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遺址
⑴ 廣西有什麼著名的歷史遺址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2018年8月13日,靈渠等4個項目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融安縣南朝古墓群。融安縣地處桂中北部,地屬山區,全縣大部分地區為山坡土嶺。融安縣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代為融州。秦未漢初、三國時代為潭中縣地。唐、宋、元、明時期為融州。融安縣發現及發掘的古墓葬中都是以南朝古墓為主。在廣西南朝古墓中很有它的代表性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甑皮岩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西桂林市甑皮岩路26號,地處桂陽公路與萬福路交匯處,距市中心約8千米,公交車可直達,是嶺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文物景區。
曉錦遺址坐落在距資源縣城13公里的曉錦村後龍山上。經有關專家對原始文化層與出土文物進行分析,曉錦古人類遺址至少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應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後期可能至商周時期。
百穀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畢鄉大和村百穀屯東北,為舊石器時代遺址。 百穀遺址原始地貌保存完好,石製品埋藏豐富。已發現數量較多的石製品,及可供年代測定的玻璃隕石標本。遺址表面還發現更多的大型礫石石器。在高嶺坡遺址內,出土了石製品69件和玻璃隕石等。之後又出土石製品90餘件,證實磚紅壤是石器的原生地層,推斷距今約70萬年,把人類在廣西活動的歷史大大提前。
頂螄山遺址遺址地處邕寧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是一處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遺址,整個山丘呈橢圓狀南北延伸,地勢東高西低,總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被列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和國家大遺址展示中心之一。
社山遺址又稱交東貝丘遺址,位於廣西省防城港下轄東興市江平鎮交東村西南海邊,是新時期時代的遺跡。遺址在高出海面約10多米的山丘上。山上有一社山,遺址在社山東部隆起處,故得名社山遺址。
鯉魚嘴遺址為舊石器至新石器時期的古遺址,位於廣西柳州市區南部大龍潭公園內的大龍潭東北、龍山南麓的岩廈下,北距柳江河約3公里,遺址面積約200餘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屯西北500米的楞寨山,洞口離地面約為90米。1956年該屯村民覃秀懷在挖岩泥時發現,1957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先後六次對該洞進行發掘,挖掘總長度為180餘米,是挖掘到巨猿和其他動物化石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地方,對研究人類起源和地質變遷有重大科學意義。
靖江王陵,位於廣西桂林市區七星區東郊堯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東西7公里,共有王親藩戚墓葬300多座。整個陵園規模龐大、氣勢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稱,其中有11人葬堯山,有「靖江王11陵」之謂。靖江王是朱元璋於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個王國之一,也是唯一以侄孫輩受封的藩王。
靈泉寺遺址。2006年8月至10月,柳州市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會同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今靈泉寺東南80米處的區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經過發掘清理,揭露地下遺址約300平方米,清理出靈泉寺3期建築遺跡:一期約為唐代,二期約為北宋末期至南宋中期,三期約為明代中期。
智城城址位於廣西南寧市上林縣。遺址包括覃排鄉愛長村石儉屯西北450米處的智城垌古城址和澄泰鄉洋渡村石牛山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智城古城建於公元634年至682年之間,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總面積6.19公頃,周長1.7公里。
⑵ 柳州文化古跡有哪些
柳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在以柳州為圓心的250公里半徑范圍內,集中了廣西80%的四A級以上旅遊風景區。柳州的北部地區和毗鄰的桂林市,共同構成享譽世界的大桂林旅遊風景區。
柳江繞著柳州市區迴流,北岸城中心三面環水,形成一個巨大的「U」字,古籍稱其為「三江四合,抱城壺」,故又有「壺城」之稱,也有人將它形容為一個「巨大的天然盆景」。柳州市區內外由石灰岩構成的奇山峻峰拔地而起,千姿百態,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自然景觀,而且柳州氣候溫和,四季長青,任何時候都很適合旅遊。
市內大小公園十餘個,主要景點有紀念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的柳侯公園,湖光山色秀麗,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的龍潭公園,傳說歌仙劉三姐騎魚上天的魚峰公園,以岩溶洞景為主,瑰麗神奇的都樂公園,集游樂文化和科普文化為一體的雀山公園,有「柳州外灘」之稱的江濱公園,於現塔文化歷史,具有宗教文化色彩的蟠龍山公園,中國第一座洞穴博物館白蓮洞和休閑度假勝地大橋、洛維觀光農業旅遊區等等。
「柳州石玩天下奇」。柳州擁有目前全國唯一的奇石園-箭盤山奇石園,三個石玩專業精品館-八桂奇石館、魚峰公園石玩精品館和柳侯公園盆景園石玩館。馬鞍山下的石玩市場,讓你充分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柳州附近還有「世界瑤族第一鄉」金秀的聖塘山萬畝變色杜鵑,融水苗寨元寶山的原始森林和貝江風光,侗寨的古建築風雨橋和鼓樓,象州四季如春的花池溫泉,融安大洲的民族度假村,宜州下梘河壯鄉風情等讓你驚漢不已的旅遊風光;其少數民族的民俗如「山歌會」、三月三」、「搶花炮」、「賽蘆笙」、「斗馬」等將會使您耳目一新!
