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洛陽為什麼是地下遺址第一

洛陽為什麼是地下遺址第一

發布時間: 2020-12-19 07:59:09

⑴ 為什麼洛陽那個古墓那麼多

以古都名世的洛陽,精湛的龍門石刻,稱甲天下的牡丹,早已聞名中外,但那地下的萬千古墓,卻鮮為人知。

橫亘洛陽北側的邙山,冢連冢、墓壓墓,古墓之多,有"無卧牛之地"的說法。"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更是久為流傳,以至北邙成了一般墓地的代稱。

20世紀50年代,第一拖拉機製造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等現代化大工業先後在洛陽興建。動工時,向地下打進探孔,幾乎處處發現有古墓。有時探出的古墓,上面是唐代的,下面是漢代的,考古工作者稱為不同時代的文化層"疊壓"。為避開漢魏故城和隋唐故城遺址,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曾經四易廠址。當時的中央文物局還專門成立了洛陽考古發掘隊,由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夏鼐擔任正副隊長,趕赴洛陽,主特解放後第一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他們在洛陽的燒溝村,一下子就鑽探出古墓一千多座,發掘了其中400多座漢墓。

30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已經在洛陽發掘了100餘處文化遺址、五大古都遺址和上萬座古代墓穴,出土了三、四十萬件珍貴文物,從石器時期的墓葬一直到明清的墓葬都有發現。洛陽稱得上是一個古墓大觀園。
洛陽【華夏第一王都】、【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其中【中國、中州、中土、中原、華夏】等稱謂均來自於洛陽。「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中國古代帝嚳、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帝嚳都亳邑,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沿襲,共十三個王朝。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此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勛卓異、光耀千秋。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洛陽建東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 國務院立洛陽—華夏第一王都 網;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洛陽還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添加時間:2007-12-2 15:07:00

⑵ 洛陽為什麼被稱為 "世界文化聖城

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王魯湘說過,「如果還有別的城市同時擁有三符(河圖、洛書、八卦,伏羲得河圖據之而畫八卦)、三代(夏商周的都城)、三教(儒釋道)、三學(經學、玄學、理學),則洛陽把聖城的稱號拱手相讓,如果沒有,則洛陽卻之不恭。」
洛陽--古代東方城市的坐標、這里開啟了第一扇華夏文明之門。「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被譽為「萬典之祖」的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最早意義上的「中國;、中華文明的原點。尋根問祖,根在河洛」。洛陽是全球1億客家人的祖籍地、中國70%的宗族大姓的起源地,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首端之處,也是文明的輻射之源。這里是東方哲學的濫殤之地。
道學肇始於此。老子寫下的五千言的《道德經》。
儒學弘大於此。孔子入周問禮於老子、學樂於萇弘,成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佛學首傳於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至今仍被視為中國佛教的;釋源、;祖庭」。
玄學形成於此。魏晉時期何晏、王弼等人在洛陽創立的玄學,促進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
理學創始於此。宋代程灝、程頤在洛陽開創的理學,成為此後長達800年的國家統治思想。
這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這里誕生了一系列完整的社會規范和道德准則。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入周問禮,奠定了洛陽「禮樂之源」、「禮儀之邦」的人文道德根基,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風貌。
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十三個朝代,九十七位帝王,1529年的帝都歲月,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先後有100多位皇帝曾在這里指點江山。
看來聯合國選洛陽為為世界四大聖城之一名符其實!

⑶ 歷史時期為何會在洛陽周圍形成五大都城遺址

因為洛陽是九朝古都不可能說只有武大一那個都城遺址。好多了。嗯,反正是有的是已經毀了,但是說。先留的。暫時有五個。還能再找找。

⑷ 河南洛陽號稱十三朝古都,為什麼市內的古代建築或者其他遺跡盪然無存

洛陽來作為古都的時期都是比較自早的,後來經過很多戰火像董卓火燒洛陽之類的,建築遺跡保存下來的很少。而且很多朝代建的都城也不是現在洛陽市主城區的位置,像夏都,商都。都在現在的偃師境內,建國時期很多古建築包括城牆都是為了發展洛陽給拆除掉了,就像天安門廣場兩邊的圍牆也是後來拆除掉的。所以雖說洛陽是13朝古都,但是留下的大型的群式的古建築基本上沒有什麼的,但是很多遺跡還是有的。

⑸ 洛陽為什麼那麼出名

有五千抄年文明史四襲千餘年建城史,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統籌規劃的城市;自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在此定都。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科舉制度創建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五大都城遺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駕六震驚世界,「宅茲中國」「中國」一詞源自洛陽,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豫、晉、陝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和新能源節約型城市,歐洲人最嚮往的城市,中國休閑城市榜首。

⑹ 洛陽為什麼叫九朝古都

洛陽叫九朝古都是因為先後有九個朝代在洛陽建都。

經過測量,周人發現,當時的洛邑(今洛陽)正是「地中」,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王城自鎬京遷至洛陽,史稱東周。後來,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均建都於此,故洛陽以「九朝古都」而聞名天下。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事實上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洛陽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洛陽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 。

(6)洛陽為什麼是地下遺址第一擴展閱讀

趙匡胤曾擬遷都洛陽長安

開封自古為四戰之地,周圍又沒有山嶺險阻,建都於此,遇強兵入侵時如何防守就成為嚴重的問題。開封的地理環境四通八達,水陸交通方便,在宋代作為經濟中心一點問題都沒有,但作為政治軍事中心條件尚不完全具備。

