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魯遺址戰漢
❶ 魏晉南北朝時期平魯是哪些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密切聯系的各族,他們出現在回中原政答治舞台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民族之間具有雙向或多向的遷徙、對流,是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即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的少數民族往內地來。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對後來隋唐建立具有推動作用。中國歷史上的各次民族大融合其實就是各少數民族逐步漢化,成為新的意義上的漢人的過程!而其本身的文化只是在某些方面,一定范圍內影響了原先的漢文化。民族融合使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最終形成,這種融合才是中華民族文化產生的根源。
❷ 平魯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
1、平魯烈士陵園
平魯烈士陵園位於平魯區井坪鎮陵園路北,總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始建於1964年,竣工於1973年8月,主要是為紀念、陳列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及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1366名平魯籍革命烈士而建的,是雁門關外著名的烈士陵園之一。
2、掌櫃窯
掌櫃窯受到國家古長城、古戰場遺址的保護,這里的民間生活方式從邊民時期到1956年建社一直延續下來。
3、烏龍洞
烏龍洞位於平魯區阻虎鄉劉家窯村南2.5公里處,始建於明萬曆二年。曾作為平魯的「古八景」之一,載入史冊。
4、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始建於明代成化17年,是古代邊關軍事重鎮之一。相傳選址修築城垣時,在北固山頂落下一隻美麗的鳳凰作蓄勢待飛之勢。人們視為吉祥之兆,故稱之為鳳凰城。小城佔地0.885平方公里,建有東、西、南三門,城牆全長3150米,高12米,平魯區投入巨資傾力打造為塞北文化旅遊名鎮。該鎮已被山西省政府列入全省21個「特色宜居」示範鎮之一。
❸ 山西朔州是不是有個平魯縣反正是個縣城,誰能給我介紹一下那裡,我真的想要了解,謝謝。
區域概況
原名平魯縣,1989年1月國務院批准朔州市為山西省地級市時,改縣為朔州所轄區。朔州市平魯區位於山西省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2′至112°41′,北緯39°21′至39°58′。西北沿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接壤,西南與本省忻州市偏關縣、神池縣毗鄰,南連朔城區,東接山陰縣,東北鄰右玉縣。疆域基本呈正三角形,南北長69.5公里,東西寬67.9公里,總面積231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本區屬北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5.5℃。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完備,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井坪鎮是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北距呼和浩特市160公里,南距省府太原270公里,東距煤都大同市138公里,是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自然資源
境內資源豐富,物華天寶。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高嶺土、石墨、石灰石等40餘種。其中煤、高嶺土、石灰石等蘊藏量大,開采價值高。煤儲量達130億噸,主要有4號、9號、11號煤層可采,地質構造簡單,貯藏淺,易開采,煤質優良,是良好的動力用煤,馳名中外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就在本區境內。高嶺土總儲量13億噸,其中高嶺岩勘探儲量272.5萬噸,可采儲量140萬噸,厚度為2米,據專家論證,這樣大范圍可供單獨開採的高嶺岩礦體,在我省屬首次發現。各項指標全部達到或部分超過美國完全煅燒質量標准,具有特殊的經濟開發價值。除煤、石灰石外,其它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開發,經濟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對國內外投資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農產品主要有集營養、保健、食療、益智為一體的名特優小雜糧,倍受市場青睞,久享盛譽,被確定為全國小宗雜糧商品基地區(縣)。尤其是含硒量居全國首位的紅山蕎麥,千粒重38.8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東南亞國家青睞,多次入選國宴。豌豆、馬鈴薯澱粉含量極高,為良好的制粉原料,油料以葫麻為主,味香色亮,久存不腐,亞油酸含量極高,為我國食用油之冠。