柳州主要旅遊景點:柳州大龍潭 ·柳侯公園 ·立魚峰 ·三江侗鄉 ·融水苗寨 ·東門城樓 ·雀兒山公園 ·八桂奇石館 ·廣西工學院 ·柳侯祠 ·蟠龍公園 ·九萬山 ·魚峰公園 ·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 ·馬鞍山 ·程陽永濟橋 ·西來寺 ·響水風景區 ·大橋、洛維農業旅遊區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都樂公園·都樂岩·箭盤山奇石園 ·鵝山公園·江濱公園 ·象州溫泉療養旅遊區 ·柳州清真寺 ·元寶山 ·紅茶溝森林公園 ·老虎潭峽谷 ·雷潭 ·丹洲古城 ·程陽景區 ·石門沖生態旅遊景區 ·香橋岩 ·天生橋
⑶ 柳江人的柳江人遺址
柳江來人遺址是一個不大的源洞穴,縱深約100米,當地人叫「通天岩」,位於廣西柳江縣新興農場內,距著名的柳州市白蓮洞文化遺址(白蓮洞人)不到5公里。1963年3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在山洞口前立碑,刻上「柳江人遺址」五個大字。將此洞列為自治區文物重點單位。並在洞口建鐵門上鎖保護。
⑷ 柳州市在哪
柳州市別名「龍城」,是一座具有2100年歷史的古城,現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直轄市,轄五區兩縣(柳江縣、柳城縣),總面積為5200多平方公里,市區面積為65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廣西的僑鄉之一,是體操王子李寧、乒乓球世界冠軍謝賽克、著名文學家王拯和傳說中的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全市總人口175萬,其中市區人口88萬。
柳州是中國中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區域經濟中心,廣西最大的工業基地,是全國城市綜合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城市、科教興市先進城市、衛生城市、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和廣西文明城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甲類旅遊城市,1991年柳州市綜合經濟實力名列中國50強的第27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名列中國 187 個城市的第18位。柳州市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 163.5億元。 柳州市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林茂、 草豐」是她的特色,市區山環水繞,柳江蜿蜒穿過,「江流曲似九回腸」,展現出「世界第一自然盆景」的風姿。中國南方古人類「柳江人」文化遺址白蓮洞,這座岩廈式洞穴堪稱中國第一座集旅遊、科普於一體的洞穴科學博物館;中國電影藝術家趙丹題為「天下都樂」的都樂岩風景區,溶洞奇秀,別有洞天,鍾乳石千姿百態,一幅幅維妙維肖的神奇景象,構成了「大自然的奇幻藝術之宮」;撥地而起的魚峰山和山下的小龍潭相傳是歌仙劉三姐傳歌和騎魚升天的地方;建有中國唐代文學藝術家、哲學家柳宗元衣冠墓和柳候祠的柳候公園是憑古懷舊的勝地;被譽為「東方奇觀」的大龍潭公園,那迷人的湖光山色和古樸的少數民族村寨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情,使遊人流連忘返;以奇石文化為特色的箭盤山公園和以明清文化及道、佛、儒傳統文化為特色的蟠龍山公園,展現出柳州豐富的奇石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
柳州馬鞍山公園
遊人乘坐旅遊索道纜車,可以從魚峰山到達東面的馬鞍山公園。這座山東西走向,長五百米,高達海拔二百七十米,是市區內最高的山。它東西突兀,中間凹陷,形如馬鞍,因而得名。古代稱天馬山,因為雄峙江畔,很像呼嘯騰空的奔馬,所以有「天馬騰空」的美譽,是柳州八景之一。
山上名勝古跡很多,相傳古代八仙中的鐵拐李和呂洞賓曾在此山下過棋,至今山上還留有一尺多長的仙人足跡和棋盤石,成為「仙弈傳情在馬上」,是歷代遊人玩賞的好地方。歷代名人題詠頗多,遊人在此邊游山,邊品詩,非常有趣。
柳州都樂岩
都樂岩因位於城東南十二公里處的都樂村而得名。從市區乘九路公共汽車可以直達這個以岩溶洞穴景觀為主體,具有濃郁的田園風光的自然風景園林公園。它方圓二十公里,由十二座山峰、四十六個岩洞、兩千一百畝綠地、一條三千多米長的清溪、四個人工湖和現代書法碑林組成。
這里的山似龍似獅,如雞如貓,若人若猴,栩栩如生;樹木鬱郁蔥蔥,春天的桃花、紫荊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秋天的向日葵、美人蕉多姿多彩,吸引遊人。岩洞則被譽為「大自然的奇幻藝術之宮」,目前開放的盤龍、通天、水雲、樂壽,四個岩洞彼此相連,洞同遊程七百多米。洞中道路迂迴曲折,深邃變幻。洞內的鍾乳石,如花草,似魚鳥,像禽獸,真是千姿百態,神奇瑰麗。
