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平谷北埝頭新石器文化遺址

平谷北埝頭新石器文化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13 04:40:06

Ⅰ 上宅文化的介紹

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文化的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統稱為「上宅文化」,

Ⅱ 上宅文化遺址的北埝頭遺址

位於大興庄鎮北埝頭村,洳河南岸的台地。1984年發現,清理房址10座。1988年秋、1989年春對遺址進行發掘,發現房址3座及屬於上宅文化的陶器、石器等遺物數百件。遺址高出河床7米,東西寬50米,南北長120米,面積約6 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2.5米,有兩漢時期的墓葬打破早期遺址。遺址地層分為6層。上兩層分別是耕土層和片狀水流層;第3層是粉砂質粘土層,為漢文化層;第4層是粘土質粉砂夾碎石,為戰國文化層;第5層和第6層分別是粉砂質粘土層和粘土質粉砂層,均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距地表0.8~1米,文化層厚度在0.5~1米之間。①居住遺址。共發掘10座,分布較集中,半地穴式建築。平面多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有3座是抹角之形,直徑在2.5~4米之間。門開在東面或南面。在房址靠內壁的底部,有柱穴的遺跡。居住地面經過火的烘烤,表面是一層5~6厘米厚的紅燒土,火候不均,顏色斑駁,硬度不一。在每個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有1個或2個埋在地下的深腹陶罐,用以放置炭火,保存火種。罐口沿露出地面6厘米,罐內存較多的木炭渣和燼土。在陶罐周圍的地上有較多的紅燒土碎塊和木炭碴。②出土文物。房址及周圍地面出土陶器93件。均為手制,較規整,胎較厚。陶質以夾砂陶為主,多數夾砂陶內摻有滑石粉,顏色多為紅褐色或褐色,有少量泥質陶呈桔紅色。器表紋飾以壓印「之」字紋數量最多,其次為刮條紋、篦點紋、戳刺紋、劃紋等,素麵紋較少。器形以平底器為主,有少量的圈足器和圓底器。種類有大口深腹罐、圈足缽、圓底小罐、平底碗、雙系小杯、鳥首支架形器,還有利用陶片磨製的圓形小餅和帶戳刺紋的大圓形器等。出土石器73件。石器以盤狀器數量最多,還有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石餅、石墜等。製法有打制、琢制、磨製3種,還有一些細石器,如柳葉形石刀、尖狀器、刮削器及石片、石核等。皆由燧石打制而成,有的刃部經過二次加工。

Ⅲ 平谷地區最重要的三個遺址分別是哪三個遺址

考古工作者在平古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遺址,統稱上宅文化。

上宅文化簡介:
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統稱「上宅文化」。
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十分豐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藝術品三大類。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多數是打制或磨製石器,從這些工具的用途分析,當時不宅居民主要從事的是農業生產,兼有狩獵和捕魚。生活用具則多為陶器,可分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兩大類。裝飾藝術品有石質和陶質品,顯現出上宅居民的技藝力和創造力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Ⅳ 上宅文化遺址的介紹

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谷區內。包括上宅遺址專和北屬埝頭遺址。屬於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陳列館,是中國第一所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Ⅳ 考古工作者在平古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遺址統稱什麼文化

考古工作者在平古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遺址回,統稱上宅文答化。

上宅文化簡介:
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統稱「上宅文化」。
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十分豐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藝術品三大類。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多數是打制或磨製石器,從這些工具的用途分析,當時不宅居民主要從事的是農業生產,兼有狩獵和捕魚。生活用具則多為陶器,可分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兩大類。裝飾藝術品有石質和陶質品,顯現出上宅居民的技藝力和創造力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Ⅵ 上宅遺址中的大量陶器說明那一時期的人過上了什麼生活

上宅遺址中的大量陶器說明那一時期的人過上了刀耕火種的生活。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

新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設定的一個時間區段,大約從一萬多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新石器時代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刀耕火種是新石器時代殘留的農業經營方式。又稱遷移農業,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後來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曬干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後易地而種。

(6)平谷北埝頭新石器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上宅文化遺址位於京東平谷境內,距今約六千至八千年,應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谷區內。包括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屬於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上宅遺址1984年發現並試掘,1985~1988年進行考古發掘。

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5 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4米。總發掘面積3 500餘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餘件。發掘出長80餘米、寬9米的東西走向灰溝1條和陶窯1座。灰溝東淺西深,東段分岔為2條小灰溝,陶窯位於2條小灰溝之間。

上宅遺址的地層堆積可分為8層:

第1層,耕土層;

第2層,灰黃色土,質地鬆散,厚0.31~1米,出土唐遼磚瓦、陶瓷碎片,此層下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

第3層,淺灰色細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細泥紅陶殘片;

第4層,灰黃色粉細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質紅褐陶、夾砂紅褐陶和少量泥質灰陶及石器;

第5層,暗褐色細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塊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細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

第6層,青灰色土,乾燥後近灰黃色,土質較硬,厚0.5米,出土夾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種類少於第5層;

第7層,黑灰色粉砂粘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種類與第6層相近,數量較少;

