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古遺址
① 光山有什麼古代大官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生於光山,有"司馬光砸缸"的美談傳於世間。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先後從政48年,官至宰相。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
蔡毅中(1548-1631)明光山(今屬河南)人,字宏甫,號濮陽,人稱中山先生。萬曆進士。
胡煦(1655-1736年),字滄曉,號紫弦。光山南向店人。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善寫文章。常潛心鑽研《周易》,造詣頗深。經引薦,自陳所學於康熙,後屢被召見,見卦爻中疑義,命畫圖以講解,甚得康熙賞識,誇其為"真苦心讀書人",隨即被提升為南書房檢討官。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擢升為鴻臚寺卿。
胡季堂(1729-1800),胡季堂,字升夫,號雲坡,光山人。胡煦之子。先後任山東巡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等。嘉慶三年(1798年),授直隸總督,賜孔雀翎。翌年,加封為太子太保,首劾乾隆寵臣大學士和珅二十條大罪;和珅被誅殺抄家,其家儲存的米麥雜糧1.16萬石被沒收,十分之八撥給文安縣,十分之二撥給大成縣,以救水災飢民。為政清廉,深得嘉慶賞識。
喻時,字中甫,號吳皋,又號海上老人,河南光山人,明嘉靖十七年進士。歷任吳江縣令,御史,累遷右副都御史總理漕運,總督三邊協理戎政。
② 光山縣歷史上是什麼地方
光山歷史悠久。周為弦子封國,故稱「弦」;春秋為弦國地,戰國屬楚;秦代轄於九江郡;西漢內置西陽縣;南朝宋元嘉容二十五年(448)置光城縣,同年並置樂安縣;隋開皇三年(583)光城縣並入樂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析置光山縣。唐宋以後屬於光州轄縣。此後一直是江淮河漢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重地,有文字可考的歷史4000餘年。因有浮光山,「每有光耀」故名。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屬河南省屬豫南道(1914年改豫南道為汝陽道),1928年5月河南省境劃為14個行政區,屬第十三行政區(潢川)轄區;1932年8月屬於河南省第九區(潢川)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於河南省潢川專區轄區;1952年10月,信、潢兩專署合並,屬信陽專區。1970年屬信陽地區。1998年6月9日開始,屬信陽市管轄。
③ 光山有什麼古跡嗎
光山永濟橋簡介
永濟橋又名萬金橋。位於光山縣城南25公里的潑陂河鎮街北頭,呈南北向橫跨於潑陂河上。過去是連接南北的商旅要道,後潑陂河上又新修了一座寨新公路潑陂河大橋,此橋便成為連接潑陂河南北兩街的步行橋。該橋始建於明代,為典型的聯拱石橋,全部由雕鑿過的花崗條石構成,建築結構嚴謹,其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築特點。
據《清乾隆光山縣志》記載,明萬曆庚申年(1620年)由潑陂河境內紳士、鄉耆並殷實好施者,爭相捐資相助,始建成「永濟橋」。後此橋在歷次整修中,有眾多好心行善者傾囊獻款,因募捐款多,人們又稱此橋為「萬金橋」。
永濟橋是河南省最長的古代石拱橋。南北長101米,東西寬7米,橋下由9個拱形孔聯綴而成,每個拱形孔長度不一,自6至12米不等,寬度和高度由中間孔向兩邊遞減,中間橋孔是高大的陡拱,如駝峰突起,逐漸向兩邊過渡為弓形孔,宛如彎月。這樣的造型顯示了建築力學和美學的有機契合。由於中間橋孔高大,整座橋呈八字型。這種建築在古代既能使樓船順利通過,又可以迅速排除橋面雨水,防止橋面積水,向橋下滲漏腐蝕橋梁結構。每一橋墩都「肩挑」兩拱,拱相連,構成整體,共同承受著整座石橋的重量。由於橋身長、跨度大、橋面較寬,加之全部由花崗石構成,使得大橋形成一種宏偉、壯觀的氣勢。橋墩的東側,建有高大的分水嶺,可分開洪水穿孔而瀉,這是減少山洪沖擊,保護長橋的一項科學措施。橋面兩側建有欄桿,兩邊為人行道,中間為車道。據記載過去兩端橋堍有華表,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橋身兩邊雕刻有各種圖案紋飾,使橋的造型從整體結構至局部裝飾都達到了完美的境地。 可惜自明清以來,該橋幾毀幾建,石欄石柱早已不存在,被換成水泥澆注的。歷次維修的痕跡依稀可辨。
永濟橋是光山縣最長最大的古代聯拱石橋,也是河南省最長最大的古代聯拱石橋。它是光山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它對於了解我國明代建築藝術,有著重要的價值。一九八0年由光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000年九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永濟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④ 光山縣農歷古會有哪些
農歷二月二
⑤ 光山的明勝古跡作文550字
長城的行嗎? 站在萬里長城腳下,遙望先輩們用血肉築起的巨龍,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會為祖國有如此壯麗的大好河山而自豪。是啊,萬里長城伴著炎黃子孫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度過了多少難望的歲月。望著長城傲立在蒼山中的身軀,我不禁思緒萬千。
記得在那抗日戰爭的八年裡,在那中國人民被受屈辱的年代裡,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用鮮血扞衛了一個民族的威嚴,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國家不屈的力量!使我們,現在每天都沐浴著和平的陽光。可是在2008年,災難又降臨在這個美麗的國家。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南方的50年不遇雪災、四川的特大地震、山東的火車出軌;中國、加油!龍的傳人不會屈服的!中國向世界露出了飽經滄桑的堅毅笑容。我們要感謝這些所有的磨難與挫折——是它們給了龍的傳人的國度以重生的力量!
災難沒有埋沒理想,當29個腳印堅定的走到中國,當聖火在鳥巢上空點燃,,勇敢和堅強洗刷了恥辱、自信的笑容淹沒了眼淚。中華兒女用堅定頑強的精神築起了一道」永不風蝕的萬里長城」!
我也是炎黃子孫,黃皮膚、黑頭發、滿腔的熱血,這是我所有的宣言。
任憑歲月蹉跎,飽經風吹雨打,而今,卻依然矗立在崇山峻嶺中的長城啊,撫摸你的一磚一瓦,彷彿都能聽到我們的心聲:我愛你,長城!我愛你,中國!
「不到長城非好漢」,我攀上了長城,心頭忽然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我看到了,看到了城市裡高樓林立,道路上車輛川流不息。麥田裡麥浪翻湧,山林間鳥語花香。這迷人的景色比過桃園,賽過仙境。如今,這長城依然躍動在這群山之巔,長城內外,仍然飄盪著和平的芬芳,沁人心脾!
我相信千百年之後,世人再來仰望長城還會浮想聯翩,更會贊美中華民族之不屈精神和輝煌成就!
⑥ 光山方言 馬龍古 麻龍古 是什麼石頭一種石頭來著,一般挖井挖出來
就是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