洞內著名的景點有:火炬迎賓、柳江放排、南海風光、山村晨曦、三姐對歌、魚躍天窗、百獸鬧林、都樂飛瀑等,令人觀後驚嘆不止。洞內是世外桃源,洞外則是人間美景。山前路邊榕樹下的石壁上「天下都樂」四個大字醒目而有意味,那是著名藝術家趙丹的手筆。
柳州蟠龍山
蟠龍山又名寶塔山,在柳江的東岸,它橫列三峰,臨江聳立,形如蟠龍,因而得名,現已建成公園。主峰海拔197米,山勢險要雋秀。明代在山上建有王氏山房、盤古廟等,徐霞客游後,對此處奇景大為稱贊。清代山上曾建有古塔,後被拆除。
1993年在古塔原地重修「文光塔」,又新建「蟠龍塔」,兩塔均為六角七層建築,風格各異,遙相呼應,互為襯景,有如雙劍插空,於是「蟠龍雙塔」便成了柳州著名的景觀。該公園分佛教、道教、儒家、上古、地方等文化區,濃厚的宗教色彩,引來八方朝者,終日煙香霧繞。入夜,從柳江大橋朝東遠望,雙塔彩燈閃爍,如繁星飛聚;江中塔影倒立,如少女拂袖,與柳江文惠大橋的英姿組成一幅五彩斑斕的夜景美圖。
柳州魚峰山
魚峰山平地崛起,巍然屹立在柳江南岸鬧市區的魚峰公園內,高八十八米。唐代柳宗元稱此山「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故名立魚峰,又稱石魚山。山上綠樹成蔭,翠松亭、冠山亭、觀美閣等古建築適布其間。山腰陡壁,石刻滿目,古人所書的「柳江砥柱」四個大字崖刻遒勁有力。山上有清涼園、玉洞、盤石洞、純陽洞、陰風洞、螽斯岩、三姐岩等七個岩洞,彼此貫通,人稱「靈通七竅」,洞內有許多歷代文人騷客對此山贊美的題刻。
明代徐霞客來游,盛贊:「是山透腹環轉,中空外達,八面玲瓏,即桂林諸洞所不多見也。」沿盤山道拾級而上,直達峰頂。人立峰巔,眼觀四面,柳州城的壯麗景色盡收於眼底。山的東南腳有個小龍潭,潭面不大,但潭水澄清涼爽,如用來烹茶釀酒芳香可口,柳宗元曾稱之為「靈泉」。此潭是由湧出的地下水形成的,其水潛入山腳的岩洞而注入柳州,所以潭水與江水同漲同落。
從潭的東南岸看魚峰山,山峰就像一尾鯉魚躍出潭面,潭光山色,互相輝映,景緻壯觀,這就是柳州八景之一的「南潭魚躍」。相傳這里是壯族歌仙唱山歌的地方,所以至今還有「三姐岩」、「麻欄石」、「對歌坪」等遺址。山上有劉三姐的漢白玉雕像,洞內塑有男女對歌群雕。在小龍潭南面的「石玩精品館」,收藏有一百多個品種的五百多件賞石精品,很值得遊人觀賞。國內第一條位於市中心的旅遊索道,把魚峰山和附近的馬鞍山連結起來,為遊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柳州聖堂山
聖堂山位於金秀瑤族自治縣的南部,由七座海拔一千六百米以上巍峨雄奇的山峰組成。主峰聖堂頂海拔1979米,是桂中的第一高峰。聖堂山方圓百里,群峰長年掩映在雲霧之中,時隱時現,神秘莫測。登上山頂,只見巒山疊起,峰如筍柱,連綿數十里,就像塔林戟海,氣勢壯闊。它主要景觀有:出雲峰,雲海,冰川遺跡石河、石海,古石牆,萬畝杜鵑林,霧虹幻景,飛瀑等。
出雲峰在群峰頂端,峰南有雲時則從峰中穿越而過,雲過峰時,速度極快,噴涌而出,堪稱奇觀。遊人在此山頂,置身飄逸流轉的雲霧之中,有異騰欲仙之感覺。
清晨,遊人站在山頭俯瞰,只見連綿數十里的群峰之巔雲濤翻滾,氣勢磅礴,群山在雲海中彷彿島嶼時隱時現。太陽出來時,雲朵都鑲上金邊,霞光萬道。
聖堂山的飛瀑主要有兩道並列的瀑布,高數十米,主流呈一陣陣噴射狀,轟鳴聲傳數里之外,它水量充沛,長年不絕。主流旁有數條涓涓細流,與主流相映成趣。瀑布在下面合二為一,形成水池一潭,清澈見底,景觀優美。
杜鵑花林並非聖堂山獨有,但是上萬畝相連成片,而且種類繁多,卻是聖堂山與眾不同之處。這里的杜鵑主幹矮胖墩粗,造型原始,古樸蒼勁,花朵則色澤鮮艷,富麗堂皇。花開時正值旅遊旺季,遊人置身群山之巔的杜鵑花海,一定會心曠神怡,情不自禁。
聖堂山的北坡,是古冰河期寒凍風化使巨大的石峰崩解形成的。其間有巨大的塊石,多呈斜方式多面體,棱面整齊但稍有倒角。大多數石河、石海上長著茂密的森林。
霧虹幻景,這是指在大雨之前的悶熱天氣,太陽輻射到群山上空冷空氣所凝聚成的雲彩上,經濃密的雲霧中細密的小水珠折射,出現有七彩如虹的幻象,變幻莫測,瑰麗迷人。
柳州龍潭公園
遊人經魚峰山麓往南行不足三公里,就可到達城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大龍潭。這是一個融合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岩溶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佔地面積達544公頃,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一倍。大龍潭分內潭和外潭,潭水四季澄清如鏡,清新涼爽。
潭邊有七座山峰環列,人稱七女峰。正東有一峰,半山腰有個通透的圓洞,可見藍天,如一面鏡子,因而叫鏡山。它的對面,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小巧玲瓏的孤峰,好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故名為美女峰。兩峰相對,構成了著名的「仙女照鏡」。它的旁邊是一片幽靜的相思林,還有一條小徑通往鏡湖。