交通通訊
109國道縱貫南北,與山西大動脈大運公路相接;引黃入晉萬家寨專線橫穿東西,元(元子河)蘆(蘆家窯)、安(安太堡)木(木瓜界)兩條鐵路專線與北同蒲線接軌,「縱橫四主幹,網路連支線,出境六大口,全區大回環」的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交通格局已經形成。郵電通訊實現了程式控制化,開通了1.3萬門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訊。電力網路覆蓋全區,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35千伏變電站5座,高壓配電線路1200多公里,華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神頭電廠距區政府駐地30公里。
農業
土地資源廣闊是本區的自然優勢,人均土地26畝,農村人均耕地7畝。雨量適中,日照充足,農作物中的莜麥、山葯、葫麻、蕎麥、大豆、豌豆、穀子等顆粒飽滿品質優良。產量豐富,是開辦食品工業,飼料工業的理想原料。全區共有土地349萬畝,其中耕地121.7萬畝,宜林地80萬畝,牧坡84萬畝。近年來,認真實施了「三種」(種子、種畜、種苗)工程,推進馬鈴薯、葫麻、養羊三大戰略的全面實施,全區山葯、葫麻種植面積都穩定在21萬畝以上,產量佔到全區糧食總產的40%以上,羊飼養量在38萬只以上,人均牧業純收入達到550元左右。農業主導產業的培育初具規模。
工業
近年來,立足煤炭資源優勢,圍繞煤炭資源的延伸,轉化和增值,在改造傳統產業上做文章,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下功夫,集中精力實施五個重點項目的建設。總投資1億元的高嶺土公司精選廠,現已形成2萬噸「雙90」塗料級生產能力;計劃投資1.8億元進行二期擴建工程,引進美國7萬噸立式煅燒窯,到2004年達到10萬噸生產能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硬質高嶺土生產基地;總投資4010萬元的蘆西選煤廠,年入選原煤45萬噸,經過資產重組,目前已進入正常生產運行。總投資9350萬元的多孔硝銨三期工程,年生產能力可達到5萬噸,這一項目已列入山西省「雙高一優」調產項目;總投資5.1億的矸石發電廠,首期建設2*5萬千瓦機組。目前,《合資意向書》和《項目建議書》都已完成,前期准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民營經濟也有良好的發展勢頭。投資280萬元的鑫平煤氣、投資1620萬元的翼翔新材料、投資3000萬元的向陽皮革、投資400萬元的硝酸鉀、硝酸鈉等一批重點骨幹項目在平魯安家落戶,據2001年統計顯示,近年來該區民營企業、個體、私營經濟新增258家,累計達到1162家。每年上繳稅金2000多萬元,佔到全區財政總收入的20.6%,貢獻份額明顯增加。
經過多年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區域地上工業初具規模,高嶺土精加工前景看好。行業涉及機械,化工、建材、陶瓷、釀造、電子、皮革、食品加工等20多類。一些功能齊、全技術新穎的工業產品,多次在省內、外獲獎。近年來,平魯調整制定了「四一三四」經濟發展戰略;四個基地棗名優小宗糧豆,商品基地,油料商品基地、肉蛋皮毛商品基地、水保用材料基地;一個支柱——煤炭;三個重點——化工、建材、加工;四個基礎——道路、通訊、市場、教育。對全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行政區劃
平魯區轄2個鎮、11個鄉:井坪鎮、鳳凰城鎮、白堂鄉、陶村鄉、下水頭鄉、雙碾鄉、阻虎鄉、高石庄鄉、西水界鄉、下面高鄉、下木角鄉、向陽堡鄉、榆嶺鄉。
❹ 平魯村落歷史的相關作文
秋風送爽,一轉眼,秋天又到了。我最喜歡秋天,因為秋天是金黃色的專,代表著豐收,代表著屬農民的喜悅。周末,我和幾個同學去領略秋天的美。
我們剛下到田裡,就看見一大片玉米林,每根玉米彷彿是一座座「城堡」。每根結實的玉米棒子就彷彿是「衛兵」。穿過玉米林,我們來到一條小河邊,小河已乾涸了。躺過河床,我們來到甘蔗大家園,每根甘蔗都足足有2米高。幾個同學看著這些甘蔗直流口水,但這些都是農民伯伯千辛萬苦種出來的,我們有忍了回去。繞過「甘蔗大家園」。我們有來到了金色的海洋。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看到前面的稻穀是綠色的,可後面卻是黃色的。大概是秋姑娘開的玩笑吧、走進稻穀基地,好像有一種幻覺,覺的我們金色的海洋里游泳。再放眼望去,農民伯伯們揮舞著鐮刀,臉上露出豐收在忘的神情。一排排大雁從頭上飛過,邊飛邊鳴叫著,好像在說:「南方的人們,你們好啊,我們回來啦。」過了一會,我們的肚子鬧「空城計」了。我說:「我們回去吧。」當我最後一眼望向這片田野的時候,彷彿看到了秋姑娘美麗的笑容!
