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塬遺址
Ⅰ 唐朝西安縣遺址在哪裡
現在的西安市是直接建立在唐長安城遺址之上的,所以對遺址本身的破壞可想而知。回目前市內除了唐長安城皇答城城牆以明代西安府城牆的形式保存下來以外,唐外郭城牆僅存地基建築。其他遺址,也只剩下地名尤在。
今天的西安市城牆,是由明代在原唐長安城皇城城牆的基礎上修補擴建的。所以明代的西安府,也就是今天西安市城區(城牆)范圍內,大概就是原唐代皇城范圍。這里曾經是唐帝國的行政中心,國家禁地,而在今天則成了西安市城區范圍和城市中心,以及整個西安市最繁華的地方。目前,能夠找到的唐代長安城城市遺址大概是這幾處:明德門遺址。曲江唐外郭城城牆遺址,西安高新區唐外國城牆遺址,唐長安城皇城城牆遺址(西安明代城牆)。
Ⅱ 漢長安城遺址的主要景點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今西安市西北部未央區境內, 西為皂河,東為團結水庫(漢城湖),遺址周邊有渭、涇、灞、灃等多條河流,大尺度的歷史環境包括南部的秦嶺和北部的渭北台塬景觀體系。得益於歷代王朝與遺址區群眾的傾力保護,歷經2200多年整體格局完整保存至今,是中國現存規模宏大、遺跡豐富、格局明確、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統一帝國的都城遺址。
城內的主要建築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明光宮、武庫等。城西牆外有建章宮,城南有禮制建築 群。長樂宮位於城東南角,平面近方形,周圍夯築宮牆,牆基寬20米,周長1萬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宮牆的四面有門。宮內的殿址破壞嚴重。未央宮位於城的西南角,平面方形,四面有夯土宮牆,東西長2250米,南北寬2150米。未央宮遺址現有多座夯土台基聳立地表,其中最大的前殿基址,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北部最高處達15米。桂宮位於未央宮的北邊靠近城的西牆,平面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四面有夯土宮牆,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現存於夾城堡村東的夯土高台,可能是桂宮的明光殿基址。西城外的建章宮遺址保存下來的遺跡甚多,如北闕、鳳闕、太液池及其他一些殿閣的夯土台基仍清楚可見。
武庫遺址位於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平面為橫長方形,四面有夯土圍牆,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0米,內有庫房基址7處,出土一批鐵兵器和銅兵器。南郊的禮制建築群遺址,以漢辟雍和王莽九廟遺址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辟雍遺址,平面外圓內方。中間為一座直徑62米的圓形夯土台,台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基址,包括主室和四隅的夾室,四邊有四堂。這組中心建築外圍方形夯土牆,每邊長235米,基寬1.8米,四面辟門,四隅有曲尺形配房。圍牆外邊為圜水溝,直徑約360米,周長1156米,寬2米,深1.8米,溝壁砌磚。圜水溝與四門相對處又各有一小水溝圍繞。此組建築建於漢平帝元始年間。王莽九廟遺址,共發現12座建築基址。1~11號建築基址為一組,外邊圍繞每邊長1400米的方形夯土牆。12號建築基址另為一組,位於南牆的外側中部。這12座建築基址的形制基本相同,中心是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外有近方形的圍牆,牆的四面辟門。出土的石礎上有「始建國」年號,其位置和規模,都與《漢書·王莽傳》所載的「王莽九廟」相符。
在漢長安城內外還發現漢代制陶、鑄錢、冶鑄等作坊遺址,如城西北角的六村堡、相家巷一帶,發現燒造陶俑和鑄鐵的作坊遺址;未央宮北的石渠閣遺址,城東閻新村附近的離宮遺址,城西建章宮范圍內的好漢廟、窩頭寨,城東南的老君殿、棗園村,昆明池南滄浪河畔的西趙村,城東清明門外等處,都發現有漢代的鑄錢作坊遺址;直城門附近則出土有製造兵器的陶范;在城西南角牆外約300米處還出土了銅錠10塊。
(1)城牆,漢長安城的城牆均為板築土牆,牆高8米,牆基寬16米,最高處殘高近10米。東城牆長5940米,南牆長6250米,西牆長4550米,北牆長5950米,共有12個城門,周長約25。7公里。城內分為9個市區,街道寬闊平整,規劃整齊。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是漢長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宮殿群。長樂宮位於城的東南部,周長約10公里。未央宮位於城的西南部,周長約11公里。其城垣內面積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宮等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公里,佔西安四大遺址保護總面積108平方公里的60%,佔到未央區全區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僅長樂、未央兩宮就佔去漢長安城內一半面積。建章宮在城外的上林苑,佔地也十分廣闊;
(2)未央宮前殿遺址,東西200米,南北350米;
(3)椒房殿遺址,東西150米,南北200米;
(4)官署遺址,東西150米,南北70米 ;
(5)少府遺址,東西210米,南北80米;
(6)天祿閣遺址,邊長20米,高10米;
(7)石渠閣遺址,東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
(8)武庫遺址,東西70米,南北350米;
(9)桂宮鴻寧殿遺址,邊長50米,高7米;
(10)羅寨遺址,東西400米,南北500米;
(11)樊寨遺址,東西100米,南北100米;
(12)講武殿遺址,邊長25米,高17米;
(13)樓閣遺址,東西700米,南北190米;
(14)未央宮夯台遺址,東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
Ⅲ 武媚娘傳奇的長安城遺址
唐代的大明宮,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峰巔之作」。它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名永內安宮,是李容世民為太上皇李淵修建的夏宮,後改名大明宮。自唐高宗起,唐朝歷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宮居住、處理朝政,它作為國家統治中心,歷時達200餘年。