鏡山之側的鏡湖是以大龍潭為源的人工湖,因湖面平靜如鏡,將山姿樹影清晰地倒映出來,故而得名。湖畔茂林修竹,曲徑通幽,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大龍潭原稱雷塘。據說有神龍潛居於此,能興雷降雨。柳宗元當年曾到此為民求雨,留有《雷塘禱雨文》傳世,明代兵部右侍郎張翀辭官回柳,常到龍潭垂釣憩息。
園內還建有南方少數民族的村寨、風雨橋,遊人可乘矮馬旅遊車漫遊各民族村寨,品嘗風味小吃和民族菜餚,參加和觀賞壯族的拋綉球、瑤族的射弩、苗族的蘆笙踩堂、侗族的搶花炮、布依族的笑酒等合唱,其樂無窮。
柳州「柳州人」遺址
「柳州人」遺址在柳州市東南十六公里的通天洞里,離白蓮洞不遠。這是一個狹長的溶洞,主洞長約一百二十多米,有很多分支,中間有兩個小廳室,是洞主人的活動場地。1958年9月,在離洞口十八米的地方,發現了「柳州人」的頭骨化石,於是這里便成了中外人類學家關注的地方。
「柳州人」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智人。他們生活在距今五萬年左右,是中國和整個東亞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
柳州白蓮洞
白蓮洞位於柳州市郊東南十二公里,是著名人類學家斐文中教授提議籌辦的我國第一座洞穴科學研究的綜合性博物館。它是一個面積達七千五百平方米的石灰岩溶洞,共有五個洞口,主廳洞口朝南,因洞口正中央有一塊巨大的白色鍾乳石,形似蓮花蓓蕾而得名。迂迴曲折的洞中狹道全長1870多米,沿途有古人類生活情景的復原塑像十幾組。
該洞分為六層,各層鍾乳石、石筍、石幔絢麗多姿,怪石奇特。洞的底層是一條全長370多米的地下河,流水清幽,終年不息,可以泛舟。1956年斐文中教授在這洞穴堆積層中,發現了動物骨化石、牙齒化石和石器、石制裝飾、原始夾砂陶片等文化遺物,包含著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這3萬多年的文化,這在國內屬罕見。
1981年,斐文中教授為白蓮洞題詞:「中國可以成為世界上古人類學研究的中心,廣西是中心的中心」。
柳州鵝山公園
位於柳州市西側,緊鄰柳州火車站。鵝山,為柳州市區第一高峰,是柳州名勝之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五言詩《登柳州峨山》傳世,並記入游記中。古人曾以「鵝山柳水」來概括柳州的山光水色。鵝山因山體概貌獨特、險峻而充滿著神秘的色彩。鵝山公園定名為柳州市「鵝山青少年公園」,是廣大青少年尋幽探奇、游樂的理想之地。園內主要景點有鵝之門、索道纜車、鵝山笑佛、柳侯讀書洞、風雨亭、猴面石、山頂觀景台、鯉魚跳龍門、犀牛望月、聞笛亭、冠亭、射擊場、綜合大世界游樂場等。
柳州雀山公園
雀山公園地形呈半島狀,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東、南、北三面邊緣均為湖水環繞。公園以山得名,是以自然山水為主的綜合性公園。園內有氣勢軒昂、峻秀挺拔的雀兒山,從山腳沿石階登上山頂遠眺,可看到柳北工業區煙囪林立、廠房密布,一派繁榮景象。公園內湖光山,曲橋流水,亭台樓閣,林木如蔭,令人陶醉,留連忘返。遊客到此,可體會到「小坐半時塵濾盡」之神韻風雅。其中的園中園「水上鮮瀾」、「西遊記藝術宮」更會使您玩味無窮。全區規模最大的「水上世界娛樂中心」亦坐落於此。世族藝苑樓、燒烤場、避雨走廊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場所為遊客增添無窮樂趣。目前,公園正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集游樂文化和科普文化為一體的趣味性植物公園。
⑸ 柳州市二中舊址用做什麼
暫時沒有柳州市二中舊址用途的確切消息。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學,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學業進步,馬到功成。
⑹ 柳州有哪些名勝古跡或者有名的地方
大龍潭
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廣西省柳州市,融喀斯特地貌、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岩溶植物景觀於一體。代表性自然景觀有「一湖」「二潭」「二十四峰」;代表性民族風情文化景觀為「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松山房」等建築組成的侗寨等。
參考:http://ke..com/view/360979.htm
都樂岩
都樂岩風景區位於廣西柳州市南12公里處都樂村旁的山腹里,故名「都樂」。都樂岩並非一個岩洞,而是這里溶岩群的總稱。它方圓二十公里,由十二座山峰、四十六個岩洞、兩千一百畝綠地、一條三千多米長的清溪、四個人工湖和現代書法碑林組成。
參考:http://ke..com/view/113851.htm
魚峰山