是呀!秋天是多麼美好呀!她給人們帶來喜悅的心情,給人們帶來豐收的果實
❺ 關於大同的歷史
大同,在大禹劃分九州的時代,是屬於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邊界,離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華夏族與北狄的交接地帶。等到商朝的時候,商朝開國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區,分封了一個國家,叫代國,他跟商朝王室一樣,姓子。
代國的歷史從商朝初年一直到戰國初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國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史書記載,這些部落有東胡、林胡、婁煩等幾個不同的民族。等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滅亡了代國,其領土就跟這些游牧名族接壤,經常受到他們的侵擾。
不久,趙國就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憑借這支部隊,趙國軍隊將東胡,林胡,婁煩這個幾個民族從大同地區驅逐了出去,並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三個郡,雲中郡、雁門郡和代郡,並建立了大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後來,趙武靈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靈丘縣。
西漢初年,剛剛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頓單於四十萬騎兵,圍困了七天七夜。據說,最後靠陳平獻美人計而逃脫。從此,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七十多年,漢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親政策為主。
等到漢武帝時期,大同是邊關重地,飛將軍李廣也長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戰。
大同,在大禹劃分九州的時代,是屬於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邊界,離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華夏族與北狄的交接地帶。等到商朝的時候,商朝開國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區,分封了一個國家,叫代國,他跟商朝王室一樣,姓子。
代國的歷史從商朝初年一直到戰國初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國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史書記載,這些部落有東胡、林胡、婁煩等幾個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於大同是山西北部難得的一塊平原,而且又緊靠游牧民族所佔據的蒙古高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的門戶。所以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爭奪的焦點。
等到三國時期,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烏桓和鮮卑佔領,平城逐漸成為廢墟。等到南北朝時期,蒙古高原上的鮮卑族逐漸強大起來了。他們建立了北魏王朝,他們在漢代遺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國正式遷都平城,大同開始了他作都城的歷史。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族大融合的一段時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時期。大同作為北魏帝國的首都,見證了一段歷史。
在遼代,大同作為這里的地名被正式確定下來,一直到現在。看來,游牧民族對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嚮往。
明代,大同終於又回歸漢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下。但也意味著,他又成為邊塞之地,殺戮的戰場。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這里成為保衛北京最重要的軍事重症,將會承擔更多的沖擊。
1453年,蒙古大軍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帥50萬大軍御駕親征,如同漢高祖一樣,又被包圍了。但這一次,他沒有劉邦那樣幸運能夠逃脫,而是全軍覆沒,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俘虜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對北京太重要了,所以這里留下了堅固的城牆。城牆的夯土是如此的結實,以至於建國後一直沒有拆除完畢。當城牆磚被後人漸漸拿去建房子之後,就剩下黃黃的土牆了。
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多年,曾經讓大同的市容大受影響。近年來,大同重新維修了城牆,加添城牆磚,重修城樓,讓大同城牆的雄姿重現於世。
(5)平魯遺址戰漢擴展閱讀
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北的采涼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今屬朔州界)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上功績卓著;是都城建設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設獨具特色;是改革創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時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響深遠,蔭及盛唐;是佛教中國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從平城時代開始的;
是古都藝術的新模式,無論是北魏時代的雲岡石窟,還是遼金時代的華嚴寺、善化寺等,均堪稱曠世精品,開創了大同模式;大同還是軍事防禦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顯著的古都、藝都、佛都、軍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❻ 平魯有哪些旅遊景點