另外,開封太靠近黃河,在軍事上也是個致命的弊端。戰國時秦國曾四次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公元前225年,秦軍決黃河水灌大梁,結果城壞魏亡。

相對而言,洛陽的地理位置比開封險要得多。洛陽不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四周群山環繞,背負邙山,面臨洛水。東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對伊闕。「秦以後宋以前有東漢、曹魏、西晉等王朝建都於此,號稱「九朝古都」。

正因為如此,宋太祖才有了遷都洛陽的念頭,其出發點乃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他認為建都於洛陽,既有利於防守,還可以省去大量冗兵,減輕國家的負擔。後來范仲淹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可惜他的意見沒有引起最高統治者的重視。

⑺ 為什麼洛陽是總是被選為都城

洛陽位於黃河中游南岸的易洛河盆地。古代洛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伊、洛、瀍、澗四條河流蜿蜒其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宋李格非說:「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嚴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清人顧祖禹也認為洛陽「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因而洛陽成為帝王建都的首選之地,「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里。」
洛陽作為都城的最早城址是河南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歷史文獻記載為夏王太康的斟鄩城。《史記》卷四《周本紀》載:「自洛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古本《竹書紀年》日:「太康居斟鄩,翌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記·夏本紀》的記載更為詳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這表明夏都斟鄩在伊河和洛河交匯處。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現二里頭夏文化遺址,經考古發掘與研究,確認二里頭遺址是一處夏代大型古都遺址。專家認為二里頭遺址一至三期為夏代中晚期都邑—斟鄩。斟鄩城位於偃師西南翟鎮鄉二里頭村南,北臨古洛河,南去伊水5公里,往東不到10公里是伊洛二水交匯處。從夏都斟鄩所處的地理形勢上看,遺址剛好位於洛河二級階地上,符合古代選擇城址「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的原則,地勢平坦便於耕種,又臨近伊、洛二水,水源豐富,且有水利舟楫之便,是一個理想的王都所在地。
歷代統治者都把山川作為國運的象徵,有利的山川形勝,充足的城市供水是選擇都址的必備因素。河洛地區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夏商故都居伊洛兩河匯流處不遠,地勢較低,山川形勝稍遜周都,且易被洪水之患。而周都山川形勝優越,又居洛北高地,既保證了充足的城市用水又可免於水患。
漢魏等朝之所以擇洛陽建都,同這里地理條件優越有關系。首先,軍事形勝重要,環山面水,東有虎牢、成皋之險,西接函谷崤澠要隘,北臨邙山屏障,南對天然伊闕,東漢又置函谷、伊闕、廣城、大谷、轘轅、旅門、孟津、小平津八關。其次,水陸交通便利。這里西接秦隴,北通幽藍,南達江淮,東至齊魯。東漢時,洛陽已成絲綳之路的起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正是由於這一點,他說:「朕以恆、代無漕運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洛伊,通運四方」。最後,邙山洛河之間平原廣闊,適於東漢經濟繁榮、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的需要。東漢建都時,對地理條件的利用,堪稱洛陽古都建設的創舉。公元39年,河南尹發動人民沿鄺山腳下鑿渠,西引谷水人注京城稱為陽渠,解決了城市的防禦及供排水問題。光武帝又派王景等人治理汴河,這樣洛陽的漕運便與鴻溝水系連接起來,江淮地區的糧食可以輸送到京都,保證了都城的供糧問題。
隋唐洛陽城交通較漢魏故址更為便利。從城內交通看,陸路「都內縱橫各十街」;水路河渠如網,處處通漕,整個漕運系統以洛水為中樞,南北兩翼遍布河渠:北岸有漕渠、瀍水、泄城渠,南岸有通濟渠、運渠、分渠,還南引兩條伊水與運渠相通。從都城與外界交通看:陸上,城址西移後,控制了伊洛瀍澗四河的谷口,都城成為洛陽平原陸路交通的樞紐;水上,洛陽城跨河而建,為伊洛瀍澗四河縱橫交錯的中心,同時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在所開四段運河中,除邗溝與江南河的銜接點在京口以外,其它三段的中心銜接點都在洛口,洛陽成為全國水運中心,「北通琢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同時,都城置身於伊洛河盆地的廣大地城,使洛陽得以成為世界大都市之一。同時新址控制了伊洛瀍澗四水,使城市供水更為豐沛,可以更好解決規模龐大人口眾多的都城的供水問題。

⑻ 為什麼古代文物都埋在地底下比如古都洛陽,地上什麼東西都沒留下,蓋房子一挖地基全是寶貝。但是洛陽從

樓主你入迷了,首先,不是只有地震才會讓東西到達地下,有可能是河流,風沙等原因,畢竟這么久時間,舉個例子哈,東北風及西北風可以從遠處帶來風沙,日積月累原來的遺址就會被淹沒的,就好比黃土高原的形成一樣

⑼ 洛陽為什麼沒有被作為首都

一個國家只有一復個首都制,那就是北京,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洛陽古稱雒陽、豫州,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

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有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

⑽ 洛陽為什麼是兵家必爭之地

據考證,行後有夏、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13個王朝在此設立國都,建都史長達15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在隋唐盛世,洛陽人口百萬,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
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所以自古以來洛陽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築城的理想場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