魚峰公園是國家 AAAA 級旅遊景區,位於柳州市魚峰路。園內立魚峰平地崛起,山高 88 米;從山腳沿盤山小徑登 392 級石階,便可到達山頂。從山頂往北眺望,江水碧綠、六橋飛架、大廈林立、車水馬龍,「壺城」美景盡收眼底
參考:http://ke..com/view/360973.htm
柳侯祠
柳侯祠原名羅池廟,位於柳州市中心柳侯公園內的西隅,原名羅池廟(因建於羅池西畔得名),現改名為柳侯祠,是柳州人民為紀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而建造的廟。現在的柳侯祠是按照清代建築物重建的,祠內陳列有許多文物及史料,反映了柳宗元的生平和政績。
參考:http://ke..com/view/50658.htm
冒合公園(這個就不介紹了 和所有公園動物園都一樣)
雀兒山公園
雀山公園
雀兒山公園位於柳州市柳北工業區,是一座山水園林游樂公園。 古人雲:「南有馬鞍北有雀」,柳州向來把雀兒山與馬鞍山一起列為柳州的主要名勝。雀兒山公園佔地100多公頃,園內有氣勢軒昂、峻秀挺拔的雀兒山,從山腳沿石階登上山頂遠眺,可看到柳北工業區煙囪林立、廠房密布,好一派繁榮景象。公園內湖光山,曲橋流水,亭台樓閣,林木如蔭,令人陶醉,留連忘返。遊客到此,可體會到「小坐半時塵濾盡」之神韻風雅。其中的園中園「水上鮮瀾」、「西遊記藝術宮」更會使您玩味無窮。
白蓮洞
位於市南郊蓮花山上,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中國第一座洞穴博物館,陳列了大量的古人類和哺乳動物的化石,這些化石(遺物)說明了大約距今5萬年以前「白蓮洞人」已經會縫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構成的白蓮洞文化。白蓮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遺址在人類學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白蓮洞遺址已經成為中外人類學家關注的科研場抽所、科普課堂和旅遊勝地。
鵝山公園
鵝山公園位於柳州市西側,緊鄰柳州火車站。鵝山,為柳州市區第一高峰,是柳州名勝之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五言詩「登柳州峨山」傳世,並記入游記中,古為曾以「鵝山柳水」來概括柳州的山光水色,鵝山因山體概貌獨特,險峻而充滿著神秘的色彩,鵝山公園定名為柳州「鵝山青少年公園」,是廣大青少年尋幽探奇、游樂的理想之地。園內在要景點有鵝之門、索首纜車、鵝山笑佛、柳侯讀書洞、風寸亭、猴面石、山頂觀景台、鯉魚跳龍門、犀牛望月、聞笛亭、冠亭、射擊場、綜合大世界游樂場等設施。
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
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柳州市東郊6公里的桂中第一高峰——古亭山下,柳江河畔,森林面積約 9300 公頃,公園內巳建成和待建的風景點有 40 余處,這里融森林景觀、地貌景觀、水城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風景優美、環境舒適。於1993 年被國家 林業部評為「國家級森休公園」。
西來寺
柳州西來寺位於雅儒路臨江巷西側,面臨柳江,為柳州市尚存古寺之一。寺名取達摩祖師自天竺西來或佛經來自西天之意,西來寺始建年代久遠,又稱西來古寺.始建年代不詳,首見記載於明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重修形成現在的建築規模。在寺前面柳江邊建有西來寺放生碼頭。
大橋洛維旅遊區
柳州市大橋、洛維觀光農業旅遊區位於市南郊6公里處。觀光農業區由民俗度假村、千畝游山湖、千年古榕、桃花園、茶花園、響水竹村、碧芙蓉景區、千畝柚林、沙灘等景點組成。觀光農業區風景秀麗,群山環抱。大橋園藝場內的都樂河、帽河似兩條潔白的玉帶,蜿蜒曲折,穿場而過。洛維場沿柳江河岸線7公里,翠竹映碧水,江山更秀美。現已開發有射擊俱樂場,釣魚、遊船快艇、水上娛樂游泳場、溶洞卡拉OK歌舞廳等,每年還舉辦桃花節、柚子節和茶花節等旅遊假期活動,是人們回歸自然的休閑度假勝地
以上旅遊區大多數都是免費的 柳州很多旅遊區都是免費對外開放的
⑺ 柳州八大景
柳州古八景:
1.羅池夜月(古八景):在文惠路上,羅池月夜是柳州最有名的景色之一。公元822年,柳州人為了紀念柳宗元在羅池旁修建了一座羅池廟(後改名為柳侯祠)及柳宗元衣冠墓。明月下的羅池猶如夢幻般的世界,在池畔賞月吟詩,更是老柳州人中秋之夜最喜愛的活動之一。
2.駕鶴晴嵐(古八景):在駕鶴路上,駕鶴晴嵐中的駕鶴山現在稱為半山。歷史上駕鶴山曾有千樹桃林,有小桃源之稱。久雨初晴時,遙望此山,彷彿一隻黃鶴,獨自延頸柳江。而每逢晴日,鶴又靈動欲飛。南宋初期相繼被貶到柳州的前宰相吳敏、王安中、汪伯彥在此創建了駕鶴書院。
3.東台返照(古八景):東台山在今柳東,東臨蟠龍雙塔,西臨柳江。據《柳州縣志》記載:「東台山在城東,其一崖面江,相傳有龍須常浮水面,又名龍須崖。」至今仍見崖壁內陷處,藤蔓攀岩,根須漂浮水面。今日東台山與蟠龍公園連成一體,登蟠龍雙塔的遊客在晴日傍晚,可以觀賞到東台黃昏綺麗的景緻。