1、平魯烈士陵園
平魯烈士陵園位於平魯區井坪鎮陵園路北,總占版地面積權3000平方米。始建於1964年,竣工於1973年8月,主要是為紀念、陳列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及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1366名平魯籍革命烈士而建的,是雁門關外著名的烈士陵園之一。
2、掌櫃窯
掌櫃窯受到國家古長城、古戰場遺址的保護,這里的民間生活方式從邊民時期到1956年建社一直延續下來。
3、烏龍洞
烏龍洞位於平魯區阻虎鄉劉家窯村南2.5公里處,始建於明萬曆二年。曾作為平魯的「古八景」之一,載入史冊。
4、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始建於明代成化17年,是古代邊關軍事重鎮之一。相傳選址修築城垣時,在北固山頂落下一隻美麗的鳳凰作蓄勢待飛之勢。人們視為吉祥之兆,故稱之為鳳凰城。小城佔地0.885平方公里,建有東、西、南三門,城牆全長3150米,高12米,平魯區投入巨資傾力打造為塞北文化旅遊名鎮。該鎮已被山西省政府列入全省21個「特色宜居」示範鎮之一。
❼ 平魯的土城牆的故事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代。當時周宣王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世紀,許多諸侯國,如齊、魏、趙、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鄰國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不久,便下令開始修築長城,把秦、燕、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增築、擴建,築成西起臨挑東達遼東的秦長城。漢武帝時也曾數次修築長城,用來保護河套、隴西等地以及東西往來的交通。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邊境修築高大的城牆,將列城和烽火台連接起來,綿延不絕,故稱長城。當時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大小有別,故各國的長城也互有短長。據文獻記載和遺跡顯示∶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越鄧縣、內鄉岳山至沁陽,總長近500干米;齊長城起於今山東平陰,經泰安、萊蕪、章丘、淄川、臨胸、安丘、諸城,至膠南人海,總長達500干米;魏長城起自華山,沿黃河北行,長300干米;燕長城有兩道,南長城長約250千米;北長城長約650干米。這些長城自成體系,互不聯貫,比起秦、漢的長城,大有遜色。
秦長城西起今甘肅東部,經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直抵鴨綠江,長達5000多干米。漢長城更長於秦長城,達l0000餘干米。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數省、自治區之間的漢長城烽魑遺跡仍處處可見。此後,北魏、隋朝都有修築長城的記載。公元5~7世紀,北魏、北齊、北周相繼修築的長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紀,金代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至外貝加爾地區修築長4000多千米。明代為防止元代北逸殘佘勢力南下侵擾,也不斷地修築北方長城。明朝修築長城的工程延續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祁連山麓,全長7300多干米;中葉以後經過修繕的自山海關至嘉峪關一線的長城比較完好,便被人誤為是歷史上長城的起點、終點。
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及以後各朝代修建的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干米。所以長城堪稱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的偉大工程奇跡。修築長城的工程之巨大,確實驚人,僅以明代修築的長城估算,需用磚石5000萬立方米,土方一億五干萬立方米。如用來鋪築寬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繞地球兩周有佘。歷代為修築長城動用的勞動力數量也十分可觀。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械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萬人。北齊為修長城一次征發民夫一百八十萬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發民夫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修長城的記載。
復雜的地形、奇特的結構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復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在沙漠地區,干里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採用當地出產的礫石和紅柳,分修築充分發揮礫石抗壓性能和柳枝的牽拉性能,這兩種材料結合砌築的城體非常堅固,經歷兩干多年風沙雨雪的沖擊,不少地段仍屹立高達數米。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於磚石。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牆體,修築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運黃土,夯築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牆體土質結合密實,牆體不易變形裂縫。明代修築長城以用磚、石砌築和用磚石混合砌築為主。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長,牆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牆身。
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置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長城下設水關,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牆台,便於左右射擊靠近牆體之敵;相隔一定距離又有敵樓,用來存放武器、糧草和供守卒居住,戰時又可用作掩體。在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熔、烽台,用於在有敵來犯時,舉火燃煙,傳遞信息。