唐大明宮是舉世聞名的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最為輝煌壯麗的建築群,地處長安城北部禁苑中的龍首塬上。大明宮周長7628米,面積3.3平方公里,是北京紫禁城面積的3.5倍,也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在歷史上,大明宮的范圍很大,共有11座城門。平面略呈梯形,已探明的殿台樓亭等遺址有40餘處。大明宮南部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
Ⅳ 黃帝鑄鼎塬的文化遺址
靈寶鑄鼎塬聚落遺址群包括北陽平、西坡、東常、軒轅台等50多處仰韶時期的文化遺址,回總面積4.36平方公里,答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被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間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專項,並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首選 。
Ⅳ 關於武舉城遺址作文450字
1月20日清晨,筆者和會州文史研究會(籌)的清風兄、燧人兄相約,再訪祖厲河畔的古城堡,先後游覽黑虎岔趙家堡、平遼城和方家寨的古城子、塌城子,後經白草塬總堡、二百戶堡子,最後到達土門峴鎮武舉城遺址。
土門峴鎮古稱土門洞,位於會寧縣北部,東靠新塬,西接草灘、四房吳,南連大溝,北鄰劉家寨子,據說古時境內南側壑峴有一天然土洞,行人必經故而得名,可謂地形獨特,位置重要。武舉城位於土門峴鎮武舉城村西,距縣城約100公里。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6° 9',東經105°15'。
最早關注武舉城在2015年6月,時值「2015』草原玉石之路(第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啟動。該活動由內蒙古社科院「草原玉石之路」項目組、上海交通大學、《絲綢之路》雜志社、中國甘肅網聯合舉辦,筆者有幸參與局部考察。6月10日,出固原市經西吉縣借道月亮(山)上天都(山)時,筆者發現道旁有二府營(亦稱宋遼古城),還有上白城子(寧安砦),地理位置很是重要,有說此地為一度宋遼邊界,後筆者有拙作《千里單行西海固》簡略記載。
有當地人告訴筆者,從二府營到祖厲河有東西方向的古道,順古道向西經宋家河畔可達郭城驛。後來藉助谷歌地圖研讀地形時,發現古道中途橫亘著一座規模不小的古城堡,再查閱資料得知,古城名叫武舉城,但缺少詳細介紹,遂打算找機會穿越古道,實地探尋武舉城。
Ⅵ 秦朝都城遺址現在在哪
秦朝的都城是咸陽(今陝西咸陽)。
秦國的都城從建國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一共經歷過四個都城,相應的遺址依次是雍(今陝西鳳翔)、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櫟陽(今陝西富平西南)、咸陽(今陝西咸陽)。
咸陽為中國第一帝都,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當年秦始皇橫掃六國,以咸陽為都,使之贏得了「中國第一帝都」的美譽。雖歷經朝代更替,但咸陽一直是京畿重地,所以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如西漢帝陵和唐代帝陵,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譽為「唐代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 。
Ⅶ 固原長城現存的遺址有哪些
整個固原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原州和彭陽兩縣一區。由甘肅省靜寧縣進入西吉,途經原州、彭陽等地,取東北方向進入甘肅省鎮原縣武溝鄉,全長大約200餘千米。
這段長城雖然經過了2000多年風雨侵蝕和破壞,但其輪廓猶存,斷斷續續聯成一體。保存較好的有紅庄鄉的紅庄村、西郊鄉的長城梁、明庄、郭庄、彭陽的長城塬等段長城。
Ⅷ 6個我國現存的古遺址,在哪裡
1、高郵龍虯庄遺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位於江蘇省高郵市龍虯鎮,是江淮地區東部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是發現文化遺跡和出土文化遺物最多的一次。
2、藍田猿人遺址位於藍田縣公王嶺,距西安約50公里,是中國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
3、大地灣遺址在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大地灣是一處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遺址。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遺址,比廣為人們所知的河南澠池仰韶村和陝西西安的半坡村遺址都要早。
4、北首嶺遺址位於寶雞市金陵河西岸的龍泉中學內,是一處內涵豐富、文化遺存密集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7100多年,較西安半坡遺址要早400多年。這里出土房屋基址50座,窖穴15個,墓葬439座,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5000餘件。
5、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東岸的半坡村,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
6、在潼關縣境內已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有兩處。一處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遺址,位於吳村鄉南寨子魚化屯小河和潼河交匯處,南高北低,東西寬約350米,南北長約1000米。另一處是張家灣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港口鎮張家灣圪岔路以西的二層高原(當地人叫二層台)上,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約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