4.南潭魚躍(古八景):南潭即小龍潭,位於柳江南岸,它西靠魚峰山,東連馬鞍山,潭水澄碧,象嵌在兩山之間的一塊碧玉。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稱其:「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由潭東望去,石魚躍立水面,翹首藍天,生機盎然。
5.天馬騰空(古八景):天馬騰空中的「天馬」指的是小龍潭之東的馬鞍山。此山奇峰雄峙,形似馬鞍,海拔270米,為市內最高峰,山上名勝古跡很多。相傳古代八仙中鐵拐李和呂洞賓曾在馬鞍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長的仙人足跡。
6.鵝山飛瀑(古八景):這一處景緻如今只有從古書中才能得知詳情,宋代大將軍劉洪道因被岳飛風波亭冤獄株連,貶於柳州,寫下《觀鵝山飛瀑》:「探奇不畏險,撥霧上高岑。放眼觀飛瀑,枕流聽素琴。」為鵝山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7.龍壁回瀾(古八景):龍壁山位於市郊油榨村對岸,因其怪石突兀有致,呈龍型紋路,恰似龍的鱗甲而得名。柳宗元曾在此採石為硯,送給友人劉禹錫,後又親自到龍壁山採石製成琴贈給好友衛次公。
8.筆峰聳立(古八景):筆峰聳翠位於市郊西鵝鄉南崗山脈。在市郊的群峰之中,文筆為最高峰,海拔419米,底部直徑約500米,峰頂僅能容兩三人立足,山尖下圓,形似筆冠。相傳太白金星邀請各路文曲星攜筆帶紙來此寫詩作畫。仙筆放在哪裡,那裡的青石裂成筆架。
柳州市新八景:
1.旋宮星海(新八景):柳州「工貿大廈」三十層「旋宮星海」旋轉廳是柳州新八景之一。乘電梯直上旋轉廳,不僅可享用咖啡、茶水、美點,而且還可俯視整個柳州市貌,「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的柳州山水美景盡收眼底。尤其是夜晚在此欣賞萬家星海的柳州夜景,更能深深地領略龍城的另一番韻味。
2.彩泉清韻(新八景):柳州市人民廣場,位於河北市中心,佔地7.6公頃。現在的廣場氣勢越發的雄偉,其音樂噴泉更是融合了各種高科技的設計理念,造型氣勢恢弘,富於現代氣息,而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激昂優美的音樂旋律中,多姿多彩的噴泉編織成一幅五彩繽紛的景色「彩泉清韻」。
3.柳堤環翠(新八景):「曲似九回腸」的柳江,繞山穿谷從西北而來,穿越市中心將全市分為南北兩部分。河堤兩岸,垂柳翠蔓,參差披拂,江水迂繞,江邊桃紅綠柳,花香四季。江南岸利用沿江大量的天然奇石作景,建造有仿古亭台,彩色噴泉、花台、雕塑等,並大量種植了亞熱帶植物和草皮,方便市民觀賞休憩,「柳堤環翠」確實名不虛傳。2004年政府投資擴建後的柳堤,分上、下兩層,有親水平台、觀光疊石等景觀,環境優美,怡人。
4.玉帶垂虹(新八景):蜿蜒的柳江自城西北而來,穿越市中心,把市區分為南北兩塊,將北岸城區織成「U」字形的一帶潔白玉帶,似「龍城玉帶」,每當旭日東升,夕陽西下,漫天霞光曬滿江面,此時的柳江就像一條瑰麗的彩虹,人們稱之為「玉帶垂虹」。
5.龍潭毓秀(新八景):大龍潭公園位於柳州西南3公里,佔地544公頃。景區內一湖二潭二十四峰和四塊谷地組成,主要景點集中於龍潭和鏡湖一帶。龍潭古稱雷塘,傳說有社龍潛居於此,能興雷降雨得名。唐代曾建有雷塘廟。潭水由七女峰下湧出,四季澄清碧綠如鏡。東面有一小山峰,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名「美女峰」,對面有一山峰,半山有個圓洞,像一面鏡子名「鏡山」,兩峰相對,恰似「美女照鏡」。
6.雀山霞蔚(新八景):雀兒山坐落於柳北工業區的雀山公園,其海拔180.40米,整體山形宛若雀兒振翼,直竄雲霄,形態逼真,故名雀兒山。從山腳拾階而上,沿途遠眺,可看到高樓林立、廣廈傾城,構成了一幅融自然人文景觀與現代都市形態於一體的畫卷「雀山霞蔚」。
7.都樂晨光(新八景):都樂岩位於城西南十二公里處,因都樂村而得名,它是喀斯特地貌景觀為主體的岩溶洞穴群。1973年被發現以來,現已擴建成面積達2100多畝的都樂公園,集山、水、林、洞之美的游覽勝地,洞內鍾乳石千姿百態,神奇瑰麗,其中「山村晨曦」是「都樂晨光」之真諦所在。
8.白蓮古洞(新八景):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是以白蓮洞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遺址博物館。洞穴參觀路線長達1870米,寬敞的天然 大廳空氣清新,沿途在古人類生活情景的復原雕塑像十幾組,可分6層的溶洞迂迴曲折,各種鍾乳石、石筍、石幔絢麗多姿,怪石奇特典雅。最底層為一地下河道,長約370米,流水清幽,可泛舟。在陳列室展出廣西古人類學研究成果和介紹有關洞穴的科學知識。
⑻ 柳州古跡,地域文化有哪些
東門,柳江人 柳侯公園 ·立魚峰 ·三江侗鄉 ·融水苗寨 ·柳侯祠 ·蟠龍公園 ·九萬山 ·馬鞍山 ·程陽永濟橋 ·西來寺 ·響水風景區·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都樂公園·都樂岩· ·柳州清真寺 ·元寶山 ·紅茶溝森林公園 ·老虎潭峽谷 ·雷潭 ·丹洲古城 ·程陽景區 ·石門沖生態旅遊景區 ·香橋岩 ·天生橋