長城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自從長城開始修建以來,在長城內外,就演出了許多壯麗的歷史活劇。許多驚心動魄的偉大戰役就在這里發生,許多改朝換代事都與固守長城的得失有關,可以說大郭中國歷史都是在長城內外寫就。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例的發生,也涌現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許多軍事家和政治
蒙,大大豐富了長械這座豆古建築的文化內函。戰國時代李牧在趙國主待修建長城並利葡長誡抗擊匈奴侵犯,立下豐功偉績,開創車代壁壘防禦戰的光輝戰例,受到廣大人民謝印,為紀念他的功績,後人在雁門關修築斧牧洞以為紀念,至今詞堂遺址尤存。
萬里長城歷史年表
公元(前) 干支 朝代 年號 大事記
656 乙丑 楚 楚成王十六年 魯僖公四年,……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春秋左轉正義》
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城。
《水經注·汶水》
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
《漢書地理志》
557 甲辰 楚 楚康王三年 夏六月,晉荀偃、欒黶帥師伐楚,以報宋楊梁之役,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楚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
《春秋左傳正義》
555 丙午 齊 魯襄公十八年 晉侯沈玉濟河,會於魯濟,尋溴梁之盟,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平陰,齊地也,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里。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里,齊侯塹防門,即此。
《水經注·濟水》
409 壬申 秦 秦簡公六年 塹洛,城重泉。
《史記·秦本紀》
404 丁丑 齊 齊康公元年 韓景子、趙列侯及晉師伐齊,入長城。
《水經注·汶水》
369 壬子 趙成侯六年 中山築長城。
《史記·趙世家》
361 庚申 魏 魏惠王九年 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
《史記·秦本紀》
華州《禹貢》雍州之城,……春秋時為秦晉界邑。長城在州東七十二里,或說秦晉分境祠華岳,故築長城……《史記》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今州東南三里魏長城是也。
《元和郡縣志》
358 癸亥 魏 魏惠王十二年 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自亥谷以南,鄭所城。
《水經注·濟水》
卷有長城,經陽武到密。
《後漢書·郡國志》
351 庚午 魏 魏惠王十九年 諸侯圍我襄陵,築長城塞固陽。
《史記·魏世家》
351 庚午 齊 梁惠成王二十年齊威王六年 齊築防以為長城。
《水經注·汶水》
333 戊子 趙 趙肅侯十七年 圍魏黃,不克,築長城。
《史記·趙世家》
319~301 齊 齊宣王元年~十九年間 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史記·楚世家》
泰山西有長城,緣河經泰山餘一千里,至琅邪台入海。《史記·蘇秦列傳》
311 庚戌 燕 燕昭王元年 張儀游說燕昭王: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
《史記·張儀列傳》
易水又東屈關門城西南,即燕之長城門也。
《水經注·易水》
307 甲寅 趙 趙武靈王十九年 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
《史記·趙世家》
300 辛酉 趙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 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
《史記·匈奴列傳》
299 壬戌 楚 楚懷王三十年 秦使將軍
❽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有120師烈士英名錄查找嗎尋找1045年犧牲於山西平魯地區的河南籍某二營營長居德應烈士
《山西歷史地名》
1945年5月我軍在圍困南丈子的戰斗中,某部二營營長居德應同志光榮回犧牲。德應同志,答河南光山人,1930年入黨,長征時在紅四方面軍任排長、連長,前後負傷十三次,在已經半殘廢的情況下,仍堅持斗爭在最前線。
但是要找到遺骨就太難了
你可以試著和當地「山西省晉綏邊區歷史研究會」或者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歷史研究人員、山西省社科院歷史所等單位聯系詢問
❾ 平魯八大景區分別是什麼
平魯八大景區
1、平魯北固山
2、李林烈士陵園
3、平魯南山文昌塔文化公園
4、安太堡露天煤礦
5、井坪南梁戰國、秦漢墓群
6、張馬營古城遺址
7、烏龍洞
8、明海湖
❿ 現在的老平魯,在康熙年間,叫什麼,呀,有個朱老太君沒
現在的老平魯,在康熙年間,叫【平虜衛】。
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撤衛改專縣時,將平虜衛改為平魯縣屬,隸屬朔平府。
當時的朔平府治所在右玉、所轄一州四縣,即右玉、左雲、平魯、馬邑和朔州。
民國三年(1914年)平魯縣隸屬山西雁門道。1928年直屬山西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入侵後,平魯城、井坪鎮淪陷,大部分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成為革命根據地。在抗戰期間,曾將本縣和鄰近縣的部分村莊劃片分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劃為清平縣、右平縣、山朔縣。民國三十年(1941年)又改為平魯縣、右南縣、山朔縣,隸屬也常有變更。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至二十九年(1940年)八月屬中共晉綏邊特委清平雲聯合縣成立後,平魯歸聯合縣。民國二十九年九月至三十年七月改屬晉西北十一專署管理,三十年八月至三十一年七月改屬塞北分區(即綏蒙區)轄,直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十八日抗日戰爭勝利,恢復了平魯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