第8層,灰黃色粉砂粘土,厚1米,出土較少網格紋厚胎夾砂紅褐陶片。

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陳列館,是中國第一所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2019年5月16日,上宅文化遺址已正式申報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並籌建上宅文化博物館和上宅考古遺址公園。

Ⅶ 「東胡林人」文化遺址、「上宅文化遺址」、「北埝頭文化遺址」在哪

北京

連續不斷的遠古人類文化—— 在房山周口店龍骨山的不同洞穴中,從距今70萬年至23萬年間的「北京人」,到20萬年至10萬年間的「新洞人」,又到4萬年至2.5萬年間的「田園洞人」,再到2.7萬年至1.8萬年間的「山頂洞人」,舊石器時代在這里生息繁衍的原始人類沒有間斷過。這在我國已發現的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遺址中是罕有其匹的。值得重視的是,在距今大約2萬多年前,有一股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離開山區洞穴來到北京小平原上,在今王府井大街一帶的河邊生活。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先有距今1萬年左右的「東胡林人」文化遺址(在門頭溝區),再有六七千年前的

「上宅文化遺址」、「北埝頭文化遺址」(在平谷區)和差不多同時代的「鎮江營文化遺址」(在房山區),又有四五千年前的「雪山文化遺址」(在昌平區)。可見,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在北京地區也是連續不斷的。 都城文化——北京自遼代立為陪都(稱南京或燕京)後,金、元、明、清及民國前期皆建都於此,現在仍然是我國的首都。北京的都城文化積淀深厚,在我國200餘座大小古都中,堪與其比者寥寥無幾。 京劇文化——京劇又稱皮簧戲或平劇,被譽為國粹。這一劇種首先在北京形成和發展起來,後流行全國。清乾隆年末期,興盛於湖北的漢調、江南的徽調等地方劇的戲班,特別是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台、和春)陸續到北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活動中,不同劇種的戲班相互合作、交流、影響,並接受和吸收了崑曲、秦腔及民間的一些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演變、發展成京劇,並成為雅俗共賞、廣為普及的大劇種。

Ⅷ 被譽為國粹是什麼

京劇

連續不斷的遠古人類文化—— 在房山周口店龍骨山的不同洞穴中,從距今70萬年至23萬年間的「北京人」,到20萬年至10萬年間的「新洞人」,又到4萬年至2.5萬年間的「田園洞人」,再到2.7萬年至1.8萬年間的「山頂洞人」,舊石器時代在這里生息繁衍的原始人類沒有間斷過。這在我國已發現的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遺址中是罕有其匹的。值得重視的是,在距今大約2萬多年前,有一股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離開山區洞穴來到北京小平原上,在今王府井大街一帶的河邊生活。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先有距今1萬年左右的「東胡林人」文化遺址(在門頭溝區),再有六七千年前的

「上宅文化遺址」、「北埝頭文化遺址」(在平谷區)和差不多同時代的「鎮江營文化遺址」(在房山區),又有四五千年前的「雪山文化遺址」(在昌平區)。可見,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在北京地區也是連續不斷的。 都城文化——北京自遼代立為陪都(稱南京或燕京)後,金、元、明、清及民國前期皆建都於此,現在仍然是我國的首都。北京的都城文化積淀深厚,在我國200餘座大小古都中,堪與其比者寥寥無幾。 京劇文化——京劇又稱皮簧戲或平劇,被譽為國粹。這一劇種首先在北京形成和發展起來,後流行全國。清乾隆年末期,興盛於湖北的漢調、江南的徽調等地方劇的戲班,特別是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台、和春)陸續到北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活動中,不同劇種的戲班相互合作、交流、影響,並接受和吸收了崑曲、秦腔及民間的一些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演變、發展成京劇,並成為雅俗共賞、廣為普及的大劇種。

Ⅸ 考古人員通過分析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器有哪些發現

考古人員通過抄對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器的分析,發現了一些天然紅銅的製品,這些資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我國的部分地區的確存在一個銅石並用的時代,隨著制陶技術與高溫技術的發展,熱鑄紅銅的推廣導致冶金技術的發明。從鍛打金屬發展到熔鑄金屬,再發展到開采礦石、冶煉金屬,其間必定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即使在發明了金屬的冶煉之後,發展到金屬材料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在生產工具中佔主導地位,即進入青銅時代,這里也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由此可見,銅石並用時期並不是一個很短的過程。

Ⅹ 山西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分別哪幾種類型

山西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可分為磁山文化和棗園遺存兩種類型。版

磁山文化代表物是山權西長治武鄉縣石門鄉鼻子灣村出土的一件石磨盤和一件石磨棒,遺物形制同河北武安縣磁山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如出一轍,因此將這些遺存歸屬於磁山文化的范疇。牛鼻子灣村位於漳河流域,地理位置與磁山文化分布區相毗鄰。

棗園遺存位於山西翼城縣北橄鄉棗園村,棗園村在翼城縣城東北約10千米處,滑家河、澆底河分別從村子的西北、東南通過。

遺址中有不少用火燒過的獸骨、大量的陶片,以及部分石、陶質生產工具。這些文化遺存年代與磁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基本相當,距今約7500多年。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