從考古發掘到的文物來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生活著「柳江人」。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稱柳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設龍城郡。
柳州是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白蓮洞遺址(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30000—7000年)、大龍潭鯉魚嘴遺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7000年)、蠻王城遺址(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以及柳江兩岸台地、藍家村台地、九頭山、甘前岩等古人類文化遺址,此為柳州之原始地域。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潭中縣,屬鬱林郡,此為柳州建城的開端。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為郡治所。
南朝齊(公元479—502年),從潭中縣地分置齊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後為潭中治馬平郡治所。
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馬平縣屬桂林。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為龍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
改革開放以來,柳州市先後被列為:
1、全國最早進行綜合改革的試點城市
2、全國「科技經濟體制綜合配套試點城市」
3、全國首批「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
4、國家技術創新試點城市
5、歷史文化名城
6、國務院批準的一類口岸城市。
7、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確定柳州為中國「二十一世紀城市規劃、管理和發展」的試點城市。
⑼ 柳州大龍潭鯉魚嘴遺址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柳州市文物考古隊和柳州市博物館聯合對廣西柳州鯉魚嘴岩廈貝丘遺址進行了第2次發掘,總計發掘面積約8平方米,共發現陶片、石器、骨器以及石核、廢石片等千餘件,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果。
鯉魚嘴遺址位於柳州市區南部大龍潭公園內的大龍潭東北、龍山南麓的岩廈下,北距柳江河約3公里。遺址面積約200餘平方米。
1980年初,柳州市博物館羅秀英和桂林市文管會譚發勝在大龍潭周圍進行摩崖石刻調查時發現該遺址,並採集到少量夾砂陶片。是年10—11月,柳州市博物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發掘,面積總計56平方米,但除T1南部一部分外,其餘大部分區域未發掘到底。該次發掘出土的遺跡、遺物比較豐富,其中,遺跡包括墓葬6座;遺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及蚌器等千餘件以及大量的水、陸生動物遺骸(見《考古》1983年第9期)。資料公布後,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使該遺址成為探討柳州、廣西乃至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一個重要遺址。1994年,鯉魚嘴遺址被公布為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後,為了妥善保護遺址免受雨水破壞,柳州市文物部門在遺址重要堆積區域修建了保護棚,對遺址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址保護棚逐漸老化,每年雨季,雨水澆淋對遺址堆積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同時,1980年的發掘在遺址地層關系的判斷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為配合新保護棚的設計,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對鯉魚嘴遺址進行了新的發掘,對所有發掘出的原生堆積土用5毫米孔徑的網篩進行篩選,並使用浮選機進行浮選。依地層迭壓關系及出土文化遺物的變化,遺址堆積自下而上可分為3個時期。
