毛佩琦毛佩琦主講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視率排名位於去年《百家講壇》所有講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懸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間「明史熱」。 最嚴謹馬瑞芳馬瑞芳講聊齋吸引觀眾注意,靠的是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齡的生平,並沿蒲松齡青年時的「南遊」路線考察,有關《聊齋》的趣事就是這么被發掘出來的。 最學術王立群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講過漢代人物,而作為河南大學教授的王立群所講內容更有史學家風范。他在節目中顯得內斂,所講內容考據嚴謹,每堂課結束後都令人感覺回味無窮。 百家講師 尋找「名嘴」有講究 為了找到合適的主講人,編導們沒少費功夫,「我們有一個大前提,專家首先要有真功夫,在他的行業里有研究成果,所以圈裡有名的大學教授、研究員,都是我們的搜尋目標。此外,還要求主講人有風度和口才,畢竟這是電視口播節目。」 易中天在上《百家講壇》之前,就已經出版過十幾本著作,因此很快被節目組看中。去年底,《百家講壇》節目組專門到川大、川師大等高校尋找合適人選,「聽了十幾個教授試講,又私下聊天溝通,很遺憾還沒發現很合適的,但以後也許會有四川的專家登上《百家講壇》。」 節目組給專家「洗腦」 在《百家講壇》中,易中天是著名「說書的」,山東大學的馬瑞芳教授把《聊齋》講得「仙氣十足」。不過,「不食人間煙火」的專家將歷史故事講得像現在這樣充滿懸念,一波三折,幾乎都經過了節目組的「洗腦」以及痛苦的「變異」。 解如光透露:「講《聊齋》的馬瑞芳教授講了20年的蒲松齡,她講鬼狐妖夢很生動,但是後來講總論,方法就出了問題。比如她曾講過一個人物叫細侯,曾在生命最後爆發出別人想不到的能力。馬老師一開始就講『驚世駭俗說細侯』,上來就把故事的結果講了出來,然後再去分析。我們就告訴她這樣講不行,因為懸念揭曉了就沒觀眾聽了。為此,我們特地去了一趟濟南,跟她當面溝通,告訴她要一直講到最關鍵的時候才把這張牌翻出來,前面用各色各樣的分析幫助觀眾理解蒲松齡為什麼寫她,這樣就吸引人了。」 劉心武和易中天算是講壇中最會講故事的兩個,不過一開始兩人也被節目組不停地「洗腦」。製片人萬衛接受采訪時透露,「我們的節目要求像好萊塢大片一樣,每幾分鍾就有一個懸念。結果劉心武揭秘秦可卿時,編導三五分鍾就打斷他,提醒他製造懸念,故事性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