第一期出土遺物主要為數量眾多的石器以及少量水、陸生動物遺骸。石器以燧石石器為主,礫石石器次之,未見陶器及其他質地的文化遺物。燧石石器主要為石片石器,石核石器較少,包括刮削器、尖狀器和切割器等,另有大量的石核和廢石片。刮削器、尖狀器均是從石核上直接打擊剝落下來的,大部分未經二次加工,極少見北方典型細石器中的細石葉和各種形態的細石核。與典型細石器相比,鯉魚嘴細石器的加工方法和製作技術明顯表現出簡單粗糙的特徵,與北方細石器也顯然不屬於同一系統。礫石石器以砍砸器為主,且製作粗簡,加工技術單一,多為單面單向打制而成,以中小型石器為主,表現出典型的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器物特徵和技術風格。
第二期出土遺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及較多的水、陸生動物遺骸。因為屬於該期的堆積大部分已在1980年發掘中被掘去,所以出土文化遺物較少。文化遺物仍然以細小的燧石石器為主,礫石石器次之,其器類和技術風格與第一期基本相同,唯一重要的變化是該期發現了陶器。陶器均為殘片,以夾粗砂紅褐陶為主,部分為灰褐陶,質地疏鬆,火候較低,器形以敞口、束頸的圜底(釜)罐類器物為主,器表多飾粗繩紋或中繩紋,以印痕較淺、較凌亂的粗繩紋為主,部分器物的口沿上壓印一周花邊,口沿下施一周附加堆紋,附加堆紋貼附不牢,極易脫落。陶器製作方法基本為泥片貼築法。
第三期出土遺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及各種水、陸生動物遺骸。同樣因為屬於該期的堆積大部分已在1980年的發掘中被掘去,所以出土文化遺物較少。陶器仍以夾砂紅褐陶為主,但夾砂大部分為顆粒較細的天然砂粒,少部分為方解石或石英碎粒。紋飾以細繩紋為主,印痕較淺,但規整緻密。制陶方法仍為泥片貼築法,但部分陶片上可見輪修痕跡。陶器器壁較薄,火候較高。器形仍以圜底釜(罐)類器為主。石器發現較少,燧石質細小石器和礫石打制石器基本不見,只見少量磨製石器。骨器數量也較少,僅有骨錐一種。
依據地層疊壓關系及對各期出土遺物特徵的分析,鯉魚嘴遺址第一期出土大量的打制石器,但不見磨製石器和陶器。其中礫石打制石器具有典型的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同類器的特徵,但燧石質的細小石片石器則代表著一種新的質材、新的石器類型和新的石器製作技術的出現,表明其屬於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或稱為中石器時代。第二期燧石質細小石器和較大的礫石石器繼續存在,但新出現了陶器,其中飾粗繩紋或中繩紋、敞口、束頸、圜底的陶釜(罐)類器,與桂林甑皮岩遺址第三期文化和邕寧頂螄山遺址第二期文化的同類器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年代也應大致相同,約在距今9000年前後。第三期燧石質細小石片石器和礫石石器基本不見,而出現了磨製石器;陶器則以細繩紋為主,同時出現了輪修技術,表明其陶器製作方法上的進步,其年代明顯晚於第二期,大體在距今6500年前後。
需要指出的是,鯉魚嘴遺址盡管存在3個時期的文化堆積,但第一期與第二期以及第二期與第三期之間都存在著較大的缺環,也就是說,它們在時間上是不連續的,說明人類曾經長時間不在該遺址生活。不僅如此,從地層堆積上看,即便是同一時期的文化堆積,其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間歇層,說明人類曾短期離開鯉魚嘴遺址而另覓新的生活地。考慮到鯉魚嘴遺址的堆積內涵(以水陸生動物遺骸為主)及周邊的地理環境,當時人類的主要食物——介殼類和魚類水生動物,當主要取自於遺址前面的大龍潭。但大龍潭水域面積有限,不可能長期為人類提供足夠的食物保障,在人類採集不到足夠的食物以維持群體生活的情況下,人類便另覓新址居住和生活,而一旦大龍潭中的水生動物數量恢復到足以保障一定數量人口的生活所需的程度,便又有人類來到鯉魚嘴定居生活。
鯉魚嘴遺址的再次發掘及地層的重新劃分和確認,可基本建立起柳州地區史前文化最基本的發展演化序列;大量燧石質細小石器的發現,說明柳州地區史前文化與桂林和南寧地區史前文化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而上述三地區在陶器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為今後深入了解柳州、桂林和南寧三地區間的文化關系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實物資料;大量水、陸生動物遺骸的發現與研究、各文化層的科學采樣和分析,對了解和復原當時的生態環境及人類生存方式等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⑽ 柳州博物館的地點
柳州市市區內的人民廣場東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